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贴门神

继光实验学校三年级5班游志凡指导教师张文春很小的时候,我就记得,每年春节时,无论在广东还是在老家四川,爸爸都会在大年三十下午,在大门上贴上一对门神。门神主要是关羽和张飞,尉迟敬德和秦琼的画像,样子十分威武,据说贴了可以驱走恶魔,保护家人平安呢!

据爸爸说,关于贴门神的传说,还有一个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叫声,皇帝感到恐惧,,每天都休息不好,生病了,后来皇帝让两位大将在门口守着,终于,那些奇怪的声音没有了。但是,大将站在门口的时间太长了,感觉很疲倦,后来,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画两张和他们一模一样的画,贴在门上。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生活中,我们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布老虎,剪纸,贴春联等。但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贴门神。过大年的时候,你们家贴门神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什么是传统?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的好:“…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从小教育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观,而如今何为糟粕,何为精华似乎已把我们迷惑了。当代人在看待传统时往往想到的是落后、封建、保守,不禁要问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到底在哪?是啊,到底在哪,如今的中国被韩流日流席卷着,被西方的婚姻自由、性解放等思想牵着走,导致在街上总可以看到那些哈韩哈日的少男少女,导致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都有超过西方的迹象。。。。。。 还好中国社会总有些人,一些设计师从身边的事物中,从所处的中国的生活中发现一些被人遗忘了的“中国”。洛可可设计公司是目前工业设计还不发达的中国里的佼佼者。在有一个关于牙签盒的设计中,它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其中。这是一款用于随身携带牙签的小盒子,取名为“上上签”,既有谐音之趣,也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祈福文化深植其中,赋予了产品浓厚的民族情感。牙签盒颜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黑红搭配,外观造型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细看底端红色镂空部分,会发现它其实是天坛祈年殿殿顶的一个小小缩影。这款作品体现了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外观设计区别于同类产品,艺术品位出众,同时引导使用者随身携带牙签,从而改变生活中的习惯来参与环保。我们是不是要从其来做出自己的思考。它的设计理念从何而来,是什么刺激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点在哪儿。答案就是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个设计,因为它所蕴涵的理念和深刻意义,我们在使用牙签时,内心也总充满着温暖,那是因为它也是有生命的,我想这就是蕴含着中国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吧! 自诩有过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我们还找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哪吗?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间,一回眸,一顾盼,只要你仔细的品味,仔细的思考,只要中国文化根植于你心,你就可以发现是的中国的文化就出来了。文化的传承与表现永远都是有人文精神的设计师要思考并在设计作品中实践的命题,人将“中国”落实到一片“云”、一首“诗词”、一朵“牡丹”、一个“如意”上……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产品有了内涵有了生命,一个可以与你与生活对话的生命。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仅是传统文化,它是需要被雕琢的,“玉不琢,不成器”。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你是否注意到了那些被绘着各色图画的被称为“城市文化墙”的墙呢?他们就像是一本经典,代替了恶俗的糟粕。在第二届中国城市文化墙创意设计大赛上,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笑轩以作品《面面俱到》获得金奖,。“红墙象征着大户人家,白墙黑瓦总让人联系江南水乡。所以一个城市的墙体绘画当然需要统一风格,最好能体现城市整体风格。因为随处可见的墙体就是城市面庞的一部分。所以,选取传统元素更需要创新,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只有独具匠心,才能用传统文化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而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的思考。 我们要用创意的思考,创意的设计去雕琢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其外到内,从其静到动,都是我们的出发点,也都是我们所必须去了解、知晓、懂得的。只有它们根植于心里,才会为我们结出创意的果实。就比如春节吧,每年一次的大节日,可是它的由来,它的发展,它的细节、它的前前后后、它所忌讳的事、它所忌讳的理由。。。。。。身为中国人的你能说的出道的明吗?守岁、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压岁钱、团圆。。。。。。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却被处于当代的我们删减的所剩无几了。守岁的含义是什么,是为我们的父母祈福,可是真正能够守岁的有几人,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吧!还有的就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高考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高考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此专题,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选取典型样题深度解读,希望能够给予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以专业的帮助与指导. 一、算法问题 1.用更相减损术求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A.2 B.3 C.4 D.5 答案 C 解析(84,294)→(84,210)→(84,126)→(84,42)→(42,42),一共做了4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b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为( ) A.4 B.2 C.0 D.14 答案 B 解析由题意输出的a是18,14的最大公约数2,故选B. 3.用辗转相除法求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 C 解析∵459÷357=1…102, 357÷102=3…51, 102÷51=2,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51,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3. 4.秦九韶算法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对于求一个n次多项式函数f n(x)=a n x n+a n-1x n-1+…+a1x+a0的具体函数值,运用常规方法计算出结果最多需要n 1

次加法和n(n+1) 2次乘法,而运用秦九韶算法由内而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的算法至多需要 n次加法和n次乘法.对于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运算所用的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运算要长得多,所以此算法极大地缩短了CPU运算时间,因此即使在今天该算法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秦九韶算法计算f(x)=0.5x6+4x5-x4+3x3-5x当x=3时的值时,最先计算的是() A.-5×3=-15 B.0.5×3+4=5.5 C.3×33-5×3=66 D.0.5×36+4×35=1 336.6 答案 B 解析f(x)=0.5x6+4x5-x4+3x3-5x=(((((0.5x+4)x-1)x+3)x+0)x-5)x, 然后由内向外计算,最先计算的是0.5×3+4=5.5. 5.若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4x5-x2+2当x=3时的值,则需要做乘法运算和加减法运算的次数分别为() A.4,2 B.5,3 C.5,2 D.6,2 答案 C 解析∵f(x)=((((4x)x)x-1)x)x+2,∴乘法要运算5次,加减法要运算2次. 6.已知函数f(x)=6x6+5,当x=x0时,用秦九韶算法求f(x0)的值,需要进行乘方、乘法、加法的次数分别为() A.21,6,2 B.7,1,2 C.0,1,2 D.0,6,1 答案 D 解析∵f(x)=6x6+5, 多项式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6, ∴要进行乘法运算的次数是6. 要进行加法运算的次数是1, 运算过程中不需要乘方运算. 7.中国古代有计算多项式值的秦九韶算法,下图是实现该算法的程序框图.执行该程序框图,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 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 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 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造物文化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看,西方注重理性,东 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 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 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 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 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

