辽宁重工业产业优势发展分析

辽宁重工业产业优势发展分析
辽宁重工业产业优势发展分析

目录

目录 (1)

摘要 (3)

1 绪论3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3)

1.2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4)

2辽宁重工业产业优势发展分析 (4)

2.1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 (4)

2.1.1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4)

2.1.2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4)

2.2地理及资源优势 (5)

2.2.1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地理环境优势 (5)

2.2.2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5)

3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5)

3.1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5)

3.2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 (6)

3.2.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6)

3.2.2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7)

3.3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难点和要点 (8)

4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8)

4.1针对辽宁重工业发展的技术投入及产业改造建议 (8)

4.2针对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9)

结论: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是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地区。近年来,素有“共和国之子”之称的东北地区重工业高速发展,在夯实工业基础的同时,助推国家经济技术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自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以来,不断积累发展实力,推进地区经济崛起,创新体制机制,改组改制国有企业,显著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良好的技术,与此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总之当下辽宁重工业如沐春风,发展稳固。然而近年来在区域经济联系中,逐渐弱化辽宁省的作用,降低其体系体位,这与沿海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化技术、促进技术升级等举措不无关系。虽说在辽宁各方积极调整下,逐渐合理化产业结构,并初步取得较好的结果,但是尚未解决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现状,解析辽宁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解析其发展瓶颈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浅见。

关键词:产业经济;理论;辽宁;重工业;现状;发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自建国后,我国重工业的发展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老工业地——辽宁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在我国重工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具有地缘、政策优势。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辽宁省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经济成果显著增加。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组成部分,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却依保留浓厚的传统工业色彩。辽宁省在推进工业化发展中,遵循共同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当然了其中也含有诸多特殊性问题。虽说辽宁省经多方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已初步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各个方面仍存在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本文基于辽宁省重工业发展,着重分析制约其产业发展的显性、隐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举措,这对于促进辽宁省重工业持续发展、结构优化,最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2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本文立足于辽宁重工业产业,解析其发展优势、发展背景,发展意义,并分析其发展尚存问题,发展现状等。最后结合辽宁发展重工业的优势提出一些振兴辽宁重工业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2 辽宁重工业产业优势发展分析

作为基础工业,重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协调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其发展主要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等。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部分,其本身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道路进程加快,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成果,并充分发挥支柱性产业的作用,对国民经济之崛起具有重要裨益。

2.1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

2.1.1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并颁布了很多政策。辽宁重工业正是在此背景下如沐春风,健康发展。同时,为了助推工业化发展,辽宁省大力支持重化工业企业发展,这其中包括冶金、钢铁、煤炭等等。大量投资项目及其地方配套项目的保质保量完成,使辽宁走上了一条既与发达国家不同,又与后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不同,形成了独具的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在促进地区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较为完整以重工业产业为核心,联系其它产业的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发展省份。这一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有出色的表现。

2.1.2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辽宁省出台的《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划定了几个全省重要发展工业区、滨海路,联通包括黄海、渤海在内的多个开放点,即当时所称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这是促进辽宁省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基于辽宁本省的突出特点,即工业演进发展以及独领风骚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发展的附加值。依托强大的工业存量资本、雄厚的实力以及人才优势,辽宁重工业得以如沐春风快速发展,基于此,辽宁省应结合实际以及已取得的发展成效,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未来工业发展需要继续以重工业为核心,但应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注重发展重工业体系中工业污染排放相对较小、资源利用相对充分、附加值显著提高的工业、行业,提高全省工业发展的内在水平。

2.2 地理及资源优势

2.2.1 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地理环境优势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坐标处在东经118°50′至125°47′,北纬38°43′(陆地)至43°29′之间,东西端、南北端直线距离均约为550公里。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1.5%。其中59.8%为山地面积,这部分约占8.72万平方公里;另外分别还有6.8%、33.4%为水域、平地,其分别为1万、4.87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达15.02万平方公里,其中北黄海、渤海分别为7.19万、7.83万平方公里。

