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PD的防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超过1%的60岁以上人口受PD影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治疗PD 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基于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包括复方左旋多巴(L-dopa,L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其中左旋多巴复方制剂是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对PD 整个病程均有一定疗效。但传统药物治疗PD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还存在诸多不良反应,随着病程进展以及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治疗效果也逐步降低。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PD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当前PD传统药物治疗以外治疗方面,包括药物剂型的转变、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运动疗法七个方面对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01、药物剂型的转变

迄今为止,PD的治疗主要是基于纹状体内的外源性多巴胺替代,LD 仍是治疗PD的首选药物。口服制剂因其肝脏首过效应显著,生物利用率低,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进入脑内的药量较少,影响其临床疗效。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剂型逐渐涌现,它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结构、改变给药途径等增加药物利用。

1.1 药物结构的转变研究者设计了许多方法来增加此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1)脑室内直接给药:脑室内直接给药是通过将导管直接插入脑室的脑脊液中,将药物输送于脑内,经回流入静脉循环作用于脑实质,除了高昂的手术费用以外,还有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以及感染的风险。(2)暂时破坏血脑屏障:通过高渗溶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促进药物渗透,目前安全性尚未可知。(3)制备具有亲脂性表面的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颗粒、树枝状聚合物以及胶束;(4)将化学基团添加到所需物质中以增强其渗透性(前药途径)。

由于PD患者需长期服药,上述前两种方式在PD中治疗的应用均受到限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载体以及前药途径。Kuma等研究发现鼻内递送司来吉兰纳米乳剂用于改善抗氧化剂缺陷和多巴胺水平,这种途径可使药物有效递送至大脑而不通过血脑屏障,研究表明载药纳米乳剂是无毒的,输送入脑内是安全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前药方法的使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酯、酰胺、二聚酰胺及环状结构的化学修饰来合成多巴胺和LD前药,这类药物能溶于水和脂质,可完全被胃肠道吸收而无任

何化学降解或代谢,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多巴。目前左旋多巴甲酯前药已上市,并可与卡比多巴联合使用。

1.2 给药途径的转变

1.2.1 持续皮下注射:阿扑吗啡是一种短效的多巴胺激动剂,化学稳定性差,首过效应显著,置入阿扑吗啡皮下注射泵可以稳定给药,实现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单独使用或与左旋多巴连用,可以改善进展期PD的关期发作和异动症。

1.2.2 持续十二指肠输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凝胶持续肠道输注系统,在空肠内左旋多巴可以快速被吸收,显著增加开期,治疗运动波动和减少异动。

1.2.3 透皮贴剂:目前临床常用的贴剂为优普洛(罗替高汀贴片),该药于2018年6月在我国获批上市,它可以提供24h持续稳定的药物释放,实现了持续多巴胺能给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为P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02、免疫疗法

目前PD的免疫疗法主要是针对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免疫治疗,其他免疫疗法包括过继转移和免疫抑制。过继转移是将淋巴细胞从PD

免疫供体向受体的转移,而免疫抑制仅降低效应免疫细胞的数量或功能,这两种免疫治疗目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针对α-syn的免疫治疗进行分析。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淋巴脉管系统,为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相关的神经炎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提供了

新的线索。目前普遍认为α-syn的聚集是PD发病机制的核心所在,α-syn的聚集不仅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也对突触功能和信号的传递产生影响,在P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α-syn作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抗体的靶点,当抗体与α-syn特异性结合后,小胶质细胞则可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对抗原抗体复合物加以清除。α-syn是PD免疫治疗试验的靶点,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免疫疗法均已经在PD中进行探索。

2.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利用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α-syn的抗体。Valera 等用重组人α-syn免疫α-syn转基因小鼠,使其产生高亲和力的针对α-synC-末端的抗体,观察到接受治疗的小鼠神经元细胞体及颞叶皮层突触中α-syn聚集的减少。临床试验中,主动免疫主要有PD01A和PD03A 两种人源化免疫原,目前已完成了PD01A对PD早期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在32例受试者中,50%的受试者可在血清中检测到针对α-syn的特异性抗体,少数受试者在脑脊液中也存在一定的滴度,但疫苗的疗效仍需在未来的II、III期临床试验中继续研究。PD03A对早期PD患者的I期临床试

验即将启动。主动免疫存在一些潜在的缺点,神经炎性反应是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观察到了治疗对象之间抗体应答存在变异性。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理论上主动免疫仍具有优势,因为其可能产生更强大和持久的体液免疫反应,可能产生比被动免疫更高的抗体水平。

2.2 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是直接给予针对α-syn不同区域的单克隆抗体。PD被动免疫主要药物有PRX002、BIIB054、BAN0805人源化抗体。PRX002是一项针对α-synC末端的IgG单克隆抗体的化合物,在60例早期PD患者的第I阶段研究中证明在12周内耐受良好,IIa阶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BIIB054是靶向α-synN末端的化合物,目前针对健康受试者和早期PD 患者的单剂量递增的BIIB054研究正在招募受试者。BAN0805对PD寡聚体α-syn具有亲和力,该药物也将进入临床评估。被动免疫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如果出现不良事件,能够减少剂量或可能停止治疗。

尽管有临床前试验证实免疫疗法能够减少脑内α-syn聚集并改善几种PD动物模型的行为结果,但免疫疗法如何实现这一点的细节仍不清楚。现有研究表明,早期对PD患者的免疫治疗和α-syn积聚之前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预防疾病进展的最有效的方法,故推测免疫疗法对于预防或者早期治疗PD具有广阔的前景。综上,免疫疗法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PD 的方法,针对α-syn的主动和被动免疫的临床前研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03、基因疗法

基因治疗是一种旨在通过基因修饰神经细胞来缓解相关症状甚至逆转疾病进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基因治疗技术通过将目的基因导入特定脑区影响特异性蛋白质表达,此疗法有可能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或纠正神经递质失衡。目前已有报道5种基因治疗PD的临床试验,这些试验包括对症治疗以及疾病修饰治疗。对症治疗是通过转导参与神经递质合成的基因来增加多巴胺的产生,旨在改善临床症状而不改变疾病进程,包括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DC)基因、谷氨酸脱羧酶(GAD)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AADC-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GCH)基因的体内转移;疾病修饰治疗尝试恢复受疾病过程影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包括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和Neurturin基因两种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体内转移。虽然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用于临床,但是很多研究者认为其有希望成为PD治疗的一类新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目前对于载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3.1 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

