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学部分重点思考题汇总

药物设计学部分重点思考题汇总
药物设计学部分重点思考题汇总

Chapter2

1.简述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说明为什么新药设计必须研究生物膜的性质。

答: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生物膜由水和有形物质组成,水占80%,有形物质包括类脂类、蛋白质、少量的糖和微量金属离子等。

脂质:脂质是构成生物膜最基本的结构物质,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等,其中以磷脂为主要成分;

蛋白质(包括酶):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多属α螺旋状的肽链二级结构以上的结构的团块,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又可分为内嵌蛋白质和表面蛋白质等;

多糖类:生物膜中含有一定的寡糖类物质,它们大多与膜蛋白结合,少数与膜脂结合。糖类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全部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生物膜中组成寡糖的单糖主要有半乳糖、半乳糖胺、甘露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胺等,生物膜中的糖类化合物在信息传递和相互识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和金属离子组成等。

新药设计必须研究生物膜的性质的原因是:

药物从用药部位到达靶细胞需要通过许多的细胞层,也就是要通过无数的细胞膜或细胞内亚细胞水平的一群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内质器、溶酶体等)的膜,而这些过程都与膜的通透转运有关。细胞是机体生命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药物作用的初始部位,药物选择性作用的组织细胞被称为该药的靶细胞(Target cell)

大多数受体(receptor)是在细胞膜上的,也是膜的组成部分,很多药物就是通过影响细胞膜的功能而发挥药效的;如果作用靶点在细胞内,药物还必须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发挥作用。而药物正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上受体、离子载体(ion carrier)或载体等,改变膜的通透性或引起细胞内有关酶的活性改变,而产生药理活性作用的;生物膜不仅关系到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力学过程,也是药效学过程中与药物作用的关键性初始部位。

故了解膜的构造、性质以及药物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设计新药和改造老药都是非常重要的。

2.说明生物膜的物质转运与调节机理。

答:跨膜运送(Trans membrane Transport)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被动转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膜转运到低浓度的另一侧,即沿着浓度梯

度(膜两边的浓度差)的方向跨膜转运的过程。这类转运是通过被转运物质本身的

扩散作用进行的,是一个不需要外加能量的自发过程,许多物质的被动转运过程需

要特殊的蛋白载体帮助;

2)主动转运:是按对抗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方向运送,主动转运是在外加能量驱动下进

行的物质跨膜转运过程,主动转运的物质,可以是离子、小分子化合物,也可以是

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如某些蛋白或酶等,这一过程一般都与ATP的释能反应相偶联;

3)易化扩散:是介于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之间的一种转运形式,药物与相应的载体

结合,由载体将其带入膜内,与主动转运相同,易化扩散也具有饱和性,但是它又

与被动扩散类似,其推动力是浓度梯度,因此这种扩散不消耗能量;

4)胞饮现象:是通过细胞膜的凹陷将细胞外的物质吸收入细胞内的一种吸收方式,

某些大分化合物如蛋白、脂肪等都是通过此法吸收的。其过程是首先细胞膜吸附贴

近细胞的物质,然后细胞膜凹陷继而细胞膜断裂为胞饮囊,再由胞内的水解酶将小

囊消化吸收;

5)离子对吸收:主要用来解释高度离解化合物的吸收过程,是在易化现象基础上提

出的。高度离解的化合物与体内可离解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在水中易溶的中性离

子对,并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细胞膜而被吸收。研究表明,可离解化合物的亲脂性和

分子体积的大小将影响其吸收。

3.何谓受体,说明受体的主要分类,受体的特征。

答: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浆内能与特异性配基相结合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受体的特征如下:

1)有限结合能力(Saturation):生物对细胞外信号的反应是可以饱和的,每一细胞或一

定量组织内受体数目是有限的;

2)适度的亲和力(affinity):受体-配基复合物的形成是由受体量和亲和力两个因素决

定,而生物效应与受体-配基复合物的数目相关。故而增大受体量和增大亲和力均可增大生物效应;

3)配基专一性(ligand specificity)受体对配基应具有结构专一性和立体专一性;

4)靶组织的专一性(specificity for target tissue)特定的受体,只存在于一定范围

的组织细胞;

5)亲和力与生物活性相关:这是判定专一受体最重要的依据;

6)需有内源性配基:所有受体包括药物受体一定有内源性配基存在于生物体内。

从受体的结构上来说,受体须具备三维实体的可塑性,能与激动剂(拮抗剂)发生迅速和可逆性的结合;三维结构具有特异性,但非绝对性。

实际上,机体内源性受体不可能为外源性的药物而存在,机体本身存在着可与该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配基,药物则是这些配基的结构类似物,只要在三维空间结构或电荷分布上满足受体的要求,就可以与其结合产生激动或拮抗作用

受体的分类:

按照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C)和药物分类委员会(NC-IUPHAR)的建议,将受体分为四大类,即受体分子四大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通道性受体、酶性单链跨膜受体(又称催化性受体)和配基依赖的转录因子受体等。

亦有根据细胞中受体存在的位置不同,按照受体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细胞膜的结合功能及信号转导特征,将受体分为细胞质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通道性受体、催化性受体)和胞内受体(配基依赖的转录因子受体)。

4.举例说明调控和阻断异常信号传导途径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不能只画图,需要用语

言对其进行描述)

答:正常细胞中某个信号的活性增加或多样性丧失,往往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细胞的增殖需要多个生长因子的共同作用,原癌细胞基因控制正常细胞的生长,它们的过量表达或突变,激活信号传递途径,细胞接受无限增殖的信号,使细胞增殖失控。这样的信号传导功能异常引起的增生性疾病包括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牛皮癣、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理论上利用病理状态下细胞与正常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差异,寻找选择性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剂,如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抗体、显性失活蛋白、反义RNA、核酶等,可有效的阻断信号传导途径,抑制增殖信号,或者合理提高凋亡途径的信号,都有助于达到预防和治疗上述疾病的目的。

举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早老性痴呆

5.药物设计为什么要考虑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答:机体本身对药物这个外源性物质所产生的影响是多种多样,既有物理化学方面的作用,也存在使药物分子发生化学变化的反应,这两种作用的结果显示出药物分子及其代谢物的时间(体内药物留存时间)和空间(体内药物分布状况)的特征,并决定药物对于机体的作用强度、选择性和持续时间,故药物设计必须考虑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此外,药效与生物效应紧密相连,药物若不能以有效浓度到达作用靶点并维持足够时间,或在转运过程中产生有毒的代谢物,仍然不能作为药用,故药代相和药物代谢研究仍属于药物的R&D期,也是发现和设计先导物的重要方面。

6.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包括哪些途径,生物转化过程中主要的反应有哪些?

答: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包括两大途径:

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又称phaseⅠ:主要是官能团反应,包括对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以官能团转化、引入和改变为主的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进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氨基和羧基等。

2)结合反应(Conjugation)

又称phaseII:phaseⅠ的代谢中产生的极性基团在相应基团转移酶的催化下与内源性结合剂,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结合,反应产物大多失去活性,也增加极性和水溶性,易于排泄。

7.药物和受体作用包括哪些互补性,怎么理解药物和受体作用的互补性?

