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高二第四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宋词,选取四个不同风格词人不同时期的八首词。单元提示中说:词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字简洁含蕴丰富,句式短促有力,借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豪放格调,虽有短暂的壮志未酬,但瞬间超脱旷达,是东坡骨子里展现的豪放格调。不仅苏轼有超脱旷达的情怀,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学会超脱旷达。

二、说学情:

本文的作者其人、其文高一《前赤壁赋》中已有接触和了解,再加上意象奇特,句式短促有力,文气旺盛,趣味丰瞻。对于我班的学生而言,应很有的吸引力。本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不难,难在对于苏轼兼有儒、释、道思想的超脱旷达的情怀理解上有难处。需要教师搭建一定的支架(如联系学生已学知识并给予一定助读材料)。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品味奇特意象,感受豪放风格,并进行反复朗诵。 2.体会放下是福、超脱旷达的情怀;并由此联系社会、3.生活,培养学生面对逆境时,

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一些,把握当下的精神。

这个目标的确定依据一是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二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而定。

教学重点:感受本次写景、写人体现的豪放格调。.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放下是福、超脱旷达的情怀,联系当下,反观自身。

三、说教法学法

1、“情境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东西。本文运用多媒体辅助(图片、视频)和文学艺术语言建构写景、写人、抒情的真实情境,感受豪放格调和旷达情怀。

2、发现点拨的“对话式”教学法

存在主义布贝尔的对话理论主张“教育中的关系是一种十足的对话关系”。教育不能“只呼不应”,要有“呼应”。因此采取“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经历。

3、诵读法。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要领略文章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本文文气豪放,波澜壮阔,通过诵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非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讲,满堂灌,代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满堂诵,满堂思。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将我的教学设计为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了解豪放知识”,这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知识,初步感受豪放词,从而为重点做铺垫;

第二板块为“感受豪放风格”,这一板块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创建情境,把握文章重点,真实感受词人写景、写人时的豪放格调,以此来突

破重点。.

第三板块为“体会旷达情怀”,这一板块通过对比鉴赏关键句,还原

词中的“留白”,明白苏轼由“壮志未酬”到“超脱旷达”的情感变化,进而体会词人情怀。

第四版块为:“联系生活感悟”,这一板块则是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与深化,更好的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和实现自我发展。大板块的设计先从了解豪放,到感受文字的豪放,再到体会领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怀,最后进行拓展与迁移,这四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

(ppt展示)

教师主导:词的知识—内容的豪放—情怀的旷达—生活的感悟

学生主体:了解“豪放”—感受“豪放”—体会“旷达”—感悟生活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大家还记得那个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的苏子吗?现在,那个“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苏子又站立在了黄州附近的赤壁。此次东坡先生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慨呢?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同一时期创作的一首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入采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回忆以前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思维从建构和疑问开始”由此及彼,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迅速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词的知识”(这一部分说课时采用课堂模拟语言,变换说课方式)

(1)了解豪放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二个活动:

活动一:疏通文本

重点字词。PPT师:同学们,请自由朗读课文,勾画

四个字词的意思;怀古词身临古迹,明确:纶巾、樯橹、尊、酹

。怀念古人、古事,抒发感慨

活动二:初感豪放《此话丛书》对苏学士的评价,感受古人对苏学士豪放师:同学们,请齐读PPT 风格的形象比喻。老师通过语言和行为创造情境,展示关西形象,并请个别同学试着唱,然后大家一起唱。“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课标指出:

”这一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体验,进一步感知豪放。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三)“内容的豪放”

(2)感受豪放特点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二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写景的豪放格调。

师:齐读上片,写景的时候如何体现豪放格调?(注意里面的动词、形容词、数词)

明确:险峻、高俊、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四溅、狂澜奔腾。总之,写出长江奇险雄伟的宏大气势,表现诗人的豪放格调。 PPT展示:写景时体现豪放的句子(形容词、动词、数次变色)。词人用大量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给我们展示一幅奇险雄伟、富有宏大气势画面。

齐读词的上片,读出描写景物时奇险雄伟、宏大气势。

过度:难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而且他们都淘尽洗净了吗?当然没有,这样的人还是有的,起码在东坡眼里有一个那就是—周瑜。.

