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第20卷 第1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0 No.1 2007年2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Feb12007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3

肖 烨1,2 张于光2 张小全2 易图永1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长沙41012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进而对土壤肥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文中从土壤微生物、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的物理性质4个方面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

中图分类号:S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7)01-0006-04

Rev i ew on the I 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s on So il Fertility

Xiao Ye1,2Zhang Yuguang2Zhang Xiaoquan2Yi Tuyong1

(1College of B i o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 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2I nstitute of Forestry Ecol ogy,Envir on ment and Pr otecti on,Chinese Acade my of Forestry, the Key Laborat ory of Forest Ecol ogy and Envir on ment of State Forestry Ad m inistrati on,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Land use is a general reflecti on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of using land and the most exten2 sive,direct and p r ofound influence fact ors t o the s oil fertility.W ith the intensity and amp lificati on of land use,land use changes i m pacts the s oil physicoche m ical p r operties,which directly i m pacted the s oil fertility,nutrient status and s oil enzy me activities.This paper revie we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s oil fertility f oll owing the changes of s oil m icr obe,nutrient status,s oil enzy me ac2 tivities and s oil physical p r operties.

Key words:land use changes,s oil enzy me activities,s oil organic matter,s oil fertility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使用土地的方式或目的,如农业、林业、居住地、草地、湿地、果园等;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指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管理活动对整个景观的改变[1]。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以及不同的管理措施等必然会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以及土地生产力的改变[2]。我国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巨大的国家,几千年的人类活动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些年来又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和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些活动无疑导致了土地利用/覆盖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影响着许多自然现象与生态过程[3]。土地利用作为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又是影响土壤肥力变化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4]。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过程、动态和进行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5]。

1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一般而言,生境条件越适宜,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就越高,即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可用来衡量其环境的优劣[6]。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除了受土壤本身性质影响外,还受到许多外在因素

3收稿日期:2006-04-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109)

作者简介:肖烨(1979-),女,硕士研究生,E-mail:xiaoye417@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228311.html,

通讯作者:张小全(1965-),Tel:(010)62889512,E-mail:xiaoquan@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228311.html,

第1期肖 烨 张于光 张小全等: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的影响,其中土地利用及耕作管理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突出,Lal R的研究认为,农林混合或混农(多种作物轮作)系统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质量[7]。姚槐应等采用碳素利用(BDLOG)和磷酸酯脂肪酸(P LF A) 2种方法研究了8种供试红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2种方法均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微生物的多样性[8]。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还与覆盖于土壤上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9],原始森林遭破坏后,土壤放线菌的种类按次生林、荒地、旱地的顺序减少[10]。姜成林等经过20多年的考察发现,在云南省22个地区不同植被的土壤放线菌,以原始森林中的种类最多,平均分离到9个属,很多是罕见菌或称非常见菌[11]。这是因为表层土壤环境受植被的影响,加上由于植物根系存在而导致的空间异质性,当植被被人为破坏后,可供微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各种微生物的生存需求,因此微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也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12]。郑华等研究了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与方式对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得出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细菌数量差异显著, 2项指标均以天然次生林土壤最高,人工林次之,荒地最差[13]。这是因为人工林的水土流失较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严重[14],人工抚育后则更为严重,从而加剧了作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营养元素的流失,使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受到影响,因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细菌数量相应减少。章家恩等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总量,结果为干鱼塘底泥>菜地>水稻田>果园>粮作旱地>荒草地[15]。这是由于菜地、果园等土壤养分比旱地、荒草地丰富,土壤环境状况(如通气透光)较好,各类微生物都能很好地生长,因而其微生物总数较高。

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是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则地表覆盖及人为干扰的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进而深刻影响土壤的养分贮量和有效性等肥力状况。

2.1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反映土壤质量的一个主要属性,其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王清奎等对湖南会同低山丘陵的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总量有明显的影响,总体上为:林地>农田>竹林,但农田和竹林差别较小[18]。傅伯杰等对河北省遵化县近20年土地利用研究结果为,旱地转换为林地土壤有机质提高21%,这是由于林地凋落物量和质量均较高且易分解,将养分有效地归还到土壤中[19]。史衍玺等对黄土高原林地开垦后土壤养分的变化研究表明:林地开垦20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与开垦年限呈指数关系,土壤腐殖质组成也随着开垦年限而发生变化[20]。森林植被被农田作物代替后,水土流失加剧,加之施用有机肥不够,入不敷出,导致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同时山地土壤的农业利用在我国土壤利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山地土壤开垦后,由于植被类型和土壤条件的改变,土壤养分的转化过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植被和土壤条件的改变是导致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2.2 对氮、磷、钾的影响