答:受体和药物作用的互补性包括三大类:

1)电荷互补:药物与受体分子中电荷的分布与匹配;

2)疏水性等的互补;

3)空间构型互补:药物与受体分子中各基团和原子的空间排列与构象互补。

空间构型的互补又包括:

a原子间距离对药物受体互补性的影响;

b光学异构:光学异构是由于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排列方式不同,使两个分子无法叠

合的一种立体异构现象。光学异构体又叫对映异构体,除了旋光性有差异外,两者理化性质均相同。

由于生物膜上或血浆中的受体蛋白对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均有立体选择性的优先通过和结合的情况,导致药效(生物活性)上的差别。例如,胃肠道对D-葡萄糖、L-氨基酸、L-甲胺蝶呤、L-(+)抗坏血酸有立体选择性,可优先吸收,主动转运。 在药物代谢过程中,代谢酶对药物的立体选择性可导致代谢差异(包括代谢速率和药效毒性的差异);

c 几何异构: 由于分子中存在刚性或半刚性结构部分,使分子内部分共价键的自由旋转受到限制而产生的顺反异构现象,称之为几何异构。几何异构体中官能团或受体互补的药效基团(Pharmacophore )的排列相差极大,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也有较大的差别。

d 构象异构: 分子内各原子和基团的空间排列因单键旋转而发生动态立体异构现象为构象异构,柔性分子的构象变化处于快速动态平衡状态,有多种异构体。

优势构象:自由能低的构象出现几率最高,称之为优势构象。

药效构象:能为受体识别并与受体结构互补的构象,可产生特殊的药理效应,这种构象叫药效构象。

优势构象并不一定是药效构象,有时需由优势构象转化为药效构象后才能与受体结合,转变的能障一般不高。

对药物受体作用互补性的理解:

药物和受体的互补性程度越大,药物的特异性越高,作用越强,且这种互补性随着药物-受体复合物的形成而增加。

所谓的互补实际上就是满足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和受体间的互补性可能在结合过程中形成,而不一定是在结合前已经具备的。药物和受体的构象的变化将受到受体分子内的空间位阻、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等因素的制约,不具有任意性。药物和受体在结合前也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药物和受体之间形成的复合物,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构型合适才能保证药物与受体间的结合有足够的结合能,以维系药物与受体形成的复合物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Chapter 3

1. 简述先导物的主要来源。

答: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 已知生物活性物质的修饰和改良:

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亚砜类电子等排(flosequinan),几乎无抗菌活性,但是却发现其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因此被用作强心药。

Norfloxacin (喹诺酮类抗菌剂) → Flosequinan (血管扩张剂)

2) 利用特定的生物学评定方法对任意选定的化合物的筛选(幸运发现、药物合成中间体、

组合化学)。

N N O OH O CH 2CH 3F N H 3C N F O S CH 3O CH 3

这其中可再分为: 广泛筛选与偶然发现、彻底筛选与随机筛选、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药物合成中间体作为先导化合物。

3) 充分利用生物学、医学领域的新发现以及偶然发现的各种生物信息(内源性活性物质、

药物代谢产物、临床副作用)。

包括在人体观察到的现象,从动、植物、微生物中的发现,也就是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

4) 以与病理学异常有关的分子知识为基础,对新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合理设计。

主要通过研究生理机制,从生命基础过程研究中发掘模型先导化合物,最近研究较为热门的分子靶点有:

a 与抗肿瘤药物相关的靶点: 有很多新型的肿瘤药物作用靶点,比较常见的包括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整合素、与肿瘤多药耐药性有关的p-糖蛋白、法尼基转移酶等;

b 与精神、神经系统药物相关的靶点: 包括促皮质释放因子(CRF )受体、与神经细胞调往有关的Caspases 以及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等;

c 与代谢相关的药物靶点: 这类靶点与许多疾病相关联,比较重要的包括PPARs 受体、FAS 以及Orexins 受体等。

2. 举例说明结构优化法

答:结构的简化(simplification of structure): 此法经常用于复杂的天然产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目在于发现易于合成,并保持所需要的药效的简单结构,具体方法是移去不属于药效团的功能基团,使合成容易同时副反应减少。

将结构复杂的化合物简化,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结构有简单的化合物称为结构简化。如将吗啡结构简化为多种镇痛片断(如苯吗喃和吗啡喃部分)和最简结构哌替啶(度冷丁) ,并得出镇痛药的基本结构。

吗啡 → 哌替啶 → 芬太尼

Chapter 4

1. 简单说明先导物优化的基本原则。

答:对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准则如下:

1) 最小修饰原则:

在对先导物进行改造时,一般优先设计与先导物结构相近的类似物,或是结构仅作微小变化,微小的变化可通过简单的有机反应来实现,如还原、羟基化、乙酰化、外消旋体拆分、取代基变换和生物电子等排等方法得到,经过修饰后可使生物活性增加、选择性增加、降低毒性或副作用。最小修饰原则,方法简单,易于成功,但往往被忽视。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有利的。

2) 正确利用与化合物相关的生化知识

中药研究中的利用药效学结果指导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对于药物设计来说,利用药理学的结果指导药物的设计更为重要,在药理学结果指导下进行药物设计,有助于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药物设计和先导物优化过程中,要想得到合乎要求的药物,应该尽早、尽可能多的利用与化合物有关的生物化学性质。

3环HO CH 32H 52CH 2-Ph COC 2H 5C 6H 5

3)结构参数的应用与取代基的选择:

从化学角度考虑,一旦知道了它们的结构参数(如电荷间距、E型还是Z型、取代基是直立键还是平伏键、取代基定位的合适程度等),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的利用这些参数;如果受体或酶结构未知时,可利用对其有作用的已知活性化合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应的药效团模型并反推出受体受点的虚拟结构

4)从经济角度考虑:

当决定合成一些化合物时,应从经济和快速角度考虑,选择合成路线最简单以及中间体易合成或者容易买到的化合物;对于光学异构体的药物(包括外消旋和单一对映体),一般只有在进行了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后才能决定哪一种更好;如果分子中既不存在不对称中心或不对称面,但又有类似亲和力的药物,将会大幅度的减少研究工作量,就是说如果能够去掉手性中心又保持活性将是最佳的设计;即使不能去掉手性中心,先合成外消旋体,当发现活性后再考虑单一异构体问题也许是最明智的方案。一般若外消旋体没有活性,就没有必要进行单一异构体的拆分。

2.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拼合原理设计药物,指出拼合原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答:拼合原理的定义,将两种结构不同的药物通过共价键拼合在一个分子中,或将两者的药效基团兼容于一个分子中,使形成的药物或兼具两者的性质,强化药理作用,减少各自相应的毒副作用,或是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药理活性,协同完成治疗作用,有时将其称为挛药(Twin Drug)。

扑炎痛(Benorilate):

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都是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分子中的羧基,对胃粘膜有刺激性,长期服用易引起溃疡;对乙酰氨基酚长期服用,以导致肾脏毒性。

将前者的羧基与后者的酚羟基脱水酯化,口服对胃无刺激,在体内经酯酶分解后,又重新分解为原来的药物,共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用药剂量小,毒副作用大大降低。

氨苄西林与舒巴坦的拼合:

氨苄西林:半合成β-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具有耐酸性适用于口服而广泛用于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产生的青霉素酶或β-内酰胺酶,能使β-内酰胺换开裂而丧失抗菌活性。

舒巴坦: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有作用

二者通过次甲基拼合成双酯,由于舒巴坦分子中的砜基的氧原子与碳6原子上的α-构型的氢形成氢键,增加了β-内酰胺环上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提高了与酶负电中心的结合力,使氨苄西林的结构免遭破坏,从而保证了其抗菌性的发挥;同时该双酯的口服吸收好,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问题及注意事项:

虽然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但是利用拼合原理进行药物设计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①相对而言,拼合设计困难大,成功率较低;

