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我们把含有6.02×1023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 物质的量(n )、粒子个数(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n=A

N N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量(M )三者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mol )=

1()()g g mol 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符号表示:n=M

m

在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 ℃、101 kPa)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 。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m V m V

V n

=

(V 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L/mol 或(L·mol -1) m 3/mol 或(m 3·mol -1)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B C 表示,单位mol·L -1(或mol/L )。表达式:B

B n C

=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

X

A Z

——元素符号

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

a ——代表质量数;

b ——代表质子数既核

电荷数;

c ——代表离子的所带电荷数;

d ——代表化合价

e ——代表原子个数

请看下列表示

a b

+d

X

c+e

3、 阳离子 a 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性

原子序数

主要化合价的变化 1-2 +1→0 3-10

+1→+5 -4→-1→0

11-18

+1→+7 -4→-1→0

二、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如Na 、Mg 、Cl 、O 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1、表示原子

Na × ×Mg × ?Cl ?O ? 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 2、表示简单离子:

阳离子:Na + Mg 2+ Al 3+

阴离子: [∶S

∶]2- [∶Cl ∶]- [∶O ∶]2-

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

②.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③.阳离子不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只需标出所带的电荷数。 3、表示离子化合物 NaF MgO KCl Na +[∶F ∶]- Mg 2+ [∶O ∶]2- K +[∶Cl ∶]-

对于象MgCl 2、Na 2O 之类的化合物应该用电子式来表示

书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相同离子不能合并,且一般对称排列.

‥ ‥ ‥ ‥

‥ ‥

‥ ‥ ‥ ‥ ‥ ‥

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①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表示; 5、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间的能量差 1、∑E(反应物)>∑E(生成物)——放出能量

2、∑ E (反应物)<∑E(生成物)—— 吸收能量

放热反应:放出热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的化学反应 吸放热与能量关系

一、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铜片上: 2H +

+2e- =H 2↑ (还原反应) 负极:锌片上: Zn-2e-=Zn 2+

(氧化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Zn+2H +

=Zn 2+

+H 2↑ 该电极反应就是Zn + 2H +

= Zn 2+

+ H 2↑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单位:mol/L·s mol/L·min

3、表达式:v(A)==

t

A c ??)

( △c(A)表示物质A 浓度的变化 ,△t 表示时间

(2) 对于反应 mA(g) + nB(g)

pC(g) + qD(g)

来说,则有

q

V

p

V

n

V

m

V

D

C

B

A=

=

=

一氯甲烷(气态)

二氯甲烷(液态)

三氯甲烷(液态)

四氯甲烷(液态)

取代

思考:

左边这

些反应

置换反

应吗?

烷烃燃烧的通式

C

n

H

2n+2

+

2

1

n3+O

2

n CO

2

+ (n+1) H

2

O

3、加聚反应

2)石油的炼制:

分馏---利用原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较简单更有用的混合物的过程。裂化---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规律:生成等量的烷烃与烯烃,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

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特征。乙烯为单体,重复结构单元-CH2-CH2-称为链节,n为聚合度-表示高分子化合物中所含链节的数目。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 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 时为放

热反应。

5、△H 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中和热的定义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 mol 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实验】实验2-3:在50mL 烧杯中加入0.50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50mL 0.55mol/L NaOH 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盐酸温度/℃ NaOH 溶液温度/℃

中和反应后温度

/℃ t(HCl)

t(NaOH)

t 2

其中:c =4.18J/(g·℃),m 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 2-t 1,t 1是盐酸温度与NaOH 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 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一、盖斯定律

1、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利用盖斯定律不难间接计算求得。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 V t

c ?=? 单位是:mol/(L·s)或 mol/(L·min)或 mol/(L·h)。V 表示反应速率,C 表

示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C 表示其浓度变化(取其绝对值)t 表示时间,△t 表示时间变化 2.对于在一个容器中的一般反应 aA + bB = cC + dD 来说有: V A :V B :V C :V D = △C A :△C B :△C C :△C D = a :b :c :d 。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平衡常数实际上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化

