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菌整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纺织品抗菌整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纺织品抗菌整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38

广西纺织科技

2006 年第 35 卷第 3 期

纺织品抗菌整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综述介绍了纺织品抗菌整理机理、抗菌整理剂种类、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目前抗菌发展趋 势。

【关键词】抗菌纺织品; 抗菌机理 ; 抗菌整理 ; 安全型

中图分类号 :

0 引 言

TS195.1+9 文献标识码 : A

的抗菌剂 , 抗菌机理相异 , 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

( 1) 使细菌细胞内的各种代谢酶失活 , 杀死细 当基本的条件如营养、水份、氧气以及合适的 温度都具备时 , 纺织品是微生物生长的极好媒介 物 , 其硕大的表面积有助于微生物的生长。为了减 少有害微生物对人的危害 , 防止在人与人、人与动 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 我们必须人为地控制 纺织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耐久性抗菌整理是 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减少微生物降解织物产生 的气味 , 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 , 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 起到卫生保健作用。但理想的抗菌整理及其工艺应

该满足以下条件 : 无毒 , 不引起皮肤过敏或不适 ; 不 影响纺织品性能或外观 ; 能与常规加工工艺相容和 耐多次水洗。整理工艺必须对环境友好 , 整理后仍 保持整理剂的内在功能 , 整理过的产品具有耐久性 菌 ;

( 2) 与细胞内的蛋白酶发生化学反应 , 破坏其 功能 ;

( 3) 抑制孢子生成 , 阻断 DNA 合成 , 抑制细胞 生长 ;

( 4) 加快磷酸氯化还原体系 , 打乱细胞正常的 生长体系 ;

( 5) 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体系 ;

( 6) 阻碍电子转移系统以及氨基酸转酯的过程 ; ( 7) 通过静电场的吸附作用 , 破坏细胞壁而杀

死细菌 [4- 5]。

2 抗菌整理剂的类型

并保留织物所需要的功能及服用性能

[2- 3]

目前抗菌整理剂很多 , 主要可分为无机类、有 1 抗菌机理

机类和天然抗菌剂三大种类。

抗菌剂抑制或杀死细菌有几种方式 , 不同种类

2.1

无机类

无机类抗菌剂多为金属离子以及一些光催化

收稿日期 : 2006- 07- 27

作者简介 : 郭登峰 , 男 ,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硕士在读 , 主要从 事纺织化学和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开发。

抗菌剂和复合整理抗菌剂。

2.1.1 金属及金属盐

无机抗菌剂的组成,主要包括载体与抗菌成份,

1 /1000 。因此市场上商品化的绝大多数使用载银

抗菌机理。Ag 与细菌接触后,凭借库仑引力牢固吸 , 并且 Ag

8]在银系列抗菌剂存在的问题 , 主要是 Ag 是强 。最著名

进入导带 , 在价带上产生相应穴位 ( h ) , 同时也生 成电子 ( e ) 。此时 e 和 h 存在两种可能性 : 一是 e 无法利用所吸收的光能 ; 二是 e 和 h 分离将所吸收 2006 年第 35 卷第 3 期

广西纺织科技

39

其中载体不是抗菌成份,而是保证活性组份稳定,同 时具有缓释性。抗菌成份主要是一些金属离子,如

Pd、Hg、Ag、Cu、Zn 等以及它们的化合物 , 通过与细 菌中的细胞蛋白结合 , 使细菌变性或失活。考虑到

稳定性较好等特点 , 但它必须有光才能起作用 , 这 极大地限制了使用范围。因为恰恰在黑暗条件下细

菌更易繁殖和生长 , 所以如何提高其在黑暗条件下

的抗菌性能 , 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安全性,常选用 Ag、Cu、Zn。但由于 Cu 离子带有颜 2.2 有机类 色 , 影响织物外观 ; Zn 抗菌性差 , 其强度仅为 Ag 的

[6]

无机抗菌剂。

银系列抗菌机理目前没有明确的定论 , 主要有 接触抗菌机理和光催化抗菌机理 , 多数人认同接触 有机系列多为传统抗菌剂 , 以有机酸、酚、醇为 主要成分 , 以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代谢受阻 等为抗菌机理 , 其优点是杀菌力强、效果持久、来源 丰富 ; 缺点是毒性大 , 会产生微生物耐药性、耐热性 较差 , 易于迁移等。

2.2.1 季铵盐类

附在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上,并进一步穿透细胞壁进 入细菌内部,与其中的硫基反应,破坏细胞合成酶的 季铵盐抗菌剂系脂肪族类季铵盐或聚烷氧基 三烷基氯化铵。通常铵盐类的阳离子化合物具有杀

活性,使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

[7、 +

菌能力 , 尤其含 12~18 个碳原子的季铵盐类 , 常作 会从死菌体中游离出来继续杀菌,抗菌效果较为持 久。

纤维的消毒剂和杀菌剂。季铵盐化合物是最常用的 抗菌剂 , 但由于其与纤维的结合力差 , 常与反应性

树脂并用 , 以提高其耐久性 [10]。

氧化剂 , 在空气中久置 , 会和空气中的硫反应 , 颜色 2.2.2 有机硅季铵盐类

由浅棕色往棕色、深棕色、褐色、黑色等变化 , 使其 应用受到很大局限 ; 另外 Ag+对细菌抗菌最为有 有机硅季铵盐系列抗菌卫生整理剂是一类新 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 其分子结构可变性强 , 效 , 但对真菌和霉菌效果不是很好。这两点是以后 性能优良 , 合成简单 , 很有应用前景

[11]

对银系列抗菌剂的研究重点。

的是美国道康宁公司的 DC—5700, 其活性成分的 2.1.2 光催化型

学名为 3- ( 三甲氧基硅烷基 ) 丙基二甲基十八烷 光催化抗菌剂均为半导体化合物 , 但能真正起 到自洁、杀菌、除臭等功能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却不 多。目前研究认为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半导体光 催化抗菌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氯化物 , 具有耐久性、安全性好及广谱抗菌的

特点 , 与 DC—5700 结构类似的商品 3- ( 三甲氧 基硅烷基 ) 丙基二甲基十四烷基季铵盐 , 性能类 似。

其抗菌机理 : 当吸收表面辐射光能超过其禁带 2.2.3 胍类 ( PHMB)

宽度时 , 二氧化钛价带上的电子被激发 , 超过禁带 +

在医药应用的双胍类消毒剂中 , 选择在水中溶 解度小的而对纤维吸附能力高的品种 , 就可用于开 - - +

发抗菌纤维的抗菌剂。PHMB( 聚六甲撑基双胍 ) 对 和 h+复合 , 将所吸收的光能以热和光的形式释放 ,

- +

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内部电子被激发形成活性氧 类的超氧化物和羟基原子团 , 具有很强的氧化功 能 , 可以破坏细胞膜 , 使细胞质流失 , 凝固病毒的蛋 白质 , 抑制病毒的活性、扑捉杀除空气中的细菌 , 达 到抗菌目的 [9]。

光催化抗菌剂同时具有抗菌和防霉效用且消 毒效果快、杀菌能力强、耐久性好、没有二次污染、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酵母菌都有广 谱抗菌作用 , 目前产品已经市售。PHMB 的阳荷性 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使其牢固的与纤维素相结

