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学案

编制:王云燕做题:张芳审核:刘荣华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3.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三、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课堂研讨

一、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

(二)、古今异义词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今义:

2、明年秋

古义:今义:

3、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今义:

4、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今义:

5、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今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今义: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作动,命名

3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

?初为霓裳后绿腰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5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6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动词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动词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讲信用,

二、1、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谪官恨

4、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

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