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复习学案

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复习学案
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复习学案

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复习

大岗中学唐迎春

【学习者分析】

进入初二下学期,学生将迎接广州市信息技术结业试,为做好备考工作,我们必须充分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生动有趣、科学高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投入到复习课当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机械式重复性地听讲和识记知识,如果在复习课当中,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习效果是最理想的。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主要内容

在初二结业试中,考试范围包括第一、二册必修的六章书,本课以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为教学内容,本章知识容量较大,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新课当中也是学得比较吃力的一章;在往年结业试当中,写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的程序段运行结果的题目,也是学生失分率最高的题目。为此在本复习课中,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有效的方式达成有效的复习效果。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以赋值语句、输出语句组成的顺序结构程序段的运行原理,及其运行结果的分析;

(2)以If-Then-Else语句组成的分支结构的运行原理,及其运行结果的分析;

难点:For-To-Step-Next语句组成的循环结构的运行原理,及其运行结果的分析。

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巩固对VB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简单语句格式及其功能的识记;

(2)加深对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程序的理解,强化写程序运行结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两人小组对照VB知识点,合作完成“VB智慧树”游戏内的基础性练习;

(2)针对VB考点、重点、难点,师生一起讲、评、练;

(3)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份考查整章书重点知识的测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力争上游的意识和情操,对待知识要严谨细致的态度。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1、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课运用MindMapper绘制了整章书知识点构成的“VB智慧树”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脉络,使知识点更为系统、直观,便于学生识记、理解、建构知识体系;

2、为实现教学的分层性和循序渐进性,在思维导图当中,针对考点,设有基础性、典型性的题目,运用Authorware平台以点击选项的简易答题方式,通过小游戏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以两人小组快速共同合作完成,期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掌握,保证最基本的复习效果;

3、针对考点和重点,尤其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题目的读程序、写运行结果的方法作简明扼要的分析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关;

4、为检测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局域网测试系统完成整章书知识的测验,题目主

要从近年结业试当中选取,题目的难易度、知识结构的比例、分数的权重分配都贴近考纲的要求;学生完成提交后可即时知道自己的成绩,也可对照考题的答案,自行分析得失分情况,课后教师也可分析全班的整体水平,为结业试最后的备考复习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的三种结构:

)顺序结构程序段,写运行结果。(例、练习)

4.教学资源:

(1)“VB智慧树”游戏;

(2)“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复习”PPT;

(3)“VB智慧锦囊”(本章知识思维导图、题库、答案)。

高二数学第二章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 知识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对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要有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意识,“回归定义”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应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时,要注意与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结合起来.总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灵活运用. 例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为2,F1,F2为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且∠F1PF2=60°,S△PF1F2=12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知识点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般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在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有一种情况,即直线与其交于一点和切于一点,二者在几何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在代数方程上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在解题中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圆锥曲线的切线是圆锥曲线的割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无限靠近时的极限情况,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判别式等于零;而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抛物线中与对称轴平行,双曲线中与渐近线平行),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该方程是一次的.