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即浓度商 ()()()()

q m n D k

A B ==P c c C c Q c c 2. 表达式对于任意反应m A (g)+n B (g)

p C (g)+q D (g) ()()()()

q m

n D k A B =P c C c c c (1)在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时,稀溶液中的水分子浓度可不写。因为稀溶液的密度接近于1g/mL 。水的物质的量浓度55.6 mol/L 。(由来设水为1L ,其质量约为1000g ,物质的量=1000/18=55.56mol ,浓度=55.56/1=55.56mol/L )。 某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 =

指定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指定反应物的平衡浓度

指定反应物的起始浓度-×100%

1、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

反应物:平衡浓度 = 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生成物:平衡浓度 =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反应物的转化率

转化率 =%100*)

()(体积或浓度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体积或浓度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

3、产品的产率 产率 =

%100* 物质的量

理论上可得到的产物的的物质的量

实际生产产物

4、计算模式:

aA(g) + bB(g)

cC(g) + dD(g)

起始量 m n 0 0 变化量 ax bx cx dx 平衡量 m-ax n-bx cx dx 一 、弱电解质的电离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发生微弱的(自偶)电离。 1、H 2O + H 2O

H 3O + + OH - 简写: H 2O

H ++ OH -

2、 H 2O 的电离常数K 电离= -2C(H )C(OH )C(H O)

c (H +)· c (OH -)=K 电离·C(H 2O)

3、常数K 电离与常数C(H 2O)的积作为一新的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记作 w K 即 w K = c (H +)· c (OH -) 25℃ w K = c (H +)· c (OH -

)= 1.0×10

-14

影响因素:温度越高,Kw 越大,水的电离度越大。对于中性水,尽管Kw,电离度增大,但仍是中性水, 二、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

稀溶液中25℃: Kw = c (H +)·c (OH -)=1×10-14 常温下:中性溶液:c (H +)=c (OH -)=1×10-7mol/L

酸性溶液:c (H +)> c (OH -), c (H +)>1×10-7mol/L

碱性溶液:c (H +)< c (OH -), c (H +)<1×10-7mol/L 1、定义:pH=-lg[c(H +)]

溶液的pH 指的是用C(H +)的负常用对数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即pH=-lg[c(H +)],要注意的是,当溶液中C(H +)或C(OH ―)大于1 mol 时,不用p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广泛pH 的范围为0-14

中性溶液,c(H +)=c(OH -)=10-7mol/L pH=7 酸性溶液,c(H +)>c(OH -) pH<7 碱性溶液,c(H +)7 (2) 酸碱指示剂 指示剂 甲基橙 石蕊 酚酞 变色范围pH 3.1-4.4

5-8

8-10

溶液颜色 红-橙-黄 红-紫-蓝 无色-浅红-红

2、盐类水解的实质: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酸 + 碱 盐 + 水

二、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中和

水解

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的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的正电荷总数,

电荷守恒的重要应用是依据电荷守恒列出等式,比较或计算离子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 如在只含有A +、M -、H +、OH ―四种离子的溶液中c(A +)+c(H +)=c(M -)+c(OH ―),若c(H +)>c(OH ―),则必然有c(A +)<c(M -)。

【注意】书写电荷守恒式必须①准确的判断溶液中离子的种类;②弄清离子浓度和电荷浓度的关系。

2、物料守恒:就电解质溶液而言,物料守恒是指电解质发生变化(反应或电离)前某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电解质变化后溶液中所有含该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之和。

(1)实质上,物料守恒属于原子个数守恒和质量守恒。注意:(物料守恒式没有H +和OH ―)。 在NaHS 溶液中存在着HS ―的水解和电离及水的电离。 HS ―+H 2O

H 2S +OH ― HS ―

H ++S 2― H 2O

H ++OH ―

(2)从物料守恒的角度分析,有如下等式:c(HS ―)+C(S 2―)+c(H 2S)=c(Na +);从电荷守恒的角度分析,有如下等式:c(HS ―)+2(S 2―)+c(OH ―)=c(Na +)+c(H +);将以上两式相加,有:c(S 2―)+c(OH ―)=c(H 2S)+c(H +):得出的式子被称为质子守恒。

