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卒中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脑肿瘤卒中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脑肿瘤卒中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27T10:51:15.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衣同军[导读] 预后则主要取决于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后的身体状况,治疗时间以及肿瘤性质。

衣同军(葫芦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葫芦岛125001)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085-02 【摘要】目的对脑肿瘤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全部病例均进行了激素治疗和脱水降颅压治疗,急诊手术15例,择期手术4例,采用的均为一期开颅术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清除出血。结果共有15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好转出院,1例术后病情恶化死亡。治愈及好转出院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轻度残疾,1例患者重度残疾,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康复状况良好。结论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前,应对其进行全面的CT检查,确诊后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尽早切除肿瘤、清除血块。【关键词】脑肿瘤卒中手术治疗脑肿瘤卒中特点脑肿瘤卒中脑肿瘤脑肿瘤卒中是脑肿瘤病的重度并发症之一,是指患者的脑部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出血,最终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如果患者出血较多,则会表现为颅内压急剧增高,与脑卒中的发病较为类似,所以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最终延误治疗。因此,只有加深对脑肿瘤卒中临床特点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来我院门诊治疗的20例脑肿瘤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来我院门诊治疗的20例脑肿瘤卒中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4-77周岁,平均年龄43岁。8例患者有头痛病史,2例患者有抽搐史,6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例患者在住院前就被诊断为患有脑肿瘤。

1.2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为突然发病,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的8例,头痛伴呕吐的5例,偏瘫及加重2例,失语3例,意识障碍的2例。

1.3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均进行了CT平扫,其中有8例患者呈均匀高密度影,12例患者呈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并且均有大片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CT检查结果为脑出血3例,出血性脑肿瘤卒中17例。

1.4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了激素治疗和脱水降颅压治疗,急诊手术15例,择期手术4例,采用的均为一期开颅术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清除出血。1例非手术治疗,原因是该患者有脑肿瘤手术病史,且身体状况较差,因此采用了保守治疗。

2 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为:星形胶质细胞瘤8例,脑膜瘤4例,转移瘤4例,髓母细胞瘤2例,垂体腺瘤1例。共有15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好转出院,1例术后病情恶化死亡。随访期为0.5-1.5年,治愈及好转出院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轻度残疾,1例患者重度残疾,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康复状况良好。

3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中较为罕见,据有关机构统计,脑肿瘤出血只占颅内出血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由于脑肿瘤所导致的严重颅内出血还不到患者总数的十分之一。脑肿瘤卒中的发病原因较多,内在因素主要为脑部血管因素,例如,胶质母细胞瘤的血管结构存在着诸如网状分布、管腔扩张、扭曲、薄壁等异常情况,这些问题最终会造成血管畸形;脑膜瘤较为少见,其供血量会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而增多,但同时新生肿瘤的血管壁却比较脆弱,因此极有可能因为动脉瘤样扩张使血管壁破裂出血;转移瘤本身多为血管性,因此主要的回流静脉容易被肿瘤细胞阻塞,进而引发出血性梗死。外在因素主要是肿瘤受到浸润,最终使血管失去支撑而被拉伸。也有一些报告认为,脑肿瘤卒中与头部外伤、放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全部病例均没有放疗史和外伤史,因此笔者认为脑肿瘤出血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生长所造成的机械压迫浸润以及肿瘤血管自身状态的改变,加之肿瘤的内在因素,最终共同导致了脑肿瘤卒中的发生。

对于那些具有全身肿瘤转移病史及颅内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来说,对脑肿瘤卒中进行准确诊断是相对容易的,而对于那些以卒中作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来说,在进行诊断时往往会将其与脑出血卒中混淆,进而造成误诊。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本组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脑肿瘤卒中主要有以下特点可供辨别:(1)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如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仅为43周岁。(2)在发病前患者往往会出现轻微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头痛等颅高压症状,并且症状会突然加重。(3)脑肿瘤卒中血肿大多发生在脑叶,而一般的脑卒中则多发于基底节区。(4)脑肿瘤卒中的出血灶形态、密度无规则,区别于一般脑出血的圆形团块。(5)脑肿瘤卒中灶的血肿与水肿期龄不符,在出血的早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水肿症状,而一般的脑出血水肿症状则较为轻微。

总的来看,脑肿瘤卒中是一种相对少见,但是极易被误诊的疾病,如果没有对其进行良好的救治,势必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因此,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前,应对其进行全面的CT检查,确诊后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尽早切除肿瘤、清除血块。预后则主要取决于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后的身体状况,治疗时间以及肿瘤性质。参考文献