辽宁南密集聚集着多个港口,各沿海城市高速发达,工业腹地面积广阔,依托黄海、渤海之优势,其陆地、水交通高速发达,同时作为东北唯一毗邻海洋的省份,素来被称为中华古老文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我国最早开发口岸的省份之一。在全国公路网中,其密度排名第一。事实上素有“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等美称的辽宁省自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2.2.2 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作为我国最早崛起的工业产业带动区、重工业基地——东北的崛起有其经济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各种资源的分布非常合理,总储存量,重点突出组合优势,可以说这些都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因素。其次,解放前东北地区的铁路网相对其他地区来讲分布密集,并分散的形成重工业的部分基础,及基础的行业,因而先天就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重工业发展优越条件。第三,从前苏联外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来考量,其区位、地位更为有利。

3 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3.1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辽宁省就率先发展工业,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地理布局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显示出优越性。国家基于工业化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倾斜式政策、战略。辽宁工业依托相关专业,形成了较为有效、科学的行业主体、重工业体制,其主要包括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电子等等,其工业行业可细分40大类,197个中类、607个小类的门类繁多、种类丰富的工业体系。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辽宁工业支撑起全省经济、社会快速有效发展的半边天,仅在2003年一年时间全部工业实现了经济增加值2510.4亿元,在全省总产值中占据非常高的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6213亿元的产品销售,其利税高达550.3亿元、利润超过235、元,工业部门在辽宁省所有产业部门中绝对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3.2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

3.2.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之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趋势,极大的冲击辽宁工业产业发展,其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凸显产业发展之瓶颈问题,总之当下的老工业基地受到重创,其发展速度渐缓。

具体体现:1)在全国各项排名中,辽宁工业总产值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比如改革初期,即1978年,其工业总产值位位全国所占比重之“榜眼”,即第二名,在2003年花落到全国的第9位;2)辽宁工业产品原来实现的较高市场占有率也不断降低,在1995年市场占有率为0.87%而到2001年的时候下降到0.84%;3)辽宁工业竞争力原来突出具有优势大幅减弱,测量出的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在1995年的下降到4.89,而广东除1995、1996年稍稍低于江苏外,自1997年起就一直位列全国首位,其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也从1995年的11.70大幅提升到2001年的14.82。自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虽然仍然高于广州和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但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却越来越小,且2013年以后,辽宁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如图1)。

图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3.2.2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辽宁有关工业发展速度快、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重工业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占比高、国有经济仍是主导地位等有关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新兴产业受挫于成本、制度,而发展缓慢;行业门槛过高、融资压力大制约民营经济之发展,其整个行业产值比重偏低,难以实现现代化产业发展。可见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民营经济其在发展中均面临着诸多问题。传统工业产业,如石油、冶金、天然气等在东北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支柱性产业的角色,但是诸如电子通信、新兴机械设备、高新技术等多个新兴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在20实际90年代有的还出现了萎缩。从2010年一季度到2014年三季度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增长率明显下降,且呈现逐渐低于全国增长率的趋势(如图2),整体经济形势复杂而严峻。辽宁的重工业产业发展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很大影响,

形势令人堪忧。

图2 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增长率与全国对比

合理的轻重工业内部结构构成是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占比情况,即轻工业内部结构;同样的在重工业中,如下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比重,即为重工业内部结构,其分别是:其一采掘工业;其二加工工业;其三原料工业。基于辽宁2014年的工业内部结构分析,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为该省轻工业的核心,主体为所属重工业原料,其总体档次、水平偏低。辽宁轻工业、重工业分别依赖于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换言之即其产业会受农业产出波动、加料加工等因素的影响。以上的主导工业发展方式粗放。原因是:一方面,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并带来整体产业效益水平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自身波动大,加之自然资源的逐年减少,限制资源现状辽宁的工业发展。

