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10小学教育2班

学号:2010151211

姓名:何佳宁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摘要:教育评价理论从产生并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不管事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或者是方法上,都在向着多元化发展。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教育评价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不管事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育评价理论都是从简单到完善,评价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考察各个时期教育评价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方法特征,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的眼光来全面的加以考察、探究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教育评价的演变和发展中显示出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基础学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评价教育评价测量描述测验价值判断意义建构科举制度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的定义

“评价”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评论货物的价格,现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也就是要判断曲直优劣,价值高低。在英语中,“评价”主要牵涉到三个单词即evaluation、assessment、appraisal。从词源学的视角来考察,“evaluation”由三部分构成:“e”、“valu”、“ation”,其基本意思是“valu'”,表示“价值”,“e-”表示“向外”,有“导出”之意。“ation”则是一个名词性后缀,表示“过程或结果”,在我国教育界通常译作“评价”,主要用于对人的判断,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评级与考核、考试,可用于评定学生在某一个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也可评定某一职业申请者的态度,甚至于教师的能力。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的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在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历史中,由于人们对教育评价本身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育评价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诠释。

在教育评价的各种界定中,美国学者格朗兰德于1971年提出了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述:评价=行为方式的描述(量的测量或质的描述)+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

这一定义虽略嫌粗糙,但是抓住了定义的本质,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关于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人们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也有多种说法。

从教育评价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将教育评价理论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测量时代、描述时代、价值判断时代和意义建构时代。

(一)测量时代(1900-1930)

在测量时代,教育评价理论侧重于“测量”。1864年,英国格林威治医学院教师费希尔深感学生成绩的评定缺乏客观标准,编制了第一本《量表集》;1904年,被誉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发表了《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了“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观点,为教育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教育测量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他的同事西蒙合作编制了用于小儿的智力发育状况评定的《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并分别在1908、1911年做了两次修改与完善。教育测量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从那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中,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还是很片面的。

(二)描述时代

在此阶段侧重于“描述”。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教育测量虽然能在考试中将个人的能力换算成数字,做到了客观化和标准化;但是,诸如个人兴趣、社会态度、创造力等指标却不好充分度量、把握,人们必须寻找更合适的方法。泰勒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把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由于评价者不再是“测量技术员”,而是“描述者”,通过评价人员测定学生的思想或行为改进程度,或把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意境中,对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或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者三种方式,来完成学习和教育结果的客观测量与统计,最后对测量结果加以“描述性”解释,泰勒这一评价模式及客观性、信度、效度三个指标的提出对教育评价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史称“描述时代”。至此,“评价”一词取代了“考试”和“测量”。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泰勒认为,评价内容必须分成具体可见的、操作性强的学生行为目标,才便于测量,而且如果制定的目标越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越强,那么实用性也会越大。过分强调实证主义方法,忽视了其他方法的使用;评价过程中一成不变的操作程序,缺少灵活性,尤其是忽视对评价对象道义上的人文关怀,是其明显不足。但是,不能否认,它也是教育评价史上第一个结构紧凑,逻辑脉络清晰,便于操作实施的评价体系,

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三)价值判断时代(1950-1970)

价值判断时代侧重于“判断”。教育评价领域有人对一直盘踞主导地位的泰勒模式进行反思,认为这一模式至少有这样三方面的缺陷:(1)评价以目标为中心、依据,而目标的合理性却无从判断;(2)教育的各种非预期效应难以预料、分析和评价;(3)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去统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不可思议的。泰勒的行为主义、操作主义模式的受到了质疑,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善评价理论。1963年,科龙贝赫发表论文《通过评价改进教程》,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他认为,评价是为进行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在科龙贝赫理论的基础上,1966年,斯塔弗尔比姆提出CIPP模式。该理论以决策为中心,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1967年,斯克里芬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评价方法论》。1973年,斯塔克提出了应答评价模式。该模式认为,如果教育评价更直接地针对于方案的活动本身而不是方案的内容,同时,如果教育评价能满足评价听取人对信息的不同需要,或者在反映方案优劣高低的评价报告中注意吸收人们不同的价值理念,那么,这种评价便可称之为“应答评价”。比贝在1975年第一次提出了“价值判断”才是教育评价本质的观点。尔后,此观点迅速得到了全世界教育界的一致赞同。比贝把评价定义为:“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他认为,评价者对资料作系统收集,并将这些资料加以精心的整理和解释,引入评判性的思考。在这里,比贝首次提示了教育评价的本质,即价值判断。他强调评价要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做出判断,包括对教育目标本身做出判断,使评价活动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比贝关于“价值判断”的提出,深化了教育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的另一主要特征。“价值判断”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时“评定”一词也就取代了“评价”。