[1]曹非,曹林生,童萼塘.高血压与脑卒中[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美)托比、塞利姆,丁美萍,楼敏.临床脑卒中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凯普兰,王拥军.脑卒中—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最新脑卒中病例

病例一 患者陈亚勤,女,42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年余收住入院,患者于2008-11-18晚8点左右于跳绳时突感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无意识模糊,无呕吐,恶心,后被家人送至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CT查示脑出血,予挂水等保守治疗,后病情平稳,回家自行康复。其间,曾于常州当地康复医院康复一月,目前患者留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进一步康复入住我科。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否认“冠心病”、“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平时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空血压,血压控制尚可,在130/85mmHg,有继发性癫痫病史一年余,服药控制,否认药敏史。体格检查:T36.5℃,P72次/分,R18次/分,BP12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精神状况可,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耳口鼻无特殊,颈转无敌抗,未及肿大甲状腺,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无特殊,腰转无抵抗,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检。 专科检查,神清,听理解可,语利,对答切题,轮椅推入病房。可在一人辅助下步行,浅感觉(左侧)正常,左侧深感觉减退,左侧腱反射亢进,左巴氏征(+),左踝阵挛(+),肌力(MMT):左上肢:肩前屈、外展2级,肩后伸0级,肘屈2级,肘伸1级,腕伸2级,腕屈曲1级;左下肢:髋屈伸3级,膝屈3级,伸4级,踝背伸0级,跖屈2级。肌张力(mA):左屈肘肌1+级,左伸肘肌1级,左腕伸肌1级,左指屈肌1+级,左小腿三头肌1级,关节被动活动度:左踝背伸至0°时受限,坐位平衡3级,立位平衡2级。左侧Brunnstrom分级:Ⅲ-Ⅱ-Ⅳ。ADL(MBI):60分(吃饭10分,穿衣5分,大小便各10分,上厕所5分,床椅转移15分,平平地走5分。辅检: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出血。 初步诊断:1、脑出血后遗症,左侧偏瘫;2、继发性癫痫;3、高血压病。诊断依据:1、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年余入院;2、病史明确;3、辅检支持;4、左巴氏征(+)。鉴别诊断:与脑梗塞相鉴别。

脑卒中等疾病康复治疗病案分析

: 男性患者,62 岁,既往有2 型糖尿病病史,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 天"为主诉入院。: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体征: BP 130/80mmHg ,神志清,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偏右,j ;咽反射减弱,心肺检查无异常,左上肢肌张力稍低,左侧肩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肌群肌力2; ;级,左下肢镜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3 级,左侧肢体生理反射存在,左巴氏征(+)oj f 脑CT 示:右侧内囊区脑梗死。! ;问题4 1.请针对目前患者的功能情况,简述如何进行康复坪定? 1 1 2. 写出脑卒中急性期的具体康复治疗方法 病案讨论: j 1. 对患者目前的功能情况进行康复评定应包括: ; i (1)运动功能坪定:肌张力评定、Fugl-Meyer 评定法: ! (2) 日常生活能力坪定: Barthel 指数: ; (3) 构音障碍坪定。! ! 2 脑卒中急性期的具体康复治疗方法: ! ; (1) 患者病床在病房中的合理位直:应使患侧处于经常有人走动的一侧,医务人员进; ;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时尽可能由患侧接近患者。; ! (2) 保持床上卧住的正确姿势。; : (3) 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 (4) 上肢自我辅助训练: Bobat忡定法握手训练。; (5) 转移动作训练:可分床上转移,从床上坐起或起立,自床向轮椅的转移等。j 病案分析: j 男性患者,45 岁。4 日前因车祸造成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生命体征稳定。现患者处; ;于意识模糊状态,查体欠合作,肢体活动受限,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体格检查:体温j ; 36. 州,呼吸28 ;YJ 分,脉搏95 ;YJ 分,心率95 ;.大/分,血压138/98mmHg ,神经系统查体:意; :识模糊,双侧睦孔对光反射存在,左侧上肢肌力1 级,下肢肌力2 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1 :正常,左侧膛反射减弱,左下肢巴氏征( + ) ,脑膜剌激征( + ) ,血象检查:WBC8.ox109/L ,: :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尿常规正常,血糖正常,脑脊液主血性,细胞数、糖均略升高,脑CT 检i j 查右侧额叶区点片状略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线及颅骨缺损。; :问题? 1.请给出上述案例的临床诊断? ! 2. 请根据患者目前情况简述应如何进行康复评定? : 3 请给出康复治疗计划j?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康复个案分析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实习医院: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联系电话: 医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个案评分标准 姓名班级实习医院 题目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得分

