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67593672.html,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作者:文锋

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8年第06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只有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才能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乡村振兴战略;乡村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需要

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农村衰落。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需要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这必然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和农村人口结构的急剧改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约3亿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流入城市。一方面,这些农村劳动力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人口流出,也让农村自生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弱化。广大农村普遍出现俗称的“三八”“六一”“九九”现象,即在农村长期生产生活的多为妇女、儿童、老人。

青壮年劳动人口流出导致我国较大部分农村迅速走向衰落。一是自然村减少。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978~2012年,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个,年均减少5.5万个。二是土地撂荒。由于生产人口急剧减少和居住人口劳动能力减弱,再加上农业生产效率与城市务工收入效率的差距较大,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有的地方田间地头杂草人生,一片荒芜。三是房屋闲置。大量农村人口举家迁居城市,有的更改了户籍,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大部分虽未更改户籍,但在城市拥有住房和谋生技能,成为实际上的城市居民。一些农村房屋只在逢年过节时才有人居住,有的房屋甚至许多年都无人居住和管理。个别地方破败的房屋甚至成为基层干部忧心的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

与人口流出、农村衰落的外在现象相比,对农村未来发展最不利的影响因素是对农村的情感流失。在几千年农耕社会孕育的传统文化里,农村是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乡愁”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被反复歌咏和赞美的最基本情感。李白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世纪的“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均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直观表现。早期从农村流出迁居城市的农村人,由于当时城市与农村的反差相对较小,即使久居城市导致故乡情结有所减弱,但农村始终是他们梦生长的地方。“小桥流水”“自然纯朴”的农村仍然是这几代人念念不忘的儿时记忆,是他们梦中的“根”和情感寄托。在作为“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一代农村青年心中,农村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