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螨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

防螨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
防螨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

防螨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

2006-06-19 中国家纺网编辑:六道不回

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正升

摘要:本文介绍了尘螨的相关知识及其危害,对各种防螨措施进行了归纳,并详细介绍了防螨织物的研究进展情况、防螨织品的效果评价方法及防螨织物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防螨;纤维;织物;研究;进展

1.引言

2003年全球哮喘防治策略(GINA)委员会提出全球哮喘病人估计有3亿,2000年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5-3%,初步估计中国有1000万左右的哮喘儿童,全国共有2500万左右的哮喘病人,而2000年国内在27城市调查儿童哮喘患病率较1990年上升70%左右。有的大城市则上升了一倍还多。

很早以前人们在接触书柜或衣箱屋尘时就会发生打喷嚏、流鼻涕等情况,知道屋尘可引起过敏反应,但一直不知道主要变应原是什么,直到1969年才知道屋尘中的主要过敏原是螨虫。螨虫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的生物,能传播病毒、细菌,可引起支气管哮喘、鼻炎、皮炎、毛囊炎、疥癣等多种疾病。据资料显示,有60%的哮喘病人对尘螨会产生过敏反应,约80%的儿童哮喘起因于尘螨过敏。我国的哮喘病发病率很高,是第二大呼吸道疾病。国外的大量临床研究也发现,儿童早期时家庭中尘螨过敏原的暴露程度与后来发展成哮喘的儿童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据有关部门监测,在上海、北京等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居家中螨虫分布以地毯最多,其次为棉被,再其次为床垫、枕头、地板、沙发等,在这种环境下,可在居室内存活的螨类共有16种之多。调查发现,台湾地区75%住家中都充斥着尘螨,室内每克灰尘隐藏着一万只以上的尘螨,远高于诱发过敏气喘所需要的每克灰尘一百至一千只以上尘螨的浓度。而台湾地区居家室内总螨数分布以地毯最多,其次为棉被、床垫、枕头、地板、及沙发。

屋尘中的住家螨类广泛分布于有人群生活的地方,是强烈的变应原,引起的是全身性变应,包括变应性哮喘、变应性鼻球结膜炎、特应性湿疹/皮炎、变应性荨麻疹等,螨性变应相应占各该病种的80%左右。据估计,50%-80%的哮喘是由尘螨引起的,它还能引起许多种湿疹、干草热、花粉热及其它过敏性疾病。致喘蛋白是螨虫肠内分泌的消化液,其效力十分强烈。对此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进行预防,就是必须控制螨虫的数量。

床是人的一个重要休息场所(一生中有1/3的时间在床上。家中的床垫是螨虫的最大来源,因为床垫是提供温暖,潮湿及食物来源的最佳环境。一个普通的使用过的床垫里有10万至1000万的螨虫。一个用了两年之久的枕头,其重量的10%是死去的尘螨及尘螨的粪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意自身居住的家居生活环境,包括床垫、床罩、被褥等家居用品。使用由防螨抗菌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和家居用品,不仅可以抑螨、驱螨,有效防止与尘螨有关皮肤病的发生,还可以抗菌、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可以达到明显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所以研制防螨抗菌纤维就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一到高温、多湿的季节,螨类就会大量产生。由其引起的损害情况在各种媒体中被大量提及,并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尤其随着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空调设备的迅速普及,更使得螨虫问题被作为环境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外,造成鼻炎和支气管气喘等变应性疾病的原因正是由室内尘埃中的尘螨所引起的。最近,还有许多与这些疾病患者和室内尘埃中螨虫有关的调查研究。

本文介绍了螨虫的相关知识及其危害,将各种防螨措施做一归纳,并重点介绍了防螨织物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织品的效果评价方法。

2.螨虫及其危害[1]

螨虫是小型节肢动物,外形有圆形,卵圆形或长形等。螨虫的体长通常为0.1mm到0.5mm,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其形态。螨虫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等期。幼螨有足3对,幼螨与成螨则有4对。螨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寄生、叮刺或毒螫、吸血、过敏性疾病,并传播疾病,如病毒病、克次体病、细菌病、螺旋体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螨虫的种类很多,其中与人们关系密切的有以下几种:尘螨、恙螨、革螨和疥螨。本文主要介绍尘螨及其危害。

尘螨是一种类似蜘蛛及头虱的生物,普遍存在于人类居住场所的尘埃中,是一种强烈的过敏原。尘螨属于真螨目,蚍螨科。在已知的34种尘螨中,与人类过敏性疾病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有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和粉尘螨(D.Farinae)和埋内欧螨(Euroglyphus Maynei)。其体长为椭圆形,身长只有三分之一毫米,肉眼根本看不见。下图为屋尘螨雄虫背腹面的示意图。

尘螨分布广泛,大多营自生生活。尘螨不会咬人,但它们却无处不在,比如床垫、地毯、窗帘、衣服,甚至小孩的绒毛玩具,都可能是螨繁殖的地方。屋尘螨主要孳生于卧室内的枕头、褥被、软垫和家具中。粉尘螨还可在面粉厂、棉纺厂及食品仓库、中药仓库等的地面大量孳生。尘螨是一种啮食性的自生螨,以粉末性物质为食,如动物皮屑、面粉、棉籽饼和真菌等。

尘螨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温度再高时,发育虽能加快,但死亡率随之增高。低于20℃时则发育减慢,低于10℃不能存活。湿度对尘螨数量也起决定性作用,最适宜的为相对湿度80%左右。装备了空调、地毯的房间是其良好的生活环境。尘螨的散布主要通过携带。尘螨性过敏属于外源性变态反应,病人往往有家族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至于过敏原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是来自于尘螨的分泌物、排泄物、蜕下皮壳和死亡虫体,尤其是这些代谢产物在细菌与真菌作用下分解为微小颗粒,能在空气中飘浮,易被吸入,都是强烈的过敏原;另一种意见认为尘螨能够汇集屋尘的过敏原,其肠道是一个极好的环境,适于产生过敏原的分解产物,所以螨本身并不是过敏原。尽管过敏原普遍存在于环境中,但其发病的原因主要与体质的特异反应性有关。当吸入过敏原后,机体能产生较多的尘螨特异性IgE抗体,此抗体能渗入呼吸道粘膜,并与相应抗原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相结合,使之成为致敏组织。当再次吸入尘螨性抗原后,在钙离子参与下,导致肥大细胞溃破和嗜碱性颗粒脱颗粒,促使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导致细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分泌亢进和细支气管阻塞等病变,这属第Ⅰ型变态反应。过敏体质者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尘螨过敏有以下临床表现:尘螨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3.织物的防螨措施