合。PHMB 成功地运用于棉、羊毛及棉 /羊毛的混纺 织物。在 PHMB 盐酸盐中引进三甲氧基甲硅丙基

即可制得 PHGS。棉织物用 1%的 PHGS 处理后 , 能 杀死 100%的细菌 , 且耐水洗。此外由于 PHMB 良 好的耐热稳定性 , 可将其添加到熔融纺丝液中制成 抗菌合成纤维[12- 13]。

键又可以被氧化为 N- Cl 键 , 重新获得杀菌功能 。

40

广西纺织科技

2006 年第 35 卷第 3 期

2.2.4

卤胺化合物

聚糖与细菌蛋白质的结合 , 使细菌或真菌失去活 卤胺化合物抗菌剂是一种新型的抗菌剂。卤胺

化合物是指含有 N- X 键 ( X 可以为 Cl 或 Br) 的化 性。小分子量的壳聚糖可渗透到微生物内部 , 阻止

RNA( 核糖核酸 ) 转化 , 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15- 17]。 合物 , 它可以由含胺、酰胺或者酰亚胺基团的化合 2.3.2 植物类提取物

物经氧化剂如次卤酸盐作用后得到。该类型的化合 物中的 N- X 键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解缓慢 , 释放 出具有氧化作用的卤正离子 , 同时化合物中的 N-

X 键被还原成为 N- H 键。由于 N- Br 键不稳定 , 容

易分解 , 因此实际使用中常用氯胺化合物。氯正离 子具有氧化作用 , 可以杀死病菌等微生物。杀死病 菌后 , 化合物经次氯酸盐溶液漂洗后 , 其中的 N- H 这类提取物通常是液体 , 常使用微胶囊技术整 理纺织品。首先将提取物封入微胶囊 , 再以树脂固 着在织物上。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桧柏油 , 其主要组分

是 4- 异丙基- 2- 羟基- 环庚基- 2, 4, 6- 三烯- 1- 酮 , 这是一种七个原子的环状结构化合物。其抗菌机理 是分子结构上有两个可供配位络合的氧原子 , 它与 微生物体内蛋白质作用使之变性 , 达到抗菌目的。

[14]

2.3.3 微生物发酵产物

但目前我国开发研究还比较少 , 距工业化生产应用 更远。

氨基葡萄糖苷 ST- 7 是用一种放线菌发酵获 得的抗生物质 , 对细菌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2.3 2.3.1天然类抗菌剂 甲壳素及壳聚糖

安全性高 , 对皮肤无刺激。其抗菌机理为 : 作用于细 菌细胞核蛋白质的子单位上 , 阻碍间核糖核酸的密 天然类抗菌剂主要是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一组。 甲壳素结构与纤维素类似,其分子式如下图 , 是由

码因子和特核糖核酸反密码因子的相互作用 , 使其 合成异常蛋白质而致死。

N- 乙酰- 2- 氨基- 2- 脱氧- D- 葡萄糖以 β- 1, 4 糖苷 2.3.4 昆虫抗菌性蛋白质

键的形式连接而成的多糖。分子中含有 H- OH 和

H- NH 键 , 还含有分子间氢键。甲壳素糖基上的乙

酰基可用强碱或酶解脱去一部分或达 90%以上 , 这种多糖叫壳聚糖。

图 ( 1) 为甲壳素和壳聚糖分子式。

利用昆虫抗菌性蛋白质是纺织工业利用生物 技术的一个方面。昆虫适应环境能力很强 , 对细菌 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有很强的抵抗力。从它 们体内分离出抗菌性蛋白质并设法用于纺织品上 ,

是抗菌防臭加工今后努力的方向[18、19]。

3 纺织品抗菌加工方法

纺织品抗菌加工方法主要有共混纺丝法和后

整理法。

3.1 共混纺丝法

共混纺丝法主要是针对一些没有反应性侧基

的纤维 , 如涤纶 , 丙纶等 , 是在纤维聚合阶段或纺丝 原液中将抗菌剂加入纤维中 , 用常规纺丝设备进行 纺丝 , 可以制成具备抗菌性能的纤维。抗菌剂不仅

图 1

为甲壳素和壳聚糖分子式

存在于纤维的表面 , 而且均匀分散于纤维之中 , 并 且可以慢慢的向外渗透 , 抗菌效果比较持久 , 织物 壳聚糖因含游离氨基 , 能结合酸分子 , 是天然 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 , 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和化 手感较好。将抗菌纤维织成布后 , 所得的抗菌布料 主要用于医疗卫生和服装以及工业装饰用布。

学性质及生理功能。其抗菌作用主要来于壳聚糖带 阳荷性 , 能与细菌蛋白质中带负电的部分结合。壳

3.2

后整理法

后整理法是指用含抗菌剂的溶液或树脂对织

2006年第35卷第3期广西纺织科技41

物进行浸渍、浸轧或涂覆处理,当通过高温陪烘或其他方法蒸发时,织物上就会沉淀一层不溶或微溶的抗菌剂,从而使织物获得抗菌性能。一般在染整加工最后阶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在制成成品以后处理。按菌剂的种类和纤维类别不同可制得溶出型和

非溶出型两种抗菌纺织品。

溶出型抗菌纺织品是指可以从内部扩散到纤

维表面形成抗菌环,从而杀死环内的细菌。这类纺织品耐水洗不好,适用于一次性纺织品或洗涤次数少的纺织品,如医院包扎用绷带、一次性手术服、一次性台布和毛巾等。

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一般通过化学反应在纤

维表面接上具有抗菌性能的基团而获得。这些抗菌

剂可以与纤维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作用时抗菌剂不能扩散,但与该纤维接触的细菌均可被杀灭,而且抗菌效果较为持久。可用于床上用品、内衣毛巾

等纺织品。DC-5700加工的非溶出型抗菌纤维制品抗菌性能。此法为了增强试验菌与试样的接触,把试样投到盛

有大量菌液的三角烧瓶中,经一定时间强烈振荡后

计测烧瓶内的细菌数,并与振荡前的细菌数比较,

定量表示其抑菌率。

5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抗菌纺织品市场广阔,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

较晚,但发展迅速。抗菌纺织品对提高我国卫生保

健水平和降低公共环境交叉感染率具有重要的实

用价值。但目前国内抗菌产品的质量体系尚未健

全,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对抗菌产品性

能进行检测,消费者也无法从外观上鉴别抗菌性

能。因此需要建立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使纺

织品抗菌整理得到健康的发展[21]。抗菌整理未来的

发展是开发安全型新型抗菌剂,探讨安全型整理工

艺,克服目前抗菌整理中的不足。

4抗菌防臭效果测试

参考文献:

衡量抗菌防臭整理的抑菌、杀菌的效果,即抗菌防臭纺织品的检测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

准,一般参考日本和美国的一些方法。

1.何秀玲,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及其对棉织

物抗菌整理的研究[A].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8.