(四)意义建构时代(1980-)

第四时代强调“心理建构”问题。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激进政治运动失败。一种试图通过颠覆近现代文化思想及其价值取向、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诠释世界存在特征的文化思潮一后现代主义出现了。此后,解构主义也加入到了后现代主义行列,逐渐发展为一种遍及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973和1975年,欧文斯沃尔夫相继提出了“对手式评价”一说。这种评价模式适用于对争议性较大的工作评价。当然,期间也可能会涌现无法预料的、更为复杂的议题,但是,如采用肯定一否定的方法,则会将许多带有合理成分的方案拒之门外。此外,这一时期库克和格鲁德还提出了元评价的概念,其旨在于向原来的评价者提出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片面认识。到了80年代,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库巴和林肯教授等人,创立了自称为“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而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其主要观点有:(1)把评价看作是所有参与评价活动的人们,特别是评价

者与评价对象双方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统一观点的过程,评价结果也是其双方交互作用的“产物”;(2)提倡在教育评价中形成“全面参与”的意识和气氛,主张让参与评价的所有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评价者在评价中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人格与隐私,所有参与评价的人都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3)认为参与评价的人们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评价就是一个由评价者通过协调来不断减少各种价值标准与意见之间的分歧,最后达成一致的过程。在他们看来,评价就是协调,评价结果实质上是一种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携手协作的共同建构。这一时期评价理论的杰出代表就是自然主义评价观。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将教育评价理论划分为心理测验时期、目标中心时期、标准研制时期和结果认同时期四个时期。

中国教育评价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从实际意义上可以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

我国古代的教育评价,渊源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我国就建立了“考校”与“选考”制度,这些制度在《学记》中有详细记述。隋唐以后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使我国的考试制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我国古代教育评价理论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各种理论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相联系,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结论往往带有经验论的唯物主义色彩,教育评价当然也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教育评价,注重定性研究,人文色彩比较重,或是教育经验的简单总结,或是抽象思辨的理论推导,极少数量化的分析。然而古代中国萌发的教育评价思想的嫩芽,却因种种原因,并未能在20世纪伴随着西方教育测验和评价运动率先成长发展起来。1905年我国废止了承袭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

中国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是在1920年左右,教育测验被引入我国之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从1990年以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接发展阶段、理论积累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是是以教育测量为基础,是从教育测验开始的。并且对于教育评价理论的划分,主要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发展的客观过程和标志为依据。

(一)间接发展阶段(1900-1977)

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从“五四”前后到1928年可谓第一个高潮。这期间西方以智力测验为代表的各种理论传入我国,我国学者在翻译、引进的同时也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作了修订、改造,并积极开展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其间出版的一大批教育测验类理论著作,充分表明了当时研究的活跃状况。“五四”前后至1928年间,我国出版的测验理论著作主要

有:张秉洁、胡国任编《教育测量》(北京高等师范1922年8月出版);华超编《教育测验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1月初版)等。我国教育测验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偏差,主要因为“一是人们赶时髦,东也测,西也测,把测验弄得非驴非马;二是搞测验的人夸大测验的功能,对测验结果翻译不慎重,导致社会对之发生反感”,以致于到1929-30年间,‘测验运动竟一蹑不振,社会对之几乎有淡然抛弃之势”。面对教育测验研究和实践的这种混乱、低迷的状况,著名学者文伟、陆志伟、陈鹤琴、萧孝峡等倡议组织“中国测验学会”,专门从事测验理论研究。该学会于1931年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教育测量和评价方面的第一个学术研究组织。进入30年代以后,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以“中国测验学会”成立为契机,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及其研究又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政府认定苏联的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教育,予以一概肯定,并在实践中全盘照搬;同时认为,欧美国家的教育和旧中国的教育遗产都应一概否定。因而,当时西方正蓬勃发展、日渐成熟的教育评价研究和理论自然又不可能被引进中国。此时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实际上主要是学习以五级分制为核心的苏式成绩考评法,50年代末期,中苏两党乃至两国的矛盾已初露端倪。到了60年代初,我国教育系统对于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育模式,由学习模仿转变为声讨批判。1966年我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到1977年恢复高考,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中断已足有20年。

