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研究生考试试题

一、解释概念(每个3分,共12分)

1.文本

2.题材

3.意境

4.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三、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每题8分,共24分)

1、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为《江南春》的七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评述杨慎的这一看法。

2、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这些采用,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3、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我们无须把风格这个名词只限于感谢材料这一方面。还可以把它推广,用它来指艺术表现的一些定律和规律,既对象借以表现的那门艺术特征所产生的定性和规律。根据这个意义,人们在音乐中区分教堂音乐风格和歌剧音乐风格,在绘画中区分历史画风格和风俗画风格。依这样看,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

四、论述题(共24分)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研究生考试试题科目:文学理论

一、术语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游戏说

2.文学流派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

5.典型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2分)

2.将这段文字译为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点的字(兴、观、.群、怨)。(4分)

3.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9分)

三、回答问题(30分)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四、论述题(40分)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2.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个3分,共12分)

1.艺术真实

2.典型人物

3.主题

4.限制叙事

二、解释并评价下面两段文字所阐述的文艺思想(每题9分,共18分)

1、郑板桥《题画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此磨砚展纸,落笔攸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2、亚里斯多德《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意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文学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创作中,文学家的感知活动与其他艺术家有什么区别?

3、小说按照“据曲时间”的原则来叙事的美学目的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请以具体的文学事例给予解释。

2、举例论述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每个6分,共30分)

1、情节和故事

2、文本和作品

3、圆形人物和典型人物

4、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

5、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二、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请予以分析和评价。(10分)

歌德说:“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显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产生出了比喻的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或者说提到一般。”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有“摹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2、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3、在文学文本中,语言有哪些审美功能?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文艺学以外报考其他各专业考生必做】

1、小说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分析两种。

2、举例分析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与生活对象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报考文艺学专业各方向考生必做】

1、举例论述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形象的区别,并分析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研究生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文学类各专业研究方向文学类各专业方向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考试时间月日午

一、术语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1.叙事观点

2.创作个性

3.潜台词

4.艺术真实

二、填空(每个2分,共20分)

请写出以下理论著作或论文的作者

1.《小说面面观》 __________________

2.《文心雕龙》__________________

3.《文献》__________________

4.《人间词话》__________________

5.《艺术哲学》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以下作者在文学理论或美学方面的一部(篇)代表作

6.亚里斯多德 __________________

7.黑格尔__________________

8.席勒__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 __________________

10.鲁迅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分析和评价下面的理论见解,并解释文中的“意”。(10分)

王夫之说:

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选《易》陈《书》,无待诗也。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

2. 典型化与类型化有什么区别?

3.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杂文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除文艺学专业外,各专业考生必做)(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论述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2.举例论述批评方法和文学观念的关系。

六、论述(文艺学专业各研究方向考生必做)(每题15分,共30分)

1.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有何不同?

2.举例论述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究生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文学类各专业研究方向:文学类各专业方向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考试时间:元月27日上午

一、术语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典型

2、自然主义

3、小说

4、边缘文学体裁

5、召唤结构

二、辨析下面的说法并给予评论(共20分)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三、阅读下面材料,阐述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10分)

作家高晓声在谈到他的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题是什么的时候说:

假如一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抽象的语言简单地加以概况,那又何必浪费笔墨去写小说。问题在于理性的、抽象的语言根本不能表达感情,构成意境,因此它就不具备表达小说内容的功能,我们在讲到主题思想的时候,实际上是强迫理性的语言去做它不能做的事情。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创作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表现?

2、诗歌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简述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五、论述题【除文艺学专业外,各专业考生必做】(每题15分,共30分)

1、文学是虚构的,但是又强调真实性,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2、举例论述接受活动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

六、论述题【文艺学专业各研究方向考生必做】(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为什么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

2、举例论述作为抒情文学形象的意象所具有的特点及其构成。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每个8分,共40分)

1 讲述与展示

2意象与意境

3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4戏剧文学与戏剧

5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二、请写出提出下列观点或命题的作者(每题3分,共15分)

1、“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2、“文学的第一要义是语言”()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4、“文变染乎世情”()

5、“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指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并阐释其含义(15分)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其情伪。

四、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艺术概括与类型化有什么区别?

2、戏剧冲突和小说叙事所描写的矛盾冲突在结构与表现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五、论述题(以下3题,只需选做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有人认为,通俗文学没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予以分析。

2、举例论述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3、评述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本质观点的发展历程。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究生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中文各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及代码:文学理论326 考试时间:元月11日上午

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文学的主体性

2.母题

3.超现实主义

4.兴观群怨

5.发愤著书

6.文学批评

二、指出下列著作和观点的作者(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小说史略》

2.《艺术哲学》

3.《判断力批判》

4.《小说面面观》

5.《诗艺》

6.《镜与灯》

7.“诗缘情而绮靡”

8.《典论?论文》

9.“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1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三、阐述下面文字中所体现的文学观点(每题15分,共30分)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四、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

2、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说:“我们倒情愿给现实主义取一个简单的名字,那就是:细节的科学。”现实主义是否具有这样的特点,为什么?