氮、磷、钾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许多研究表明,耕作可以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水平的降低,张玉斌等对黄土高原泥河沟流域的研究表明,在相同土层,农田氮素养分含量比林草地低,尤以表层为甚[21]。刘世梁等研究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发现,在坡耕地中有机碳、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低,而灌丛土壤含量偏高[22]。这是由于在湿润高山地区,气候有利于灌丛的生长,灌丛有着更好的土壤肥力维持功能,可以考虑在退耕条件下实现灌丛种植或次生演替。这些研究表明,土地利用与覆被的变化影响着土壤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

人为活动也可以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廖晓勇等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氮、磷、钾养分含量为旱地<柑橘园<林地[23]。巩杰等研究了安家坡小流域荒草地、山杏林地、农地、油松林

7

世 界 林 业 研 究第20卷

地、灌木林地、弃耕地等地类的土壤养分特征,主

要表现在农用地的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等

各种养分含量均为最低,这说明植被恢复有一定

的土壤培肥作用[24]。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增强

对土地合理的人为干扰,如耕作中加强水土保持

措施和加大有机肥的施入量。人工灌木植被对

土壤的培肥作用高于乔木植被;农地弃耕(撂荒)

有一定的土壤培肥作用,尤其对水土流失极为严

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来说。在退耕还林还草时

应优先考虑恢复灌木和草本等先锋植被;在土壤

质量改善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乔木的间植;农

地弃耕是一种节省人力物力而其生态环境效应

又很好的双赢途径。

3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是土壤的组成成分之一,数量虽少,

但作用很大,是表征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改变森林植物群落结构、

土壤生物区系、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理化性质

等,从而对森林土壤酶活性产生深刻影响。例

如,植被扰动,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成农业

生态系统,将导致土壤生态退化,土壤β-葡萄

糖苷酶和磷酸单脂酶降低[25,26]。间伐等人工措

施因其改变了林下生境的光热条件,土壤酶活性

升高,施肥管理也会导致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

化[27,28]。此外,Prietzel等发现,施用(NH

4)

2

S O4

后,挪威云杉(P icea abies)林下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降低[29]。Clarhol m等研究表明,施用化学肥料后,云杉林腐殖质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发生明显改变[30]。黄承才等研究浙江会稽山主要人工林得出,人为干扰较少的马尾松林的过氧化氢酶、脲酶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人为干扰比较大的茶园和毛竹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多数不相关[31]。这表明,监测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将有助于预见人类活动可能对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发展和功能产生的长期后果。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耕作方式具有不同的相关性。Gup ta和Ger m ida比较了耕作土壤(69a)和与它毗邻的林区土壤,发现耕作抑制了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酶活性。耕作对土壤生物的影响随耕作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酶与土壤干扰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不多。D ick等研究了西俄勒冈地区森林砍伐后,不同耕作方式对密实土壤的影响,开始的前4年与修复的土壤相比,10~60c m土层中的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 10~20c m土壤中各种测定的酶活性(磷酸酶、酰胺酶、脱氢酶和芳基硫酸酶)都受到抑制,抑制程度从41%到75%不等[32],因此,将土壤生物学指标,如土壤酶活性,提供给森林管理者,以判别不同的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可能影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壤的性能。

4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渗透率和颗粒组成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明显,如廖晓勇等研究三峡库区小流域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得出,土壤体积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旱地、柑橘园、林地,土壤颗粒组成中

5 结 语

(1)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内在因素,是综合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在母质、气候、生物条件基本一致的区域内,土壤性质主要受人类利用活动的影响。植被种类及生长状况、林下植被、凋落物数量及化学组成和人为干扰程度等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林地受扰动少,土壤蓄水和透气性良好,养分含量高;而农田区土壤受施肥、灌溉等农事活动影响大,因经济产出效益不同,农户对土地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不同,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