评审教师评审日期年月日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个案 【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例偏瘫患者的康复实践,探索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利用仪器治疗,结合被动、主动运动以及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手段,以患者积极配合为前提,对患者展开康复治疗,并定期进行康复评定。结果经过3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能较好的在平衡杠内扶杠行走。结论在病发早期患肢无法活动,肌力低下的患者,通过早期配合治疗师进行主动、被动活动,对加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效果。所以,早期康复的介入会显著减轻康复的难度,提高康复效果。 1.背景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生存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脑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之一[1]。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少医学学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康复介入越早,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它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现结合文献,对其早期康复现状报告如下。 2.实验情况 2.1个案基本情况 患者,男,53岁,工人,右利手,家住杭州望江西苑30—802,妻子、儿子体健。此次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月余”收住入院。患者于3月前突然发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当时抬起费劲,不能独立行走,伴言语不能、口角歪斜、口角流涎、饮水呛咳,小便失禁,来我院急诊,行头颅CT示“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梗”,予以脱水降颅压(甘油果糖);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抗血小板聚集(奥扎格雷、阿司匹林);降纤治疗(东菱迪芙);扩血管、改善脑循环(舒血宁、桂哌齐特)等治疗。病情稳定,但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进一步康复,转入我康复科。通过Brunnstrom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以及ADL能力等的评定,现考虑予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理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如:肢体主动、被动活动,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以及气压回流、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治疗方式)。既往患者检查出高血压3年余,近年规则用药(具体不

中风疑难病例讨论

2012年第四季度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讨论时间:2012年12月20日16:00 地点:针灸科护士站主持人:王桂燕(主管护师)参加人员: 患者姓名:张大吉性别:男年龄:55岁病历号:01201203 诊断:脑梗塞后遗症 讨论记录: 主管护师王桂燕:今天我们针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3床王大吉进行病例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脑梗塞后遗症病人的护理。现在请管床护士唐甜汇报病例。 管床护士唐甜汇报病史: 患者王大吉3床,男,55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0天,”于2012年12月10日转入我科。入院诊断:1.脑梗塞后遗症;2.高血压病高危组;查体:T 36.3℃P 84次/分R 20次/分BP 124/83mmHg 。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大、圆形、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四肢浅感觉正常,左上肢肌张力减低,左下肢肌张力正常,左上肢肌0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上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入院后治疗:低盐低脂饮食,营养神经(B簇维生素)、血塞通活血化瘀等,配合康复治疗以改善功能。今天是住院第7天,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左侧肢体乏力同前,不能单独步行,左下肢无肿胀,饮食、二便、睡眠正常。血压平稳,无头晕头痛等不适。 主管护师王桂燕:目前患者的康复评定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做好

哪些配合? 护师李坪:与医师、康复治疗师共同对患者进行入科后第一次康复评定结果: 1.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27分(满分30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无明显减退。 2.吞咽功能评定:洼田氏饮水试验Ⅱ。 3.肌力评定: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 4.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左上肢0级,左下肢正常,右上下肢正常。 5.主动关节活动度:左上肢受限,左下肢髋关节屈曲伸展0~40°,膝关节屈曲伸展0~60°,踝关节5°。 6.运动功能评定(Brunstrom分期):左上肢Ⅱ期,左手Ⅱ期,左下肢Ⅲ期。 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thel index):50分(总分100分),日常生活大部分依赖。 8.平衡功能评定(Bobath平衡):坐位Ⅱ级,站位未获得。 9.移动能力评定(Modified Rivermead Mobility Index):19分(总分40分)。 10.手的实用性:左手完全残废手。 护师李坪:目前该病人的康复治疗方案:1.偏瘫护理,定时翻身,左侧良肢位摆放。 2.偏瘫肢体综合训练,1次/天。

案例分析

病例一:不依从性:不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饮食控制某患者,女性,75岁,确诊糖尿病6年。试行饮食控制治疗3个月,因无法耐受严格的饮食控制治疗,遂接受二甲双胍+格利吡嗪联合降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此后,患者未能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加强饮食控制,空腹血糖波动在6.0~12.4mmol/L。3天前饱餐后2小时出现昏迷,急诊入院,诊断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问题: 1.该患者在居家期间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 2.针对护理诊断相应的预期护理目标是什么? 3.为达到预期目标,居家护士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参考答案: 1.最主要的护理诊断/问题 不依从性:不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饮食控制。 2.预期护理目标 患者能长期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和进行饮食控制。 3.护士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有 ①加强药物护理:可将病人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放置在专用的塑料盒内,并将药品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促使老年病人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清点其剩余药片的数目,也可通过电话追踪,确定病人的服药情况。要求家属配合做好协助督促工作。