五、论述题(40分)

亚里士多德说:“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的事件。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诗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谈谈你对诗与历史的理解。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一、术语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

3、隐含读者

4、诗无达诂

二、辨析题,在答题纸上将下列学说或者著述与正确的人名对应起来(每题2分,共20分)

1、摹仿说席勒

2、缘情说马克思

3、寓教于乐白居易

4、童心说亚里士多德

5、《二十四诗品》陆机

6、《与元九书》苏珊﹒朗格

7、《沧浪诗话》贺拉斯

8、《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李贽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严羽

10、《情感与形式》司空图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文学语言层有哪些功能?

2、简答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四、简述下列两段文字所体现的文学理论观点(每题20分,共40分)

1、刘勰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

五、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文学具有审美情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审美对象,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 、文学的主体性

2 、圆型人物3、感悟说

4 、意识流小说

5 、期待视野

6 、文学流派

二、请指出下列著作或言论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

1、《薑斋诗话》

2、《原诗》

3、《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4、《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6、《审美教育书简》

7、《戏为六绝句》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9、“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10、“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

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三、分析并评价下面的言论所阐述的文学观点(每题15分,共30分)

1、“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2、清人方东树说:“诗文者,生气也。若满纸如翦彩雕刻无生气,乃应试馆阁体耳,于作家无分。”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有什么关系?

2、简答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五、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什么是“通感”?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并解释“通感”发生的原因。

2、举例论述文学的多种功能。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一、术语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互文性

2、主题的多义性

3、戏剧情境

4、艺术构思

5、文学思潮

6、共鸣

二、请指出下列著作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

1、“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2、“唯陈言之务去”。

3、“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4、《薑斋诗话》

5、《摩罗诗力说》

6、“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7、《艺术哲学》 8、《判断力批判》

9、“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肯定自己。”

10、“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需要回答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亚里士多德:“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分析并评价这段话说阐释的文学观点。

2、刘勰:“是以将阅文辞,先标之观:一贯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依据这段话,说明批评的具体步骤。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文学创作中,创作个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学批评具有哪些意义和功能?

五、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以文学史为例,分析社会心理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并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文学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2、论文学体裁的动态性,并举例说明。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及代码:文学理论321 考试时间:元月15日上午

一、术语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艺术思维

2、意象叠加

3、潜台词

4、灵感

5、边缘文学体裁

二、请指出下列著作和言论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

1、《随园诗话》

2、《宋元戏剧考》

3、《诗艺》

4、《拉奥孔》

5、《作为艺术的手法》

6、《朦胧的七种类型》

7、《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8、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9、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

10、浪漫主义既不是选择题材,也不是准确的真实,而是感受的方式

三、分析并评价下面的言论所阐述的文学观点。(每题15分,共30分)

1、歌德:“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像力之前。”

2、马克思:“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四、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从作品内容看,一个作家的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为什么说“文学是人‘人学’”,请以具体的文学现象为例予以分析。

2、恩格斯说:“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崇奉的秩序的叛逆。”请以这个观点为基础,举例阐述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诗灵神授

2、语感

3、以禅入诗

4、期待视野

5、现代主义文学

6、文学体裁

二、略

三、分析题

1、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2、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四、问答题

1、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因为悲伤过度死了”这是一段情节。根据这段说明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2、艾青诗:“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有人认为文学批评的前提是:“让作家死去”,这种主张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谈谈你对这种文学观的看法?

2、谈谈现代传媒技术对当代文学活动的影响和冲击?

2010 华中师大文学真题

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4ⅹ5)

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2.意蕴层

3.超现实主义

4.原型

二、写出下列话的作者(10ⅹ2)

三、分析题(2ⅹ15)

1.“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2.还有姚斯关于文学接受的一段话

四、简答(2ⅹ15)

1.左拉的实验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

2.想象活动要受哪些因素制约

五、论述(2ⅹ25)

1.以具体的一部作品说明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

2.论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2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富、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

(阿Q、哈姆雷特)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量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它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义、多向的特点。

3 、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表现了人对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感受,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到了钟嵘撰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其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4 、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5、期待视野: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简言之,所谓的“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或: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6、文学流派: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二、请指出下列著作或言论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

1、《薑斋诗话》——王夫之

2、《原诗》——叶燮

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

4、《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

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

6、《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7、《戏为六绝句》——杜甫

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9、“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亚里士多德

10、“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严羽

三、分析并评价下面的议论所阐述的文学观点。(每题15分,共30分)

1、“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答:(1)典型的所谓“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

(2)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强调了典型的独特性,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3)别林斯基的这一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表现了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的独特审美价值。即: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2、清人方东树说:“诗文者,生气也。若满纸如翦彩雕刻无生气,乃尖试馆阁体耳,于作家无分。”

答:这句话反映了形象的生动性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批评尺度。文学是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的,形象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作家应该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描绘得尽可能的具体、生动,能够激起读者的相应的感性经验,给人以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的思想和倾向也要融化在形象之中,让其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将其特别地指点出来。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去表现抽象的观念,就破坏了作品的审美特性。要想使艺术形象具体、生动,仅仅满足于外部形貌的描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深入地表现出对象内部的生机与活力、精神与灵魂,用心灵给艺术形象灌注生气。只有做到形神兼备、心物交融、生气灌注,艺术形象才会具有动人的魅力。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有什么关系?