(2)林地土壤开垦后其养分状况和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因此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针对不同的土壤立地条件及其养分特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土壤的肥力水平较高,要因土因坡、因沟制宜,开展多种经营,一山多用,综合利用,合理开发。

8

第1期肖 烨 张于光 张小全等: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农田土壤要注意养用结合,进行必要的秸秆还田或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坚持山区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规则。

总之,要扩大森林面积,尤其是天然林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退化土地,扩大造林或种植长久作物,保护低承载力草地,实行轮作种植,把低产农田变成草地或森林,集约管理农田,实行农林复合、林草复合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O ji m a D S,et al.The gl obal i m pacts of land use change[J].B i2

oscience,1994,44(5):300-304.

[2]Isla m K R,W eil R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228311.html,nd use effects on s oil quality in a tr op i2

cal f orest ecosyste m of Bangladesh[J]1Agriculture Ecosyste m s and Envir onment,2000,79:9-16.

[3]Fu B J,Chen L D,Ma KM,et a1.The relati onshi p s bet w een land

use and s oil conditi on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nxi,China[J].Catena,2000,39:69-78.

[3]朱祖祥.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76-279. [5]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研究[J].地理研究,2002,5(3):324-330.

[6]韩芳,邵玉琴,赵吉,等.皇甫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5):298-303.

[7]Lal R.S oil manage ment and s oil bi otic p r ocesses[C]//Man2

age ment of Tr op ical Agr oecosyste m s and the Beneficial Soil B i ota Enfield:Science Publishers,1999:67-81.

[8]姚槐应,何振立,黄昌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微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51-54. [9]张薇,魏海雷,高洪文,等.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

因子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1):48-52. [10]王献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研究方向[C]//中

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讨会会议录,1990:18-26.

[11]姜成林,徐丽华.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J].生物多样性,

1997,5(4):276-280.

[12]王海英,宫渊波,龚伟.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

肥力的关系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5,(3):9-13. [13]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

物群落的影响[J]1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019~2024.

[14]Tian Y-X(田育新),L i X-Q(李锡泉),Yuan Z-K(袁正

科),et al.Studies on benefit of s oil and water conservati on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red s oil regi ons of South Hunan[J].

Res SoilW ater Cons(水土保持研究),2002,9(4):80-82.

[15]章家恩,刘文高,胡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

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2,11(2):140-143.

[16]Dumanski J,Pieri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228311.html,nd quality indicat ors:research p lan[J].

Agriculture,Ecosystem s and Envir onment,2000,81:93-102.

[17]W ang Jun,Fu Bojie,Q iu Yang,et a1.Analysis on s oil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Da Nangou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J].Catent,2002,22(8):1173-1177.

[18]王清奎,汪思龙,高洪,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

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24(4):360-363.

[19]傅伯杰,郭旭东,陈利顶,等.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养分的变

化———以河北省遵化县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6): 926-931.

[20]史衍玺,唐克丽.林地开垦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退化的研究

[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2(4):26-33. [21]张玉斌,吴发启,曹宁,等.泥河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养

分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23~26.

[22]刘世梁,傅伯杰,陈利顶,等.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

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2,21(6):682-687. [23]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1):99-101. [24]巩杰,陈利顶,傅伯杰,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

壤养分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93-96. [25]Caldwell B A,Griffiths R P.Soil enzy me res ponse t o vegetati on

disturbance in t w o l owland Costa R ican[J].Soil B i ol ogy&B i2 oche m istry,1999,31:1603-l608.

[26]Basu S,Behera N.The effect of tr op ical f orest conversi on on s oil

micr obial bi o mass[J].B i ol Fertil S oils,1993,16:302-304. [27]杨玉盛,李振问,俞新妥,等.杉木林替代阔叶林后土壤肥力

的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1994,18(3):236-242.

[28]孙翠玲,郭玉文,佟超然,等.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

活性的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1997,33(6):488-497. [29]Prietzel J.A rylsulfatase activities in s oils of the B lack Forest/

Ger many-seas onal variati on and effect of(NH4)2S O4fertiliza2 ti on[J].Soil B i ol ogy&B i oche m istry,2001,33:1317-1328. [30]Clarhol m M.M icr obial bi o mass P,Labile P,and acid phos phatase

activity in the hu mus layer of a s p ruce forest after repeated addi2 ti ons of fertilizers[J].B i ol Fertil S oils,1993,16:287-292. [31]黄承才,田润刚,金叶飞,等.浙江会稽山主要人工林土壤酶

活性及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研究[J].林业科技,2004,24

(1):1-3.