对螨虫的防除措施大致可分为预防措施和驱除措施两种。前者是消极预防措施,包括室内清扫、室内通风、降低湿度等。而后者则是利用热源进行加热处理、干燥,杀死螨虫,或者采用降低室内湿度的物理方法;以及散布防螨整理剂或用防螨整理剂加工而成的纤维达到杀螨或驱避螨虫效果的加工方法。本文对防螨纤维及其织物的生产方法进行着重论述。

防螨织物的生产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采用防螨整理剂的后整理法。另一种方法则是将防螨整理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防螨纤维;或者对纤维进行化学改性,使之具有防螨效果,此方法目前尚无工业化生产。

3.1 织物防螨后整理法

这是一种常规的技术,其实施方法有喷淋、浸轧、涂层等,该技术的关键在于防螨整理剂的选择和整理剂的配制。从有关的日本专利介绍中可以看出,日本帝人、可乐丽、三菱人造丝、东洋纺公司等大型的纺织公司以及很多的染整公司都参与了这种防螨织物的开发。

例如,将经过褪浆、精练、漂白、丝光加工而制成的纯棉织物以80%的带液率浸在一种处理液[75%的防螨剂与25%的尿素—甲醛树脂壁料形成的微胶囊(40%浆料)占5%、聚氨基甲酸酯乳剂占0.5%(固含量40%)、氯化镁占0.3%]。经轧液后在120℃下烘干2分钟,然后再在160℃中烘焙3分钟,便得到具有防螨效果的制品[2 ]。

此外,将防螨整理剂分别溶解于“页岩焦油A”溶剂,以山梨酸溶胶2942S、庚烷熔胶10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作为乳化剂,充分搅拌成均一的防螨整理剂乳液。再将此防螨整理剂乳液剂与聚丙烯腈树脂、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的乳胶液进行混合,得到防螨处理液。防螨处理液对织物的处理方法如下:将30平方厘米的棉布和涤/棉(65:35)混纺布浸渍于200mL的防螨处理液中,用轧液机轧干至带液率为80%,然后在80℃下烘干5分钟,最后再在130℃下热处理1分钟。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能赋予纤维及其织物以耐洗涤性[3]。

此外,还可以利用异氰硫乙酸盐的乳液与聚酯共聚体的乳液同浴处理来获得具有耐洗性的防螨效果。聚酯共聚体经非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进行乳化分散后形成乳液。作为防螨整理剂的异氰硫乙酸盐经非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进行乳化分散后形成乳液。涤纶织物在通过浸轧(带液率为80%)、干燥(100℃)之后,再在180℃下热处理1-2分钟,来提高防螨效果的耐洗性[4]。

3.2 功能纤维法

通过该方法可赋予纤维材料以防螨性能。具体实施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聚合物聚合过程中添加防螨整理剂,尔后进行纺丝;另一种则是在聚合物纺丝过程将防螨整理剂添加到纤维之中,或对纤维进行化学改性。

例如,分别将通过化学反应在腈纶纤维上接枝铜离子,并接上X-GL 金黄C19H24N3+O基团制得的改性纤维和以同样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在腈纶纤维上接枝铜离子,并接上X-GB蓝C20H24N3+O基团制得的改性纤维以及其它纤维混合在一起,经过开松、铺网等处理工序,制得具有防螨效果的无纺织物[5]。

此外,将含有0.1—0.3%防螨整理剂二苯甲酮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84:16)和聚丙烯系聚合物混合,得到母粒。然后将这种母粒与聚丙烯系聚合物混合,得到构成皮层成分的聚合物。另一方面,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用作芯成分,与构成皮层成分的聚合物一起,经熔融复合纺丝后,再在125℃下热处理20分钟,从而制得具有防螨效果的复合纤维[6]。

日本钟纺公司以腈纶纤维为基材,在其处于凝胶状态时涂以各种防螨整理剂,使防螨整理剂进入到纤维表层之下,提高了其防螨效果。日本东丽公司在开发防螨材料上颇有成效,防螨聚酯纤维“Kepach-f”与具有防螨功效的床垫“CLINIC FUTON”是其系列产品。“Kepach-f”所用的防螨剂是特殊的季胺盐化合物与特定的除虫菊提取物的混合物。用“Kepach-f”与高密织物配合而开发出的“CLINIC FUTON”在日本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7]。

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合成纤维研究所与腈纶事业部共同合作,通过将特定的防螨剂经特殊处理后添加到腈纶纺丝原液中进行共混,然后进行纺丝、干燥、定型,制得防螨效果良好的腈纶纤维。经测定,制得的防螨腈纶纤维的耐洗性优良。

东华大学恒逸研究院采用自行研制的防螨剂研制成功了具有防螨和

抗菌双重效果的防螨抗菌粘胶长丝,经有关权威测试机构测定,该纤维具有优异的防螨抗菌性能:对螨虫驱避率达到99.9%以上,抗菌率达到99.9%以上。并经过上海医学卫生研究院检测,该纤维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同时,该纤维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后加工性。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高密织物法来达到防螨效果。这种方法的原理在于防止螨虫的侵入和具有透气性。由于这种方法是以物理方法来实现防螨,所以安全可靠而备受推崇。如东丽公司的“CLINIC FUTON”床垫的封面是由“Antel+u”制成的。“Antel++u”是一种编织极为紧密的布料,螨虫无法穿透这层织物[7]。据说,英国的斯林柏兰床垫就是一种通过织物的紧密组织结构使螨虫在床垫

上无法隐藏生存,而与人体隔离的方法来实现防螨效果的[5]。

4.常用的防螨整理剂[6,8]

目前,纤维及织物加工所使用的防螨剂有:(1)、冰片衍生物,如Markamid 1-20、氰硫基乙酸异冰片酯、IBTA等;(2)、脱氢醋酸,如Anincen CBP;(3)、N,N-二乙基间甲苯酰胺,如DEET,DEET MC;(4)、芳香族羧酸酯系,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苯甲酸卞酯等;(5)、二苯醚系;(6)、酞酰亚胺系;(7)、拟除虫菊酯类;(8)其它,如天然柏树精油、三氯生(Triclosan)等。

5.织物防螨整理的几个必要条件

5.1 安全性

防螨整理剂的安全性必须引起防螨纤维及织物开发人员的足够重视。通过对防螨整理剂进行包括口服急性毒性、致突变性实验和防螨纤维或织物的皮肤刺激性实验在内的多重检查,以确认其安全性。要求防螨加工所使用的防螨整理剂必须不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安全性好,尤其是对有变异性体质的人群和婴幼儿的皮肤刺激性为阴性。

同时还要求,经防螨处理的纤维或织物在后道纺织、染整加工、使用过程中不能产生有毒的化合物。

5.2 整理效果的耐久性

制得的防螨纤维及其织物必须耐洗涤。检测防螨耐久性的方法有水洗法和加速实验法。水洗法就是按照一定的洗涤条件(可参照JIS L 0217

103),将防螨纤维及其织物水洗规定的次数以后再测定处理后的防螨效果。加速实验法就是将防螨织物在一定的处理条件下,进行加速实验,如在日光照射下,在81℃的温度下处理48小时,或者用耐晒牢度计(碳弧灯)在63℃下处理80小时等。

