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3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3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3

第三册数学教案

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所体现新课标思想:

1、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应是学生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工具,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学习过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

1、米和厘米的认识

2、实践活动(1)

3、表内乘法和除法(1)

4、观察物体

5、平移与旋转

6、表内乘法和除法(2)

7、统计和可能 8、实践活动(2)

9、总复习

数学第3册教学进度安排

入学教育

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初步认识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说话,初步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惯。

3、使学生尽早的回到课堂。

过程:

一、欢迎词:

欢迎大家成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靳老师,希望我可以成为你们的朋友,你能把你介绍给我吗?

一、自我介绍: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要求:

(一)坐姿:

(二)站姿

(三)看书的姿势

(四)本子的使用

(五)回家的要求

三、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

四、教师和学生互动,问问你想知道的内容

五、学生自己看书。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上放应积极,能够比较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有点差,个别学生的小动作比较多,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认识厘米和米

教材内容体现新课标思想: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通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单位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实际感知长度单位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知道要准确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借助于测量的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书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你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在解决时机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授:

(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

(二)初步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

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1cm是1厘米

(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

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

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

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一)填一填:

(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小组合作完成)

(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

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家中电视的实际高度,并积累几种家电的实际长度或宽度。课后反思:教师利用故事引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在进行估测的时候学生能够借助身上的独有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感受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

二、导入:你有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引出米尺

三、新授:

(一)出示教具(米尺)。

(二)知道米用m表示。

(三)拿出米尺,实际操作:伸开自己的双臂,量一量到什么地方是一米,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一米(小组同学一起量一量)

(四)用直尺量一量米尺有多少厘米或数一数学具米尺

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百进制关系:1m(米)=100cm(厘米)

那么2m、3m、4m……呢?都等于多少cm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出示教具,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长度度量工具。

说说你认识的测量工具

(六)用卷尺或学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窗台的长度等大约有多长?(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量,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再实际量一量)三、巩固新知:

(一)在()里填上厘米或米。(结合生活实际填一填)

(二)量一量:

说说你测量的方法

(三)动脑筋:我们4个人正好围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么想的?

说说你的想法

四、作业:回去测量你家中的物品,到什么地方长度是1米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身边的1米,切实的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到什么地方是1米,学生能够以此为标准试着去估计,估计和实际测量同步进行,使学生的学习知识更加巩固。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课后反思: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练习课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谁在练习中最认真。

二、课堂练习:

(一)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手电筒长10()。地板砖边长50()。教室的门高()。

补充:教室中的物体的长度

(二)量一量。

书上:

实际:

自己拳头的一周长()厘米。自己的身高()厘米。

自己的脚长()厘米。

比一比:

1、比较自己拳头的一周长和自己的脚长,你有什么发现?

2、比较自己的脚长和自己的身高,你又有什么发现?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三)画一画。

1、画一条比8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填一填。

7m+4m=()m 1m-80cm=()cm

13cm-6cm=()cm 25cm+75cm=()m

计算:

(五)先量一量你的头围,再做个头饰。

(六)估测我们教室内、外的物品,然后实际测量(临时加的内容)

三、课堂作业:

同步练习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增加了估测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更加主动,而且学习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实践活动

体现新课标思想:

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

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测量长度,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的米、厘米以及有关线段的认识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有关长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课前进行有关方面情况的了解,精心做好课上得组织工作,组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填好统计表后,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了,也认识了线段,今天就要考验考验你们,看你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是不是掌握了。

二、准备活动:

(一)自愿结合成组。(每组自己确定要测量的内容)

(二)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否准备齐。

(三)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统计表,小组一起把统计表的表头填写完整。

三、实践活动:

(一)小组之间互相商量,进行分工。

(二)到各自要测量的目的地进行测量。

(三)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四)把测量的结果按照表格填写完整。

(五)小组汇报。(把测量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报告)

(六)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向汇报的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测量,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学生对测量很感兴趣,而且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测量的方法也很多,并且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

表内乘法和除法(一)

新课标所体现教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还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建立“倍”的概念,紧密联系除法的意义进行数量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5乘法口诀,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2~5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正确熟记2~5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正确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较熟练地运用口诀求商。运用所学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熟记2~5的乘法口诀,以及用2~5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求商。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解答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具: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玩,(实物投影,主题图)

二、进入情景,感悟数学

(一)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板书学生的算式:

加法算式(个别学生会说乘法)

(三)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说理由。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式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想法

三、新授:

(一)出示例题:有4条船,每条船上有5人,划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看图列出加法算式)

(二)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4×5 5×4 5×5×5x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1)看,相同加数是几。 5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4个5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4×5或5×4

问:4是什么?5是什么?