1、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也叫沉淀溶解平衡)。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 时,沉淀达到完全

2、表达式:如: AgCl (s) Cl -(aq )+Ag +(aq )

4、溶度积(平衡常数)——K sp

(1) 对于沉淀溶解平衡:(平衡时) M m A n (s) mM

n +

(aq )+ nA

m —

(aq ) K sp =[ c

(M n

+) ]m

·[c(A

m —

)]n

在一定温度下,K sp 是一个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4、溶度积(平衡常数)——K sp

(1) 对于沉淀溶解平衡:(平衡时) M m A n (s) mM

n +

(aq )+ nA

m —

(aq ) K sp =[ c

(M

n +

) ]m ·[c(A

m —

)]n

在一定温度下,K sp 是一个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我们把含有×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 物质的量(n )、粒子个数(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n= A N N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量(M )三者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mol )= 1()()g g mol 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符号表示:n=M m 在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 ℃、101 kPa)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L 。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m V m V V n (V 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L/mol 或(L·mol -1) m 3/mol 或(m 3·mol -1)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B C 表示,单位mol·L -1(或mol/L )。表达式:B B n C V =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 X A Z ——元素符号 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 a ——代表质量数; b ——代表质子数既核 电荷数; c ——代表离子的所带电荷数; d ——代表化合价 e ——代表原子个数 请看下列表示 a b +d X c+e 3、 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高中有机化学计算题方法总结(修正版)

方程式通式 CXHY +(x+ 4y )O2 →xCO2+ 2y H2O CXHYOz +(x+24z y -) O2 →xCO2+2 y H2O 注意 1、有机物的状态:一般地,常温C 1—C 4气态; C 5—C 8液态(新戊烷C 5常温气态, 标况液态); C 9以上固态(不严格) 1、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 【引例】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在相同条件下,需要O 2最多的是( B ) A. 乙酸乙酯 CH 3COOC 2H 5 B. 异丁烷 CH(CH 3)3 C. 乙醇 C 2H 5OH D. 葡萄糖 C 6H 12O 6 ①等物质的量的烃C X H Y 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决定于的x+ 4 y 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②等物质的量的烃的含氧衍生物C X H Y O Z 完全燃烧耗氧量决定于的x+24z y -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注】C X H Y 和C X H Y O Z 混搭比较——把衍生物C X H Y O Z 分子式写成残基·不耗氧的 CO 2 · H 2O 后,剩余残基再跟烃C X H Y 比较。如比较乙烯C 2H 4和乳酸C 3H 6O 3,后者就可写成 C 2H 4?1CO 2?1H 2O ,故等物质的量的二者耗氧量相同。 【练习】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各组物质,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B ) A .乙烷CH 3CH 3与丙酸C 2H 5COOH B .乙烯CH 2=CH 2与乙二醇CH 2OH CH 2OH C .乙炔HC ≡CH 与乙醛CH 3CHO D .乙炔HC ≡CH 与乙二醇CH 2OH CH 2OH 【引例】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时,耗氧量最多的是( A ) A .C 2H 6 B . C 3H 8 C .C 4H 10 D .C 5H 12 ③等质量的烃CxHy 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决定于x y 的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④等质量的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 完全燃烧时,先化成 Cx Hy ?mCO2?nH2O 的形式,耗 氧量决定于 ' 'x y 的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高中化学常用基本公式整理汇总