通过功能纤维法生产的防螨纤维及其织物的耐久性较好。而通过织物防螨整理法制得的防螨织物的耐久性则相对较差。为此,人们通过采用包括微胶囊化技术、粘合技术、交联技术等在内的各种技术,使防螨整理剂能在纤维表面由于形成一层弹性膜,而具有良好的粘合作用,从而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常用的起粘合作用的成分一般有如下几种:聚丙烯腈树脂、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等的乳胶液。

5.3 染整工艺对防螨性能的影响[9]

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将防螨纤维与天然纤维进行混纺,以兼顾天然纤维的舒适和防螨性能。但是,普通天然织物的前处理一般都要经过烧碱精练、氯氧双漂、强碱丝光等工序。由于所采用的防螨整理剂可能不耐酸、碱或不耐氧化、还原等,所以由其制得的防螨纤维及织物对染整工艺就会有一些特殊要求。这样就要求在染整加工过程中,要做到既要考虑防螨效果,又要兼顾防螨纤维及织物的特点。否则,会直接影响到防螨织物的防螨效果。

6.防螨效果的评价[7]

日本服装织品质量性能对策协议会通过对防螨织物的开发现状进行调研,于1998年提出了《防螨织品驱避实验方法》,对螨虫、培养基、饲育条件和计算方法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防螨效果的评价可分为杀螨效果实验和驱避效果实验,如表1所示。

测定防螨效果时,应选用对防螨整理剂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以及容易从室内检出的螨虫为原则,所以可供实验的螨虫为:(1)、粉蛛螨

(Dermatophagoidae farinae,缩写为D.F.);(2)、普通谷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缩写为 T.P.);(3)、南爪螨(Chelacaropsis moorei,缩写为C.M.)。

杀螨效果实验通常采用日本厚生省标准化的接触实验法,又称夹持法。螨虫驱避效果的评价较多地采用大阪府立卫生研究所法。

以下的测试方法就是参照大阪府立卫生研究所法而建立的。

取7只小培皿(直径4cm,高0.6cm),其中1只为中心皿,其余6只培皿围绕中心皿摆放,并须有一处皿壁与中心皿接触,6只培皿两两之间也须有一处皿壁互相接触。将7只培皿摆好后放在粘胶纸板上使其位置得以固定。在中心皿中放入试虫约700~800只,在周围6只培皿内间隔放置经过药物处理和未经药物处理(对照)的待测纤维或织物,使其铺满皿底并达约0.4cm厚,其上各放一直径约2cm的绵纸片,纸片上面各放试虫饲料0.05g 。将固定在粘胶纸板上的这一套试验装置放入一个27cm×13cm×9cm的塑料盒中,加入饱和食盐溶液使盒内湿度保持在75%左右,在恒温室内(25℃±1℃)放置24小时。用浮选法将饲料中的试虫分离并收集起来,用水洗法将各培皿及待测纤维上的试虫收集起来。分别记数,按下式计算驱避率:

7. 结语

由于防螨织物被加工制成的纺织品等经常与皮肤表面接触,所以应该将安全性始终放置到首位,其次才是防螨效果。为此应该根据纤维的适应性,来使用更安全而有效的防螨整理剂。

本文旨在促进国内相关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对防螨纤维和织物的了解

和需求,让这一新型功能织物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

防螨4

纺织品的防螨虫整理 全国染整新技术应用推广协作网杨栋梁 原载《全国染整新技术协作网简讯》第十期p1-8 在纺织品的防虫整理技术中,最早开发的是毛织物的防蛀整理,继之是防蚁整理,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防螨整理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在这项技术的开发研究中,日本人似注入了更大的热情。 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在婴幼儿的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中,由螨虫抗原引起的约占80-90%。随着城市住宅建筑的多层化和高层化,室内结构也日益封闭化,由于家庭中空调、地毯等的普及,致使被褥、床垫等大件纺织制品曝晒不便,因而导致室内的卫生状况逐渐恶化。据1989年英国调查59户家庭的室内尘埃中螨虫过敏源量,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室内过敏源的临界浓度2μg/g[1]。因为对人们适宜的条件,同时也是室内螨虫繁殖的良好条件,尤其是食物充足的的地万。室内螨虫能存活约四个月。在此期间它能产生200倍于体重的粪便,并孵下达300个卵。这就清楚地表明;为什么室内过敏源会在很短时间剧速增加。室内螨虫本身不是过敏源,但其排泄物及其残骸等会引起哮喘、湿疹及过敏性鼻炎。 防螨整理纺织品是日用防护产品——防螨霜开发之后,纺织品又一次与医药联姻开发的功能性纺织品,鉴于国内这方面的专门报导不多,作者拟对这一课题作些介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室内尘埃中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随着城市住宅的多层化,结构趋向于封闭性单元,致使室内通风性差,室内存放家具什物后,全面的清洁卫生大扫除困难,尤其是地毯、床垫等纺织品,加上家庭空调设备的普及化,不但是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就是冬季室内的温湿度也不低,从而形成了全年都具各微生物(包括螨虫)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为此,改善和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卫生的课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有一些研究报告指出,造成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是室内尘埃中的螨虫引起的;同时,还有关于这些过敏性疾病患者与室内尘埃中微生物之间相联系的调查研究[2]-[7]报告。而且,进一步研究报告指出:室内螨虫与环境中微生物有密切关系[8]-[9]。 由此,查明一些家庭的居室中微生物和螨虫含量的污染程度,无疑是改善室内环境和提供决策的基础性数据。 室内环境与室内尘埃中微生物含量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的环境条件容易受到室外风速的影响,环境因子中温度、湿度和空气中尘埃浓度三者,以其中尘埃浓度和湿度对微生物关系尤为密切[10][11],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表l所示;

