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听说过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处方】

桂枝汤内加知母4钱半,石膏4钱半,升麻2钱。

【功能主治】

热病。

【用法用量】

夏至后用。

【摘录】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以上就是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的一些小常识,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起来,也不要忘了分享

给朋友哦。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病案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病案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第八条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知母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文】本条论述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血通行不畅,故肢节疼痛肿大;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身体逐渐消瘦;风邪上犯,则头昏目黑;湿阻中焦则短气呕恶;湿无出路,流注下肢,则脚肿如脱。病因风寒湿外袭,渐次化热伤阴,故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徐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方中以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去风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医案举例】。 (1)周奠章,年甫二旬,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赢瘦,疗治三年罔效,几成废人。左手脉沉弱,右手脉浮濡,脉症合参,此鹤膝风症也。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湿成则善流关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 疗法:择用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去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散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处方:川桂枝四钱,生白芍三钱,白知母四钱,白术四钱,附子四钱(先煮),麻黄二钱,防风四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五钱。 次方:生白芍六钱,清炙草三钱 三方:麻黄一两,松节一两,芥子一两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效果: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一剂,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一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两足行走如常,今已二十余年矣。 (来源:《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第66页) (2)康XX,女,19岁,病历号:80101,因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半年,伴指(趾)关节呈梭形肿大,类风湿因子阳性,抗“0”833单位,血沉34毫米/小时,全血粘度5.89,血浆粘度(比)11.87,红细胞电泳时间29.69秒。服桂枝芍药知母汤10剂后,自觉症状好转。服药30剂后,全身关节疼痛消失,指(趾)呈梭形肿大的关节消退。化验检查:血沉:6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阴性,抗“0”小于833单位,全血粘度(比)5.11,血浆粘度(比))1.75,红细胞电泳时间20.1秒,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未复发。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石膏的功效和作用 1、石膏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升煮米熟汤面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2、石膏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50克知母20克生甘草15克玄参15克犀角10克白粳米—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3、石膏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200克(轧细) 生粳米250克.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4、石膏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温疫斑黄及热痰喘嗽等证:石膏300克(生用) 粉甘草50克.上为极细末每服5~15克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此方加朱砂15克亦妙.(《景岳全书》玉泉散) 5、石膏治伤寒发热涎潮上厥伏留阳经头疼眩晕不可忍者:石膏(煅研细) 每服葱白点茶凋下10克.小儿量大小加减与之.(《三因方》玉屑散) 6、石膏治小儿夹惊伤寒头痛壮热涎潮惊悸多哭气粗心烦及治气壅膈节不通:石膏、寒水石各50克脑麝各半字.上为末灯

心汤调下.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红桃散) 7、石膏配桑叶,清宣肺热;石膏配桂枝,表里双解;石膏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石膏配知母,清热除烦;石膏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石膏配甘草,清肺止咳;石膏配竹叶,清热除烦。 8、石膏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9、石膏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石膏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10、石膏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11、石膏用于肺热咳嗽、气喘。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12、石膏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石膏的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2、《本草经集注》:

