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

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
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

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当今西方世界,媒体与传播(media & communications)已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从6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科学家们就大众传媒对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然而,鉴于中国社会科学的独特历史和遭遇,媒体与传播研究在本来就倍备冷落的社会科学中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在国内有关传播媒体的论说和文字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总结和探讨。同时还有知识界对汹涌而至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有感而发。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传播媒体进行系统的经验研究和严密的理论分析的文字则很少①。这种研究状况,与大众传媒本身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当今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所扮演的愈来愈关键的角色极不相符。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提倡发展文化与传媒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进行简单的综合介绍,重点选择在传媒研究历史上有过重大突破

和影响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成果,并希望借此能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1. 早期经验主义的传播研究西方社会科学对大众传媒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美国,也就是有声电影开始盛行之际。由于美国的社会科学具有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传统,其特征之一是方法的缜密与理论的贫乏成正比。社会科学的用途,不在于从根本上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而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最大程度地维护现有制度的稳定。至于制度本身是否公正则无关紧要。因此,美国社会科学的主流是御用研究而非批判研究,最初的对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的研究也不例外。

传媒研究史上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就是针对美国公众对当时正在兴起的有声电影所抱的成见撰写而成的。有声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出现,就得到众多青少年观众的青睐。很多家长因此担心添加了声音的银幕更具吸引力,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时的社科学者们针对公众的这种顾虑,进行了一系列包括问卷调查在内的实际调查研究,结果便是后来传播研究史上常提到的“潘恩基金研究”(The Payne Fund Studies)②。此研究得出的结论,现在看来似乎多余而且肤浅,即电影的

确对青少年能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套上了“科学”的光环,这一结论在当时公众中影响很大,对后来的传媒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在此后的30多年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传播与媒体研究的主流,便停留在关注传媒对受众所施加的影响上,也就是所谓的媒体效果研究(media effect studies)。

从总体来看,媒体效果研究大都有意无意地落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stimulus-response)之中。该模式假定,传媒一旦发出刺激信号,受众(audience)必定会在态度或行为上有所反应,传播研究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测量这种受众反应。这一模式在后来社会科学对不同媒体的研究中都得以体现,包括对广播、电视以及连环画册的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60年代中后期对儿童与电视的研究。与“潘恩基金研究”背后的动机类似,儿童与电视的研究,也起因于公众对电视这一“更新的”媒体的顾虑,人们担心电视这一闯入家庭中的小屏幕比电影院更容易教会儿童一些不良的行为。50年代中后期,电视正在普遍进入西方家庭,当时的研究得以采用实地考察(field work)的方式,把已经普及电视的社区与尚未普及电视的社区进行比较③。

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的进一步普及,

儿童及电视的研究便从社区转向心理学研究室(laboratory experiment),纯量化研究成为一种不得已的时尚。此时在美国,公众舆论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反对电视中的暴力和性。面对这种舆论压力,由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便开始企图通过心理学实验来建立电视内容与儿童行为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相当一批实验研究似乎证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但是也有少数得出恰恰相反的结果,即电视中呈现的暴力可以减少实际的暴力行为,亦即所谓的宣泄理论。这种相互矛盾的结论并非偶然,而恰恰说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本身的严重局限性。因为它将研究对象从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抽出来,放在人为的实验室里去观察,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虚拟的。

这种局限性也正是后来英国的传媒社会学批判和超越的对象。狭隘的经验主义对传播媒体研究的垄断,直到60年代后期才得以解体。它们常被后来的批评者戏称为“皮下注射模式”(the hypodermic model),或者“子弹理论”(bullet theory)。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就没有其他非主流的传媒研究存在,只是它们影响甚微。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当时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的批判社会学(critical sociology)将其矛头指向了大众传媒。

批判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亦即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结束。一系列社会动荡取代了平衡发展,包括人们熟知的西欧青年学生运动,美国黑人公民权利运动,以及反对越战示威游行。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进一步动摇了长期以来作为英美社会科学基础的实证主义哲学,从而也将社会学从安于现状的结构功能主义中解放出来,迫使其成为社会批判的工具。在西欧,马克思主义以及后来被统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为批判社会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在美国,以威伯伦(Thorstein Veblen)和米尔思(C. Wright Mills)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本土批判传统也得以宏扬。当时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大众传播媒体自然也成了社会学批判分析的对象之一,批判传媒研究(critical media research)从此得以在70年代迅速发展壮大起来④。

