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

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
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

2012年

1.为什么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2)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3)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4)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5)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6)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2.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人口增长,自然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一直在减少。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需求的本质是人口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3.简述城市聚集经济及其表现?(见06年第3题)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其表现为:

(1)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3)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通过各种计划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依据,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但缺乏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在市场中,计划体制主要是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3)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上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佳报酬。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目的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应着重于:

(4)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规模结构,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5)在城市内部,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其次,要向地上空间发展,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6)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6.简述土地估价的本质?

1)土地估价师评估土地的价值(value)而不是价格(price)

2)土地估价是模拟市场定价而不是替代市场定价

3)土地估价提供价值意见,但不对价格做出保证

4)土地估价会有误差但应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5)土地估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2011年

1.简述实现土地的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目标的主要途径?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应该是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的最优。在中国,要实现该目标应当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来展开具体的实践工作。

(1)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结构,使农地和非农地相得益彰。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留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结合

(5)开发利用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之,通过先进技术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的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土地利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2.简述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特征?

目前,我国农业大都是精细耕作作为特点的劳动集约型。其特征是:

①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固定资产低

②劳动者人均生产量低,单位产品所包含的物资成本低

③单位土地面积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强

3.简述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对策?

一、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来看,

①应该使土地权属具体化,既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具体落实到

每块土地上;

②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原则上应由独立核算的

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来充当;

③土地的集体所有者组织除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

还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处分权,即出卖、出租、出包、入股、抵押等权能,以便使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权能能够比较充分的实现,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从而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及顺畅地流动和集中。

二、从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方面来看,

应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既不能否认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要求,也要使承包经营权变成真正的使用权;

4.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区别?

①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

内变动。

②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

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③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

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④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

供给。

5.简述认识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土地数量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占地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国家在向城市土地使用者收取绝对地租的同时根据城市土地的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劣,征收不等量的级差地租,不但可以缓解人地矛盾,而且可以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2)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家通过向土地使用者征收地租,把分散在各部门、各企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3)有利于市场中企业的公平竞争。

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供地平衡?

①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②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

加耕地面积。

③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④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⑤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⑥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⑦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

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2010年无简答

2009年

1.简述农业土地分区利用理论及其应用?

①分清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区

②剔除所有禁止建设区

③尽量安排建设到允许建设区同一分区中,要根据土地利用进行调整

2.简述土地税收的主要功能?

①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②抑制土地征收

③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④引导土地利用方向

⑤调节土地收益分配

3.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主要应用。

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资源)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面积一定),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投入,起初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增加的报酬(即边际报酬)大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至某一点后,再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总是小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应用:

①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

②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③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量

4.简述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3)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求实行土计划利用。

(4)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5.简述级差地租Ⅱ产生的条件与过程。

2008年

1.简述土地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对象:1、首先要明确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三个主要领域

①土地利用经济:土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分配和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②土地制度:制度的制定是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③土地价值:土地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中的土地关系问题。

从研究领域看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即包括两个方面:

①生产力组织: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置,包括时间和空间

②生产关系调节:土地收益分配和权属转移中的土地关系的协调。

2.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内容。

(1)在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上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

(2)在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

(3)在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

(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

3.简述公平交易价格应满足哪些条件。

4.简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5.简述价值形态土地的变化规律。

6.简述土地还原利率的主要计算方法。

(1)市场法。市场法的原理是将估价对象与在估价时点附近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不动产加以比较对照,从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不动产的既知价格,修正、调整得到估价对象最可能实现的合理价格的一种方法。

(2)成本法。是先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然后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3)收益法。是运用适当的资本化率,将预期的估价对象不动产未来各期的正常纯收益折算到估价时点的现值,求其之和得出的估价对象不动产价格的一种估价方法。

(4)假设开发法。又称预期开发法、剩余法、倒算法、余值法。该方法是根据预算对象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最佳最有效设计,然后预测开发完成后的价值,估计建筑开发成本、投资利息及正常利润后,从预测的开发完成价值中,减去建筑开发成本、利息、利润、税金等,倒算出待开发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07年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①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②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③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④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⑤一定的交通条件。

2.简述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等;

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

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二年轮作;

4.第四圈种植牧草、放牧,以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

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6.第六圈放牧,也可发展粗放的种植业。

3.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1)土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3)土地利用后果的巨大社会性。

4.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么样的?