高中化学常用基本公式汇总 1.碳与氧气(不足)的反应2C+O2==== 2CO 碳与氧气(充足)的反应C+O2==== CO2 2.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2CO+O2==== 2CO2 3.二氧化碳与碳的反应CO2+C==== 2CO 4.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NaHCO3+HCl==== NaCl+H2O+CO2↑ 5.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6.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l==== CaCl2+ H2O+ CO2↑ 7.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aHCO3+NaOH==== Na2CO3 +H2O 8.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2CO3+Ca(OH)2==== CaCO3↓+ 2NaOH 9.碳酸氢钠(少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HCO3+ Ca(OH)2==== CaCO3↓+NaOH+ H2O 碳酸氢钠(过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2NaHCO3+ Ca(OH)2==== CaCO3↓+Na2CO3+2H2O 10.碳酸氢钠加热的反应2NaHCO3==== Na2CO3+ H2O+CO2↑ 11.碳酸氢钙加热的反应Ca(HCO3)2==== CaCO3↓+H2O+CO2↑ 12.碳酸钙加热的反应CaCO3==== CaO+CO2↑ 13.二氧化碳(过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2CO2==== Ca(HCO3)2 二氧化碳(少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CO2==== CaCO3↓+H2O 14.氮气与氧气的反应N2+O2==== 2NO 15.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 2NO2 16.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3NO2+ H2O==== 2HNO3+ NO 17.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2+3H2========= 2NH3

最新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讲解学习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 1.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g) (g /mol)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 (2)物质的量(mol )=() (/mol)?23微粒数个6.0210个 (3)气体物质的量(mol )=(L) 22.4(L /mol)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 2.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g) (mL)溶液质量溶液体积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g) 100%()(g)?+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mol) (L)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mol/L)1L (g /mol) (mL)(g /mL)???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摩尔质量1000溶液密度 ②物质的量浓度=mL (g /mL)(g /mol)1L ???1000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摩尔质量 3.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 (混)和总物质的量n (混):m() n()M =混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ρ(混):22.4()M ρ=g 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1.01×105 Pa )的混合气体。 4.化学平衡计算公式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公式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 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 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强烈推荐】高一化学所有计算公式

高一化学所有计算公式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 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重点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 n 23 我们把含有 6.02 ×10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 量为 物质的量( n )、粒子个数( 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 M 物质的量( n )、物质的质量 (m )和摩尔质量( M )三者间的关系 : 在相同条件下 (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 (0 ℃、101kPa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22.4L 。 1. 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 V m V m V (V 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n -1 3 3 -1 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 L/mol 或(L ·mol -1)m 3/mol 或(m 3· mol -1)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 物质 的量浓度。用符号 C B 表示,单位 mol · L -1(或 mol/L )。C B n B 1 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 mol N n= N A 3.物质的量( mol )= 摩尔物质质量 的质(g 量·m (g ol )-1)符号表示 n= m

c(浓溶液)· 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 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 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m+ 3、阳离子a W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n- 阴离子b Y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性 二、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如Na、Mg、

