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内涵,知道速度的表示方式,能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学习和交流中开阔思维,发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以境引问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国庆节去走亲访友,或者到外地观光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啊?(有)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家是怎么去的(引导学生主要讲交通工具的选择)

(出示: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图)

为什么大家选择的交通工具会不同,比如xx同学一定要乘汽车不乘自行车去旅游呢?(自行车太慢)

2、引发问题

师:汽车比摩托车快是什么意思?我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在一样的时间里看谁走的路多些,谁就快。

二、解决问题

(一)建立“速度”的概念

1.抽象概括“速度”的意义。

(1)师:向大家推荐一种办法。看看,和刚才这几位同学是不是想到一块儿去了。(出示数据)我们都想到了什么办法?(在一样的时间里看谁走的路多些,谁就快)不一样在哪?(一样的时间是每小时)

哦,规定在1小时内看谁行驶的路程长,就表示谁快。这里谁最快!

(2)像这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就叫做速度。(板书)

(3)每小时是一个单位时间,想一想,单位时间除了每小时,还有哪些?

生:每秒、每分钟、每天、每月等...(板书:每秒、每时)

师:一般我们把每分、每秒、每时、每日、每星期等等称为单位时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一秒钟或一分钟或一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比如(课件出示定义)反问,什么叫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行人每分钟大约能行80米

自行车每秒钟大约能行4米

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

大货车每分钟行1100米

公交车每小时行50千米

小结:在单位时间经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深刻理解“速度”的意义。

判断:请找一找,这篇数学日记中哪些数量是速度,哪些不是,为什么?

____年10月26日星期三晴

今天学习了“速度”,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还用我跑步的速度做了例子呢,真高兴!我9秒钟就能跑完50米了,同学们都夸我,说我跑得和马一样快。我回来一查资料,知道了很多速度,比如:

马每秒钟能跑20米;

大象2小时可以走80千米;

猎豹是陆地动物中跑的最快的动物,每小时可以跑112千米;

光的速度是最快的,是30万千米/秒呢!

大自然太让人吃惊了。

405班 xx

3.学习速度的表示法。

(1)尝试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速度。

师:(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是30万千米/秒)这个是什么意思,你能看明白吗?(光的速度是每秒传播30万千米)

师:这是光速度的简便表示法。(黑板板书)先写所行路程,再写“/”,最后写时间单位,30万千米/秒读作:30万千米每秒。(生齐读:30万千米/秒)你能不能把刚才这5个速度也这样写一写呢?怎么读?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和速度》

路程、时间和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活实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人类科技的进步和自然界的多彩。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概念,构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110米栏比赛实况: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请看2004年奥运会110米栏的精彩实况,大家来体验飞人刘翔的风采。在看时请关注重要数学信息,记录下来。 看了这场比赛,想说什么?你收集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0米12"91 110米指什么?12"91指什么?板书:路程时间 2.大家都跑110米,刘翔用的时间最短,他跑得最快。 揭示当路程相同,比时间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中回忆一下哪些项目也是路程相同,比时间的? 如果要在班级中比谁跑得快?除了用刚才跑相同路程比谁时间短以外,你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比赛方法? 学生思考引导得出: 时间相同,比路程 二、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1.设置冲突,引发问题,初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路程相同可以比时间,时间相同,可以比路程,那么当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还能不能比?电脑出示:谁走得快? 小明说:“我从家出发去上学用了6分。”小红说:“我从家出发上学用了4分钟。”小明家到学校480米,小红家到学校280米。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能根据这四个信息解决谁走得快这个问题吗?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可以列式、画线段图等方法解决。 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80÷6=80(米)280÷4=70(米) 因为80米>70米,所以小明走得快谁能理解他们组算式的意思?80米、70米指什么?指明80米是小明每分走的路程。就是小明的走路速度。板书:速度。70米是小红每分走的路程。是小红的走路速度。为什么说小明走得快?读小明和小红的速度。 小结:当路程和时间不相同时,我们可以求出每分钟走的路程进行比较。也就是求出速度进行比较。速度越大就越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路程、时间、和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2.求速度、明确速度单位的写法从刚才的问题解决中你发现速度与什么有关?怎么求速度?请你试着求出速度(1)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40千米。神舟七号飞船的速度是()(2)小明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列式解决。算后学生口答,教师电脑演示,提问:看这两个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他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为了区分这两个速度,可以怎么写速度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 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Time and Distanc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路程、速度和时间