3.3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难点和要点

虽然辽宁实施了如下三大战略:战略一调整结构;战略二外向牵动;战略三科教兴省,并深入改组、改革、改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等措施,这都深刻改变着工业经济的发展面貌,但隐藏在经济体系中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改变,总之当下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诸多瓶颈性问题,比如加快工业化发展,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等等,只有确实解决这些问题,才有望恢复其往日雄风。

4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重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合理化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意义非凡。其不仅是基于未来某个工业城市或者东北三省的发展,而是基于国际竞争,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层面考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充分发挥相关中介组织的作用,比如商会、协会、咨询业等等,以政府为核心,联系重点企业,共同参与“东北三省产业理事会”,逐步构建“东北三省产业理事会”,不断完善化产业、行业政策审度制度,制定分类政策解决各企业、行业、地区的差异性问题,充分发挥制度层面之优势,减少重复建设的问题,盘活存量,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地区的优势,提高其竞争实力,充分发展,逐渐形成合理化的结构、产业布局,聚合工业产业结构,并提高其质量。

4.1针对辽宁重工业发展的技术投入及产业改造建议

(1)鼓励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投入,实施加速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在大企业内部设立技术研发、转化中心,促使技术等要素参与到有关分配之中,实现技术开发有企业主导,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引进先进技术政策,积极引进软技术,从源头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改良优化组织,通过经济手段加速技术在整体区域的扩散、转移;第三,加快产学研的步伐,实现工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三者协同攻关,研发自有现金技术,加快消化、改良重点技术的能力,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要从技术、资金等层面加大支持技术产业。

(2)关联原有传统工业、东北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改造产业。具体包括纳米技术、生物以及信息技术等等。东北的传统工业在整体产业链中比重大,组成了今后长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随着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形成新的手段、内涵,推进传统工业之发展,在此背景下,应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基于信息化,武装装备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之发展。被信息化装备的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优势明显。应以全球的层面,分析装备工业、重工业发展格局。可以说这是振兴东北地区,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4.2针对辽宁重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1)制定、完善扶持战略产业的政策,制定、完善对外资利用的法律法规。在不打击、损害外商的同时,结合各方面全面捍卫东北地区利益,从源头上

避免外国企业介入危害东北主要产业。根据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立足于地区企业的有效竞争的实际情况,使其能充分应对市场化和国际化。

(2)合理化企业内部结构,产业组织政策,并践行。通过具体的产业规模政策,全面提高重点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其以更高的起点,更从容的姿态应对国际竞争;其次,政府应基于不利于各市转移市场要素的情况,出台合理的政策,加快重组、兼并企业的力度,打破部门、地区未能有效转移市场要素的问题,强化合力,并重点扶持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影响力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最后,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关主体,要促进专业化生产体系、生产链条的形成、建立相应的政策性、民营银行。通过合理举措引导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形成批量生产,完善化生产体系。

(3)利用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地方财政应“联手”中央,共同出资,构建并改造老工业工地,集中力量创新体制,促进产业转型。比如基于地方政府、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减少其负担。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其改革中存在很多其它地区不具有的现象,当务之急是规范化调整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形成良好成效,有赖于中央政府扶持。改造、调整老工业基地,符合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策,即“有进有退”,简而言之即各类生产要素应基于新一轮经济发展良好的趋势,实现大规模转移、配置,与此同时基于计划经济,重新调整企业分工、产业格局。政府应积极提供相关便利条件,满足上述各地区、产业调整、转移生产要素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中央财政的作用,共同出资,减少企业压力、负担,具体用于支付历史体制转型成本,清理企业不良债务、统筹补充社会经费、解除下岗劳动分流人员成本等等。在实际发展中应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合理处理好稳定、发展、改革几者的关系,让重振老工业基地,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结论:

根据辽宁现有的资源优势、工业演进的特殊性,加快工业体系中高附加值产业建立、发展。辽宁重工业中工业存量资本雄厚和技术工人数量多、质量高,发

展辽宁工业经济要紧密联系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和实际,未来仍应做到有选择、有计划的发展重工业,尽量以效率高、污染小、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工业行业,提高全省工业发展的内在水平。利用辽宁重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不断改善其内部结构和技术,是振兴辽宁重工业的重要途径。