4.1AATCC-90试验法2.宋建芳,孟家光.棉针织物的纳米抗菌整理

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试验菌种,再紧贴上试

样。另取一块未整理织物,贴在同一培养基上作对

照。于37℃下培养24h后,借放大镜观察菌类繁殖情况和试样周围无菌区的晕圈大小,同时与对照的研究[J].针织工业,2004,(6):99-1003.HueihMinChen,WeiWang,DavidSmith,SiuChiuChan[J].Effectsoftheanti-bacterialpep-

tidececropinBanditsanalogs,cecropinsB-1and

试验情况比较。故该法也称晕圈试验法。B-2,onliposomes,bacteria,andcancercells.4.2AATCC-100试验法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1336(1997):171

目前,在美国的三种抗菌定量试验法中,

AATCC—100为惟一的标准试验法。其方法是:在灭菌织物上,接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以琼脂

培养基培养,培养后与未整理织物相比较,得出细

菌减少数。此法适用于容易从被加工纤维上溶出的

抗菌剂,而不适用于加工纤维以化学方式相结合的

[20]179

4.武达机.抗病毒整理的理论与助剂选择[J].

上海毛麻科技,2004,(4):15-18.5.M.Atanassova,Y.Choiset,M.Dalgalarron-

dob[J].Isolationandpartialbiochemicalcharacteri-zationofaproteinaceousanti-bacteriaandanti-

yeastcompoundproducedbyLactobacillusparaca-

4.3振荡烧瓶试验法seisubsp.paracaseistrainM3.InternationalJour-

振荡烧瓶试验法是美国道康宁公司为克服

AATCC—100法的缺点而开发的,可用来评价用nalofFoodMicrobiology87(2003):63-73.6.朱伟员,顾立新.新型银系无机抗菌剂HN-

抗菌剂。

42广西纺织科技2006年第35卷第3期

300[J].化工新型材料,(28):34-357.龚兴建,陆凯.抗菌材料的发展及其在纺织

上的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05,33(1):22-24.8.Caroll.lasko,Matthewp.hurst[J].AnInvesti-gationintotheUseofChitosanfortheRemovalofSolubleSilverfromIndustrialWastewater.Env-

15.蒋挺大.甲壳素[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377.

16.KhaledF.El-tahlawya,MagdaA.El-bendary[J].Theantimicrobialactivityofcottonfab-

ricstreatedwithdifferentcrosslinkingagentsand

chitosan.CarbohydratePolymers60(2005)421-430

iron.Sci.Technol.1999,33,-3622-3626.17.GangSun,XiangjingXu,JulieR.Bickett,

9.秦少雄,傅和青,陈焕钦.光触媒及其在纺织中的应用[J].合成纤维工业,2005,28(2):44-46.10.张晓红,黄小军,苏开第.改性氨基硅油季铵盐类抗菌卫生整理剂HK—2002的应用研究[J].印染助剂,2003,(10):29-30.11.商成杰,邹承淑,张洪杰.织物耐久抗菌整理的研究[J].染整技术.2003(10):6-13.12.邹永淑,商成杰.织物的高效耐久抗茵卫生andJeffreyF.Williams[J].DurableandRegenera-

bleAntibacterialFinishingofFabricswithaNew

HydantoinDerivative.Ind.Eng.Chem.Res.2001,40,1016-1021.

18.朱亚伟,任学宏,胡韵.抗菌织物后整理加

工现状[J].印染助剂,2005,22(1):10-13.19.李辉芹巩继贤.天然抗菌整理剂.染整与

化学品[J].纺织导报2002,(2):50-54.

整理[J].印染译丛,1997,23(1):30-34.20.AATCCtestmethod100.55,America

13.何中琴.棉纺织用品用新的耐久性抗微生

物整理剂[J].印染译丛,1997,(1):47-51.14.王留阳,顾利霞.卤胺化合物在制备抗菌纤

维中的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05,33(1):-25-26.AssociationTextileChemicalColorTechnicalMan-

ual[M].1981,304-306.

21.陶源华.浅议抗菌纺织品性能评价与质量[J].纺织标准与质量,2000,(6).11-12.

!!!!!!!!!!!!!!!!!!!!!!!!!!!!!!!!!!!!!!!!!!!!!

(上接第46页)序中包容着不同细分行业工序的共性和个性。这样安排力求做到以大纺纱模式来打

通小纺纱,以不同个性的比较,使学生掌握各行业纺纱工程的不同工艺处置,融会贯通,目的在于跳出和跨越行业细分障碍,以大纺纱的工程思想来驾驭小纺纱,以小纺纱的不同个性作铺垫,最终把握大纺纱。这样的编辑构想,十分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棉毛麻绢不同纺纱企业技术工作的适应。

事某一具体专业,而且要为一生中进行多次工作转换做好准备。造就学生合理的综合专业能力结构,是现代社会为适应转岗需要对教育培养目标的一

个新要求。综合专业能力的结构,有强调专业教育的社会性一面,又弥补了传统单一职业能力忽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不注重学生个性的一面,体现了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从业者的全面素质的要求。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如机台操作能力、

3.3教材必须构建适应现代纺织产业岗位需求的纺纱故障诊断能力、质量全面诊断与提出改进方案

综合专业能力结构体系

新的纺织经济形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够从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等等。