石膏的传说

石膏的传说:应城石膏又纯又白,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个地方有“膏都”之称。 关于石膏,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一直在广泛流传。 传说,很早以前,应城西北有座天灵山,山水浓荫覆盖,云雾缭绕。天灵山下住着一个贫穷的孩子叫柴娃,他手脚勤快,心地善良,又特别讲孝心。柴娃的爹娘在世时,自己忍饥挨饿,把砍柴换来的一丁点吃的都供奉给父母。爹娘死后,无钱安葬,就把父母合葬在天灵山的山洞里,自己在洞里守孝三年。有一天,柴娃砍柴回来,发现山洞里白晃晃的,进去一看,从洞穴的最里头一块石头上,长出一砣洁白的东西,那东西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柴娃壮着胆子走拢去,禁不住用舌头舔了一下那东西,觉得又香又甜又软,味道可口,心中大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口大口吃起来。真怪!不管怎么吃,那东西老是那么长,一直等到他吃得饱饱的,才一下子不见了。第二天,柴娃砍柴回家,那东西又出现了。从此,柴娃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回来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不知是什么时候,这事传到了山下,财主知道了洞里有一种可以吃的“石糕”宝物,就带着一批狗腿、家丁上天灵山,逼柴娃交出宝物,柴娃任他们怎么拷打也不吭声。贪婪的财主恼羞成怒,就叫家丁在天灵山上掘地三尺,一定要把宝物挖出来。。眼看就要挖到柴娃父母的坟前了,突然旋风四起,电闪雷鸣,“轰”的一个炸雷,洞里又现出了洁白的石糕,但眨眼功夫就不见了。财主索性雇人来挖,谁知挖地一寸土长二寸、挖二寸长四寸、挖呀挖呀,挖了三年六个月,累死了三千六百人,土越挖越厚,终究没有把宝物挖出来。传说这石糕是柴娃父母怜悯儿子而变化出来的,石糕的味道之所以甜美,是因为里面渗进了母亲的乳汁。后来玉帝为了惩罚财主的贪心,就命令操山之神长出厚土把石糕藏起来。石糕就离地面几十丈深了,而且慢慢变得坚硬、苦涩,于是成为了今天的石膏。 知母的传说 从前有个孤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由于她不图钱财,常把药草白送给生病的穷人,所以毫无积蓄。到年老体衰不能爬山采药时,她只好沿乡讨饭了。老太婆终日愁眉苦脸,这倒不是因为苦日子难熬;她担忧的是,自己认药的本事无人可传,一旦自己闭上了眼睛,谁给乡亲们挖药治病啊!想来想去,老太婆决心找一个可靠的人传授本事。于是,她逢人便说: “谁认我做妈,我教他认药草。” 过了些日子,有个贵公子知道了,心想:“我要是学会了治病,不就多了一条巴结官宦的路子吗?”他把老太婆请进府中,说: “老太太,我愿意给你当儿子,快告诉我什么药草治病吧!” 老太婆瞥了贵公子一眼,说:“急什么?先看看你怎么对待我这个…妈?再说。” 贵公子立刻命人把正房腾给老太婆,又给她换上新衣,端来可口的饭菜。可是,一连过了十几天,并不见老太婆提起药草之事。贵公子忍不住了,假惺惺地喊了一声:“妈”,说: “该传药给我了吧!” “时候还早。” “那得等到什么日子呀?”

经方方剂化裁方歌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柴胡枳桔汤柴胡枳桔陈皮茶,黄芹生姜与半夏;邪郁腠理胸满痛,辛开苦泄此方佳。 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柴胡达原饮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芩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宽胸截疟疴。达原饮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甘知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热作,透邪逐秽此方行。 清脾饮清脾饮用柴夏芩,草果青皮朮甘苓;厚朴生姜同煮煎,热多寒少温疟平。 调和肝脾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朮草加姜薄。 丹栀逍遥散更有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 黑逍遥散黑逍遥散有生地,血虚痛经功效卓。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朮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黄连汤黄连汤证上焦热,中寒腹痛欲呕哕;半夏泻心加桂枝,减去黄芩散寒邪。 清气分热 白虎汤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加人参汤热渴汗出兼气虚,白虎加参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汤身热欲呕骨节痛,加入桂枝疏经脉。 白虎加苍朮汤湿温身重汗出多,方加苍朮湿热减。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清营凉血 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宫汤减去丹参银连地,清宫更加莲子心。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清热解毒 黄莲解毒汤黄莲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泻心汤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干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化斑汤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神犀丹神犀丹中犀玄参,芩蒲地银板蓝根;翘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热毒深。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 按语:对慢病、久病不要一味追求“一剂知,二剂已”,辨治方向认准,恒久用功,方可滴水穿石,我们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火候,才能拿得住疗效!在跟诊团成员邵晗畅医生分享的两则跟师抄方案例中,我们要体会和借鉴这一点。在此感谢邵医生的无私分享!正文: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诸肢节痛疼,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方为桂枝汤化裁而来,加桂枝及生姜用量以祛水气、降逆,去大枣之壅满,加麻黄、防风之发散表风邪水气,加知母以利水消肢肿,用白术、附子之除湿解痹,附子有强壮温经、散寒止痛之用。全方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案例一:杨女士,女,67岁,初诊2013年11月30日。 类风湿20余年,手足指关节变形、疼痛、色暗瘀,足底前掌痛,晨僵不甚,(服激素甲波尼龙日每日两粒已数月)。饮水则汗出,口干,纳呆,恶心,腹胀欲吐,乏力,精神差,