答: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思潮。主要特征为崇尚理性,拥护王权,重视类型,强调教化,追求高雅与标准化,在戏剧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提出了戏剧“三一律”的概念。代表作家有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喜剧大师莫里哀等。

2 、简答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答:戏剧文学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第一,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第二,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第三,戏剧文学有着分幕分场的特殊结构。

第四,戏剧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潜台词。

五、论述题(每题30分)

1、什么是“通感”?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并解释“通感”发生的原因。

答: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在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中,亦有相当多的例子。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由“春云”这一视觉形象引起了“热”的触觉感受;贾岛《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苏轼《夜行观星》中的“小星闹若沸”,以听觉上的“闹若沸”描绘了属于视觉形象的“小星”;严遂成《满城道中》里的“风随柳转声皆绿”,用视觉上的“绿”来形容听觉上的春风吹拂的无色之“声”。这些运用通感构成的绝妙诗句,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亦渗透着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是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的表现。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从审美创造的心理活动来看,诗中通感效果的形成需要诗人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但美感意识中的感知与想象总是受诗人主观情感的制约的,客观事物往往会因诗人主观情感的移注而改变固有的特质,产生感觉印象上的转换,形成多感性的意象。也就是说,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瑛在《谒托马斯·曼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钟声”被“打湿”,从听觉对象上竟产生了触觉感受,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串连。站在托马斯·曼墓前的诗人,胸中弥漫着的是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泪水,那低鸣的钟声也象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着哀情。“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外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诗歌创作的实践说明,通感效应在审美创造中的形成,是诗人主观世界活动的结果。如果不是以诗人的审美意识为主导,不通过诗人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这一思维心理过程,就不会创造出形象而新奇的多感性审美意象。

2、举例论述文学的多种功能。

答:作品的性质和构成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基础,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前提。读者的接受活动又是联结文学作品和社会环境的纽带,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介。

1、认识功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

2、教育功能:文学作品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性情,增强人们克服人生苦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3、娱乐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调节人的生活,使人消除紧张、放松身心、忘却劳累、得到愉快和休息。

4、补偿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神游于广阔无垠、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帮

助读者实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和追求,从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5、审美功能:所谓审美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在文学的诸功能中,审美功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学的主导功能就是审美,其一,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

挥的基础和中介;其二,审美功能是文学各功能有机统一的中心和粘合剂。

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技能考核题

部分实验技能考核试题 实验技能考核 姓名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要求:用动态法测定未知纯液体在不同温度(6个以上)下的饱和蒸汽压;并求出在该温度区间液体的平均摩尔气化热及下的沸点。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要注明数据处理所用的方法或公式) (1)温度(6个以上)及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2)用作图法求出该温度区间液体的平均摩尔气化热 (3)从图上求出下的沸点。 评分:实验原理(10%)方法步骤(30%)操作规范(30%)数据处理(15%)实验结果(15%) 实验技能考核 姓名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要求:利用旋光仪测定室温下蔗糖转化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催化剂HCl的浓度为3M)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要注明数据处理所用的方法或公式) (1) (2)用作图法求出室温下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k (3)求出该条件下反应的半衰期。 评分:实验原理(10%)方法步骤(30%)操作规范(30%)数据处理(15%)实验结果(15%) 实验技能考核 姓名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要求: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酸催化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依据初速率法确定反应速率对酸、丙酮、碘的反应级数。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要注明数据处理所用的方法或公式) (1)用作图法求出室温下各不同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2)求出反应速率对酸、丙酮、碘的反应级数。 评分:实验原理(10%)方法步骤(30%)操作规范(30%)数据处理(15%)实验结果(15%)

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化学)上册A卷

一、命名及写结构式:(共8分,每一小题1分) 1CH CHCHO2CH 2 CHCH2OCHC(CH3)2 3 COOH OH OH4CH3COOCH CH2 5. 2-甲基-4-硝基苯磺酸 6. (E)-4-己烯-2-醇 7. (2R,3S)-2,3-丁二醇8. 肉桂酸 二、完成反应式:(共30分,每一小题2分) 1. (CH3)3CCHOH CH3 HBr 2. H H OH HO HIO4 3. Cl 3 CH3 H 4.OH 稀HNO3 5. CH3CH3 C2H5O C2H5OH 6. C6H5COCH3+ NH2NHCONH2 H+ 7. CH3CH2CH2COCl + AlCl3 8.CH2COOC2H5 CH2COOC2H5 C2H5ONa 9.COOH Br2 P 10.O COOC2 H5