纺织面料的印染和后整理

纺织面料的印染和后整理 纺织面料的印染和后整理 一、纺织品的后整理工序: 练(Boiling)、漂(Bleach / White)→染色(Dye)→印花(Print)→整理(After treatment / Finished treatment) 这四道工序为基本工序,具体视产品的不同,工序又各异。 1、练、漂工序 (1)棉布的练、漂工序: 烧毛——→退浆——→漂白——→丝光 烧毛:因棉为短纤维,产品表面有短小绒毛,为织物美观及方便以后处理,应先烧毛。 退浆:棉纱做经线时,与机器磨擦较多,而棉纱之间的磨擦又易产生静电,故在织前应上浆,织好后浆就发硬,时间久了还会泛黄、发霉,所以应先去浆,保证以后印染程序的顺利进行及手感柔软。 前二步主要是练的过程,目的是去杂质,油污及去棉壳。去油污时还可加去油灵等助剂。 漂白:把织物漂洗干净,使色泽发白。是漂的过程。 丝光:使织物光泽好一点,手感更软一些。 A、普通棉布、涤棉布的工序基本相同(梭织布):烧毛→退浆→漂白。 要求高一点的加丝光。而漂白后的布我们常称本白布。 B、普通棉布、涤棉布的工艺(针织布):碱缩→煮练→漂白 碱缩:因针织物织时线不上浆,故比较松跨,碱缩后就比较紧。利用平衡张力,使织物表面平整。 煮练:与退浆工艺差不多,主要是去油污、去棉壳。 漂白:把织漂洗干净。 C、灯芯绒(Corduroy)的工序:成因是一根纱线绕在另一根纱线上形成圈,然后割断线圈而形成绒。 工艺:轧碱→割绒→退浆→烘干→刷绒→烧毛→煮练→漂白 轧碱目的是使织物收缩更紧致;割绒目的是使绒面平整;刷绒目的也是为绒面平整,去除割绒后的高低不平;烧毛的目的也是,去除凹凸不平。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应用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应用 [摘要]对国内外开发的纺织品用抗菌防臭整理剂的性能与整理加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扼要介绍了抗菌防臭的机理及整理效果的测试方法。 关键词:纺织品;抗菌;整理 1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现状与机理 1.1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着抗菌防臭加工技术的深入发展。目前,品种繁多的纺织品抗菌防臭整理剂不断面世,加工技术日趋完善,标志着服装用及装饰用纺织品的抗菌防臭加工技术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抗菌防臭整理在美国等国家被称为抗菌整理和抗微生物整理,在日本被称为抗菌防臭加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英国的一些生产企业纷纷研制和生产出自己的抗菌纤维及纺织品,把抗菌剂加到纺丝液中制取的纤维大都是涤纶、腈纶、锦纶等。国内目前大都是采用抗菌剂后整理的方法使产品获得抗菌性能,如东华大学抗微生物腈纶织物CHA、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CJ-963抗菌整理织物等。 1.2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机理 织物抗菌功能的获得主要采用纤维改性加工和织物后整理两种方法来实现。采用织物后整理方法,产品抗菌耐久性差,洗涤多次后,抗菌效果逐渐消失;采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复合纺丝及把抗菌剂掺加到纺丝液中纺出纤维的方法制取抗菌纤维,再织成各种具有抗菌性能的织物及产品,产品则具有抗菌性能持久、性能稳定、对人体安全性高等特点。 1.2.1 微生物抗菌机理 微生物抗菌整理剂主要可分为溶出型和非溶出型两大类。 非溶出型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为药剂不浸入微生物细胞,而是将微生物细胞壁用物理方法加以破坏,使其内部组织外露而将细胞杀死。有机硅季铵盐属于非溶出型抗菌剂,由于细菌一般带有负电荷,而季铵盐在水中带正电荷,二者因静电引力吸引在一起,使细菌细胞壁表面停止振动,呼吸也同时停止。由于抗菌剂不浸入细菌细胞体内,不影响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因此不会产生遗传变异的耐药性菌。这种抗菌机理俗称为“接触杀死”,基本属于“专守防卫”型。当季铵N+表面上附着的细菌遗骸或尘土过多时,抗菌效果降低,但通过洗涤,抗菌效能可再现。溶出型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为药物浸入微生物细胞中,通过细胞壁、细胞膜、影响其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再生能力,使微生物细胞内酶的代谢功能和呼吸功能发生麻痹,进而衰竭。如二苯基醚及其衍生物(酚类)的抗菌机理属于破坏微生物的再生能力。当抗菌剂与细菌接触时,能进入细菌细胞内影响DNA和RNA的再生,并抑制与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有关的酶的作用和功能,限制了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2.2 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消臭机理 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消臭一般是通过分解、氧化、还原、中和、加成等化学反应使含臭的物质转化为无臭物质,以达到消臭的目的。如以铁-酞菁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消臭剂能分解含臭

浅谈织物后整理与静水压

浅谈织物后整理工艺与静水压实验 【摘要】简要介绍了织物涂层整理的发展和分类及与织物静水压实验的关系,分析各织物涂层胶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功能性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涂层静水压织物整理贴合程度基布 前言 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等功能。早期的防水性织物是英国锡莱设计的文泰尔防雨布。其作用原理是织物被润湿后棉纤维截面积膨胀,使织物中纤维间的孔隙缩小,以致水不易渗透。高密度织物的特点是透湿性好,但耐水压值较低。直到后来层压织物以及涂层织物的出现成为了防水透湿织物的主流,其中层压织物随着服用时间的增长,防水透湿效果逐渐变差,甚至会出现面料渗水的现象。因此涂层织物占据主导地位,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涂层胶化学结构的改性和变换涂层加工方法等手段研制出了一系列防水透湿型织物用涂层胶。近年来,功能型涂层胶和复合型涂层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涂层胶的种类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 1.聚丙烯酸酯类(PA);特性:耐日光和气候牢度好,不易泛黄;透明度和共容性好,有利于生产有色涂层产品;耐洗性好;粘着力强;成本较低。其缺点是:弹性差,易折皱;表面光洁度差;手感难以调节适度。 2.聚氨酯类(PU);特性:涂层柔软并有弹性;涂层强度好,可用于很薄的涂层;涂层多孔性,具有透湿和通气性能;耐磨,耐湿,耐干洗。其不足在于:成本较高;耐气候性差;遇水、热、碱要水解。 3.聚氯乙烯类(PVC);特性:PVC薄膜有毒且易老化,手感粗糙。 4.有机硅类;手感丰满,很脆又富有弹性,具有很强的回弹性,抗皱。对于厚型的面料,弹性好,牢度好。 5.合成橡胶类。 (二)常见的涂层后整理工艺有: 1.直接干法涂层,直接涂刮烘干成形烘交联。 2.湿凝固法涂层。 3.转移涂层,将涂层剂涂在离型纸上,形成连续的薄膜,然后再薄膜上涂上粘结剂,后与织物叠合,经烘干固化,最后将载体剥离,形成的涂层织物 4.层压法涂层,将织物与高聚物薄膜粘结在一起,形成的多功能复合体。 对于涂层织物静水压实验的各个影响因素以GB/T4744-1997(eqv ISO811:1981)为例加以分析。一般用于测定静水压实验的涂层织物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关键词——“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这样阐释这一概念:“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是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 区域互补优化产业结构 孙淮滨表示,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诱因是沿海产业的成本升高,包括原料、能源、用工、环保压力等等,但“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大政策背景下,中西部也正在建设纺织业的工业园区,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 孙淮滨特别强调了“梯度”二字,转移是出于比较成本优势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他对记者说,梯度转移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在“十一五”期间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形成沿海国际高新纺织工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贸易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土地、环保、税收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中部地区目前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国家提倡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益,形成产业链结构,发挥资源优势,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它天然纤维。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西部地区可以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多管齐下建设庞大工程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目前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还有待开发。”孙淮滨表示,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纺织工业协会将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服务,即为企业提供投资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即帮助企业完成设备更新甚至包括上下游的设备配套;另外,协会告诉企业,在建设加工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当地的资源