4个5相加等于20也可以写成5×4=20或4×5=20

4 × 5

乘号

5×4读作:5乘4;

4×5读作:4乘5;

(三)学生独立改写试一试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仔细的小朋友要注意观察。

四、练习:

(一)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

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二)自己写一个能变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同桌互相交换,变成乘法算式。(三)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五、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学的饶有兴趣,而且学的效果很好,学生对于几个几理解的非常好,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明确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观察感知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北京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米和厘米 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4、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5、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1米 =100厘米 1米-40厘米 =60厘米 1-40 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40厘米 ?厘米 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单位再加减。单位相同则直接相加减。 96厘米<1米 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相同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就直接用7-0=7厘米。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就直接用8-2=6厘米。括号就填6厘米。 3、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 6-3=3厘米。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4、例题: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直角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 (顶点) (边) 2、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3、三角板上有3个角,其中只有1个角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 4个角都是直角。 4、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作 直角的一条边;②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所画的顶点重合,三角板的一条边与所画直线重合;③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即画成一个直角。

北京版2019-2020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北京版2019-2020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想一想,填一填。 (共8题;共28分) 1. (3分)大约1米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分)图中∠1=________度 3. (4分)口算 13×70=________124×2=________250×4=________30×13=________ 4. (6分)看图列式并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把________个,平均分成________份,每份________个. 5. (4分)横线最大可以填几? 5小时________分< 359分15小时-________小时<8小时 80分+________分<3小时________小时﹣9小时<16小时 6. (2分)3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________度,6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________角。

7. (6分)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三________十八四________二十八五________四十________八三十二 ________九四十五六________四十二 8. (2分)填上合适的单位.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________. 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大约是120________. 二、选一选。 (共4题;共8分) 9. (2分)一只老母鸡重4()。 A . 克 B . 千克 C . 吨 10. (2分)平角的两条边()。 A . 在一条直线上 B . 在两条直线上 C . 无法确定 11. (2分)汽车从上午8:10跑到10:30,共跑了()分钟。 A . 140 B . 150 C . 160 12. (2分)一斤桃子4元钱,买9斤桃子多少钱,比较简单的算法是用() A . 加法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1、米和厘米的认识 2、实践活动(1) 3、表内乘法和除法(1) 4、观察物体 5、平移与旋转 6、表内乘法和除法(2) 7、统计和可能8、实践活动(2) 9、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生喜欢且自己能够看懂的连环画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划定长的线段。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联想、推理在探索与交流中编出6-9的乘法口诀。结合生活实际引出乘、除法计算的两步式题,学生正确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两步式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乘、除法算式,知道乘、除法算式的个部分名称,体会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正确的口算,并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概念说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评议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创生情境,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调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能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会利用口诀求积,求商,能较迅速的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组织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线段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填一填。(共24分) (共8题;共24分) 1. (2分)我们食指指尖的宽度约是1________。粉笔盒的宽度大约是1________。 2. (4分) (2018二上·韶关期中)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列式:________ 答:________ 3. (4分)下图中有________个角,其中有________个是直角。 A.2 B.3 C.4 D.5 4. (4分) (2020二上·镇原期末) 5+5+5=________×________ 9+9=________×________ 4+4+4+4=________×________ 5. (2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①3.6________3.60 1.03________1.30 0.97________0.99 65角________6元5分

②2.01米________2米1分米0.5时________20分 4吨500千克________4.05吨 6. (2分)下面有3种果汁、2种纯净水,王青想从中选1瓶果汁和1瓶纯净水,有________种选法。 7. (4分)把向日葵上的数按规律补充完整。 ________ 8. (2分)每束有________个气球,有________束,一共有________个气球。 加法算式:________(个) 乘法算式:________(个) 二、选一选。(共10分) (共5题;共10分) 9. (2分) (2019二下·云南期末) 一根电线长50米,先用去13米,又用去17米,还剩多少米?错误的算式是()。 A . 50-13+17 B . 50-13-17 C . 50-(13+1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课练及答案(全册)

北京课改版2数上衔接题 1.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2.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3.(1)在()里填上长度单位。 (2)①你能尝试着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吗? 我们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把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很轻,好像手上没有放东西一样,这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约重1克。 “千克”是用来表示较重物品质量的单位。两袋(每袋食用盐500克)食用盐的质量是1千克,也就是1千克=()克。 ②连一连。