大便不成形量少2日一行,饮多溲多,夜尿4-5行,既往1996年行胆囊切除术,长期无舌苔。舌淡无苔脉细。 方药:小柴胡合五苓散去泽泻加陈皮(因为激素干扰人体抗病机制,故嘱患者逐渐停用激素)。 二诊2013年12月7日,患者停激素药后病情无缓解。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防己黄芪汤。 中间数诊略。 近诊2014年6月14日,类风湿,头及上臂处结节消减好多,稍有点红,手足关节痛减,时口干,稍恶风寒,大便少2日一行,夜尿2,苔薄白脉细弦。 证解:关节痛久恶风寒为表阴证,即少阴,风湿结节红及口干为里阳证,即阳明,大便少及夜尿2次为里虚寒有饮,为太阴。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芪茯苓生石膏大枣(冯老多改白术为苍术,改防风为防己)。用药: 麻黄6克,桂枝12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防己10克,知母20克,苍术30克,川附子60克(先煎),生黄芪15克,生石膏45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此患者停激素期间病情多有反复,尚有发展趋势,患者在头上及上臂尺侧有风湿结节出现,头上结节有红肿痛,且有悲伤欲哭等现象出现。冯老以八纲为纲,执六经辨证之牛耳,

石膏--起死回生之药

石膏--起死回生之药 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20方,最大剂量为1斤(约合现在250g),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汉后历代医家多秉承前贤经验而各有发挥。笔者根据多家本草及临床医家应用生石膏之经验,将其归纳为12大功用,现叙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解肌发汗,主温邪郁肺 《名医别录》论石膏“解肌发汗。”后世医家张锡纯通过长期临床验证,发现石膏确有此功效。并明确指出:“解肌者,其力能达表,使肌肤松畅,而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也,其解肌兼能发汗者,言解肌之后,其内蕴之热又可化汗而出也。”张氏治温病初得,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大热者,即用石膏粳米汤,生石膏60g,生粳米75g,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 张氏治一初春得温病患者,前医以温药发其汗,然汗出而病益加剧。其凭脉察证,投以大剂白虎汤加连翘、蝉衣,“服药后遍体得凉汗而愈。”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

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有解肌发汗的功效。 2.清热泻火,主气分大热 《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所以伤寒阳明病,或温病邪在气分,症见壮热汗出,烦躁口渴,脉洪大等症。重用石膏寒凉撤热,除热盛之烦躁;配知母苦寒而润,清热养阴,治气分烦渴。柯韵伯指出:“石膏性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用白虎汤清热泻火。 总结历代名医如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等之论述,白虎汤中生石膏当重用并先煎。张锡纯力主石膏必须生用,煅用内服有毒。近贤黄汝绍善用本方,更重用生石膏。除阳明气分高热,救垂危之证。 3.清肺平喘,主肺热实喘 《名医别录》载石膏能治“腹胀暴气,喘息咽热。”所以肺热喘嗽者多用之。风寒化热,热邪壅肺,肺气闭塞者,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平喘。姜良铎教授指出:“清热指清肺气之热及痰中蕴积之热。根据“热”与“痰”的侧重而决定生石膏与麻黄的用量。重用生石膏直清里热,伍麻黄开泄肺气,止咳平喘。临床应用本方宜轻用麻黄,重用生石膏。麻黄与