②药物经拼合后结构改变不再被受体所识别和结合,导致生成无活性的产物,有时甚至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

③两者的拼合有可能产生无法预知的毒副作用,导致研究的失败;

④两部分的活性强度的匹配程度,特别是对两个受体分别呈激动或拮抗作用的拼合物难以在作用强度上达到适配。二者在剂量上的适配、药代动力学的要求难以达到完全的相等。

3.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答: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有三种类型,如下:

1)基团反转:非经典的电子等排体与经典的电子等排体一样,疏水性、典型效应和空间效

应的相似是产生相似生理作用的基础。如-COOR 与-OCOR 有相似的疏水性,其空间效应和电性效应也相近,这种酯基倒置(基团反转)常可作为电子等排体。哌替啶(镇痛药,又叫度冷丁 Pethidine )和安那度尔(Anadol )具有相似的溶解度,药效学相同,但是酯基倒置后,后者的镇痛作用比前者增强了15倍。

2) 环系的转换:

开环,将环打开就可得到相应的开环化合物(open-chair analogue, open drug ),有两种可能使其有效:在体内代谢酶作用下氧化或脱水成环而显效,开环物可看作原药的前药(如氯胍(proguanil )体外无活性,在体内被环化后具有活性,且半衰期延长);开环物在体内具有与环状化合物类似的构象(拟环状化合物)。

闭环修饰开链结构环合也是一个重要的修饰方法,成环后减少并限制了分子的构象,可用其推断药物的活性构象,但是也可能带来立体异构现象。由于分子的柔性,可能会产生多种药理活性,成环后分子的多样性减少,作用特异性增加,副作用相对减少,如:平喘药麻黄素(ephedrine )成环后得到的菲蔓嗪(phenmetrazine )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抑制食欲)并没有中枢神经兴奋活性。 麻黄素→啡蔓嗪

3) 极性相似的基团

人们在对氨基苯甲酸被磺胺拮抗的研究中,将目光集中到具有类似极性的基团方面,如-COOH 和-SO 2NHR ,通过这些基团的相互交换,寻求拮抗或类似生物活性的新的化合物。实际上极性相似的基团有很多,可以分为羧基的等排体、酯基的替代物、酰胺以及肽类的类似物、脲以及硫脲的类似物、酚羟基的替代物等。

羧基的等排体:酸性(pKa = 4.2~4.4)和羧阴离子的共振稳定性是羧基的最重要的特点,许多羧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就是参考这些数据的。

羧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包括:直接衍生物如异羟肟酸(RCONHOH )、酰基氨基氰(RCONHCN )、酰基磺胺(RCONHSO 2R`);平面状酸性杂环,如四氮唑、羟基异噁唑;非平面的硫或者磷衍生物的酸性基团,如磷酸、膦酸、膦酸酰胺、磺酸、磺胺、酰基磺胺等。

例如:羧苄西林(Carbenicilin )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而且在立体空间上掩蔽了酰胺基的α碳,具有耐受β-内酰胺酶降解的特点,但是其不能口服给药,因为β-羰基酸在胃酸条件下容易脱羧生成对酸敏感的苄青霉素,但四氮唑衍生物可克服这种缺点,使活性大为提高。 α羧苄西林 → α

4. 简要说明前药的作用机制和类别,前药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答:前药指在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载体前药(Carrier-lanked prodrugs ,pro-drug):本来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经

结构修饰而成的连有载体基团的前药;

2) 生物前体(Bioprecursors) :未经结构修饰的原始分子,经过生物转化后才显示药

理作用的生物前体。

3O H N H 3C H N N S O CH 3CH 3COOH N N S O CH 3CH 3

二者起始分子的特征不同。

前药设计的目的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与代谢等药代动力学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对靶部位作用的选择性,降低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不良气味等,并不是所有药物都需要制成前药,许多药物并不需要制成前药。

5.前药的特征是什么?前药的设计原则。

答:在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为前药的基本特征。

设计前应该根据所要克服原药的不足,设定设计的策略;确定达到最大效应或最大转运效果的物化性质;确定前药载体的结构及所具有的物化性质,希望释放原药的靶器官。

前药的设计原则:

1)在原药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原药与暂时转运基团以共价键连接形成前

药;

2)前药应当容易合成和纯化,最好是一步反应,载体易得价廉;

3)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较低,同时前药及暂时转运基团应无毒性;

4)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理;

5)在体内前药转化为原药的速度需是快速动力学过程,以保障原药在作用部位有足够

的药物浓度,并尽可能降低原药的直接代谢。

6.简要说明前药的应用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改善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方法有哪些。

答:前药原理的应用如下:

1)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性:主要指改善原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

和排泄。通过引入亲脂性基团,改变药物的脂溶性,使药物易于透过脂质膜,促进

药物的吸收,而后在酶的作用下使药物缓释或长效化;引入保护性载体,掩蔽结构

中易变的功能基团,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引入亲水性载

体基团,提高水溶性,改变给药途径,改善生物利用度。

2)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一个药物转变为前体药物的修饰,可通过给药后释放其活

性形式,由于前体药物在机体组织中不同的分布而有效地增强药物的疗效。修饰后

可以使药物广泛分布,也可以减少分布,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定位作用,大大降低了

药物的毒副作用。

3)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使药物在指定的靶点释放:利用前药,可提高药物部位特异

性,具体做法包括:改变分子的体积、溶解度或油水分布系数、引入或除去离子基

团、改变化合物的pKa、引入适当的稳定性会易变性基团、引入可向特定组织或器

官中转运的载体。

4)改善药物的质量,提高患者的可接受度等:药物的使用对象是患者,如果药物的

某些性质不合适,如气味难闻、太苦,或者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或者要经常性的给

药,就会给患者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利用前药的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7.什么是软药?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是什么?

答:软药为一类本身具有治疗作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但在体内起作用后,经预料的和可控制的代谢作用,由一步简单反应,转变为无活性的或无毒性的化合物。

软药和前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而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

是原药的代谢物;

2)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

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Chapter 5

1.建立QSAR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要进行定量关系研究应具备三个起码的条件:化合物结构参数化,就是说以数字来表示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定量化,即用数字表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将化合物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关联起来。

2.Hansch法所使用的物化参数主要有哪几类?

答:Hansch 方法所使用的物化参数可以分为电性参数、疏水性参数和立体参数三大类。

其中电性参数常用:Hammett σ电性参数、解离常数、偶极矩(dipole moment)和量化参数;疏水性参数(hydrophoblic parameter)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亲脂性,透过生物膜的性能以及与受体(酶)间疏水性结合力的一种参数,亲脂性(lipophilicity)和疏水性(hydrophobicity)是同义语,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与亲脂性密切相关,疏水性参数与生物活性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一般以脂水分布系数表示化合物的脂溶性;立体参数,研究药物的构效关系时,立体因素的影响更加复杂,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三维空间的结合,而在多数情况下,受体活性部位的立体形状是未知的,同时描述药物立体形状的参数也很少。

除了上述三种参数外,还存在一种指示变量,指示变量(indicator variables)又称虚拟参数(dummy parameter,D),它不是化合物的物化参数,而是用以表示化合物结构中不宜用物化参数表示结构变化的一种结构参数,例如某种结构的有或者无,氢键给予体或氢键接受体、构型的不同及生物活性测定条件的不同等,指示变量一般只有1和0两种,即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数据。

3.简述Hansch法的具体步骤?说明其限制。

答:Hansch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tep1.化合物的设计:

Hansch方法只能用于同源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般是母体结构相同只有一个部分的取代基不同的一组化合物,应用指示变量为参数可以对在结构上有两、三处变化或母体结构的生物电子等排体或构型异构体等进行研究。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Hansch方法的应用范围,此外还应考虑所设计的取代基,其物化参数,特别是疏水性参数和电性参数是否有已知数据,还需要考虑是否能够合成等因素。

注意:化合物的数量不能太少,方程中的参数项(自变量)与数据的组数比至少为1:5;各取代基的疏水性参数、电性参数及立体参数之间不应有明显的共线性;取代基的物化参数应有足够大的变化幅度。

Step2.生物活性测定

Step3.物化参数确定:

在进行定量构效关系式的导出前应将所有的参数查出来或计算出来,按化合物列表,以y为生物活性,Xi为物化参数,又是自变量的数目较多而多元回归分析程序的容量有限时,可以视情况将物化参数分成数组,分别进行QSAR计算,例如将π、MR、σ分为一组,再把π、Es、σ分为一组。

Step4.定量构效关系相关方程的导出:

1)方程的得出及检验:利用“逐步回归法”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的软件进行定量构效相

关分析的计算。其中逐步回归法可根据显著性检验的F值自动筛选出最佳的相关式。

选择参数搭配合理的,相关系数(r)最高,同时标准偏差(s)最小的方程为最佳方程。

判断QSAR方程是否合理的另一条件是标准偏差(s)是否明显低于测定生物活性时的实验误差。

2)参数数量的确定:参数项的多少,是由参与相关分析的数据组(n)决定的。一般认为

二者之比为1:5~6。

3)数据的删除及原则:不能得到较好的相关关系(r<0.75)时,可考虑删除个别偏离较大,

即生物活性计算值与实测值之差较大的数据点;删除的数据不能超过数据总数(n)的10%。

4)结合理论进行分析

5)定量构效关系式的验证

Hansch方法的限制:

正是由于Hansch方法的提出是建立在一些前提(假定)的基础上的。这些前提为:①所有被研究的化合物的限速反应步骤都是相同的;②忽略化合物与酶或受体结合时,导致化合物、酶或受体的构象变化;③忽略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前提,限定了Hansch方法的应用范围,导致其误差的产生;其次,由于取代基的不同,引起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包括排泄的速度)还是代谢途径都会不同;Hansch 方法只能应用于同源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4.间接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主要包括那几种方法。

答:间接药物设计法的基本原理:在受体结构未知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有活性的各种类型生物活性分子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三维构效关系模型,通过计算机显示其构象推测受体的空间构型,并以此虚拟受体进行药物设计;这种方法犹如量衣裁新衣订做服装。

在未知靶蛋白三维结构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化学手段(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来计算分子各种构象的相对能量,并采用系统搜寻和几何距离等方法进行构象分析,寻找出一系列化合物中共同的药效基团,并确定药效基团的距离、键角和二面角、氢键作用位点和疏水作用区,从而建立这类化合物的药效基团模型(pharmacophore)运用该模型可反推出受体受点的结构,再由其进行设计,并可预测新设计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间接药物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3D-QSAR法是将药物的理化参数和三维结构参数与药效拟合出定量关系,再依此关系设

计新的化合物;

2)药效团模型法(pharmacophore modeling)是对一系列活性化合物作3D-QSAR分析研究,

并结合构象分析总结出一些对活性至关重要的原子和基团以及空间关系,反推出与之结合的受体的立体形状、结构和性质,推测出靶物质的信息。得到虚拟受体模型,再依次来设计新的配基分子;

3)基于药效团模型得三维结构搜寻方法(pharmacophore bas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searching)是以药效团模型为搜寻标准来搜寻小分子三维结构数据库,得到新的配基分子。

5.简述药效基团模型法设计药物的具体操作步骤。

答:基团模型法设计药物的具体步骤如下:

Step1.活性化合物的选择及药效特征元素的定义:

收集一系列与靶点受体具有高亲和性的配体,选定药效团元素。尽可能的结构多样化,

每一个化合物的药效团元素数目应相同,若所有化合物中药效团元素相同更好;化合物的结构刚性大一些,即构象数目相对少一些;选用的药物分子应具有尽可能多的结构多样性;所选的分子活性应尽可能的高一些;应具有准确的生物活性。

Step2.构象分析:

对该系列的每个化合物进行构象分析,得到某一能量范围内的构象,这个能量范围一般由经验确定,在Catalyst 中,缺省条件下,构象分析保留和最稳定构象能量差在20Kcal 以内的所有构象。注意构象过多会给叠合造成一定的困难,应对保留的构象有一定的限制。Step3.分子叠合与药效团映射(Pharmacophore mapping):

将构象进行叠合已得到共同的药效团模型。分子叠合是药效团识别过程中的关键,刚性较强的分子,活性构象接近于最低能量构象,可直接使用优化后的分子作为活性构象进行分子叠加;分子叠合的前提是建立药效团模型所需的分子和受体之间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否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药效团模型。

药效团识别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叠合(Least Squares Superimposition, LSS)方法,将药效特征元素作为叠合点,计算测试分子和参考分子叠合点间位置的均方根偏差(rms)―利用LSS调整测试分子的位置,使rms最小。后来人们又将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等引入到分子叠合中是结果与实际更加吻合。

Step4.药效团模型的修正:

经分子叠合得到的药效图模型不一定是最优的,往往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其它试验或计算结果对药效团模型加以修正。

6.什么是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什么是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二者各有什么优缺点?它们都

被称作什么?

答: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又被称为直接药物设计法,它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的知道作用受体的三维空间构型。根据受体受点的形状和性质要求,直接借助计算机自动构造出形状和性质互补的新的配基分子的三维结构。基础是受体受点与配基之间的互补性。

直接药物设计法存在的问题有:①人体结构复杂,大部分受体结构不知道;②测试水平和晶体获得受到一定的限度,现在能够获得的三维结构有限;③受体是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结构,当从半流态的细胞膜上分离出来以后,脱离原来的环境,其空间结构排列发生很大的变化,很难得到真实的三维空间结构。被成为直接药物设计。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又被称为间接药物设计法,是指在受体结构未知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有活性的各种类型生物活性分子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三维构效关系模型,通过计算机显示其构象推测受体的空间构型,并以此虚拟受体进行药物设计,这种方法犹如量衣裁新衣订做服装。

Chapter 6

1.以核酸为靶点的药物设计主要从那几个方面进行,主要方法包括哪三种方式?