11. CH 2 CH 2CH 2COOH CH 2CH 2COOH 12. CHO +(CH 3CH 2CO)2O 3213. COCH 2CH 3 CH 2CHO +HCN OH - 14. CH 3OOC COOCH 3+2HOCH 2CH 2OH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英文代号填入括号中(共16分,每一小题2分) 1. 分子式为C 5H 8O 在270nm 附近有吸收峰的结构为[ ] A. CH 2CHCH 2COCH 3 B. CH 3CH CHCOCH 3 C. CH 3CH CHCH 2CHO D. CH 2CHCH 2CH 2CHO 2. 预计化合物 CH 3CH CH 2O 的核磁共振信号有[ ] 个 A. 4 B. 3 C. 2 D. 1 3. 下列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顺序是[ ] ① OH - ② C 6H 5O - ③ C 2H 5O - ④ CH 3COO - A. 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 ②>③>①>④ 4. 能使醛酮中C O 还原成CH 2的还原剂是[ ]A. LiAlH 4 B. Na-C 2H 5OH C. Na-NH 3 D. Zn-Hg/HCl 5.下列化合物发生消除反应的难易次序是[ ] 1C CH 3CH 3OH 2 CH 2CH 2OH 3 CHCH 3OH CH 2CHOH CH 34 A. 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 ③>④>①>② 6. 下列化合物与HCN 加成的反应活性从强到弱的次序是[ ] 1 CH 3COCH 3 2 C 6H 5COCH 3 3CH 3CHO 4ClCH 2CHO A. 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②>①>③ 7.下列化合物进行醇解反应的活性次序是[ ] 1CH 3COCl 2 CH 3COOC 2H 53(CH 3CO)2O 4 CH 3CONH 2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②>① D. ②>①>④>③ 8.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COOH B.HO COOH C. O 2N COOH D.O 2N COOH 四、回答问题:(共8分,每一小题4分) 1、 下面两个化合物的水解速率哪一个快?为什么?

微波诱导催化

铁和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诱导催化氧化罗丹明B 李武客,张礼知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武汉,430079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2. 探讨铁和碳纳米复合材料微波诱导催化氧化罗丹明B 水溶液的机理及宏观反 应动力学行为; 3. 初步掌握催化剂的表征及催化性能评价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波(MW)是指波长在1 mm~1 m 、频率在300~300 000 MHz 范围内的电磁波。微波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通讯领域。1967年,N .H .Willians 报道了用微波加快化学反应的试验结果,将微波技术引入化学,并逐渐形成了微波化学新领域。微波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将微波技术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因其快速、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倍受环境研究者的青睐。常用频率2450 MHz 。 在液体中,微波能使极性分子高速旋转,产生热效应,其相互关系如下: p e C E f t T ρεεπ2 ''ff 02=?? (1) 式中:T 是温度;t 是时间;f 是微波频率;ε0是真空介电常数;''ff e ε是复介电常数的虚部;E 是电场强度;ρ是密度;C p 是热容。 许多磁性物质如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活性炭等对微波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常作为诱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众多学者认为微波诱导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将高强度短脉冲微波辐射聚集到含有某种“敏化剂”(如铁磁金属)的固体催化剂床表面上,使某些表面点位与微波能强烈的相互作用,微波能将被转变成热能,从而使某些表面点位选择性地被迅速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例如很容易超过1200 ℃),诱导产生高能电子辐射、臭氧氧化、紫外光解和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等多种反应,可以形成活性氧化物质,从而使有机物直接分解或将大分子有机物转

生物化学真题08-11

2008-2012生物化学 2008年五、单项选择题:22—36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2.阐明三羧酸循环的科学家是 A.J.D.Warson B.H.A.Krebs C.L. C.Pauling D.J.B.Sumner 23.DNA单链中连接脱氧核苷酸的化学键是 A.氢键 B.离子键 C.3′,5′- 磷酸二酯键 D.2′,5′- 磷酸二酯键 24.由36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典型α螺旋,其螺旋长度是 A.54 nnl B.36 nm C.34 nm D.15 nm 25.5′-末端通常具有帽子结构的RNA分子是 A.原核生物mRNA B.原核生物rRNA C.真核生物mRNA D.真核生物rRNA 26.由磷脂类化合物降解产生的信号转导分子是 A.cAMP B.cGMP C.IMP D.IP3 27.氨甲酰磷酸可以用来合成 A.尿酸 B.嘧啶核苷酸 C.嘌呤核苷酸 D.胆固醇 28.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是 A. 四氢叶酸 B.泛酸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29.大肠杆菌中催化DNA新链延长的主要酶是 A.DNA连接酶 B.DNA聚合酶I C.DNA聚合酶Ⅱ D.DNA聚合酶Ⅲ 30.大肠杆菌DNA分子经过连续两代的半保留复制,第2代中来自亲代的DNA 含量与总DNA含量的比值是 A.1/2 B.1/4 C.1/8 D.1/16 31.原核生物DNA转录时,识别启动子的因子是 A.IF-1 B.RF-l C.σ因子 D.ρ因子 32.糖酵解途径中.催化己糖裂解产生3-磷酸甘油醛的酶是 A.磷酸果糖激酶 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醛缩酶 D.烯醇化酶 33.下列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中,属于调节酶的是 A.延胡索酸酶 B.琥珀酰CoA合成酶 C.苹果酸脱氢酶 D.柠檬酸合酶 34.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 A.50S B.60S C.70S D.80S 35.下列酶中,参与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是 A. L-谷氨酸脱氢酶 B.L-氨基酸氧化酶 C.谷氨酰胺酶 D.D-氨基酸氧化酶 36.呼吸链中可阻断电子由Cytb传递到Cytc1的抑制剂是 A.抗霉素A B.安密妥 C. 一氧化碳 D.氰化物 六、简答题:37~39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7.简述ATP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 38.简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39.以丙二酸抑制琥珀酸脱氢酶为例,说明酶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七、实验题:40小题,10分。 40.从动植物细胞匀浆中提取基因组DNA时,常用EDTA、氯仿-异戊醇混合液和95%乙醇试剂。请根据蛋白质和核酸的理化性质回答: (1)该实验中这些试剂各起什么作用?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回流冷凝法测定溶液沸点的方法。 2. 绘制异乙醇-乙酸乙酯双液系的沸点—组成图,确定其恒沸组成及恒沸温度。 3. 了解阿贝折射仪的构造原理,掌握阿贝折射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两种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两组分体系称为双液系。根据两组分间溶解度的不同,可分为完全互溶、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三种情况。两种挥发性液体混合形成完全互溶体系时,如果该两组分的蒸气压不同,则混合物的组成与平衡时气相的组成不同。当压力保持一定,混合物沸点与两组分的相对含量有关。 对于二组分体系,常常保持一个变量为常量,而得到立体图形的平面截面图。这种平 面图可以有三种:p-x 图,T-x 图,T-p 图。常用的是前两种。在平面图上,f *=3-φ ,f * max =2,同时共存的相数φmax =3。 单组分的液体在一定外压下,它的沸点是一定值,把两种完全互溶的挥发性液体(组分A 和B )互相混合后,在某一定温度下,平衡共存的气液两相的组成,通常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在恒压下将溶液蒸馏,测定馏出物(气相)和蒸馏液(液相)的折射率,就能找出平衡时气液两相的成分,并绘出沸点—组成(T —x )图线,在常温下,两种液态物质以任意比例相互溶解所组成的体系称之为完全互溶双液系。完全互溶双液系在恒定压力下的沸点—组成图可分为三类: (1)一般偏差:混合物的沸点介于两种纯组分之间,如甲苯-苯体系,如图1(a)所示。 (2)最大负偏差:混合物存在着最高沸点,如盐酸-水体系,如图1 (b)所示。 (3)最大正偏差:混合物存在着最低沸点,如正丙醇—水体系,如图1(c)所示。 t A t A t A t B t B t B t / o C t / o C t / o C x B x B x B A B A A B B (a) (b) (c) x ' x '

