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1.冰期—间冰期之间的转化机制:

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的改变。(1)冰盖与海冰反馈;北半球冰盖随冰期- 间冰期的转换而发生大幅度的往复进退,这一过程既是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同时也对全球温度变化起到强烈的正反馈作用,冰盖的扩张与收缩影响到全球海平面的升降。(2)大气温室气体的反馈与气溶胶反馈;南极冰芯记录显示,温室气体CO2 和CH4的含量在冰期时减少,在间冰期时增大,呈现与温度变化相同的趋势。这种强相关暗示存在着大气通过温室气体的变化影响温度的反馈作用,使得变冷或变暖的程度加大。(3)大洋传送带的变化;大气水汽传输与海洋盐分传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当水汽从一个大的流域盆地输出到另一个流域时,盐分仍留在原来的流域盆地。以此方式产生的盐分累积必定最终由全球海洋范围内的高盐度水体与低盐度水体的相互交换所抵消。(4)火山活动的作用;在第四纪历史上,火山活动的强度有过较大的变化,有可能对冰期- 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对深海岩芯的研究表明,近2MaBP以来的第四纪期间是火山活动显著加强的时期。在解释末次冰期- 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阶段性和一些主要事件时,火山活动的影响受到重视。

2.全球变化通过三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

(1)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2)全球变化事件也可能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3)通过资源和灾害的变化改变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3.地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4.沃克环流: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5.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之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6.温室气体(CO2、水汽、氧化亚氮、甲烷和氯氟烃等)对太阳的短波辐射进入地球影响不大,却能强烈地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从而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使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不是马上就散失掉,而是在其返回宇宙空间之前反复地加热地球,使地球变得象温室一样温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温室效应”。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7.小冰期:是指发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的冰川重新前进,通常也是温度降低的时期。

16.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按其发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周期变化的因素,如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②非可逆性变化的因素,如太阳长期演化、板块运动;③随机发生的因素,如火山活动、小行星碰撞;

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也可以将驱动因素分为三种类型: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互间的影响和反馈。

(1)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因素: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分;(2)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内力因素: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主

要通过受地球内部过程驱动的板块运动而起作用;(3)全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人类改变着自然景观,影响着自然过程,进而导致自然环境变化。

24.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洋表面温度(SST)的持续异常增暖现象,是一种海洋异常现象。

28.复原依据的基本假设

(1)均一性假设:均一性是指在方法论含义上的均变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最基本原理。它包括两个基本假设:①自然法则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变性;②如果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用现代可观察的过程来解释,就不会有假设的未知过程。(2)协同性假设是在服从均一性原理的前提下,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原理之一,首先是指环境过程与其产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其次,同一环境状态下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产物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可以彼此参校、替代,共同指示其生成环境。再次,地区之间的协同性。

(3)全息假设:根据部分可以反映整体的全息学基本观点,环境可以由其可识别的全息源来反映。不同类型的全息源可以互相替代,在某一空间点上获取的环境信息可以代表一定的空间范围,某一时段的环境状态可由在此时间区间内的环境信息来表征。

29.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是我国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新构造运动升降的强烈、形式的多样和地区差异性的存在,造成我国了特定的环境,

影响主要体现在:

(1)青藏高原地区由热带环境向现代干寒自然环境演化,出现了高寒荒漠或高寒草甸环境;(2)高原的隆起使得印度季风和东亚的现代季风得以建立;(3)高原的隆起,使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得以建立,也形成了我国大地形结构中的三级阶梯地势;云贵高原的隆起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效应的另一类代表;(4)高原的隆起及与其伴生的断裂活动和地壳的水平移动,对独具特色西部水系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使高原成为中国和亚洲众多著名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成为“中国水塔”和“亚洲水塔”。

31.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重建全球变化历史,了解包括演化过程,时空分布,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的规律;第二,通过过去发生过的全球变化现象,探讨和认识全球变化的成因机制;第三,利用重建的结果验证模式的可靠性为模式的建立提供参数;第四,由历史演化规律推测未来环境提供历史相似型。