纺织品抗菌消臭标准比较

一、纺织品抗菌性测试常用定量测试方法: 日本和美国是较早开发抗菌纺织品的国家,我国抗菌织物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抗菌剂的多样性和织物性质的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测试方法来评价真实的抗菌效果。所以目前国际上还无统一的定量测试标准。主要有震荡法、吸收法、转移法和转印法,都是利用菌液和样品充分接触,经一段时间培养后测得样品中的活菌数,通过计算抑菌率或减少率来评价抗菌性能,主要测试标准有: 国标:GB/T20944.2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二部分吸收法、 GB/T20944.3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三部分-震荡法、 FZ/T 73023-2016抗菌针织品 欧标:ISO 20743-2013 纺织品抗菌性的测定 日标:JIS L 1902-2015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 美标:AATCC 100-2012 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 ASTM E2149 在动态接触条件下测定稳态抗菌剂的抗菌行为 检测方法差别: 吸收法: 吸收法是一种静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方法。它的测试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细菌液接种在抗菌试样上,试样吸收菌液后,抗菌剂与菌液直接接触,以达到抗菌效果。它要求试样在1min 内将接种菌液完全吸收,若菌液未被完全吸收、试样不平整或试样孔隙大等原因而使接种上去的菌液滑落或渗漏在试样外,则测试结果不准确,故其对试样的吸水性及形状都有要求,使用条件有所限制。 振荡法: 振荡法是一种动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非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测试方法。它的测试原理是通过样品在一定浓度的菌液中不断振荡,使细菌与抗菌式样密切接触已达到抗菌的效果。故其对试样形状及吸水性要求不高。 AATCC100和JIS L 1902都属于吸收法,二者实验条件大致相同,都是在纺织品上接种细菌后在”0”时和18~24时从纺织品上回收细菌。不同之处:1、AATCC100未提及细菌的接种方式,也没有抗菌评定基准,JIS L 1902则在AATCC10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对试验条件也有明确的规定,便于人们去操作;2、AATCC100 只做一组平行样本,JIS L 1902做三组平行样本再取其平均数来计算;3、在结果计算以及报告形式上,AATCC100用百分率来表示抗菌活性的相对结果,易于被人理解;JIS L 1902 结果用活性值来表示,评价基准为大于或等于2.0即有抗菌防臭功能,但是用对数差值表示抗菌活性,不能一目了然地体现织物的相对抗菌性。 FZ/T 73023 、GB/T20944.3和ASTM E 2149都属于震荡法,测试操作比吸收法简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测试方法。震荡法是在一定液体中接种细菌,对于试样的吸水性要求不高,纤维状、粉末状、织物等任意形状的试样都适用,且对非溶出型和溶出型抗菌织物的测试都适用。不同之处:1、ASTM E 2149是美国材料测试协会标准,应用领域很广,由于不是针对抗菌纺织品设计的,故其许多实验条件规定不明确,测试参数变动幅度大,取决于测试者的主观性操作,导致各实验室间的测试结果缺乏可比性,FZ/T73023和GB/T20944都规定了抗菌纺织品的考核级别指标、抗菌测试标准空白样、抗菌织物试样洗涤实验方法等,而且对于其中的抗菌织物测试方法也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三、消臭测试标准 欧标ISO 17299-2 Textiles-Determination of deodorant property-Part 2:Detector tube method 国标GB/T33610.2-2017纺织品消臭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检知管法 日标JEC301-2013 《SEK 标志纤维制品认证基准》; 日本作为消臭织物生产与评价的先驱,最早建立了织物消臭性能评价的标准。在JEC301-2013《SEK标识纤维制品认证基准》中,对纺织品的消臭性能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已实施多年,消除服用纺织品中汗臭的评价已被各大检测机构采用。其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检知管法(检知管内装有显色剂,当被测气体通过检知管时,管内指示剂发生显色反应,通过管内变色刻度可直接读出气体的浓度,此法灵敏度高,但是只能对单一气体进行测定)、GC-MS法(试样在容器中放置一定时间,用样品瓶装取一定量的待检气体,测试放置前后容器内的臭气浓度,此法准确度和精度高,但不能进行快速测定)、嗅觉法(通过人的嗅觉感知臭

常见的后整理工艺

常见的后整理工艺 机织物、针织物及其他各类织物下织机后,须经过染整加工,如练漂、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处理,才能成述之整理内容,系指织物经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的为投放市场的纺织商品。这些印染加工工序都属于织物整理范畴。 织物后整理按其整理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1)使织物门幅整齐,尺寸形态稳定。属于此类整理的有定幅、防缩防皱和热定形等,称为定形整理。 (2)改善织物手感。如硬挺整理、柔软整理等。这类整理可采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二者共同作用处理织物,以达到整理目的。 (3)改善织物外观。如光泽、白度、悬垂性等。有轧光整理、增白整理及其他改善织物表面性能的整理。 (4)其他服用性能的改善。如棉织物的阻燃、拒水、卫生整理;化纤织物的亲水性、防静电、防起毛起球整理等。 一、织物一般整理 手感整理 纺织物的手感与纤维原料,纱线品种,织物厚度、重量、组织结构以及染整工艺等都有关系。就纤维材料而言,丝织物手感柔软,麻织物硬挺,毛呢织物膨松粗糙有弹性。本节手感整理仅指硬挺整理与柔软整理。 1、硬挺整理 硬挺整理是利用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质制成整理浆浸轧在织物上,使之附着于织物表面,干燥后形成皮膜将织物表面包覆,从而赋予织物平滑、厚实、丰满、硬挺的手感。 2、柔软整理

柔软整理方法中的一种是藉机械作用使织物手感变得较柔软,通常使用三辊橡胶毯预缩机,适当降低操作温度、压力,加快车速,可获得较柔软的手感,若使织物通过多根被动的方形导布杆,再进入轧光机上的软轧点进行轧光,也可得到平滑柔软的手感,但这种柔软整理方法不耐水洗,目前多数采用柔软剂进行柔软整理。 定形整理 包括定幅(拉幅)及机械预缩两种整理,用以消除织物在前各道工序中积存的应力和应变,使织物内纤维能处于较适当的自然排列状态,从而减少织物的变形因素。织物中积存的应变就是造成织物缩水、折皱和手感粗糙的主要原因。 1、定幅(拉幅) 原理: 定幅整理是利用棉、粘胶纤维、蚕丝、羊毛等吸湿性较强的亲水性纤维,在潮湿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合成纤维的热塑性,将其门幅缓缓拉宽至规定的尺寸,从而消除部分内应力,调整经纬纱在织物中的形态,使织物的门幅整齐划一,纬斜得到纠正;同时织物经烘干和冷却后获得较为稳定的尺寸(主要指纬向),以符合印染成品的规格要求。 作用: 将织物的幅宽拉到标准尺寸,纠正织物在印染加工过程出现的幅宽不匀、纬斜、极光等缺点。 拉幅工程建立在织物含有适当水分下,利用机械夹往布边逐渐拉宽,并缓缓的干燥,从而获得暂时的定型。 织物拉幅前后的幅宽,应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造成严重缩水现象。 2、机械预缩整理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2011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并就刚才主持人所提出的主题给大家做一些情况的介绍——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我想侧重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谈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十一五”纺织业的基本情况。这个发展时段我想大家都清楚,我们有两个非常关键性的或者说是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一个就是所谓的后配额时代,一个就是金融危机。我们在过去的五年,首先我们是迎来了所谓的配额取消贸易自由化。大家知道我们在研究入世的时候,国人包括世人对中国纺织业是普遍看好的,认为中国入世纺织业将是最大的赢家。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在05年配额全面取消之后,我们虽然迎来了出口短期的高速增长,但是好景不长,一些主要的原先设置配额的国家,又重新对我们进行配额设置,使我们原先感到如此美妙的贸易自由化显得非常的短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中国纺织业就加大了结构调整,我们越来越多的把我们国内市场作为我们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撑点。在这样一个驱动力下,纺织工业经历了可以说调整转型的06、07年。 到了08年,我们又遭遇了先是次贷危机然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纺织业是受这个危机影响比较早的行业。早在08年一季度,当时我们到地方企业进行调研,已经感触到我们的出口在减速,也就是说,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对我们产生了影响。08年整个可以说减速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乃至于到09年的一季度我们的出口增长到了谷底。以后,随着整个经济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的出台,我们开始逐步恢复,但是09年全年可以说我们出现了纺织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出口负增长,就是负的9.6%。这就是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但是好在我

