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0—2021年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唐诗二首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24 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九课:桃花源记第十课:海国记(节选)/沈复自古以来,苏州与海,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水为邻的苏州人相信,是大海恩赐的千万细流,滋润了这座千年古城。
而苏州历代的文人墨客笔下,也不乏描述大海的笔墨,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争议与惊艳并存的《海国记》了苏州人沈复的《海国记》世人知道沈复,皆因《浮生六记》,其实仔细计较起来,世人知道的不过是《浮生六记》的前四卷而已。
《浮生六记》中,“六记”分别为: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卷四《浪游记快》、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并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2008年6月,山西收藏家彭令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钱泳《记事珠》一书的手稿,并从中寻找到重要文献依据:一、该书《册封琉球国纪略》一篇抄录自《浮生六记》之《中山记历》初稿本《海国记》;二、该书有“浮生六记”一条,专门谈及沈复及其创作。
《海国记》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位苏州先辈眼中的大海之美沈复笔下的那片海《海国记》主要记叙了《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
“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
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
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
”沈复的旧识赵介山先生充正使,约沈复偕行,沈复的思量很有点苏州人的小心思:“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
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戌,然而尚囿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瀴溟之胜,庶广异闻。
禀商吾父,允以随往。
”自此,沈复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开始了。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
”“初二日,午刻,移泊鳌门。
申刻,庆云见于西方,五色轮囷,适与楼船旗帜上下辉映,观者莫不叹为奇瑞。
或如玄圭,或如白珂,或如灵芝,或如玉禾,或如绛绡,或如紫紽,或如文杏之叶,或如含桃之颗,或如秋原之草,或如春湘之波。
人教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 说明的顺序教案(7)

大雁归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缄默、喧嚷、弥漫、目空一切”等词语。
2.注意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说明方法,了解雁群的生活习性,理解本文主旨。
3.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学会赏析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其中强烈的文学色彩。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理解及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文学色彩的说明文语言特色,把握作者对说明对象的观察和说明方法,体会文中的抒情笔调,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和环保理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文字:一月,积雪融化,可以追逐臭鼬的足迹,在无冠山雀的身上找脚环……二月,开辟菜园,劈开一根有八十多岁、被雷击倒的栎树,生火取暖……四月,贫瘠的农场有时会遭遇春洪的袭击,葶苈(tíng lì)开遍小洲,还可以观看雄山鹬的空中舞蹈……五月,聆听从阿根廷归来的高地鸻(hèng)的飞行之歌……六月,到深潭游泳,在溪边钓鳟鱼……师生抢读大屏幕上的文段。
同学们看,这些文字有点像咱们平时写的什么?(学生:日记)这其实就是观察月记,是美国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所著《沙乡年鉴》的一小部分(板书书名)。
大家再看这段文字,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学生:少了三月)为何单单少了三月?因为三月大雁归来了。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①学科班长组织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资料,带领大家下大声诵读《回延安》诗歌,注意 读出感情和节奏。②课前演讲的同学做好演讲的准备(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自然大方)
括
小组的同学掌握活动 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
⑤《灯笼》结合着关 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 内容;②分散到比较
键语段来概括民风民 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审 弱的小组帮助他们解
俗(第 7、9、10、11) 视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 决问题,能够结合本
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读文本,梳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说出作者笔下的民风民俗。 难点:精读文章结合着 271BAY 上的资源从景、事、物的角度归纳出民俗的 特点,并说出作者的情感,在对比自己家乡民俗中感知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学习过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文章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主要围绕民风民俗展开,初二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
②检查学生的学程进 行二次批阅,检查他 们完善修改情况,检
测课堂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 1. 目标达成情况:①学生能自主梳理文章思维脉络,读懂文章结构,通过文章的初步感知, 能够说出作者笔下的家乡风貌。②A 层同学能够准确找出文中的民风民俗,抒发作者的感情。 BC 层同学能找出一部分民风民俗来分析其文化价值。 2. 问题分析:12 班学生课堂有些死板,师生之间互动比较少,思维的开阔性还有待发掘。 3.改进措施:创新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言,主动探究,落实好课堂个人评 价和小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word教案 (1)

第三单元《红色经典》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看法。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品味文中的语言,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邹韬奋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单元主题是“红色经典”。
红色象征革命、红旗、流血、牺牲等等。
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革命者他为了革命宁可舍小家顾大家,甘愿牺牲个人利益。
他就是----邹韬奋。
今天我们学习他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课前预习:(学生展示)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邹韬奋(1895-1944),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
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相关背景:1936年5月,沈钧儒、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并与中共谈判,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等。
对此,国民党竟以“危害民国”的罪名,于11月22日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7人。
因为被捕的是当时公认的社会贤达,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
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国民党政府被迫于1937年7月31日将七人释放。
1937年8月1日,结束了243天牢狱生活的邹韬奋,出席了上海救国会在“邓脱摩”饭店举行的联合欢宴。
在欢乐而严肃的氛围中,邹韬奋面对大厅里的几百人,发表了这篇以“务须和大众有益”为自己人生最高坐标的演讲。
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语气,做好朗读这篇演说辞的准备。
2、开展小组竞赛。
各组推荐代表上台模仿邹韬奋进行演说,看谁把这篇演说辞读得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五、朗读字音,辨析字词。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蕴藻家眷皎洁 漂渺 纠葛踱
颇宛转撮桕树 楫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六、教学过程
六、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社戏的内容,理清了故事情节,学习了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并且初步体会了鲁迅在故乡这片乐土上,所表现出的民俗风情。
这节课,我们将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写等内容,进行细致的学习。
五、教学目标
1、培养用多种方式自主理解品味文章的能力。
2、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体会课文借民俗“社戏” 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课文借民俗“社戏” 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所以,在写景时,我们要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融情于景。
3、研读“船上看戏”的情节并思考,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可以表现出来?