致谢:

行文至此,心中对指导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知道笨拙的语言无法诠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导师不仅学富五车,拥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底蕴,同时为人谦逊,总是能给予人沁人心脾的感觉。在老师的引导下,笔者拓宽思路,大胆创作。本文基于老师的严格要求,进行多次修改,以期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多次得到老师的“指点迷津”,收获良多。感恩如师亦友的恩师,谢谢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开阔我的眼界,夯实知识,使我羽翼渐丰,收获真知。

参考文献:

[1]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公信的演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年第9期。

[2]蒋振声、周英章:《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中国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财经论丛》2012年第5期。

[3]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密歇根大学人民出版社 2010(6)

[4]徐晓明《我国的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划分新探》经济地理 2010(6)

[5]李悦李平孔令丞《产业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范冲《关于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理性思考》热带农业科学 2014(8)

[7]杨小艳陈龙高张庆利汪红《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热带农业科学2004(4)

[8]范金、郑庆武、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9]葛新元、王大辉、袁强、方福康:《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1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常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摘要] 产业集群强劲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表现为外 部经济、社会资本、创新和创新网络四个方面。 [关键词]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创新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 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不是单纯的产业空 间集聚,而是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各种正式合作关系和非正式交流 的社会经济网络。 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空间集聚特征: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大量企业在空间的汇集,成员企业和辅助机构被共同“锁定”在一定区域,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具有 较强的地域相关性。2.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企业成员之间围绕产业链及其服务性机构、行业组织实行精细的专业分工,形 成了社会化分工网络。3.根植性特征:所谓根植性是指通过集体性组织来建立 信任和承诺,使得不同利益各方协同作用,从而获得好处,同时保持高度的灵 活性。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产业家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并形 成集群内企业间的一种特殊黏合剂,使众多产业粘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 新环境,又使产业深深扎根于当地。4.网络创新特征: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和辅 助机构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 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 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持续 创新。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在于产 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能够形成其他区 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1.外部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 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产业的 生产成本,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 体营销优势。 (1)规模经济优势。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形成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从原材料到人才的低成本供给。如大批量购买 原材料,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建 立区位品牌,使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借助集群的整体品牌效用获得营销的规模经济优势。 (2)范围经济优势。外部范围经济是由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由于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很高,企业往往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同时利用 自身的技能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许多小企业中,企业之间再通过建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 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

