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_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_

[4]袁振兴,董博,顾小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病毒载量与髓

过氧化物酶检测分析[J ].肝胆外科杂志,2015,23(4):292-294.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方案[

J ].中华内科杂志,2011,16(6):351-366.[6]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专家共识[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1):82-91.

[7]张秋红,张春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肝组织损

伤和肝纤维化的关系[J ].广东医学,2010,31(19):2518-2520.

[8]李志方,林敏,黄思聪,等.血清HBV-DNA 载量与转氨酶值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相关性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813-814,816.

[9]周萍,孙慧伶,朱肖鸿,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

载量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关系研究[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9(4):364-367.

[10]张春兰,石亚玲.肝纤维化指标与病毒含量及病理的关系[J ]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4):220-221.

[11]郭如意,余青,余雪平,等.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

清HBeAg 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30(4):397-401,408.

[12]曹碧红,温帆渊,叶彩丽.慢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

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J ].临床医学与临床,2008,5(7):398-399.

[13]马庆华,邓爱云,张钲,等.髓过氧化物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患者的早期临床筛查价值[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6):719-722.

[14]潘棱,沈晓丽,郑乐民,等.探讨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脉综

合征的关系[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6):579-581.

[15]刘迎迎,张玲.髓过氧化物酶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5):493-495.

[16]徐萍,徐东升,陈江,等.髓过氧化物酶对炎症性肠病病情活

动监测的临床价值[J ].江西医药,2006,41(10):732-734.

[17]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1:136-137.

[18]刘勇,周洲.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转氨酶升高的乙肝患者

中的检测[

J ].大家健康,2013,7(6):42-43.[19]李文卉,汪年松.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4):366-369.

(收稿日期:2015-11-16;修回日期:2016-02-02)

(本文编辑:毛亚敏)

·指南·共识·标准·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

目前,脑卒中已高居我国居民死亡及致残原因的第一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导致脑梗死高致残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脑梗死急性期的康复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所以康复难度大,且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操作规范和共识。为此,国内脑卒中康复领域众多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了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脑梗死急性期康复前景

★对无禁忌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有益的。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早期宜采用较低强度的离床康复治疗。★加强各学科人员康复意识,重视健康宣教,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延续。★根据患者卒中病因分型、发病机制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二、脑梗死急性期康复干预

★意识障碍患者应给予康复促醒治疗、气道护理、吞咽功能的管理以及保持肢体关节活动度等病床上被动运动治疗。★应通过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 )进行认知功能筛查,康复治疗的重点是关注患者的注意力问题。★常规行吞咽功能筛查,对有吞咽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干预。

★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评定,判断构音障碍和失语症的类型、程度,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及沟通策略。

★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的评定和康复干预是患者能否获得功能恢复的关键,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应充分考虑患者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重视患者脑卒中后心理问题并帮助其建立适当的应对策略。三、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体系

★脑梗死急性期康复干预组织化管理包括多学科团队支持,优化康复工作流程,重视康复质量控制。

★采用国际功能健康分类标准(ICF )思想指导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依照患者病情并按照身体结构与功能、个体活动、社会参与的先后顺序制定康复计划,重视人和环境因素。

(来源:医脉通)

·

9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年2月第24卷第2期投稿网址: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b25510457.html,

脑梗死病例康复治疗方案

脑梗死病例康复治疗方案 一、一般情况 1.基本信息: 病历号:XXXXXXXX 姓名:王XX 性别:男年龄:73岁 职业:退休老干部爱好:健身手球、听歌、散步 2.病史: (1)既往史: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淋等多种病史。 (2)现病史:①10月前突感左侧肢体乏力,伴头晕,查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腔隙灶。经治疗后患者肢体乏力进行性加重,直至左侧肢体活动受限,不能行走,伴口角歪斜、言语含糊,查头颅MR:右侧脑室旁急性脑梗死。②2、3月余前出现双腿不自主抖动,下肢乏力,考虑不安腿综合征。 3.查体: 体温:36.5℃脉搏:85次/分