2. 英国的文化研究

英语世界的批判传媒研究,起于60年代后期,在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其主要发源地英国,批判传媒研究从一开始就围绕两个大学的研究中心所采取的不同理论和学科立场而展开。成立于1964年的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 University)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提供汲取多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资源,确立了所谓的英国文化研究(British cultural studies)的传统,传播媒体则构成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晚两年成立的莱斯特大学(Leicester University)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entre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则以社会学为其学科基础,全力以赴地对传播媒体进行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这两个中心先后在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其理论骨干的离任而逐步衰落。但是,它们早期和鼎盛时期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为英国的批判传媒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后来在高校中逐渐普及了的传媒与文化研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难以超越的。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理论家霍尔(Stuart Hall),致力于重新发掘“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理论“整容”,使它成为文化研究和批判的有力工具⑤。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那么,在电子传媒时代,一个社会中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又怎样成了包括被统治阶层在内的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

实际上是一个争夺和取得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也就是霍尔所说的“语言阶级斗争”。在这样一个“和平”而非强制的过程中,传播媒体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构这一过程,探讨媒体有意无意中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

为了便于实际研究和分析,霍尔还详细探讨了意义创造过程中“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这两个不同的阶段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正是通过这两个实际操作上极其复杂的阶段而实现的。在传媒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分析(ideological analysis)代替了过去的效果研究,理论和研究实践长期分离的状态也得以改变。除了对文化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探讨,更为重要的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还作了大量的文本分析和经验研究,对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多方位的描述、阐释和批判,内容涉及亚文化(subculture)、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等方面。在追述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思想根源时,霍尔不但谈到英国本土“鼻祖”郝哥特(Richard Hogard)、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和汤姆逊(E. P. Thompson),还谈到欧陆的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格拉姆西(Antonio Gramsci)、列威-斯

特劳斯(Levi-Strauss)、福科(Foucault)和拉康(Lacan),可见伯明翰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其理论和方法资源上集大成的原则⑦。

被霍尔誉为英国文化研究开山鼻祖的威廉斯和郝哥特,都是工人阶级出身的人文知识分子。面对英国这样一个阶级划分极为鲜明并且相对稳定的社会,威廉斯形象地将自己这种特殊境遇称作一种“越界”(border crossing),即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他们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和理解,决定了他们对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采取的特定态度。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们的批判立场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批判与传统精英文化倡导者所持的态度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亦即西方社会政治上左与右的区别。传统文化精英对大众流行文化采取的态度是无视和蔑视,手段则是隔离或消灭。威廉斯等则把大众传媒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其起源的发展进行认真的探讨。大众文化现象从此也登上了学术这一“大雅之堂”,成为原来只针对经典严肃文本的文艺批判的对象。这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等才被后来者们推举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山鼻祖。

威廉斯早在50年代就对开始对英语中的一些

关键词进行词源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探讨,从词义的变化中把握社会的变迁,反之亦然。英语中culture一词,从原来的拉丁词根发展而来,并延伸出种种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成为英语中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只有当culture从狭窄的“高级精神产品”延伸为人类学意义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成为“文化”,也才有了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流行文化(ppular culture)的说法。但是,对当代文化研究来说,以上culture的两个定义一个过于狭窄,一个过于宽泛。学者们因而试图在这一窄一宽之间找到更为确切的说法。目前比较为人接受的一种定义认为,文化是一切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包括言说、物品、行动、事件等等。其实,这个定义本身也有过于宽泛和含糊其辞之嫌。文化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不定也导致了后来的文化研究领域的无限扩展和杂乱无章,尤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起源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逐渐盛行并变异,使得企图对这一领域进行整体综述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困难。70年代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在理论上认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有意识地反对一切经济决定论,与20世纪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论不约而同。在研究实践中,则通过对文化现象的记录和