答:目前,以核酸为靶点的药物设计主要集中在:

1)反义核酸(anti-sense nucleic acid):反义核酸(包括asRNA和asDNA),是

以选择性抑制特定基因为目的,根据碱基配对原则、核酸杂交原理等设计的一

类新的核酸。反义核酸技术主要包括反义RNA (asRNA)和反义DNA(asDNA)

等两种类型,反义核酸可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利用载体来携带编码的反义

RNA,再将表达载体导入细胞内。该技术可以根据已知序列基因设计出特异性的

干扰其表达的药物,在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酶性核酸(核酶,ribozyme)的设计。核酶具有的特性:可以通过识别特定位点

而抑制目标基因的表达,抑制效率高,专一性强;免疫源性低,很少引起免疫

反应;针对锤头核酶而言,催化结构域小,既可作为转基因表达产物,也可以

直接以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形式在体内转运,导致其在医学、生物化学等方面

的得到广泛的重视。

3)小分子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4)其它

2.小分子药物利用哪几种方式与核酸结合。

答:小分子药物与DNA结合常常诱发许多生物效应,这种结合包括共价结合和非键结合。共价结合包括与亲核(或亲电)试剂作用,DNA的烷基化、DNA的链内交联、链间交联等;非键结合包括外部静电作用(核酸可被认为是高度带电的聚合电解质,其阴离子磷酸根部分对于DNA的构象和反应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带电荷的高聚物的构象需要小分子沿着螺旋外部产生的静电相互作用的协同作用才能稳定存在,且这种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嵌插结合(具有平面芳香稠环结构的分子能够以嵌插的方式与DNA相结合。嵌插的结果使碱基对分开,螺旋伸长大约0.34nm,螺旋的扭转角减小(<36°正常值),不同嵌插剂及不同的DNA 导致的解链程度不同;由于小分子药物嵌入到DNA螺旋结构,导致DNA构象变化,最终不能或不易复制,达到抗肿瘤或抗病毒的目的)、沟区(由于DNA的螺旋结构产生的大小沟区在电势能、氢键特征、立体效应、水合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小沟区是AT富集区,大沟区是GC富集区。一般蛋白质和DNA的特异性结合都是发生在DNA的大沟区。而GC富集的大沟区比较分散,药物小分子结合时特异性较差,因此药物一般是在小沟区作用,特别是含有呋喃环、吡咯或苯环等芳香杂环结构的小分子药物更是如此。芳香环间以旋转自由的键连接,可产生相应的构象以配合小沟区的螺旋曲线,取代小沟中的水分子并可与双螺旋链中沟区的碱基对边沿通过范德华力相结合)结合等三种。

3.说明重组受体的作用和优势。

答:传统的受体制备是从大量的组织匀浆中提取,而利用重组受体技术课把受体或受体亚型的基因从人体组织中克隆出来,再在微生物或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

与传统的受体制备技术相比,其优点为:

1)基因来自于人体组织,重组后的受体是人的而不是动物的,并且得到的受体在细胞

内或细胞膜上,包含了G-蛋白等信号转导系统,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状态,最终的

试验结果与在人体试验的结果直接相关;

2)可大量制备用传统制备方法难以获得的、或只在特定组织中存在的以及纯的受体;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重组受体进行药物筛选研究。例如亲代谢谷氨酸受体、

神经肽Y受体、A3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等多种重组受体已经建立并应用于药物筛选。

Chapter 7

1.可逆抑制剂与不可逆抑制剂的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与酶分子作用的强弱有区别

可逆抑制剂(reversible inhibitors)与酶分子之间同过非共价键或弱的键合作用而可逆性结合,这种结合可通过稀释、透析法或凝胶过滤方法将抑制剂除去,解除对酶的抑制,恢复酶活力。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不可逆抑制剂抑制剂通过共价键和酶的活性中心结合,结合比较稳定难以通过稀释、

透析法或凝胶过滤方法将抑制剂除去,不可逆抑制剂的作用强度与时间相关。

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为什么有些竞争性抑制剂在体外有效,而在体内无效或效果很低?

答: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抑制剂的油水分配系数不合适,不能穿过细胞膜达到靶酶;

2)抑制剂达到靶酶起效较短,很快达平衡,不足以引起药理作用;

3)靶酶在代谢途径中催化过程不处于速率决定步骤,不能发挥最大效率,对代谢

过程影响不大

3.可逆性抑制剂有那些类型?有什么特点?

答:根据抑制剂与酶、底物的相互关系不同, 又把可逆抑制剂分为两类

1)竞争性抑制剂(competitive inhibitors):抑制剂与底物竞争性的结合酶的结合

部位,抑制剂和底物在酶的同一位置结合。其特点为: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和性质

与底物(或中间物、产物)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仅反映在分子大小上,而且

在电荷分布上也相似,并且二者的相似程度越大,抑制剂的活性越强;竞争性抑制

剂的作用通常可以通过增大底物浓度,即提高底物的竞争能力来消除,增加底物浓

度可以减轻或解除竞争性抑制剂所产生的作用。

2)非竞争性抑制剂(noncompetitive inhibitors):抑制剂不与底物竞争酶的同一

结合部位,它们分别结合酶的不同位点,但是抑制剂结合后影响底物的结合或使不

能进一步的生成产物抑制剂与酶结合后还可与底物作用,同时酶与底物的作用后,

也可与抑制剂结合为IES, 但是IE是无催化活性的复合物, IES也不能直接分解产

物。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与底物对酶活性中心无竞争作用, 不能用增加底物

浓度的方法消除它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4.定向活性部位不可逆抑制剂的特征是什么?

答:定向活性部位抑制剂分子中含有识别基团和反应基团:

1)识别基团:具有与酶可逆结合的部位,作用是将抑制剂引入到酶的活性部位,

起到受体识别作用又叫识别基团。识别基团的结构可能类似于底物、辅酶等;

2)反应基团:识别基团上连接或修饰有反应活性的化学基团或原子,当抑制剂与

酶形成可逆复合物时,接近酶的活性部位的活性基团的反应点在复合物内反应,

使酶和抑制剂共价结合,改变了酶的构象并使其失活

5.举例说明基于机理的不可逆抑制剂的特点。

答:基于机理的不可逆抑制剂的特点如下:

1)同正常底物的化学结构类似(包括电性和立体两方面),易被酶所识别,并形成

复合物;

2)通常具有低反应性能的潜在基团和结构片断,在酶催化阶段经酶诱导激活,转

化为高活性的基团或中间体;

3)与酶活性部位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使酶不可逆失活。只对靶酶反应,具

有高度专一性,毒性较低。

举例:单胺氧化酶(MAO)与许多疾病有关,某些MAO含有黄素,催化脂肪胺脱氨转化为醛,从而使体内生物胺的水平得以控制。

巴吉林(优降宁,pargyline),氯吉林(Chlorgyline),丙吉林(deprenyl),都是不可逆抑制剂,β,γ-炔基叔胺类化合物,其作用机理与底物类似,不同是在于结合后,电子从不稳定的碳流向炔基,产生活性的丙二烯结构,后者对酶活性中心产生亲电进攻,使酶不可逆失活:

发生的反应如下:

Chapter 8

1. 肽类直接作为药物受到限制的原因是什么?

答:限制因素如下“

1) 在生物体内易受到许多特异性或非特异性酶的作用而快速代谢,代谢不稳定性

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2) 肽类具有免疫原性,注射使用会产生过敏性反应;

3) 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尤其是分子量大时,没有特异的转运蛋白辅助吸

收很难被机体摄取;

4) 肽类药物一般不能穿越血脑屏障,难以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5) 肽类应作用与特异性的受体分子,但是它们的柔性分子结构,具有多种受体分

子识别的不同构象,使其选择性降低,临床上产生一些副作用。

5. 针对肽的一级结构的改造方法有哪几种?

答:针对肽的一级结构的改造方法有:a 针对氨基酸的操作;b 小肽类的类似物;c 肽骨架的局部变换。

3.针对肽的高级结构的修饰包括哪些?