未来发展十大前景行业

未来发展十大前景行业 【篇一:未来发展十大前景行业】 编辑:biyu 中国未来最有前景的行业是什么?我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 是给大家择业、投资等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指导意见。按照前景的优 劣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 1、排在第一位的是水务行业,包括水资源、污水处理、海水淡化技 术等。很多朋友或许会说,为什么会是水呢?因为水是一种谁也离不 开的、不可替代的、再生有较大成本的资源;而某种资源价值的高低 取决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资源的稀缺性。从需求方面 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是刚性上涨的,而且 水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也就是说需求者愿意为了水资源出无穷高 的价格;另外13亿多人的中国,水需求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来看供给,中国水资源的供给是相当紧缺的,看一些数据。中国水 资源总量达到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 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除了自然禀赋方面的 原因外,环境污染正严重影响中国的水资源供给;据官方统计,中国 半数以上的主要水道都受到污染,水既无法饮用,也无法用于灌溉,现有超过3亿人(接近中国1/4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监测,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全国约1/2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体 污染实际上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人为制造了水资源 紧缺。其实,缺水是全世界多数国家面临的问题,我猜想未来战争 的一个重要起因很可能是大国争夺水资源。 其实,现在已经有外资以高溢价收购或控股中国的水务项目。8月 18日,扬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招标,转让49%的净资产价值1.8 亿元,中标公司有30年的指定区域内供水特许经营权;共有4家水 务公司进行投标,跨国公司中法水务以8.95亿元的投标价格独占鳌头,报价为资产价值的5倍左右。8月22日,天津自来水项目49% 股权转让,评估资产价格为7亿多元,其中,招标方的硬性条款规 定必须溢价30%以上在各竞标公司报价中,中法水务为11.9亿元,威立雅水务21.8亿元。对于外资高溢价收购各地水务项目,有控制 权的地方政府往往举双手赞成:一是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益,二 是为当地引进了外资,三是现在没有提高水价,老百姓没受影响。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11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10年25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指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相互之间具有竞合关系,且共享基础设施。和企业集中在一起还包括各种相关机构如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作用。 马歇尔认为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获得外部经济,因此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集聚,这样可以获得其他企业没有的优势,这些使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拥有了集聚优势。为获得外部经济而集聚在一起就是集群产生的动力。韦伯从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并认为大量集聚因素是产业集聚的动力。威廉姆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说明了集群的产生,集群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最优效率的经济组织。克鲁格曼从规模报酬递增方面说明了企业集聚的原因。波特指出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使钻石模型的要素得到更好的发挥。Best (1999)认为产业集群存在四种主要动力: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它们依次对产业 产业集群的 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于树江 博士 刘静霞 李艳双(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300130)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2007000121),河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HB2009WT6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把集群原有的生产要素转变成了集群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本文描述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成以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动力机制 竞争优势 集群的发展产生作用,并形成循环状的稳 定结构,这就是主体动力机制。 国内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是基于不同的集群提出不同的动力机制。鲁桃珍(2007)在对湖南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地产业集群动力因素是政府和市场,政府要为集群发展创造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有利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集群发展。市场的推动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另一要素,它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和中小企业集中来发挥作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率,集群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经济(共享基础实施或其他公共支出),促进集群发展。候志茹(2008)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由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组成。内源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外部经济、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外溢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外源动力机制包括政府的促导行为、外部竞争、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制度文化等要素。 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包括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低交易费用,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市场推动,社会资本与网络,集群技术创新等。但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在集群产生后,其作用逐渐消失,随着集群发展,政府、集群网络和集群创新的作用不断地稳定并且具有规律性。政府的职能由为集群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投资转变成为企业联系科研机构,帮助企业融资,协调集 群内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集群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的血缘关系发展到以地缘、业缘更大范围的网络关系,分散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使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促进了企业的协调和沟通,同时集群内知识传播更加迅速,隐性知识也被大多数人了解了。网络中的中介结构和科研机构等机构组织,共同形成了集群的创新环境,而集群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某个产业集群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产业集群或其他组织结构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成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家资源,专业市场,区域创新能力等。 在产业集群内,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共用基础设施,由于地理接近而减少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使企业间建立了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从而使双方更容易达成合约降低了交易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可以随时调整员工数量和结构,减少了工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之间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扩散,扩大了企业的信息流。以上这些的存在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使集群具有生产成本竞争优势。在集群内,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使企业满足了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顾客认为该产品有别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进而形成对该产品的依赖,这样产品的价格弹性就不明显,能够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同时为竞争对手设置产业进入障碍。 产业集群形成自己的区域品牌,调动 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个大企业 产业观察Estate Observation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孙红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0805300318 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

前景最好的十大行业是哪些

前景最好的十大行业是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前景最好的十大行业是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哪些行业是大家喜欢的,我为大家整理了,2017十大最有前途职业排行榜,希望大家喜欢!未来最吃香、最高薪、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行业都在这啦!!【通道入口】 最有"前途"的十大新兴职业 未来10年最有前景的十大高薪职业! 女生十大最吃香的职业最有前途的十大女生职业 2017年最有发展前景的十大专业 2017中国最热门的十大职业排行榜 未来几年,据说这9个行业前景最为乐观! 盘点未来最有前景及最具赚钱潜力的十大行业 未来中国最有前途的十大高薪职业 2017十大最有前途职业排行单 1.电子商务 2015年"双十一"双十一网购狂欢节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电商消费能力,仅当日一家公司的交易总额高达912亿人民币。据有关机构调查,电商未来的市场在十几万亿,因此造就的百万富翁也会多不胜数,可见电商领域潜力。而从事电商行业相关的职业在这种大的浪潮的推动下必将趁一把好东风。 2.新能源行业