③排排队。 ④下面的物体有多重?读一读,填一填。 ⑤算一算,填一填。 8千克=()克 7000克=()千克 9千克=3千克+()克6000克=2000克+()克 2800克+200克=()千克 3千克+1千克=()千克 4.(1)连一连。 ①小动物找气球。 ②

③找朋友。 (2)想一想,摆一摆。 ①把6个,每2个摆一盘,摆()盘。列式为:()。 ②7个,每2个摆一盘呢?先摆一摆,再回答问题。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盘后,还剩()个,这一个不够摆一盘。这里的“1”就是余数。 用算式表示平均分7个草莓的过程:7÷2=3(盘)……1(个) ③圈一圈,填一填。 9只铅笔,每人分4根,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4=□(人)……□(支) b. 20个☆,3个3个地圈。

☆☆☆☆☆☆☆☆☆☆☆☆☆☆☆☆☆☆☆☆ 圈了()组,剩下()个。 20÷3=□(组)……□(个) 扎成5束,平均每束()个,还剩()个。 □÷□=□(个)……□(个) d.观察以上3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余数(也就是平均分剩下的部分),分别是1根铅笔、2个☆、1个气球,均比相应的除数4、3、5小,故余数一定()除数。 ④a.在除法算式()÷8=3……()中,余数最大是();在除法算式()÷()=2……6中,除数最小是()。 b.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 36 ()×7< 43 ()×8< 28 40> ()×6 ()×2< 15 ()×9< 70 4×()< 30 50> 8×()c.你能用小兔子身上的号码写出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吗? ⑤看图列式计算。 ⑥生活中的数学。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试卷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生二年级试卷。 全套试卷共16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一单元使用(2份) 2. 第二单元使用(2份) 3. 第三单元使用(2份) 4. 第四单元使用(2份) 5. 第五单元使用(2份) 6. 第六单元使用(2份) 7.期中检测卷(2份) 8.期末检测卷(2份) 第一单元测试卷(A)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2.在直尺上,从0刻度到5刻度是( )厘米,从4刻度到10刻度是( )

3.把一条线两头拉紧,就成了一条( )。 4.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可以从尺子的( )刻度开始画起,画到( )刻度的地方。 5.50米+7米=( )米 1米-40厘米=( )厘米 72厘米-6厘米=( )厘米 30厘米+70厘米=( )厘米 6. 左图中有( )条线段。 7.乐乐身高80厘米,再长( )厘米就到1米了。 二、判一判。(对的画“ ,错的画“?”) 1.60厘米与6米一样长。 ( ) 2.桌子面是由4 条线段围成的。 ( ) 3.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 ( ) 4.操场一圈的长大约是400米。 ( ) 5. 左图中有3条线段。 (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物体中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 ①文具盒 ②电视机 ③数学书 2.下面的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3.下面的物体中,( )的高度最接近1米。 ①台灯 ②写字台 ③教室的门 4.一支铅笔大约长( )。 ①15米 ②15厘米 ③51厘米 5.右图中线段的长度是( )。 ①5厘米 ②4厘米 ③3厘米 四、火眼金睛辨一辨。 1.下图中哪些是线段?在下面的( )画“”。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66人,二①班32人,二②班34人。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体验成功的乐趣。本学期要继续抓好养成教育,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6、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总复习

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对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进行正确判断。 2.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经过平移、旋转后,物体本身未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物体平移、旋转的运动特点。 2.初步理解物体平移、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借助特点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运动,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物体也都在运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看,你见过哪些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老师也观察到一些我把它们带来了。(逐一出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物体的图片各3张,平移图片包括上下、左右、斜着不同方向平移的以及有关旋转的图片)。 二、讲授新知,感受平移、旋转特征。 1.观察、比较、分类 请你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比划出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你能将这些物体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分类吗?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汇报如何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在说明理由时,可能不会表达的很清晰,意思对即可) 2.分析平移、旋转特征 过渡语:你说的很有道理,到底这样分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①平移:(结合平移的图片,竖直、水平、倾斜的平移方式各一张)我们来看这几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你能用箭头画出他们的运动方向吗?(教师可以演示一个)。