3.1.1 AADC基因:AADC是多巴胺合成的关键酶,通过提高左旋多巴向多巴胺转化的效率来进行多巴胺替代治疗。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AADC基因转移至6例PD患者的壳核的I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

运动状态日志和PET追踪AADC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估,治疗后6个月UPDRS评分显示未服药状态的运动功能平均提高了46%,PET显示FMT (AADC示踪剂)活性增加了56%,后来的随访发现其中两名患者FET 摄取持续增加长达96周。

3.1.2 GAD基因:GAD是γ氨基丁酸(GABA)合成的限速酶,其通过调控丘脑底核的代谢率,释放更多的GABA,改善PD的运动症状。双侧丘脑底核经立体定向技术注射AAV-GAD的随机双盲试验中研究了45例PD患者,治疗组22例,假手术对照组23例,对照组接受输注硬膜内无菌生理盐水(无脑内渗透)代替AAV-GAD。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UPDRS评分结果较对照组略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治疗后MRI未见丘脑底核损害,不良反应相对轻微,以头痛和恶心最为常见。随后进行12个月的随访报告显示,在AAV-GAD组中,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的每日持续时间在12个月时显著下降(P=0.03),而假手术组未改变。

3.1.3 TH-AADC-GCH基因:TH-AADC-GCH基因的体内转移,利用参与多巴胺产生的三个基因,不仅通过恢复AADC活性,而且通过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神经元进一步增加内源性左旋多巴以增加纹状体内

的多巴胺,TH和GCH催化人体内从膳食酪氨酸合成左旋多巴,再通过AADC转化为多巴胺。目前这三基因疗法已被证实可以增加PD动物模型中细胞外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人体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3.1.4 GDNF基因:体外和体内研究都表明GDNF可以保护多巴胺神经元,GDNF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产前发育有关,而且对于这些神经元的出生后存活至关重要。Palfi等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将GDNF基因输送至多巴胺能耗尽的老年猴PD模型中的纹状体细胞,结果表明GNDF可以调节老年猴大脑的可塑性并可以通过将纹状体神经元转化为具有多巴胺能

表型的细胞来弥补多巴胺能细胞的丢失。Eslamboli等在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伤普通绒猴黑质纹状体4周前,将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GDNF(rAAV-GNDF)注射到一部分猴子的黑质纹状体中,发现rAAV-GNDF处理的猴子中40%的多巴胺细胞存活,而未处理的猴子只有21%的多巴胺细胞存活,在一些rAAV-GDNF处理的猴子纹状体中观察到了完整的多巴胺能纤维,表明rAAV-GDNF治疗可能至少部分地阻止了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

3.1.5 Neurturin基因:Neurturin(NTN,GDNF异构体的类似物)也可以改善老年猴和PD动物体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性。一项向壳核和黑质致密部注入Neurturin基因,临床随访观察Neurturin基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I期临床试验证实了6例PD患者Neurturin基因治疗对壳核和黑质致密部的耐受性,2年的随访中没有发现严重并发症。基于此,进行II期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Neurturin基因治疗是安全的且耐受性良好,但遗憾的是未发现Neurturin基因临床治疗PD有效,尽管在次要结果上有日常运动波动评分明显改善,但在主要终点事件上UPDRS

运动评分未见改善。尽管Neurturin基因治疗令人失望,但使用其他GDNF 基因治疗PD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3.2 基因治疗的载体

目前,基因转移的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和慢病毒载体是唯一已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基因治疗试验的载体。有效的靶向基因递送过程复杂,因为基因载体不能穿透血脑屏障,因此临床实验必须依赖于入侵性脑内基因载体注射。研究表明非病毒载体,特别是多功能微泡,提供了另一种基因载体的选择,因为微泡可以通过微泡壳修饰而选择性地聚集在目标区域。另外,微泡的物理结构可使它们通过聚焦超声触发在感兴趣的区域释放内化的基因,研究发现聚焦超声波与微泡结合可使血脑屏障无创、局部和可逆性开放,这种技术的出现为基因治疗PD 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治疗途径,可能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可行的新技术。

04、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疗法是将细胞移植到病灶处并进行分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或组织,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目前研究用于治疗PD的干细胞来源广泛,主要有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目前研究最多的是iPSC,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目前还没有成功的临床试验报道。

4.1 iPSC移植

研究者们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干细胞移植入PD动物模型脑内,发现其可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改善PD模型的症状。

重编程iPSC的出现为PD患者移植治疗提供一个有前景的细胞替代资源。iPSC是通过诱导重编程的方法,将已分化成熟的体细胞诱导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诱导重编程所需的体细胞,通常来源于PD患者和健康成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毛囊角化细胞、肝细胞和造血细胞。Wernig等首先通过将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诱导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移植到单侧6-OHDA损伤的PD大鼠模型中,移植区移植细胞轴突生长,存活情况较好,大鼠运动症状改善,结果显示了PD的大鼠模型中iPSC衍生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治疗潜力,在移植和行为测试的9只动物中,有8只含有大量宿主脑的局部神经支配,并且在行为测试中与假接种动物相比旋转行为显著恢复。但在严密的形态学检查时,发现了非神经组织的组织学结构,提示有畸胎瘤存在。在动物移植模型中,移植后发生畸胎瘤仍然是干细胞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日本的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人类iPSC衍生的多巴胺能祖细胞存活并作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用神经毒素MPTP处理的PD灵长类动物(食蟹猕猴)模型中起作用,移植后猴子的自发运动增加,这些细胞至少两年内没有在脑中形成任何肿瘤,提示这种方法有望用于临床上治疗PD患者。国际干细胞公司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启动了第一个使用iPSC治疗PD患者的临床试验正在研究中。iPSC细胞来源可来源于

自体细胞,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且避免了伦理限制,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PD的方法,但iPSC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iPSC具有不受控制的增殖能力,转化的神经元是否保留其原始来源的“表观遗传记忆”仍有待确定。

4.2 胚胎干细胞移植

尽管胚胎干细胞移植在PD动物模型中成功应用,但由于胚胎的获取过程伴随着胚胎的毁损,使该技术受到伦理方面的争议,因此胚胎干细胞技术近年来已出现逐渐被其他干细胞所取代的趋势。