所谓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

(1)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其具有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的属性。

(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3)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4)土地抵押权。土地收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5)地役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包括建筑支持权、采光权、取水权、眺望权、道路通行权等。

(6)土地继承权、地上权、土地发展权等。

5.简述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①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②土地供求机制

(1)土地供给

(2)土地需求

(3)土地价格及其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06年

1.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2.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集中

(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4)规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5)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对农业增加投入

(6)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导农民投人

3.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其表现为:

(1)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3)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4.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农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农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围绕每一个城市或城市体系,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按照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布局,可以获取最大区位地租,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

1.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基本内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1)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2)规范和完善农地承包权流转,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逐步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

(3)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保护农民利益

(4)建立乡村社保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05年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人类发展阶段世界人地关系的特点。

3.简述土地金融主要职能与作用。(见2004年第2题)

4.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运用条件。

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资源)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面积一定),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投入,起初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增加的报酬(即边际报酬)大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至某一点后,再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总是小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

报酬递减规律必须假设在历史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化外,其他条件不变,主要包括:(1)生产技术在某生产阶段相对稳定或者固定不变,即报酬递减或者报酬递增仅仅与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关,而不是技术进步或者生产方法的改变所致。(2)自然条件不变。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光照、降雨、干旱等自然条件的改变都会引起产量的增减变化。(3)生产规模的大小对生产量递增与递减不产生影响。

5.简述我国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

(3)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

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②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③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

(4)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6)因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市场体制下也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6.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来源:(1)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

①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其原因

是在生产阶段是由于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在购销阶段,是由于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②内部规模不经济: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

(2)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

①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

位得到的经济利益。如环境改善,服务、运输的便捷等。

②外部规模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

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如地价上涨、建筑材料价格上升等。

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特征:(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04年

1.简述土地税收与地租的联系与区别。

土地税收特点:

1.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

2.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

3.土地税收税源稳定;

4.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嫁

土地税收和地租的不同:

1)产生的前提不同

土地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租佃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实际上,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地租就会存在。赖以存在的

2)基础不同

土地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地租是土地所有者依据经济原则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一种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3)分配层次不同

土地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地租和地税的分离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结果。

2.简述我国土地金融的种类及土地金融的作用。

1.种类:①市地金融②农地金融

2.作用①增加房地产资金投入,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②提高居民购房支付能力,支持居民住房消费

③调整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改善资产质量

④执行国家房地产业政策,有效调节房地产业发展.

3.简述我国实行土地(包括农地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意义(1)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2)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城市建设投资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对于加强各层次的城市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指导土地管理部门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开展存量土地置换,充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4.简述我国土地利用计划的体系。

5.简要分析价值形态土地报酬的变化规律。

6.什么是聚集经济?简述其产生的原因。

7.简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8.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内容。

(1)在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上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

(2)在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

(3)在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

(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

03年

1.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

2.简述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特点。

3.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扩大耕地面积与集约利用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5)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简述实行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同05年第5题)

5.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同05年

6.绘图说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及其关系。

7.简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论述题

03年

1.从一定生产过程和人类的生产历史两方面说明实物、价值、价格三种形态的土地报酬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根本原因和过程。

04年

1.分别举例分析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或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条件下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及产生过程。

2.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与土地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必要性。

3.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变革的必要性、过程与意义。

05年

1.举例分析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及其产生的过程。

2.运用供求平衡规律分析土地供求平衡特征及其实现过程。

3.说明我国新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的变化,并结合实际说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

进一步改革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4.联系实例举例分析我国土地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06年

1.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③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想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都是这样.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的条件.

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而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2.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07年

1.论述社会主义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现阶段绝对地租的存在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要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来源和原因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首先,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来源看。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农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也大大低于工业。

其次,从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来看。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马克思在理论上对绝对地租的研究和阐述有一个发展过程。

第三,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看。中国仍然存在着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的分离,这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前提。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反映的是土地使用者与所有者的经济关系。

2.试述中国开放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土地一直是实行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这种土地使用制度,使城市土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城市规划难以实现,企业对土地多占少用、占而不用,其利用效益非常低下,而无偿占用好地的企业却能得到级差土地收益。种种弊端已使这种土地使用制度进入死胡同。因而,自80年代以来,各城市相继改革,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进而在一些开放城市和沿海地区开放土地市场。事实证明,逐步开放土地市场,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其必然性。