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能源"十三五"规划将加快建设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必定会成为国家能源发展的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必将会引来很多外来资本投入,新能源的其他相关产业也必将成为能源行业的新宠。 3.教育和培训 在互联网时代组织的发展效率加速,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加速,庞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要求求职者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据某人才招聘网站2015人才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研究生学历求职是本科学历的1.倍,是大专学历的4倍之多。因此而必将产生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培训,提高自己。2015年高级培训发展人才将是稀缺人才,同时更多是家长会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的各种为孩子上学换户口,走后门可见一斑,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幼儿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O2O行业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提高网络速度,加快物流快递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层递消费这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发展起来会冲击传统的零售行业,据此产生的一系列衍生技术和行业也会兴起,比如移动支付,微商等。而关于这方面的人才,微商运营,移动支付技术,程序开发未来更是稀缺。 5.医疗保健行业 随着国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几十年前的生活陋习被摒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摘要:本文从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未来辽宁工业的主要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基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做大做精轻型工业等方面。 关键词:工业;装备制造;信息产业;轻工业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辽宁工业奋起直追,牢牢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配套试验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坚持不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依靠自主创新获得新的增长驱动力,稳步行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门类 辽宁经过长期努力工业已经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装备制造业始终是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总量不断壮大,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运行逐渐趋稳,下滑势头初步扭转。生产数据虽全年低位震荡,但主要效益指标年底有所反弹,增速有所回升,标志行业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入中速发展时期。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03户,总资产达11602.3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7.6万人。 石化企业受原油价格倒挂、化工行业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增加值、效益指标全年运行呈波浪形走势,波动与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趋于一致。冶金企业受国内产能过剩、需求增长乏力和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下跌滞后等因素制约,重点产品产量、效益受到影响,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呈现出“低产量、低价格、低效益”的运行特点,但钢材出口逆势而上,增长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五项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成果。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升,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成效显著,在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全年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受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影响增幅虽有所放缓,但产销两旺趋势依然存在,形势比较乐观。 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两大子行业一稳一快。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低位运行,软件服务业快速增长,增幅同比有所回落。

中国未来五年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如今,关于职业规划、行业预测的话题越累越多,网络上关于未来十年、三十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最赚钱的行业、职业排行有成百上千万条,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无论你打开多少个网站,你总会发现这些排名中有几个职业却是固定的,是媒体、专家以及职业规划大师们在他们的文章中均有提及的。因此,从多个知名网站中统计,由小编代为选择整理,推出未来三年内人才最为稀缺、发展最有前景的6大行业,希望能够为您的职业选择提供些许参考和指导。 保险业人才急缺 目前,我国境内有54家保险,保险中介机构170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7万多家,从业人员已达120万人。保费收入从不足5亿到2100多亿,中国保险业二十多年来取得了惊人成就。然而,巨大的市场仍然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会,而外资保险公司的介入使中国的保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市场对保险的专业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专业背景的理赔、核保人员供不应求,而具有专业资质的保险精算师、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更是奇货可居,作为朝阳行业的保险业,人才的匮乏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现在入门正当时。 电信业发展最快,收入最高 谁也不能否认,电信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发展速度之快,加上其倍受争议的行业垄断,使中国电信多年来被看作是世界上少有的电信市场肥缺,其薪酬也最高。曾经一度电信行业的薪资水平依然雄居各行业榜首,行业年薪均值达到了52677元,而在管理层,电信/通信业的经理人的薪酬增幅也最大,薪酬增幅在30%以上的占35.7%。随着国家在电信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电信业发展依然后劲无穷。 信息化行业人才稀缺且“钱”途无量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的转变,企业不分大小、类别的均在上信息化,因此信息化人才(如管理软件顾问、项目经理、咨询顾问等)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高价值人才。近两年来单纯的IT技术人才越来越多,而价值依旧居高不下,信息化专业人才属于该行业的中高级人才,年薪随时间和层次的不同跨度普遍较大,可以从10万元到几十万甚至百万不等,此类专业人才“钱”景看好。 管理咨询业专业人才太少,需求太大 管理咨询业发展势头不可低估。02时年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管理咨询行业需求将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有效需求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如今正是咨询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人才市场需求庞大,作为创业板最青睐的产业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与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人才却明显不足,国内专业管理咨询人才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才的不足和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需大量专业人才缓解矛盾。 环境能源行业人才不足成发展“瓶颈” 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环保技术人员按环保从业人员的5%计算,将需要50万人。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人员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培养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营销行业人才需求巨大,提升速度最快 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买卖”商品是企业、商家盈利的基本手段,因此营销高手成为企业竞相抢夺的人才。如随着房地产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购买商品房作为大多数人