[32]D ick R P,Myr old D D,Kerle E A.M icr obial bi omass and s oil

enzy me activities in compacted and rehabilitated skid trail s oils [J].Soil Soc Am J,1988,52:512-516

[33]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1):99-101. [34]李仲明,张先婉,唐时嘉,等.中国紫色土(上篇)[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127-128.

[35]黄丽,丁树文,董舟,等.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

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8-13.

9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来稿日期:1998210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王秀兰 包玉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 1 引言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属性和生物物理属性,而土地利用则指土地的使用状况第18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 .1M ar .,1999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摘要: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是指土地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定性、定量和定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依据国内外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概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一般流程;重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方法与模型,从理论原则、模型构建、算法优化、与GIS 空间分析模块结合四个角度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展望,认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仍可从理论完善、单个模型或算法的改进、转换规则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算法改进;转换规则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 (2015)03-0138-06 Research Progr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Xie Pengfei ,Zhao Xiaoqing* ,Zhang Longfei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one of the hot issues,means quality ,quantity and spatial position of land elements in regional spa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theoretical system and general proc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ethods and model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the key explain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were analyzed from theoretical principles ,model building ,algorithm optimiza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GIS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as put forward. It could be improved from perfecting theories ,ameliorating a single model or an algorithm ,and optimizing the conversion rules. Key words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Model ;Construction ;Algorithm improvement ;Conversion rule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是指开发利用土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优化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特定土地资源在利用方式、数量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优化[1 ,2] 。土 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是最先出现的研究课题[3,4] ,然而随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0701 学生杨慧荣 学号0710010111 指导教师竞霞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摘要:文章概要介绍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科学计划。阐述了该计划的形成历史、科学目标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指出LUCC研究目的是改善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或动力学)的认识,以着重提高规划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计划全球变化 1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形成历史 全球环境变化组织逐渐认识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这一课题跨学科研究的迫切性。全球环境变化组织对这一课题的重视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对这种变化的模拟和研究的能力,这也吸引了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探索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合作的可能性,他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对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原始理解。这两大国际组织委托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和“研究项目计划委员会”(CPPC/RPPC LUCC)拟定一个关于共同发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核心项目的科学计划。这项计划由“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和“研究项目计划委员会”(CPPC/RPPC LUCC)联合一个大的研究组织通过多次的研习会和探讨会拟定并最终于1996年4月29-31在美国阿姆斯特丹展开讨论。 2就全球环境变化下的土地利用/覆被的目标 LUCC研究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人们对LUCC动态变化的理解,提高人们对LUCC动态变化的研究能力。由于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引的变化起了全球行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所以LUCC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导致了地圈和生物圈之间的交互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遗失,而且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对这种全球变化做出反应的主要因素。因此,洞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机制对模拟和评估环境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一个明确理解对于理解全球环境改变是不可或缺的。进一步说,洞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机制需要选择人类能够进行干预的可行路线,通过改变需要和数量来改变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转变。LUCC的研究能够提供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环境政策与规划相关的资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228311.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与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 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与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就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与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就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就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 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地区。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与森林砍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 实验内容 金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金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 实验方案 4. 数据预处理 4.1 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金华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 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 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 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5年3月March, 2015 第12卷 第1期第11页第16卷 第2期第11页国 土 资 源 导 刊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9年6月 June, 2019文章编号:1672-5603(2019)02-11-5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贺增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决策者的时空多尺度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并以土地使用决策者为核心的智能体模型对于描述人地关系中的“人本”思想和复杂交互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内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智能体模型的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数据可获得性、行为建模的制约以及模型校准和验证。综合目前研究的进展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发展趋势:(1)大数据与数据价值挖掘;(2)多角度探索决策规则;(3)创新校准和验证方法。 