(二)理论积累阶段(1978-1985)

统一招生制度的恢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也极大地刺激了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它对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提出了需求,提供了动力,并为其积累了必要的实践基础和研究素材。但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真正启动,还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我国学者自身的研究而言,此时主要是心理测验研究再度蓬勃兴起:吴天敏第三次修订并于1982年出版了《中国比纳测验》;林传鼎和龚跃先分别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儿童和成人量表;龚跃先完成了艾森克个性问卷的修订工作;来维真主持修订了MMPI全国常模等。1982年,华东师大心理系和上海市教科所联合进行了新的学科考试研究,这是我国学科评价的开端。1983年,在武汉召开的有关会议提出要对重点学校进行评议后,有的学校结合实践着手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制度和评价高校工作状态的理论和方法。

(三)持续发展阶段(1986年到现在)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全面开展阶段。在此期间,举行了一系列全国性教育评价学术会议,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对外交流和合作活动,迅

速地拉近了我国与世界先进研究水平的差距。出版了一批有特色和影响的教育评价理论著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对于普及评价理论、加强指导实践、提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进一步组织化、规范化,从组织和机构上保证了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已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新世纪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将倍受中国政府和学校重视,中国教育评价实践在如下几方面可能有较大发展。

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于是人类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甚至可能会矫枉过正,但起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或线索。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又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人类正是在这样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进展,但却永远达不到终极的完美,螺旋式前进是历史的总趋势。人们在教育评价领域一百年的探索亦是如此,未来也必将如此。

参考文献

(1)《第四代评估》〔M〕,秦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出版,第78页。

(2)吴钢著《美国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3.(3),第44- 46 页。

(3)余文森著《论美国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04,第121- 132页。

(4)白素娥、吴振利著《论我国教育督导的尴尬及出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第68- 69页。

(5)陈玉琨、李如海著《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1,第10页。

(6)侯光文著《教育评价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9页。

(7)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8)王致和主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9)刘尧著《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第36-42页。

(10)刘尧著《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价,2000.3,第16-18页。

(11)黄宇智、杨锐、吴二持著:《中国教育发展宏观背景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339页。

(12)何侃、陈金芳:《基础教育评价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评论,2007出版,第5页。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 方法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教育评价的种类因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不同,直到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下面介绍六种主要分类方法。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在教育、教学或学习的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进行,重在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地评价,为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的信息资源。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相比较于其他两种评价类型,它测试的次数比较频繁,概括的水平较低。 (3)总结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的检验,评估距离最终目标的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区分,一般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相较于其他两种评价类型,它测试的次数较少,概括的水平也较高,测验内容和范围都要高于前两种的要求。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评价。是根据所要评价的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评价。 (2)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的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以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 3、实证性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根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辨的特色,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1)实证化评价。是用实际的证明来判断事物属性或发展变化规律的评价。 (2)人文式评价。是侧重于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规律,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交流,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分析方法,教育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1)定量评价

教育评估与督导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等

获得所需的数据资料,寻找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探讨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督导是指调查研究性督导。 35、学生质量综合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36、教育督导的始点和终点是要对被督导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个人的工作起促进作用,这是教育督导的促进性原则。 37、“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缺点与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这是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的观点。 38、教育督导的任务从内容看其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 39、具有规范的标准,对各个环节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来加以组织并对误差进行了严格控制的考试,我们称之为标准化考试。 1、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育测量: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实现的程度,或者说它是对测量标准的参与回应,是以多或少的数量表示的。 3、教育评估: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4、相对评估:以评估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估对象在群体中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估方式。 5、绝对评估:在评估对象的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先设定的目标为客观参照点,把评估对象与之比较,寻求评估对象达到客观标准绝对位置的评估。 6、诊断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7、形成性评估:是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做出的价值判断,也称过程评估。 8、终结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也称总结性评估。 9、定量评估: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也称量化评估。 10、自我评估:是评估主体依据评估原理对照一定的评估标准主动评估自身的评估类型。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教育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使科学知识再生产、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人们研究教育与经济之关系的兴趣日浓,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流派。 1. 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中指出,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单纯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的角度出发,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舒尔茨认为,二战以来,一些战败国如西德、日本以及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瑞士、丹麦其经济都高速增长;而一些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被人们乃至众多经济学家所忽视了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不同。舒尔茨进而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同时,人力的取得并非是免费的,它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而且只有那些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另外,人力资本