3.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

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发展

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

9.大气环流驱动大洋表层水体发生相应的运动,形成表层环流。

除表层风生流之外,大洋中还存在由海水的密度分布决定的海洋环流,由于密度还取决于温度和盐度所以也称为热盐环流。

8. 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浴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2.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第一重建全球变化历史,了解包括演变过程、时空分布形势、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的规律;第二通过过去发生过的全球变化现象,探讨和认识全球变化的成因机制;第三利用重建的结果验证模式

的可靠性或为模式的建立提供参数;第四由于历史演变规律推测未来环境或为预测未来环境提供历史相似型。

基本假设;第一均一性假设第二协同性假设第三全息假设

引起全球变暖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

全球变化(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12-15年真题 全球变化12年真题 一、概念题: 1、季风及季风系统 答:一般来说,季风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产生季风的环流系统称为季风系统。 2、小冰期 答: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 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3、末次冰期最盛期 答:末次冰期最盛期指第四纪末次冰期最盛期。末次冰期最盛期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出现距今18 000年前后。全球性气温降低到最低,年均气温比现今低6C左右,高山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推进到最大范围,北美大陆的覆冰面积高达60%,冰盖厚可达3千米,一些地区冰盖扩延至北纬40°以南;欧洲和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冰盖。 4、H einrich 事件 答:地质学家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物中,普遍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含量高,而有孔虫含量较低的层位,相应的这些层位形成时海洋表面温度和盐度下降、劳伦泰冰盖东部边界产生大量冰山流,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融化过程,因此这6次事件被命名为Heinrich事件。 5、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答:由于黑碳气溶胶在从可见光到红外的波长范围内对太阳辐射都有强烈的吸收效应,所以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2000年的IPCC报告指出,黑碳气溶胶能够导致正的辐射强迫,从而极大地减弱气溶胶对地球的冷却效果。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减少黑碳和有机碳的排放比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更能减慢全球变暖。随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碳加速了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而且,融化的雪水并不能带走黑碳,因此黑碳排放对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的融化有相当贡 献。I 6、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答:硫酸盐气溶胶作为一种细颗粒物,可以通过直接气候效应和间接气候效应影响气候。直接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净吸收的太阳辐射通量,影响辐射收支平衡。间接效应分为第一间接效应(又称云反照率效应或Twome效应)和第二间接效应(又称云生命期效应或Albrecht效应)。第一间接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可以减小云滴有效半径,从而改变云的光学厚度,散射更多的太阳辐射。第二间接效应是指由于云滴有效半径减小,云滴间的碰并减少,因此减少了降水,延长了云的寿命。 硫酸盐同时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和致酸物质,能引起大气污染、酸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流层硫酸盐主要来自于自然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硫(SO2 )。IPCC(2007)报告指出,硫酸盐气溶胶的源排放约72%来自于化石燃烧,2%左右来自于生物燃烧,海洋浮游植物排放的二甲基硫约占19%,火山排放约占7%在对流层,2 /3以上的SO是人为排放的(包括工业活动、化石燃料的燃烧及生物质燃烧等)。硫酸盐气溶胶的前体物SO污染在我国大多数城市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种棵树 树木可以改善微观小环境的气候,保持空气湿度,因为它的光合作用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更新鲜干净。此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使用荧光节能灯 如果把家中最常使用的三盏灯换成荧光节能灯,每年就能少排放二氧化碳3百磅。 重新设定空调温控器 冬季时将空调温控器比原来调低2度,夏天时则调高2度,这样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检查热水器 保证家中的热水器温控器不要超过120华氏度,这样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550磅。 回答者:8 - 一级2010-4-9 08:38 根本哈根的最后时刻,谁能许给世界一个未来? 100 多年间,人类经济发展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约1/5 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 据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 摄氏度~6.4 摄氏度之间。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 摄氏度~7 摄氏度的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 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从喜马拉雅冰川的悄然融化到南极冰架的轰然崩塌,从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北方严重干旱,从缅甸强热带风暴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使气候问题成为21世纪政治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人预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因为它涵盖了粮食、能源、环保、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最有可能成为搭建世界新秩序的舞台。随着全球变暖和减排深入人心,“气候主权”、碳排放权,某一天或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人权并列,成为一国重要属性。 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和几十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加速寻找新秩序的方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印尼总统苏西洛等政要在气候会议前发表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当世界面对多个危机考验的时候,答案就在于寻找共同之处。目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两大难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当马尔代夫的政要用“水下内阁会议”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和恳求的声音时,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全球变暖如果得不到遏止,将因此导致灭亡的物种,最终会蔓延到食物链的终端——人类。全球的媒体都在想尽办法为这次关乎子孙后代、影响人类未来的联合国会议造势。可是数天之后,当哥本哈根会场内,争吵和指责的声音代替了“人类共同的担忧”,通过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充斥着全世界人们的耳根。这时,善良的人们猛然发现,之前最猛烈的指