化而非天性。考证汉语中的“人道”一词的语源,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就是说天道玄远,人道就在眼前。与此不同,西方人则认为天道更近于人道。所以,以东西方对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为出发 点的文化理念左右着其各自的文化选择和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文化”的“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化”则是生成、造化之意,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1]由此可见,文化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物的形成之中的。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之表现,其载体为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 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但只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同样可以找到文化的味道和文化的感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高中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 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此专题,将 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选取典型样题深度解读,希望能够给予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以专 业的帮助与指导. —、算法问题 1 .用更相减损术求 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 ) A . 2 B . 3 C. 4 D. 5 答案 C 解析 (84,294) f (84,210) f (84,126) f (84,42) f (42,42),—共做了 4 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 《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 a , b 分别为14,18,则输岀的a 为( ) A . 4 B . 2 C. 0 D. 14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输岀的a 是18,14的最大公约数2,故选B. 3. 用辗转相除法求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 ) A . 1 B . 2 C . 3 D . 4 答案 C 解析 ?/ 459-357 = 1 …102, 357-02 = 3…51, 102 -51 = 2, ???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 51,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3. 4. 秦九韶算法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对于求一个 项式函数 f n (x) = a n x n + a n -1+…+ ay + a 。的具体函数值,运用常规方法计算岀结果最多需要 次加法和 n n 次多 n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专题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民族传统文化 一:了解相关史实 1、思想文化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 联系: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三个代表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克已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联系:思想考点5、6、35(传统道德),以德治国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联系: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培养人才 2、重视、批判儒家思想的史实: ●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批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儒家学说。 3、文化交流 史实:汉代①张骞通西域②丝绸之路意义: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代郑和下西洋意义:促进了中国同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载体:造纸术、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 4、近代落后的文化原因 清朝对科举制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5、向西方学习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体制,但也有文化思想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1)“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人推崇; ②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三孔”的修建和 保护。 (2)为什么要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弘扬和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并在世界文化领域占一席一地。 (3)保持、珍重民族文化的作用、意义 例1、结合孔子的思想精华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①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各种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例2、请结合儒家学说,谈谈它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有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 以德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③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提供 人才支持。 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的内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例3、设立孔子学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和融合,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例4、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何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1)

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郑愁予【九年级上册P8】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九年级下册P180】 3.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想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4】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八年级下册P164】 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八年级下册P164】 7.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八年级下册P164】 8.而立之年:30岁。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9.不惑之年: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1.耳顺之年(花甲):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古稀):7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年级上册P53】 13.中岁:中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王维【八年级下册P221】 14.黄发:用来指老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二、古代诗歌意象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p190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七下p236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八下183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八下p222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八下224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P197 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P202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124 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下p237 3、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P39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祯《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八下p218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八上p18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大全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算法问题 1.用更相减损术求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A.2 B.3 C.4 D.5 答案 C 解析(84,294)→(84,210)→(84,126)→(84,42)→(42,42),一共做了4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着《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n n次加法和n次乘法.对于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运算所用的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运算要长得多,所以此算法极大地缩短了CPU运算时间,因此即使在今天该算法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秦九韶算法计算f(x)=0.5x6+4x5-x4+3x3-5x当x=3时的值时,最先计算的是() A.-5×3=-15 B.0.5×3+4=5.5 C.3×33-5×3=66 D.0.5×36+4×35=1 336.6 答案 B

解析f(x)=0.5x6+4x5-x4+3x3-5x=(((((0.5x+4)x-1)x+3)x+0)x-5)x, 然后由内向外计算,最先计算的是0.5×3+4=5.5. 5.若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4x5-x2+2当x=3时的值,则需要做乘法运算和加减法运算的次数分别为() A.4,2 B.5,3 C.5,2 D.6,2 答案 C 解析∵f(x)=((((4x)x)x-1)x)x+2,∴乘法要运算5次,加减法要运算2次. 第三次运算,a=5,s=6×2+5=17,k=3,满足k>n, 输出s=17,故选C. 8.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x3-3x2+2x-11的值时,应把f(x)变形为() A.x3-(3x+2)x-11 B.(x-3)x2+(2x-11) C.(x-1)(x-2)x-11 D.((x-3)x+2)x-11 答案 D 解析f(x)=x3-3x2+2x-11=((x-3)x+2)x-11

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说课案 一.课前准备: 1.明了课标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深入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分析章节地位,了解专题联系. 3.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突破教学重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5.明了学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作分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高效可行的导学案 6.做好课例设计 二.课堂导学过程: 1.提出课题.课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探讨理学创立的前景;理学的创立,成熟及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评价理学.(了解和分析概括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及话言表答能力) 3.思路引领;(突破重难点,引领学生思考) 4.思维体念;(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5.观念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知识巩固.(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思维和动手等综合能力) 三.课堂导学要求: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建高效课堂,实现三维目标. 2.具备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放能收,把握教育方向. 四.课堂导学内容: 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