(一)土地市场是土地有偿使用的载体土地有偿使用,不单是为了在经济上实现土地所有权、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而主要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土地必须进行流转,而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来加以实现,必须开放土地市场。因此,要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也就必然要开放土地市场。

(二)土地市场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商品经济体系中,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用地数量经常发生变化,有的企业倒闭,土地需要转移;有的企业生产扩大,土地需要增加。但行政划拨的土地分配制很难适应这种多变的现实,从而造成好地得不到好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此外,在商品经济运行中,如果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没有价格,则价值规律就会以扭曲的形式发挥作用。因为,企业没有地租、地价的压力,在企业产品成本中体现不出来,使企业利润与企业经营水平不相符,从而使整个价格体系失真,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受阻。因此,企业经营机制的转移,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开放土地市场。

(三)土地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有赖于建立完整统一的市场。完整统一的市场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务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现实中,首先建立起来的是消费品市场,而后有资金市场和劳务市场,大部分生产资料 (如原材料、燃料等)都进入了市场体系。如果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游离于市场之外,首先是消费品的价格难以按正常的生产成本计算;其次是其他生产资料也很难与土地形成最佳组合。

土地的行政划拨手段分配与市场机制不能融为一体,双轨运行,势必引起摩擦和冲突。长此以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就难以建立起来。

08年

1.论述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和思路。

2.试设计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并给出其主要评价步骤,指出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09年

1.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特别关注农村土地使用制改革问题,请你在阐述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你的改革观点并进行评价。

2.土地储备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土地储备的风险性影响很大,请你阐述土地储备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解决措施。

3.我国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试运用你所学的土地经济学知识予以解释和分析。

土地政策泛指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形式主要包括土地规划、土地计划、土地税收政策、土地价格政策、土地区域政策等。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分析如下: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征收为国家所有的土地后才能进入土地市场。这就决定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并且这种垄断通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加强。政府完全可以调节土地的供应,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来抑制或鼓励市场需求,从而有效引导投资的方向和强度,实现经济运行调控的目标。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意义在于(1)调控经济增长,利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以降低经济波动幅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节土地供给总量和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在土地供应上给予优惠以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对于过渡投资或需限制其发展的产业,可以通过控制土地供应限制其发展。实施农地非农化用途管制,可以为粮食生产提供土地保障,从而有效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3)调整经济布局。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禀赋、区位比较优势,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调控土地区域供给,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

10年

请结合我国征地制度,分析和论述农村土地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我国农村土地补偿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每年国有土地收益流失至少在100亿元以上,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以2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六成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活困难。

1、补偿标准偏低,测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即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以现金形式补偿的通常都在每亩1.5~3.5

万元之间。这种测算办法说服力较差。

第一,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第二,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第三,一次性“买断式”给付,使补偿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经营权

现行的征地制度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使承包人获得了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和根据需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在承包期内,农户可以稳定、自主地支配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获得相关利益,成为派生的、独立的财产权。这种变化使农户成为独立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独立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收益。现行征地制度在承认农民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又剥夺了农民对集体土地拥有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承包权的剥夺: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物权以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两个对立的财产权,分属于两个独立的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

3、现行的补偿金制度可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1995年到2002年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从36%提高到43%。这意味着2002年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2/5以上来自于城乡之间的差距,表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此外农村居民却没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待遇,农村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保障。如果因征地再倾斜城市,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将扩大,这一方面影响国内的总体需求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完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金制度的措施

1、严格规范土地征用制度,强化农村集体组织和土地承包者的主体功能,提高其谈判能力,并限制政府的牟利行为

首先要充分尊重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引入市场机制,让农民与开发商直接谈判,在农民愿意接受的价格下,按法定程序转让土地,并逐步实现征购并轨;其次要制订科学的法规和合理的办法,充实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如依法设立征用权,明确征用权的主体、范围、补偿标准,特别要赋予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谈判过程中的所有者申诉权,完善征地委员审议、裁决制度,以合理解决土地征用中的纠纷,切实保护集体所有者和农民的权益。避免某些利益集团在从事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的过程中,伺机钻营、谋求私利,造成土地收益的严重流失。把政府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其职能要由直接经营土地转向规划、调控、管理、指导、监督和服务。