微晶纤维素USP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Cellulose [9004-34-6]. DEFINITION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is purified, partially depolymerized cellulose prepared by treating alpha cellulose, obtained as a pulp from fibrous plant material, with mineral acids. IDENTIFICATION ? A. Procedure Iodinated zinc chloride solution: Dissolve 20 g of zinc chloride and 6.5 g of potassium iodide in 10.5 mL of water. Add 0.5 g of iodine, and shake for 15 min. Sample: 10 mg Analysis: Place the Sample on a watch glass, and disperse in 2 mL of Iodinated zinc chloride solution. Acceptance criteria: The substance takes on a violet-blue color. 氯化锌碘试液:取氯化锌20g、碘化钾6.5g,加水10.5ml。再加碘0.5g,振摇15min。 测定:取本品10mg,置表面皿上,加氯化锌碘试液2ml。 标准规定:应变为蓝紫色。 Change to read: ? B. Procedure Sample: 1.3 g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accurately weighed to 0.1 mg Analysis: Transfer the Sample to a 125-mL conical flask. Add 25.0 mL of water and 25.0 mL of 1.0 M cupriethylenediamine hydroxide solution. Immediately purge the solution with nitrogen, insert the stopper, and shake on a wrist-action shaker, or other suitable mechanical shaker, until completely dissolved. Transfer an appropriate volume of the Sample solution to a calibrated number 150 Cannon-Fenske, or equivalent, viscometer. Allow the solution to equilibrate at 25 ±0.1 for NLT 5 min. Time the flow between the two marks on the viscometer, and record the flow time, t1, in s. 取本品1.3g,精密称定,置125mL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25ml,再精密加入1mol/L 双氢氧化乙二胺铜溶液25ml,立即通入氮气以排除瓶中空气,密塞,强力振摇,使微晶纤维素溶解;取适量,置25±0.1℃水浴中,约5min后,移至刻度为150的坎农-芬斯克毛细管粘度计或同等的黏度计内(毛细管内径为0.7 ~1.0mm,选用适宜粘度计常数K1 ),照黏度测定法,于25±0.1℃水浴中测定。记录供试品溶液流经黏度计上下两刻度时的时间t1,按下式计算供试品溶液的运动黏度。 Calculate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KV)1, of the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taken: 微晶纤维素的运动黏度(KV)1按下式计算: Result = t1 × k1 t1 = flow time (s) k1 = viscometer constant (see Viscosity—Capillary Methods 911 (CN 1-May-2015) ) Obtain the flow time, t2, for 0.5 M cupriethylenediamine hydroxide solutions using a number 100 Cannon-Fenske, or equivalent, viscometer.

微晶纤维素制备、应用及市场前景的研究

微晶纤维素制备、应用及市场前景的研究 曲阜天利药用辅料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山东曲阜273105 摘要: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对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酸水解,当聚合度下降到趋于平衡时所得到的产品称为微晶纤维素(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微晶纤维素为白色或类白色、无臭、无味的多孔性微晶状颗粒或粉末,具有高度可变形性,是可自由流动的纤维素晶体组成的天然聚合物,通常 MCC的粒径大小一般在20-80微米之间,它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及其他工业领域。 关键词:微晶纤维素;MCC;制备;应用;市场前景。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and market prospect of research QuFuTianLi medicinal materials co., LTD., produc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shandong qufu 273105 Abstract:Cellulose is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polymer materials in the nature。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in the world, the problem such 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Cellulos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ith acid hydrolysis,When the polymerization degree decline to tend to balance the resulting product is called the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is white or kind of white, odorless, tasteless porous micro crystalline granular or powder,With high deformability,Is the free flow of natural polymer composed of cellulose crystal,Usually the particle size of MCC generally between 20 to 80 microns,It is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and other industrial fields。 Key words: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Market prospect 正文:微晶纤维素[1]为白色或类白色无臭、无味的多孔性微晶状颗粒或粉末,具有高度可变形性 ,对主药具有较大的容纳性 ,可作为片剂的填充剂、干燥粘合剂 ,同时具有崩解作用 ,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轻工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 在生产微晶纤维素时国外主要采用木材为原材料[2],先收集木浆纤维素酸部分水解后的结晶部分,再经干燥粉碎而得到聚合度约200的结晶纤维素,我国棉花产量较高,成本较木材低,因此国内多以棉浆为原材料。决定微晶纤维素性能的主要因素[3]是制备方法和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大程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摘要: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本文论述了纤维素酶的性质,重点介绍了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作用机理; 0引言 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纤维素占植物干重的35%-50%[1],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对人类而言,它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物质。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纤维素酶的性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纤维素酶是四级结构,,产生纤维素酶的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酶能力降低。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时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淀粉酶(amylase)、蛋白酶(Protease)等。 纤维素酶的断键机制与溶菌酶一样,遵循双置换机制。纤维素与酶相互作用中,是酶被底物分子所吸附,然后进行酶解催化,酶的活性较低,仅为淀粉酶的1/100[3] 纤维素酶对底物分子的分解,必须先发生吸附作用。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自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密切相关,但纤维素酶的吸附机制总体并未弄清,仍需进一步研究[4]。 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 (1)、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2)、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3)、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增加消化物的粘度,对内源酶造成障碍,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增加内源酶的扩散,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 (4)、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