4.3 神经干细胞移植

最近,一项针对PD患者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的I期临床研究,21例PD患者以一定的时间间隔(7-57个月)将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双侧纹状体中,结果显示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并且无明显副作用,这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P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05、脑深部电刺激术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在特定神经核团植入电极,给予低频或高频电刺激来抑制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PD患者DBS靶点核团多位于基底节或者丘脑。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us nucleus

of the thalamus,VIM)的DBS是PD的一种特征性对症治疗方法,可使纹状体区多巴胺代谢活性增加,改善PD运动症状。刺激VIM可以改善PD的震颤症状,但对运动迟缓、僵直等症状无治疗作用,因此VIM-DBS 仅适合以震颤症状为主且无法采用其他治疗靶点的PD患者。STN和GPi 的DBS是改善运动症状和控制由左旋多巴治疗导致的长期运动并发症(如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有效选择。GPi DBS似乎对减少运动障碍有直接影响,接受该手术的患者通常在手术后不能耐受较低剂量的左旋多巴,但仍可以明显减少运动障碍,GPi DBS对于维持或需要更高水平的多巴胺能治疗剂量的情况尤其有价值,而STN-DBS可明显减少多巴胺能药物用量。少数患者可完全停药而单用DBS控制症状,且STN DBS耗电较少,因此国内目前常用的PD治疗靶点是STN,但GPi DBS对PD异动症的直接抑制作用优于STN DBS,因此,对于有异动症的患者,应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靶点。最近的一项随机试验发现,对90例PD患者DBS治疗后(GPi组47例,STN组43例)随访3年发现,与GPi组相比,STN 组非药物状态的UPDRS运动部分评分改善较多[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GPi组33(23,41),STN组28(20,36),P=0.04)],而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结果等综合评分中没有明显差异(P=0.69)。总体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STN DBS在运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GPi DBS,而且STN DBS术后多巴胺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合经济效益,更多学者将STN作为PD DBS首选治疗靶点。

PD除了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三大主症外,疾病进展期还

会出现如冻结步态、姿势不稳、吞咽障碍和语言困难等中线症状。DBS传统刺激靶点如STN和GPi对缓解四肢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症状效果好,但对治疗中线症状疗效缺乏证据,还可能损害中线功能。脚桥核(pedunculopontine nucleus,PPN)在维持运动中起到一定作用,DBS 刺激PPN可改善冻结步态等中线症状。目前,由于DBS刺激PPN如何改善中线症状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疗效不确定,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验证,因而该靶点也未获FDA批准用于治疗PD。

06、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magnetic resonance 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MRgFUS)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治疗技术。MRgFUS通过定向毁损治疗靶点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将超声波传送至组织内部,于治疗靶区汇聚为焦点,形成声强较高的聚焦区,通过超声的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使得焦点处的病变组织产生瞬间高温,诱导靶区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热消融的效果。同时,由于周边的正常组织及超声通道通过的其他区域的组织并没有达到足以产生凝固性坏死的高温,因而不会受到损伤。PD症状的出现与基底节区运动回路的破坏密切相关,PD的手术治疗针对的是与患者主要症状相关的运动回路的特定区域,如DBS的常见靶点STN、GPi和Vim等,这些区域目前也被作为MRgFUS治疗PD 的潜在靶点。但目前治疗PD症状的最佳靶点,以及是否应该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靶点均不清楚。此外,行双侧治疗的安全性也不明确。Magara等首次使用MRgFUS在13例震颤为主的PD患者中进行了苍白

丘脑束切断术(pallidothalamic tractotomy,PTT),对9例患者通过重复使用最终温度(52℃-59℃之间)4-5次,治疗3个月后评估结果显示这9名患者的平均UPDRS评分降低60.9%,这项研究表明MRgFUSPTT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Na等对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的PD患者首次使用MRgFUS单侧苍白球毁损术,该患者在术后1周停用左旋多巴药物状态下的UPDRS-III评分降低了61%,UPDRS总分降低了53%,并且即使在手术后6个月,UPDRS总分降低了70%。MRgFUS使目标脑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几乎没有发生颅内出血或感染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但是MRgFUS是一种微创手术,一旦脱靶,存在靶点周围组织损伤长期持续的风险,而且随着疾病进展运动症状逐渐恶化,当症状发生明显恶化,进行重复手术时潜在的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确定。此外,MRI引导下以脉冲模式提供适中水平的聚焦超声能量可以用于安全地打开血脑屏障以用于局部递送治疗剂(包括蛋白质、基因和基于细胞的疗法)作为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恢复性治疗。MRgFUS 对于治疗中枢系统疾病及药物靶向传递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及初步临床试验阶段,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

07、运动疗法

近年一些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可减少慢性氧化应激,保护多巴胺神经元并促进神经重构,进而改善PD症状。目前针对PD的运动训练主要包括水疗、太极拳、气功、舞蹈、有氧跑步机锻炼、渐进式抗阻力锻炼等。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保护患者的神经和神经通路,Muhlack等发现左旋多巴的作用在练习有氧运动时有所改善。目前已经发现物理运动疗法作为药物的补充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对PD患者进行姿势及平衡协调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运动迟缓、姿势异常,降低跌倒风险。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比较水疗和陆上康复疗法对PD患者平衡的影响,该研究表明,水疗组在闭眼摇晃面积、平衡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特异性活动平衡自信量表)、跌倒结果评分(跌倒日志、跌倒功效量表)、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评分与陆上康复治疗组相比均有较好的效果(P<0.05)。水疗组跌倒率的降低可能是因为水中运动训练可以激活本体感受器,这种感觉传入可同时激活皮层感觉相关区域及运动相关区域,进而控制姿势,维持平衡。这提示水疗法可能是PD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一种可能的治疗方式,可能改善姿势稳定性,降低受保护条件下的跌倒率。该试验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随访期研究,以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平衡能力是否会持续改善,以及哪种水运动方案可以更有效的用于PD的平衡训练。

在不同类型的平衡练习中,太极拳训练是一种最有效的干预手段,它包含了重心转移、运动控制、躯体转向等,充分锻炼PD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把握身体重心和调整姿势的能力,增加下肢运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可以用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和姿势稳定性。健身气功是类似太极拳的另一种有氧运动,研究发现气功锻炼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肌肉硬度、功能性步行能力、手眼协调性、稳定性和平衡性,有助于改善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针对PD患者采用的舞蹈形式包括探戈、华尔兹、交谊