阐释达到一种社会批判。譬如,对工人阶级青少年中产生的、反社会的亚文化的关注,隐含了对英国社会阶级压迫的批判。更如,女性主义理论直接影响和指导了中心的具体研究问题,包括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歪曲,以此达到对男权社会里无所不在的性别歧视的批判。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鼎盛过后,蜕变成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系。文化研究也开始被成批生产和仿制,并逐渐成为英语世界高等学院中又一门专业“学科”,其实际社会批判功能也面临被消解的危险。

英国的文化研究从80年代中开始在英语世界里流行起来。在美国,素以实证经验主义为方法论依据的传播研究主流,受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岛国的理论冲击,因而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论繁荣”。澳大利亚由于引进英国的研究人员,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过文化研究热。近些年内,英语世界文化研究的重要论坛,除了原来在美国出版发行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外,又新增添了《欧洲文化研究》(European Journalof Cultural Studies)和《国际文化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均在英国出版发行。这都说明文化研究领域正在试图超越英语世界,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展开。然而,英

语世界中新近的一场文化研究热,在过多地关注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的同时,忽略了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对各种压迫的直面批判精神。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繁荣景象,与其说是本领域研究的发展深化,不如说是学术市场对其需求的增加。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功能,经常被表面上的喧闹所淹没。其中一些较有影响的文化研究者,更是主动放弃了对深层社会批判的追求,反而对流行文化中包含的所谓反抗霸权和控制的因素沾沾自喜并随意夸大。这种形式上的文化激进,其实已经蜕变成实质上的政治保守了。(未完待续)

注释:

①目前国内较常见的经验研究是所谓的受众调查,但是这种调查经常由商业目的所驱动,并非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和批判。

②研究结果由H. J. Forman论编为Our Movie Made Children(New York: Macmillan 1935)。

③在此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值得一提,一个是英国的Television and the Child: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the Youth(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58),由心理学家Hilda T. Himmelweit等共同完成。此研究主要集中讨论电视的到来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另一例是美国传媒研究史上经常提到的Television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由W. Schramme等共同完成。

④80年代初期英语世界大众传媒与传播领域曾发生过一场关于批判研究(critical research)与御用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讨论,讨论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专号“本研究领域中的争鸣”(Ferment in the Field),,1983。

⑤Stuart Hall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收入M. Gurevitch等编辑的Cu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London: Menthuen 1982)。

⑥参见Stuart Hall ‘Encoding/decoding’,收入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79,(London: Hutchingson, 1980)。

⑦Stuart Hall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收入R. Collins等编辑的Media,Culture

& Society: a critical reader,(London: Sage 1986)。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英国国家概况及英国文化

英国国家概况及英国文化 、教育简介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 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 即英王徽。 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 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 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歌: 《上帝保佑女王》杜摯猠癡?桴?畱敥屮(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杜摯猠癡?桴步湩屧)国花: 1 / 10 玫瑰花国鸟: 红胸鸽国石: 钻石科学节: 1831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科学周: 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自然地理: 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41万平方公里。 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 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 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 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 全境分为四部分: 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

英国排名前二十名的大学及王牌专业

如今,出国留学已经趋于平民化,英国以其高含金量的学位文凭及优越的教学质量得到国际上的肯定,吸引了无数留学生前来英国留学。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讲,选择一所适合自己专业的院校十分困难,那么,2019年英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到底有多牛?各自的王牌专业都有哪些?接下来,就随老师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剑桥大学 闪闪发光的背景:金三角名校、全英最佳学府、书院联邦制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诺贝尔奖得主最多、名校中的“高富帅”、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英国留学强势专业:法律、土木工程、地理、英语、机械工程、化学、药学、生物、物理、数学、发展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数学、国际关系、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电子工程、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 2.牛津大学 闪闪发光的背景:金三角名校、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G5超级精英大学世界顶级公立大学、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Europaeum”的核心成员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地理、英语、人类学、药学、国际关系、历史、法律、发展学、社会学、环境学、生物、数学、化学、语言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化工和机械等。 3.圣安德鲁斯大学 闪闪发光的背景:公立研究型大学、苏格兰第一所大学、英国留学生满意度高居前列、英语世界中第三古老的大学、声名远扬的教学与研究中心、超过100个国家留学生占据了总数的30%以上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国际关系、地理、物理、历史、化学和会计与金融等。 4.帝国理工学院 闪闪发光的背景:G5超级精英大学、“金砖五校”之一、“罗素大学集团”成员、毕业生起薪为英国之最、享誉全球的世界顶尖高等学府、研究水平被公认为英国大学三甲之列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环境学、化学工程、电子工程、数学、统计、药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商业管理、会计与金融等。 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闪闪发光的背景:G5超级精英大学、英国金三角名校、“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伦敦大学联盟”成员、学生国际化是学院的特色之一,44%来自世界其他120多个国家及地区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地理、国际关系、传媒、社会学、会计与金融、政治、人类、经济、历史、法律、商业管理、物理和统计等。 6.杜伦大学