抗菌防螨剂,防螨抗菌助剂,防螨虫整理剂,抗螨虫整理剂,防螨整理剂

抗菌整理剂ATB9800适用于处理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如棉、毛、丝、麻、腈纶等织物。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用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ATB9800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标准等。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韩笑 纺织品抑菌整理技术进展的回顾 杨栋樑 资料来源:全国染整新技术协作网简讯 一、抑菌整理的由来 在人类生活的环境里,微生物的足迹是无处不在的。土壤里、流水中、大气以及邻近地面的天空间,到处有它的亲朋好友,其种族有几千种之多,同时繁殖力尤为惊人(约20 分种可繁殖一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微生物打交道,享受它赋予的恩惠,同时,某些微生物会造成物质的霉变、腐烂、如侵入人体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纺织品上沾附的微生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形成菌丝或霉斑,以及由于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致使天然纤维(如棉)降解或产生恶臭味,造成服用性能的恶化。人们为防止微生物损害天然纤维的服用性能,很早(约1900年左右)就开发防霉整理。至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首先出现切断纺织品作为传播致病菌媒介链的卫生整理(Saniitized Finishing)产品,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健康对微生物发起的新一轮绞杀。卫生整理产品一出现就受到酷爱清洁卫生的日本人的青睬,不久,日本人提出卫生整理不如抗菌防臭整 理更能表达产品的特征。随着市场上抗菌产品的开发,而抗菌一词的定义涉及内容的广泛性,1996年后,又将开发抗菌性能更好的称谓抑菌整理。卫生整理的出现是人们将纺织品作为人的第二层皮肤来防御微生物的入侵肌体,而卫生整理先改为抗菌防臭整理,到现在的抑菌整理,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在对待纺织品与微生物关系处理的几个阶段,也是抗菌整理技术进步的写照,本文拟对此进程和进一步的发展作些叙述;以就教诸同好。 二、人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1-5] 不仅在人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满着微生物,它们还在人们的体内蛰居、繁殖。真是人与微生物之间结下不解之缘。正常情况下,人体除器官内部、血管和淋巴系统外,其余对外"开放系统"的各部位,如皮肤、呼吸道、胃肠以及生殖和泌尿系统都有微生物存在的。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各种菌种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或称"常态菌群"以致不会引起疾病而已。 有资料表明:在人的上半身皮肤上微生物数量约为100-5000个菌株/cm2,它们以汗水和分泌物为营养进行生长、繁殖和死亡的新陈代谢过程。汗水或分泌物中的脂肪酸、乳 酸也能杀死某些微生物。微生物之间也互有杀死或灭活作用,构成了自然界的协调平衡。 微生物中对人们说来,可分成:有害的致病菌群和基本无害的常驻菌群或称常态菌群二类,今简介于后。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_何耀良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桂科自0991024Z);广西培养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4224) 收稿日期:2009-06-19 综述与进展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何耀良1,廖小新2,3,黄科林1,6,吴 睿4,王 5 ,刘宇宏1,黄尚顺1,李卫国1 (1.广西化工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3.广西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桂林 541002; 4.广西民族大学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5.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6.广西新晶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1) 摘 要:微晶纤维素是天然纤维素水解至极限聚合度得到的一种聚合物,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及其他工业领域,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晶纤维素的制备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晶纤维素;研究进展;制备 中图分类号:T Q 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905(2010)01-0012-05 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 CC)是天然纤维素经稀酸水解至极限聚合度(LOOP)的可自由流动的极细微的短棒状或粉末状多孔状颗粒,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无臭、无味,颗粒大小一般在20~80L m,极限聚合度(LODP)在15~375;不具纤维性而流动性极强。不溶于水、稀酸、有机溶剂和油脂,在稀碱溶液中部分溶解、润涨,在羧甲基化、乙酰化、酯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性能。由于具有较低聚合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殊性质,微晶纤维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轻化工行业。 自1875年Girard 首次将纤维素稀酸水解的固体产物命名为/水解纤维素0后,100多年以来,微晶纤维素的研究,一直是纤维素高分子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课题。美国粘胶纤维公司于1957年研究出微晶纤维素的生产方法,于1961年获得原始专利并工业化生产。美国FMC 公司于1961年研究开发生产微晶纤维素,目前已经是全美甚至世界上最大生产公司[1]。我国在微晶纤维素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在微晶纤维素方面生产已初见成效,20世纪80年代国内厂家生产的微晶纤维素逐步取代国外如西方石油公司、日本等公司的产品,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制的微晶纤维素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大程度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资源和加强环保,人们也在不断研究采用更好的原料和更好的方法来生产微晶纤维素,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用途。本文主要根据国内外的有关文献报道综述了利用不同原料制备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1 国内微晶纤维素研究进展 111 甘蔗渣微晶纤维素的制备研究 甘蔗渣纤维素的聚合度(DP)一般在500~700之间,水解后的平衡聚合度(DP)在100~200之间。甘蔗渣由于灰分高、白度低(灰分为112%~118%,白度为70%~80%),因此要用它来制备微晶纤维素必须进行增白和降低灰分处理。罗素娟[2]选择盐酸(工业级)来催化水解制备微晶纤维素,其流程见图1。其中固液比为1B 15,水解进行35min,即达到平衡聚合度。研究表明以甘蔗渣浆粕为原料生产微晶纤维素是可行的,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其中得率为82118%,聚合度为120,其颗粒数量分布较均匀,粒径较小,中位粒径1112L m,小于25L m 的产品占9211%,水分2142%,灰分0113%,白度90198%,经应用试验,效果良好,母液可以循环使用。生产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排放要求。 第39卷 第1期2010年1月 化 工 技 术 与 开 发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Industry Vol 139 No 11 Jan 12010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_高凤菊 (1)

第27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3月 Vol. 27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5 ──────────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高凤菊(1978-),女,河北乐亭人,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7 -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高凤菊1,李春香2 (1.四川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唐山师范学院 生物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对分解纤维素真菌及细菌的种类,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及研究展望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真菌;细菌;纤维素酶 中图分类号:Q5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2-0007-04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生物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地球上每年光合作用的产物高达1.5×1011~2.0×1011t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来源。其中90%以上为木质纤维素类物质,[1]其中的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 的多糖物质, [2] 这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 达5.7×108t , 约相当于我国北方草原年打草量的50倍。目前这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燃料,畜牧饲料与积肥,不仅利用率低,还 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开发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等发酵生产人类急需的燃料、饲料及化工产品,即化工原料的“绿色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自然界中,许多霉菌[4]和细菌[5]都能产生纤维素酶,但有关细菌纤维素酶的报道很少。由细菌所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最适中性至偏碱性,因为这类酶制剂对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较弱,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细菌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6][7][8] 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 1.1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 (cellulose decomposingbacteria )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是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由于纤维素酶等的作用,纤维素可一直被分解到葡萄糖为止,有时在分解过程中会积累纤维二糖。这类 细菌多见于腐植土中。好氧性细菌如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 )、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 )、噬胞菌属(Cytophaga )等能分解纤维素;但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纤维素分解真菌在起作用。而在厌氧条件下纤维素的分解,一些厌氧性的芽孢梭菌属(Clostridium )的细菌具有重要作用。纤维素分解细菌亦可栖息于草食动物的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它们在其中进行分解纤维素的活动,这些细菌是厌氧性细菌,例如产琥珀酸拟杆菌(Bacteroides succinogenes )、牛黄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白色瘤胃球菌(R.albus )、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程光胜 译)等。细菌纤维素酶多数结合在细胞膜上,菌体细胞需吸附在纤维素上才能起作用,使用很不方便,酶的分离提取也较困难。但是细菌主要产生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碱性纤维素酶由于在洗涤剂工业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也成为研究热点,其产生菌主要集中在芽孢杆菌属[9]。由于酶的耐热性在生产中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耐热细菌也是研究的热点。 1.2 纤维素分解性真菌 真菌类有黑曲霉、血红栓菌、卧孔属、疣孢漆斑菌QM460、绳状青霉、变幻青霉、变色多空霉、乳齿耙菌、腐皮镰孢、绿色木霉、里氏木霉、康氏木霉、嗜热毛壳菌QM9381和嗜热子囊菌QM9383等[10];丝状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在酸性或中性偏酸性条件下水解纤维素底物。真菌纤维素酶通常是胞外酶,酶被分泌到培养基中,用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就可较容易地得到无细胞酶制品。目前饲用纤

