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课件】制版原理与工艺

【材料课件】制版原理与工艺
【材料课件】制版原理与工艺

制版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制版原理与工艺

课程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40学时;实验课学时:10 学时;实训课学时:10学时)

适用专业:印刷专业、图文专业、包装专业

教材:《制版原理与工艺》,郝晓秀、赵永光等编著,自编教材

教学参考书:

《印刷制版设备》,徐昌权、周世生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

《PS 版技术及应用》,袁朴、岳德茂等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

《平版制版工艺》,宋协祝等,印刷工业出版社

《制版机械概论》,徐昌权,印刷工业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彩色印刷技术专业、图文专业和包装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印刷制版技术中的四种印版,包括孔版、平版、凹版、凸版(柔性版)、计算机直接制版原理与工艺,了解以上印版制版过程中所对应的制版设备的基本状况以及发展方向;掌握制版光源、特种制版设备的作用原理及分类等。为实现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在《印刷概论》、《印刷材料及适性》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全面介绍印刷工艺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制版。《制版原理及工艺》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

三、本课程框架结构

第一章制版工艺基础

教学目的:了解制版历史,学习制版工艺流程,学会分析印刷原稿,学习印前处理过程,了解版面输出及打样验证,学习修版与拼版。

教学要求:了解制版历史及现状,掌握制版工艺流程,学会分析印刷原稿,掌握印前处理过程,了解版面的输出及打样验证,掌握修版与拼版具体操作。

第二章孔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教学目的:了解孔版制版发展,学习孔版制版原理及工艺,了解孔版制版设备。

教学要求:了解孔版制版设备的种类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和研发动态,掌握孔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第三章平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教学目的:了解平版胶印历史及发展,学习平版制版原理及PS 版制版工艺,了解平版胶印制版设备。

教学要求:了解平版胶印基本原理历史及发展,掌握平版制版原理及PS 版制版工艺、制版质量控制,了解胶印制版主要设备,包括晒版机、显影机等。

第四章凹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教学目的:了解凹版印刷概况,学习凹版滚筒加工、凹版制版方法,了解凹版制版设备,凹版打样。

教学要求:了解凹版印刷概念、特点、印刷范围等,掌握凹版滚筒结构及加工过程,掌握凹版制版原理及各种方法,电子雕刻法、照相凹版制版法等,了解凹版制版设备,掌握凹版打样工艺及作用。

第五章凸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教学目的:了解凸版印刷原理及特点,学习凸版制版方法,凸版种类。

教学要求:了解凸版印刷概况,掌握凸版制版原理及各种方法,掌握常见凸版版材。

第六章柔性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教学目的:了解柔性版印刷概况,学习柔性版版材,柔性版制版原理及工艺,了解柔性版制版设备。

教学要求:了解柔性版印刷概念、特点,掌握柔性版常用版材,掌握柔性版制版原理及固体感光树脂版和液体感光树脂版制版工艺,学会分析柔性版制版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了解柔性版常见制版设备。

第七章计算机直接制版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直接制版概述,学习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构成、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及工艺,了解其它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直接制版概述,掌握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构成,掌握计算机直接制版常见版材及制版工艺,了解其它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包括柔性版、丝网的直接制版技术。

第八章制版光源

教学目的:了解学习印刷制版工艺中通常使用的光源种类以及各个光源的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印刷制版中常用光源的种类,并了解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

第九章特种制版设备

教学目的:学习常见的激光照排机分类及各自特点,了解常用的激光照排设备,了解制版照相机和静电复印设备。

教学要求:掌握棱镜扫描式激光照排机、机械式外圆滚筒扫描激光照排机、内圆滚筒扫描激光照排机基本机构及原理、分类,了解常用的激光照排设备,了解制版照相机组成、分类及使用,了解静电复印设备分类、组成、使用。

四、学时分配建议

五、建议教学方法

课堂的讲解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记忆,用平时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实验实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加深对课堂讲解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查阅资料,提高学生文献综述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及评分办法

课程期末考试包括理论部分和平时作业及实验实训部分。具体考核方法:

理论课:第一章---第九章

理论课部分占课程总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

实验课:1:制版基础-电子原稿制作(6学时)

2:PS版晒版实验(1学时)

3:丝网版制版实验(1学时)

4:照相、冲片、洗相印相(2学时)

实验课部分占课程总成绩20%;以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作为打分依据。

实训课:1.凹版滚筒的机械加工、镀镍、镀铜、雕刻、试印刷(6学时)

2.PS版的制版(2学时)

3.柔性版制版(2学时)

实训课部分占课程总成绩20%;以指导教师的评价、实训报告和动手能力作为打分依据。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是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材料测试与表征等先修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主要讲授晶体材料制备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晶体材料制备技术,为学生从事晶体材料制备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2.设计思路: 晶体材料是高新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晶体材料制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重要生产领域。作为一门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的选修课程,本课程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典型的晶体材料制备方法和技术,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常见方法和技术的理解。此部分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并重。然后介绍晶体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一般原理,此部分主要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最后,由学生自主查阅晶体材料制备最新文献,了解晶体材料制备技术最新进展,通过课下研读、课上汇报、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 3 -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是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材料测试与表征等先修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专业课程,是材料制备与合成工艺课程相关内容的细化和深入。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晶体材料制备一般原理,了解晶体材料制备常见技术,加深对物理、化学、晶体化学以及材料表征等先修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文献检索能力,学会分析晶体材料制备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晶体材料制备等生产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综合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材料测试与表征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先修课程相关内容,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查阅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资料查阅、汇报、讨论等课堂活动。 四、教学进度 - 3 -