路程、速度和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预习习题(30分钟) 1、说一说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自行车的速度大约小汽车的速度大约是4千米/时。是16千米/时。是80千米/时。 飞机的飞行速度大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光的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2千米/分。是340米/秒。是30万千米/秒。 每小时(或每分钟或每秒钟)行的(),叫做速度。 2、写一写 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写作: 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写作: 3)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写作: 3、想一想:哪辆车跑得快? 吉普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 大巴车:3小时行驶了 210千米。 列式:( )÷ ( )=( ) 列式:( )÷( )=( ) < ,所以 跑得快些。 总结: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 )÷( ) 时间=( )÷( ) 路程=( )×( ) 二、师生合作,课堂交流 (15分钟) 做一做: 1、甲乙两地相距210千米,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每时7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三、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你写下来 120千米 ?千米 210千米 ?千米

四、课堂反馈(10分钟) 看图列式计算 6时行540千米 ?千米/时 五、拓展探索(25分钟) 1、张大妈家距离商店2100米,她从家去商店每分走70米,8:30出发,走完一半的路程是什么时间? 2、两辆货车同时从物流中心向相反方向开出,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时45千米和每时38千米,经过3时,两辆车相距多少千米? 家庭作业 1、填一填: 2、暑假里,王英去看望外婆,如果乘大客车,6时可以到达,大客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王英家距离外婆家多少千米? 1、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案模板三篇《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xx”第一题。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学会速度表示法。初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归纳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价值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学会速度的表示法。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等课型新授课 一、复习导入 见课件 二、学习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速度 (1)让学生谈谈对速度的认识 (2)课件出示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语言描述的):这些是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引出“单位时间”一词)像每小时、每分钟、每天这样的时间叫单位时间,你还知道哪些单位时间?(生:。。。。。。)单位时间走的路程叫速度。 2、学习速度的表示法 师:像“马车每小时走10千米”(课件出示:马车每小时走10千米)可以这样表示:马车的速度是10千米/时(课件出示),会读吗?(教生读-----出示其他速度让学生表示并读出。) 3、在解决问题中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 (1)学习例题3: 课件出示:小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数学信息,求的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列式,师板书:80×2=160(千米)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乘法。 课件出示:李老师骑自行车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处理方法同上) (2)让学生观察例题3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生分析:都是已知的速度和时间,求的路程,都是用乘法计算-----得出: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 (2)

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重点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PPT 教学过程 学习例5,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P5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3、5、7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内涵,知道速度的表示方式,能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学习和交流中开阔思维,发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以境引问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国庆节去走亲访友,或者到外地观光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啊?(有)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家是怎么去的(引导学生主要讲交通工具的选择)(出示: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图) 为什么大家选择的交通工具会例外,比如xx同学一定要乘汽车不乘自行车去旅游呢?(自行车太慢) 2、引发问题