活动二:感受写人的豪放格调。

师:齐读词下片描写周瑜的句子,看看苏轼在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如何体现豪放格调的?

PPT展示:官场:“周郎” 24岁当了“建威中郎将”。《三国志》:“吴中皆呼为

郎”,“郎”,青年男子。呼人“郎”有赞美之意。

情场:“当年”,年轻的时候24岁娶了绝代美女。

战场:34岁,赤壁大战前线总指挥。羽扇,羽毛做的扇子。纶巾,青丝做的头巾,儒将的象征。谈笑间,淡定自若。樯橹灰飞烟灭,以少胜多。

明确: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所以,塑造人物时也是一种豪放的风格。

齐读,再次强调注意朗读技巧,形容词、动词重读,读出关西大汉的豪放气势。

课标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把握句中富有表现力字词(形容词、动词、数词)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文学艺术语言进一步构建豪放的意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四)情怀的旷达

(3)体会旷达情怀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和情怀。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结合本单元呈现的词的两个风格设计“对比鉴赏”的对比鉴赏的方法设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活动如下:

1、师:苏轼用豪放的格调怀念古人、古事。怀古之人必有怀古之情,此时此刻东坡先生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生:齐读下片中抒情的句子。

2、师:神游故国,面对英雄人物,应笑我多情,笑我什么?

“多情”何意?诗人为什么多愁善感?“愁”什么?“感”什么?

知人论世PPT展示本词创作背景

遥想我东坡当年……..

29岁考中进士,任翰林学士,人称苏学士;

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大文豪、文化名人,神宗皇帝都很欣赏他;

“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

明确:词人苏轼也是雄才大略、思想抱负之人,但一生一贬再贬,华发早生,满腔的热血、满腔的抱负没有机会施展。可以说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有无尽的怨、无尽的愤、更有无尽的愁。作者感时伤己、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3、生:再读“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时此刻无尽的愁郁结于苏轼心头,作者愁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思考:如果我们借用易安的诗句,这样岂不是更完美了,我们的文笔比苏学士都好?

可见,这里的愁,愁的让易安憔悴,愁的让人断肠,斯人独憔悴。但是,苏东坡会这样吗?他只会吟道:人生如梦,一准换酹江月。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4、联系同时期已学作品《赤壁赋》,类比阅读。

PPT展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而又何羡乎?且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得。竭不之用,禁无之取,色成而之遇目,声为而之

——《赤壁赋》

5、提问:人生就像“梦”,“梦”有什么特点?

人生中的什么像“梦”一样是空的?

为什么祭奠“江月”,“江月”有什么特点?

明确:人生如梦,是非功名,过眼云霄,算了吧!算了吧!还是拿起酒杯祭奠祭奠江月,只有它是永恒的。

所以,余秋雨先生曾把被贬黄州的苏轼比作一个暂时内心矛盾,被困惑包围的“突围者”,但是东坡就是东坡经过暂时的困惑诗人获得了

超脱。

PPT展示《苏东坡突围》

PPT小结:这就是东坡,达观潇洒的东坡。他的词中虽有伤感、苦闷,但这只是暂时的,终究他会从中突围、超脱,给我们展现其豪放旷达的精神。也正如他的词风,始终洋溢着豪壮格调,旷达之人必有豪壮之文。

读:把苏子从旷达、豁达的心境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一下。

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地建构文本意义。

播放刘欢《唱一首大江东去》,唱出豪放风格,唱出超脱、旷达情

怀。

(五)“生活的感悟”

(5)感悟自己人生

新课标指出: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所以设计“联系学生当下生活”这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如下:

师:在见证了苏轼由困境到超然的过程之后,反观自身,你有何感悟?

明确: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一些,把握当下。这一环节联系学生“心愿墙”中的烦恼与快乐,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情境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板书设计直观性的原则,力求简洁明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PPT.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