印刷制版工艺原理

印刷制版工艺原理 第一章图像数字化与图文处理方法1 第一节数字图像1 一、图像和数字图像1 二、数字图像函数4 三、数字图像的主要优点5 四、数字图像的颜色模式和色域空间5 五、数字图像的文件格式8 六、图像扫描仪的基本性能和工作原理12 七、色位深度及其对图像的影响15 第二节扫描前的准备工作15 一、扫描仪的选择16 二、扫描原稿的审稿16 第三节图像扫描的定标原则17 一、全阶调定标法17 二、黑白场定标18 第四节扫描参数的计算与调整21 一、扫描参数的设定21 二、扫描分辨率的设定22 第五节彩色桌面出版系统24 一、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组成24

二、页面描述语言的基本概念24 三、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用的设备26 四、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图文复制工艺流程26 第二章数字图像的调节与校正28 第一节数字图像基础28 一、数字图像的基本参数28 二、控制图像分辨率、图像大小和文件大小的方法30 第二节图像调整的基础知识33 一、颜色的基础知识33 二、图像调节的内容37 第三节在Photoshop中进行图像层次的调节37 一、层次调节的必要性37 二、Photoshop中重要层次调节工具的性能及用途38 三、层次校正41 第四节颜色校正44 一、颜色校正的必要性44 二、在Photoshop中的颜色校正45 三、颜色校正方法51 四、层次调节和颜色调节是否会有相互影响53 第五节图像清晰度强调53 一、清晰度强调的必要性54 二、清晰度强调原理54

三、在Photoshop中图像清晰度的强调56 四、去网处理58 第六节在Photoshop中使用专色通道创建印刷用专色色版58 一、创建专色通道59 二、输出专色色版61 三、将专色与印刷四色相混合61 第三章数字印刷工艺62 第一节数字印刷的工艺流程和成像原理62 一、数字印刷的工艺流程62 二、数字印刷成像原理62 第二节数字印刷的特点和功能部件65 一、数字印刷的特点65 二、数字印刷的功能部件66 三、数字印刷系统的颜色合成方式67 中篇 第四章图像的色彩复制68 第一节图像色彩复制原理68 一、有关图像复制的基本概念68 二、色彩的分解与合成68 三、色差的产生71 四、颜色复制误差的校正74 第二节灰平衡77

凹版印刷的数字制版技术

凹版印刷的数字制版技术 凹版印刷主要应用在食品包装、人革、卷烟包装、建筑家居装饰材料、地板材料、布料等广泛领域。凹版印刷墨色光泽度高、着色力强、色彩鲜明、转印与叠印性能好,印刷密度高、反差大、网点阶调扩大均衡、印版耐印力高、印刷速度快等优越性。 国内众多凹印厂家使用的制版方式很多,但随着近年印刷制版技术的迅速提高,数字制版逐渐占据了市场主流。数字制版就是原稿在被复制到印版上的过程中色彩信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传递。它的主要优点是: ①简化了制版流程,制作好的图文文件通过计算机控制就能得到印版;②降低了制版直接成本,免除了菲林的使用费用; ③减少了色彩还原过程中信号的损失,更有利于色彩管理; ④解决了图形在滚筒上的连续无缝拼接,对于装饰、纺织等领域实用性大大加强; ⑤幅面尺寸变化更自由,目前国内可制2800mm2000mm幅面的印版,完全不用受照排机输出软片的限制;⑥可为在同一滚筒上实施多次工艺提供精确定位,同一版上可以有不同线数、不同网线角度的网点。根据国内现有实际情况,凹印的数字制版有三种方式: ①电子雕刻机方式; ②激光刻膜及后腐蚀处理方式; ③电镀合金的激光直接烧蚀制版方式。

一、电子雕刻机方式 电子雕刻机是应用集成自动化控制等现代化技术,具有高度质量稳定性的精密机械。以德国Hell机为例,雕刻频率4000Hz-8000Hz网线范围:40-140线/厘米,原稿经过分色制作后,通过RIP后以1-BitTiff图形格式或票据单元传送到电雕机工作站,通过数字信号驱动金刚石雕刻针在印版铜滚筒表面进行震动,雕刻出凹坑。金刚石雕刻头呈四棱锥状。电雕头打出的v形凹坑不仅有深浅的变化,还有面积大小的变化,从而完成了图文的半色调复制。 电雕所有生产数据都以数字化形式采集,可在后续活件中使用,可靠性强。原稿从被扫描开始就变成数字信号送经软件分色再传输至电雕机或彩色打样机,这样对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非常有利,从而对印刷品的质量更有保证。而且电雕工作站使用TIFF图文数据进行传递,经过HelioLight组版工作站进行方便的整合并设定工作参数配置,由雕刻软件产生电雕曲线,记录电雕参数和显示雕刻状态,直至刻录光盘保存档案(方便多次使用和改版)。 电雕工艺相对成熟,控制简单,层次还原逼真。缺点是实地的上墨量有限,墨层对有些粗糙的承印物遮盖力不足;由于机械雕刻的网穴与网穴之间有网墙分割,由网穴组成的线条边缘不可避免锯齿边的出现,印刷时细小文字不清晰且易断线或糊版。不过德国海尔最近新推出了Xtreme雕刻技术,它可以在高达400线/厘米的网线数下非常精细地再现最细微的部分,精细文字可不依赖于雕刻网线数而独立选定记录分

