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行为指导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

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

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

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

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4.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体质形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3)火的使用: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4)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群体生活,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2.北京人用火有何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在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迫切需要的是( D )

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群体生活

2.目前已知我国境内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B )

,A) ,B) ,C) ,D) 3.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B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什么方式( C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挖掘 D.科学推测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很多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不同:北京人过着群体生活,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同意。因为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过着氏族生活,这些都比北京人有所进步。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2017秋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同步练习

《秦朝的统一》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条件中不包括() A.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统一成为趋势 B.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C.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抵挡秦国进攻 D.秦始皇统治残暴,社会矛盾尖锐 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3.在秦朝时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那一种()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楷书4.我国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权巩固。在秦朝,中央负责反腐倡廉、监察百官的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5.秦始皇巩固统一是措施中,正确的选项是( ) ①车同轨,书同文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货币④统一度量衡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 A.④⑤①②③⑥ B. 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④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秦朝 C.周朝 D.汉朝 8.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可能是() A 甲骨文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9. “一法度蘅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这反映谁的治国之道()

A.汉高祖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C.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D.曹操北方改革 10.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来到秦朝,下列说法现象不可能看到的选项是() A.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 B.在市场上用秦半两钱买一石米和一匹布 C.在公告栏上看到用小篆书写的一则公文 D.看到丞相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二、填空题 1.秦朝建立时间:①年;建立者:②;历史地位:我国历史上③王朝;都城:④_。 2.秦朝设立的三公是⑤;⑥;⑦。 三、材料题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 (2)灭亡六国的顺序是怎样的? (3)扫六合后,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练习

第1课远古人类 一、选择题 1.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环境险恶 B.个人力量小 C.不易获取食物 D.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中国人最讲究“入土为安”,这是对死者最起码的尊重。最早有此观念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3.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起源于非洲还是亚洲,一直是古人类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4.在国庆期间,在北京旅游的阿龙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周口店遗址文化节”活动主办者发给他一块兽肉让他切割时,他选择的最佳工具应该为 A.石制工具 B.铁制工具 C.棍棒 D.硬质土块 5.(题文)下列图片说明此远古人类() ①掌握了钻孔技术②会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④懂得爱美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我国最早的人类 B.原始的农耕生活 C.中国古代的传说 D.中华文明的起源7.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学会使用天然火和学会人工取火分别是什么人(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天然火,驱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9.获知元谋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A.神话传说 B.大胆想象 C.历史文献 D.遗骨遗物 10.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山顶洞人对美已经有了朦胧的理解、爱好和追求。下列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开学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层层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教师归纳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是初一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恭喜你们升入初中,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们听说过哪些历史故事呢?能说出几个中国皇帝的名字? 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的学习,那么什么是历史呢?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历史 问: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分别解释一下“历”和“史”是什么意思? 答:历----过去的,经历的。史----现实,事情。 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历史呢? 答: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一切。所谓历史,是指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通俗说,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 让学生明确,历史既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答: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问: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今天有什么作用呢?

答: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的过错,以便于更好的发展。 总结:学习历史,一明了过去;二以史为鉴;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所谓“明了过去”,即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历史知识目标的范畴。 所谓“以史为鉴”即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 问:(出示9·18纪念碑图片)看到这幅图,大家有什么感受? 答:悲愤,屈辱。 问:那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答: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三)、如何学习历史 问:大家从哪些渠道接触过历史呢? 答: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历史书,历史古迹。 总结:1、阅读历史相关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明朝那些事儿》 2、游览历史古迹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小说等,都存在一定的改编及扭曲历史的现象,在接收时需要进行甄别,不能一味迷信影视剧及小说。 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进行语文、英语等科目的学习的? 答:上课听讲,做好笔记,及时背诵。 总结: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1)课前:先预习,做互动的知识预览。准备练习本。双色笔。 2)读:精读教材,分清内容。 3)记:两两结合,当堂背诵,相互检查。 4)写:做好课堂笔记(在课本上) :横线圆圈 序号①②…标题···的原因 5)讲:上课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巩固练习) 出示示例图,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如何进行历史的课堂学习。 【小结提升】 播放:“中国五千年历史人物剪辑”,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历史朝代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说课稿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做好教材分析,因此,我先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为初中中国古代史的开篇第一课,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一一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主要介绍了他们的样貌特征、生活状况,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教材叙述的内容与学生距离谣远且缺 乏生动的史实,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又必须吸引学生兴趣,否则以后的历史课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学习内容涉及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知识较多,需要教师掌握好尺度。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下我对学情的认识。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次系统学习历史的 13 岁的孩子,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历史知识充满了探求的揭望,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需要逐步建立。面对这些孩子,教师必须时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由于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距离学生非常谣远,人们对远古人类生活的认识主要取决于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在教学中就应该大量运用考古实物的图片及其反映远古人类生活的想象画,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