展示学生的图,对比不同的运动方向,提问:请你观察图,能说说他们的运动都具有什么相同之处吗?(板书:直线、大小、形状、方向、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就叫做平移。(出示印有“平移”二字的纸条,贴的靠下一些)我把这张纸条贴的太低了,谁能帮我把它平移上去? 刚才我们挪纸条的运动方式就是平移。你能说说你对平移是怎么理解的吗? ②旋转。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移现象,再来看这几张图片中物体运动的方式(出示旋转运动的图片动态)。 你能画一画它们的运动路线吗? 它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表述意思对即可,说不出来的教师引导,并规范说明)(板书:一点或轴,大小、形状不变、方向变。) 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旋转。(教师把“旋转”字条倒着贴在黑板上)谁能把“旋转”二字按照旋转的运动特点把它旋转贴正) 3.区分平移和旋转。 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根据板书总结,教师引导,不同之处在板书中用红笔进行标注)。 总结:原来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物体的本身并没变,都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提高练习 1.找一找。课本93页17题。 出示图片(一幅图包括平移和旋转的:轨道上行驶的小火车)。 2.说一说。 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请你想一想我们生活还有哪些现象是平移或者是旋转? 3.运动前后物体本身的形状、大小没变。但是在转动的过程中方向会变。 一名同学转正字条。相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不论是平移或旋转,它们运动前后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会改变。 不同:平移是物体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运动前后的方向没有变。旋转是物体在围绕一个轴或一个点做圆周运动,运动前后的物体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有条理说出:火车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车轮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平移:推拉门窗、拉窗帘、发射火箭、用剪刀剪东西……的运动方式都是平移。 通过旋转字条进一步巩固旋转现象的特点。通过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特点的区分,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加深对不同现象的印象。

2019-2020年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

2019-2020年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 教学目标: 掌握2~5的乘法口诀。通过图文结合的应用题,学生学会看图,弄懂题意,能够找到有关的条件进行列式计算,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看图,弄懂题意,找到有关的条件。能够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4×8 3×8 5×4 4×9 5×5 9×5 3×9 2×9 (一)算式说说各算是表示什么? (二)直接说结果 (三)用了哪句口诀 二、训练: (一)看图,说题意,再列式计算。 (二)学校按下表发给各班体育用品: 跳绳球拍毽子沙包 3根 2副 5个 4个 1、6个班需要多少副球拍? 2、4个班需要几根跳绳?说题意,知道是求几个几。 3、学校有48个毽子,发给9个班够不够?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三)口算卡: 1.直接说 4×7 5×6 3×9 8×4 2×5 3×3 6×4 5×7 9×4 3×1 4×5 6×3 对口诀,师生对,生生对 2、完成口算卡 (四)出示学生课外活动图:(说说你通过看图都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通过看图,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三、作业:完成帮数上相应的练习。 课后反思:对于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有的学生不会看图,不懂题意,找有关的条

件进行列式计算有困难,个别学生单位名称找不准。 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二四()()二三()() 四四()()三五()()二二()() 一四()()三四()()四五()() (二)算一算,说口诀。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四)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 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一)在圆圈里填上“+”、“-”、“×”。 2 1=2 3 2=6 4 2=8 2 2=4 3 3=6 4 4=8 3 3=0 3 3=9 3 5=15 5 2=3 5 2=10 3 5=8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 3的乘法口诀教案 北京版

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运动会上给获奖同学们发书这件事,学习3的乘法口诀,教学时突出一份是几,有几份,和是多少,为学生自编口诀做准备。 2.能力目标:通过前面编口诀的经验,自己编写3的乘法口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会用口诀求积。 教学重点:3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教学难点:大数的口诀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校运动会,给获奖学生发证书。 (一)提问:每个小朋友获得几本书?是几个3?1个3是几?2个小朋友获得几本书?是几个3?2个3是几? (二)看图完成书上表格。 (三)汇报: 1.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9个3是多少? 2.6个3是18,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二、新课: 3的乘法口诀。 (一)根据上面的表,你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几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3的乘法口诀:

1.1个小朋友获得3本书,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3×1=3 1×3=3 因数3和积的3在这个乘法算式里各表示什么? 根据算式的意思,你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板书:一三得三 2.小朋友获得几本书?是几个几?怎样列乘法算式?2、3、6分别表示什么?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二三得六) 3.3个小朋友、4个……9个小朋友获得几本书,你能不能分别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自学,在书上填空。 4.小组学习: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每一句口诀分别表示什么? 5.汇报,教师板书算式和口诀。 6.观察,哪一句口诀是我们前面学过的? (3×2=6 3×5=15)新口诀有几句? (三)记忆口诀: 1.自己记一遍口诀,边记边想,你认为哪句最难记? 2.你能说说你有什么记口诀的好办法吗?(3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3.用你们的方法,全班一起背一遍口诀,背不下来的同学看黑板。 4.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5.对口令:a.师生b.生生 三、练习: (一)出示卡片,用口诀算。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水平测试题

