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课程资料

主题一:一带一路的交通运输

一带一路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简介:

一带一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称 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一带一路的影响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

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

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

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

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

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二、我国运输业现状:

1.交通运输子行业发展现状:

受全年投资目标与上年基本持平及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新增高速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等项目带动道路运输业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略有

放缓;由于近年来港口泊位及吞吐能力迅猛增长,水运产能过剩趋势明显,水上运输业投资

持续大幅下滑;受高基数影响,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速弱势运行。

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能源、矿类等重要物资

的重要运输方式。铁路货运自2016年8月开始复苏,公路货运自 2016 年 9 月开始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大宗商品运输回暖、上游向中下游的盈利传导、2016 年前三季度的低基数。2017 年 1-9 月,全国铁路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 16.8%、10.3%。

在铁路方面,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总客运量的比重在持续提高,从约 1%(2008 年)提升

至约 38%(2015 年)(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动车组旅客增速远超行业增速,2017 年1-9 月,国家铁路动车组旅客量同比增长 18.7%,而普通客车旅客量基本持平,使国家铁路的总

客运量增长 9.1%(数据来源:中铁总)。动车组客运的增长,除了对普通铁路客车的替代,

还抢占了部分短途航空客运、部分长途公路客运市场份额。随着部分高铁线路的提速,预计

高铁还将进一步抢夺短途航空客运量。

公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

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滞后所产生的的后果

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交通拥挤、行车缓慢、事故频繁。以下对中国公路运输

发展现状分析。

水运行业:由于进出口贸易增速下降、船舶运力增加等因素影响,水路运输行业将面临

结构性调整,行业内航运企业整合力度会进一步加强,中国远洋运输与内河运输具备长期发

展潜力。2008年,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29.45亿吨、货物周转量50262.74亿吨公里,平均

运距为1706.66公里。全国完成水路客运量2.03亿人、旅客周转量59.18亿人公里,平均运距为29.10公里。未来中国水运业发展前景整体上还是很明朗的。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水运业的现代化,中国将实现由海洋大国、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

港口行业:竞争局势比以往更为激烈,港口建设投资依然高涨,行业整合力度会进一步

增强;许多中小港口面临等级下降威胁,但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地缘优势、资金优势的重点

港口获胜希望增加。集装箱运输业:以集装箱做为运输单位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最先进的现

代化运输方式。它具有“安全、迅速、简便、价廉”的特点,有利于减少运输环节,可以通

过综合利用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多式联运,实现“门到门”运输。中国已初步建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群体,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航空运输业:继续快速增长,成本压力小于往年,预计吞吐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

时在油价趋稳、人民币升值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航空运输行业的经营环境将好于往年。根

据2008年国务院批准通过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到2020年,国内将新建机场9个,机场总数达到244个,其中新建机场主要是支线机场。届时,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

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

从我国交通运输结构情况看,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这与我国经

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三、“一带一路”对我国运输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曾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交通运输承载着

与沿线60多个国家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使命,将从三个方向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通过规划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徐成光说,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组织

制定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制定这个规划的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大通道与周

边国家陆陆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效对接,优化网络布局和结构,提高基础设施的联通性和

运输服务保障。

二是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逐步形成内畅外联的国际运

输大通道。按照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的思路,重点推进渝新欧、汉新欧、义新欧等中欧铁路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中缅、中老泰、中越、中蒙俄等国际道路运输通

道建设和陆水联运通道建设,会同沿线国家,集中力量确定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建设。

三是大力推动交通运输企业“走出去”,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3月28日,经中国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

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

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也勾勒了未来“一带一路”战略交通的大格局,“对‘一带一路’战略来说,交通大格局首先是完善各国跨境陆上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

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二是积极推动海上互联互通,打造安全畅通的海上运输通道。第三是积极创造便利的国际运输软环境,通过与周边国家间的双边、多边运输协定谈判,推动跨境的物流信息的合作与共享,以及跨境运输等方面的协作和合作。”

长安号专列:丝绸之路上的“幸福快车”

两千年前,汉人张骞手执旌节,穿越大漠戈壁的飞沙走石,出使西域。这次被称为“凿空之旅”的开拓之行,在汉室长安与中亚各国之间,打开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为西域带去中原的牲畜牛羊、金帛货物、冶金技术,也让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外来作物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原和西域从此互通往来、生生不息。