华中师范大学理科权威期刊(30种)

华中师范大学理科权威期刊(30种) 综合类:中国科学 数学类: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 物理类:物理学报、中国物理 化学类:化学学报、应用化学 地理类:地理学报、中国土地科学 生物类:动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遗传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 医学类:中华医学杂志、病毒学报、生理学报、心理学报 农业类:植物保护学报 材料类:材料研究学报 电子通讯类:自动化学报、通信学报、电子学报 计算技术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 资源与环境类:自然资源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生态学报、测绘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理科重点期刊 (18类153种) 1.综合类(4)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中国科学基金 2.数学类(8) 数学学报(中英)、数学年刊AB、应用数学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 数学物理学报(中英)、生物数学学报、计算数学学报(中英)、数学进展3.物理类(11) 物理学报(中英)、光学学报、天体物理学报、固体物理学研究与进展、 物理学进展、计算物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生物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快报(英)、理论物理通讯(英)、量子光学学报 4.化学化工类(18) 分析化学、化学通报、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环境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农药、化学试剂、中国化学快报、分析试验室、化学工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波谱学、 中国化学(英) 5.地理学学科(7) 地理学报(中英)、地理科学(中英)、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山地学报 6.环境类(10) 自然资源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海洋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研究 7.生物类(20) 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遗传学报、植物分类学报、生物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水生生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动物分类学报、

003-华中师范大学-05-万坚-“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科类: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万坚、张文华、涂海洋、邓阳、郭能、张礼知、吴正舜、李永健 姓名 专业技 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 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万坚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15 全面负责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总结 张文华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57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数字化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工作 涂海洋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74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英才实验班”人才培养、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 邓阳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 380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师范类)”人才培养工作 郭能 六级职 员 华中师范大学 平均工作量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教 学运行管理 张礼知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12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人才培养工作 吴正舜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80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应用化学”人才培养工作 李永健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06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主干课程建设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维度创新。从“人才培养整体格局、课程体系与内容、课程教学过程、本科教学运行与管理”四个维度开展系统的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体系完整,既探索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又建立了扎实的机制和规范。 (2)深度创新。“全方位”突出了各教育要素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全覆盖”凸显了“全员教育”与“全人关怀”,保证全体师生都能受益和发展。“全过程”确保了改革能关注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教学有道、管理规范。 (3)对象创新。各培养方案保证了各类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关键素养,并能根据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发展。分类、进阶式的培养格局凸显了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和特色,保证了各类专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4)思路创新。首次提出的“高师化学类专业核心素养框架”从体系和要素上都具有极高创新性,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全程也属先例。该框架严谨、全面,又不失灵活性,在课程体系建设、深度教学策略探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为了进一步凸显师范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学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同时兼顾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满足应用型、交叉复合型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本成果:(1)构建了高师化学类专业“两大类五方向”的培养格局(图1),设置了U2S(University to School/Society)和U2R(University to Research)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得同一类专业内部实现了U2S 到U2R的进阶,全面、有效地提升了两类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基于调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专家研讨论证,提出了高师化学类专业共同核心素养框架(图2)和各方向侧重或进一步升华核心素养框架(图3)。