2、按土地征用目的分类建立土地补偿机制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

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对公益性用地如①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地;②交通用地;③水利及能源设施用地;④城市基础设施用地;⑤基础性教育(学校、科研单位)用地;⑥国防军事用地;⑦其他公益事业用地。对此类多由政府投资开发,尽量提高补偿金标准,并做好规划,使征地范围成为一定的经济圈,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准公益性用地,除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还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平等协商谈判,让农民分享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避免土地被“买断式”征占。对经营性用地:即用于生产经营、商业开发用地,如房地产征用地、厂房用地等。应在符合规划要求和审批制度的前提下,集体组织与用地者引入谈判机制,允许集体土地逐步进入一级市场,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直接参与市场交易;也可委托地产交易市场等中介机构办理。

3、多种渠道完善土地补偿金制度

在土地征用问题上,宪法做了明确的修改:“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要求

(1)提高现行土地补偿标准。

(2)加强对补偿金的监管,引入资金的正常增长机制。

(3)完善补偿金的使用。补偿金使用主要考虑的是保值和增值上。

11年

1.试比较马克思地租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异同。

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在我们学的西方经济学都来源于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假设人是经济人,而马克思假设人是社会人。

马克思地租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价值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并被马克思发扬光大。该理论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表现在地租上即地租的资本化。自然土地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会产生地租,地租的资本化即地价。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特有经济表现。地租表现为地产所有者向市场提供一块土地所取得的经济收益。马克思曾指出,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他指出了在市场经济中,地租会参与资本的形成。地租是与土地所有权即垄断权直接关联的。马克思的基础地价公式为:年租金/资金年利率=土地基础价格。

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效用价值论是用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能够带来高效用的商品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土地也是如此,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同一起点出发的,只是使用了不同的计量手段。

2.试阐述城市基准地价更新的思路。

由于地价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土地价格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边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土地市场的发育不断变化。城镇基准地价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城镇土地的区域平均价格。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基准地价成果必须进行更新。城镇基准地价更新是指在土地定级或划分均质区域的基础上,用土地收益、市场地价或地价指数等来全面或局部调整城镇基准地价的过程。关于城镇基准地

价成果的更新,《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提出以下四种技术路线:

(1)以土地定级为基础,以土地收益(地租)为依据,以市场交易地价资料为参考,更新城镇基准地价。

(2)以土地条件划分的均质区域(或以土地定级为基础),以市场交易地价资料为参考,更新城镇基准地价。

(3)以土地定级或均质区域为基础,利用标准宗地价格(标定地价)或地价指数更新城镇基准地价。

(4)利用城镇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参照前三种方法更新城镇基准地价。

在上述四种技术路线中,第一种适用于已完成土地定级,但不动产市场不太活跃、不动产交易案例较少的城镇;第二种、第三种和第四种适用于不动产市场比较活跃、不动产交易案例较多的城镇。城镇基准地价的更新可以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任一技术路线,也可以运用上述技术路线的任一组合进行更新。

12年

1.结合我国土地产权状况,谈谈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来看,

(1)应该使土地权属具体化,即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具体落实到每块土地上:

(2)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原则上应由独立核算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来充当:

(3)土地的集体所有者组织除应拥有比较完善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还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处分权,即出卖、出租、出包、入股、抵押等权能,以便使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权能能够比较充分的实现,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从而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及顺畅地流动和集中。

从完善农村使用权制度来看,

(1)应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既不能否认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要求,也要使承包经营权变成真正的使用权。

(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应将承包经营权应有的买卖、转让、入股、转租、抵押等各项权利完全赋予承包经营权的内涵,使之成为一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以利于土地使用权权利的充分实现。

(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制定一个较长期限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根本保证。

(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

(5)成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发挥土地市场的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概括马克思的土地价格形成理论。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土地价格形成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马克思认为,任何物品要具有价值,就必须是用来交换的人类劳动产品。自然状态的土地,未经人类的开发,没有投入人类劳动,因而不存在价值,也没有以这种价值为基础的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格。马克思指出:未开垦的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土地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土地能为人类永续提供

产品和服务,即产生地租。正因为有了地租,才产生了土地价格。马克思指出:“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而地租的产生,是导源于人们对土地的垄断。由于土地有限,便产生了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些个人对某些地块的所有权为前提。”