高一化学公式总结

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1) 4Na+O2=2Na2O (常温) ☆(2) Na2O+O2=加热= 2Na2O2 (3) 2Na+O2= Na2O2(点燃)(注: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也不同。)(4) 2Na+S=Na2S(爆炸) (5) 2Na+2H2O =2NaOH+H2↑(注:钠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再与盐溶液反应)(6) 4Na+TiCl4=(熔融)高温= 4NaCl+Ti (活泼金属能在高温下置换不活泼金属)(7) Na2O+H2O =2NaOH ☆(8) 2Na2O2+2H2O=4NaOH+O2↑(9) Na2O+CO2=Na2CO3 (10 )2Na2O2+2CO2=2Na2CO3+O2(通过对比7与8 9与10掌握反应规律)(11) CaCO3=高温=CaO+CO2↑(难溶性的碳酸盐受热会分解;可溶性的碳酸盐受热不分解。)★(12) 2NaHCO3加热Na2CO3+H2O+CO2↑(碳酸氢盐受热都会分解。)(13)Ca(HCO3)2加热CaCO3+H2O+CO2↑(碳酸氢盐受热都会分解。)(14)NH4HCO3加热NH3+H2O+CO2↑★(15)NaHCO3,Na2CO3之间能相互转化NaHCO3 →Na2CO3 ①固体加热; ②溶液加NaOH 溶液Na2CO3 →NaHCO3 ①溶液加Ca(HCO3)2或Ba(HCO3)2溶液或②水和二氧化碳16)Cl2 +H2 =2HCl (光照或点燃) ★(17)Cl2 +H2O =HClO+HCl ★(18)2HClO=2HCl+O2↑(见光或受热分解)(19)3Cl2 +2P点燃2PCl3 (20)5Cl2 +2P 点燃2PCl5 (注: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产物也不同)(21)Cl2 +2Na =点燃=2NaCl (22)Cl2+Cu=点燃= CuCl2(23)3Cl2 +2Fe= 2FeCl3(Cl2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氧化成三价Fe )★(24) Cl2 +2FeCl2 =2FeCl3 ★(25) 2FeCl3+Fe=3FeCl2(Fe3+氧化性比Cu2+强)★★(26) 2FeCl3+Cu=2FeCl2+CuCl2(用于雕刻铜线路版)(27) Cl2+2NaBr=2NaCl+Br2 氧化性Cl2 >Br2 >I2(28) Cl2 +2NaI =2NaCl+I2(29)Cl2+SO2 +2H2O=H2SO4 +2HCl (Cl2与SO2等物质的量同时作用物质时;不具有漂白性。因为生成的H2SO4 和HCl不具有漂白性)(30) Cl2+2NaOH=NaCl+NaClO+H2O★★(31)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工业上制备漂白粉)漂白粉成分:CaCl2和Ca(ClO)2漂白粉有效成分:Ca(ClO)2(要求写方程式)(32)2NH3+3Cl2=N2+6HCl (检验输送Cl2的管道是否漏气用NH3来检验)(33)8NH3+3Cl2=N2+6NH4Cl(NH4Cl是固体会产生白烟)★(要求写方程式)(34)4HF+SiO2=SiF4+2H2O(用于玻璃雕刻)(推断题有考)(35)(工业制备HNO3的五个反应)(原料为:水和空气):①2H2O 2H2↑+O2↑②N2+3H2 2NH3 ③4NH3+5O2 4NO+6H2O④2NO+O2=2NO2 ⑤3NO2+ H2O =2HNO3+NO(36) 4HNO3=4NO2↑+O2↑+2H2O (见光或受热分解) (37) (工业上制备玻璃的两个主要反应):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SiO2+CaCO3高温CaSiO3+CO2(38) SiO2+CaO高温CaSiO3(39)SiO2+2NaOH=Na2SiO3+H2O (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瓶塞不用玻璃塞)△选择题细节(40)SO2+2NH3+H2O=(NH4)2SO3 SO2+(NH4)2SO3+H2O=2NH4HSO3 (这是硫酸厂回收SO2的反应.先用氨水吸收SO2)(41SO2+Ca(OH)2=CaSO3↓+H2O(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可用品红鉴别)★(42)CO2+2NaOH(过量)=Na2CO3+H2OCO2(过量)+NaOH=NaHCO3(注: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产物也不同)(43)CO2+Ca(OH)2(过量)=CaCO3↓+H2O2CO2(过量)+Ca(OH)2=Ca(HCO3)2(注: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产物也不同)(44)2H2SO4(浓)+C加热CO2↑+2SO2↑+2H2O(45)H2SO4(浓)+Fe(Al) 室温下钝化(选择题有考)(46)2H2SO4(浓)+Cu=加热= CuSO4+SO2↑+2H2O(47)2H2SO3+2H2S =3S↓+2H2O(48) 4HNO3(浓)+C=加热= CO2↑+4NO2↑+2H2O(49) Cu(OH)2=加热= CuO+H2O (难溶性的碱受热会分解;可溶性的碱受热不分解)(50)Ca(OH)2+2NH4Cl加热CaCl2+2NH3↑+H2O(实验室制备NH3)(51) NH4HCO3加热NH3+H2O+CO2↑(碳酸氢盐受热会分解)(52)NH4Cl加热NH3↑+HCl↑(53)NH3+HCl =NH4Cl(54)AlCl3+3NH3`H2O =Al(OH)3↓+3NH4Cl(实验室制备Al(OH)3 )(55)3NaOH+AlCl3=Al(OH)3↓+3NaCl(注: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产物也不同)(56)NaOH+Al(OH)3=Na[Al(OH)4](Al(OH)3具有两性)(57)2NaOH+SO2(少量)=Na2SO3+H2O(58)NaOH+SO2(足量)=NaHSO3(注: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产物也不同)(59)2NaOH+SiO2=Na2SiO3+H2O(60)2NaOH+Al2O3=