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化学)上册B卷

一. 命名及写结构式(8分,每小题1分) CH 2OCH 2CH 3 2OCH 2CH 3 3. O 2N CH 2CH 2CHOOH CH 3 4.1. C O CH 2CH 2CH 3 2. OH NO 2 2 5. 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醛) 6. R-2-羟基丁醛 7. 顺-1,2-二甲基环戊醇 8. 四氢呋喃 二. 完成反应式(共30分,每小题2分) OH O 2N + BrCH 2CH 3 OH _ 1. 2. O CH 2 CH CH 3+ HBr 3. Cl CH 3 H CH 3 C 2H 5O _ 4. HO + Br 2(H 2O) 3 5. CH 3CH 3 CH 3 OH OH H HIO 4 C C 6. HCHO + CH 3CHO 浓 7. C O OC 2H 5+CH 3CH 2COOC 2H 5 C H ONa

(CH 3)2CHCH 2COOH SOCl 2 NH3 (1)(2)8.I 2+NaOH 9. C O C O O +2C 4H 9OH + 10. CH 2 CH 2COOH 2CH 2COOH 11. CHO + (CH 3CO)2O CH COONa 12. O CH 3 +NH 2OH H + 13. C CH 3 H 3C C CH 3 CH 3 H 2SO 4 14. O OC 2H 5 (1) 2C 2H 5MgBr (2) H 3O + 三.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英文代号填入括号中(共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是( ) O O CH 3O ①②③ A . ①>②>③ B. 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2.预计化合物CH 3CH 2CONH 2核磁共振信号有( )个 A.4 B.3 C.2 D.1 3.下列化合物中发生消除反应活性最大的是( ) A.CH 3CH 2CH(CH 3)OH B.CH 3CH 2CH 2CH 2OH C.(CH 3)2CHCH 2OH D.(CH 3)3COH 4.下列化合物不能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 A.CH 3COCH 3 B.C 6H 5COCH 3 C.C 6H 5COCH 2CH 3 D.CH 3CHOHCH 2CH 3 O +Ph 3P=CHCH CHCH 3反应属于( ) 5. A. Wittig B.perkin C.Cannizzaro D.clemmenson 6.下列化合物中水解反应速度最慢的是( ) A. CH 2=CHCH 2CH 2Cl B.CH 3CH 2CH=CHCl C.CH 3CH=CHCH 2Cl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 凝固点的测定测定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多种。凝固点降低法成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f T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 *f T 下降,其降低值f f T T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f T ?=m K f 式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质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B W (g)和溶剂A W (g ),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 m 为 3A B B B 10W M W m ?= mol/kg 式中,B M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则3A f B f B 10W T W K M ??= g/mol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f K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f T ?,即可计

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三者联系与区别

一、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三者联系与区别 欧洲化学生物学的一个专门刊名为ChemBioChem刊物,这部刊物在我所阅读的文献中被反复提及,我查到该文献的两位主编分别是Jean-Marie Lehn教授和Alan R. Fersht教授,他们在诠释刊物的宗旨[1]时指出:ChemBioChem意指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其使命是涵盖从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多肽蛋白质到DNA/RNA,从组合化学、组合生物学到信号传导,从催化抗体到蛋白质折叠,从生物信息学和结构生物学到药物设计,这一范围宽广而欣欣向荣的学科领域。既然化学生物学涵盖面这么广泛,它到底和其它学科之间怎么区分呢? 想到拿这个题目出来介绍是因为这是我在第一节课课堂讨论中的内容,我们小组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关于对化学生物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化学生物学的分析手段以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比如药物开发和寻找药物靶点。当时课堂上对于题目中三者展开过热烈讨论,作为新兴学科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的是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学科,它如何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分别出来,这也是我自己最开始产生过矛盾的问题,这里我结合所查阅的文献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1.1 生物化学(Biological Chemistry)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化学现象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生物学分支学科[1]。根据一些生物化学的书我归纳了一下,其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的鉴定,对

新陈代谢与代谢调节控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测定,以及研究酶催化,生物膜和生物力学,激素与维生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化学对其他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领域。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b314511425.html,/view/253496.htm) 1.2 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 化学生物学是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或通过干扰/调节正常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功能[1]。曾看到过一篇关于介绍化学生物学的奠基人Schreiber的文章,他曾经指出:“化学生物学是对分子生物学的有力补充,分子生物学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来改变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功能;而化学生物学是采用化学的手段,如运用小分子或人工设计合成的分子作为配体来直接改变生物分子的功能[2]。” 化学生物学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它融合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是一个有活力、有应用前景的新学科。它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3]:1化学遗传学—采用小分子活性化合物作为探针,探索和调控细胞过程 (1)基因表达的小分子调控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细胞大纲解析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1.了解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其内容要点和意义 *细胞的发现 (1)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发现细胞,研制了能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 (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与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学说的创立 (1)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2)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强调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它们靠分裂繁殖。人们通常称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和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细胞学说的内容要点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分裂)产生,并且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 细胞学说是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等的基础,并且细胞学说的建立为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后人们才逐步开始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因此细胞学说的建立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了细胞的概念,同时孕育了细胞学的产生;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先于进化论20年,是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基石) 1.2.了解细胞学经典发展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分裂和细胞器的发现,细胞学的建立 *原生质理论的提出 原生质:指构成细胞的全部生活物质,呈复杂的胶体系统(普金耶和冯.莫尔命名) 1861年由舒尔策提出原生质理论,认为组陈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各种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分化出质与核。 1880年,Hanstein提出“原生质体”概念,因此细胞的概念进一步演绎成具有生命活性的一小团原生质。 *细胞分裂和细胞器的发现 1841年R.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 W.Flemming在动物细胞中,E.Strasburger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并证实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平均分配 E.vanBeneden(1883年)和Strasburger(1886年)分别在动物与植物细胞中发现减数分裂 1883年vanBeneden和T.Boveri发现中心体,1894年R.Altmann发现线粒体,1898年C.Golgi 发现了高尔基体 *细胞学的建立 细胞学是在光学显微镜时代形成和发展的,侧重于细胞整体水平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的研究1953年J.Watson和F.Crick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提出遗传中心法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细胞生物学这一学科最后得以形成并确立。