关键词 智能体模型;模型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Agent Model in Land Use Change Simulation He Zengh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Land use/cover change occur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 decision makers in time and space,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agent model based on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based on land use decision mak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scribing the "human-centered" thinking and complex interaction in human-l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gent-based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nt model mainly faces three challenges: data availability, behavioral modeling constraints, and model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agent model is proposed: (1) big data and data value mining; (2) multi-angle exploration decision rules; (3) innovation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methods. Keywords: agent-based model; model challenges; model prospects *第一作者简介:贺增红,男,1993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E-mail: moyuduye123@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228311.html,。 收稿日期:2019-04-12; 改回日期:2019-05-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获 得对LUCC 的认知极为重要。模型模拟是常见的 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模型的描述解释能力可 以提高人们对土地变化系统起因、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而模型的预测能力则能够为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提供建议。LUCC 是在生物物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使用者的多时空尺度下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模型模拟需要考虑多重驱动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联作用,以解释土地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传统的LUCC 模型多以经济学、统计学和地理学等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土地利用变化。本文分析了四 川省南江县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试图建立建立符合 各区地质条件的土地利用模式。针对不同地质条件,认为南部白垩系、侏罗系倾 斜式单面低山和侵蚀台坎状窄谷低山紫色土适合开展种植和养殖;中部侏罗系、 三叠系单面低、中山紫色土黄壤适合发展以林地为主的多经济作物;北部三叠系、震旦系、寒武系、中山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可开展林牧作业。 关键词:南江县;地质条件;LUCC;动态变化 LUCC study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Nanjiang district, Sichuan Province Qu Shaodong, LiYanan, XiongYufei (1.Ins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2.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3.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land use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in Nan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land use model that meet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each reg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urple soil of Cretaceous and Jurassic tilted single-sided low mountains and eroded terrace like narrow valley low mountains in the south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and breeding; the yellow soil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single-sided low and middle mountain purple soil in the middle i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multi economic crops dominated by forest land; the limestone of yellow brown soil of Triassic, Sinian, Cambrian and middle mountain yellow soil in the north can be used for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Keywords: Nanjiang district; Geologicalcondition; LUCC; Dynamic change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利用和变化,这也是全球变化的主因之一[1]。自从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与“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机会(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计划(LUCC)”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该项研究的不 断深入和发展,LUCC研究的热点逐渐转化为区域和局地土地利用变化[2]。在土 地利用开发的调控过程中,地质背景可以作为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的依据。它涵 盖与土地利用、开发有关的所有地质特征及有关问题,包括沉积特征、土地特性、母岩组成、地形地貌、地球化学、水文水资源、地质构造及其他因素等。所以,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被有关或有影响的所有与地址相关 的因素(组成)以及内外地质作用,我们都可以认定位地质背景[3]。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我国开展了大量区域土地利 用变化的科研项目,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四川东北部地区, 较少开展该项工作。目前在该地区开展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遥感 影像解译,政府调研报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开展相关空间和数量分析,很少有 结合地质背景条件开展相关工作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4-7]。因此本文拟对川东 北南江县开展地质背景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该项研究可以为当地和其他 类似地区LUCC研究和政府制定土地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区及地质背景

以土地利用_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1-10;修订日期:2001-1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 ZCX 2-310-01,CX IO G-A00-03-02) 作者简介:张明(1970-),男,河南安阳人,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E-mail :zha ng m @ig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228311.html, 文章编号:1007-6301(2001)04-0297-08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 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张 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土地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 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这 不仅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也是经济增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 前提。针对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几个前沿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 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及持续土地利用,结合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的主要研究计划和项目,本文对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 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 键 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持续土地利 用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对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日益活跃。首先是二战以后,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对土地资源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推动了有关土地生产潜力、土地资源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使这些领域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服务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土地科学研究的主题逐渐趋向于更加实用的方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人们对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问题的日益瞩目,国际土地科学研究对土地系统本身的演变、土地利用活动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2]。新世纪伊始,土地科学呈现出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为中心,结合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土地资源系统评价以及持续土地利用研究的系统和综合发展趋势,这些方向也都因此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创新生命点的前沿研究领域。本文以上述几个方面为中心,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这些中心所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项目,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在具有全球影响的两大组织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第20卷第4期 2001年12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ESS IN G EO GR APHY V ol.20,N o.4Dec.,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