呼吸:20次/分血压:135/69mmHg 神清,精神可,步态不稳,伸舌偏左,左侧鼻唇沟变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齐,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双侧下肢直腿抬高实验50度阴性,4字试验阴性。 二、康复评定 1.脑损害严重程度NIHSS评分:3分意识:清晰 2.运动功能(左侧为麻痹侧) (1)肌力: (2)肌张力:改良Ashworth评分1级 (3)关节活动度(主动):

(4)Brunnstrom评分:上肢4期、手4期、下肢4期 (5)平衡功能:坐位平衡3级、立位平衡3级 (6)步态分析:左侧(麻痹侧)支撑相缩短,髋屈曲不充分,踝背屈不充分,行走较缓慢,协调性略差 3.感觉功能正常 有疼痛,部位:肩部、上臂外侧,VAS评分:2分 4.认知能力:记忆力减退 5.辅助工具:手杖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 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淹溺,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淹溺,淹溺已成为其第一死因;故淹溺是急诊重要的理化损伤综合征之一。 1 相关定义与术语 1.1 淹溺 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 1.2 水中获救 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 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1.3 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 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1.4 溺死 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是一种“致死”性的事件,溺死通常描述溺水后24h 内死亡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脏停搏并复苏无

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 1.5 溺死相关死亡 如果死亡发生在溺水24h后,可定义为溺死相关死亡。 1.6 溺水者 在溺水相关死亡之前,患者常被称为溺水者。 1.7 近乎溺死或溺闭 描述溺水后存活超过24h,并需积极救治一种以上溺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性并发症等。不过,目前溺死、溺死相关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闭等定义还存在争议,因为溺死与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据时间(24h)来区分。 1.8 CA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 1.9 CPR 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 2 DCA前期的“三预”方针 2.1 DCA前期的预防 2.1.1 水域的管理 2.1.2 水岸急救体系的建立 2.1.3 开展淹溺预防宣教并采取必要措施 2.2 DCA前期的预识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9)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9)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是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吸纯氧的治疗方法。应用高压氧成功抢救CA后昏迷的患者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推荐意见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复苏后急性脑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选择包含高压氧治疗的综合治疗,慢性疾病终末期所致心搏呼吸停止的患者以及神经功能评估预后极差的患者除外。高压氧治疗压力可采用2.0~2.5 ATA。(强推荐。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 二、脑复苏时高压氧治疗时机与疗程选择推荐意见 高压氧治疗时机应选择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尽早进行,但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的复苏后早期患者应慎用高压氧治疗。早期复苏后患者需经高压氧专科医师评估,充分告知舱内治疗风险并在配有完备的高压氧舱内急救设施及急救人员的前提下实施高压氧治疗。即使心肺复苏后较长时间的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患者亦可能受益。 心肺复苏后高压氧治疗疗程可选择早期开始2~3日每日1~2次,每次吸氧时间为60~90 min,随后为每日1次,持续约30次左右。对于严重中枢神经损害的患者可

试用大于40次的间断长疗程高压氧治疗。(强推荐。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 三、目标温度管理(TTM)推荐意见 早期高压氧治疗可与TTM结合(患者进舱同时进行TTM)应用于复苏后昏迷的患者,可能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弱推荐。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报告、专家意见) 四、高压氧在特殊心搏骤停脑复苏的应用自缢、溺水、电击、一氧化碳中毒等导致的心搏呼吸骤停常并发严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这类疾病的高压氧治疗尤为重要。 1.自缢 推荐意见 自缢患者应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2~2.5 ATA,发病24 h内可进行2~3次高压氧治疗,24 h后可每日进行1~2次高压氧治疗,后可改为1次/ d,总疗程一般为7~30 d左右。(强推荐。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 2.淹溺 推荐意见 淹溺患者应在自主呼吸恢复后,尽早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选择为1.8~2.0 ATA,可1~2次/d,治疗7 d后改为1次/d,总疗程视患者病情进展而定。但即使淹溺复苏较长间后的脑功能障碍,高压氧治疗亦可能获益。(强推荐。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