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也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对此,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间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比例竞高达33%,这一数据足以证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一些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资本—收入比率为何随经济增长不断下降;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何远大于投入的土地等,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 然而,人力资本理论的许多研究都夸大了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仅阐述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它在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中的地位,而经济发展又具有比经济增长更为丰富的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人力资本理论存在计算上的难点。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才能保证人力资源质量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然而,人力资本投入的范围却十分广泛,其产出间接地由人力资本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果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评价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目标实现中的贡献率将力不从心。 其次,人力资本理论必然带有某种片面性。因为单纯的人力资本投入不可能成为单独的生产能力,还必须同非人力资本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把人力资本同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必将夸大或缩小一些因素的作用。 再次,人力资本存在着不稳定性。人力资本的载体是社会中的个

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与趋势评论

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与趋 势评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中国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与趋势评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尧 内容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教育评价(1949—现在)的发展现状和21世纪初(2002—2030)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明的评论。 关键词:中国教育评价现状发展趋势评论 中国开创了以封建科举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古代教育评价。这种制度对世界各国公务员的录用考试等产生过很大影响。20世纪初,中国科举制度废止,西方教育评价及其研究迅速发展之时,教育评价在中国由于众多原因也未能得到发展。直到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为了迅速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应教育实践之需要,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才逐步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一、中国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简史(1949—现在) (一)中国教育评价停滞徘徊和恢复发展时期(1949—199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全盘照搬苏联的教育。在教育评价研究上,中国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测验运动而积累的研究人才、方法、技术、资料等诸多宝贵成果,却又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全盘学苏联的热潮中,统统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而全遭否定。20世纪50年代

末期,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苏联式的考评方法被批判后,中国的教育评价研究陷于无所适从的困境而被迫中断。“文革”时期,高等学校的正常招生被中断了6年之久。1972年起,大多高等数学校开始恢复招生,主要是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和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学员,取消了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此时,教育评价研究的没有任何进展。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新的招生制度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恢复后,迫切需要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和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许多教育期刊陆续译介了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有关教育评价的文章及专着,邀请外国教育评价专家来中国讲学。这些活动全面介绍了世界教育的动向、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动态,加强了中国同国外教育评价界的联系和交流。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中国在系统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在全国有组织地展开。教育评价研究的对内外交流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已发展到与国外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教育评价问题,出版和发表了一批着作和论文,初步形成了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 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 [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 [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 [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教材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精品资料 第一节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一)价值及教育价值 1.价值 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范畴,同时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上认为,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是指客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尺度与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当主体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主体是形成价值的基础或核心,离开主体的需要谈论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决定的。对价值的这个界定是对不同领域具体价值形式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性的概括,因而是价值的一般界定,它对研究教育价值、教育评价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2.教育价值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中的客体及其属性与其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就教育价值结构而言,其基本要素同一般价值结构是相同的,即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两个方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教育价值。但是这两个要素在教育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客体及其属性是教育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或先决条件,没有客体存在这一事实为前提,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就不复存在;而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则是教育价值关系事实的基础或核心,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关系、无所谓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存在也只是一种存在。因此,教育活动或现象的客体在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中是被动者、是服务者、是前提,而主体则是主动者、是被服务者、是基础,教育价值关系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 从不同角度出发,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是多元的,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是多元的。从形态上说,教育活动或现象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所以有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空间上说,有教育的内在主体或直接主体和外在主体或间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和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从现实性和超越性说,有教育的现实主体和未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从目的性和工具性上说,教育的主体有目的主体和工具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从投资上说,有投资主体(个人与社会投资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经济价值等等。教育价值的诸多具体形式构成教育价值系统。 在这些教育主体、教育价值诸多形式中,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则是根本的,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育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个体主体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所谓社会主体,则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构成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教育理论