师:汽车比摩托车快是什么意思?我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在一样的时间里看谁走的路多些,谁就快。 二、解决问题 (一)建立“速度”的概念 1.抽象概括“速度”的意义。 (1)师:向大家推荐一种办法。看看,和刚才这几位同学是不是想到一块儿去了。(出示数据)我们都想到了什么办法?(在一样的时间里看谁走的路多些,谁就快)不一样在哪?(一样的时间是每小时) 哦,规定在1小时内看谁行驶的路程长,就表示谁快。这里谁最快!(2)像这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就叫做速度。(板书) (3)每小时是一个单位时间,想一想,单位时间除了每小时,还有哪些?生:每秒、每分钟、每天、每月等...(板书:每秒、每时) 师:大凡我们把每分、每秒、每时、每日、每星期等等称为单位时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一秒钟或一分钟或一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比如(课件出示定义)反问,什么叫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行人每分钟大约能行80米 自行车每秒钟大约能行4米 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 大货车每分钟行1100米 公交车每小时行50千米 小结:在单位时间经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深刻理解“速度”的意义。

小学数学四年级路程速度时间应用题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路程速度时间应用题 1、这辆汽车每秒行 18 米,车的长度是 18 米,隧道长 324 米,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2、石家庄到承德的公路长是 546 千米。红红一家从石家庄开车到承德游览避暑山庄,如果平均每小时行驶 78 千米,上午 8 时出发,那么几时可以到达?
b5E2RGbCAP
3、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4 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 3 个小时就到 达了。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p1EanqFDPw
4、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 71 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 12 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 95 千 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开往邯郸大约需要几小时?
DXDiTa9E3d
5、一辆从北京到青岛的长途客车,中途经过天津和济南。早晨 6:30 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85 千 米,大约何时可以到达青岛?
RTCrpUDGiT
北京到天津 137km;天津到济南 360km;济南到青岛 393km。
6、从甲地到乙地 936 千米,大车行 3 小时走 216 千米,从甲地到乙地 1066 千米,小车行 4 小时走 312 千米,问
哪车先到达?5PCzVD7HxA
7、一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去时每小时行 60 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 40 千米。求这辆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jLBHrnAILg

8、一名学生用 5km/h 的速度前进可以及时从家到达学校,走了全程的 1/3 后,他搭乘了速度是 20km/h 的公共汽 车,因此,比规定时间早 2h 到达学校,问:他家离学校有多远?xHAQX74J0X
9、某架飞机最多能在空中飞行 4h,飞出的速度是 600km/h,飞回的速度是 550km/h,问:这架飞机最远能飞出多少 千米?LDAYtRyKfE
10、两列火车分别行驶在平行的轨道上,其中快车的车长为 100m ,慢车的车长为 150m,当两车相向而行时,快 车驶过慢车某个窗口所用时间为 5s,求:Zzz6ZB2Ltk (1)两车相向而行时,慢车驶过快车的某一窗口所用的时间。 (2)如果两车同向而行,慢车速度为 8m/s,快车从后面追赶慢车,那么,从快车的车头赶上慢车的车尾开始到快 车的车尾离开慢车的车头,所需的时间为多少?dvzfvkwMI1

四年级数学上册《路程、时间、速度》教案

《路程、时间、速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路程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师:同学们,今年我们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下面我们看一小段运动会上的精彩视频。 师:在运动会上,我们的小运动员们努力拼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师:猜一猜,谁跑得快?为什么? 师:在这次比赛中,什么相同?(路程)当路程相同时,怎么比快慢?(时间) 【设计意图】在这张表中我们能很快看出,在60米相同的路程中,袁松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袁松跑得最快。在这里我主要是想让学生比较一下,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要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2、时间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师:其实呀!张雪荣也非常厉害,也能跑8秒07,那张雪荣和袁松比,谁跑得快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引导得出: 时间相同,比路程。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路程相同,时间短的跑得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跑得快。那么当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还能不能比? 师:怎样比较他俩谁跑得快?(学生说) 二人小组合作解决。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马军每分钟跑:800÷2=400(米) 巴音每分钟走:1500÷5=300(米)

小学数学全套教案第6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写出算式。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 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2.巩固练习: 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九”第5题。 (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 (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 2.教材“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3.教材“练习九”第9题。 (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 案》经典教案设计通过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经典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课程标准: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速度,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些知识、

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