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1)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工管09—1 任课教师:周汉杰

姓名:李德水 学号:09044030120 成 绩:

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在讲话中,他提出了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民生的新思想: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坚持为民谋利,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兴国为民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每一个时代化主题要求的明确形成并不是一个停滞不变的孤立的、封闭的历史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历史过程,其针对适应的时代化主题和相应要求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从世界上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看,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面临着与夺取政权前截然不同的崭新任务: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前,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团结各革命阶级与结盟阶层,砸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最后夺取国家政权;而革命胜利和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则需要领导和团结各革命阶级与社会阶层,镇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破坏、颠覆、复辟等敌对活动,以便有效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然而,这只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迫切任务,而在这一时期、这一阶段之后更为基本、更为主要、更为持久的任务则应该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胜利和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社会中的其他一切活动。

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抓好不断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这一必然的持久性原则要求。只有这样,革命胜利和夺取政权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从根本上长期而有效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始终赢得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的广泛、热情而持久的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一长远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始终记住:经济是民生的"催化剂",民生是经济的"助推器"。经济催动民生迅速发展,民生推动经济加快发展。民生的有效保障,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经济的发展,民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保障;民生的不断改善,能够有效地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体现经济发展成果。尤其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际出口市场的萎靡不振,致力于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还更有利于拉动我国的强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对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一向就无比重视。可以这样说,致力于做好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工作,是始终贯穿于我们党所有努力奋斗的历史红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如果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我们党的一切努力、奋斗就是为创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可或缺的政治前提条件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今天,我们党的一切努力、奋斗就是不懈探索并力求解决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从而不断创造、创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此,我们党开始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设”,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夯实、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民生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表现在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改善民生的实践准则。在他看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状况的改善,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和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客观地总结、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民生和经济的关系问题:作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践行“三个代表”的过程中,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好关系“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才能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和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全党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强调要“以人为本”,标志着我们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抉择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今天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光明前景。可以说,当代中国正在完全不同于以往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迈进。虽然如今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现

状之间的矛盾,但是世情、国情、社情已经并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党抓发展的基本思路也必须有相应的调整、充实、完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可见,科学发展观首先把发展作为界定其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第一个要素。有了这个要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有了物质基础,才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不然以人为本就是空话。从而,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过程。这样,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发展观上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深刻改变,而且还要求在实践中彻底扭转了如今都还较普遍存在的“要物不要人”的片面观念和偏颇做法,从而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理论上质的飞跃。

历史和现实均告诉我们:时代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解决好民生问题就越来越重要。在革命战争年代,或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由于当时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温饱的要求、对于小康的水平、对于我们党和社会的期待并不太高。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物质财富相对过去丰富一些后,人民群众对于切身利益的关注,对于生活质量的期望,就会越来越明显,甚至越来越提高、挑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将变得日益重要。

鉴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已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大事的客观现实,我们党适应科学发展的深刻要求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谨记,一方面,没有民生的经济发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继续抓好经济发展,不断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更要以

改善民生为核心,坚持为人民谋利益,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共享我们国家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83年,人民出版社。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92年,人民出版社。

3.《列宁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5.《毛泽东文集》,1996年,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