例2 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2x于M(x1,y1),N(x2,y2)两点. (1)求x1x2与y1y2的值; (2)求证:OM⊥ON. 知识点三轨迹问题 轨迹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求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动点为(x,y),根据几何条件直接寻求x、y之间的关系式. (2)代入法:利用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某一已知曲线上的动点的关系,把所求动点转换为已知动点.具体地说,就是用所求动点的坐标x、y来表示已知动点的坐标并代入已知动点满足的曲线的方程,由此即可求得所求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式. (3)定义法:如果所给几何条件正好符合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曲线的定义,则可直接利用这些已知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当很难找到形成曲线的动点P(x,y)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时,借助第三个变量t,建立t和x,t和y的关系式x=φ(t),y=Φ(t),再通过一些条件消掉t就间接地找到了x和y所满足的方程,从而求出动点P(x,y)所形成的曲线的普通方程. 例3设点A、B是抛物线y2=4px (p>0)上除原点O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知识点四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没有常规的方法,但解决这个难点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定点、定值问题必然是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量,那么就可以用变化的量表示问题的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这些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不受变化的量所影响的某个点或值,就是要求的定点、定值.化解这类问题难点的关键就是引进变化的参数表示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根据等式的恒成立、数式变换等寻找不受参数影响的量.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八年级数学(下)第二章《因式分解》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下)第二章《因式分解》测试题 一、选择题(10×3′=30′) 1、下列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29)3)(3(x x x -=+- B 、))((2233n mn m n m n m ++-=-C 、)1)(3()3)(1(+--=-+y y y y D 、z yz z y z z y yz +-=+-)2(2242 2、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 、22)(b a -+ B 、mn m 2052- C 、22y x -- D 、92+-x 3、若E p q p q q p ?-=---232)()()(,则E 是( ) A 、p q --1 B 、p q - C 、q p -+1 D 、p q -+1 4、若)5)(3(+-x x 是q px x ++2的因式,则p 为( ) A 、-15 B 、-2 C 、8 D 、2 5、如果2592 ++kx 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k 的值是( ) A 、 15 B 、 ±5 C 、 30 D ±30 6、△ABC 的三边满足a 2+b 2+c 2=ac +bc +ab ,则△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7、已知2x 2-3xy+y 2=0(xy ≠0),则x y +y x 的值是( ) A 2或212 B 2 C 212 D -2或-212 8、要在二次三项式x 2+□x-6的□中填上一个整数,使它能按x 2+(a +b )x +ab 型分解为(x +a )(x +b )的形式,那么这些数只能是 ( ) A .1,-1; B .5,-5; C .1,-1,5,-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9、已知二次三项式x 2+bx+c 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x +α)(x+β),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若b >0,c >0,则α、β同取正号;B .若b <0,c >0,则α、β同取负号;C .若b >0,c <0,则α、β异号,且正的一个数大于负的一个数;D .若b <0,c <0,则α、β异号,且负的一个数的绝对值较大. 10、已知a=2002x+2003,b=2002x+2004,c=2002x+2005,则多项式a 2+b 2+c 2-ab-bc-ca 的值为( )A 、0 B 、1 C 、2 D 、3 二、选择题(10×3′=30′) 11、已知:02,022=-+≠b ab a ab ,那么b a b a +-22的值为_____________. 12、分解因式:ma 2-4ma+4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解因式:x (a-b )2n +y (b-a )2n+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ABC 的三边满足a 4+b 2c 2-a 2c 2-b 4=0,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__. 15、若A y x y x y x ?-=+--)(22,则A =___________. 16、多项式2,12,2223--+++x x x x x x 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初中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 精品导学案】高中化学 2.3.2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时宜从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1.可逆反应 (1)在同一条件下,①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②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有“四同”:同一反应;(反应处于)同一条件;(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3)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时,不用“”,而用“③”。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2和1 mol I2发生反应: H2(g)+I2(g)2HI(g) 对于以上反应: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④最大。 ②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⑤最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 ⑤反应进行到⑥v(正)=v(逆)时,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 ⑥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⑦这个状态称为⑦化学平衡状态。 ⑧此时反应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任何一种物质反应掉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在生产、生活中,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主要是促进有利反应和控制有害反应两个方面: ①促进有利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加快有利反应的速率; ②控制有害反应,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减慢有害反应的速率。 (2)为加快煤燃烧的反应速率,对煤炭颗粒的要求是⑧越小越好,对空气的要求是保持适当过量,并保证煤炭与空气中的氧气⑨充分接触。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 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因式分解达标检测(第二章)

因式分解达标检测(第二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的是( ) A .1)1)(1(2-=-+X X X . B .)1)(1(1 22b a b a b a -+=- C .2 2)21()21(41+=+=++x x x x D .4)2(3463222+-=+-x x x x 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错误的是( ) A .22)()(y x x y -=- B .)(b a b a +-=-- C.33)()(a b b a --=- D.)(n m n m +-=+- 3.下列各式分解正确的是( ) A.)34(391222xy xyz y x xyz -=- B.)1(333322+-=+-a a y y ay y a C.)(2z y x x xz xy x -+-=-+- D.)5(522a a b b ab b a +=-+ 4.在多项式22222,1,161,44y xy x x a x x ++-++-中,是完全平方式的有( ) A .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把分解因式的结果为22)(c b a -+( ) A .c)b -c)(a -b (a ++ B.))((c b a c b a -+++ C.))((c b a c b a --++ D.))((c b a c b a --+- 6.如果228m ab a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应是( )