工业大数据白皮书2017版

一张图读懂工业大数据 1. 工业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围绕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供应、库存、发货和交付、售后服务、运维、报废或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总称。 工业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有三类: 第一类是生产经营相关业务数据。主要来自传统企业信息化范围,被收集存储在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此类数据是工业领域传统的数据资产,正在逐步扩大范围。 第二类是设备物联数据。主要指工业生产设备和目标产品在物联网运行模式下,实时产生收集的涵盖操作和运行情况、工况状态、环境参数等体现设备和产品运行状态的数据。此类数据是工业大数据新的、增长最快的来源。 第三类是外部数据。指与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相关的企业外部互联网来源数据。 2. 工业大数据的地位 2.1 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定位 工业大数据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左侧,属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五大关键技术之一。

2.2与大数据技术的关系 工业领域的数据累积到一定量级,超出了传统技术的处理能力,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方法来提升处理能力和效率,大数据技术为工业大数据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的支撑。 首先,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分析流程及技术,实现工业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可视化。其次,工业制造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对工业数据资产进行有效治理。 2.3与工业软件和工业云的关系 工业软件承载着工业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任务,是工业数据的重要产生来源,工业软件支撑实现工业大数据的系统集成和信息贯通。 工业大数据技术与工业软件结合,加强了工业软件分析与计算能力,提升场景可视化程度,实现对用户行为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判断。 工业大数据与工业云结合,可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网络融合的数据采集、传输、协同处理和应用集成,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结合领域知识,形成包括个性化推荐、设备健康管理、物品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方案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调查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广东省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 广东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300余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与西方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广东产业集群除了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外,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很多集群带普遍存在大集群小企业的现象,缺乏"领头羊"。 针对这种现象,2008年底,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在珠三角推动"支持中国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国际示范项目",首个试点城市已确定为佛山。该项目旨在将联合国的全球资源以及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引入珠三角,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行对接,用金融资本和创新技术等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珠三角产业集群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更能适应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环境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的支持下,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以"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分析"的课题形式,对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将就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展开评估和分析。 课题组希望通过权威专家的严谨分析与科学评估后,能出具一套全面的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总结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使广东产业集群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长期的、永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投资与决策指导意义的“产业集群投资风向标”。 二、组织架构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33.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025.1亿元,增长7. 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57.0亿元,增长4.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008元,比上年增长5.9%。 二、农业[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84.0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88.4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13.0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23.1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90.9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13.4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52.1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92.4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18.0万吨,玉米产量1662. 8万吨。全年油料产量78.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852.3万吨。全年水果产量788.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68.0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9.3千公顷,育苗面积28. 0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53.3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4.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10.1万吨,牛肉产量27.5万吨,羊肉产量6.6万吨,禽肉产量130.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7. 2万吨。全年生牛奶产量131.8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495.8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262.2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452.6万吨。其中,淡水捕捞4.9万吨,淡水养殖83.8万吨,海洋捕捞54.7万吨,海水养殖309.2万吨。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4099.9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7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不包括渔船)2224.5万千瓦。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开发有效环保的加工体系,利用农产品原料制造高品质增值产品[7]。 3.5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 由于小杂粮流通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市场 化程度低下,进而制约了农村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杂粮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杂粮专业交易市场,促进杂粮有序、规模流通。