1. 素质教育的构成是什么? (1)政治素质教育 (2)思想素质教育 (3)道德素质教育 (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身体素质教育 (6)心理素质教育 2.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3.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的社会活动。 4. 课程 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现代,课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5. 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 6. 简述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2)职业道德素质 (3)科学文化素质(4)教育理论素质 (5)教育能力素养(6)身体心理素质 7.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类的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1)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教育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5)教育可以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8. 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传统教育主张: 一、教师中心,即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主导; 二、教材中心,即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课程的传授; 三、课堂中心,即以班级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主张: 一、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二、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三、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9. 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的论文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的论文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 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 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发展已有20余年,但理论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 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 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 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 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 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 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 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 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 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 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 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 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 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 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 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 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 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 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 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计算机教育理论发展

计算机教育理论发展 自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今,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世界的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今社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收集、存储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甚至有人称,在当今社会不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人就是“文盲”。因此,开展计算机专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计算机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计算机教育成败的关键。―、计算机专业教宵理论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时代至今,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教育初期的理论基础。早期的CAI是从“程序教学”演变而来,它的创始人斯金纳就是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因此,计算机教育时代初期的理论基础就深深地打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烙印。多年来,基于小步骤的、框面的分支式的程序设计一直是CAI课件设计的主要模式,并沿用至今。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阶段。认知主义重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界的信息剌激被动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成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意志和需要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对外部信息

剌激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三阶段是90年代初至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能一味地靠教师灌输而使学生被动得到,而是要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建构意义”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大要素。它要求学生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加工信息的主体,以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老师只是在其中做一些起到帮助作用的工作,主要有: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料;促使其“交流”、“合作”并得到信息反馈,从而在其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等。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摘要】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 摘要】 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我国的 教育评价在西周时就有了雏形。现代的教学评价主要起源于美国。经 过“八年研究” ,P·E·A 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 委员会,并于 1942 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此份报 告标志着 "教育评估"的诞生。后来又经过孕育期和发展期的研究, 形成了四种评价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 模式、目标游离模 式以及应答评价模式。期间泰勒等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教育评价体系在国外和国内的理论进展过程, 分析并评价著名的四种模式及我国有特色的评价模式的特点, 总结并 从中得出启示。 模式; 【关键字】教育评价模式;理论演进;目标评价模式;CIPP 模式; 关键字】教育评价模式;理论演进;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 一、 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 (一) 八年研究 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 1918 年 , 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 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 年 4 月 4 日, 美国 100 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 大厅里集会 ,宣布 P·E·A 组织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 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 造则成为 P·E·A 组织的使命。1920 年,P·E·A 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