A .2b B 。b 2 C 。216b D 。4b 7.若)32)(32)(94(81)2(2-++=-x x x x n 则n 等于( ) A .2 B .4 C 。6 D 。8 8.对于多项式(1)22y x -;(2)22y x --;(3)y x -24;(4) 24x +-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 A .(1)(2) B .(1)(3) C .(1)(4) D .(2)(4) 9.若a+b=7,ab=10,则22ab b a +的值应是( ) A .7 B .10 C .70 D .17 10.对于任意正整数m 多项式9)54(2-++m 都能被( )整除。 A .8 B .m C .m-1 D .2m-1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把一个多项式化为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2.分解因式1822-x =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2216y mxy 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______. 14.y x xy x 2221239-+-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15.分解因式=++-+9)(6)(2b a b a ________________. 16.计算2003*200220032-=____________. 17.若x+5,x-3都是多项式152--kx x 的因式,则k=_________. 18.计算=-2224.476.5__________. 19.若512x 3,04422-+=-+x x x 则的值为_____________. 20.分解因式224 1b ab a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21.分解因式: (1);246)2(;714213 22x x ab ab b a --+- (3)).())(4();()(2x y y x x y q y x p ----+-

最新第二章《分解因式》复习学案

第二章 《分解因式》复习提纲 一. 分解因式 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点拨:等号左侧为一个多项式,等号右侧为整式的积:各因式之间只存在乘积运算;各因式均为整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练习巩固: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为( ) A 、bx ax b a x -=-)( B 、222)1)(1(1y x x y x ++-=+- C 、)1)(1(12-+=-x x x D 、a+1=a(1+1/a) 2、已知多项式c bx x ++2 2分解因式为)1)(3(2+-x x ,则c b ,的值为( ) A 、1,3-==c b B 、2,6=-=c b C 、4,6-=-=c b D 、6,4-=-=c b 3、若 , ),4)(3(2 ==-+=++b a x x b ax x 则 二. 提公因式法 1.定义:一个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因式叫公因式 注: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2.公因式的确定方法:(1)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取各项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作为公因式的因式 练习:(1.)328a b 与-3 12ab c 的公因式是 (2.)2mn(m -n)与4m(m -n)的公因式是 3.. 提公因式法: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理论根据: 乘法分配率 即: )(c b a m mc mb ma -+=-+ 4.方法步骤:(1)确定公因式(2)把每一项写成公因式乘以某式子形式 (3)把公因式提到括号前面,各项剩余式子放在括号里面 5.注意事项:(1)当一项为负数时,整体加括号添负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注意变号法则应用:(a-b )2 =(b-a )2 , (a-b )3 =-(b-a )3 (3) 变号原则:变偶不变奇,变后不变前 练习:1.若20a a +=,则2007222++a a 的值为 . 2、如果。 ,则= += +-==+2222,7, 0y x xy y x xy y x 3.32013 -32012 = ;(-2)101 +(-2)100 = 3.下列各式的因式分解中正确的是( ) (A)-a 2+ab -ac = -a (a +b -c ) (B)9xyz -6x 2y 2=3xyz (3-2xy ) (C)3a 2x -6bx +3x =3x (a 2-2b ) (D)21xy 2+21x 2y =2 1 xy (x +y ) 4.把多项式m 2 (a-2)+m(2-a)分解因式等于( ) (A)(a-2)(m 2+m) (B)(a-2)(m 2-m) (C)m(a-2)(m-1) (D)m(a-2)(m+1) 5. 分解因式:(1)-2x 3 +4x 2 –2x (2) b 2 (x-3)+b(3-x) (3)xy(x-y)-x(y-x) 2 (4)x(x+y)(x-y)-(x+y) 2 6.求证:257-57能被120整除 7、阅读下列因式分解的过程,再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1+x+x(x+1)+x(x+1)2=(1+x)[1+x+x(x+1)] =(1+x)2(1+x) =(1+x)3 (1)上述分解因式的方法是 ,共应用了 次. (2)若分解1+x+x(x+1)+x(x+1)2+…+ x(x+1)2012,则需应用上述方法 次,结果是 . (3)分解因式:1+x+x(x+1)+x(x+1)2+…+ x(x+1)n (n 为正整数).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学案(1)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学案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 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知道化学反应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什么? 3.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4.需要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吗?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吗? 5.什么是中和热? 练习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 在一个确定的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练习2.对于放热反应H2+Cl22HC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Cl-Cl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1mol H-Cl键所放出的能量 D.该反应中,化学能只转变为热能 练习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练习4.下列过程释放能量的是() A. 2H+O→H2O B.H2O(l)→H2O(g) C. H2O →H2 +O2 D、C+H2O →H2 +CO 练习5.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EkJ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C.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D.等质量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多 二.化学反应与电能: 1.火力发电和化学电池产生电能的能量转化过程有何不同?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会设计原电池装置?