抗菌纺织品测试标准的比较

抗菌纺织品测试标准的比较 2013-10-25 摘要: 简述了国内外抗菌纺织品的发展与现状;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抗菌测试方法,分析定性与定量测试方法的异同与局限性,对其标准化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定性;定量;标准化 1 前言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已实现卫生整理纺织品的工业化生产,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的抗菌防臭纺织品进入了比较快的发展阶段。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只是近十多年的事。抗菌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一出现便风靡全球,现已形成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巨额销售量。在日本,80%以上的袜子、内衣等都为抗菌纺织品,其在抗菌加工产品领域中的市场占有率还在继续扩大。 然而,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定,由于各国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家的客户要求的产品检测方法和适用标准不一致,致使生产厂家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抗菌产品的国际贸易。 2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比较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为定量测试方法和定性测试方法,以定量测试方法最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纺织品的抗菌标准主要有:ISO 20743—2007 《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JIS L 1902: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AATCC 147—2011《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AATCC 100—2004《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定》、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GB/T 20944—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GB/T 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B 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 2.1 定性测试方法 定性测试方法包括AATCC 147—2011《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日本工业标准JIS L 1902: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中的定性试验(抑菌环法)部分、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附录 E晕圈法、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其区别如表1。

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纺织行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

纺织品抗菌整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 38 广西纺织科技 2006 年第 35 卷第 3 期 纺织品抗菌整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综述介绍了纺织品抗菌整理机理、抗菌整理剂种类、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目前抗菌发展趋 势。 【关键词】抗菌纺织品; 抗菌机理 ; 抗菌整理 ; 安全型 中图分类号 : 0 引 言 TS195.1+9 文献标识码 : A 的抗菌剂 , 抗菌机理相异 , 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 ( 1) 使细菌细胞内的各种代谢酶失活 , 杀死细 当基本的条件如营养、水份、氧气以及合适的 温度都具备时 , 纺织品是微生物生长的极好媒介 物 , 其硕大的表面积有助于微生物的生长。为了减 少有害微生物对人的危害 , 防止在人与人、人与动 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 我们必须人为地控制 纺织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耐久性抗菌整理是 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减少微生物降解织物产生 的气味 , 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 , 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 起到卫生保健作用。但理想的抗菌整理及其工艺应 该满足以下条件 : 无毒 , 不引起皮肤过敏或不适 ; 不 影响纺织品性能或外观 ; 能与常规加工工艺相容和 耐多次水洗。整理工艺必须对环境友好 , 整理后仍 保持整理剂的内在功能 , 整理过的产品具有耐久性 菌 ; ( 2) 与细胞内的蛋白酶发生化学反应 , 破坏其 功能 ; ( 3) 抑制孢子生成 , 阻断 DNA 合成 , 抑制细胞 生长 ; ( 4) 加快磷酸氯化还原体系 , 打乱细胞正常的 生长体系 ; ( 5) 破坏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体系 ; ( 6) 阻碍电子转移系统以及氨基酸转酯的过程 ; ( 7) 通过静电场的吸附作用 , 破坏细胞壁而杀 死细菌 [4- 5]。 2 抗菌整理剂的类型 并保留织物所需要的功能及服用性能 [2- 3] 目前抗菌整理剂很多 , 主要可分为无机类、有 1 抗菌机理 机类和天然抗菌剂三大种类。 抗菌剂抑制或杀死细菌有几种方式 , 不同种类 2.1 无机类 无机类抗菌剂多为金属离子以及一些光催化 收稿日期 : 2006- 07- 27 作者简介 : 郭登峰 , 男 ,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硕士在读 , 主要从 事纺织化学和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开发。 抗菌剂和复合整理抗菌剂。 2.1.1 金属及金属盐 无机抗菌剂的组成,主要包括载体与抗菌成份,

纺织品后整理常见质量问题

纺织品后整理常见质量问题 1、达不到应有手感 柔软整理的柔软风格随客户要求不同而不同,如柔软、平滑、蓬松、柔糯、油滑、干滑等,根据不同的风格选用不同的柔软剂。如软片中,有不同结构的柔软剂软片,其柔软度、蓬松度、滑度、泛黄情况、影响织物吸水性等均不同;在硅油中,不同改性基团的改性硅油性能也不同,如氨基硅油、羟基硅油、环氧改性硅油、羧基改性硅油等等性能均不同。 2、色变泛黄 一般带氨基结构的软片及氨基硅油中的氨基易造成泛黄。在软片中,阳离子软片柔软佳、手感好,易吸附在织物上,但易泛黄变色,影响亲水性,如将阳离子软片改制成软油精,其泛黄会大大降低,亲水性也有改善,如将阳离子软片与亲水硅油复合,或与亲水整理剂复合,其亲水性会有改善。 阴离子软片或非离子软片不易泛黄;有的软片不泛黄,也不影响亲水性。氨基硅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硅油,但因氨基会造成变色泛黄,氨值越高其泛黄越大,应改用低黄变氨基硅油或聚醚改性、环氧改性等不易泛黄的硅油。 另外,乳液聚合时有时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1227、1831、1631作乳化剂,这些乳化剂也会产生泛黄现象。硅油乳化时使用乳化剂不同,其"剥色效应"不同,会造成不同情况下的剥色而色浅;已属于色变。 3、织物亲水性下降 一般是采用的软片结构问题及硅油成膜后缺少吸水基团,以及封闭了象纤维素纤维的羟基、羊毛上的羧基、氨基等这些吸水中心造成吸水性下降,应尽可能选用阴离子、p;深色斑 深色斑主要原因是前处理时织物油污水去净,染色时油污处色泽偏深;或染色俗中泡沫过多,泡沫与花毛花衣、染料等混合物沾于织物上;或消泡剂飘油造成深色油斑;或染缸中焦油状物沾在织物上;或染料在不同情况下凝集而成深色色斑或水质钙镁离子过多与染料结合沾于织物上等原因。要针对性进行处理,如前处理时加去油剂进行精练,染色助剂采用低泡、无泡助剂,消泡剂选择不易飘油的品种,加螯合剂改善水质,加助溶分散剂防染料凝集,及时用清缸剂进行清缸洗缸。 4、浅色斑 浅色斑主要原因是前处理不均匀,有些部位的毛效不佳,产生一定的拒染性,或带有拒染性物质,或前处理时布上带有钙皂、镁皂等,或丝光不均匀,或半制品烘干不均匀,或布面沾上未溶解元明粉、纯碱等固体,或染色物烘干前滴上水,或染色物柔软处理等后整理时的助剂斑渍。同样地必须针对性处理,如加强前处理,前处理助剂选择时必须不易形成钙镁皂,前处理必须均匀透彻(这与精练剂、渗透剂、螯合分散剂、丝光渗透剂等选择有关),元明粉、纯碱等必须化好进缸而且必须加强生产管理工作。