②加强健康教育,要反复强调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意义。 ③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 ④行为的治疗措施。 病例二:药物不良反应 某患者,男性,72岁,确诊高血压16年,前列腺增生1年。定期服用洛汀新降压,血压波动在120~140/85~95mmHg。1天前出现起立后双眼黑蒙、乏力、耳鸣,平卧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患者平时经常因失眠服用安定等镇静药,还喜用高丽参等多种滋补药品。 问题: 1.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 2.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措施有哪些? 3.应如何加强患者的药疗健康指导? 参考答案: 1.该患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 ①体位性低血压。 ②尿潴留。 ③药物中毒。 2.预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①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药物矛盾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宜及时停药、就诊,根据医嘱改服其他药物,保留剩药。 ②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③对病人所用的药物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并注意保存。

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目的在于尽早明确诊断,制定 最佳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是提高诊断率、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各级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1、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范畴:入院5-7天不能确诊卒中病因的病例;住院期间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院内感染经积极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病情仍不稳定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或者疗效极差的疑难杂症;病情危重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病例;涉及重大疑难手术或需再次手术治疗病例;住院期间有医疗事故争议倾向以及其它需要讨论的病例。 二、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可以由一个科室举行,也可以几个科室联合举行。科室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由科室定期举行,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有关医护人员尽可能参加。几个科室联合或院内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由医务科召集举行。 三、举行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负责主治的治疗组应尽可能全面收集与患者病情相关资料。必要时提前将有关病例资料整理形成书面病情摘要,提交给参加讨论人员。讨论时由经管医师简明介绍病情及诊疗经

过。主治医师详细分析病情变化及目前主要的诊疗方案,提出本次讨论的主要目的、关键的难点疑点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等。参加讨论的人员针对该病例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可应用国内外学术理论、专业新进展,针对病情提出可行性的诊疗建议。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尽可能明确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讨论由经管医师负责记录和登记。 四、院级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由主治科室的科主任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并提前将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做出书面摘要,提交医务科。由医务科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会诊时间,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参加病历讨论,必要时主管院长参加。若病情需要或因患者家属请求,也可邀请院外专家参加。医务科和科室均要负责做好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 五、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记录员、参加讨论人员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入院诊断、病情摘要、讨论目的、参加医师发言的重点内容、结论性意见、主持人签名。 六、经管医师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计入记录中,一式两份,一份附病历存档,一份存科室《脑卒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本》备查。讨论情况记录在“病例讨论记录”中,主持人审签。

【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病例分析】 脑卒中病例分析

【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病例分析】脑卒中病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4-9231(2008)08-0417-02 脑卒中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我国近年来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群中“三高”病人的增加,防止脑卒中的发病迫在眉睫。我们对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脑卒中的防制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人口资料由松江区公安局提供。松江区居民2001年为496 714人,2007年为537 428人,增长7.58%;老年人口(≥65岁)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1年的12.65%增加到2007年的13.55%。根据“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1](手册)所规定的报病网络对松江区居民发生的脑卒中事件逐级上报,由松江区疾控中心专职医生每月进行收集、登记、双重核实、汇总。区疾控中心每年查漏报2次,漏报率[2]对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 2 结果 2.1 发病率及变化趋势

松江区2001―2007年居民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为251.63/10万(标化发病率为130.41/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59.29/10万(标化发病率为153.99/10万),女性为244.14/10万(标化发病率为111.17/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表1)。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病人复发率呈上升趋势(表2)。各种脑卒中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血栓形成、未分型卒中、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2.2 死亡率及变化趋势 松江区2001―2007年居民脑卒中的年平均死亡率为 123.26/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51/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126.47/10万(标化死亡率为78.19/10万),女性死亡率为 120.1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84/10万)。男女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以65岁及以上死亡率增加明显,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表3)。自2004年开始标化死亡率开始下降(表4)。各种脑卒中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型卒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讨论 上海市松江区居民2001―2007年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为251.63/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23.26/10万。无论发病率或死亡率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尤以65岁及以上人群上升较快,与国内报道一致[3,4],说明卒中的发病和死亡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份的推移,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