英国文化习俗

英国文化习俗 现在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英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生活中的数字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但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可谓"半边天"! 英国家庭的消费额1990年至1997年间增长了75%(含通货膨胀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涨了2.8%。其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费增加了10%。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价上涨了4.4%,但个别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当属香烟。 由此可见,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 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 由于冬季阴雨多雾,使夏天的太阳对英国人来说变的特别宝贵。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假日,公园里,沙滩上到处躺满了享受太阳浴的人们。更有英国人以把自己的皮肤晒成棕色发亮为时髦。 自己动手做 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也是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酷爱运动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1996至1997年间,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司诺克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 丰富多彩的假日

英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英国标签

英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英国标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婴儿在A国的飞机上出生了,出生的时候,飞机正好在B国和C国的边界。而孩子的父母又是另外两国国家D和E国人。A国规定,凡是出生在他们飞机上的婴儿都要入这个国家的国籍。不巧的是,按照另外4个国家的规定,这个婴儿也要加入这些国籍。这个婴儿要拥有5个国籍。故事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不过拿到电影圈里来却并不稀奇。在电影工业全球合作日趋加深的背景下,A国导演。B国演员,C国编剧,D国特效,E、F、G国联合投资之类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分辨一部电影的国籍呢?我们在谈论英国电影的时候,说的又是哪些电影呢? 标准 1、英国资本 大多数电影节都是把最佳电影奖颁发给制片人。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抱走《国王的演讲》最佳电影小金人的,就是英国制片人伊安·坎宁。想当年伊安·坎宁狠心拒绝了好莱坞投资,以保证这部电影的独立性,换来这部口味不同于好莱坞的成功之作。 电影是造梦机器,可是这个机器要正常运行,要花费大量资金。一部电影投资动辄上亿。所以把电影当成是工业化产品,归投资方所有,乍看起来并没什么不对。可是我们再分析另外一部电影。1995年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是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投资1550万美元拍摄的。可是这部电影是英国名著改编,编剧演员都是英国人,电影充满英伦风情。这部电影难道我们能说是美国电影吗? 标准 2、英国拍摄 历来外国投资者在英国本土拍摄的电影非常多,它们的特点是展现英国风情、故事根据有品位的名著改编,都是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小说和戏剧,由一批受过戏剧舞台训练的英国演员来主演。这样的电影总是能博得评论界的欢心。比如根据奥斯汀小说改编的作品,改编约翰·勒·卡雷小说拍摄的侦探电影《斯麦利的人马》、《不朽的园丁》等,根据罗琳小说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等等。 很多人认为这类电影是英国电影人能够做得最成功的地方,这些电影里的英国文化痕迹是无法替代的。 标准 3、英国文化电影 网上流传一份名为“BFI100”的片单,有人简单地称之为20世纪100部最佳英国影片。事实上这个翻译并不准确。1999年初,BFI编辑了一本小册子送给全英影视界包括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师、研究人员、发行商、评论家等在内的各个行当的1000名人员,要求这些人考虑并选出20世纪内在影院上映并给他们带来强烈而持久印象的100部“英国文化电影”,评选的结果