化学计算公式

化学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通过化学式,根据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量,直接计算分子量。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式量:M=22.4ρ。 3.根据相对密度求式量:M=M ˊD 。??? ? ?? '=ρρD 4.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Bb A M a M M 混合物物质的量总数 克物质的总质量 5.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1126?原子的质量一个一个原子的质量 C A 1、A 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a 1%、a 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①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211a A a A A (二) 溶液计算 1、V N N MV m V n c A === 1000C M ρω= 2、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C 1V 1=C 2V 2。 3、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C 混=2 1221V V V C CV ++ (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4、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100%100%?+=?=剂质质液质 m m m m m a ②(饱和溶液,S 代表溶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③混合:m 1a 1%+m 2a 2%=(m 1+m 2)a%混%100100%?+=S S a ④稀释:m 1a 1%=m 2a 2% 5、有关pH 值的计算:酸算H +,碱算OH — Ⅰ. pH= —lg[H +] C(H +)=10-pH Ⅱ. K W =[H +][OH —]=10-14(25℃时)

图中的公式:1. A N n N = 2. m n M = 3. m V n V = 4. n n V =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 ÷ 22.4 L/ mol 22.4 L/ mol 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我们把含有×1023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 物质的量(n )、粒子个数(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n= A N N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量(M )三者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mol )= 1 ()()g g mol 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符号表示:n=M m 在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 ℃、101 kPa)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L 。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m V m V V n = (V 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L/mol 或(L·mol -1 ) m 3 /mol 或(m 3 ·mol -1 )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B C 表示,单位mol·L -1(或mol/L )。表达式:B B n C =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3、阳离子a 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Y 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完整)高中化学常用公式总结,推荐文档.docx

高中化学常用公式总结1.有关物质的量( mol )的计算公式 物质的质量g ( 1)物质的量( mol ) 物质的摩尔质量(g / mol) ( 2)物质的量( mol ) 微粒数(个) 6 021023 个 / mol .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L ) ( 3)气体物质的量(mol ) 22.4( L / mol ) (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 2.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溶液质量 ( g) ①溶液密度(g/mL ) 溶液体积 (mL) 溶质质量 (g)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 g) 溶质物质的量 ( mol )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 溶液体积 ( L) (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mol / L) 1(L)溶质的摩尔质量(g / mol)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0(mL) 溶液密度 (g / mL) 1000(mL) 溶液密度 (g / mL)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摩尔质量(g / mol) 1(L)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 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 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 V (浓) =c(稀)·V (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溶解度 (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g) ① 溶剂质量 (g) 100(g) 溶解度 (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g) ② 饱和溶液的质量 (g) 100(g) 溶解度 (g) (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 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 )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背公式