两千年后,在这条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上,执着奋进的西安人并未停下步伐。2013年11月28日上午10时,伴随着汽笛长鸣和车轮驶过铁轨有节奏的铿锵声,满载货物的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向西疾驰,彻底破解了新欧亚大陆桥20多年来“通而不畅”的问题,让西安与中亚之间的货运物流正式进入“读秒时代”。

2015年7月2日、7月4日、7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分别以“列车西进,读秒时代”、“车行一路,业兴一带”、“互联互通,相向而行”为题,分三期对“长安号”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报道。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这列“开往春天”的国际货运班列成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它不仅成为建设以国际港务区为中心的物流大通道的重要环节,更是全市乃至全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抓手,为西安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强大推动力。

西安-阿拉木图

古老丝路上的“双城记”

一个是跨越汉唐盛世的古老国都,一个是充满异域风情的中亚第一大城,两座相距近4000公里的城市因“长安号”而结缘,中哈两国之间从此有了一条通商贸易的“黄金走廊”。“班列从新筑站出发,抵达阿拉山口仅需76小时,运抵阿拉木图只需6天,这个速度在从前几乎不可想象。”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内陆港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朝阳说,西安至阿拉木图单程线路3860公里,从前发零散编组,从西安到达中亚至少需要15~20天,如果途中装卸等待则更长,且费用高昂。“现在的‘长安号’整列运输,途中不停、不等、不拆货,一周时间货物就能顺利到达客户手中,运输成本也要低20%左右,可谓是一列‘货运高铁’”。如今“长安号”还向东开通了西安-青岛班列,货物到达青岛港只需42小时,就能通过海路运往世界各地,“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让西安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中转枢纽”。

为了加快“长安号”的运行速度,为货物运输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减少企业的运输成本,“长安号”实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内陆企业可以选择在企业所在地

海关(属地海关)报关,办理手续,货物到达口岸后只进行实货验放,不再办理其他手续,

大大减少了停留时间和通关环节,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同时,由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轨距不同,国内货物出口到中亚时需要在边境口岸

换装。阿拉山口口岸的过境货量非常大,西安港务区与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达成了“货

物即到,即期换装”的合作承诺,货物运输全程不需要开箱检验就能优先换装,直接为进出

口物流提速,也降低了运输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长安号’的开通,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中亚不再遥远。”谈起“长安号”为企业

带来的实惠,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西北公司总经理宋新梅颇为感慨,该公司货物的主要去向

除了哈萨克斯坦,还有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搭上“长安号”之后,运输

时间的缩短为公司带来大量客户群:“从前货物发往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需要最少35天,现在只需要20天左右,时间缩短了将近一半,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公司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长安号’这列‘幸福快车’。”

每月两班到常态化运行

对外贸易进入“向西走”时代

从2013年11月首班发车至今,“长安号”开通运行已经一年有余,从最初的每月1班

到如今的每月6~8班,截至7月4日,共开行96班计4650车,货物总重量达12万吨,出

口总值约1.85亿美元。源源不断的“中国制造”在它的承载下走出国门,目的地遍布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国的44个城市和站点,“长安号”已成为西安推进向西开放的靓丽名片。

首趟“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整车班列,运载的货物均为“陕西制造”。“从自己家

门口把产品直接运送到中亚,这对陕西企业还是第一次。”陕西一家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企业

的负责人说,这极大提高了陕西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在此之后,随着“长安号”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来自周边地区乃至沿海省市的企业。如今,“长安号”的货源

除了30%左右的“陕西制造”外,其余主要是来自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北、上海、

浙江等省市的外地货源,充分显示出了西安作为中国几何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

“众所周知,从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一直牢牢占领着地理区位和港口优势,在向东

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张朝阳告诉记者,在“长安号”开通之前,陕

西的大部分进出口也要借助沿海港口,对外贸易主要“向东走”。“如今一切都大不同了,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向西开放已经成为共识,沿海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国际贸易的