答:包括肽二级结构的分子模拟和整体分子构象的限制。 N H R

N NH H N O O R H +RCH 2CH 2NH 2RH 2N H R N NH H N O +RCHO +NH 3

N

N Cl Cl N

pargyline chlorgyline deprenyl N H R N NH N O O R CH NH C CH 2不可逆失活

药物设计学自整材料

1. 药物研究过程分为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内容是什么 药物发现即药物研究和开发过程。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基础研究、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和非临床开发。开发过程主要是指临床研究阶段。基础研究是运用先进技术(量子机理、药物-受体的计算机模拟、单晶X衍射、多维NMR谱、克隆、基因表达等)的相互作用和结构特征为枢纽进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发现疾病治疗的多种靶点以及相关的新化学实体。可行性分析是(见名解)。 项目研究是将先导化合物作为候选药物,并扩大研究范围,进入项目研究阶段(临床前)。它包括药学、药理和毒理学3个方面,以求发现可进行临床研究的研究中新药{IND}。非临床开发是根据项目研究判断候选药物能否作为研究中新药{IND},并向药物管理法定部门申请临床研究的一个决策过程,它至始至终伴随着项目研究同步进行,其核心是一个安全性评估问题,当然还包括专利申请、市场竞争和商业销售的评估。临床研究分三期。 2. R&D图示 3. 筛选模型是什么以及应满足的条件 用于评价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实验模型称为筛选模型。筛选模型分体外和体内两大类。体外模型的设计包括分子、亚细胞、细胞和离体器官等多层次,常见的有酶、受体(亚型和克隆化)和DNA等。体外试验现正向高敏化和专一性发展。体内模型是采用不同的动物进行整理动物实验。动物的选择很重要。原则上是,一种模型筛选多种化合物,以增加模型利用率;一化合物多种模型筛选,以提高筛选正确率或发现新作用药物,也可及早筛除某些选择性差,甚至有副作用的药物,特别是应用多种受体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如通过QNB受体实验一开始即防止有精神作用的药物进入以后的动物实验,不至于浪费时间和经费。 4. 理想的模型应满足的条件 1.基于作用机理的模型要与人类疾病相关性好。 2.实验操作简便可行,能进行大量样品筛选。 3.样品用量少,实验快速、廉价。 5. 筛选模型具体可分为几类 1.基于机理的筛选模型 2.生物利用度的简化筛选模型 3.基因工程制备筛选模型——重组受体(克隆受体) 4.群集筛选 6. 什么是群集筛选*,其优点是什么并举例 在运用组合化学技术和排列组合策略构建的化合物分字库中,以特定的生物学指标,筛选有特异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方式,成为群集筛选,又称库筛选。 优点:1.筛选方法灵敏度高,化合物数量大,既快速又经济。2.及早筛除选择性差的先导物。3.在进行功能性筛选是数据可靠,有利于药效基团的分析 举例:应用逆转录酶、融合酶和蛋白水解复合酶筛选抗艾滋病药物、应用蛋白激酶做为靶酶筛选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关节炎药物、受体结合测定法、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测定法、以cAMP为基础的受体测定法、转录活化测定法,以钙离子为基础的荧光测定法等 7. 预测治疗药物的致癌性,即毒理与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障碍,其应用结构概念的方法是什么 目的:及早检出物前途的候选药物,提高药物R&D的经济效应 障碍:缺乏实验资料,因为测定的生物特性,如系统毒性和致癌性等,一般比其它一些生物现象更分散,而像致癌性这类生物效应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故可靠性较差。 8. 固相有机合成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1。固相合成本身就是一种产物分离方法2.允许反应中的液相反应物大大过量,因而促使固相反应完全3.

药物化学简答题学习资料

药物化学简答题

一、药物的分类 中药或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药物 二、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1.基于生物学科研究揭示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已知活性物质的结构特征,设计新的活性化合物分子; 2.研究化学药物的制备原理、合成路线极其稳定性; 3.研究化学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的规律及代谢产物; 4.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药理活性)之间关系(构效关系)、化学结构与活性化合物代谢之间关系(构代关系)、化学结构与活性化合物毒性之间关系(构毒关系); 5.寻找,发现新药,设计合成新药。 三、描述新药研究与开发的主要过程 一个新药从发现到上市主要经过两个阶段,即新药发现阶段和开发阶段。 1、药物研究阶段 新药发现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是新药研究的起始工作,影响靶分子确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用于治疗的疾病类型,临床要求,筛选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2)靶分子的优化是指在确定了所研究的靶分子后,对该靶分子的结构及其与配基的结合部位、结合强度以及所产生的功能等进行的研究。

(3)先导化合物发现:①从天然产物得到先导化物②以现有药物作用作为先导化合物③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先导化合物④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⑤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 (4)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是在确定先导化合物后所展开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先导化合物,不仅要求其具有亲和性,一定的活性和选择性,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化学稳定性以及对代谢的稳定性。①生物电子等排替换②前药设计 ③软药设计。 2、药物开发阶段 (1)前期开发:药物制备工艺和剂型工艺研究、临床前的药理、药效学研究、亚急性毒性研究、长期毒性研究、特殊毒理学研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研究、有选择的I期临床研究、早期的II期临床研究、IND申请。(2)后期开发:长期稳定性研究、最终剂型的确立、后期的II期临床研究、III期临床研究、新药报批资料整理、新药申报和评价、新药上市后的再评价。 四、药物质量的含义 药品质量是指能满足规定要求和需要的特征总和。主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即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药物的纯度(含量和杂质)。 五、何谓药代动力学时相和药效学时相? 药代动力相: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药效相:药物与作用靶点相互作用,通过刺激和放大,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变化,导致宏观上可以观察到的活性或毒性。(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内容。)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含标准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Customer SatisfactionIndex。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 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 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 A 。 A感觉B知觉C感知 D 经验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B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D 不可能图形E恒常性造成的错觉F似动和主观颜色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包括ACDEF 。 A小步子原则 B 大步子原则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反馈)原则E自定步调原则F低错误率 4.高级情感主要包括CDE 。 A责任感 B 情绪感C道德感 D理智感E审美感F体悟感 5.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法需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辨别力检验。 A实验法B态度总加量表法 C 语义分析量表法 D 访谈法E投射法F问卷法 6.发散性思维三因素的趋势是 A B E。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 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 (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药物设计学简答题

简答题 11、理想的药物靶点应具有哪些特点? (1)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2)中靶后引起的毒副作用反应小。 (3)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 13、骨架迁越及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骨架迁越:由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分子产生新结构的分子,保留原有的生物活性,通过结构骨架变换,连接适宜的药效团,产生新结构类型的药物,骨架迁越涉及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和技巧。 应用:(1)将化合物转化成为类药分子-----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 刚-柔骨架的变换,改善药代性质;亲脂-极性骨架变换,改善溶解性和分配性;新的骨架若参与同受体结合,可改善与受体的亲和力;骨架适中的策略如果过小的骨架如苯环缺乏有用信息;过于复杂的骨架带来成本过高问题。 (2)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IP产品--破专利,Me-too,Me-better; 14、前药设计应注意哪些原则? (1)在母体药物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 (2)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较低,转运基团应无活性。 (3)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制。 (4)转化为母体药物的速度应该是快速动力学过程,并降低母体药物的直接代谢,以保证母体药物在靶点有足够的浓度。 (5)应容易合成与纯化,最好是一步反应,且载体廉价易得。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生配体分子→配体分子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 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几个方面? 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用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无活性代谢物等类型。区别:①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用生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生物活性的先导物。现代筛 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含筛选。 ②合理药物设计:基于靶点和配体的作用机制、三维结构和识别过程以及与药物理化 性质相关的体内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药物设计。 4、药物作用的靶点的定义及理想的药物靶点特点是什么? 靶点:也称靶标,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位点,这些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有一些是核酸或其他物质。特点:①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②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小③便于筛选药物靶点的成药性。 5、简述药效基团的虚拟筛选一般流程。 小分子准备→产生构象→由活性分子生成药效基团的假设→优化、修改药效基团的假设→生成药效团模型→数据库搜寻(虚拟筛选) 6、Lipinski的类药五倍律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该方法不适合预测药物的类药性?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1: 单选题(1分) 癌症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发展过程是:() A: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B: 细胞癌变、癌基因、原癌基因 C: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D: 原癌基因、癌基因、细胞癌变 正确答案:D 2: 单选题(1分)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 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 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 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 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 正确答案:C 3: 单选题(1分) 出现药源性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长期大量应用以下哪种药物?() A: 氯丙嗪 B: 胺碘酮 C: 锂剂 D: 糖皮质激素 E: 吗啡 正确答案:D 4: 单选题(1分)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的特征是:() A: 特征性地损害3带 B: 特征性地损害2带 C: 特征性地损害1带 D: 特征性地损害肝小叶 E: 特征性地损害肝腺泡 正确答案:A 5: 单选题(1分) 吩噻嗪类药物引起视网膜损伤的机制不包括:() A: 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结合 B: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C: 引起视网膜出血 D: 引起视网膜剥离 E: 堵塞视网膜中央动脉 正确答案:D