全球变化生态学复习资料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 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应该通过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关键字: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人类健康;方式;成因;背景 1前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1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早在1908年,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就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纬度越高,比例系数也越大。3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卡兰达提出严厉警告,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可惜他们的主张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应算是“全球变暖说”人类活动致气候改变这一派的奠基人。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南,从行星地球整体角度出发,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力的驱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全球变化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体系:物理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理气候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地表的水汽和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地生态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驱动全球变化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能量和水以各种方式贯穿于整个体系。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制约。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全球变化属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情况下,已经形成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政府和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反映:A.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B《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二氧化碳减排额还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C各国对《京都协议》的反映与对策:1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2负面影响:·钢铁石化电机冲击巨大:其中电机电子产业中,以发电厂影响最大,电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多。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被要求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半导体产业重大负面:虽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暖化的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3正面影响:·再生能源产业:新的机会·太阳能电池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作为永续能源、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性。中方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原则: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四是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原则。 第二章从地球科学到全球变化科学 1.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和人为),并预测未来变化的科学,称全球变化科学。它研究的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 2.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包括冰雪圈有人称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本身组成的整体行星地球。地球系统是具有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的耦合(一是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和作用; 三是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由这三大相互作用过程耦合的复杂系统称地球系统。 3.快变化系统:大气、陆面、上层海洋。认为从气候角度看,这是现在最活跃的研究内容,这个系统的变化尺度是从几个月→几年→几百年; 4.慢变化系统:下层海洋、冰川雪盖、内地圈。认为这个系统主要与地球固体气候发展史有关,这个系统变化的尺度比较长。 5.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 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中运行的机制,是目前最主要的内容(即研究地球系统中各主要组成成分如大气圈、水圈、陆圈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作用)。2) 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3) 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方法;4) 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方法。 6.全球变化科学思想的代表: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第一次提出支持生命的物理系统。2G. Garland 1982年IVGG主席,第一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 3 H.Friedman 1983年美国科学院物理、数学、资源委员会主席,他第一次提出“Global Change”的术语。从此,人类开始从交叉科学角度将地球作为全球系统开展研究。4 T.Malone 1984年ICSU副主席,他将全球变化第一个付诸实施研究。 7.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加剧3球臭氧层减少4土地退化和沙漠化5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6海洋环境恶化7、“绿色屏障”森林锐减8生物种类不断减少9垃圾成灾10人口增长过快。 8.IPCC有关气候变化的其他结论:1气温和海温(海平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陆地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一半)2对流层气温(1950年代以来,地表以上8km的大气层平均每10年增温0.1oC)3海平面上升,海洋热储增加 9.沙尘暴成因分析(自然人为)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人为原因 第三章从黄土沉积看全球变化 现认为黄土高原的成因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相遇沉积成黄土”,其形成过程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在黄土高原上空相遇交锋,以高空泥拦水、水截泥自动附集形成的黄土沉积。 1黄土与古土壤: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则对应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我国的黄土主