材料制备方法

高活性氧化镁的制备与应用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ghly active magnesium oxide Zhao xian t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Wuhan,,43008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活性氧化镁的特性、制备方法、活性测定及活性影响因素,主要就制备方法进行探讨,了解熟悉高活性氧化镁的生产过程,思考寻求制备更好的高活性氧化镁。 关键词:高活性氧化镁制备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activity magnesium oxide, preparation methods, determination of activity and active factors affecting, which mainly discuss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familiar with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highly active magnesium oxide and think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ly active magnesium oxide. Keywords: high-activity magnesium oxide preparation method 引言 活性氧化镁的比外表积较大,是制备高功用精密无机材料、电子元件、油墨、有害气体吸附剂的重要质料。这种氧化镁因为其颗粒微细化,外表原子与体相原子数的份额较大而具有极高的化学活性和物理吸附才能。因为具有杰出的烧结功能,

凹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凹版制版原理及工艺 第一节概述 凹版印刷起源于中世纪的雕刻凹版画,它与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孔版印刷一样,是印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印刷中的一种主要印刷方法。 一、凹版印刷及其特点 凹版印刷因其版面特征而得名。凹印版的图文部分低于版面,它以不同的深度凹入印版来表现原稿图像的不同层次,空白部分处于同一版面上。印刷时,先将油墨填涂于印版上,然后用刮墨刀把印版表面的油墨刮掉,再通过压力的作用,使存留在印版凹陷部分(即图文部分)的油墨与纸(或其它承印物)接触,将该部分油墨转印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则得到所需的印刷品。 凹版印刷与复印的区别是,它通常以高速度进行批量生产,而复印只从原稿直接制作少数复印件。印刷产品有书籍、报纸、杂志、课本、图片、画册、地图、招贴、商品目录、表格票据、有价证券、包装材料和各种日用印刷品等。凹版印刷与平、凸版印刷相比较,其突出的优点是印刷质量好,通过不同深浅程度的油墨层,能将连续性色调原稿丰富的层次较完整地表现出来,墨色厚实,色彩鲜艳,富于立体感,它的墨层比平印产品厚5倍之多,比凸印产品厚2倍以上。由于凹印具有能在各种大幅面的高级纸张、粗糙纸张、塑料薄膜和金属箔纸等承印物上印刷并能达到很高质量的优点,在现代印刷中常用来印刷各种精美的画册、画报,尤其在包装装潢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各种造型的商标、折叠纸盒、软包装材料(玻璃纸和各种薄膜材料)、礼品装材料、各种类型的包装纸和其他商品的包装、装潢材料的印刷等均可采用凹版印刷。又由于凹版印刷的印版耐印力高,在大批量印刷中优势最为明显,经济效益很好。 总之,凹版印刷具有墨层厚、色彩鲜艳、耐印力高、适用范围广、适合连续绵延的图案的印刷。现已广泛应用于塑料包装印刷、纸制包装印刷、装饰印刷、转移印花、出版印刷等领域。 二、凹版制版工艺的发展 凹版制版是凹版印刷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发展,凹版制版工艺也发生了变化。 从凹印工艺本身来讲,随着工艺技术的变化,凹印工艺也经历了其兴衰变化的历史。 在15世纪中叶,凹印版的制作首先是用手工的方式完成的。手工用刻刀在铜版或钢板上挖割。 17世纪初,化学腐蚀法被用于凹印版的制作。具体做法是:先在铜层表面涂一层耐酸性的防腐蚀蜡层,然后用锐利的钢针在蜡层面上描绘,经描绘的线条的蜡层被破坏,使得下面的铜面外露,并在下一步的腐蚀过程中与酸性溶液接触,从而形成下凹的痕迹。 18~19世纪期间多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给凹版制版工艺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包括:1782年发现重铬酸钾具有感光性;1839年照相技术的发明;1839年发现重铬酸钾曝光前后物理性能的不同;1864年碳素纸转移法等;1878年照相凹版技术诞生,并于1890年在维也纳正式投入生产。照相凹版法采用照相技术制作胶片,利用碳素纸作为中间体,从而彻底代替了手工雕刻,极大地提高了制版的质量和速度,但由于工艺特点的限制,使得当时的凹版印刷仍然只能印刷较低档次的印件,而随后出现的布美兰制版法也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凹印的质量。 直到出现了电子雕刻凹版工艺,从而使凹印版上不再单纯依靠一维变化来反应浓淡深

激光凹版雕刻制版技术

激光凹版雕刻制版技术 借助激光这种高效能手段进行印版制作,是印前处理及制版领域长期不懈 努力的目标。作为一种高能量、高性能的记录工具,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激光雕刻机就已经在胶印、凹印制版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图 文信息处理的基础上,使用激光对胶片和胶印印版的图文记录输出是目前最常 见的及最有发展前途的胶印制版方法。所谓CTFilm,CTPlate 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激光印版记录。 众所周知,机械电磁式的凹版电子雕刻机是德国海尔(Hell GmbH)公司于1962 年发明的。这与激光的发明时间很接近。实际上,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当时就试图利用激光进行镀铜滚筒的雕刻,但由于铜对光线的高反射率而未能成功,他们转而投入高能电子束雕刻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 凹印版的激光记录开始于1977 年,当时,英国Crosfield Electronics 公司曾使用激光在带聚合物树脂层的凹印滚筒上雕刻出网穴,制作出凹版滚筒。尽管 由于质量稳定性等原因,该系统并没有真正大量地投入实用,但作为一种有益 的技术研究和探索却为激光凹印版的制版指出了可以继续发展的途径。 2000 年5 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印刷盛会Drupa2000 上,人们看到,激光印版记录技术全面进入实用化阶段,除用于平印CTPlate 的技术成为热点以外,多家厂商都推出了凹印印版和柔性版的激光制版设备,成为 CTC(Computer To Cylinder)的一个亮点。 就凹版网穴的类型而言,通常有四种类型,即:面积可变网穴、凹下深度可 变网穴、面积和凹下深度都可变网穴、调频网穴。在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上, 这四种网穴的激光雕刻都已实现。 1.面积可变网穴