6: 单选题(1分) 关于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中细胞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胀亡时,细胞体积减少且细胞器保持完整 B: 细胞凋亡时,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肿胀、破裂后释放出多种细胞成分 C: 细胞死亡有两种途径 D: 毒物在较低剂量水平时通常通过引发胀亡使细胞死亡 E: 毒物的浓度增加时,细胞凋亡起主要作用 正确答案:C 7: 单选题(1分) 关于药源性肺栓塞,描述错误的是:() A: 临床表现和特征为突然虚脱、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和咯血等 B: 肺栓塞的形成一般由上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 C: 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丝裂霉素等可使蛋白质中的硫缺乏,抗凝血酶Ⅲ减少而形成血栓 D: 口服避孕药可致肺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而促进血栓形成 E: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小板增多而诱发血栓形成 正确答案:B 8: 单选题(1分) 含汞的药材有:() A: 雄黄 B: 砒霜 C: 朱砂 D: 雌黄 E: 石膏 正确答案:C 9: 单选题(1分) 接触下列哪种化合物,常引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 甲醇 B: 乙醇 C: 苯 D: 甲烷 E: 氯仿 正确答案:C 10: 单选题(1分) 经口或灌胃给药需在给药前应禁食的时间大约是:() A: 4h B: 8h C: 12h D: 16h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合理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 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2、高通量筛选:HTS,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 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同一时间检测数以万计的样品并以得到的相应数据库支持运转的技术体系。 3、药物的体内过程即A、D、M、E的中文名称及各自定义:分别为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从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此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4、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TBBD,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异的功能、症状和机制, 发现和研究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与预防相关的调控过程。 5、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PBBD,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配体的理化性质对设计的 先导物结构预测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估计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度和生物利用度,判断类药性 6、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 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7、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的是一组化合物的生物与其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特 征以理化参数、分子拓扑参数、量子化学指数和结构碎片指数表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并以数学模型表达和概括量变规律。 8、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以配体和靶点的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根据分子的内能变 化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变化,将已知一系列药物的理化参数和三维结构参数与药效拟合出定量关系,再以此化合物预测新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改造。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生配体分子→配体分子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 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几个方面? 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用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无活性代谢物等类型。区别:①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用生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生物活性的先导物。现代筛 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含筛选。 ②合理药物设计:基于靶点和配体的作用机制、三维结构和识别过程以及与药物理化

药学简答题

简答题 (共30题,共分) 缺乏G-6-PD者,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致使一些药物的氧化产物所生成的过氧化氢不能消除,而使血红蛋白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发绀,进一步引起溶血,尿显棕红色(酱油色尿),可致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来表示其作用强度的反应,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等。(2)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关系的反应,如:生存、死亡、惊厥、睡眠等。 (1)半数致死量:即LD50,系指使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2)半数有效量:即ED50,系指使半数动物产生某种特定反应的剂量。 (1)习惯性:指长期连续用药后,在精神上对药物产生的依赖性,中断给药后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2)依赖性:指长期连续用药后,中断给药时出现戒断症状。如使用吗啡、可卡因等成瘾后,突然停药出现烦躁不安、流泪、流涎等症状。 (1)中枢性镇咳药: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镇咳作用。它又可分为两类:①依赖性或成瘾性镇咳药:如可待因。②非依赖性或非成瘾性镇咳药:右美沙芬、如喷托维林(咳必清)、氯哌斯汀(咳平)等。(2)外周性镇咳药: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中任何一环节而发挥镇咳作用,如那可丁,苯佐那酯(退嗽露)。 大致分以下3类。(1)高效能利尿药:如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等。(2)中效能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吲哒帕胺。(3)低效能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与一般实验设计一样,有以下三原则。(1)随机:就是使每一个体在实验中都有同等的机会,随机遇分组或受处理。(2)重复:能在同样条件下,把实验结果重复出来,才算是可靠的实验。为此要保证动物数,并进行重复实验。(3)对照:任何实验研究都不能缺少对照研究,所以必须设立对照组。对照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空白对照:不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②假处理对照:除不用被试药物外,对照组动物要经受同样处理。③阳性对照:用已知标准药物对照。④组间对照:实验组间,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组的对照。 (1)未吸收的毒物处理:采取清洗、催吐、洗胃、导泻等措施排出毒物,防止吸收。(2)已吸收的毒物处理:静脉输液以降低血中毒物浓度,使用利尿剂促进毒物排泄。(3)对症治疗:如抗休克、抗惊厥等。 (4)应用解毒剂:如已确证毒物性质,应选择适当的特异性解毒剂。

设计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汇总

设计心理学题库 1. 菲利德伦德尔在《论艺术和鉴赏》一书中说: “艺术是关于(心灵)的,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 2.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3. 设计心理学解决设计艺术领域各种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4.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正在进入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发展的时代。 5. 设计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它在(方法)论上是更加宽容的,但是必须有严谨 的科学态度。 6. 心理学不是对人类常识的描述,因为常识不是与人类(行为)相互一致的知识。 7. 设计心理学的艺术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对象)的性质上。 8. 设计心理学的人文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概念)的抽象上。 9. 布卢诺斯奇在《人类的升华》中写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科学和艺术同样都是他的(精神)的可塑性表现” 10. 对麦克尔?怀特而言,(科学)就是探索、它提出问题,它是想象力的发挥,它是分析。 11. (达芬奇)被誉为第一位集合了科学与艺术大成的人物。 12. 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表现活动、概念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一起进行的。 13. 艺术家普遍认为视觉事物是绝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 14. 科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再现艺术,描述和解释也只是将(经验)的大体轮 廓呈现出来。 15. 科学的创造:直观、表象--- 抽象概念--- (理论) 16. 艺术的创造:直观、表象--- 意象形态--- (形象) 17. 阿恩海姆认为,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18.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19.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 20.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艺术史)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1. 设计是围绕着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 22. 德拉克山认为心理学学科的特别之处就是研究(心理),必定是自我反省式的。 23. 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因为它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 24. 在审美研究中,人们看画展的行走方式、停留时间和观看引起的身体姿势变化,都可以作为(行为)的变量,其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25. 心理学不仅是行为的科学,对人类意识体验的研究,也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知识。 26. 阿恩海姆不仅仅是纯粹使用实验科学方法,或行为的研究,而是大量采用(意识)体验的研究。 27. 心理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一个内部过程,无法通过任何技术手段直接观察和测量。 28. “人生是一场梦”这个课题,无法用科学心理学方法论证其真伪,只有通过(艺术)的表现方法来实现。 29. 阿恩海姆说:“不管承不承认,实际上他们(艺术家)至终都在运用心理学,不是家传的,便是其他人留传下来的”。 30. (哲学)是心理学的前身,古希腊人很早就有系统的对心理学的一些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 31. 心理学的真正起源源于正式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问题。 32. (现代)心理学强调理论应该有研究证据的支持,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哲学或普通感觉的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合理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2、高通量筛选:HTS,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同一时间检测数以万计的样品并以得到的相应数据库支持运转的技术体系。 3、药物的体内过程即A、D、M、E的中文名称及各自定义:分别为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药物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从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此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4、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TBBD,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异的功能、症状和机制,发现和研究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与预防相关的调控过程。 5、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PBBD,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配体的理化性质对设计的先导物结构预测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估计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度和生物利用度,判断类药性 6、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自学考试_设计心理学1_3重点总结分享