西进之路。”张朝阳说,“长安号”为西安与沿海港口深化合作、双向互动,贯通连东接西

的双向物流大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沿海企业锁定西安,通过“长安号”与中亚地区开展贸易,对外贸易将正式进入“向西走”的时代。

推动回程货源组织

让“幸福快车”满载而归

“长安号”的常态化运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中亚地区富集的矿产和棉花、瓜果、菜籽油等农产品资源,也深深吸引着中国的消费市场,这就让“长安号”的回程货源组织变得重要且紧迫起来。

日前,西安国际陆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陆港大陆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与哈铁快运股份公司,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了合作框架意向协议书,标志着西安将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公司加深在国际运输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哈两国经贸往来。利用这一契机,西安国际港务区积极推动“长安号”回程货源的组织,与西安爱菊粮油集团达成初步意向,计划于今年8月采购哈国2000吨食用油,并用‘长安号’回程班列由阿斯塔纳经阿拉山口发回西安,爱菊集团下一步还计划在哈国建立油脂分厂、面粉分厂、豆制品分厂等分支机构。此外,中外运空运、陕西易盛等本地企业也具有从中亚地区进口货物的需求。作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铁路干线网的运营商,“哈铁快运”与港务区合作后,将在国际铁路运输方面给予“长安号”大力支持,并整合零散货源,多开设回程货源班列,进一步提升效率,也让“长安号”满载着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祝福回到西安。

“西安港”如虎添翼

重现当年“万国通商”盛景

“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总体规划为“一干两支”,其中“一干”为西安-鹿特丹;“两支”是西安-莫斯科及西安-哈萨克斯坦,现如今开通的,只是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早在2011年,国际港务区就启动了‘2011新筑欧亚大陆桥’主题活动,铁路集装箱专列、公路代表团两路从西安出发,以荷兰鹿特丹港为目的地,沿途推介中国内陆港,也为‘长安号’打前站。”采访中,西安国际港务区宣传部部长李钊告诉记者,在那时,由于铁路基础设施非标准化、中亚国家口岸通关便利性不足、铁路运力紧张等问题,从西安直通鹿特丹还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虽然深处内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固步自封,事实上我们‘走出去’的想法由来已久,而‘一带一路’建设让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李钊说,随着“长安号”的开行和持续运营,“丝绸之路经济带”已从战略构想走向落实阶段,拥有中国最大陆地港口——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陕西、西安,有条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内陆中转枢纽港。

作为推动陕西实现东西双向开发开放的战略平台,西安国际港务区紧跟趋势,主动融入中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集开放型、功能型、平台型为一体的园区,大力提升“西安港”的辐射集聚能力,助力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以‘长安号’为依托,运营‘西安港’,开放口岸、支持跨境电商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带动周边服务行业的发展聚集,为中国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搭建综合性平台。”

“‘长安号’是一列火车,但又不仅仅是一列火车,它所展现出的不但是西安叫响做实”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行动,更有内陆人开发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在采访的最后,李钊对记者说。从此,“长安号”不仅是西安的“长安号”,“西安港”也不再是西安一地的港口,它将推动形成以西安为东中转枢纽,辐射中国内陆地区、沿海港口以及东亚、南亚;以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为西中转枢纽,辐射中亚、俄罗斯、欧洲的“哑铃型”丝绸之路物流通道,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干线。在《焦点访谈》连续报道的结语中曾提及:“‘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亦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而“西安港”则将成为这条路上最大的陆地国际中转枢纽港,云集全球商品,重现“万国通商”盛景,为陕西、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金牌动力”!

主题二: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环境

(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

一、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的呈现

1、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产生变化的原因?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产生的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导致的水分差异--从沿海向内陆水分逐渐减少。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全球陆地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越深入内陆降水越少,因此导致了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这属于大陆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宽广的大陆上,尤其是季风大陆区,比较明显。而全球陆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就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也造成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分差异非常显著,所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最典型。

2、了解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3、典型城市气候特点:

(1)上海的气候特点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2)西安的气候特点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2℃~ 0。 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 3℃~ 26。 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 1~ 2114。 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

(3)敦煌气候特征

敦煌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30。5℃。年平均无霜期152天。

4、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更替(图1和图2 )

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更替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图1 自然带

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更替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热