材料制备与合成

《材料制备与合成[料]》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034916 课程名称:材料制备与合成/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学分: 2.5 学时:40 (课内实验(践):0 上机:0 课外实践:0 )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议修读学期:6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课程负责人:方道来 先修课程:材料化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80%)与平时考核成绩(占20%)相结合。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材料合成与制备》. 乔英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目:1.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工艺》, 李垚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2. 《新型功能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童忠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3.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徐如人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4.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曹茂盛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内容概述: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最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溶胶-凝胶合成法、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定向凝固技术、低热固相合成法、热压烧结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和等离子体烧结技术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与合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材料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理解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将来研发新材料以及材料制备新工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The course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sol-gel method, 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reaction method, CVD method,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chnique, low-heating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hot-pressing sintering technique,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SPS technique. Its purpo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terials, and grasp the new techniques, new processes and new equipments,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ynthesis,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The course can lay a fir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and new processes in the future for students.

第八章CTP制版原理及其工艺

第七章计算机直接制版原理及工艺 第一节计算机直接制版概述 一、计算机直接制版概念 所谓计算机直接制版(Computer to plate,简称CTP)就是用计算机把原稿文字图像经数字化处理和排版编辑,直接在印版上进行扫描成像,然后通过显影、定影等后处理工序或免后处理制成印版。与传统的胶片晒版工艺相比具有工序简单、无需出片、晒版且制版周期短等优点。 二、计算机直接制版的发展 CTP(Computer-to-plate)技术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时期是直接制版技术研究的初期阶段。所以在此期间,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制版质量方面,都不很成熟。到了九十年代,设备制造厂商与印刷厂家密切配合,加速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步伐,并在此期间达到了成熟和工业化应用的程度。于是,在1995年Drupa印刷展览会上,展出了42种CTP 系统。 这一举措立刻引起印刷业对这项技术的极力关注。在1995-1997年之间,就有许多大型印刷公司采用了CTP系统,实现直接制版工艺,但是由于直接制版机在此期间仍十分昂贵,所以限制了这项技术在各中小型企业的使用和推广。1997年-1998年期间,直接制版机的价位大幅度下降,并且直接制版版材开始成熟和发展,所以大量中小型印刷厂开始接受并使用CTP技术。针对印刷厂的情况,开发的机器幅面包括对开,8开,16开不等。据统计,美国到1997年,已有65%的大型印刷厂(员工在100个以上)使用了CTP技术。据美国印刷技术权威机构GATF的调查,从1995-2000年期间,全世界已安装及预计安装CTP系统的数目如下(含报纸印刷业使用的CTP系统,包括8开,对开,全开机总计): 表7-1 1995-2000年CTP应用情况 从这组数据看来,CTP的应用普及速度以每年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着。从1995年到1998年的3年期间,增长的速度竟高达10倍。 CTP系统之所以可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在用户群中普及,除了它有良好的制版性能和取消了软片应用的优点外,CTP技术适用范围的扩大也是十分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场上的直接制版机可以适合大幅面,小幅面的印刷尺寸,单双色印刷和四色彩印,报纸印刷和商业印刷等多种情况的需要。所以,使用起来十分灵活。 而且,近些年来,版材的开发和改进速度也十分迅速。CTP设备价格在五年内大幅度的下降促进了市场的上升与开发。 1998年6月美国报协主办的NEXPO98展览会上,共有11家厂商展出了各自的CTP系统。但没有一家有影响的厂商推出新的激光照排机及相关技术。这充分显示各厂家对CTP技术已不再犹豫,已进入实用阶段。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特点 1.计算机直接制版标志着印前工作流程的完全数字化 印版既是印前处理的最终效果,也是划分印前和印刷的分界线。计算机直接制版之前的印前技术,仅仅实现了印前工作流程部分的数字化。而计算机直接制版实现了数字页面向印

凹版印刷工艺原理及其发展

凹版印刷工艺原理及其发展 凹版印刷是图像从表面上雕刻凹下的制版技术。它起源于中世纪的雕刻凹版画,它与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孔版印刷一样,是印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印刷中的一种主要印刷方法。 凹版印刷是因其版面特征而得名。凹印版的图文部分低于版面,它以不同的深度凹入印版来表现原稿图像的不同层次,空白部分处于同一版面上。印刷时,先将油墨填涂于印版上,然后用刮墨刀把印版表面的油墨刮掉,再通过压力的作用,使存留在印版凹陷部分(即图文部分)的油墨与纸(或其它承印物)接触,将该部分油墨转印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则得到所需的印刷品。 一、凹版印刷工艺过程 印前准备→上版→调整规矩→正式印刷→印后处理 1、印前准备