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 全球变化在事件与过程的时空上构成多尺度的耦合系统。 可见,要认识这些事件和过程的性质,就必须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上对它们进行研究。 1.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 从时间尺度上看,全球变化可划分为5个时间尺度: (1)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 (地质历史时期)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地球行星演化规律与进程的控制,基本为不可逆过程。包括的事件有:S Min Day Year(a) Centary 104a 106a 109a 特征时间尺度log(s) 全球 104 103 102 101 100 局地 特征空间尺度 (公里)

造山造陆导致的地球上沧海桑田的演变、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的演变、生命的起源等。(2)几千年至几十万年(第四纪的晚期和人类历史时期)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地球轨道参数(如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等变化的影响。属于可逆事件。包括的事件有: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海面的升降、伴随冷暖干湿的大气成分的改变、古土壤层的发育、生物中的分布、迁移和灭绝,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3)几年至几百年(年际、年代际到世纪)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ENSO等自然因子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等认为因子的控制和驱动。包括的事件有:全球气温的趋势上升、气温、海温、降水量、径流量、植物物候期及生长季节等的准周期性波动和突变,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植被带的可能移动。 (4)几天至几个季度(数天到一年之内,本质是季节的更替)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太阳辐射量输入的年循环驱动。使地球系统中形成以年为变化周期的时间变化事件。 (5)几秒至几小时(一天以内,本质是日变化,周期性十分规则)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太阳辐射量输入的日循环驱动。包括的事件有:风温压湿的日变化、地表植物冠层与大气界面上的分子扩散和湍流交换、物质交换过程。 2.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 可分为4个特征空间尺度 (1)全球尺度(空间范围在20 000公里以上,地域单元大约为半球至全球尺度) 特征事件有:太阳辐射的分布,大气环流和洋流,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等。这些事件对应的时间谱相当宽泛(从年至几十亿年),并且不同时空尺度的过程湿相互影响的。如温室气体和臭氧层的破坏湿近百年的事情,但它们对季节、年际、几十年至上百年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2)区域尺度(100公里-20 000公里,地域单元为:大陆、大洋、陆地上的自然带和自然区及海区等) 特征事件有:季风、大型天气过程(台风、气旋反气旋)、海流、ENSO、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与造山运动、冰期-间冰期交替、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土壤的形成。这些事件对应的时间谱相当宽泛(从年至几十亿年),并且不同时空尺度的过程湿相互影响的。如青藏高原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2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3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1.0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7 A、 B、 C、 D、 8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D 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 A、 1220亿 B、 1200亿 C、 220亿 D、 20亿 11 (1.0 A、 B、 C、 工业 D、 农业 12 1.0 分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A 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 A、 42% B、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 全球变化: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变革,四个主要表现: 1、地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地球是一个以变化为特征的行星 3、人类正在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驱动力 4、可持续发展观 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 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 3、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地球系统为基础 2、以发生在各种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核心 3、人类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也是全球变化影响的承受者 主要科学问题 变化:地球系统是怎样变化的? 驱动力:地球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响应:地球系统对自然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响应的? 后果:地球系统变化的结果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是什么? 预测:如何预测地球系统未来的变化?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成就: 1、建立了一批与全球变化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基地。 2、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研究力量 3、初步构建了全球变化观(监)测网络框架 4、发展了气候系统模式及其分量模式 5、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学术成果 未来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1、全球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理研究。 2、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法律对策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法律对策 引子: 1.全球变暖北极人工造雪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雪花纷飞中度过“白色圣诞”如今已成一种奢侈。传说中圣诞老人的故乡--位于北极圈内的芬兰拉普兰地区也受此影响,人们在这里观赏纯正雪景的机会逐渐“融化”了。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一段时间内北极圈地区的气温比英国内陆气温还要高,到处可见屋顶掉落融化的积雪,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圣诞老人的家乡拉普兰。为了给孩子圆梦,英国人不惜花费高价赴拉普兰完成圣诞老人故乡之旅。但如果圣诞老人的故乡没有雪,孩子们的梦想也就无法实现 2.十大自然景观濒临消失全球变暖催生末日游热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全球变暖催生了一个“副产品”,也就是度假者和旅行社所说的“末日游”,人们赶在珍贵的自然景观消失之前,希望能够看上最后一眼。 “末日游”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游客以这种新方式感受地球正面临的危险,他们率先前往阿拉斯加州、巴塔哥尼亚、北极和南极正在融化的冰河;太平洋正在下沉的岛屿和正在消失的大堡礁。英国游客随后跟了上来。旅行杂志《美国西部旅行时代杂志》的编辑肯·夏皮罗表示,这种现象是今年旅游业最显著的趋势。他说:“我将这称作末日游,它得到了很多旅游业人士的响应。