图2

5、自然景观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

印度洋太

北冰洋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降水量<200mm 200—400mm 400—600mm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阿拉善戈壁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主题三:荒漠

一、荒漠的形成

1、荒漠的定义

根据地理学上的定义,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区”。生态学上将荒漠定义为“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

以上两种定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荒漠的特定。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2、荒漠的景观

在荒漠地区经常出现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绿洲。所谓绿洲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荒漠为背景的,以天然径流为依托的,具有较高第一性生产力的,以中生和旱中生植物为主体的景观类型”。它对径流有依赖性,其植被具有隐域性,与荒漠可以互相转换,是荒漠地区人为活动密集的地区。

3、荒漠地区的气候特点

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世界上的大荒漠有的寒冷,有的灼热,有的有很深的峡谷,有的覆盖着沙子,世界上的荒漠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不算南极洲,荒漠占地球土地面积的30%。

二、荒漠的分类

荒漠是干旱区大型地貌组合,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后者即干涸湖沼或龟裂地,规模一般较小。

1、荒漠的形成特点

荒漠带的地貌作用营力主要有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4类。地貌的成因类型有岛状山、剥蚀平原、剥蚀台地、干荒盆和干浅盆、洪积扇和洪积平原、龟裂土平原、盐土平原、盐湖、风蚀平原、风积平原等。根据荒漠组成可以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干燥剥蚀基岩呈岩漠;洪积扇、洪积平原多砾石,为砾漠,又称戈壁;龟裂土、盐土平原分别形成泥漠与盐漠。组成物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荒漠地区从山地到山前平原,地貌呈有规律的分布:山前剥蚀岩漠-洪积扇、洪积平原砾漠带-风积沙漠带-干盐湖或盐湖、盐漠带。荒漠植被为超旱生的半乔木、半灌木和灌木或旱生的肉质植物占优势的稀疏植被。植被每年的产量极低,每平方米90克,它对荒漠动物群有重要作用。

从热带北部到温带大陆腹地干燥地区发育的荒漠群系之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沙漠。年降雨量非常少,多的地方也不超过200毫米。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中部和阿拉伯半岛、非洲、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和北美的西部、南部等地。约占地球全部陆地的25%。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一般都非常大,加之水分缺乏,以致形成了不利于一般植物生长的严酷条件。由于植物稀疏和土壤过程很弱,风沙移动频繁发生,更助长了荒漠的形成。植物的种类一般虽随地而异,但均是耐干性强的种类;其中也有因形态奇特而著名的。

2、荒漠地区的特征

荒漠以其生物数量稀少而著称,但是实际上沙漠的生物多样性是很高的。沙漠的植物种群主要包括:灌木丛、仙人掌属、滨藜和沙漠毒菊。大多数荒漠植物都耐旱耐盐,被称为旱生植物。许多荒漠物种使用C4类二氧化碳固定或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这在干旱、高温、缺少氮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要优于通常的C3类二氧化碳固定。另外,荒漠植物通过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防止水分流失。有些植物在其树叶、根系、枝干处存水。其他荒漠植物发展出广阔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广、更深范围内的水。

3、荒漠的种类

荒漠环境不单单只是戈壁和沙漠两种形式,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山地荒漠,主要包括我国青藏高原的高原荒漠,天山山脉向平原延伸的山地丘陵地带,伊朗高原和葱岭地区等。

三、荒漠地区的衍生--荒漠化

1、中亚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山地荒漠地带

从1991年底为联合国环发大会所准备报告的评估结果来看,全球荒漠化面积已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的35.92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据权威资料显示,全球沙化土壤仍在以每年5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

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

2、荒漠与其他环境的区别

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其地面温度变化大,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则显得极端贫乏,大多数地方有盐碱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植物的生长条件极差,只有少量的株矮、小叶或无叶、耐旱、耐盐及生长期短的植物才能存活。荒漠地面常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大部分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无水外泄的地区。根据组成物质不同,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多种类型。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温低而植物贫乏,是荒漠的特殊类型,称作“寒漠”。总之,荒漠最明显的标志是地表植物生长缺乏,环境荒凉。

沙漠是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多种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沙漠的最大特征是不仅环境荒凉,而且地表遍布着沙丘。