凹版印刷的准备工作包括:根据施工单的要求,准备承印物、油墨、刮墨刀等,还要对印刷机进行润滑。 印前准备要做到: (1)查印刷机各导向辊转动情况,特别是冷却辊。大部分中高速印机采用水冷,重量大、又是被动辊,很容易造成转动不顺,从而引起压印单元之间的基材张力不稳,直接影响到印品的套印精度。 (2)查压印滚筒。由于油墨、溶剂的作用使得胶辊表面产生不规则溶胀,特别是胶辊两端积累的油墨杂质更要清理干净,有溶胀现象的一律更换。建议尽可能地使用与基材宽度相符合的压印辊。 (3)清理干燥箱出风口、干燥箱内导向辊。检查温度控制部份及执行元件的可靠性。 (4)刮墨刀应正确安装。安装前应检查刮墨刀衬片是否平直,如产生波浪形应及时更换。 (5)油墨循环系统应清理干净。墨盘、搅墨辊、墨泵是否粘有杂物,在墨泵的吸入口应装有一个80一120目的金属网。对油墨进行过滤。以除去杂质。 并经常检查清洗。 (6)检查计算机自动对版装置。光电眼、反射板是否清洁,两者位置是否正确。 特别是调整辊系统要确保整个系统精度、动作可靠。 2、上版 上版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版面不被碰伤,要把叼口处的规矩及推拉规矩对准,还要把印版滚筒紧固在印刷机上,防止正式印刷时印版滚筒的松动。

最新原理以及制备工艺的资料

原理以及制备工艺的 资料

1.2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结构及其发光原理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的器件,属于电荷注入型发光器件。其基本结构如上文所述为夹心结构[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最简单的结构是一个发光层薄膜(EML)加在正负两个电极之间,正负电荷分别从两个电极注入到发光层中并进行复合发光。发光的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下面5个步骤: 1.载流子的注入; 2.载流子的传输; 3.激子的产生; 4.激子的迁移和衰减(辐射衰减); 5.激子的出射(光的耦合输出) 1.载流子的注入:在正向偏压的作用下,空穴从金属阳极费米能级(φa)注入到发光层的最高未占有轨道(HOMO),而电子从金属阴极费米能级(φc)注入到发光层的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形成PLED的正向和负向两种载流子。 载流子注入时,空穴要克服阳极与发光层HOMO之间的能量势垒,而电子要克服阴极与发光层LUMO能级之间的能量势垒,势垒越小,载流子越容易注入,因此金属电极的功函数要与发光层的HOMO和LUMO相匹配。当势垒高度小于0.3-0.4eV时可认为该接触为欧姆接触[i],此时可以认为载流子的注入是没有势垒的。电致发光器件要求两个电极至少一段是透明,光可以由此段出射。作为底端出射结构,氧化铟锡(ITO)由于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优良的导电率以基脚高的功函数,通过溅射的方法,制备成ITO玻璃被广泛用作阳极。

而阴极则常用一些具有较高发射率的低功函数金属,例如钡,钙,镁,铯等[ii,iii,iv]。图1-1给出了典型器件结构的相应能级示意图。[v]但是一般的聚合物发光材料的HOMO和LUMO与阳极和阴极的能级匹配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存在载流子的注入势垒,导致器件高的起亮电压,高的能耗和低的器件性能。 图1-1 器件的能级结构示意图[14] Fig.1-1 The sketch of PLED’s energy level[14] 载流子的注入有两种理论机制,分别是隧穿机制[vi,vii,viii ]和空间电荷限制效应机制[ix,x,xi]。一般情况下,当载流子的注入都不存在势垒时的载流子注入机制符合空间电荷限制效应理论。即此时的注入情况取决于发光层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低的载流迁移率会导致电荷在界面层的积累,阻止载流子的进一步注入[xii,xiii,xiv]。当界面的接触不是欧姆接触时,要将加在器件上的电场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载流子注入,载流子开始注入时的电压称为阈值电压,阈值电场的大小取决于注入的能量势垒的高低,此时的载流子注入机制符合隧道贯穿机制。但是,实际情况下这两种载流子注入情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载流子的传输:诸如的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在器件中向对面的电极迁移。

制版原理与工艺课程标准

《制版原理与工艺》课程标准 制定人:陈春霞审核人:侯旋核准时间:2018.8.26 一、课程标准定位 1.课程名称 《制版原理与工艺》 2.修订版本 2017级第2版 3.教学对象: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二年级 4.学时学分 学时:56 学分:3.5 5.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能力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印刷、制版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所需要的印刷工艺设计和制定能力,设备操作能力,是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必修课程。 6.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印刷技术基础》 后续课程:《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 7.参考教材 《制版工艺》郝晓秀主编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5.07 8.课程开设依据 (1)《制版原理与工艺》的内容是主要针对传统印刷整个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环节----制版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多门课程的前导性课程,也是保证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连续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 (2)是传统印刷、制版企业从事制版工、印刷操作工等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印版设备操作、制版工艺原理与流程控制、印版检测等知识及技能的主要支撑课程。 (3)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也可作为学生今后创业的重要参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四大印刷方式印版类型、特点及应用。 2.掌握平版、凹版、柔版及丝网版的制版工艺流程; 3.熟悉平版、凹版、柔版及丝网版制版设备。 4.掌握胶印、凹印、柔印和丝网印刷制版的工艺参数。 (二)技术目标 1.会鉴别胶片和PS版的正反面和色别。 2.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胶印、柔印、凹印印刷品的制版工艺流程制定。 3.会配备显影液比例、曝光时间、抽真空时间、感光胶配方、显影时间等工艺参数。 (三)素养目标 1.人文素养 (1)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3)具备一定逻辑思维。 (3)具备一定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4)具备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2.职业素养 (1)具备印刷企业制版工岗位应具备的严谨、协作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2)具备“7S”意识。 3.技能素养 (1)熟练操作PS版晒版机、丝网版制版设备、氧化锌制版设备等。 (2)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印品印版的胶片输出、制版操作。 (3)能灵活选用2种不同类型的丝网印刷油墨完成手工丝网印刷作业,并在印(4)会分析和排除制版过程中的故障。 三、教学内容及设计