纺织品抗菌检测现状与发展

纺织品抗菌检测现状与发展 轻化1401 唐玉军 摘要:简述了纺织品抗菌测试的基本原理、抗菌测试主要选择的菌种,概述了国内外纺织品抗菌抑菌性能定性、定量测试的常用方法,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纺织品抗菌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菌性能;测试;纺织品;纳米抗菌 一、绪论 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并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疾病,而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纺织品提出了各种功能性要求。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成为纺织业发展的新热点,其中抗菌防臭产品的开发应用尤其迅速及广泛。抗菌纺织业蓬勃发展,抗菌纤维与抗菌纺织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各种抗菌产品纷纷涌入市场。除了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纺织品,如内衣、内裤、衬衫、T恤衫、毛巾、床上用品、袜子、鞋垫、羽绒等以外,抗菌产品还被用于非穿着制品,如席子、汽车坐垫、空调滤网等 因此如何准确地检测和科学评价这些产品的抗菌性能,对于抗菌纺织品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的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国内抗菌测试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由于实验条件不同,以及测试者对标准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测试效果相差很大。抗菌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大的概念,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如何根据所选用的抗菌产品的类别和性能,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抗菌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抗菌织物测试方法在国外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研究成果较多,西欧发达国家也提出了一些测试方法,但与美日方法大同小异,而国内抗菌测试也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 二、抗菌检测基本原理 作为功能性纺织品之一的抗菌织物,其通过抗菌试剂抑制或杀死微生物有几种方式当细胞暴露于致命的试剂时,可观察到许多变化。通常生物细胞中含有多种参与新陈代谢的生物酶。细胞质的半透膜保持细胞组分的完整。细胞膜有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通过,同时它也可作为部分酶反应的场所。细胞壁除参

功能性纺织品的后整理加工方法

功能性纺织品的后整理加工方法对构成纺织品的常规纤维进行变性处理,是得到功能纺织品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在亲水纤维上引入更多的强亲水基团,可以得到强吸水纺织品。 对纺织品进行浸渍吸附处理,是开发功能纺织品最实用的有效途径。功能性物质通过这样的介质,在浸渍时被吸附结合于纺织品之中,从而使常规纺织品具有功能性。这样的例子,如抗菌整理、防静电整理、拒污整理、微胶囊香味整理等。 涂层加工属复合式加工,将涂层的性能附加于纺织品上,使纺织品获得它所需要的功能。涂层织物属于涂层制品的一部分,在涂层织物中织物是主体,涂层提供附加功能,如防水透气涂层、导电涂层、遮光涂层、防辐射涂层等等。除了涂层之外,复合加工的其它形式还有层压,将不同功能的织物或功能层通过热熔树脂复合在一起。另外,对织物进行复合金属薄层的层合、喷镀、溅镀以及化学镀等,可以得到金属化的纺织品,用于电磁波屏蔽的目的。功能纺织品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一的仅通过纺织的手段或仅通过染整的手段所开发的功能纺织品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染整工作者要与纺织工作者密切合作。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印染企业,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进行来料式的加工,印染坯布由不同的纺织厂提供,纺织与染整的关系在形式上是非直接的、非技术的贸易关系,就管理体系来看,客观上不利于技术上的紧密合作,当然也就不利于开发出完整的功能纺织品。

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还会面对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当然,高回报与高风险是并存的,如果能按照科学、合理的手段,安排、评价和管理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将会使未来的市场风险降低到一定的程度,使企业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纺织品抗菌的测试标准

纺织品抗菌的测试标准 在众多的细菌传播途径中,纺织品是主要的载体之一,因其多孔、疏松,容易吸附各种杂质,成为繁殖、寄生细菌的载体,这些细菌的存在不仅使织物被沾污、损伤,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影响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重视卫生标准要求,使抗菌织物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然而,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定,由于各国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家的客户要求的产品检测方法和适用标准不一致,致使生产厂家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抗菌产品的国际贸易。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为定量测试方法和定性测试方法,以定量测试方法最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纺织品的抗菌标准主要有:ISO20743—2007《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JISL1902: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AATCC147—2011《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AATCC100—2004《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定》、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GB/T20944—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GB/T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B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 1,定性测试方法 (1)定性测试方法包括AATCC147—2011《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日本工业标准JISL1902:2008《纺织品抗菌

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中的定性试验(抑菌环法)部分、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附录E晕圈法、GB/T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2)定性测试方法是基于离开纤维进入培养皿的抗菌剂活性,一般适用于溶出性抗菌整理,但不适用于耐洗涤的抗菌整理。优点是费用低、操作简单、时间短,对于确定样品是否具有抗微生物活性,最为适用。但抑菌区的宽度不代表抗菌性的强弱,它与纺织品抗菌剂的扩散性能有关。扩散性强,抑菌区宽;扩散性弱,抑菌区窄。从环境与安全的角度来看,定性分析的数值并不是越大越好。抗菌纺织品的安全性体现在它起到抗菌防护作用的同时,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不破坏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一般而言,抗菌剂的活性越广,对高级物种(包括人类)的毒性越大。很多抗菌织物(如内衣、毛巾、床上用品等)会直接接触人体皮肤,有的还是长时间接触,因此全面评估这些抗菌微生物纺织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十分重要。FZ/T73023—2006中要求抗菌针织品所应用的抗菌物质的溶出性指标为:抗菌织物洗涤一次后,抑菌带宽度D≤5mm。 另外,定性测试结果不能作为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的最终结论,若要确切地了解某种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应该采用定量测试。 2,定量测试方法 (1)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量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吸收法、转移法、转印法以及振荡法。包括GB/T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B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AATCC100

纺织后整理测试

一纺织品后整理测试 练(Boiling)、漂(Bleach / White)→染色(Dye)→印花(Print)→整理(After treatment / Finished treatment) 这四道工序为基本工序,具体视产品的不同,工序又各异。 1、练、漂工序 (1)棉布的练、漂工序: 烧毛——→退浆——→漂白——→丝光 烧毛:因棉为短纤维,产品表面有短小绒毛,为织物美观及方便以后处理,应先烧毛。 退浆:棉纱做经线时,与机器磨擦较多,而棉纱之间的磨擦又易产生静电,故在织前应上浆,织好后浆就发硬,时间久了还会泛黄、发霉,所以应先去浆,保证以后印染程序的顺利进行及手感柔软。 前二步主要是练的过程,目的是去杂质,油污及去棉壳。去油污时还可加去油灵等助剂。 漂白:把织物漂洗干净,使色泽发白。是漂的过程。 丝光:使织物光泽好一点,手感更软一些。 A、普通棉布、涤棉布的工序基本相同(梭织布):烧毛→退浆→漂白。 要求高一点的加丝光。而漂白后的布我们常称本白布。 B、普通棉布、涤棉布的工艺(针织布):碱缩→煮练→漂白 碱缩:因针织物织时线不上浆,故比较松跨,碱缩后就比较紧。利用平衡张力,使织物表面平整。 煮练:与退浆工艺差不多,主要是去油污、去棉壳。 漂白:把织漂洗干净。 C、灯芯绒(Corduroy)的工序:成因是一根纱线绕在另一根纱线上形成圈,然后割断线圈而形成绒。 工艺:轧碱→割绒→退浆→烘干→刷绒→烧毛→煮练→漂白 轧碱目的是使织物收缩更紧致;割绒目的是使绒面平整;刷绒目的也是为绒面平整,去除割绒后的高低不平;烧毛的目的也是,去除凹凸不平。 D、涤棉布的工艺同普通的棉布 E、拉绒布:主要是盖的毛毯,小孩、老人的内衣、床单等。用类似狼牙棒的滚筒在毯面上高速旋转,拉出纤维,这样拉出的绒面不是很整齐。 (2)羊毛(毛织物)的工序:洗毛→炭化→漂白 洗毛:因羊毛等为动物纤维,比较脏故应洗毛先去除其表面遗留杂质(脏物、油脂、汗、杂质等)。 炭化:更进一步去除杂质,脏物。洗后不干净用酸进行炭化,为了进一步清洁。 漂白:把织物漂洗干净。 (3)真丝的工序:脱胶→漂白或增白(增白加增白的助剂) (4)涤纶布: ①长丝:碱减量→漂白(与真丝工艺相同) ②短纤:烧毛→煮炼→漂白(与棉的工艺相同) 拉幅定型:拉幅,尺寸稳定性增加;达到设计要求;表面平整。 2、染色工序 (1)染色的原理 A 吸附:纤维是高分子,里面富含离子,与染料中含有的异离子相结合,从而纤维吸收

