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3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3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3 (新版)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教学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准备】

学生用:

碘升华和凝华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

教师用:

碘升华和凝华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

引入课题【创设情境】

导语:前面几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

知识。知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

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

化呢?

设疑: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说,古时候人

们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你赞

同这个观点吗?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就能知道

答案了。

学生思考回答: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

猜测口答:

可能会直接变化。

学生思考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1.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提出问题】

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液态碘。

猜想2.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气态碘。

【设计实验】

探究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参照下图进行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开水、冷水、烧杯、碘升华和凝华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把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观察了解碘的颜色、形状

讨论、探究、交流:

学生能答出探究的一般过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无

液态的碘出现。

汽化

液化

?凝固

熔化

——分析论证2.升华和凝华

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

2.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

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

会变为固态的碘。

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评估】

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

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

方发生错误?

【交流与合作】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

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

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从上面实验知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

态,这种现象叫升华,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

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让学生总结:

1.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

2.升华需要吸热吗?凝华需要放热吗?

3.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①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

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

在试管的内壁上看到附

着一层固态的碘粒

无液态的碘出现。

结论:

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

成气态;

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

成固态;

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需要放热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

实验亲眼目睹碘的升华

和凝华现象,领悟升华、

凝华定义)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

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

成固态的过程

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

放热

升华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②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

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什么?

③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

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什么现象。

玻璃上凝华的花纹雾凇

④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样形成的?

⑤利用干冰储藏食物,运输食品原理是什么?

【知识应用】

2、解释:引入时的疑问“霜降”的实际成因。

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了。

水蒸气含量大,遇到冷的

玻璃窗凝华成小冰晶。都

是凝华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成的小冰晶。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

升华来吸热降温。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成的小冰晶。

4.讨论“想想议议”2.有这样一个例子,用久的灯泡会发黑,你能用

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展示: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什

么现象

强调: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多见,要记

住几个常见的现象。

3.人工降雨

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

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瓢泼大

雨倾盆而下。

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提问:人工降雨的全过程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

4.舞台上的烟

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

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说一说这里包含的物态变化

名称

观看图片分析成因

交流:钨丝受热升华为钨

蒸气,冷却后又凝华成固

态的小钨粒附着在灯泡壁

上。

(解答技巧:分析物质前

后的状态,结合定义得出

结论)

思考回答:

这是由于“干冰”升华吸

热,促使水蒸气液化成

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

交流:

干冰升华——水蒸气液

化、凝华

——小冰晶熔化

喷出的干冰升华吸收大

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

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成小水珠即为看到

的白雾。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

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

5.阅读“科学 技术 社会” 了解水的循环

【想想议议】

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给 图 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 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

师生矫正。箭头所指示的物态变化名称。

【知识拓展】

水资源缺乏是当今一个大危机,我们应如何合理节约用水?组织学生阅读“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示意图

学生思考、交流根据学到的知识填空

阅读后讨论、交流水的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节约用水的一些措施。 节约用水措施如:

让水循环利用—淘米水浇花;及时关闭水龙头。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人们不仅直接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还造成了水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这已经敲响了影响人类生存的警钟。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水的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通过演示实验的亲眼目睹进行升华和凝华的特点了解。最后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实例再一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本节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学生在平时对于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观察不够深刻,分不清是哪里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如霜和教室玻璃上的冰花,前者是空气中水蒸气,后者是室内的水蒸气。

附件1

本节知识框架

附件2

课堂检测

1.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要_____热;物质由_____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入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 探究:物质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你的猜想:…… 依据:…… [演示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实验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 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分析]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物质 需要吸热。 【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加热前 :碘是什么状? 固态 变化条件:吸热 加热后:碘是什么状? 气态 停止加热冷却后: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固态 变化条件:放热 停止加热冷却时: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气态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习题

34升华和凝华 一、填空 1.升华是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过程。属于热 过程,在些物态变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这一中间环节。 2.凝华是指物质从态真接变成态的过程,是属于热 过程。 3.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 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 二、选择题 1.以下物态奕化的事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 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白气”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A、树叶上的白雪融化 B、冰冻的衣服变干 C、阳光下的露珠变小 D、树枝上形成雾凇 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1)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2)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3)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上了一层霜

(4)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1)(2) B、(2)(3) C、(3)(4) D、(1)(4) 4.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因为() A、肉中的水会结冰 B、库内的水蒸气凝华附在肉上 C、肉中的冰会熔化 D、肉中的水会蒸发 三、分析并说明下列物态变化 云: 雨: 雾和露: 雪和霜:

1、云的形成: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微小的颗粒,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形成 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雨的形成: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3、露的形成: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在地面上草、木、石块等固体由于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当草、木、石块等物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则有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形成露。 4、霜的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出现在地面上.当露点低于0 ℃时,则水蒸气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人们有这样的经验:有风或有云的夜间不会有霜有露,这是由于有风时地面的空气不易达到饱和;有云时也有热量辐射到地面,地面温度不易达到露点的缘故。 5、雾的形成: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离地面稍远的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的。 6、冰雹的形成:如果雨在落下时骤然遇到0 ℃以下的冷空气,雨便凝固成冰块,冰块若遇地面向上的风暴把冰块向上吹入热空气层中,这层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凝结在冰块四周,下落时又遇有0 ℃以下的冷空气上升时,冰块外面又结一层冰,如此反复上下,到冰块很大时,形成雹落下,这就是可怕的冰雹。 7、雪花的形成:如果露点低于0 ℃,在高空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成小冰晶,这就是美丽的雪花了。

升华和凝华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Sublimation and condensation -- teaching pla n of Physics Volume 1 in junior high school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

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二.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

《升华与凝华 》评课稿3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刘兴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评的是罗静老师上的《升华与凝华》一课。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本节课教学设计优化上创意好,实验创新上效果好,教师与学生真情交融、情感投入到位。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有许多成功之处。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我们从掌声中可以看得到,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一个是成功之处,另一个是不足的地方。 先从成功的方面来看: 第一,这堂课的头开得很好。由西游记的视频片段作为开头,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西游记可以说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电视剧,尤其是那里面的仙境般的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在观看之前,罗老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仙气”也就是白气,这样学生就不只是看热闹,而是联想到可能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同时使学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了:原来那么动人的电视剧画面还与我们物理有关。学生带着这样的想法当然愿意好好的学习这节课了,甚至愿意好好的学习物理这门学科了。从这个开头来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埋下了伏笔。在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即升华和凝华学习之后,再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的形成过程,这也形成这堂课的首尾呼应。 第二,实验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实验能把平时老师常用语言描述的一道而过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震撼。本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整个实验探究过程设计了几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而且还有温馨提示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语言强调到位,安全工作放在第一。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即加热过程中,固态碘变成了紫色的气态碘;冷却后,气态碘又变成了固态碘,中间并没有经历液态碘的状态。学生看见这个明显的实验现象,都很兴奋,正确的认识到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发生相互转化的。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不仅很顺利的实现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最好的方法,即科学探究实验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罗老师做得全面、具体、适宜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效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这节课上,罗静老师首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对学生起一个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要掌握什么。其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又有具体的小目标。比如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环节、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实验之后要得到什么结论;又比如在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缭绕的问题等等。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规律和结论的能力等。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看,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得到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的有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吸热放热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看,通过对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验物理来源

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器材】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 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新课开始 [演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物理公开课心得体会

物理公开课心得体会 物理公开课心得体会 在这次教学能力测试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公开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升华和凝华’在物理组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之前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先备好课请老教师点评,与同组教师讨论教法,逐步改进完善。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体会到了公开课与常规课的不同这处,从教学流程上来说也了解了不少,从课前的准备和课后老师的点评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1、首先,准备是充分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没有把握好,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课堂艺术.虽然老师在上面讲得激-情飞扬,但是学生没有达到效果的.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有所违背,因此在师生互动上还得多下功夫.2、其次,教学难度也不是很大,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上还不是特别准确,这还得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从而针对本班制定一个符合本班的教学计划.3、再次,教学语言不严谨,语言不很标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注意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当然还有很多没有被我自己感觉到的缺点或者没有被提出来的缺点,这些都需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体会,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这次公开课之后我也思考了许久,如何讲求课堂艺术,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是我们教学的最困难的问题,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这样的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的.也希望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这样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尽快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2017-03-31 11:04 | #2楼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倡导下,我校和其他兄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学习的连片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在校尉中学举行的优秀教师听评课活动,本次听课活动的内容是“变阻器”课题。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在新课标深入实行的当今,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鲜营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课总体来说,有如下共同的特点:一、上课教师“带着课标上路,依据课本上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任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对课程标准把握深刻到位,运用教材合理有度。应该说,新课标对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极大的颠覆,过去是讲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现在老师更像一名策划,看上去是解放了教师,真正发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学会读书、勤于思