防虫和防螨整理

防虫和防螨整理 16.1 引言 在第15章讨论过,保护生物破坏包括抗菌整理,和包括防尘螨的防虫整理。防虫整理就是化学处理,以保护羊毛和其他动物纤维被某些飞蛾和甲虫攻击。只有含有角蛋白的纤维才会被这些虫子破坏。尘螨会引起健康问题,比如过敏、哮喘和神经性皮炎。螨虫不是昆虫,它们属于蜘蛛种类。防尘满整理在第16.7章节中详述。 消化角蛋白的昆虫包括衣蛾、褐织叶蛾、地毯甲虫和毛皮甲虫。蛾的数量会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急剧增长。每个母蛾约产150个卵并且每年可以产四到五代。各种化学品已被用来控制幼虫对羊毛的袭击,但是环境问题限制了一些更有效的产品的使用。每年,大约2百万磅重(大约900000千克)的防虫整理剂用于羊毛制品。 防虫整理的最重要的市场是地毯工业。2/3 以上的整理剂被用于地板覆盖物和墙帷。其他显著市场包括家具和装饰织物、毛毯、制服、服饰和毛皮衣服。16.2防虫整理机理 防虫整理归为两类,毒物干扰幼虫角蛋白消化过程和专门制定用于纺织品应用的农业杀虫剂——神经毒素。关于这两类,影响消化毒药特定种类比较多,通过阻塞所需的消化酶来杀死喂养的幼虫。神经毒素为一般控制剂,影响更广泛的昆虫。这两种类型被认为是进入幼虫的消化道,因为防虫处理的羊毛只能杀死摄取纤维的昆虫。 每一类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消化毒素比神经毒素呈现较低的环境危害,但是没有有效的针对一些病虫害比如褐织叶蛾。神经毒素通常比消化毒素更快速生物降解,但也体现了较少的耐久性。 防虫整理通常用量对织物重的0.1%变化到1.5%,这取决于最终产品具体的整理和性能要求。 16.3 防虫整理化学 消化毒素是第一个成为商业化的耐久的防虫整理剂。早期产品是基于氯化三氯苯甲烷(图16.1a)和多氯-2-氯甲基磺酰胺基二苯醚(图16.1b)。后来,磺非

微晶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是一种白色、无臭、无味、多孔、易流动粉末,不溶于水、烯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一般有机溶剂。聚合度约220,结晶度高。为高度多孔颗粒或粉末。 一、微晶纤维素主要有三大特性: 1、吸附性:为多孔性微细粉末,可以吸附其他物质如水、油及药物等。比表面积随无定形 区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2、分散性:微晶纤维素在水中经剧烈搅拌,易于分散生成奶油般的凝胶体。胶态微晶纤维 素因含有亲水性分散剂,在水中能形成稳定的悬浮液,程不透明的“奶油”状或凝胶状。 3、反应性能:在稀碱液中少部分溶解,大部分膨化,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性能。 二、微晶纤维素在国内应用领域: 1、医药卫生:①微晶纤维素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受压时氢键缔合,故具有高度的可压性, 常被用作于粘合剂;压制的片剂遇到液体后,水分迅速进入含有微晶纤维素的片剂内部,氢键即刻断裂,因此可做为崩解剂。此外微晶纤维素的密度较低,比溶剂较大,粒度分布较宽,又常被用作稀释剂。②医药行业中MCC主要被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他在水中强搅拌下易于形成凝胶的特性,用于制备膏状或悬浮状类药物;二是利用其成型作用,而用于医用压片的赋形剂。目前医药行业中压片赋形剂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方法使用淀粉赋形剂;第二类是利用新型的纤维素赋形剂。使用淀粉的工艺必须经过造粒阶段,而使用MCC则因为其流动性好,本身具有一定的粘合性直接压片,因此能工艺简化,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例外使用MCC还有服用后崩解效果好、药效快、分散好等优点,因此使用MCC在压片赋形剂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2、微晶纤维素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

微晶纤维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有:泡沫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液体的胶化剂; 悬浮剂;乳化稳定性等。其中乳化稳定性是微晶纤维素在食品工业领域最主要的功能。 3、微晶纤维素在轻工化工领域的应用: ①陶瓷业:陶瓷厂在陶土中添加微晶纤维素,不仅能增湿坯强度,提高半成品率,而 且焙烧时烧除微晶纤维质使陶瓷具有质轻透明的特色。 ②玻璃业:微晶纤维素胶液能在玻璃表面形成极黏的膜涂层,能为玻璃纤维提供纤维 素的表层,使其能用一般的纺织机器加工。 ③涂料业:在涂料中添加微晶纤维素,能使涂料具有触变性,以控制涂料的粘度、流 动性及涂刷性能。 4、微晶纤维素在日常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①某些等级的微晶纤维素用于化妆及皮肤护理品的制造,甚至包含尿素这样难以掺和 的配料,同起耐热稳定剂的作用。 ②微晶纤维素与细砂、高岭土等混合,可制成含磨料的卫浴、厨房及手部皮肤的清洁 剂。 ③将微晶纤维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盐、有机物及水混合,可制成服装洗涤过程的保护 性胶体。 三、医药行业中微晶纤维素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特点: ①可以使易吸潮的药物(土霉素、食母生、酵母片等)避免湿热的阴影,克服粘冲、 劣片的现象,有利于提高片剂的质量。

布料织物面料防螨剂,防螨虫剂,除螨剂,防螨剂,抗菌防螨整理剂

三十年我国整理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杨栋樑 【摘要】简要回顾我国后整理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应用于生产的高分子型整理剂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机械整理、兔烫整理、阻燃整理、涂层整理、抗菌整理和抗紫外线整理等助剂及工艺技术。展望了后整理工艺的前景,并对我国印染后整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近三十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其间,随着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印染产品品种、质量、风格和功能性的要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国内外纺织品市场趋于供大于求而形成了卖方市场,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要求企业深加工、精加工、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以及加强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印染产品中的后整理技术无疑要担当重要角色。 1 回顾 三十年来,我国纺织品后整理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内容也有了明显扩充,现就应用于生产方面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1.1 高分子型整理剂的合成与应用[2-6] 在涤棉混纺织物的易去污整理工艺技术和产品开发研究中,其工艺技术分别为聚丙烯酸酯型和嵌段共聚醚酯型。该项目组可能是我国印染企业自行研发高分子型助剂的第一批团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二印染厂与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现为3F氟材料研究所)、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协作,承担原纺织部下达的"大庆油田防水防油透气劳保服" 研制项目,用六氟丙酮为起始原料,制备含氟单体和一些共聚用单体、共聚乳液,然后对织物进行整理并测试产品性能。曾两次送大庆油田试穿,第二批送200多套,经大庆油田井下指挥部现场试穿,效果良好,要求供货,达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此后,含氟整理剂在各种防水(雨)产品中得以广泛应用;其后,还在干法涂层整理中用于防涂层渗透的预处理和后处理防水等。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用D4自制有机硅阳离子型或阴离子型羟乳,改善印染产品的质量和风格,使有机硅成为柔软剂的一个大类品种。同时收集全国羟乳品种,在上海第二印染厂进行性能比较试验,对提高有机硅羟乳质量,扩大羟乳柔软剂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初,由化工部门提供的亲水性有机硅CGF系列,以及氨基有机硅 等新品种,并进一步开发了微乳型制剂,使产品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由此,印染厂也开始告别了自制助剂的局面。 1.2 机械(或物理)整理[7-10] 自织物预缩整理应用以来,机械整理沉寂了很长时间,直至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新的整理工艺技术。 首先出现的是磨毛(绒)整理技术,利用砂皮在织物表面均匀摩擦,使之产生紧密短绒毛,形成鹿皮或桃皮绒的效果,并进一步发展成花式磨毛。而后为改善工作环境相适应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加工,开发了湿磨工艺,对开发人造麂皮、麂皮绒类产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90年代初,意大利推出了Ario 1000整理。绳状织物(干/湿)藉高速气流(冷/热)引入文丘里管进口,当织物出文丘里管时,压力骤减,织物(纱线和纤维)间空隙骤增,而迅速展开,并甩打在后部的棚格上,接着落入处理槽内向前滑行,直至再次进入文丘里管继续循环。