舞、传统希腊舞等,舞蹈训练有助于改善PD患者协调性及精神状态,提升生活质量。PD患者有氧跑步训练是在特制的跑步机上,有充分的保护和监护前提下进行的走步锻炼,可提高PD患者步行能力,改善其步态,提高有氧耐力。PD患者的渐进式抗阻力训练主要是指进行伸膝和屈肘动作,可以提高PD患者肌肉控制能力,改善震颤症状。尽管对所有PD患者推荐适量的运动训练,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似乎也都是有效的,但锻炼的最佳类型、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综上所述,PD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支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PD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已有一些新的药物剂型、DBS、运动疗法在临床中实践,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MRgFUS都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目前的治疗只能延缓疾病进展,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以期从根本上治愈PD,在未来的PD治疗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PD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注意加强对PD患者的全程管理,对于不同的治疗方法其原理不同,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期达到最佳治疗疗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 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主要临床特征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1],同时伴各种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等[2]。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目前尚无确诊的特异检查。 (二)分型 根据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可分为3型[3]: 1.震颤型: 主要以肢体震颤为主,肌肉强直很轻或不明显。 2.强直型: 主要以肌肉僵硬、强直表现为主,可以没有震颤或伴轻微震颤。 3.混合型: 同时有肢体震颤和肌肉强直的表现,即震颤-强直型或强直-震颤型,此型占帕金森病的大多数。

根据起病年龄又可分出早发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50岁)和晚发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50岁)。 (三)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衰老及环境因素有关。上述原因导致中脑黑质神经元损害、多巴胺递质减少而出现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4]。 二、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估 (一)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辅以治疗初期患者对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1.病史询问: (1)发病年龄、病程进展速度:中老年发病,隐袭起病,缓慢进展,进行性加重。 (2)运动症状是否对称出现、受累肢体进展顺序:运动症状非对称出现,N字形进展。 (3)运动症状: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 (4)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睡眠障碍、感觉异常。 (5)既往有无特殊服药史:镇静药物、抗精神病药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毕业论文

三峡大学 全日制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姓名: 专业层次: 交稿时间: 联系电话: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 班级:14级护理6班姓名:邹巧雅指导教师:李嘉【摘要】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帕金森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病、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等。针对帕金森致病原因,现在医学上提出了很多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痛苦,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多巴胺,突触,中脑黑质 自从1817年,英国医师JamesParkinson首次描述了一组以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失调伴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该病的研究和探索。1841年Hall将其称之为“震颤麻痹”,他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但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更多认识和了解,逐步认识到“震颤麻痹”的命名并不确切,因为,这类患者除了有肢体的不自主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外,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一些复杂症状伴随,1892年Charcot建议将这种疾病称为帕金森病(Pakinson’disease,PD)这样可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一病症,因此。这一观点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1.原发性帕金森病 1.1原发性帕金森 原发性帕金森是大多数病因不明的,它的诊断比较复杂,在三个基本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附加条件。 基本诊断标准:中年、老年人中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和动作缓慢,持久活动后动作更慢、幅度更小;颈和(或)肢体肌张力增高;4~6Hz的静止性震颤或姿势不稳。 附加条件:(1)偏侧肢体起病。(2)一侧肢体受累后,较长时间才扩散到另一侧肢体,病情呈现明显不对称性。(3)良好的左旋多巴试验反应(评分记分法判断,可好转70%以上)。(4)左旋多巴制剂的良好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5)病程中体征呈现十分缓慢地进行性加重,但病程至少9年以上。(6) PET、SPECT检查显示黑质纹状体区多[1]。

帕金森病案例分析

精心整理 典型护理案例(帕金森) 一、患者病情 床号:###床姓名:###性别:男年龄:74岁籍贯:### 入院日期:2012—03—20 入院医疗诊断:1.帕金森病、 2.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1 2 3 4、日常活动与自理情况:机体活动能力1度,生活能自理 5、嗜好:无烟酒不良嗜好 心理社会资料:(包括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经济与家庭支持系统等) 患者为退休教师,经济上没有负担,发病九年,病程较长,症状进行性加 重,所以,患者及家属比较焦虑,担心疾病预后。患者配偶已去世,现由子女照顾。 二、身体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一般情况、心肺腹部体检等阳性体征、专科情况)T:36.5℃P:68次/分R:20次/分卧位BP:160/100mmHg立位BP:120/78mmHg身高:175cm体重:

70Kg,患者神志清醒,由卧位转为坐卧位或立位时感头昏,记忆力、计算力下降,余高级神经功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光反射灵敏,眼球各个方向运动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慌张步态,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左上肢静止性震颤,针刺觉两侧对称,快速轮替运动不协调,跟腱串联试验不能完成,平衡障碍,颈强直。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诊断性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磁共振示:多发性腔梗 改善微循环。 1 有关 2 3 4 5 6 7 8 9、自尊的紊乱:与震颤、体位不稳导致身体形象改变有关 六:主要护理措施 1、指导患者安全防范措施,如活动、外出需有人陪伴。 2、指导患者起床等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防止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有头晕或眩晕症发生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3、鼓励患者自己照顾自己,增加独立性,必要时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4、鼓励患者每天活动关节至少两次,加强主动活动,主动活动不好时,协助进行活动。