把不同的杂粮流通渠道,统一纳入专业的杂粮交易市场,大大提高小杂粮流通的规模和效益,为杂粮生产实现彻底转变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其次,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等有效形式,尽快推进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保证农民受益,逐步引导杂粮生 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勤.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2]林汝法.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 [3]柴岩.2002年我国小杂粮出口回顾[J].中国农业信息,2004(1):7-8. [4]和一花.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2(7):41-42. [5]籍俊杰.杂粮的生产加工及现代化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8-19. [6]马巧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1):40-41. [7]谭斌,任宝忠.杂粮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29-234. 树莓为蔷薇科悬钩子属(Rubus.L )多年生小灌木类果树,果实色泽诱人,柔嫩多汁,风味独特,在国际上被誉为“黄金水果”和“水果之王”[1]。树莓果实中除含有糖、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富含过氧化物歧化酶、鞣花酸、花青素、类黄酮等保健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等功能,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较高[2-3]。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种植树莓,面积约300万亩,进出口总量约40万t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进行树莓引种栽培,近年来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和新疆等省区建立了多个树莓产业基地。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果树生产种植基地之一,截止到2008年栽培面积已达到5.9万亩,产量为 2.0万t [2]。辽宁多地土壤、气候条件均适宜树莓生长。 近年来,辽宁省树莓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树莓加工产业和种植业的联动兴起,对满足树莓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树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 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作者简介:王军(1986-),男,辽宁法库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栽培管理工作。 王 军1 王艳华 2 (1.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农村发展局 沈阳110173;2.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01) 摘要:详细阐述了辽宁省树莓加工产品的种类及市场情况,同时对树莓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最后对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树莓;加工产业;前景分析 11--

2019中国工业大数据发展及投资价值研究

2019中国工业大数据发展及投资价值研究

1概念界定及发展演进

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围绕智能制造模式,以数据采集集成、分析处理、服务应用为主的各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的总称,包括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制造、采购、供 应、库存、售后服务、运维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生产经营相关业务 联网数据 工业大数据以 数据资产全生命周 期管理为核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 “大数据”一词在《第三次浪潮》书中出现苹果推出网络商店iTunes Store ,具有数字音乐搜索、数据共享与评价、消费记录等大数据功能 工信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把信息处理技术作为4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被提出来,其中包括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这些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全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规范和指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2018年工信部发布《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推动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赛迪顾问,2019年8月 随着大数据应用时代的到来,工业大数据这一大数据细分领域也逐渐被重视。为推动工业大数据的发展,我国正在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探索建立工业大数据实验中心,建设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国家政策在工业大数据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均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加快了信息化技术和工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 1760年1850年1950年 1980年2003年 201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成因分析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成因分析 浙江地区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浙江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产业集群定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阐述了浙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主要的竞争优势。 标签: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专业市场;融资渠道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些中小企业都以民营企业为主,规模小,单独的市场竞争能力弱。但是由这些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却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以浙江省为例,从80年代中期以来,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各个地区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且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内大量的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有关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包括了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它通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制造商,另外还包括相关机构, 如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2产业集群的特征 2.1集群以中小企业为基础 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是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集群内部的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当于大型企业的一个生产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大企业的存在。产业集群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中小企业会不断发展成长变成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出现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但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集群在数量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基础的。 2.2内部资源的共享性 各集群主体可以共同利用区域内的交通、金融等公共设施,利用共同的人才市场,共同的信息资源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品牌等资源,实现自我发展。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