我们从旅行社或旅行代理商那里听到这些消息,很多人根据周围环境面临的危险程度选择旅游目的地。” 十个濒危景观 南极洲:盖勒冰架和拉森冰架的面积正在迅速缩小。 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山脉乞力马扎罗山顶终年堆积着白雪,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积雪融化,它们有可能在15年内完全消失。 北极冰盖:北极冰山和冰盖的融化与全球变暖有关,这一现象将给北极熊等生物的栖息地带来严重威胁。 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升(每年3.5英寸)将在100年内让这些印度洋上的小岛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威尼斯:这座意大利水上城市正在沉入亚得里亚海,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将会让这种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阿拉斯加:据美国旅行社的报告显示,该国有数千人动身前往阿拉斯加州不断缩小的冰河和不断消融的永久冻土层。 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水升温导致颜色鲜艳的珊瑚礁褪色,到2050年,这一现象有可能会杀死95%的活珊瑚虫。 奥地利基茨比厄尔:这里是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滑雪道的故乡,这些滑雪道分别在位于阿尔卑斯山较低处的滑雪胜地。温度上升威胁着这些胜地的长期发展,今年是1250年来它们遇到的最温暖的一年。 加拉帕哥斯群岛:水温上升导致珊瑚虫退色,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巴塔哥尼亚:南美冰河面积也正在迅速缩小。 全球变暖的概念及危害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古松南开大学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正确答案:× 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 B、7000-9000 C、50000-70000 D、70000-90000 正确答案:C 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全球变化与灾害研究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地球系统科学 院、所、中心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城市地貌与灾害地貌 级别2014级 学年一年级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赵志军 学号112014318001287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1月 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全球变化和灾害研究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的工业生产和对自然的破环引起了一系列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氧化碳和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温度升高,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受到海水淹没的危险。海水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海洋生物受到影响等等。而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 1全球变化 一般认为: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1]全球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很大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导的全球变化产生一系列诱导变化(全球变暖——两极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全球大气系统改变——局部气候和天气状况——降水的变化等等)。全球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方面对人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个人看法;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对地质和气象因素等地球因素的影响在天文因素的辅助下引起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加强,这种人类因素的作用逐渐加大,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无规律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在某些环境脆弱的地区容易引发巨大灾难。 1.2 全球变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和大气成分的微量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全球快速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的升温率是近千年以来最快的,全球气温平均值从1880年到1980年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令狐采学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

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 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全球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摘要从CO2 浓度升高、CO2 浓度与温度升高以及 CO2 浓度与水分变化的协同作用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中国未来需要拟加强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大气中 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大气中 CO2 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μmol /mol增加到 380 μmol/mol,并且还以每年 0.15%的速度增长[11,12],预计到 2050年,可增加到 550μmol/mol(称为 CO2 倍增 ),同时温度将升高 1℃~2℃[13],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 CO2 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1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1 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1],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 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另外,气温升高冬种面积将扩大,北方夏收和南方小春作物将增产。冬季气温升高对我国的农业意义更突出,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育有利,小麦、油菜等作物越冬率、分蘖或分枝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较充分,有利于产量形成。我国冬种面积约占可以冬种的耕地面积的 40 %,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冬种面积将扩大,夏收和小春作物产量将会增长,这也是利用有利的冬季弥补不利的夏季的有效措施。 1.2 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 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2 %[2],粮食产量的 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 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 75亿 kg[3],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降水量变化对南方晚稻生产影响极大。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应,减少产量的损失;降水量不增加或减少,由于温度升高,生育期缩短,晚稻将严重减产。甘薯、高粱、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