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最全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最全版) 【摘要】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骨科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贫血的发生率高。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异体输血存在输血相关不良反应风险,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加强骨科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是实施加速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查阅文献,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数据库大样本数据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针对临床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医疗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术前术后优化造血、术中减少出血、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及合理异体输血。 【关键词】骨科手术;血液管理;加速康复;围手术期医护 1 术前血液管理 1.1 术前贫血发生率 国外资料显示,骨科手术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关节置换术12.8% ~24.3%[9,10],脊柱手术21% ~ 24%[8,10],创伤骨科手术

42%~45%[7,9,13]。髋部骨折患者术前Hb 下降可超过20 g/L[14];放化疗骨肿瘤患者术前Hb 约为100 g/L[15]。项目组数据库20,308 例资料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髋关节置换术男性为25.6%,女性为32.8%;膝关节置换术男性为30.2%,女性为25.3%;股骨头置换术男性为49.4%,女性为41.3%。 1.2 术前贫血原因 ①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创伤骨折所造成的急性失血性贫血;消化道溃疡出血、肠息肉出血、痔疮出血或月经量增多所造成的慢性失血性贫血。 ②营养缺乏性贫血:属于造血原料缺乏所致贫血,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最为常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较少见。 ③慢性疾病性贫血:指在一些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以铁代谢紊乱为特征的贫血,常见于慢性感染、炎症、肿瘤等合并的贫血。 ④其它贫血:可能涉及多种复杂致病机制及共病状态。 1.3 术前贫血的危害 ①增加术后感染率:Rasouli 等[16]的研究纳入6111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Hb≤100 g/L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最高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一、第一阶段: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二、第二阶段: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三、第三阶段: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动作训练以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家属协助下进行,有下列常用项目: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6)家务劳动:在部分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可从事简单家务劳动,如叠被、洗碗、开关门窗等活动,或在室外晒被、种花等。 在进行二级预防功能性康复训练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二级预防 药物治疗,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二级预防康复训练,大多数中风后瘫痪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内三病区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 导语:其实脑梗死这种疾病的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在生活中经常可以听说到这种疾病,而且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望而却步的,下 其实脑梗死这种疾病的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在生活中经常可以听说到这种疾病,而且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望而却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①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②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促进脑微循环,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③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④急性期应早用脑细胞保护治疗,可采取综合性措施,保护缺血周边半暗带的脑组织,避免病情加重。⑤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消除致病因素,预防脑梗死再发。⑥积极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以降低致残率。⑦其他:发病后12h内最好不用葡萄糖液体,可用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或林格液加三磷腺苷(ATP)、辅酶A及维生素C等,避免在急性期用高糖液体加重酸中毒和脑损害。 2.急性期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权威发布: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权威发布: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骨骼肌肉疾病的功能恢复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大量研究证明骨科康复能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其功能得到改善,显著降低致残率。在人类常见的135种疾病中,有106种与骨关节相关。骨科疾病发生率较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给社会、家庭造成了极大负担。加强骨科疾病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一、骨科康复现状 1.国外骨科康复现状: 世界先进国家及地区骨科康复实行一体化的团队治疗模式。政策导向对康复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康复医疗转诊制度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促进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康复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得益于诊断相关组计划的实施。在DRGs实施后10年中,康复病床数量翻了一番,康复专业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机构发展迅速。2002年1月,以功能相关分类法(FRGs)为基础的预付制正式颁布并实施。FRGs支付方式能促使医院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功能恢复,让患者回家独立生活成为医院治疗的最终目的。 2.国内骨科康复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2008年汶川地震的伤员救治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促使了骨科康复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仍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医疗尚待发展:国内骨科康复医学起步较晚,普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脱节的现象,使得许多患者得不到专业的康复治疗。(2)康复需求与供给矛盾