世界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全球纺织品贸易一直游离于自由贸易体制之外。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发展中成员经过长期努力,终于通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签订了《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从2005年1月起,世界纺织服装业开始进入后配额时代,而世界贸易新格局对我国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认为,由于国际国内的双重作用,中国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在整体上处于“两难”境地。就上市公司而言,研究如何冲破目前的博弈陷阱,采用全新的经营方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理清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把握纺织服装类股票的整体走势,对捕捉更多的投资机会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世界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配额的取消对世界纺织服装业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据预测,未来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 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收入不断增长的东南亚市场,大的发展中国家中高收入群体等,成为成长的市场;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的成长速度将放缓,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萎缩的市场;随着配额的取消,许多小国将失去原来有保障的市场份额下跌的价格。自从1996年以来,美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价格在持续下跌。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出现类似情况。在一个供过于求的自由化市场,这种趋势很可能继续,进而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贸易区域化增加。为应对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配额取消机制,一些主要的采购国对特定国家给予了特殊减让优惠,这导致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区域化,将来也许会出现更多的减让优惠现象,该领域的贸易将会更加复杂化。 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的争端可能会增加。反倾销措施可以大幅削减自由化带来的利益,因为它们缺乏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单反倾销调查就可以让国际买家在发出未来定单前就犹豫再三,担忧未来潜在的反倾销税,从而产生贸易冷却效应。 主要进口国对社会责任和生态方面的要求提高,并成为新的贸易壁垒,这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美国北卡大学Peter Kilduff教授,根据对世界纺织产业经济的研究,将纺织产业的发展合并归纳为维生阶段、起飞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和整合阶段、大规模生产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以及创意整合阶段等五个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证分析检验,上述论断得到包括中国产业经济学家在内的认同。 从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对照上述两个理论来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的转变期,即处于“量———值”转变期,这一时期的产业特点———成衣出口下降,同时成衣进口快速增长,产品品质提高,开始向原创设计及自有品牌发展。成本价格低的优势在这一阶段已经不能主导产业的继续发展。同时我国服装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中正处于从资源竞争走向产销竞争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资源优势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多年来一直依靠的比较优势,但在这个阶段品牌、营销手段等显得更加重要。 后配额时代的两难选择 我们认为,中国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冲击,处于事业发展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因素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国内中小企业的无序

纺织品后整理的六大技术给大家安排一下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67330988.html,)纺织品后整理的六大技术给大家安排一下 国际上功能性纺织品的利润和高附加值往往通过后整理来实现。那后整理的常用的实用技术有哪些呢?小编给您讲解一下。 一、发泡涂层技术 发泡涂层技术最近有新的发展。印度最新的研究表明,纺织材料的耐热性主要通过滞留在多孔结构中的大量空气来实现。要提高经聚氯乙烯(PVC)和聚氨基甲酸酯(PU)涂层的纺织品的耐热性,只要在涂层处方中加入某些发泡剂、研究者说,PVC涂层所用的发泡剂比PU涂层更加有效,这是由发泡剂在PVC涂层中形成更有效的封闭空气层,邻接表面的热损失减少10%-15%。

二、有机硅整理技术 最佳的有机硅涂层可使织物的抗撕裂性提高超过50%。有机硅弹性体涂层的柔韧性高,而弹性模量低,在织物撕裂时允许纱线迁移并形成纱束。一般织物的撕破强力总是低于拉伸强力。然而当有涂层后,可使得纱线在扯破延展点上移动,两根或更多的纱线相互推动,形成纱束而显著提高抗撕裂性。 有机硅涂层能产生拒水效果,以致纺织品不会吸收太多的水分,以防浸湿效果重量增加较多。该有机硅橡胶层可滤去阳光中大部分有害的紫外射线,且手感柔软。有机硅涂层现已用于气袋织物、热气球、滑翔伞、大三角帆、帐篷、睡袋、以及许多高性能的运动休闲织物。 三、防水拒油整理技术 荷叶的表面是一有规则的微结构表面,能够防止液滴浸湿表面。该微结构使液滴和荷叶表面之间藏有空气。荷叶具有天然的自洁作用,即超级防护性。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正在使用脉冲UV激光产生的潜能,试图模仿这种表面。纤维表面用脉冲UV激光(激发态激光)进行光子表面处理,以产生一个有规则的微米级结构。 若在气态或液态活性介质中改性,光子处理能与疏水或疏油整理同时进行。在全氟-4-甲基-2-戊烯存在下,利用辐照,能与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我国纺织的起源 1.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起源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制作渔猎用编结品网罟和铺垫用编织品筐席演变起来。据我国史书记载,在伏羲氏时就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1973 年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约距今0. 7 万年的河姆渡人遗址中的一块芦席残片,尽管已经腐烂,但仍可见其席纹规整、均匀、结构紧密,可以看出当时娴熟的编织技巧。原始编织的方法,大概有平铺式和吊挂式两种。平铺式是把两根以上处于平行状态的纱线,按“×”或 “ + ”的方向,平铺在地上,一端固定在一根横木上,扯动相邻或间隔一定根数的纱线,反复编织;或者利用骨针和骨梭,在经线中一根根地穿织。编完一条,用骨匕沿着编织者的方向,把编入的纱线打紧。吊挂式是把准备

织作的纱线,垂吊在横杆或圆形物体上,纱线下端一律系上石制或陶制的重锤,使经向纱线张紧。织作时,甩动相邻或有固定间隔的重锤,使纱线相互纠缠,形成绞结,逐根编织。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编织技术和工具的演变来看,编织的经向纱线,成为织机上的经纱,骨针和骨针上穿引的纱线,成为织机上的梭子和纬纱,骨匕成为织机的打纬刀。《苍颜篇》:“编,织也”。《说文·多部》:“辫,交织也”。说明织造技术的来源是从编织开始的。 我国原始织机的结构有多种,常见的有原始腰机、综版式织机、竖机等,前两种经面是水平的,后一种是垂直的,其结构都相当简单。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工具与草鞋山、钱山漾出土的织品和编织技术的发展来看,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已有了综版式织机和原始腰机。 原始腰机织造,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原始腰机虽简单,它却展示了构成织物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始腰机技术最重要的成就是使用了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使原始腰机具有机械的功能。综杆使需要吊起的经纱能同时起落,纬纱一次引入,打纬刀把纬纱打紧,织造出紧密均匀的产品。可以说在原始织造技术出现之后,人类才真正进入穿着纺织品的时代。图3 原始腰机织造 二、我国织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1.我国手工机器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停滞 我国在1840 年前后,手工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没有普及动力化。在织造方面,我国已有了用于织造高档精美产品的大花本束综提花机、绞综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