英国大学管理专业排名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1584536.html, 完全大学指南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是英国第三方研究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排名,完全大学指南是英国大学排名影响比较广泛的一个排名。主要从入学标准、学生满意度、科研水平、毕业生前景等方面考察。 完全大学指南除了发布英国大学综合排名,同时也发布了不同专业英国大学排名,和立思辰留学360一起来看一下2016年英国大学商科及管理专业排名 毫无意外,排名前5的大学和去年几乎如出一辙。但值得关注的是,杜伦大学异军突起,从去年的20进驻到top10,成为商科院校里的佼佼者。 CUG Rank University Name Entry Standards Student Satisfaction Research Assessment Graduate Prospects Overall Score 20152014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1584536.html, 1 1 Cambridge 3.05 78 100.0 1 2 Bath 464 4.32 2.95 89 100.0 3 3 St Andrews 539 4.2 4 2.6 5 79 98.9 London School of 500 3.98 2.95 80 97.6 4 4 Economics 5 5 Warwick 518 3.7 6 2.95 82 97.4 6 20 Durham 452 4.02 2.65 90 96.4 7 7 Lancaster 442 4.03 2.95 83 96.2 8 6 Loughborough 415 4.15 2.70 86 95.2 9 11 Strathclyde 501 4.07 2.85 68 95.1 10 8 Exeter 447 4.12 2.65 80 94.8 11 9 Leeds 437 4.09 2.85 77 94.6 King's College 12 13 488 3.66 2.95 73 93.8 London 13 17 Birmingham 414 3.79 2.65 89 93.4 14 11 City 458 4.07 2.60 72 93.0 15 10 Cardiff 394 4.03 3.00 72 92.3 16 14 Reading 408 4.05 2.50 78 91.6 University 486 4.00 96 91.6 17 32 College London 18 19 Aston 381 4.10 2.70 76 91.5 19 18 Newcastle 419 3.90 2.50 79 91.4 20 27 Surrey 397 4.11 2.50 76 91.2 21 26 York 408 4.11 2.45 75 91.1 22 22 Nottingham 419 3.87 2.85 69 91.0 23 15 Glasgow 442 3.76 2.50 76 90.9 24 23 Edinburgh 458 3.79 2.45 72 90.6 25 25 Heriot-Watt 405 4.12 2.40 74 90.6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英国王朝谱系

诺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dy 1066-1087 威廉一世(征服王),1027-1087 诺曼底公爵。表兄爱德华早年流亡诺曼底,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死后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于是威廉出兵占领英格兰。诺曼王朝开始。 1087-1100 威廉二世(红毛王),1060-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长兄罗伯特继承并承诺将诺曼公国王位传给他。在狩猎时中流箭身亡,也有说法是被亨利一世暗箭伤害。 1100-1135 亨利一世,1068-1135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其独子威廉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无子。因丧子和安茹伯爵叛乱而忧郁,导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1135-1154 斯蒂芬 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亨利一世死后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王位。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继承权,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国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同因淫乱被迫离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莱奥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晚年发生王后和王子叛乱,亲征诺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军俘虏死亡。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在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一共只有六个月。是骑士的楷模,但是作为国王却非常失败。 1199-1216 约翰(无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长兄和三兄早亡。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所以被称为无地王。在位期间出兵法国而战败,回国后由于征税而面临国内诸侯反抗,被迫颁布了承认封建特权和城市自治的《大宪章》。

2017《TIMES》英国大学商科排名

去年的《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41.2%的意向留学生选择就读商科,商科毕业后就业面广、薪资待遇高、工作体面;全球范围内接受过商科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表示:商科教育帮助自己获得了个人回报93%、职业回报89%、财务回报75%。 学科排名总体排 名 大学 1 3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圣安德鲁斯大学 2 2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学 3 12University of Bath 巴斯大学 4 6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伦敦大学学院 5 9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开斯特大学 6 11Loughborough University 拉夫堡大学 6 7University of Warwick 华威大学 8 48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斯克莱德大学 9 27King's College London 伦敦国王学院 10 13University of Leeds 利兹大学 11 4Durham University 杜伦大学

12 8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13 19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 13 9University of Exeter 埃克塞特大学 15 20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诺丁汉大学 16 18University of Sussex 萨塞克斯大学 17 23University of Kent 肯特大学 18 17University of York 约克大学 19 26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20 24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谢菲尔德大学 20 33Aston University Birmingham 阿斯顿大学伯明翰 22 44University of Aberdeen 阿伯丁大学 23 31University of Reading 雷丁大学 23 32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 23 16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伯明翰大学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