设计心理学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设计心理学 【领会】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1【设计心理学定义】 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高消费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设计心理学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唐纳德A 诺曼(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物质心理学”,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赫伯特A 西蒙(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的研究,将设计当做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李彬彬(江南大学)——认为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的方向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赵江洪(湖南大学)——使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研究设计领域的问题。 李乐山(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心理学,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心理研究。 柳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领域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学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领会】1.2研究对像和研究范畴 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 基础本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 b) 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念,理念等。 c) 个性心理,包括人性和能力等。 d) 心理过程,包括知(感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和意动)。 【领会】1.3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 ⑴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1【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 2、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 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②, 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 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②,③, 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三、问答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药物化学简答题

抗生素 1、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哪几大类?各举一例药物。 (1)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2)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5)其她:氯霉素 2、简述青霉素对酸、碱、酶的不稳定性,试以反应式表示。 (1)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 青霉噻唑酸,在分解为D-青霉胺与青霉醛。在弱酸(pH=4)的室温条件下,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内酰胺环,再经重排生成青霉二酸,青霉二酸可进一步分解 生成青霉胺与青霉醛。(2)在碱性条件下,碱性基团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与青霉 醛。(3)在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下,酶中亲核性基团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与青霉醛)。 3、简述寻找耐酸、耐酶、广谱青霉素的研究方法。 (1)耐酸青霉素的设计原理:天然青霉素V的6位酰胺侧链上连有吸电子基,可阻碍电子转移,避免分子内重排,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为寻找耐酸青霉素提供了基本思想,即在6位酰胺基的α位引入O、N、X等电负性原子,从而合成了一系列耐酸的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的设计原理:通过改变6位侧链,引入立体障碍大的基团,可以阻止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的活性中心作用,同时可以限制侧链与酰胺C=O之间的单键旋转,迫使青霉素分子变成一种与酶活性中心 不易适应的构型,降低了青霉素与酶活性中心作用的适应性,从而保护了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3)广谱青霉素的设计原理:对G+菌的作用低于青霉素G,但对G-菌却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分析原因就是由于其侧链为亲水性。受之启发,合成一系列含有NH2,COOH,SO3H的侧链的半合成青霉素。 4、为什么青霉素G不能口服?而青霉素V却可以口服?为什么青霉素G的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型? 青霉素G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重排而失活。因此不能口服,通常将其做成钠盐或钾盐注射使用,但其钠盐或钾盐的水溶性碱性较强,β-内酰胺环会发生开环生成青霉酸,失去抗菌活性。因此青霉素的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使用。 青霉素V:具有耐酸性,不易被胃酸破坏。 5、奥格门汀就是由哪两种药物组成?说明两者合用起增效作用的原理。 临床上使用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称为奥格门汀,可使阿莫西林增效130倍,用于治疗耐阿莫西林细菌所引起的感染。阿莫西林为半合成的光谱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但会被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而失活。克拉维酸就是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与多数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可使阿莫西林免受β-内酰胺酶的钝化,用于治疗耐阿莫西林细菌所引起的感染。 6、简述天然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不稳定性,并说明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与牛奶等富含金属离子 的食物一起使用的原因。 (1)天然四环素具有易产生耐药性,化学结构在酸、碱条件下不稳定等缺点。不稳定部位为C-6位的羟基与C-4位的二甲胺基。在酸性条件下,C-6上的羟基与C-5α上氢发生消除反应,生成无活性橙黄色脱水物。在pH2-6条件下,C-4二甲胺基很易发生可逆反应的差向异构化,生成差向异构体。4位差向异构化产物在酸性条件也还会进一步脱水生成脱水差向异构化产物。在碱性条件下,C-6上的羟基形成氧负离子,向C-11发生分子内亲核进攻,经电子转移,C环破裂,生成无活性的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2)分子中含有许多羟基、烯醇羟基及羰基,在近中性条件下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钙离子形成黄色的络合物沉 积在骨骼与牙齿上,小儿服用后会发生牙齿变黄色,孕妇服用后其产儿可能发生牙齿变色、骨 骼生长抑制。因此小儿与孕妇应慎用或禁用。 7、试从红霉素的不稳定性说明半合成红霉素药物的设计原理,并举出两例药物。 结构存在多个羟基以及在其9位上有一个羰基,因此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分子内的脱水环合。在酸性液中,C-6上的羟基与C-9的羰基形成半缩酮的羟基,再与C-8上氢消去一分子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一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我们可以说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过程和接收过程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 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的目的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是心理学里两个较为基础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 善,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知觉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 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关系 知觉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三、知觉选择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如对象的标志、性质)区分出来予以反映。 四、知觉的整体性及两方面含义

药物毒理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血脑屏障:是指血液-脑组织间液和血液-脑脊液间的屏障,由血液-脑屏障、脑脊液-脑屏 障和血液-脑脊液屏障三个屏障构成。 2.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 制与调节。 3.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性,是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 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断地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欣快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用该药物引发的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4.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 白质)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5.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 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6.促癌物: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严格的说不属于致癌物,但它可以与致癌物协同作 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7.促癌剂: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8.前致癌物:未经代谢活化的间接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原致癌物。 9.辅致癌物:有些化学物质既非引发剂,也非促长剂,本身并不致癌,但能增强引发剂和 促长剂的作用,即能加速致癌作用的过程。 10.药物的暴露: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 机制。 11.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系研究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 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观察期至少为14天。 最大耐受剂量(浓度):(MTD)指动物能够耐受的而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浓度):(MLD)引起个别受试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LD50:(半数致死量)预期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该值是经统计学处理所推算出的结果。 12.长期毒性实验:又称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研究实验动物重复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 产生的毒性反应特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13.一般生殖毒性实验:在雌雄动物交配前的交配期直至胚胎着床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动 物生殖的毒性干扰作用,即生殖过程的第一阶段试验。 14.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妊娠动物自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阶段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妊娠 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二阶段试验。15.围生期毒性试验:从胚胎着床到幼仔断奶这段时期给药,检测受试药物对妊娠及哺乳动 物、胚胎发育以及子代出生后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围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三阶段试验 16.光敏反应:指皮肤对光线敏感产生的不良反应,是由某些药物(化学药物)与皮肤接触、 经特定波长的光照后引起的皮肤损伤。 17.靶点:医学上进行某些放射治疗时,放射线从不同方位照射,汇集病变部位,这个病变 部位叫做靶点。 18.靶部位: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分布于全身,通常仅对其中某些部位造成损害,被药物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