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23.5°,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小于23.5度,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α)=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如宁波(30°N)夏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30°-23.5°)=83.5°;北京(40°N)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40°-(-23.5°)]=26.5°;赤道春分日的太阳高度

为:90°-(0°-0°)=90°;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

为:90°-[0°-(-23.5°)]=113.5°,当太阳高度(α)>90°时,则太阳高度应为180°-α,即为当地的太阳高度,因此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180°-113.5°=66.5°。

山东西南某地,北纬35.19 冬至日的太阳高度

为:90°-[35°19-(-23°26)]=31°15;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判断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A.①到②段B.②到③段C.③到④段D.④到⑤段 2.五一节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A.北半球,往南移动B.北半球,往北移动 C.南半球,往南移动D.南半球,往北移动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据此完成3~5题。 3.国务院批复发布农民丰收节的当天,太阳直射点接近下图中的哪个位置 A.①B.②C.③D.④ 4.全国农民在庆祝首届丰收节时,我国昼夜情况接近哪幅图 A.B.C.D. 5.我国国庆节那一天,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A.北半球B.南半球C.赤道上D.南回归线上 读3月21日(春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6~7题。

6.根据春分日的正午影长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B.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C.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气温越低 D.此时北极点附近全天都是白天 7.这一节气全球白天与黑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等长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D.不能定,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8.每年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对这种现象有下列四种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①是地球自转产生的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③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④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回归线移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这一天是 A.9月23日前后B.12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前后D.6月22日前后 10.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1.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是 A.北回归线和赤道B.赤道和南回归线 C.南、北纬66.5度的纬线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二、解答题 12.读经纬网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王新香 课标分析 新课标内容标准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其中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 划分和五带的形成。本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直接 因素,对本课知识内容的掌握是达到该课标的关键点之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一般特点之后安排的。教材内容主要讲述了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先讲黄赤交角,随后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承接了 前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容,也为后面昼夜变化、四季五带的内容作铺垫。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入学,地理基础普遍都比较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学生刚学过,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思维不成熟,考虑问题还比较片面。以此 要采用较直观地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自己的话说出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解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教师的模拟实验和讲解形成对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点的认识;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 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难点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 教法学法 教法为讲解法、演示法和引导法;学生学法为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具使用说明 邻水县九龙中学沈俊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

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课堂练习

第 一 章 行星地球 第 三 节 地球运动 (课时标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制作:田春福 审核:张孝荣 1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正确叙述: ①一直位于赤道上 ② 随地球自转而在地表自西向东运动 ③ 随地球自转 而在地表自东向西移动 ④ 随地球公转而在地表南、北回归运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2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运动的日期是 A 冬至日——夏至日 B 夏至日——冬至日 C 春分日——夏至日 D 夏至日——秋分日 3地球运动过程中存在黄赤交角的最大意义在于 A 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B 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C 造成太阳直射点自东向西移动 D 造成了地球离太阳远近的变化 4 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24o,地球的其他运动条件不变,则会出现 ① 回归年时间加长 ② 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移动速度加快 ③ 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增大 ④ 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变大 ⑤ 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变小 ⑥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移动速度减慢 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5 关于地表太阳直射现象的正确叙述是: ① 任何经线每一天都有太阳直射点经过的时刻 ②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都有两 天太阳直射其上 ③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不含南北回归线)每一年有两天太阳直射其上 ④北回归线以北(不含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不含南回归线)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读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时的节气和大致日期分别是甲▁▁▁▁▁▁▁▁,乙▁▁▁▁▁▁▁,丙▁▁▁▁▁▁▁,丁▁▁▁▁▁▁▁▁▁▁。(2)今天的太阳直射点位置最接近图中的哪一点?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一个回归年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图中由▁▁▁点到▁▁▁点的过程;其时间是▁▁▁▁▁日▁▁▁时▁▁▁▁分▁▁▁▁秒。 7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图中代表黄道平面的直线是▁▁▁▁▁,代表赤道平面的直线是▁▁▁▁▁。(2)图中角A 是多少度▁▁▁,它表示了▁▁▁▁▁▁▁▁▁▁▁▁夹角。 角B是多少度,它名字叫▁▁▁▁▁▁▁▁。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挪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 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 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23.5°,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小于23.5度,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α)=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如宁波(30°N)夏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30°-23.5°)=83.5°;北京(40°N)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40°-(-23.5°)]=26.5°;赤道春分日的太阳高度为:90°-(0°-0°)=90°;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0°-(-23.5°)]=113.5°,当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得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学情、教学模式、方法、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得失,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一在初中已学过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模式 秉持我校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设置有逻辑,有层次,小坡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学生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案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地球绕日公转时,7月初地球公转位于远日点,就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1月比7月离地球更远,为什么我们北半球7月比1月更热?这与阳光垂直照射在地面的点的变化有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板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提出问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绕日运动?换句话说,地球是怎样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否垂直? 师(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 过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并不是直着身子,而是斜着身子转动,且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的平面,也就是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或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这种形式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板书)1.黄赤交角 播放黄赤交角图片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90°。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66°34′。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23°26′。 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 1、黄赤交角的特点(板书):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 地轴 两面 ①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②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三角度: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90°)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看P15 图1.18 解释说明) ●三不变: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黄赤交角大小;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总是自西向东运动。 ●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直射点定义)。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黄赤交角产生和特点,那到底黄赤交角给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板书)3.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即是日心与地心的连线与地球的交点 (1)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呢? 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 (2)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 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 (3)如果黄赤交角为90°,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太阳直射点直射极点 (过渡)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看模拟图,观察地球在二分二至时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二分二至为我国历法中的四个节气,在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比较特殊容易观察)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doc

1.3.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 【学习目标】(提示:本节内容提前发给学生了解自主学习部分,有所了解即可跳过到直射点)(1)了解地轴、两极和赤道。 (2)理解经度纬度的定义、经线纬线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掌握记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重难点】1、认识经度和纬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位置、日期、节气 【理解感知】自主学习内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 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纬线经线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指示方向南北东西 形状半圆形各自成圆 长度相等源:] 从赤道向两极渐短 相互关系会聚两极点相互平行 重要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 0°)、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0°、 60°、 90°180°、 20° W、 160° E

经度和纬度的比较 经度纬度 定义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当地经线线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与地心连线与赤 平面的夹角(如下图)道平面的夹角(如下图)起点线本初子午线( 0°经线)赤道(0°纬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 0°以东都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 度。赤道以划分称为东经( E),最大至180°;以西都称为西经北的称北纬(N),以南的称南纬(S) ( W)最大至 180°。 度数递变顺地球自转方向看,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北纬度越往北越大,南纬度越往南越大 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示意: ??????????????????分割??????????????????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与公的关系 地球在自的同太阳公,因此地球的 运是两种运的叠加。地球自和公的关 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1)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角叫 黄赤交角。 (2) 大小:如所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的角23°26′。 太阳直射点何太阳直射点?在本P16,第一段内容第二句: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 点(称太阳直射点)。如下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