突出:康复专业人员缺乏。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为0.4/10万,较发达国家的5/10万相差较远。康复医疗机构也严重不足,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多半仍无康复专科医院。而且我国康复机构大多以神经康复为主,骨科康复仅占其中很小部分。 (3)康复医疗服务体制不够完善:骨科医生的康复意识不强,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医保支付基本是医药费用,大部分康复治疗项目未纳入报销范围,康复辅具的费用均是个人承担。医保定点医院及医保报销的结算方式等也制约了康复治疗的转诊。 二、骨科康复的基本内容 骨科康复是通过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康复的原理,在患者接受骨科临床诊治及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假肢矫形及其他辅具等康复医学手段,改善或代偿患者受损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骨科康复治疗的基本内容应包括:配合手术治疗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等。 骨科康复包括手术前康复、术中风险控制、术后康复等。骨科医生不仅要重视手术操作技术,也要关注围手术期康复、综合管理和术后随访等,这是保障术后功能恢复的前提。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出血、疼痛;预防感染及静脉血栓栓塞等。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一、第一阶段: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二、第二阶段: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三、第三阶段: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

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动作训练以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家属协助下进行,有下列常用项目: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前言 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 1 概念 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2 目标 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原则 3.1 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 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 3.5 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 3.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 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 一、基础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 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训练: 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3、行走训练: 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意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 4、上下楼梯训练: 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

方下楼法; 5、使用轮椅训练: 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 6、改乘动作训练: 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好转后,可做改乘动作训练。方法是除上述动作轮流练习外,再做床→轮椅、轮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动作。边转动患侧边进行改乘,易做、安全; 二、日常生活训练 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由院内到院外,逐步扩大;训练方法有: 1、垫操:让患者在垫子上学习如何来去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及起床、上下床等; 2、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 3、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修面;上厕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带手表、开灯、打电话、戴眼镜等; 4、旅行活动:上下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总的目的是促使肢体恢复或达到生活自理;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 近年来,由于CT、MRI、DSA、SPECT、TCD等技术的发明和临床应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虽然新疗法不断问世,新药物不断涌现,但治疗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尤其重症脑梗死,经过多年的探索还未能证明至今所有的治疗方法有显著的疗效。 一、急性脑梗死治疗理论的进展 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引起的,而脑细胞是人体最娇嫩的细胞,血流一旦完全阻断,持续8~10分钟神经元就发生不可逆损害。大量研究证明,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短短时间内恢复血流供应。 1、缺血阈与半暗带: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为50ml/l00g/分,当下降至30ml/l00g/分以下时,病人出现症状;当下降至20ml/l00g/分以下时,神经元电活动衰竭(电衰竭),传导功能丧失;当下降至l5ml/100g/分以下时,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衰竭(膜衰竭),细胞进入不可逆损害;当下降至l0ml/l00g/分以下时,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细胞最终进入死亡。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半暗带(Penumbra)。如血流马上恢复,功能可恢复正常;若缺血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成为梗死扩大部分。缺血阈与半暗带理论为早期溶栓复流治疗急性脑梗死带来希望,临床治疗的目的就是抢救半暗带。目前认为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是最基本、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大量的研究证明:血管闭塞3~6个小时内恢复血流,脑梗死还可能挽救,超过这段时间后恢复血流,不但难于挽救脑细胞,还可能引起再灌流损伤,继发出血、脑水肿,这段时间称为复流治疗时间窗(Time window)。 2、缺血瀑布理论:近年发现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钙过量内流—自由基反应—细胞死亡等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称之为缺血瀑布。因此,迅速溶栓复流是大片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确实的脑保护打断反应链则是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两个治疗环节相互相成,缺一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2019)要点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 (2019)要点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因其突发性、致命性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死敌”,全世界都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劳力财力。近年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强调的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即心搏骤停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心搏骤停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心搏骤停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是针对心肺复苏(CPR)本质规律认识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何贯彻心肺复苏生存环理念,在围心搏骤停期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病而为地开展心肺复苏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缘于实施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STD-CPR)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证限制,同时在实施STD-CPR过程中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而导致肺损伤、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CA 患者高质量STD-CPR的实施,影响了CA患者的CPR成功率,如此种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AACD-CPR)应运而生。 1 适应证 AACD-CPR适应证包括:开放性胸外伤或心脏贯通伤、胸部挤压伤伴CA且无开胸手术条件;胸部重度烧伤及严重剥脱性皮炎伴CA;大面积胸壁不稳定(连枷胸)、胸壁肿瘤、胸廓畸形伴CA;大量胸腔积液及严重胸膜病变伴CA;张力性及交通性气胸、严重肺大泡和重度肺实变伴CA;复杂