初三化学上学期17单元全套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②粉末状:用 (或 )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着放,标签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加热;④熄灭时,用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④加热前应先试管;⑤试管应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物码,称量时:M 物 =M 码 M 游码若不小心做成了:物码,称量时:M 物 =M 码 M 游码

第二章 因式分解练习题

分解因式练习(一) 一、把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写在括号内:姓名 (1)ab+ac( ); (2)3ax-9bx( ); (3)4x2y-6xy2( ); (4)24x3y3z2-16x3y3z+32x3y3( ) 二、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前面填写“+”或“-”号,使等式成立。 (1)7a+b= (b+7a); (2)-3+2y= (3-2y); (3)(x-y)2= (y-x)2 (4)(m-n)3= (n-m)3; (5)-a2-b2= (a2+b2); (6)a-b= (b-a) 三、下列分解因式的结果对不对?若不对,请加以改正。 (1)8x-12y=2(4x-6y); (2)x3y+x2y2=xy(x2+xy); (3)2x2+6x+2=2x(x+3)+2; (4)-4x3+6x2-8x=-2x(2x2+3x-4) 四、把下列各多项式分解因式 (1)3ac-6bc; (2)8m2n-12mn2; (3)2a2-4ab+a; (4)-5a2b+15ab-10a (5)xy-xy; (6)4a+12ab-8a; (7)3ax-6bx+3x; (8)-20a-15ax (9)-4n3+12n2-8n; (10)-3x2y-6xy+12xy2; (11)2m(x+y)+n(x+y) (12)a(p-q)-4b(p-q); (13)c(a-b)-d(b-a); (14)2(p+q)2-(p+q) (15)(a-b)2-5(b-a)2; (16)15(a-b)2-3y(b-a); (17)(a-3)2-(2a-6) (18)(m+n)(p-q)-(m+n)(q+p); (19)x2y-xy2+xy

必修二化学第二章 导学案

2.1.1 化学能与热能(一) 导学案 【学习目标】2min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3.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提高节能意识。 【指导自学】6min 1.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合作探究】20min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吗?(课本P32 思考与交流) 2.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并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教师点拨】5min 1. 2H→H2中的能量变化,说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说明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因素。 【课堂小结】2min 【当堂检测】10min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 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高中物理选修3_1第二章章末知识总结

第二章 单元复习 一、知识点回顾: 1、电源、电源电动势;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3、电池组; 4、电阻的测量。 二、基本知识点: (一)、电源、电源电动势: 1、电源的概念: (1)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2)电源供电原理:在电源部非静电力做功,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在电源的外部电路,电场力做功,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电源的电动势: (1)电源电动势大小等于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之间的电压,(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可用阻极大的伏特表粗略测出) (2)电动势的符号:E ,国际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是一个标量,但有方向,在电源部由负极指向正极。 (3)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表征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在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时,1C 电量所具有的电能的数值。 3、电压和外电压: (1)闭合电路的组成:电路:电源部的电路其电阻称为电阻,电阻所降落的电压称为电压;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其两端电压称为外电压或路端电压。 (3)、外电压的关系:E = U + U' 。 (4)注意:在电路闭合时U < E ;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容: (1)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 r R E ;