帕金森病治疗进展

!堡塑墅匡芏茎查!!!!笙!!旦第6卷笙!!塑g!也!堕型盟堂亟9ece地!!!!!!,y鱼!丘堕!:!!帕金森病治疗进展 张世忠 【关键词】帕金森病;治疗 【中圈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l167l一8925(2007)12一1189—003 AdVanc船intreat眦ntofParl血son’sdise嬲e删dⅣG跏;叶枷婷DeP帆胱毗旷~PuⅫ“秽,y,皿面i凹w协印i地so¨船m胁dw越‰西e舟咖舳nros“臀叮k埘“把矿c“珊曲昭m口妇e,GH“萨^ou5Ⅲ282.C^iM 【Keywords】ParHnsoTl’sdiseas。;1hamlcⅡt 伴随着人【J老龄化现象的口趋严重,帕金森病 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尽管 近代神经科学发展迅速,尤其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 传学和分子病理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 近年来在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上都有突破 性进步,加之先进的诊断技术与医疗设备的投入使 用,都在帕金森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上取得令 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帕金森病的治疗仍然任重而道 远.. 一、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仍然遵循下面的原则:r11依 据病情个体化选择抗帕金森病药物,如静止震颤选 择安坦抗胆碱能药物;(2)药物剂量以产生满意疗效 的最小剂量为准,必要时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 (3)旨选单一药物,必要时可联合用药,一般不宜突 然停药。 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至今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为抗胆碱能药和金刚烷胺,第二代为左旋多 巴类,第三代为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和增强剂,第四 代为单胺氧化酶B(MAo.B1抑制剂及儿茶酚胺氧位 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第一代抗胆碱能药通 过抑制乙酰胆碱作用,相应提高多巴胺效应,纠正多 巴胺不平衡作用,这类药对震颤效果好;但大于70 岁患者慎用,有诱发老年性痴果的可能。第二代左 旋多巴类药物以补充脑内多巴胺递质而达到治疗效 果,对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赦果均较好,但长期服 用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即有学者称之为“长期服药综 作者单位: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学珠汀医院神经外科,广 东神经外科研究所 -1189??述评? 合征”,如症状波动、异动征等运动障碍及精神异常 等;有些短期内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 痛、厌食及心率失常等。第三代治疗帕金森病药物 是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和增强剂,以溴隐亭和培高 利特为代表。临床上应用激动剂几乎均作用于D2 或D2/D3受体,近年来D1受体激动剂也丌始临床 应用。第四代MAO—B选择性抑制剂最成功的是司 来青兰,选择安坦等药物合用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效 果好。COMT抑制剂则以恩他卡朋为代表。 目前认为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是左旋多巴的 替代治疗,但由于其仍不能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 因此,JIi;i床上还同时采用MAO—B抑制剂、儿茶酚2 氧2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药物有恩他卡朋、司来吉兰 和右旋盐酸阿扑吗啡。 恩他卡朋(entac即one,商品名comta“珂丹,简 称Ent)是一种特异性的COMT抑制剂,为诺华公司 研制生产的一类新药。1999年lO月该药被美闰 FDA批准上市用于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它口J与左 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剂末现象,增加患 者“开”的时间,减少“关”的时间。临床研究表明多 数患者对于Em耐受性较好。Ent作为左旋多岜的 辅助用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剂术恶化”.疗 效明显而且安全性较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帕 金森病患者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E址可以 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 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外已生产本品的复 方制剂,即由Ent、左旋多巴、卡比多巴3种药物按 不同比例组成,每日服用1粒,可大大提高患者的依 从性,且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因左旋多巴的血浆浓度 不稳定而易发生的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万方数据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1-11T10:25:25.5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丽娟[导读] 健康指导保持健康的生活与饮食,预防便秘。 王丽娟(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河南濮阳 457000)【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90-02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易导致智能减退,行为步态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严重影响了病人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8年元月—2010年12月共收治53例帕金森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治疗 本组患者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58-7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震颤、步行障碍、肌强直、运动迟缓。 2 护理 2.1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适量优质蛋白(高蛋白饮食摄入可降低左旋多巴的释放)等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多吃水果与蔬菜等。病情轻的患者给予普食,流涎过多,张口困难者用吸管,吞咽困难的病人给予半流质和流质饮食。进食时尽量使病人保持坐位,双肘支撑于前方的桌面上,集中注意力,如手颤严重者可改造餐具,如把筷子换为勺子,或将勺子固定于手指上,将盘底碗底装上吸盘,固定于桌面上,盘子周围加上高度约2-3cm的护沿,防止病人将饭菜撒至桌面上,防止病人将盘碗碰翻导致烫伤或增加病人的挫折感,同时减少照料者的劳动强度,增强病人的自信心。 2.2体位护理鼓励病人采取主动舒适卧位,对于完全卧床者,应适当抬高床头(一般15°—30°)。协助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将一手放于病人膝盖下向上抬举,另一手握持病人踝关节向臀部方向推,双手同时,缓慢用力,使膝关节屈曲。同法再屈曲另一条腿,然后护士站于欲翻向侧。一手扶持双侧膝关节,另一手扶对侧肩关节,双手缓慢用力,将病人翻向侧卧位。此方法将病人的躯干变为了一个整体,肩髋关节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故病人较易接受,且不易引起疼痛。 认知功能佳能配合的病人,很容易即能诱发出主动运动,激发病人潜力,提高自信心。能保持坐位的病人尽量让病人保持坐位,椅子高度以大腿和小腿呈90°,小腿和脚呈90°为最佳。椅子前方尽可能有支撑或有小桌。 2.3安全护理 2.3.1预防坠床因病人肌张力高,翻身困难,且由于静止性震颤翻身时极易出现意想不到的坠床,故床上需加床档。翻身时护士站于欲翻向侧,贴紧床沿。有空调设施的病房,热天尽量不用凉席,以防凉席外移而发生坠床。 2.3.2预防摔伤因此类病人屈肌与伸肌张力同时增高,活动时始终保持阻力增高,故主动运动减慢。患者行走时呈“慌张步态”,病人站立和行走时应加强看护,防止地板湿滑,穿防滑且大小合适的鞋,走廊加扶手,安装坐便,坐便前方安装竖向扶手,便于站立时借力。 2.4康复护理 2.4.l面肌训练(1)练习叩齿,鼓腮,示齿,撅嘴,伸舌等动作;(2)练习闭眼,因病人眨眼少,泪液分泌减少,易发生干眼,角膜损伤;(3)练习吹口哨,吹吸管,将吸管插入瓶子中,用鼻吸气,闭嘴鼓腮,吹出连续的气泡。 2.4.2咽肌训练(1)练习鼻吸气,屏气咳嗽;(2)练习发音i u a b p m f,使面部表情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提高咽腔肌肌力,改善吞咽困难现象,协调发音,保持呼吸平稳顺畅。 2.4.3肢体训练每天被动活动四肢,在无痛范围内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缓慢进行,每个关节都要达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以提高关节活动度,进行坐站训练、坐位平衡、站位平衡训练,肢体控制性训练,提高病人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2.5心理护理多用语言指导,多用鼓励性语言。给予足够的时间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做好健康教育,使病人充分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与用药方法,从而消除病人的自卑忧郁心理和恐惧绝望情绪。 2.6健康指导保持健康的生活与饮食,预防便秘。坚持活动各个关节,防止关节僵硬。注意外出活动锻炼和用药的安全,服用左旋多巴时定时测量血压。