大众文化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 1、“文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其中不包括(B) A 与文明同义 B 文学意义 C 美学意义 D 人类学意义 2、下列形态中不属于描述性意涵(D) A 华夏文明 B 印加文明 C 西方文明 D 有教养文明 3、下列形态中不属于规范性的意涵(B) A 文雅的文明 B 基督教文明 C 懂礼貌的文明 D 有教养的文明 (第三节) 1、中产阶级出现后,文化图谱由一分为二变成了三分天下:即上层阶级文化、(A)下层阶级文化。 A 中产阶级文化 B 中层阶级文化 C 中下层阶级文化 D 中上层阶级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对概念则建立在(C)的主题划分的基础上的。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新闻学 3、精英文化属于(B)的文化 A 和风飘絮 B 阳春白雪 C 春风飞扬 D 春暖花开 4、大众文化是(A)的文化 A 下里巴人 B 乡下人 C 农村人 D 平民 5、在中国当下,文化的类型划分则必须具有特殊性,我们依照(D)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 A 中心 B 重点 C 主旨 D 主流 6、(A)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间文化 D 精英文化 7、英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C)是“某个社会中所有人的文化”。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通俗文化 D 民间文化 8、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D)将大众文化界定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A 雷蒙.威廉斯 B 威尔逊 C 托马斯 D 约翰.哈特利 9、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中,通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指的都是一种(A)的文化形态。 A 前工业社会中 B 后工业社会中 C 中期工业社会中 D 中后期工业社会中 10、文化的外延,指向三个领域:物质、(C)和社会实践。

英国大学研究生排名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1584536.html, 近年来,去英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立思辰留学360表示,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名扬四海。且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最古老大学坐落的地方,素以高水平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为特色。 《完全大学指南》英国大学排名是英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大学排名之一,主要从入学标准、学生满意度、科研水平、毕业生前景等方面考察。2016年最新《完全大学指南》英国大学专业排名已经火热出炉,立思辰留学360分析下面是2016年英国大学建筑学专业排名,供大家参考! 《完全大学指南》2016英国大学排名之建筑学专业排名 CUG Rank University Name Entry Standards Student Satisfaction Research Assessment Graduate Prospects Overall Score 20152014 1 1 Bath 577 4.45 2.90 86 100.0 2 2 Cambridge 571 4.20 3.10 82 98.9 3 4 Edinburgh 527 3.73 2.90 90 97.0 4 3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499 3.77 3.05 88 96.5 5 5 Newcastle 43 6 4.20 2.70 90 95.4 6 7 Sheffield 510 4.26 2.98 74 95.4 7 6 Cardiff 494 4.04 2.75 80 94.6 8 12 Nottingham 487 3.85 2.35 84 93.3 9 9 Liverpool 429 3.91 3.00 74 92.1