微晶纤维素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

微晶纤维素 Weijing Xianweisu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C 6n H 10n+2O 5n+1 [9004-34-6] 本品系含纤维素植物的纤维浆制得的α-纤维素,在无机酸的作用下部分解聚,纯化而得。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颗粒状粉末;无臭,无味。 本品在水、乙醇、乙醚、稀硫酸或5%氢氧化钠溶液中几乎不溶。 【鉴别】(1)取本品lO mg,置表面皿上,加氣化锌碘试液2ml,即变蓝色。 (2)取本品约1.3g ,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25ml ,振摇使微晶纤维素分散并润湿,通入氮气以排除瓶中的空气,在保持通氮气的情况下,精密加lmol/L 双氢氧化乙二胺铜溶液25ml ,除去氮气管,密塞,强力振摇,使微晶纤维素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取适量,置25℃士0.1℃ :水浴中,约5分钟后,移至乌氏黏度计内(毛细管内径为 0.7?1.0mm ,选用适宜黏度计常数),照黏度测定法(通则 0633第二法),于25℃士0.1℃ 水浴中测定。记录供试品溶液流经黏度计上下两刻度时的时间A ,按下式计算供试品溶液的运动黏度ν1: ν1=t 1 × K 1 分别精密量取水和lmol/L 双氢氧化乙二胺铜溶液各25ml ,混匀,作为空白溶液,取适量,置25℃士0.1℃水浴中,约5分钟后,移至乌氏黏度计内(毛细管内径为0.5?0.6mm,黏度计常数约为0.01),照黏度测定法(通则0633第二法),于25℃士0.1℃水浴中测定。记录空白溶液流经黏度计上下两刻度时的时间按下式计算空白溶液的运动黏度v2: ν1=t 2× K 2 照下式计算微晶纤维素的相对黏度: ηrel =ν1/ν2 根据计算所得的相对黏度值(ηrel ),査附表,得〔特性黏数[>](ml/g)和浓度C(g/100ml)的乘积〕,计算聚合度(P),应不得过350。 式中m 为供试品取样量,g ,以干燥品计算。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高分子材料2班刘卓君 20080402B020 摘要:微晶纤维素是可自由流动的纤维素晶体组成的天然聚合物,它是天然纤维素经稀酸水解并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极限聚合度的产物。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及其他工业领域,本文综述了微晶纤维素的特性、理化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晶纤维素;结晶度;聚合度;可压性;流动性;制备;研究进展 正文:微晶纤维素(MCC)是由天然纤维素经稀无机酸水解达到极限聚合度的极细微的白色短棒状或无定形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颗粒大小一般在20-80微米,极限聚合度(L0DP)在15~375;不具纤维性而流动性极强。不溶于水、稀酸、有机溶剂和油脂,在稀碱溶液中部分溶解、润涨,在羧甲基化、乙酰化、酯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性能。由于具有较低聚合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殊性质,微晶纤维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轻化工行业。

微晶纤维素有两种主要形式:细粉末和胶体状。前者用于吸附剂或粘合剂,后者作为液体中的分散剂。粉末状微晶纤维素的应用范围是作为抗结块剂,它有防结块和帮助流动的作用。另外,微晶纤维素还是食品中非营养部分,用作健康食品中的食用纤维。作为功能食用纤维,微晶纤维素可起到诸多保健作用。微晶纤维素有吸油特性,所以粉末化的微晶纤维素还被用作香精和香料油的载体。另外,它常被用于某些挤出食品的助流剂。胶体状微晶纤维素的多功能性表现在:乳化和泡沫稳定性;高温下稳定性;非营养性填充物和增稠剂;液体的稳定和胶化剂;改善食品结构;悬浮剂;冷冻甜食中控制冰晶形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大程度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资源和加强环保,人们也在不断研究采用更好的原料和更好的方法来生产微晶纤维素,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用途。 1.微晶纤维素的理化性质 MCC 的用途广泛,用以描述的指标很多,主要有聚合度、结晶度、粒度、吸水值、润湿热、比表面积、填积密度、过滤指数和特性粘数等。

纺织防螨虫剂,布料织物面料防螨剂,除螨剂,家纺防螨剂,防尘螨加工剂

防蚊整理研究进展 王爱兵1,朱小云2,杨斌3,斯叶华1,夏龙全1 (1.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336;2.上海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上海200137;3.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82) 原载:第八届印染后整理论文集;261- 摘要:介绍了蚊虫的种类及危害、人类吸引蚊虫的原因,以及蚊虫的防治方法等。阐述了驱蚊整理剂的机理,以及天然驱避剂和合成驱避剂的种类、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列举了目前采用的纺织品防蚊整理工艺,以及现有的三种防蚊效果的测试标准(GB 13917.1-1992、GB/T 17322.10-1998和GB B917.3-1992),并对这三种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亟待制定针对防蚊整理织物的检测标准。 关键词:防蚊整理;发展;标准;应用 蚊虫是四害之一,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除少数种类外,大多数蚊虫都会叮刺人畜,不但会吸血,而且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危害很大。蚊虫在叮咬的时候,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在叮入人畜后,会在伤口上注入一些唾液,病原体就由此传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每年因雌性疟蚊叮咬而感染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因此,蚊虫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蚊虫的种类及其危害 蚊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小型昆虫,体长0.5~1.5cm。其触角细长,口器形成一长喙,雌蚊的喙一般适于刺吸血液。蚊科中常见的有按蚊(Anopheles)、库蚊(Culex)及伊蚊(Aedes) 3个属[2]。蚊虫中以刺扰伊蚊的危害最严重。国内常见的蚊媒病有疟疾、丝虫病、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国外还流行黄热病、西尼罗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脑炎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病。 2 人类吸引蚊虫的原因[3] 人体皮肤通过普通汗腺和特殊汗腺实现排汗。普通汗腺分布于整体皮肤,特殊汗腺又称为香腺,仅分布于特定部位。普通汗液主要含盐分和少量有机物质,特殊汗液含有类脂质和脂肪酸。无论是普通汗液还是特殊汗液,排出时都不含有气味物质,其只有被皮肤表面存在的微生物分解后,才会生成可挥发性化学物质。典型的汗味是由多种化合物,如饱和、不饱和支链及末端不饱和的碳羧酸(C4~11)引起的。 雌性蚊子需要吸食血液来产卵、育卵,其嗅觉灵敏,对人体呼吸和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乳酸等挥发物非常敏感,可以从30m外直接冲向吸血对象。 到底何种化学物质是蚊子的信息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已确定的信息素为L-乳酪、醋酸和丙酸。 3 驱蚊机理[4] 研究表明,当人体裸露的皮肤上涂有防蚊剂时,蚊子就不得不透过服装面料叮咬。对服装面料进行防蚊整理后,由于驱避剂具有蚊虫所厌恶的气味,蚊虫不愿在含有驱蚊剂的地方停歇,从而发挥驱避作用。另一种驱蚊整理的观点是,对纺织品进行整理,使信息素不再通过面料向周围环境散发,从而达到驱蚊的目的,这一方法又称为被动防蚊体系。 4 防蚊整理剂发展[5-6] 蚊虫驱避剂的使用历史悠久。公元前,古埃及人把有强烈气味的物质涂在皮肤上防止蚊虫叮咬;我国古代先民常以焚烧艾蒿、菊科类植物的办法来驱赶蚊虫;古代俄罗斯牧民燃烧青苔和松树叶驱赶蚊虫,用桉树叶涂抹皮肤防止蚊虫叮咬。16世纪,人们发现大麻可以有

