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复试笔试科目最新考试题型、试题数量和考试难度出题,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复试五套终极预测模拟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该套模拟题涵盖了这一考研复试笔试科目常考试题及笔试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考研报考本校复试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4)

2020年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二) (11)

2020年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三) (18)

2020年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四) (24)

2020年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五) (30)

2020年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不二

【答案】(1)即不贰。指守道无二心。《孟子·尽心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东汉赵歧注“贰,二也。仁人之行,一度而已,虽见前人或妖或寿,终无二心,改易其道。”(2)指无矛盾和差别。《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之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朱熹注“不贰,所以诚也。”(3)《吕氏春秋》篇名,总结百家之言,主张“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篇中对诸子学说作简约概括“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2.养气

【答案】孟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指一种道德精神状态。孟子认为养气首先要“持其志,无暴其气”,同时“配义与道”,做到“心勿忘,勿助长”,“直养而无害”,久而久之,变能达到其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3.参验

【答案】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4.十事

【答案】《鲁问》篇记墨子自云“国家混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5.同名和异名

【答案】《荀子·正名》“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主张事物同实则同名,异实则异名,名、实之同异,不能混淆。

6.王阳明(王守仁)

【答案】(1472-1528)明学者,阳明学派创始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也称阳明先生。初师事娄谅,习程朱之学,因格竹不省,遂耽于佛老之说,继而结识湛若水,相与授徒讲学,受到陈献章思想的影响,后继续发展陆九渊“心即理”说,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体系。主张“心”为物理之本原,物为意之用,否认“心”之外又理、有事、有物。认为“愚夫愚妇”同“圣人”一样,先天都具有“良知”“良能”,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惟有“圣人”才能致其良知,故而要求通过反求内心,清绝人欲的修养方法去私欲而“致良知”。由此出发,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反对朱熹在心之外“格物穷理”的方法,提出在心之外求理,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强调“知”“行”无先后内外之别,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治学贵有自得,提出不能以“圣人”之言或“庸常”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能通过“求之于心”来判明是非。其学术思想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致,在明中后期影响极大,百余年间取代程朱理学而独占学术界盟主地位,对打破程朱理学桎梏起了一定作用。明末清初,因其后学

末流“束书不观”,学风空疏而遭学者贬斥,渐至衰微。其学传至日本后,对明治维新运动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为思想学术方面的代表作。

7.正名

【答案】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8.儒家八派

【答案】亦称“八儒”,战国时儒家内部形成的派别。《韩非子·显学》“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荀子)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二、简答题

9.试述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答案】范缜认为形神相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统一体,这是范缜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构成范缜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佛教的“形神相异”。同时,形质神用,也是范缜重要观念,他通过进一步分析“形”和“神”的各自特点,并以此来说明二者“不得相异”的关系,“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特定的形质产生特定的作用,精神作用只是活着的人体所特有的属性,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痛痒等感觉,简称“知”;判断是非的思维,简称“虑”,两者有差别但都是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范缜的无神论克服了先秦乃至两汉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形神关系上实际存在的二元论倾向的不彻底性,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形神看作“名殊而体一”,“质”是“形”派生的,“用”是“神”派生的,所以彼此永远不可分离,这就堵住了过去无神论的漏洞,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理论上驳倒了“形神分离”,“灵魂不死”的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对形神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10.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答案】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11.孟子性善论

【答案】人性善恶这一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说人生来是否具有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些品质。性善论认为有,性恶论认为没有。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所以他说人的本性是善的。在孟子看来,人本性虽善,但并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是道德完善的,只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本性里都有善的因素或萌芽。这些因素和萌芽被他称为“端”。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具有天生的善的萌芽,有自觉的道德观念,禽兽则没有。

12.谈谈最早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案】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萌发的1、认为阴阳乃生物之本,万物未有之前阴阳先有2、阴阳有末分之分时,阴阳末分之体方是宇宙究竟之有本根3、阴阳对立迭起,是变化的常则4、无阴阳就无变化,乾坤中蕴涵易,易蕴涵于乾坤中。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充满天地之间的是天地之气,即阴阳二气,并把他们看作是相对立的两种物质力量,处于矛盾对抗的统一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