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包积液、心包填塞以及某些人工瓣膜置换术者(胸外按压加压于置换瓣环可导致心脏创伤);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继发CA;纵隔感染或纵隔肿瘤伴CA;食管破裂、气管破裂伴CA;胸椎、胸廓畸形,颈椎、胸椎损伤伴CA;11 STD-CPR过程中出现胸肋骨骨折者。AACD-CPR禁忌证为腹部外伤、腹主动脉瘤、膈肌破裂、腹腔器官出血、腹腔巨大肿物等。 2 操作方法 经过多年临床摸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AACD-CPR临床操作方法,即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LW-1000)吸附于CA患者中上腹部,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对腹部实施向上提拉(提拉拉力10~30kg)和向下按压(按压压力40~50kg),达到同步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的AACD-CPR,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 AACD-CPR标准化操作方法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标准化操作方法包括:跪在患者一侧(身体中线与患者肚脐和剑突的中点一致),双手抓紧手柄(图2A);启动仪器,将仪器放置患者的中上腹部自动吸附;吸附完毕后,根据指示以100次/min的速率进行腹部提压;下压力度:40~50 kg,上提力度:10~30 kg;提压过程中肘关节不可弯曲(图2B、C);提压时面板要与患者平行,使用过程

脑梗塞早期康复治疗讲解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梗塞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患,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的只有60%和5%。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比不康复组也低12%。,因此,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很重要。本期专家观点特邀杨大鉴主任,为您详述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主动运动 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 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被动运动 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 被动运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坐轮椅时,应确保患肢不垂于轮椅一侧,可将手置于轮椅扶手上或轮椅桌板上;应尽量避免在患侧上下肢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手关节及意外的损伤。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保持良姿位 保持抗痉挛的良好体位 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床上训练 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步行训练 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 当患侧下肢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本着助于运动到抗阻运动的训练程序,促进瘫侧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上肢练习也是从被动—助动—主动—负重的顺序进行,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细功能,尽量使生活走向自理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日常训练

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 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 万人发生,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 左右。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发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顿以及无脉性电活动(,),后者并称为电- 机械分离。 本质上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或疾病状态的终末表现,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常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首要因素。发作突然,约10 s 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 黄金时段及时救治可获存活,贻误者将出现生物学死亡,且罕见自发逆转者。就是应对,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期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因此,大力提升临床急救的施救能力,切实实施高质量的,也就成为了抢救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已经证实,大部分发生在院外,部分患者发作前会有先兆,及早识别发作,发作时第一反应者及时实施,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及时除颤,当地有高效、专业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决定患者存活的关键。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患者的整体抢救成功率,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和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这一防治体系贯穿前预防,抢救的全程直至复苏后处理的完整过程。强调前要以「预」字为纲,变被动抢救为主动防控;突出抢救中以「化」字为主,使科学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准确把握患者和技术共性标准和个性特点,辨证施救与科学化解;后则以「生」字为重,尽显敬畏生命、拓展生命的发展观,优化后管理的全过程,使生命得以恢复和延续。 从古人的唤醒和刺激复苏法,到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胸外按压人工循环法及体外心脏电除颤法三大要素构成的现代复苏术,均是人类对死亡发生机制逐步认识的结果,随着时代进步与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与复苏方法的认识相向而行永无止境。 为规范和指导我国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方略与目标,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汇集国内领域专家,基于国际指南的科学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涵盖了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与后期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共同制定了《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作为指导我国综合防治体系构建和临床实践的行动指南,为政府部门机构、医院、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团、公益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务人员、教师、市民及群众等单位、团体和个人,提供有关科学的专业指引和参考。 前期的「三预」方针 前期是指患者未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前的时段。狭义的理解是指发生前极短暂的先兆症状时间,往往只有数分钟至数小时。这里定义的前期应该涵盖患者真正出现前的整个时间过程,这期间从个人到家庭、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每个相关要素的构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 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NICU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临床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双重培训,掌握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生理、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和并发症等知识;掌握重症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颅压监测技术、基本脑电生理学、脑血流监测技术等。护理人员与床位数配比数建议≥2∶1。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呼吸治疗师、电生理技师、康复理疗师、临床药师、营养师等。 2.环境配置: 建议NICU规模以8~10/100神经外科床位为宜,单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2,床间距1 m以上,可配置满足患者不同体位变化要求的专用床。病房采光明亮柔和,室温24℃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有独立的隔离房间,可根据情况增加单