三、荒漠的利用与保护

荒漠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如果利用不合理,很容易导致土地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荒漠的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在荒漠地区,水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而绿洲农业是荒漠地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是荒漠地区发展的关键。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导致绿洲向荒漠转化。

(2)防风固沙。在荒漠地区,风沙经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开展防风固沙是农业生产的必要保证。

(3)保护荒漠地区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荒漠地区特殊的动植物种类,这些种类仅出现在荒漠地区。我国荒漠地区的珍稀植物有绵刺、裸果木、蒙古沙冬青等,珍稀动物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等。

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并不是指现有荒漠的扩大,其成因在于占世界陆地面积1/3以上的旱地生态系统难以承载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导致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世界1/5的人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全球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以平均每年3.4%的面积在递增。亚洲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最大,接近14

亿ha,干旱区域71%的土地已经发生中度和严重荒漠化。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域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3%。根据朱震达估计,中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4%,且处于不断增加之中,消除荒漠化的威胁是当务之急。

西北荒漠化的原因: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既有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漠.也有一部分

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荒漠.调查显示.荒漠化土地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⑴自然原因:10﹪①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旱. ③地形:多高原.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阻隔了水汽的输入.如新疆天山地区有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空气相对湿润.降水条件稍好.并采取夏季山上放牧.冬季山下放牧的轮牧形式.有利于草场的养护. ④地表物质:多沙质的沉积物.松散.

⑤风源:西北区多大风.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 ⑥河流:多内流河湖,流量小.如塔里木河. ⑦植被:稀疏.保护作用弱⑵人为原因:90﹪过度樵采:在缺乏能源地区.砍法天然植被是当地居民燃料的主要来源.必然导致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固沙植物减少.加速荒漠化. 过度放牧:发生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的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而牲畜数量并没减少.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如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都是我国重要牧区.由于过度放牧.植被的覆盖率差.均已出现沙漠化灾害.还有的为了增加收入.无节制的挖药材.野菜.破坏草场.甘草过度农垦:随着人口增多.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自然考虑不上将来的生态问题.在牧区将大片草原开垦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随着草地的破坏.在干旱的气候下迅速荒漠化.人多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破坏植被开垦土地.导致自然灾害曾多.单产不稳定不高.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荒漠化.多发生在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周边. 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区过度开发河水.或者山麓冲积扇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植物干枯死亡.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沙丘活化.塔里木河上游截留.下游缺水.,罗布泊干枯.楼兰古国消失.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重环保:工矿开发区.居民点.道路两旁.不注意环保.使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弃土弃渣造成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5,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使全球性的灾难.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其危害.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我国有近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原生性荒漠

概念: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典型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

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

主要特点:水资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

治理难度:大(改造难度大)。

次生性荒漠

概念: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典型荒漠: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主要特点: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

治理难度:小(容易治理和利用)

人民日报新论:“一带一路”传递生态理念

环保是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行动。而“一带一路”战略完全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

中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后,沿线国家不断掀起合作热潮。在经济合作一马当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社会责任以及生态友好的关系。

“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实现“五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共识的过程。而生态环境正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即使经济合作成功了,也难以凝聚民心。历史表明,大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做法,常会直接伤害国民感情,最终也给经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今天的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在投资贸易中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提出,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跟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在环保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于积累了更多教训和经验。过去30多年,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水源、土壤、空气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中国环保部数据统计,2013年京津冀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均未达标。最近几年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整治下,情况有所好转。仍以京津冀为例,2014年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跟2013年相比上升了5.3个百分点。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和成本,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和难度,中国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的优势,还在于在区域内较早借鉴并探索了绿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通过中国得到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实用理念。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就采纳了由中国政府牵头提出的倡议,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利用采购方的力量,实现环境绩效改善。这一设想有利于区域内利用市场手段、帮助各国实现绿色转型。

此外,中外民间环保合作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借助中美环保合作契机,美国环保协会参与了中国首个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并帮助中国建立了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中外民间组织和智库已经在环保合作中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民间组织和智库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天然属性,更具亲和力,便于与沿线各国不同利益、观念的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解,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

环保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付出共同的努力和行动,而“一带一路”战略完全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决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理应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追求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进而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为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领导力杰出访问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12日 05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