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展 关键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锥体外系统疾病。20世纪60年代,有人发现PD是由于中脑的黑质神经元变性所致,使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A)含量减少,而乙酰胆碱(Ach)含量则相对增高,其功能相对亢进,因而产生PD症状。这一研究发现,使得临床上广泛应用L-多巴作为替代疗法治疗PD,取得一定的疗效,这是PD治疗学上的第一次飞跃。但经长期观察,应用L-dopa治疗过程中有不少副作用如胃肠道症状,出现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后疗效逐渐降低等。为此,国外相继研制了复方多巴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从而减少副作用,提高了疗效。 至80年代,许多研究发现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还有铁离子浓度增加,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神经毒素(外源性或内源性)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可导致黑质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这些研究的启示下,重视了神经保护性治疗,其中MAO -B抑制剂丙炔苯丙胺(Setegi-line)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延缓PD的病情进展的作用,这被认为是PD治疗上的第二次飞跃(1,2)。当今治疗PD的药物,旨在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降低胆碱能神经元的兴奋性,以重建已失衡的神经递质功能。现收集有关文献,对PD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以下介绍。 1药物治疗(3~9) 1.1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在L-多巴未应用于临床之

前,抗胆碱能药物一直是治疗PD的主要药物,其代表性药物有盐酸苯海嗉、东莨菪碱、苯甲托品及开马君等。其作用在于阻断中枢毒蕈碱类Ach受体及抑制突触小泡对DA的重摄取,对减轻PD的震颤有良好效果,但有口干、眼花、尿潴留等副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1.2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的药物:(1)L-多巴:为DA的前体,它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可在脑内转化成DA。故应用L-多巴的目的在于补偿替代脑内DA含量的不足或缺乏,以对抗Ach的功能,以达到改善症状。在服用L-多巴制剂时,应少进食高蛋白食物,因高蛋白饮食易抑制其吸收。L-多巴进入体循环后,只有1%进入脑内,绝大部分在外周脱羧成DA,故服用L-多巴者禁用VitB6。因Vit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可增加脱羧作用。L-多巴的疗效优于抗-胆碱能药物,特别对轻中度PD效果较好,有效率可达50~90%。一般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有效剂量,短期内疗效可不明显,需服用较长时间,在服药过程中,易产生外周和中枢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症状或精神症状等,长期服用后往往出现运动障碍,如“开-关”现象,剂末不能运动和“耗尽”效应等,使得L-多巴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2)多巴增强剂:①脑外多巴脱羧酶抑制剂(DopaDCI):DopaDCI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应用小剂量时只抑制L -多巴的脱羧作用,使更多的L-多巴进入脑内转化成DA。临床应用时主张同时服VitB6,以促进L-多巴在脑内脱羧转化成DA。目前临床上应用的DopaDCI有两类:R04-4602(Benserazide苄丝肼):临床上常用的美多巴(Madopar)系R04-4602与L-多巴按1∶4的比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PD的防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超过1%的60岁以上人口受PD影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治疗PD 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基于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包括复方左旋多巴(L-dopa,L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其中左旋多巴复方制剂是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对PD 整个病程均有一定疗效。但传统药物治疗PD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还存在诸多不良反应,随着病程进展以及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治疗效果也逐步降低。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PD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当前PD传统药物治疗以外治疗方面,包括药物剂型的转变、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运动疗法七个方面对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01、药物剂型的转变

迄今为止,PD的治疗主要是基于纹状体内的外源性多巴胺替代,LD 仍是治疗PD的首选药物。口服制剂因其肝脏首过效应显著,生物利用率低,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进入脑内的药量较少,影响其临床疗效。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剂型逐渐涌现,它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结构、改变给药途径等增加药物利用。 1.1 药物结构的转变研究者设计了许多方法来增加此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1)脑室内直接给药:脑室内直接给药是通过将导管直接插入脑室的脑脊液中,将药物输送于脑内,经回流入静脉循环作用于脑实质,除了高昂的手术费用以外,还有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以及感染的风险。(2)暂时破坏血脑屏障:通过高渗溶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促进药物渗透,目前安全性尚未可知。(3)制备具有亲脂性表面的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颗粒、树枝状聚合物以及胶束;(4)将化学基团添加到所需物质中以增强其渗透性(前药途径)。 由于PD患者需长期服药,上述前两种方式在PD中治疗的应用均受到限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载体以及前药途径。Kuma等研究发现鼻内递送司来吉兰纳米乳剂用于改善抗氧化剂缺陷和多巴胺水平,这种途径可使药物有效递送至大脑而不通过血脑屏障,研究表明载药纳米乳剂是无毒的,输送入脑内是安全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前药方法的使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酯、酰胺、二聚酰胺及环状结构的化学修饰来合成多巴胺和LD前药,这类药物能溶于水和脂质,可完全被胃肠道吸收而无任

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案例编号:101031 知识点: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帕金森病患者的用药护理;帕金森病患者安全护理;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护理 关键词:帕金森病;慌张步态;面具脸;齿轮状强直;跌倒;美多芭用药护理 患者,女,78岁,农民。因“四肢不自主抖动伴行动迟缓2年”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右手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持物、活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随之右下肢及左侧肢体也出现抖动,并渐进性出现行动迟缓,走路启动困难,慌张步态,转身迟缓,表情呆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翻身困难、系纽扣困难,随意动作明显减少,伴进食呛咳。 体格检查:T37.1℃,P83次/分,律齐,R20次/分,BP136/80mmHg,神志清楚,口齿清,面具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饮水试验3级,颈抵抗约3横指,双上肢呈齿轮状强直,静止时可见震颤,行走时躯体前倾前屈,步距小,四肢肌张力增高,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两侧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颅脑CT: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医疗诊断:帕金森病 入院医嘱: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脂低盐饮食,留陪一人,多巴丝肼片(美多巴)口服。 情境1 入院护理 该患者在家属陪护下轮椅送入病房,责任护士予热情接待,安置床位,完成生命体征监测以及护理评估。 问题1 该患者符合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该患者符合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为:

1. 症状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持物、活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随之右下肢及左侧肢体也出现抖动,并渐进性出现行动迟缓,走路启动困难,慌张步态,转身迟缓,表情呆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翻身困难、系纽扣困难,随意动作明显减少,伴进食呛咳。 2. 体征面具脸,颈抵抗约3横指,双上肢呈齿轮状强直,肢体可见静止性震颤,四肢肌张力增高。 问题2 目前该患者首优的护理问题是什么?你将如何护理? 躯体移动障碍与黑质病变、椎体外系功能障碍所致震颤、肌强直、体位不稳、随意运动异常有关。 护理措施: 1. 生活护理护士经常巡视病房,主动了解患者的需要,与患者沟通时态度要和蔼、诚恳,要尊重患者:指导并鼓励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料理,增进患者的舒适,预防并发症。 2. 运动护理告知患者运动锻炼的目的在于防止和推迟关节僵直和肢体挛缩,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锻炼计划,以克服运动锻炼的不良影响。 (1)尽量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床边体操等,注意保持身体和各关节的活动强度与最大活动范围。 (2)指导患者注意姿势,以预防畸形。应小心观察头与颈部是否有弯曲的倾向。正确姿势有助于头、颈直立。躺于床上时,不应垫枕头,且患者应定期俯卧。 (3)该患者存在起步困难和步行时突然僵住等现象,因此指导患者步行时思想要放松,尽量跨大步伐;向前走时脚要抬高,双臂摆动,目视前方而不要注视地面;转弯时要以弧形式前移,不能原地转弯,以免失去平衡;护士和家属在协助患者行走时,不要强行拖着患者走;当患者感到脚黏在地上时,可告诉患者先向后退一步,再往前走,这样会比直接向前容易。 (4)过度震颤者让他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手抓着椅臂,可以稍加控制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我国65 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 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帮助。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 年和2009 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5 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现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1. 治疗原则 1.1 综合治疗 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伴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不仅运动症状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也明显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1.2 用药原则 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我们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事实证明我国帕金森病患 者的异动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的帕金森病患者。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进行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时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2. 药物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度的不同,可以将帕金森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中晚期,即将 Hoehn-Yahr1~2.5 级定义为早期,Hoehn-Yahr3~5 级定义为中晚期。以下我们分别对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提出具体的治疗意见。 2.1 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生物制药与研究 2019·02 195 Chenmical Intermediate 当代化工研究 在干旱胁迫,一些蛋白参与关键蛋白质的保护和表达,延长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时间。但是部分有显著作用的蛋白质抗旱方式存在于不同的植株中,可能有不同的信号传递方式,即使对于相同的抗旱蛋白表达方式可能也不相同,在一些植株中调节明显而在另一些植物中可能无显著变化。可以考虑用同位素标记法等进一步对这些抗旱蛋白质在不同植株间的信号传递和作用方式进行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对培养不同耐旱植株所需要的耐旱性状进行选择。 蛋白质的不同表达对植物耐冷性状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但是遗传基因决定蛋白质表达,储存有机物,改变膜结构的能力。对付冷胁迫应当采用本身就较为抗寒的经济作物,采用冷驯化等方式让植株逐渐适应可耐受的更冷环境;或从基因入手,利用基因工程或植物杂交等方式培育具有优良耐冷性状的后代植株;也可以考虑对植物蛋白质表达进行可能的调控,使植物定向表达出抗寒性较高的蛋白质。 ?【参考文献】 [1]梁宇,荆玉祥,沈世华.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植物生态学报,2004,28. [2]L.B ?gre,W.Ligterink,E.Heberle-Bors,et al.Mechanosen- sors in plants[J].Nature,1996,383(6600):489-490. [3]杨洪强,梁小娥.蛋白激酶与植物逆境信号传递途径[J].植 物生理学报,2001,37(3):185-191. [4]范吉星,邓用川,黄惜等.红海榄根部盐胁迫反应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25(1):72-77. [5]曹尚银,沈程清,郭俊英等.枣树盐胁迫反应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6]雷震;裴玉贺;赵美爱;郭新梅;宋希云.盐胁迫下玉米叶片差异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玉米科学,2013年3期. [7]刘遵春,刘用生.盐胁迫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及耐盐性指标的研究进展. [8]李伟,王芳,王舰.干旱胁迫下马铃薯茎段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6,14(5):1217-1222. [9]焦锋,潘璐璐,韩莎,等.干旱胁迫下桑叶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2,38(6):968-974. [10]马盼盼.干旱胁迫下白芥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 [11]盖英萍.棉花、烟草响应低温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12]李晓毓.低温胁迫下菊花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与质谱鉴定[D].贵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黄浩然,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研究方向:生物学类课程。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子昂 (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江苏 215131) 摘要:帕金森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对于帕金森疾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有美多巴、 司来吉兰和恩他卡朋等。本文结合近些年来帕金森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成果,对上述药物用于帕金森治疗的疗效进行综述。关键词: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美多巴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in Drug Therapy of Parkinson's Disease Li Ziang (Suzhou Inter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Jiangsu, 215131) Abstract :Parkinson's disease is a common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clinic. 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is mainly drug therapy, which mainly includes madopara, selegiline and entacapon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se drugs on Parkinson's disease based on the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these drugs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drug therapy ;madopa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平衡失调。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及睡眠、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当前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的功能障碍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当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以补充多巴能的对因治疗为主,但长期应用多巴能药物也会出现药物作用波动、剂末现象等,药物的联合使用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用药的副作 用。本文主要是对帕金森相关治疗药物疗效进行综述。 1.美多巴 美多巴作为左旋多巴制剂,通过体内代谢可以补充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的多巴胺,恢复正常的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的平衡。作为帕金森治疗的首选药物,多巴胺治疗帕金森的疗效较为确定,但长期应用可导致药物效果减退、症状波动或副作用增加。王永春等研究发现单一应用美多巴导致患者体内5-HT含量降低,5-HT水平的下降通常被认为和抑郁性认知有关,而对于这部分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也提示患者 下转第196页 上接第194页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近年来,国内外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对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治疗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对2014年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2014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和更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以下简称“2020年指南”)于2020年12月重磅发布!两版指南进行了对比,重点总结了指南的更新亮点,下面带大家快速了解一下新版指南! 指南的更新亮点2020年第四版指南较2014年第三版指南: 更加详细地提出了帕金森病的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治疗、症状波动处理和异动症处理的治疗方案和流程; 疾病早期不建议刻意推迟使用左旋多巴,根据需要可以作为首选,但应维持满足症状控制前提下尽可能低的有效剂量; 新增了开-关现象的处理方法;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方案; 新增了治疗进展的若干新药物;