英国王朝列表

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 ·威廉一世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威廉二世King William II Rufus "红毛王" ·亨利一世King Henry I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斯蒂芬(King Stephen) (布洛瓦王朝) 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r ·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 ·理查一世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狮心王" ·约翰King John Lackland "无地王"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亨利三世King Henry III) ·爱德华一世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长脚王" ·爱德华二世King Edward II ·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理查二世King Richard II 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 ·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 ·亨利五世King Henry V ·亨利六世King Henry VI 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 ·爱德华四世King Edward IV ·爱德华五世King Edward V ·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都铎王朝House of Tudor ·亨利七世King Henry VII ·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 ·爱德华六世King Edward VI ·简·格雷Lady Jane Grey ·玛丽一世Queen Mary I the Bloody "血腥玛丽" ·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 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 ·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 共和政府 ·奥利弗·克伦威尔 ·理查·克伦威尔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House of Stewart ·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 ·查理二世King Chales II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 ·安妮女王Queen Ann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nover ·乔治一世King George I ·乔治二世King George II ·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乔治四世King George IV ·威廉四世King William IV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新兴词语与流行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一:【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的新兴词汇 二十一世纪新兴词汇的调 查报告 班级:高2012级1班 姓名:张超(负责撰写报告及汇报) 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指导老师:王昌君 - 1 -二十一世纪新兴词汇的调查报告 班级:高2012级1班 姓名:张超(负责撰写报告及汇报) 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指导老师:王昌君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盛行,一些网络语言在人们,特别是新新人类中流行。这些新词汇被他们广泛用于生活语言中。每个词汇的流行必然有它的市场,我们收集了一些网络词汇,看看下面这些另类的网络语言,你知道的有多少?看看它们既可以说是一种消遣,又可以在听到这些词汇时,不至于迷惑不解。让我们一同走进21世纪的新兴词汇吧!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新兴词汇的用法,好处,弊端,促进新兴词汇的发展,加深我们对汉文化的理解,提升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集体的力量,锻炼在多方面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处事能力。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问卷法、查文献资料法、网络查询法。 2.研究过程:分工合作,分四阶段实施: 3. 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1年5月 ① 9月20日- 9月23日,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②10月10日-10月25日,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③ 3月16日- 3月20日,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2 -②此次问卷调查共调查100人,0-15岁:22人,16-30岁:57人,30岁以上:21人 通过这次有关“21世纪新兴词汇”的有关调查可以了解到现在大部分人对“新兴词汇”比较了解,其中16-30岁年龄段的人较多,对“新兴词汇”接触较多,使用较多,也是使用“新兴词汇”的主要群体,主要通过①网络,电视等媒体;②报纸,杂志等读物;③朋友,同学,家人等这三种途径。并且调查中的大部分人都对“新兴词汇”的发展抱有很大希望,认为这类词汇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新兴词汇”的出现是对中华传统的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发展和补充,是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见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加以发扬,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变化,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眼光加以对待,并能够正确的使用,相信会使我们中华传统的五千年文化更加精彩,丰富。 - 3 - 2.新兴词汇示例:

英国王室谱系

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 威廉一世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威廉二世King William II Rufus "红毛王" 亨利一世King Henry I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斯蒂芬(King Stephen) (布洛瓦王朝) 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 理查一世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狮心王" 约翰King John Lackland "无地王"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亨利三世King Henry III) 爱德华一世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长脚王" 爱德华二世King Edward II 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理查二世King Richard II 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 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 亨利五世King Henry V

亨利六世King Henry VI 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 爱德华四世King Edward IV 爱德华五世King Edward V 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都铎王朝House of Tudor 亨利七世King Henry VII 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 爱德华六世King Edward VI 简•格雷Lady Jane Grey 玛丽一世Queen Mary I the Bloody "血腥玛丽" 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 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 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 共和政府 奥利弗•克伦威尔,护国公 理查•克伦威尔,护国公

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

2000年9月2000年 第5期 外国文学 Foreig n Literatures Sep.,2000 N o.5,2000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 赵国新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述英国文化研究的4部奠基之作入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文化论”阶段的重要贡献。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在继承和批判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文化的定义,规定了文化分析的任务;《漫长的革命》具体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手段;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为具有英国特色的阶级文化研究提供了范例; 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发掘出底层民众的政治文化,它对工人阶级主体经验的重视和正视社会现实给予早期文化研究以重要启发。 关键词:文化研究;全部生活方式;情感结构;工人阶级文化;文化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_5529(2000)05_0055_06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文学科当中就一直存在着文化批评的传统,即雷蒙·威廉斯所揭示的“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它的核心思想是,工业革命之前还存在的和谐、有机的文化受到了人为的工业文明的侵蚀,导致当代精神和文化的危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发现和扩大有机的社群(community)和文化价值。这种文化危机感绝非英国一家独有,只不过它并没有像面临相同困境的德国和法国那样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经典社会学,以解释现代社会中萌生的崩溃感,提出恢复社会和谐的对策;思想贫瘠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土壤是养育不出强劲有力、气度恢宏、具有总体性特征的哲学和社会学传统的,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诸如马修·阿诺德、塞缪尔·科尔律治、T.S.艾略特、F.R.利维斯等文学批评家的肩上。而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没有固定的方法论、以一切当代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英国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批评家所苦心经营的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继续,只不过它是在战后新的社会背景下探讨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认真的、批判的学术工作中,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很少有不间断的连续性。”①英国文化研究没有确定的开始日期,但是,诸多论述文化研究的著述一般都认为它成形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1958)和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的出版为标志。它直接脱胎于艾略特和利维斯的文化观念和文学批评,就其早期实践而言,它既是对他们的保守的文化观念的反拨,又是对他们宣扬的细读式文学分析方法的秉承。 ①Stuart Hall,“Cultu ral Studies:Tw o Paradigms”,见Jessica M unns&Cita Raj an(eds.),A Cu ltural Studies Reader:History,Theory,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5).