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版)

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 一、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交叉人才培养班是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汇聚我校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于2004年开设的一个新兴交叉人才培养班。化学生物学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相互交融的新型前沿交叉学科,是运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生物学、医学问题的一个新兴交叉前沿研究领域。在这种顺应学科前沿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及教务处组织专班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化学生物学、微观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后备军。 本班以“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线,以学生各项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落实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各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化学生物学”交叉班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本班逐渐构建并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保证体系,制定了研究生推免双向选择、滚动淘汰制度以及两个学士学位制度等多项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 10多年来,化学生物学交叉班曾先后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先进班集体、共青团湖北省委红旗团支部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集体荣誉,培养的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课外作品大赛、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多篇,多名学生推免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化学生物学交叉人才培养班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掌握现代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化学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交叉复合型研究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英语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华中师范大学实习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姓名:李梓谦 学号:2011211715 指导老师:刘德立教授 时间:2014.9—2014.10.24

目录 实习概述 (1) 一、正文 1、实习单位简介…………………………………………………2-3 2、实习工作………………………………………………………4-7 二、实习体会 1、本次实习的收获 (8) 2、对实习教学工作的建议 (8) 三、致谢 (9)

实习概述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1级生物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有幸来到湖北省水产研究所进行专业实习。实习从九月中旬开始,为期一个半月。实习小组共九名同学,指导老师是刘德立教授。 实习主要在省水产研究所进行水产品和水样的检测,其中包括液质分析、液相分析和重金属的检验3个项目。我们九名实习生被分为三个小组,我主要负责重金属检测,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大家也会相互工作学习,进行其他的检测工作。我们的互相帮助,配合默契,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在诸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接受了锻炼,扩大了视野,还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总之,受益匪浅。 图1(实习合照)

1、实习单位简介 1.1基本情况 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简称中心)是根据农业部“农市发(1998)9号”批文,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原有湖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基础上,于1998年开始筹建的,2001年11月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部级机构认可,2002年1月农业部以农市发[2002]2号文批准,中心正式面向全国开展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工作。中心挂靠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其业务工作受农业部领导,主要承担45个水产品、41项渔业环境参数的检测任务,并开展渔业环境质量评价、水产品质量监督及相关技术研究、咨询、培训等业务工作。 中心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共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技师3人。中心下设业务室和检测室,检测室下属仪器室、液相色谱室、天平室、无菌室、原子吸收室、酶标室、原子荧光室、消化室、样品处理室、水化室等。中心共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配备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酶标仪、原子荧光等仪器设备60台。 中心坚持“科学、公正、高效、廉洁、服务”的方针,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第三方公正性地位,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检测,及时准确地提供检测结果,确保检测报告准确无误,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1.2中心性质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材料 凝固点地测定测定

华 南 师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 学 号 专 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多种。凝固点降低法成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f T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 *f T 下降,其降低值f f T T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f T ?=m K f

式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质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B W (g)和溶剂A W (g ),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 m 为 3A B B B 10W M W m ?= mol/kg 式中,B M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则3A f B f B 10W T W K M ??= g/mol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f K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f T ?,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量B M 。 通常测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本实验采用后者。其基本原理是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纯溶剂步冷曲线:纯溶剂逐步冷却时,体系温度随时间均匀下降,到某一温度时有固体析出,由于结晶放出的凝固热抵消了体系降温时传递给环境的热量,因而保持固液两相平衡,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在步冷曲线上呈现出一个平台;当全部凝固后,温度又开始下降。从理论上来讲,对于纯溶剂,只要固液两相平衡共存,同时体系温度均匀,那么每次测定的凝固点值应该不变。但实际上由于过冷现象存在,往往每次测定值会有起伏。当过冷现象存在时,纯溶剂的步冷曲线如图1-1(1)所示。即先过冷后足够量的晶体产生时,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申报书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 化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申报书 学校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学院 专业名称化学 负责人万坚 联系方式67862022 2010年9月22日

一、“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学生培养的前期基础和教学改革成果;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情况等)。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曾于1931至1941年间担任化学系主任。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一级学科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 1.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本一级学科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38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0%,平均年龄40.6岁。学术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评审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此外,还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优秀创新群体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2.学科方向特色明显。我校是国内从事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成功研制出了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绿酰草膦、苯噻菌酯等多个农药新品种,并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正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凝练,农药化学已经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点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二级学科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科学观察》统计表明,2008年度我校化学学科的科学鉴赏力指数居全国第九位。 3.人才培养质量高。近五年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项、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项、1名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三年以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先后在JACS、Angew Chem.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1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选