●高一至高三化学方程式总结 ●碳与氧气(不足)的反应2C+O2==== 2CO ●碳与氧气(充足)的反应C+O2==== CO2 ● 2.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2CO+O2==== 2CO2 ● 3.二氧化碳与碳的反应CO2+C==== 2CO ● 4.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NaHCO3+HCl==== NaCl+H2O+CO2↑ ● 5.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 6.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l==== CaCl2+ H2O+ CO2↑ ●7.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aHCO3+NaOH==== Na2CO3 +H2O ●8.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2CO3+Ca(OH)2==== CaCO3↓+ 2NaOH ●9.碳酸氢钠(少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HCO3+ Ca(OH)2==== CaCO3↓+NaOH+ H2O ●碳酸氢钠(过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2NaHCO3+ Ca(OH)2==== CaCO3↓ +Na2CO3+2H2O ●10.碳酸氢钠加热的反应2NaHCO3==== Na2CO3+ H2O+CO2↑ ●11.碳酸氢钙加热的反应Ca(HCO3)2==== CaCO3↓+H2O+CO2↑ ●12.碳酸钙加热的反应CaCO3==== CaO+CO2↑ ●13.二氧化碳(过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2CO2==== Ca(HCO3)2 ●二氧化碳(少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CO2==== CaCO3↓+H2O ●14.氮气与氧气的反应N2+O2==== 2NO ●15.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 2NO2 ●16.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3NO2+ H2O==== 2HNO3+ NO ●17.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2+3H2========= 2NH3 ●18.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19.氨气与盐酸的反应NH3+HCl==== NH4Cl ●20.氨气与硫酸的反应2NH3+H2SO4==== (NH4)2SO4 ●21.氨气与强酸的离子的反应NH3+H+==== NH4+ ●22.氨的催化氧化的反应4NH3+5O2====== 4NO+6H2O ●23.碳酸氢铵加热的反应NH4HCO3==== NH3↑+CO2↑+H2O ●24.氯化铵加热的反应NH4Cl==== NH3↑+HCl↑ ●25.碳酸铵加热的反应(NH4)2CO3==== 2NH3↑+CO2↑+H2O ●26.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2NH4Cl+ Ca(OH)2==== CaCl2+2NH3↑+2H2O ●27.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H4Cl+ NaOH==== NaCl+NH3↑+H2O ●28.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H4HCO3+2NaOH==== Na2CO3+NH3↑+2H2O ●29.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H4HCO3+Ca(OH)2==== CaCO3↓+NH3↑+2H2O ●30.硝酸的分解的反应4HNO3========= 4NO2↑+O2↑+2H2O ●31.铜与浓硝酸的反应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32.铜与稀硝酸的反应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33.铁与浓硝酸的反应Fe+6HNO3(浓)==== Fe(NO3)3+3NO2↑+3H2O ●34.铁与稀硝酸的反应Fe+4HNO3(稀)==== Fe(NO3)3+NO↑+2H2O ●35.碳与浓硝酸的反应C+4HNO3(浓)==== CO2↑+4NO2↑+2H2O ●36.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反应2NO+2CO====== N2+2CO2 ●37.一氧化氮与氧气和水的反应4NO+3O2+2H2O==== 4HNO3 ●38.二氧化氮与氧气和水的反应4NO2+O2+2H2O==== 4HNO3 ●39.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反应2NaOH+NO2+NO==== 2NaNO2+ H2O

高中化学公式大全

高中化学常用公式总结 1. 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 g g mol / (2)物质的量(mol )() = ?微粒数(个) 个6021023 ./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 L L mol 224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 g 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g g ) ()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 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 () mol 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摩尔质量溶液密度(mol /L)1(L)(g /mol) 1000(mL)(g /mL) 100% ②物质的量浓度= ???1000(mL)(g /mL)(g /mol)1(L) 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摩尔质量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 (浓)·V (浓)=c (稀)·V (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 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g)100(g) (g) (g) =

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

1. 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即n= M m ;M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2)物质的量(mol )= )(个微粒数(个)mol /1002.623 ? 即n=A N N N A 为常数6.02×1023,应谨记 (3)气体物质的量(mol 即n= m g V V 标, V m 为常数22.4L ·mol -1,应谨记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即n B =C B V aq (5)物质的量(mol )=)反应热的绝对值()量(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mol KJ KJ / 即n=H Q ?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即ρ = aq V m 液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g g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 ) g g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即w= 100%?液质m m =剂质质m m m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即C B=aq B V n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mL) 1000(mL)(g/mol) 1(L)(mol/L)????= 溶液密度溶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 即C B = B M ρω 1000 ρ单位:g/ml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原则: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即浓m 稀稀浓ωωm =