七点原则声明". 加之杜威本人于 1919 年讲学中国和日本 ,1924 年 走访土耳奇,1926 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景象 ,于 1929 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 。另一方 面,1929 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 ,开始认为在今 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 ,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 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 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同时,当 时美国的经济大恐慌也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许多学校关门,教 师被解聘,学生流浪街头,加深了教育与社会的危机,迫切需要改革 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P·E·A 组织认真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和教育 的现状,反省了教育理论,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行自我批判的基 础上, 决定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新的实验研究, 这一实验研究在 P·E·A 会长艾钦的领导下 ,从 1933 年开始历经八年 ,于 1940 年完成,史 称“八年研究”。
(二)"教育评估"的诞生
为了鉴定“八年研究”的成果,P·E·A 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 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以新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吸 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全面发展人的主要才能为目标,来研究和设 计教育成果的评估方法, 并于 1942 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 报告”,这份“划时代的教育评估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只有用教育评 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才 能的目标。史密斯--泰勒报告的思想,后来发展为"评估运动",教育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陈玉琨 上海市教委督导室李如海 摘要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间续发展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本文研究了这两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并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估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世纪回顾未来展望 教育评价思想在我国渊源已久,但作为现代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却是西方的舶来品。在我国自20年代引进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教育评价学科的发展却命运多舛,时断时续;直到70年代末期,才逐步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评价主要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些什么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如何?本文尝试对此作些探讨。一、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回顾 现代教育评0价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本世纪。从1900以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阶段(1977-1985)和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从逻辑上讲,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就历史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价确实是从教育测验开始研究的。因此,本文关于发展阶段的回顾,将从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说起。第二,本文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主要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发展的客观过程和标志为依据,而不过多参照政治维度的分段标准。 (一)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 中国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蕴藏着丰富的原始型态的教育思想。换言之,许多种教育思想,都可以在古代中国找到其最初的萌芽,教育评价思想也不例外。早在战国时代的《礼记·学记》中便有对学生管理和考核的规定和要求。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置“进士科”开始的科举取士,分科选拔、逐级考试,在考生来源、考试科目与方法、录用程序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这也可以看作有系统的教育评价活动的萌芽。 然而古代中国所萌发的教育评价思想的嫩芽,却因种种原因,并未能在20世纪伴随着西方教育测验和评价运动而率先成长发展起来。1905年我国废止承袭已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之时,正值西方教育测验运动方兴未艾,在内与外、主动与被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西方教育测量的理论很快就传入了中国,并进而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中国的教育测量运动。 1918年,美国人瓦尔科特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时,用推孟修订的比纳量表测量了该校高等科四年级学生;同年,俞子夷仿造了一种小学生国文毛笔书法量表,但也并未引起广泛注意。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程,并以心理测验量表测量了学生,这算是在我国正式开始应用科学心理测验。1921年他们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当时影响较大。1922年,费培杰将比纳量表译成中文。同年,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Mccall,W.A.)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聘来华,担任该社心理研究主任之职,将TBCF(T:total ability;B:brightness;C:classification,F:effort)测量编制法介绍到中国,并在一、两年内迅速传播开来。陈鹤琴、廖世承等都按照这种方法编制过多种测验。这一时期,智力测验的研制与实施盛行一时:有陆志伟订正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寥世承的团体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智力测验;刘谌恩的非文学智力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等。而后艾伟和其他人士编制了小学各科测验及诊断测验等。 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从“五四”前后到1928年可谓第一个高潮。这期间西方以智力测验为代表的各种理论传入我国,我国学者在翻译、引进的同时也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作了修订、改造,并积极开展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其间出版的一大批教育测验类理论著作,

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模式

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模式 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我国早在西周时就有了“贡士”制,即诸侯选拔学习优秀者向天子进贡。西汉时有所谓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则有“科举制” 。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它被国外学者称为civil-service examination,并被认为是最早的测验制度。废科举、兴学堂后,我国教育评价还是只有测验这一方面。西方教育评价的历史也是这样。早期的教育评价始于心理测量和教育测验。初期主要在实验室或以实验室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和心理测验,以此研究个体差异。20世纪初开始以高级的智力活动的心理过程为对象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测验即为评估,是这时期教育评价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之一,教育评价的其它功能基本上还未显现。(一)八年研究 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1918年,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年4月4日,美国100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大厅里集会,宣布P·E·A组织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则成为P·E·A组织的使命。1920年,P·E·A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七点原则声明":①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②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③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④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⑤对儿童的身体发展给予更大的注意;⑥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间合作;⑦在教育运动中,进步学校是一个领导;加之杜威本人于1919年讲学中国和日本,1924年走访土耳奇,1926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景象,于1929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另一方面,1929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开始认为在今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同时,当时美国的经济大恐慌也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许多学校关门,教师被解聘,学生流浪街头,加深了教育与社会的危机,迫切需要改革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P·E·A组织认真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和教育的现状,反省了教育理论,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决定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新的实验研究,这一实验研究在P·E·A会长艾钦的领导下,从1933年开始历经八年,于1940年完成,史称“八年研究”。 (二)"教育评估"的诞生 为了鉴定“八年研究”的成果,P·E·A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以新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全面发展人的主要才能为目标,来研究和设计教育成果的评估方法,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这份“划时代的教育评估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只有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目标。史密斯--泰勒报告的思想,后来发展为"评估运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被全美采用,并很快传遍西欧各国,甚至前苏联。 (三)教育评价模式 泰勒评价模式在实践中居指导地位近三十年。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教育评估经历了专业化运动,它进一步可分为两个时期:(1)酝酿期。约从1957年到1972年,也称为泰勒模式的批判期。这一时期,泰勒理论在教育评估中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从1957年起,约经过十年的徘徊,到1966年,斯坦费尔比姆(L.D.Stufflebeam)首创CIPP模型,此后,各种不同于泰勒的评估理论相继问世。(2)发展期。从1973年至今。这一时期教育评估作为专业领域已经确立,各种评估模式也有了新的发展。所谓模式,乃是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法论或程序,可以说,它是从具体的评价实践中抽象出来,被认为是规范性的评价程序。研究教育评价模式,对于探讨一般性的评价理论有启发性。其他主要评价模式有: 1.CIPP模式它是由L.D.Stufflebeam在1966年创立的。C(Context Evaluation) 即前后关系评价。