生化名词解释

华中师范大学生化真题名词解释(1998--2010) 刘旭东、朱梦琪 2010年真题 1、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元件组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作用,形成种类不多、 有规则、稳定的二级结构组合或二级结构串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使两条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恢复双螺旋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 3、Ribozyme: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RNA 4、分子杂交:不同来源或不同种类生物分子间相互特异识别而发生的结合。如核酸(DNA、 RNA)之间、蛋白质分子之间、核酸与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自组装单分子膜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5、酶原激活:酶原经专一的蛋白酶解断开某个肽键,有时并除去部分肽链才转变成有活性 的酶,这个过程称为~ 6、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7、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中的传递,伴随有ADP 磷酸化成ATP的作用 8、衰竭子:又称弱化子,当操纵子被阻遏,RNA合成被终止时,起终止转录信号作用的 那一段核苷酸序列 9、Promoter:启动子,在DNA分子中,RNA聚合酶能够识别、结合并导致转录起始的序列 10、snRNA:细胞内有小核RNA,它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的主要成分, 参与mRNA前体的加工过程 2009年真题 1、结构域: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球体构象,彼此分开,以 松散的肽链相连,此球状构象称为~ 2、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测定,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 蛋白的方法 3、肽单位:组成肽键的4个原子(C、H、O、N)和相邻的α-碳原子,6个原子组成的基团 称为~ 4、化学渗透学说:用于解释氧化磷酸化的机制,:①线粒体内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 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内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 转移系统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膜间隙),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的电化学势差,质子返回基质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 5、Intron:内含子,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6、乳糖操纵子:大肠杆菌中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机制。包括调控元件P(启动子)和O(操纵 基因),以及结构基因lacZ(编码半乳糖苷酶)、lacY(编码通透酶)和lacA(编码硫代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在没有诱导物时,调节基因lacI 编码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O 结合后抑制结构基因转录;乳糖的存在可与lac阻遏蛋白结合诱导结构基因转录,以代谢乳糖。 7、siRNA:是一种小RNA分子(21-25核苷酸),由Dicer(RNAase Ⅲ家族中对双链RNA具 有特异性的酶)加工而成。SiRNA是siRISC的主要成员,激发与之互补的目标mRNA的沉默。

华中师大有机考试大纲

华中师大有机化学考试大纲(新) 《有机化学实验》,曾昭琼主编,1-87页(不考具体实验步骤) ●重点: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有机反应理论及典型反应的反应历程;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谱学知识;各类有机物重要的合成方法,合成子与逆合成分析法;立体化学及典型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变的方法和规律。 ● 难点: 烷烃、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各类有机反应历程及其立体化学;复杂分子对映异构的判断,几种构型表示法之间的转换;各类有机物重要的合成方法;波谱分析。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复习无机化学中关于分子轨道理论的知识,掌握共价健理论简介(重点); (3)掌握诱导效应(重点)。 第二章脂肪烃* (1)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及命名; (2)结构、构型、构象的区别,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的区别,平面式、投影式、透视式的相互转化(重点); (3)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物理性质; (4)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化学性质,掌握与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相关的化学反应,适当的练习可巩固所学的知识(重点); (5)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重点); (6)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重点); (7)共轭效应的初步介绍(重点); (8)烯烃、炔烃的制备(重点)。 第三章脂环烃 (1)脂环烃的分类、异构及命名; (2)小环的张力及理论解释,环烷烃的结构(重点); (3)脂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重点); (4)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重点)。 第四章芳烃 (1)苯的结构; (2)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3)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亲电取代、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 2012年第5期(总第97期) 学校办公室编2012年9月6日 华中师范大学以“校领导午餐会”为契机构建师生交流 新机制 为了更加深入地实践“以生为本”和“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建设,华中师范大学有组织地开展“校领导午餐会”活动,积极搭建校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开创了师生交流的新机制,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推进学校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畅所欲言,解决实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校领导午餐会于2011年11月由学校办公室、校团委、校学生会面向全校推出,至今已举办七次,成为每月一次的师生交流盛会。参与午餐会的学生从报名者中随机抽出,每次十人。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午餐会之前,组织单位在网站和校园内设置信息搜集点,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午餐会地点在学生食堂,会上校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生同桌午餐,平

等交流。学生积极向学校领导反映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学校领导则现场办公,予以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七次午餐中,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处理,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针对学生提出的图书馆占座现象严重的问题,校图书馆立即制定相应措施,通过馆内电子显示屏、语音广播系统、纸质通告、温馨提示牌等多种方式提示读者规范行为;另外,通过定期清理占座物品以缓解占座现象,效果明显。 建言献策,共谋学校发展。“校领导午餐会”不仅鼓励学生反映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为学生建言献策、参与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平台。几次活动以来,学生在与校领导谈话的过程中体现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给领导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有学生提出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本科生投入科研,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希望学校在安排课程方面咨询任课老师的意见,在专业课方面更合理地安排上课时间;希望学校加强校内交通管理,处理车辆随意停靠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从学生的视角获得学校管理和建设的新思路,弥补了疏漏,行政部门与师生共同致力于学校建设,营造了“我为华师,华师为我”的良好校园风尚。 增进理解,建设和谐校园。“午餐会”活动的设计特别注意普通学生的参与性,告别了“领导接见”的严肃模式,活动形式简单,有持续性。一经推出,受到学生广泛响应,尤其在第一次活动举办后,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