(2)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还可导出电路功率的表达式: EI = U I + U'I = I 2R + I 2r 。 (3)、定律的适用条件:外电路为纯电阻电路。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路端电压变化的讨论: (1)当R 增大时,I 减小,U'=I r 减小,U 增大;当R 时,I = 0 ,U =E (最大); R 0 时 ,I = r E ,U = 0 ; (2)当R 减小时,U 减小,当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二) 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有关电压、电流、电功率的方法; (1)分析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时,一般先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确定电路的总电流、路端电压,再结合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参数。 (2)分析电源的电动势、电阻时,可将(1)中的分析顺序逆进行。 (3)分析电路的功率(或能量)时可用公式EI = U I + U'I = I 2R + I 2r 其中EI 为电源的总功率(或消耗功率),U I= I 2R 为电源的输出功率(或外电路的消耗功率);U'I= I 2 r 为电源部损耗功率,要注意区分。 (三)电池组: 1、串联电池组: (1)连接方法:前一个电池的负极与后一个电池的正极相连依次连接而成。 (2)串联电池组的特点: 电动势E = E 1 + E 2+E 3+………; 电阻:r = r 1 + r 2+r 3 ………..; 当用相同电池串联时:E 串= nE ;r 串 = nr ; (3)注意:串联电池组允许通过的电流跟单个电池相同;串联时,不要部分电池接反;不要新旧电池混合串联。 (四)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和方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通过的电流I ,用欧

第二章因式分解单元测试题及答案(A)

北八数(下)第二章《因式分解》整章水平测试题( A ) 一、填空题(每小题 3分,共30分) 1..单项式-12x 12y 3与8x 10y 6的公因式是 __________ . 2. 5(m-n )4-( n-m)5可以写成 _________ 与 ________ 的乘积. 3?如果x2 — 2 ( m — 3) x + 25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 m 的值为 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意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的绝对值一定能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除(写出满足条件的两个 整数).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 4x 2— 4xy + y 2 + 9x 2— 12x + 4 = 0,则 x 、y 的值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任意写出一个三项式,使它们的公因式是 -2a 2b ,这个三项式可以是 ___________ . 2 7?如果把多项式x -8x + m 分解因式得(x-10)(x + n),那么m= ____________ , n = ______ . 1 1 8?若 x = 6 , y = 8,则代数式(2x + 3y)2-(2x-3y) 2 的值是 _____________ . 2 2 9?若k -12xy 9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 k 应为 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任意的自然数 n , (n + 7) 2—( n — 5) 2一定能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除. 二、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24分) 11. 多项式8x m y n-1-12x 3m y n 的公因式是() m n m n-1 m n m n-1 .x y B . x y c . 4x y D . 4x y 12. 把多项式-4a 3+ 4a 2- 16a 分解因式() A . -a(4a 2-4a + 16) B . a(-4a 2 + 4a-16) C . - 4(a ‘-a ? + 4a) D . -4a(a ?-a + 4) 2 2 4 2 13 .多项式(1) 16x -x ; (2) (x -1) -4(x -1) ; (3) (x 1) -4x(x 1) 4x ; (4) 2 -4x -1 4x 分解因式后,结果中含有相同因式是( ) A .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④ 14. 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 A . 12abc- 9a 2 b 2= 3abc(4- 3ab) B. 3x 2y- 3xy + 6y = 3y(x 2- x + 2y) C. - a + ab- ac = - a(a- b + c) D. x 2y + 5xy-y = y(x 2 + 5x) 15. 下列各式分解错误的是( ) 12 12 1 A. x — 4= (x — 16)= — (x + 4) (x — 4) 4 4 4 1 2 2 1 x + 2xy + 9y =( — x + 3y ) 9 3 2 2 (m — 2m + 1) = ( m- 1) 2 2 A D.②和③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