(完整word)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

1. 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 g g mol / 即n= M m ;M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2)物质的量(mol )= )(个微粒数(个)mol /1002.623 ? 即n=A N N N A 为常数6.02×1023,应谨记 (3)气体物质的量(mol )=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 L L mol 224 即n= m g V V 标, V m 为常数22.4L ·mol -1,应谨记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即n B =C B V aq (5)物质的量(mol )=)反应热的绝对值()量(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mol KJ KJ / 即n=H Q ?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 g mL 即ρ = aq V m 液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g g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 ) g g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即w= 100%?液质m m =剂质质m m m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mol L 即C B=aq B V n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mL) 1000(mL)(g/mol) 1(L)(mol/L)????= 溶液密度溶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 ②物质的量浓度=???1000(mL)(g /mL)(g /mol)1(L) 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摩尔质量 即C B = B M ρω 1000 ρ单位:g/ml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原则: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即浓m 稀稀浓ωωm =

高中化学计算公式

高中化学公式 1. 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2)物质的量(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 (浓)=c(稀)·V(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 ②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混):(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则 5.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 (1)某物质X的化学反应速率: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1)相对原子质量 (2)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 (3)混合物中含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 (4)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g/L) (5)纯度 (6)溶质的质量分数

(7)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8)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9)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二. 化学方程式: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3)磷在空气中燃烧 (4)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5)硫在氧气中燃烧

(6)铁在氧气中燃烧 (7)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8)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9)氧化汞受热分解 (10)电解水 (11)锌与稀硫酸反应 (12)镁与稀硫酸反应 (13)铁与稀硫酸反应 (14)锌与盐酸反应

(15)镁与盐酸反应 (16)铁与盐酸反应 (1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18)氢气还原氧化铜 (19)木炭在空气不足时不充分燃烧 (20)木炭还原氧化铜 (21)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2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24)碳酸分解的反应 (25)煅烧石灰石的反应 (2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27)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2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3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33)甲醇在空气中燃烧 (34)铁与硫酸铜反应 (35)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36)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37)硝酸银与盐酸反应 (38)氧化铁与硫酸反应 (39)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 (40)氯化钡与硫酸反应 (41)氧化锌与硝酸反应

重点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我们把含有6.02×1023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 物质的量(n )、粒子个数(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n= A N N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如Na 、Mg 、Cl 、O 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1、表示原子 ‥ ‥ ∶ ‥

Na××Mg×?Cl?O? 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 2、表示简单离子: 阳离子:Na+Mg2+Al3+ 阴离子:[∶S∶]2-[∶Cl∶]-[∶O∶]2- 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 ②. . 4、. 吸放热与能量关系 一、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铜片上:2H + +2e-=H2↑(还原反应) 负极:锌片上:Zn-2e-=Zn 2+ (氧化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Zn+2H + =Zn 2+ +H2↑该电极反应就是Zn+2H + =Zn 2+ +H2↑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 ‥ ‥‥ ‥ ‥ ‥‥ ‥

1、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单位:mol/L·smol/L·min 3、表达式:v(A)==t A c ??)( △c(A)表示物质A 浓度的变化,△t 表示时间 (2)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来说,则有q V p V n V m V D C B A === 烷烃燃烧的通式 2分馏--- 裂化---1- 4。 5、△H (3)△H=中和热的定义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实验】实验2-3:在50mL 烧杯中加入0.50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 50mL0.55mol/LNaOH 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 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

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1.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g) (g/mol)物质的质量 物质的摩尔质量 (2)物质的量(mol)= () (/mol)?23 微粒数个 6.0210个 (3)气体物质的量(mol)= (L) 22.4(L/mol)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 2.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g) (mL)溶液质量 溶液体积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g) 100% ()(g) ? +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mol) (L) 溶质物质的量 溶液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

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mol/L)1L (g /mol) (mL)(g /mL)???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摩尔质量1000溶液密度 ②物质的量浓度= mL (g /mL)(g /mol)1L ???1000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摩尔质量 3.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 (混)和总物质的量n (混):m()n() M =混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ρ(混):22.4()M ρ=g 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1.01×105Pa )的混合气体。 4.化学平衡计算公式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 (1)各物质的变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应系数比 (2)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 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 表示为(设反应正向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