微晶纤维素简介

片剂常用辅料——微晶纤维素(MCC)简介 北京大学药学院微晶纤维素(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 是天然纤维素经稀酸水解至极限聚合度( LOOP) 的可自由流动的极细微的短棒状或粉末状多孔状颗粒,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 无臭、无味, 颗粒大小一般在20~ 80 L m, 极限聚合度( LODP) 在15~ 375; 不具纤维性而流动性极强。不溶于水、稀酸、有机溶剂和油脂, 在稀碱溶液中部分溶解、润涨, 在羧甲基化、乙酰化、酯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性能。由于具有较低聚合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殊性质, 微晶纤维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轻化工行业。1 评价微晶纤维素性质的物化指标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结晶度、聚合度、结晶形态、吸水值、润湿热、粒度、容重、比表值、流动性、凝胶性能、反应性能、学成分等。2在制药工业中,微晶纤维素常用作吸附剂、助悬剂、稀释剂、崩解剂。微晶纤维素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主要在口服片剂和胶囊中用作稀释剂和粘合剂,不仅可用于湿法制粒也可用于干法直接压片。还有一定的润滑和崩解作用,在片剂制备中非常有用。 由于微晶纤维素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受压时氢键缔合,故具有高度的可压性,,常被用作于黏合剂;压制的片剂遇到液体后,,水分迅速进入含有微晶纤维素的片剂内部, 氢键即刻断裂, 所以可作为崩解剂。因此, 它是片剂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辅料, 能够提高片剂的硬度。例如,在制备利福平药片中可用MCC与淀粉(6.25:1质量比) 和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直接压片, 产品在lm in 内崩散成雾状. 而且在有效期内含量不变,并能很好地提高药物稳定性。又如, 由于加人微晶纤维素, 醋酸泼尼松与醋酸黄连素(盐酸小劈碱) 片剂的溶出度提高到80% 以上。用微晶纤维素做辅料压片时不需经过传统的造粒过程, 例如在制备咳必清药片中由于加人了MCC , 解决了咳必清湿法造粒压片易吸潮而出现的严重黏冲现象, 并且崩解迅速。 微晶纤维素也可用作药品的缓释剂。缓释过程是由活性物质进人载体的多孔结构. 活性物质被分子间氢键包含, 干燥后活性物质被固定。活性物质释放时由于水在聚合物载体的毛细管系统内扩散引起润胀, 载体经基和被固定的活性物质之间的化合键被破坏, 活性物质缓慢地释放出来。 微晶纤维素粉末在水中能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将其与药物配合可制成奶油状或悬浮状的药液, 同时还可用作胶囊剂。微晶纤维素在水中经强力搅拌生成凝胶,也可用于制造膏 1何耀良,廖小新,黄科林,吴睿等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 年1 月 2曹永梅,黄科林等微晶纤维素的性质、应用及市场前景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第12 期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思路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高分子材料2班刘卓君 20080402B020 摘要:微晶纤维素是可自由流动的纤维素晶体组成的天然聚合物,它是天然纤维素经稀酸水解并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极限聚合度的产物。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及其他工业领域,本文综述了微晶纤维素的特性、理化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晶纤维素;结晶度;聚合度;可压性;流动性;制备;研究进展 正文:微晶纤维素(MCC)是由天然纤维素经稀无机酸水解达到极限聚合度的极细微的白色短棒状或无定形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颗粒大小一般在20-80微米,极限聚合度(L0DP)在15~375;不具纤维性而流动性极强。不溶于水、稀酸、有机溶剂和油脂,在稀碱溶液中部分溶解、润涨,在羧甲基化、乙酰化、酯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性能。由于具有较低聚合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殊性质,微晶纤维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轻化工行业。 微晶纤维素有两种主要形式:细粉末和胶体状。前者用于吸附剂或粘合剂,后者作为液体中的分散剂。粉末状微晶纤维素的应用范围是作为抗结块剂,它有防结块和帮助流动的作用。另外,微晶纤维素还是食品中非营养部分,用作健康食品中的食用纤维。作为功能食用纤维,微晶纤维素可起到诸多保健作用。微晶纤维素有吸油特性,所以粉末化的微晶纤维素还被用作香精和香料油的载体。另外,它常被用于某些挤出食品的助流剂。胶体状微晶纤维素的多功能性表现在:乳化和泡沫稳定性;高温下稳定性;非营养性填充物和增稠剂;液体的稳定和胶化剂;改善食品结构;悬浮剂;冷冻甜食中控制冰晶形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大程度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资源和加强环保,人们也在不断研究采用更好的原料和更好的方法来生产微晶纤维素,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用途。 1.微晶纤维素的理化性质 MCC 的用途广泛,用以描述的指标很多,主要有聚合度、结晶度、粒度、吸水值、润湿热、比表面积、填积密度、过滤指数和特性粘数等。 1. 1 结晶度 结晶度是指结晶区占纤维素整体的百分率。结晶度的大小对纤维素纤维的尺寸稳定性和密度等都有影响,常规测量方法X2射线衍射法和红外光谱法。通过分析后表明,MCC 都保留有纤维素I 的结晶,结晶度与晶体大小都比纤维原料的要大,结晶度Kp 一般都在0. 60 以上。 1. 2 聚合度 聚合度是指纤维素中重复的葡萄糖结构单元的数目。不同原料得到的MCC 的聚合度差别较大,如表1所示。MCC 的分散性越小, 说明MCC 的分布均一。从理论上讲,纤维素原料都可以生产不同聚合度范围的MCC 产品。 1. 3 比表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