最新英国环境专业大学排名情况

近期,TIMES英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排名的发布吸引了同学们的强烈关注,近些年来,伴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也争相出现,人才缺口的扩大使得越来越多同学对其青睐有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英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排名进行详细介绍,希望为大家英国留学提供参考方向。 一、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英国大学排名4,世界排名6,位于伦敦) 推荐课程 环境工程MSc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工程和商业管理MSc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MSc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留学申请资格 1、一等学位,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工程,自然科学,土壤科学等专业学生也可以申请。 2、雅思6.5(写作和口语6.0) 二、南安普顿大学(Southampton)(英国大学排名19,世界排名75,位于英格兰南部) 推荐课程 能源可持续发展MSc Programmes i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可再生能源科技与应用MSc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留学申请资格 1、数学、物理、工程或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本科学士学位 2、雅思6.5 三、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英国大学排名13,世界排名30,位于英格兰南部) 推荐课程 水与环境管理MSc in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留学申请资格 1、二等学士学位 2、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 四、Edinburgh爱丁堡大学(英国大学排名15,世界排名20,位于苏格兰地区) 推荐课程 环境保护与管理MS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留学申请资格 1、要求学生有生物,环境或者是物理以及地理工程方面的背景,二等学士学位 2、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 五、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英国大学排名17,世界排名72,位于英格兰中部) 推荐课程

关于流行文化的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论证及对策浅析 ?萍乡卫校德育教研室张蕾杜俊远 [内容摘要]: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迅速流行和传播。流行文化在给青少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分析流行文化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确对待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从根本上,源头上做好引导与教育,是我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影响对策 题记: 时光任冉,岁月如梭,当新千年的钟声早已离我们远去时,当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的号角正在吹响时,当灯红酒绿,烛影摇红已漫布城市的某些角落时,你是否还记得跳着"霹雳舞"、穿着喇叭裤越过的上个世纪80年代?你是否还记得哼着校园民谣走过的90年年代?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姆指一族,红歌会、哈韩哈日族,DV人,火星字,“芙蓉姐姐”这些流行文化的出现,无疑对当代青少年主流思想教育提出挑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这种两难困境时,“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我们该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它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被大众普遍喜欢和

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流行文化包括超级女生类选秀活动、博客、网游、手机短信、韩剧、网络歌曲、动漫等新形式,小到从一支小小的笔,大到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几乎无所不能成为流行文化。当代青少年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们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既紧跟时代潮流,喜欢流行元素,追求前沿生活,价值取向多元,而流行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我张扬又恰恰与这年青一代接轨,所以青少年成了流行文化最主要的传播者和消费者。 二、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论证 随着人们对快速占领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流行文化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流行文化有如一把双刃剑,一方丰富了当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拓展了教育资源,繁荣了校园文化,但另一方面某些不健康的文化内容却正在浸润着青少年单纯的精神家园,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流行文化丰富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当代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各种文化的融合中,流行文化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青少年喜爱,如流行歌曲、红歌会,DV,写博客,组群、Q聊等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日常生活。在课余生活中,青少年们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表演节目、组织开展群体性活动,互相交流,表达自身对现代生活的思考。此外,有些优秀的流行文化同样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如很多学校建立校园网站,发布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成果、学生网上开博、年轻白领们为发泄压力和呼吁城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组建“解压团”、“抱抱团”,这些都是流行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积极面所在。 青少年是流行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消费主流,流行文化通过作用于青少年,同样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对当前流行文化的深刻剖析和理解下,校园民谣、校园流行语、校园DV校园话剧等也迅速走进人们的视线,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进程的发展与完善,丰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