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重点难点

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一)汽化 1、蒸发的特点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现象有三个方面显著的特点: (1)从发生的条件看,蒸发不受温度限制,所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只要是敞开的,便会蒸发,蒸发无条件可言。 (2)从发生的部位看,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平缓的汽化现象。 (3)从液体自身的温度情况看,液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所以温度降低。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例2、晾晒衣服时要将衣服摊开,放在阳光下或通风处,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晾晒衣服是为了除掉衣物上的水分,将衣服摊开可增大表面积,阳光下温度高,通风处衣服上的水分可迅速蒸发,从而能使衣服很快变干。 例3、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在干旱地区尤其珍贵,我国北方一些缺水的平原地区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为什么? 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考虑,要减缓蒸发,就应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把沟渠输水变成管道输水,可以减小水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水表面的空气流动也大大减少;把输水管道埋在地下,可以降低水的温度,这样就比普通的沟渠灌溉减少了因水的蒸发而浪费的水。4、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气压下,沸点不同。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低于标准大气压,沸点低于100℃;在高于标准大气压下,沸点高于100℃。课本中沸点表是几种常见液体的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2)沸腾的条件: ①液体温度达到当时大气压下的沸点; ②液体要继续吸热(被不断加热)。 5、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练习及答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练习 及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练习 1.填空题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2.选择题 (1)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碘加热成蒸汽 B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 C海面上的大雾 D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铸成工件 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 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3)下列现象是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 B.江面上形成雾 C.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4)寒冷的冬天,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会结层冰花,这是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A.液化 B. 升华 C. 凝固 D. 凝华 (5)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 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6)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人盛有0℃的水的隔热容器中,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 ) A.冰的质量增加 B.冰的质量减小 C. 冰的质量不变 D. 都有可能 (7)为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或0℃的水( ) A. 二者效果相同() B.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 C.冰比水好,冰吸收热量多 D.冰比水好,因使用方便 (8)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B.冬天霜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D.以上都不是 3.判断题

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追逐希望的光芒

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追逐希望的光芒 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追逐希望的光芒 课题:追逐希望的光芒 课型:团体心理辅导课 设计理念: 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总是充满了阳光和坦途。但现在的学生却在父母的庇护下很少经历风雨,但未来的生活中他们肯定要经历挫折与磨难,每个人都会面临失败和竞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越高,挫折带给他的消极作用越小。相反,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低,必然会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不利的状态下,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非常有必要。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身体的缺陷,在绝境中也不放弃希望,乐观地生活,追逐希望的光芒。 教学目标: 1、认识到乐观和不放弃希望对于战胜困境的重要性。 2、正确对待身体的缺陷,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逆境中奋起,积极开创新的人生。 重点、难点:正确对待身体的缺陷,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逆境中奋起,积极开创新的人生。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言: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和苦难,那么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我们是该绝望的放弃还是应该追逐希望的光芒?其实希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支撑生命的力量,如果我们不放弃心中的希望,那么苦难都会被我们征服。 二、思考与探究:

活动1、故事《在绝望中追逐希望的女孩》 1、故事内容 二战时期,在纳粹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犹太女孩写过这样一首诗: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 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 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 我的神经我的思想, 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阳光!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他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 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 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阳光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期待保存。 我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它们。 尽管随时都可能死去,但玛莎仍然热爱着生命。她用稚嫩的文字给自己弱小的灵魂取暖,用坚韧的希望照亮黑暗的角落。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练习及答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练 习及答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练习 1.填空题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 ______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2.选择题 (1)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碘加热成蒸汽B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 C海面上的大雾D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铸成工件 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 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3)下列现象是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 B.江面上形成雾 C.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4)寒冷的冬天,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会结层冰花,这是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A.液化B.升华 C.凝固 D.凝华 (5)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6)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人盛有0℃的水的隔热容器中,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 A.冰的质量增加 B.冰的质量减小 C.冰的质量不变 D.都有可能 (7)为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或0℃的水() A.二者效果相同() B.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案例分析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分析 崔家桥镇中海中学王海艳 八年级物理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对问题的设计和诱导上,大多数教师对于问题的由浅入深层层诱导难以把握,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使学生思路和思维混乱,就此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层层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问题共同探究。 思路设计:在《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旋律,以教师演示实验、资料介绍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时配以图片、实物加以启发引导,由“趣”激“情”,由“情”探“疑”,由“疑”得“知”,由“知”育“能”。设计层层诱导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尽量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轻松学、愉快学。 一、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图片、固态碘、试管夹、圆底烧瓶、灯片 教程: (一)导入课题 1、大家好,看到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你们个个精灵活现,认识你们真的很高兴,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雾淞》 2、为了解它的形成原因,我们共同探究,有信心吗? 3、还是让我先考考你们? 物质从固态——液态,物质从液态——气态分别是什么过程 固态 液态气态 4、猜想怎样变化是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并说明理由。猜想产生条件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哪个伴随着是吸热?哪个是放热?简述理由。