从文中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我认为,戏是不好看的。
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我”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微课:初中语文八下第24课卖炭翁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房爱明 初中语文
单位名称 年级/册
巴州第三中学 八年级下册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2020 年 7 月 31 日 人教版(部编版)
Hale Waihona Puke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第 24 课《卖炭翁》:体会《卖炭翁》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描写手法、对比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卖炭翁》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和对比手法,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学生不易体
什么难
会和把握。
1.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教学方法
2.结合具体字词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那
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
确: 人
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
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一、描写手法: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 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本诗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结
对
宫市的揭露和批判。
两
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3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81页文档资料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1.藤野先生(总第1一3课时)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2、展示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绯红(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戏2020年最新部编版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PPT出示唐诗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王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难点)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重点)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字词学习◆生难字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筋斗(dǒu)楫(jí)蹿(cuān)◆多音字( xǐnɡ)归省( shěnɡ)省心(hònɡ)一哄而散(hǒnɡ)哄骗(hōnɡ)哄笑◆词语集注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可听读)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人物。
第一层(1):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二层(2):平桥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和不拘礼教的民情风俗。
第三层(3):写在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为看社戏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4-30)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课文解读第一部分(1-3)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
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
第1段介绍平桥村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平桥村“极偏僻”而且“小”,但却是“我”的乐土,可见“我”平时环境的单调枯燥。
“离海边不远”“临河”“打鱼”为下文的钓虾、“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做了铺垫。
第2段的叙述表现了平桥村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一家的客人是公共的,一起玩的是许多小朋友。
因为有远客,家里就同意孩子们减少工作,让他们一起玩。
这表现了平桥村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的民情风俗。
特别是小朋友之间没有等级制度,是平等的,更是民风淳朴的表现。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虾“呆”的特点,“决不惮”“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从心理、动作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虾的“呆”。
把虾当人来写,绘形绘神。
“照例”二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虾一向都是给“我”吃,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
“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真的是牛“欺侮我”吗?“高等动物”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戏谑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
其实并不是牛欺侮“我”,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中,离农村生活很远,所以见到牛很害怕,不敢接近。
如何理解小朋友们的“嘲笑”?小朋友们是善意的“嘲笑”,实际上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一方面表现了“我”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4-30)“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
“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表现了“我”看不到社戏的沮丧心情。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渲染:再次渲染“我”沮丧的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为争取机会做铺垫。
看戏之前的波折有哪些?写这些波折有什么作用?看社戏前,遇到了三重波折:一是早上就叫不到船;二是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三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这一波三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看社戏的心情。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双喜的几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突出地表现了双喜聪明机智、果断自信、考虑事情周密的性格特点。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对比:“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的沮丧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动作描写: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品质和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第11段作者是怎样来写月夜下的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淡黑”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铁的”与“淡黑”一词相呼应,“兽脊”的比喻切合“起伏”;“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状况,突出了行船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激动心情。
第11段和第12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夜行船的感受的?是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婉转悠扬的歌吹。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戏台的?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整体印象到局部细节来写戏台。
先从远处写月下露天戏台的朦胧美。
“仙境”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胡”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红红绿绿的动”既与“仙境”的比喻相合,又表示位置近了一些。
停船的位置更近了,所以把台上人物的容貌、服饰、演唱动作都描写得清清楚楚、细腻传神。
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为什么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写社戏的内容呢?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
“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戏的内容是否很吸引人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戏的内容很无趣。
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结合起来。
“支撑着仍然看”“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表明戏的内容大家并不感兴趣。
就连那“最好的一折”也不过只是“笑着看”,其余节目可想而知。
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
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小伙伴们如此热衷于看戏,是因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
小伙伴们更在乎的不是戏剧的内容,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受,以及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的那份自由和乐趣。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动作描写:“回望”表现了“我”对演社戏的赵庄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
照应:跟来时的“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相照应,也表现出速度的差异。
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
都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
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
看戏回来时,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
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蹿”字表现了什么?运用比喻,新奇贴切,生动地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既富有童话色彩,又有水乡特色。
“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悦心情。
第23段写到返途中遇到几个老渔父,这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老渔父的“喝采”从侧面突出了船行之快和驾船技术的高超,“夜渔”呼应上文的“几点火”和“渔火”。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表现了小伙伴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小伙伴们“摸”“摘”“抛”“剥”“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憨厚无私的品质。
通过“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细心。
母亲为什么由“生气”转为“高兴”?这种变化表现出了什么?回来时过了三更,太迟了,所以母亲生气;后来看到孩子们平安归来,母亲放心了,也就高兴了。
这种变化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不放心和牵挂之情。
六一公公的责备有何特点?第三课时第三部分(31-40)六一公公无意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只是觉得他们踏坏了庄稼可惜。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乡民的形象。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而且还善解人意;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