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竞赛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我会填。(16分,每小题2分,有说明的除外) (4分)24÷4 ○ 18÷3 12÷3 ○ 3 7×3 ○ 7+3 90厘米○1米 6. □里最小能填几? □×6>36 □÷4>6 7.有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列式: 如果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 )份,列式: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9×4的积是36。 ……( ) 2.45÷9=5表示把45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 ) 3.按规律填数1,4,9,○,25。○里可以填14。( ) 4.抛起的硬币,落下后一定是正面朝上。 …( ) 5.4+4+4+4可以写成4×4。 …( ) 三、我会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写成式子是( )。 A 、3+4+3+4+3+4 B 、3+4 C 、3×4 2.笑笑向东走100米,接着向南走100米,笑笑现在背向 ( )。A 、北 B 、南 C 、东 D 、西 四、连一连。(3分) 五、我会算。(25分) 63÷9= 48÷8= 56÷7= 27÷3= 28÷4= 9×2= 72+9= 6×7= 5×7= 9×8= 6×9= 81÷9= 36-6= 6×5= 8÷2= 36÷4= 27- 9= 4×8= 8×5= 18÷3= 5×□=40 □÷7=9 25÷□=5 64=□×□ 36=□×□ 六、到游乐园,我能解决数学问题。(12分) 1.智慧老人要买3张票要多少钱? (元) 2.请你算算:8人需要几艘飞船? (艘) 3.请你算算:飞9圈要多少分钟?(分钟) 七、我能解决问题。(18分) 1.一本书共36页。(1)小红每天看6页,几天看完? (2)小东4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 一壶水正好倒满6小杯。这壶水也正好倒满3大杯。1大杯水能倒满多少只小杯?(6分) 爸爸今年多少岁? □○□=□( ) 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 ) 爸爸比爷爷少多少岁? □○□=□( ) 八、观察发现:(12分) 3+3+3+3+3=□×□ 5×4=□+□+□+□ 3×6+3=□×□ 4×8-8=□×□ 12、16、20、( )、( ) 81、72、63、( )、( )

最新北京课改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课时练

1.1 认识厘米 1.看一看,填一填。 大约有( )个长。 大约有( )个长。 大约有( )个长。 大约有( )个长。 2.细心的师傅,粗心的徒弟。 你认为徒弟为书生做的衣服穿起来合适吗?在正确解答下面画“?”。 3.想一想,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测量。 (2)我们食指指甲的宽大约是( )厘米,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1( )。 (3)说一说,尺子上从0刻度到6刻度是( )厘米;从0刻度到3刻度是( )厘米。

答案提示 1.6 2 5 4 2.不合适下面打? 3.(1)尺子(2)1 厘米(3)6 3 1.2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1.下面的物体各有多长? 剪刀长( )厘米邮票长( )厘米 2.估一估,量一量。 (1)①号铅笔大约有( )个长,实际测量长( )厘米。 (2)②号铅笔大约有( )个长,实际测量长( )厘米。 (3)③号铅笔大约有( )个长,实际测量长( )厘米。 3.看一看,填一填。 (1)一支铅笔长约10厘米,一张桌子的一条边有5支铅笔长,这张桌子的这条边长约( )厘米。 (2)一个鞋底长约20厘米,两个挡板之间有3个鞋底长,挡板间长约

( )厘米。 4.看一看下面哪根绳子长。

答案提示 1.6 4 2.(1)3 6 (2)2 4 (3)5 10 3.(1)50 (2)60 4.11 9 第一根绳子长 1.3 认识米 1.想一想,连一连。 2.圈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3.算一算。 3米=( )厘米1米-40厘米=( )厘米

48米-8米=( )米35厘米-7厘米=( )厘米 4.在里填上“>”“<”或“=”。 99厘米1米6厘米6米2米60厘米3米2米80厘米60厘米4米1米40厘米140厘米 答案提示 1.桌子连1米30厘米、小刀连10厘米、篮球场连28米。 2.厘米厘米米米 3.300 60 40 28 4.< < < > < = 1.4 认识、测量线段 1.动手量一量。 2.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 (1)线段有1个端点。( ) (2)线段不能测量出长度。 ( ) (3)凡是有2个端点的线都是线段。(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