老年患者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

· 28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2019年5月第6卷第2期 Chin J Geriatrics Res (Electronic Edition),May 2019,V ol.6,No.2 老年患者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 纪泉1 易端2 王建业3 蹇在金4 郑松柏5 张存泰6 于普林3 樊碧发7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DOI:10.3877/cma.j.issn.2095-8757.2019.02.002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医院骨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1;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医学中心2;100730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3;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4;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医学科5;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病科6;100029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7 通信作者:于普林,100730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Email: pulin_yu@https://www.360docs.net/doc/b25510457.html, ;樊碧发,100029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Email: fbf1616@https://www.360docs.net/doc/b25510457.html, 老年人慢性肌肉骨骼疼痛(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 of the elderly, CMPE )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以肌肉骨骼系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不包括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最新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11)修订版发布的慢性疼痛分类中,将CMPE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CMPE 持续且容易复发,直接影响骨骼、关节、肌肉及其他软组织,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常导致老年人日常活动减少、平衡协调功能下降、行动缓慢、身体衰弱、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焦虑或抑郁等)、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跌倒高风险[1-3]。 为加强对老年人CMPE 的临床干预和管理,缓解老年人CMPE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制定本共识,以期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国内CMPE 的诊疗措施。 一、CMPE 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CMPE 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社会经济状况低下、教育水平低、肥胖、吸烟史、外伤史、既往从事重体力劳动、抑郁或焦虑状态等。CMPE 和一系列疾病有关[4], 从一般的韧带损伤(如踝关节扭伤)到关节内疾病(如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从肌肉疼痛综合征(如肌筋膜疼痛、纤维肌痛等)到脊柱的颈、腰椎疾病(如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小关节病变等),疼痛 症状可以是静息痛也可因运动诱发,如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翻身、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CMPE [5],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生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后凸,生物力学不稳定,胸腰椎隐匿的微小骨折或压缩性骨折均会导致慢性疼痛。CMPE 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与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疼痛敏化、神经递质和免疫异常改变等有关[6]。 二、CMPE 的流行病学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患病率高,是老年人致残的最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高于男性。CMPE 中最常见的疼痛部位依次是腰背部、膝、小腿、髋和其他关节[6]。 中国CMPE 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腰背痛(48.0%)、膝关节痛(31.0%)、颈痛(22.5%)以及髋关节痛(8.9%),女性各部位疼痛的患病率比男性均高出1倍[7]。慢性疼痛与焦虑、抑郁存在复杂交互作用。在老年人群中,慢性疼痛导致患抑郁症增加2.5~4.1倍,抑郁症患者患慢性非神经病理性疼痛增加3倍,13%老年患者慢性疼痛合并抑郁[8]。CMPE 的老年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常被低估并且未得到充分治疗。抑郁患者常无法找到疼痛的病因,抑郁可使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处理更加复杂,降低综合管理的效果并导致预后不佳。 三、CMPE 的评估 科学准确的评估是治疗CMPE 的前提和基础,治疗过程中应反复评估判断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全面、动态、多次、重复评估应该贯穿整个CMPE 治疗过程。目前常用的量表包括: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数字评定量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IDpain 量表(主要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McGill 疼痛问卷及其简版问卷等。慢性疼痛常合并焦虑、抑郁,治疗前明确患者心理状况十分重要,常用的心 ·指南与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