制版工艺及其特点

制版工艺及其原理 依照原稿,复制成印刷的工艺过程,叫做制版。常用的制版有用铅字排成的活字版,有用阴图或阳图底片晒制而成的凸版、平版、孔版等。 文字排版:将文字原稿,依照设计要求,组成规定版式的工艺,叫做文字排版。书籍、杂志等书版印刷物是以文字排版为基础。目前文字排版的方法有铅活字排版、手动照排、计算机排版三种。 活字版排版工艺:活字版是由铅活字和各种排版材料组成的印版,活字版的工艺流程 1.制字模:字模是用铜或其它金属制成的,一般是凹型字符的铸字模具(制造字模的方法 有冲压字模法、电镀字模法、雕刻字模法三种) ①冲压字模耐用、加工简单,但只能制作笔画简单的字,对外文字母比较适用。 ②电镀字模,价格便宜、设备简单,但加工时间较长,使用寿命较低。 ③雕刻字模,字划精确、质量高、耐用、速度快,是制字模最常用的方法。 2.铸字:用铸字机通过字模将铅合金制成活字的过程。 3.拣字:依照原稿和版式设计要求,将活字排成毛条(规定行长的成品)的过程。 4.裝版:也叫拼版或组版,依照原稿及版式设计要求,将汉字、外文、公式、表格、插图 等组成一定规格的活字版。 5.打样校对:装好的活字版,要放在打样机上打出校样,然后依照原稿及版式设计要求, 在校样上检查并标注出排版的错误。 6.校对分为工厂校对和委印部门校对两种。 7.改版:依照校样的标注,对版面的差错进行修改。 照排工艺 1.照排是照相排版的简称。它是利用照排机,按照版面设计要求,需要排版的文字,通过 光学系统,准确的拍摄大感光材料上,在经冲洗处理,得到文字底片或照片。 2.手动照排工艺:从外形上看,是照相机和打印机的结合体,上方是照相机,下方是打印 机。它结构简单,操作和维修很方便,造价低廉,因此,国内一些印刷厂仍保留着,一般用于配插图的文字说明。 ①版面设计,手动照排机的齿轮每推进一齿为0.25mm,因此,在照排之前,要将版 的尺寸,文字的大小,字隙,字距,标题占行等折算成齿数。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第一章 1、1 溶胶凝胶 1、什么是溶胶——凝胶? 答: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2、基本原理(了解) 3、设备:磁力搅拌器、电力搅拌器 4、优点:该方法制备块体材料具有纯度高、材料成分易控制、成分多元化、均匀性好、材料形状多样化、且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性合成并致密化等 5、工艺过程:自己看 6、工艺参数:自己看 2、1水热与溶剂热合成 1、水热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加压(或自生蒸气压),创造一个相对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 2、溶剂热法:将水热法中的水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例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3、优点:a、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物的氧

化过程或水中氧的污染; b、非水溶剂的采用使得溶剂热法可选择原料范围大大扩大; c、由于有机溶剂的低沸点,在同样的条件下,它们可以达到比水热合成更高的气压,从而有利于产物的结晶; d、由于较低的反应温度,反应物中结构单元可以保留到产物中,且不受破坏。同时,有机溶剂官能团和反应物或产物作用,生成某些新型在催化和储能方面有潜在应用的材料 4、生产设备: 高压釜是进行高温高压水热与溶剂热合成的基本设备;(分类自己看),高压容器一般用特种不锈钢制成, 5、合成工艺:选择反应物核反应介质——确定物料配方——优化配料顺序——装釜、封釜——确定反应温度、压力、时间等试验条件——冷却、开釜——液、固分离——物相分析 6、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存在的问题:1、无法观察晶体生长和材料合成的过程,不直观。2、设备要求高耐高温高压的钢材,耐腐蚀的内衬、技术难度大温压控制严格、成本高。3、安全性差,加热时密闭反应釜中流体体积膨胀,能够产生极大的压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7、水热生长体系中的晶粒形成可分为三种类型: a、“均匀溶液饱和析出”机制 b、“溶解-结晶”机制 c、“原位结晶”机制