新增了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管理; 更新了许多药物在治疗作用方面的循证证据。 1、治疗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与2014年指南一致,强调了多学科治疗模式。 ?坚持综合治疗,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强调多学科治疗模式,药物治疗仍为首选,并结合手术、运动与康复、心理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提倡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生等多学科的医生团队。 ?明确全程管理,目前的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2、药物治疗 一、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与2014年指南基本一致,在治疗目标中增加了“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的治疗策略与进展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策略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帕金森多巴胺治疗 帕金森病(Parkinsion’s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其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导致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减少,出现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减少等临床表现。PD作为一种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和发病率在全球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对PD的发病机制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治疗方式也由单一治疗到联合干预的综合治疗,治疗方案逐渐个体化。本文对近年来PD的研究策略和进展做一综述,对一些理论和原则问题进行探讨及展望。 1.PD的治疗目的和原则 PD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延缓疾病的进展,控制疾病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般认为对年轻、早期患者的治疗目标是保持或恢复工作能力;对中、晚期患者是保持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对晚期PD患者是减轻痛苦、延长寿命。其治疗原则为如果治疗被确定有保护作用,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应优先给予,应鼓励患者尽可能多运动,进行社交活动;PD 是进行性加重的疾病,所以其长期目标是尽可能地使患者保持独立的生活和工作能力,预防和减少远期运动并发症;应了解患者的主要需求,仔细权衡各种治疗的风险/效益比,从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在无不良反应或可耐受的剂量范围内达到最佳效果,并以该剂量维持治疗,以较小剂量的药物获得最佳疗效。 2.PD的早期神经性保护治疗 有专家认为,早期治疗通过加强多巴胺活性作用,可以使基底神经节代偿性机制朝着正常方向发展,并延迟非正常通路带来的进展性损害,有可能延缓疾病进程。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为补充患者脑中多巴胺水平的不足,左旋多巴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长期使用可引起疗效降低、运动障碍等后期并发症。PD的药物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左旋多巴的替代药物和多巴胺神经元保护药物上。左旋多巴替代药物治疗采用美国神经病学会2002年确定的帕金森治疗原则[1]并推荐的治疗方案,被誉为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 2.1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实用】-帕金森病护理常规

帕金森病护理常规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位不稳为临床 特征。 【护理评估】 1. 病史: 1.1 患者的年龄。 1.2 有无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 1.3 有无家族史。 1.4 有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炎、外伤、中毒等病史。 2. 身体评估: 2.1 震颤:部位、性质。 2.2 肌强直:部位、性质、程度。 2.3 运动迟缓:观察随意动作、面部表情及精细动作等。 3. 心理社会评估:评估病人是否焦虑、烦躁;家庭环境及经济状况;家属对患者的关心支持程度,是非有能力照顾患者。 【主要护理问题】 1. 躯体运动障碍。 2. 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 2.指导和鼓励病人自我护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指导和鼓励病人坚持运动锻炼,与病人和家属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锻炼计划。 4.保持大小便通畅,对于顽固性便秘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通便方法,对于排尿困难者,应评估病人,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5.指导病人长期服药及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 皮肤的护理:应勤洗勤换,保持皮肤卫生,防止皮肤受压,预防压疮。

2. 康复训练:鼓励病人维持和培养兴趣爱好,坚持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 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3. 安全护理:指导病人避免登高和操作高速运转的机器,不要单独使用煤气、 热水器及锐利器械,防止受伤等意外。 4. 照顾着指导:因本病病程长,经济负担中,照顾着易产生无助感,医护人 员应关心他们,听他们的感受。 5. 就诊指导:定期门诊复查,坚持服药。 【护理评价】 1.病人能坚持康复训练。 2.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 3.病人未发生跌倒、坠床、割伤等不良事件。

2019速览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要点

2019速览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要点 原发性帕金森病(PD)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目前尚无确诊的特异检查。本文对《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涉及到P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估、治疗及转诊流程进行简要总结。 PD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辅以治疗初期患者对多巴胺能药物反应。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具体如下: 1. 临床表现 包括特征性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 (1)运动症状 ①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主要是动作速度缓慢和幅度减小。手指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字迹弯弯曲曲,越写越小呈"写字过小征";

系鞋带、解纽扣、持筷夹物等精细动作不能顺利进行;面肌强直、运动减少致表情缺乏,眼球凝视,眼球运动不协调,眨眼少,呈"面具脸"。由于口、舌、腭及咽部肌肉运动障碍,自动的吞咽唾液动作消失,使唾液难以咽下,可致大量流涎,而患者的唾液分泌并无增加。病情严重时可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含糊不清、音量降低、语言单调、平坦而无韵律,有时有加速倾向,呈暴发性语言。 ②静止性震颤:早期表现为静止性震额,多从一侧上肢的远端(手指)开始,常为规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动作,呈"搓丸样动作",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与对侧上、下肢体,呈N字形进展。震颤频率为4~6 Hz,随意运动时减弱或消失,疲劳、紧张及情绪激动时震颤加剧,睡眠时停止。努力控制可暂时抑制震颤,但持续时间较短,过后震颤反而加重。到晚期随意运动时震颤也不减弱或消失,而演变为经常性震颤,影响日常生活。少数患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度姿势性震颤。 ③肌强直:由于协同肌与拮抗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出现伸、屈肌张力都增高,受累肢体运动缓慢,在关节做被动运动时,有均匀的阻力,呈"铅管样强直"。若合并有震颤时,被动伸屈关节时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停顿的"齿轮样强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肌肉均可受累。肌强直严重者可引起肢体的疼痛,称为痛性痉挛。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伴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我们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 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我们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治疗应遵循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要点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二、多学科治疗模式 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以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 生等多学科团队的医生,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帕金森病患者,更好地

为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带来更大的益处。 三、全程管理 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药物治疗 一、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 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达到延缓疾病的进展。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急性不良反应,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可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度、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认知障碍、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运动并发症。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不能突然停药,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及大剂量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二、早期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