(二)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一定的货币收入都可以资本化。“假定平均利息率是5%,那末一个每年200镑的地租就可以看作—个4 000镑的资本的利息。”“如果一个资本家用4 000镑购买的土地每年提供200镑地租,那么,他从这4 000镑得到5%的平均年利息,这和他把这个资本投在有息证券上,或按5%的利息直接借出去完全一样。”因而,将地租按一定的利息率还原成一个资本量便是土地价格。马克思指出:“资本化的地租表现为土地价格”。其公式为:土地价格=地租÷还原利息率。例如,一块土地的年地租量是200元,而当时的银行利率为 5%,那末,其价格就为200÷5%=4000(元)。

(三)已利用的土地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我们现在所利用的土地,都经过了人类长期的开发利用,已经物化了人类的劳动。马克思把这种固定在土地中的劳动称为土地资本,它属于固定资本范畴。土地资本本身也像其他固定资本一样,会损耗和消失。土地资本能为土地所有者带来利息和折旧,它是租金的一部分。而纯粹的自然土地,即抛开了土地资本或土地改良物价值的土地就称为土地物质。土地物质纯粹是自然的恩赐,它给土地所有者带来真正的地租。土地资本的利息、折旧和真正的地租一样,都构成了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从而都决定土地价格。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价格无非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的收入

3.某估价公司的小李在利用同一小区的住宅出租资料和商品房销售资料评价样点地价时发现两种评估方法得到结果相差很大,试写出其评估公式、分析原因并给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参考答案: 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 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参考答案: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1:[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学考题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土地集约利用 报酬变化的阶段定量分析(时间、特征、结论) 第一阶段:从原点至边际报酬最大的投入量点,为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并达到最大,平均报酬处于上升阶段,总报酬增长迅速。 特征:三种报酬均处于上升阶段,在此阶段不应停止投入,否则,造成其他要素(固定要素)浪费。 第二阶段:从边际报酬最大点至边际报酬为零的投入量点。 特征:边际报酬处于递减状态,平均报酬由递增到递减,总报酬缓慢递增至边界点,总报酬达最大值。 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零点至负值。 特征:边际报酬为负值,总报酬减小。 结论:变动要素的投入既不能停在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最佳投入量存在于第二阶段。追求总量最大化,应在边际收益=0的点。 土地分区利用 工业区位论原理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当集聚因子对成本的节约大于由于区位变化增加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时,工业企业趋向于集聚区位。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是怎么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差异的产生由于a运输距离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1: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原材料系数>1: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如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 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原理是当一地单位产品中劳动力费用节约大于运费增加时,工业趋向于布局在该地。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3)集聚因子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形成由3个因子共同决定的区位。 土地规模利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地大武汉土地经济学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经济学》真题 03-07 、2011、2012 年份的 2003年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 3、土地稀缺原理的主要内涵。 4、土地区位论的核心内容。 5、土地价格的特点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 6、土地市场的内涵。 二、论述题(第一题30分其余每题20分) 1、根据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土地报酬递减原理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集约利用并存的意义? 2、试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 3、根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现状,论述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 4、试述我国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4年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土地经济供给? 2、土地自然属性? 3、土地规模经济? 4、土地计划利用? 5、土地市场? 6、级差地租? 7、土地保护? 8、土地肥力? 9、农业经营规模? 10、土地规划利用?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运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并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3、土地价格的主要内涵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 4、试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05年 1、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及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30分) 2、试述社会主义地租存在的条件及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分配的方式?(30分) 3、运用土地规模经济理论论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意义? (30分) 4、简述韦伯的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30分)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xx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xx 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xx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相对分散性律手段的是:()D、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 A、土地储备制度地登记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 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 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屠能 克思 人均粮食占有量C、土地的利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 B、马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C)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B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3.土地所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24.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5.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7.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28.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0.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1.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2.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 33.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 34.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 是 35.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 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36.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37.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38.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 39.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0.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1.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客观要求与可能的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2.以下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 A、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D、面积有限性 43.以下属于土地经济特性的是()。 A、面积有限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4.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是()。 A、位置固定性 B、质量差异性 C、供给稀缺性 D、功能永久性 4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C、土地的需求 D、土地的使用 46.《人口论》的作者是()。 A、亚当·斯密 B、马尔萨斯 C、李嘉图 D、穆勒 47.《新人口论》的作者是()。 A、马寅初 B、马尔萨斯 C、李嘉图 D、穆勒 48.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叫做()。 A、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 B、土地利用的环境目标 C、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 D、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 49.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的土地利用经济学原理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