制版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

《制版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以及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能力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印刷企业印刷生产一线工作所需要的印刷工艺设计和制定能力,设备操作、故障排除和维护能力,是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必修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标 1. 印刷工艺设计和制定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会进行制版工艺参数的设置,会制定印版制作工艺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印刷要求进行制版工艺流程的制定能力, 2. 设备操作、故障排除和维护能力 ①制版设备的选择及操作能力 通过教学与实践训练,使学生熟悉各种制版方法所用的设备及工具的结构、性能及工作原理和使用场合,熟练制版设备及工具的操作和使用。 ②制版工艺参数的设置与控制能力 通过教学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制版过程中温度、速度、时间、浓度等工艺参数的设置方法,并能够根据具体的印刷品类型及制版要求对工艺参数进行设置,同时学会控制工艺参数的值。 ③各种印版的制作能力 通过学习与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应用制版相关设备按照规范的工艺过程,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印版,并能结合实际印刷任务对制版过程进行调控制作出合格的印版。 ④制版故障排除及质量控制能力 通过教学与实践训练,使学生熟悉各种印刷方式的印版及制版设备的故障类型、原因及排除方法,熟悉印版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制版故障的排除及质量的控制。 3.职业证书等级 获得中级晒版工、中级制版工职业资格证书。 三、能力要求 1. 印刷工艺设计和制定能力 1) 能在规定时间内分组讨论制定出指定胶印、柔印、凹印等各1种印刷品的制版工艺流程。 2) 能合理设置制版工艺参数,如显影液比例、曝光时间、抽真空时间、感光胶配方、显影时间等。 2. 设备操作、故障排除和维护能力 1)5分钟完成对指定的1套胶片和2套PS版的正反面和色别的鉴别。 2)在30分钟内完成1种文字线条稿的1块PS版的制版,2分钟之内分析所做PS版的质量问题,并在操作中解决。 3)在15分钟内完成指定1种纸质原稿和1种电子原稿的氧化锌纸基版的输

凹版印刷的原理及其特点(精)

1.凹版印刷的原理及其特点。 Key:凹印版的图文部分低于版面,它以不同的深度凹入印版来表现原稿图像的不同层次,空白部分处于同一版面上。印刷时,先将油墨填涂于印版上,然后用刮墨刀把印版表面的油墨刮掉,再通过压力的作用,使存留在印版凹陷部分(即图文部分)的油墨与纸(或其它承印物)接触,将该部分油墨转印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则得到所需的印刷品。 特点:凹版印刷具有墨层厚、色彩鲜艳、耐印力高、适用范围广、适合连续绵延的图案的印刷。现已广泛应用于塑料包装印刷、纸制包装印刷、装饰印刷、转移印花、出版印刷等领域。 2.简述凹版与平版、凸版的不同点。 Key:凹版印刷与平、凸版印刷相比较,其突出的优点是印刷质量好,通过不同深浅程度的油墨层,能将连续性色调原稿丰富的层次较完整地表现出来,墨色厚实,色彩鲜艳,富于立体感,它的墨层比平印产品厚5倍之多,比凸印产品厚2倍以上。 3.简述凹版的优缺点。 Key:凹版印刷具有墨层厚、色彩鲜艳、耐印力高、适用范围广、适合连续绵延的图案的印刷。现已广泛应用于塑料包装印刷、纸制包装印刷、装饰印刷、转移印花、出版印刷等领域。 4.简述凹版的分类。 Key:凹印刷版按图文形成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两大类。5.简述雕刻凹版的制版工艺。 Key:雕刻凹版的制版工艺是利用手工,机械或电子控制雕刻刀在铜版或钢版上把图文部分挖掉,为了表现图像的层次,挖去的深度和宽度各不同。深处附着的油墨多,印出的色调浓厚;浅处油墨少印出的色调淡薄。雕刻凹版有:手工雕刻、机械雕刻、电子雕刻凹版。 6.电子雕刻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Key:电子雕刻机的工作原理是在电子雕刻机上利用光电原理,根据原稿中不同层次的图文对光源反射不同的光量(若用透射原稿则透过不同光量),通过光电转换产生相对应的电量,控制进行雕刻刀具升降距离,对预先处理好当然金属版面进行雕刻,获得需要的图文。 7.简述凹印电子雕刻机原理。 Key:凹版电子雕刻机是一种现代化的制作凹版设备,是由电子、光学与机械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所组成的利用电子与光学原理,通过机械等物理方法进行制版,把原稿、阳图片或平印用网目阳图片,经由全自动的电子扫描、阶调控制及雕刻系统,直接在印版滚筒上雕刻出与原稿相对应的网孔来。 8.简述照相凹版的制版原理。 Key:照相凹版制版法,又称为碳素纸过版法或碳素纸腐蚀法,这是一种传统的凹版制版方法,其工艺是将原稿通过照相或者电分制成连续调阳图,然后在敏化的碳素纸上先晒制凹网(又称为网格),再晒制连续调阳图片,经过曝光的碳素纸已具有凹网和阳图图案文字,过版在脱脂的滚筒上,并通过显影,从而在过版的碳素纸上形成了密度不同的网格。经填版后,用不同浓度的三氯化铁腐蚀液进行腐蚀,就形成了大小相同和深浅不同的凹版网孔9.简述照相网点凹版的制版工艺及特点。 Key:照相→脱脂去污处理→感光液涂布→晒版→显影及清洗→涂防腐剂→电解腐蚀 特点:这种工艺方法与氯化铁腐蚀法相比较,简单稳定、易控制。电解溶液耗尽后排放物易中和,价格便宜,以后工序过程及要求与照相凹版相同。