(二)探究实验 1、认识器材:黑色固态碘,圆底烧瓶、酒精灯、试管夹 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和用准确语言来表达现象。 3、均匀加热烧瓶中的碘让学生叙述现象。 4、让烧瓶放在桌子上冷确观察现象,并思考其过程怎样发现它放热? 5、让学生归纳出观察现象时要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是否吸热放热的角度考虑。在定义中补充“直接”这个词语,同时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是相互的过程 回顾变化条件,用掌声来祝贺大家猜想成功! (三)模拟实验 1、欣赏到漂亮的“雾淞”现象,到底是什么物态变化?哪个能简述它的形成过程吗? 2、不错,那么我们可以想什么办法来模拟“雾淞”现象? 3、论证实验的可行性,选取了其中一种。器材:奈丸、可乐瓶、松树枝、洒精灯 4、让学生分组实验,体验升华和凝华的过程,讨论得出:在寒冷的冬天,过饱和的水蒸气遇强冷直接凝结物休表面。 夜间降温物体表面 举一反三:水蒸气小冰晶 空中凝华下落地面雪 (四)导入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应用 讨论易升华和凝华的物质:臭丸(卫生球、奈丸)冰、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金属钨 用途举例:运用干冰升华吸热进行食物保鲜、人工降雨、工业致冷和医学上的冷冻疗法。现化高速飞机运用石墨升华克服热障。 (五)小组思考 1、用久了的灯泡比新灯泡灯丝更细,并且内壁发黑,请你分析其原因? 附:灯泡使用时,灯泡的温度很高,但没有达到钨的熔点,灯丝变细是由于固态钨遇热升华成了钨蒸汽;灯灭温度降低,钨蒸汽在灯泡内壁遇冷直接凝华成小颗粒附在其表面,故灯泡用久了就会变黑。 2、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附: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向外放出大量的热,使周

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学号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 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学生易误认为升华和凝华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_______叫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华。升华过程热(填“吸”或“放”),凝华过程热(填“吸”或“放”) 2、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露是____态,它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4、雪是____态、霜是_____态,它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冰花是____态,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冰花在窗玻璃的_____侧。〖学习过程〗 一、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演示碘锤实验,观察,回答: 实验中给碘加热,碘由 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态。冷却时,碘由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态。 2、介绍升华和凝华概念物质由________直接变为_________的现象叫升华,这个过程____热。物质由________直接变为 _________的现象叫凝华,这个过程____热。 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介绍人工降雨学生阅读书上生活物理社会〖要点归纳〗 1、物质由________直接变为_________的现象叫升华,这个过程____热。 2、物质由________直接变为_________的现象叫凝华,这个过程____热。〖当堂反馈〗 1、樟脑丸消失了是_________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 ________现象。 2、干冰升华时会看见周围有_______,它是干冰升华_______热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成的小水滴、舞台上的烟雾就是这样形成的 3、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窗子常在玻璃________面出现一层冰花,这是_______现象,要____热。 4、放在箱中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_______,在这各过程中要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升华凝华评课稿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冷集三中许强 优点: 1、王老师讲的“升华与凝华”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四个物态变化后的一节物态变化课,本节课王老师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盲目、简单的认识问题上升到有理有据地理解问题,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讲述内容时按照“实验探究——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2、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新课,并从语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之前,语言强调到位,然后归纳得出升华、凝华的定义,在探究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时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本节的难点是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得到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后,分析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升华凝华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无论回答六个物态变化中的哪一个,都能得心应手,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对他们的错误观点有了正确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不足: 1、得出结论后,想以水的三态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来贯穿,有的地方过渡很好,如解释完舞台上的白雾到水的三态,有的地方过渡的较生硬,如过渡到科学世界的回答问题。 2、如果习题容量再大一些,难度上再增加些层次感,效果会更好。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和前两节相比较简单,同学们多看多读,相信一定能掌握的。 二、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三、经验之谈: 本节中要能却分升华和凝华的区别。其他的都为简单,多看几遍就能掌握。对最后的这个三角图大家要熟悉,这样记忆会容易些。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初中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二.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考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根据原来学到的知识,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实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里直接两字是教学的重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问题观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 三.吸热和放热的情况 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重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 方法2、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现,提供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七节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练习及答案.pdf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练习 1.填空题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2.选择题 (1)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碘加热成蒸汽 B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 C海面上的大雾 D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铸成工件 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 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3)下列现象是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 B.江面上形成雾 C.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4)寒冷的冬天,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会结层冰花,这是下列哪种物态变化()A.液化 B. 升华 C. 凝固 D. 凝华 (5)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 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6)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人盛有0℃的水的隔热容器中,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 ) A.冰的质量增加 B.冰的质量减小 C. 冰的质量不变 D. 都有可能 (7)为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或0℃的水( ) A. 二者效果相同() B.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 C.冰比水好,冰吸收热量多 D.冰比水好,因使用方便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2. 3. 二、能力目标 1.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 二、进入新课 [想想做做] [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 [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 [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 [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 [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 [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 1.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 [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 [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 [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 [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 [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 [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 [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 [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四、布置作业 P8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调查得出答案,或经长期观察得出答案. 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