2020秋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练习题

第11课“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子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3.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A.“仁”的思想 B.“兼爱”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 4.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5.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6.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改革”“法治” 7.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战国时期,下列哪一人物曾经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A.墨子 B.荀子 C.孟子 D.庄子 8.在校园文化节的主题演讲会上,小刚同学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句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9.“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0.假如中央电视台举办挑战主持人节目,你认为最适合担当《法制时空》栏目主持人的是( )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韩非 11.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评奖”() A.孔子B.墨子 C.老子D.庄子 12.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本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违法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13.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句话,此名句出自( ) 三、材料分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社会制度急剧变化,许多社会问题有待解决,各个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试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发现的意 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着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 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 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 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它”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 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

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刘邦的《大风歌》 学生:朗诵 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

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 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 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 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

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

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最后推翻秦朝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置作业秦朝灭亡的原因?

汇总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文件编号: E0-89-3D -40-C4 整理人 尼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 1课

初中部分 学科说课课题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吴均《与朱元思书》八年级下册第23课韩愈《马说》 八年级下册第29课袁宏道《满井游记》 数学八年级下册19.1.1 矩形的性质八年级下册19.1.2 矩形的判定八年级下册19.2.1 菱形的性质 英语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Section A 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 7 Topic 2 Section A 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1 Section A 音乐1. 《凤阳花鼓》 2. 《音乐之声》 3. 《青春舞曲》 信息技术闽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四图像的合成 闽教版八年级下册活动二创建逐帧动画 闽教版八年级下册活动四创建路径动画和遮罩动画 美术七年级下册《画家乡的风景》七年级下册《灯饰设计与制作》八年级下册《以行写神》 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叶一舵《中学生心理健康》1.七年级第九单元第一课《发现自我》福建教育出版社叶一舵《中学生心理健康》2.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我和父母“换”角色》福建教育出版社叶一舵《中学生心理健康》3.九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花开太早是一种美丽的错误》 体育田径:蹲踞式跳远——起跳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体操:技巧-肩肘倒立 思政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让生命之花绽放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善于调控情绪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维护社会公平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新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华东师大版1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有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知道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措施进行比较,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做认同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它是介绍中国古代哪个皇帝的历史事迹的? 学生:汉武帝。 教师:电视剧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刻画古代人物的,而我们这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再现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学习新课: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汉武帝之所以能施展雄才伟略,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的统治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刘邦建议”和“文景之治”的概况。 教师: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旧活跃,思想领域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为能更好的施展雄才伟略,他召集各地学者,询问治国方法。 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回答:“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投影介绍董仲舒的生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结论:思想上大一统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2.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出示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七国之乱”和“金缕玉衣”资料,并介绍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思考“汉武帝之前”两汉的诸侯王势力发展的如何? 学生:势力膨胀,生活奢侈,对皇权构成威胁。 教师:出现这种情况后,汉武帝是如何做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什么是推恩令?”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用图示法,进行复述讲解。 学生思考:“推恩令”实质是要干什么?(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这一法令与汉景帝时出现的“七国之乱”形成对比,而“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 学生: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削弱了封国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教师: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强化监察制度”。 投影提问:(1)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他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主要是加强对京师百官,皇族和郡国官吏的监察) 课堂小结: 结合所授内容总结:除了在思想文化上、政治上的措施外,汉武帝还在经济上推行新农具、新的耕作技术,兴修水利、改革币制;在军事上,打击匈奴等。他的政绩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国。但同时他出击匈奴,大肆征兵,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无论怎样,汉武帝时期版图扩大,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单元提醒 1.史前时期分为哪两个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 2.什么是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3.举出旧石器时代石器的代表。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 4.什么是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5.举出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代表。骨器(骨耜)、角器、耒耜 6.举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原始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7.举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 第 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简答题 1.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古猿。 2.人类进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名称。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最多的国家之一。古人类遗址。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会不会制作工具。 5.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年代。云南元谋、距今约 170 万年 6.元谋人发现有什么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7.元谋人的生活状况怎样?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8.北京人发现的地点、距今年代。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20 万年。。 9.北京人的别名。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 10.第一个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学者是谁?裴文中 11.概括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带有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 12.北京人使用什么类型的石器?打制石器。

13.概括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群居生活。 14.北京人的用火情况怎样?已经学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15.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16.北京人的发现在人类历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2)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3)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7.山顶洞人发现的地点、距今年代?北京周口店、距今约 3 万年 18.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类有区别吗?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19.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怎样?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20.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穿孔骨针是在哪一遗址中发现的?山顶洞人遗址。 2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分别属于人类发展的哪一阶段?元谋人、北京人属于直立人、、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即现代人)。 2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什么流域? 元谋人——长江流域;北京人、山顶洞人——黄河流域 二、知识点整理 (一)元谋人 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生产工具: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火的使用:已经知道使用火 (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师: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生: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师: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吗。 生: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师: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阅读教材第85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师: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