浅谈凹凸印刷制版工艺

浅谈凹凸印刷制版工艺 随着印刷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包装装璜有更高的要求,在色彩上要求鲜艳,在层次上,不仅需要能反映平面的明暗层次,而且需要有立体感的层次,凹凸印刷能使产品增加立体感的层次。 凹凸印刷是图版印刷范围内一种不用油墨的特殊印刷工艺。在印有图文的印刷品上,根据其图文制成凹凸两块版,再用平压平印刷机进行压印,使印刷品图文表面形如浮雕状,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所以又称"轧凹凸",此法类似"拱花"。 凹凸印刷的工艺流程如下:凹凸印版的制作→凹凸版压印。 一、凹凸印版的制作 首先分清图面的主次层次,要以主体表现为主题,运用深浅层次,达到一定深度,然后考虑次要层次,突出的主体部分要使凸起高度高些。印版先制成凹版,利用雕刻工艺进行,可以是木刻版、铜刻版、钢刻版、腐蚀版;其次确定图形与线条的表现方法,主体与一般的层次要协调,版面深处与浅处要协调,一个图画的轮廓要由浅入深,并有一定坡度,雕刻图面是运用透视原理以及近深远浅等表现手法;最后在完成轮廓雕刻后,进行精工细琢,使整个版面光洁匀润。 将雕刻好的凹版,粘在平压平印刷机的金属底板的中央,并校平印版,防止受压不平衡,发生压力不实或走版现象,在压印平板上粘上黄板纸,要校正压力,对凹凸轮廓层次较多的部位,按深浅不同,用黄板纸按压印面大小剪成纸片粘贴,形成与凹版相同的梯形凸模,此时梯形凸模的细部并不与凹版一致,在梯形凸模上铺有一层石膏浆液,石膏浆液用细净石膏粉拌入胶水调成,稠度要适宜,用一张薄型纸盖在石膏浆液上面,在石膏将干未干时进行凹凸试压,为防止石膏粘坏,可在凹版上刷一层煤油。试压时用于轻摇机器,开始时速度要慢,以避免石膏层迅速铺开,形成凹版与凸版不吻合现象。待石膏干硬定型后,可用正常速度压印。初次压出的图形如有不符合质量要求之处,需对石膏层进行修补,并在石膏尚未干硬时,将非压印面上的多余石膏用刀刮去。

材料制备工艺流程设计

材料合成工艺设计 设计题目: 碳热还原法制备纳米Si3N4粉末工艺设计 学生姓名:胡魁 学号:20110412310042 专业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11理实) 指导老师:陈永 完成日期:2014年6月9日

目录: 碳热还原法制备Si3N4粉末工艺设计 一、引言 (3) 二、设计原理和反应原理 (3) 三、工艺过程及流程图说明与论证 (7) 1、工艺过程 (7) 2、方案说明 (8) 3、工艺流程图 (9) 四、物料衡算 (9) 五、热量衡算 (10) 六、设备选型及依据 (12) 七、生产车间(实验室)布置 (13) 八、对设计的评述及体会 (13) 九、致谢 (14) 十、参考文献 (15)

一、引言 Si3N4基陶瓷是一种典型的高温结构材料,具有密度高、热膨胀系数小、硬度大、高弹性模量以及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电绝缘性好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到汽车、机械、冶金和化学工程等领域,并逐渐渗透到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电子技术、医疗卫生、无损检测、自动控制、广播电视等多个尖端科学领域。但作为高温结构材料,它还存在抗机械冲击强度低、容易发生脆性断裂等缺点,要得到性能优异的Si3N4陶瓷材料,首先必须制备出高纯超细的Si3N4粉末。 Si3N4粉末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目前人们研究最多的有下列几种:1)硅粉直接氮化法;2)热分解法;3)碳热还原氮化法;4)高温气相反应法;5)激光气相反应法;6)等离子体气相反应法;7)溶胶-凝胶(sol-gel)法;8)自蔓延法。其中,碳热还原氮化法是一种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很有前途的合成方法。此法所得粉末纯度高、颗粒细、α-Si3N4含量高、反应吸热,不需要分阶段氮化,氮化速度比硅粉直接氮化法快。 二、设计原理和反应原理 1、反应原理 此法的原理是以C还原SiO2,同时用N2或NH3进行氮化,使硅氮结合生成氮化硅,可能反应式有: 3SiO2(s)+3C(s)+2N2(g)→Si3N4(s)+3CO2(g) (1) 3SiO2(s)+6C(s)+2N2(g)→Si3N4(s)+6CO(g) (2)

材料制备工艺与设备名词解释

谢建军材料制备工艺与设备 名词解释(未收录各种成型工艺的定义) 材料工艺:材料的生产工艺就是把天然原料(包括人造原料)经过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变成工程上有用的原材料的工艺技术。(将任何一种材料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称为材料工艺过程) 材料工艺过程:任何一种材料从原料→成品的整个过程。 材料设备? 材料: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材料工艺任务:通过改变和控制材料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把材料加工成人类社会所需的各种部件和成品。 材料的加工性能:即材料被加工的能力。 单晶材料液相法:直接从气体凝固或利用气相化学反应制备单晶体的方法 单晶材料固相法:在固态条件下,使异常晶粒不断长大吞并其他小晶粒而得到单晶的方法。 材料工艺性能:是指材料适应工艺而获得规定性能和外形的能力。 工艺性能的表征方法——相关法:将材料的工艺性能与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力学参量联系起来。 热工:就是指关于热(加热、保温和降温制度)的工程技术。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卤素化合物、硼化物以及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 材料科学:就是研究有关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工艺流程对于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影响。 水泥磨:水泥磨是指在水泥熟料中添加石膏(调节水泥的硬化时间和硬化强度)、混合料(火山灰、粉煤灰等)后进行混合均匀的简单球磨过程。 喷火口:是挡火墙与燃烧室上部窑墙之间的空间。 陶瓷(广义):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产品的通称。 陶瓷(狭义):以粘土、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等工艺过程制得的产品。 普通(传统)陶瓷:以粘土及其他天然矿物(长石、石英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合、成型、焙烧等工艺过程而制得的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