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

1.评价(教育评价学前教育评价)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评价的: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与其交往过程中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工整理、分析后,就会形成一些认识,从而对其作出“是好是坏”的判断,这往往就被称作评价。所以,评,判断;价,即价值。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本质) 在英语中,评价是evaluate,它由词头“e-”、词干“value”和动词词缀“-ate”组成。词头有“out”的含义,表示引出;词干是“价值”。可见,评价就是引出和阐发价值或进行价值判断。 既然“评价”的本质是用“价值”来解释的,那么什么是“价值”。我认为通俗点来讲,“价值”就是“有用没用”,这其中包含两个含义。首先,“有用没用”说明它是一种与客观事实有差别的概念,它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其次,“有用没用”说明它必须依赖主客体存在。这两点可以看做是价值的特点。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价值,但是他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如何,这要靠人们去判断,也就是评价。而且创造价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那么创造的价值到底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这也需要我们进行评价。 所以,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对于人的意义的一种观念性的把握,是主体对于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判断。而又什么样的价值现象,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以成绩测验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是1929年由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提出的概念,它的理论和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判断,强调必须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个教育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但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都不同,对教育评价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严谨的、被一致接受的科学定义。 通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评价概念提法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特点还是有着一致的认识: (1)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2)教育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3)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同意的。 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作出判断,并以此促进教育的发展。 我们常常会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评定、教育评估的意义混淆,借此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区分。教育测量就是给那些教育所关注的某些属性如智力水平等分配数值的过程。它是查明事实的真相,而评价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教育评定的目的也在于说明真相,不同的是它的对象更多的是人或人群较为系统全面的情况。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从根本上讲是共同的,只不过教育评估更多地注意了判断对象的复杂性,带有“估计”和“推测”的性质。 明确了教育评价的实质,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学前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性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它的特点主要有: (1)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着的概念。 (2)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搜集资料的过程。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4学习动机5 学习迁移6 知识7、学习8、知识的学习9、教学策略10、教师职业理想11教师的职业义12教师的职业良心13教师的职业公正14教师的职业幸福15教学评价16修养17因材施教原则18教育规律19德育20教育方针21、教育规律22、教育23教育制度24、教师职业道德25、师生关系26、个体身心发展27、个体主观能动性28、校园文化29、教育目的30教学31、教学过程32、教学组织形式33、班级授课制34、教学原则35、教学方法36、教学评价37学校德育38、德育目标39、德育过程40、班级41、班级管理42学校课程43、课程目标44、课程评价45、课程设计46:学习策略47学习迁移48、态度49、道德品质50问题51、定势52、诱因53、遗传54慎独55、依法执教.56教师道德修养 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 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 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 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 3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 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 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 习的一种需要。 习动机,处理竞争合作,促 使学生努力。 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 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 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 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6知识:主体与环境相互作 作而获得的信息与组织。 7、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 下由于练习或反复印经验 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 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 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 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 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 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 知结构。 9、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 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 系统的行为。 10、教师职业理想:忠 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 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 高职业理想。必须做到热爱 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 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 质。 11教师的职业义务:是指 依照法律规定教师从事教 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 任。 12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 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 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 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 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 自我评价能力。 13教师的职业公正:是指 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 来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合体 劳动者。 14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指 导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 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 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 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5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 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 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 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 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 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 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 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 评价。 16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 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 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 方法。 1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 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 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 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 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 最好的发展。 18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 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 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 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 必然趋势。 19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 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 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 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 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 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 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20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 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 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 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 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 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 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 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 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 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 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 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2、教育:广义的教育,指 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 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 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 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 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 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 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 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 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3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 定的总称。 24、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 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 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 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 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 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 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 质。 25、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 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加为完 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 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 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等。 26、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 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 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 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