老中医:治疗痛风的基础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西医学认为,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发病患者大多与饮食相关,常在进食海鲜、动物内脏或者饮酒后发生,或者是劳累,剧烈运动后发作。中医学认为,痛风当属于痹病范畴。何以谓痹?《说文》曰:“痹,湿病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结合门诊大量临床实践,提出痛风之病机特点如下。 1.湿邪为基础 痛风患者多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受累关节、肌肉常麻木重着肿胀,且舌质偏淡,苔白厚腻,正合湿性重着黏腻难去之特点,故湿邪为痛风发病之基础。 2.寒邪为关键 痛风发作时常关节疼痛难忍,且固定不移,与寒主收引、其性凝滞之特点相合,故寒邪为发病之关键。 3.风邪为诱因

临床上,痛风患者常因天气变化或受风而发,且关节疼痛常有游走的特点,时而这个关节疼痛,时而其他关节又疼痛,正合风邪善行而数变之特点,故风邪为发病之诱因。 根据对痛风病机之分析,余在临床提出治疗痛风当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配伍特点如下: 1.祛湿三焦分治:方中麻黄、生姜发表祛上湿而宣痹,白术健脾祛中湿而除痹,知母利下水而消肿。 2.止痛温通为主:中医学认为,不通则通,通则不痛。痹病之痛乃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那么何以为通呢?气血之通赖之以温,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痹病止痛当以温通为主,方中桂枝温经通络,附子温阳除痹,即是此意。

石膏浅识

石膏浅识 2008-12-01 11:20 一、热病金丹 石膏是治疗外感热病极重要的一味药,自张仲景创立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诸方之后,千百年来,用之对证,如响斯应。仲景之后,善用石膏者,代不乏人。如明之缪仲淳,清之顾松园、吴鞠通、余师愚,近人张锡纯、郭可明等。顾氏曾治医人汪缵功,伤寒发呃、肢厥,顾断为热深厥深,毅然投以大剂白虎汤,石膏每剂用至三两,数日内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郭氏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用白虎汤治疗乙脑,使病死率降低至5 %以下,皆其例也。由于石膏在热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所以被誉之为“热病金丹”。浅学如我, 在四十多年的医疗生涯中,也常用石膏,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本文仅就热病用石膏这个话题,与同道交流。 二、石膏的性味 《神农本草经》说石膏“(味)辛, (性) 微寒”;缪仲淳《本草经疏》、李时珍《本草纲目》直到张锡纯《衷中参西录》,都说石膏味辛,并由“味辛”而推论出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具发表之性”。吴鞠通更称白虎汤为“辛凉重剂”。我年轻时读过的一部本草书,还说石膏是一丝一丝的连在一起,像人的肌肉,所以它能解肌透表,云云。实际上,石膏并无一点儿辛味,这只消煮点石膏来喝喝就知道了。我觉得《医学启源》说它“味淡,性寒”倒是实事求是的。说石膏味“辛”,是为石膏有“达热出表”的功用编造理论根据。的确,伤寒也好,温病也好,当用石膏时,用后往往可收汗出热解之效,但这个热,是里热,是在肺胃的无的热邪。犹记我在乡下作医生时,盛夏奔走于烈日长途是常事,口鼻吸受暑热之气,于是烦躁,心跳,气喘,口渴,无汗。迫不及待地走向农家水井,舀一瓢新汲水喝下,顿时周身大汗出,烦热立解。这不就是达热出表么? 所以我体会,石膏是没有辛散解肌的作用的。外感疾病初起,其病在表,如无里热,是不能用石膏的。石膏虽说不像大黄、黄芩、黄连那样苦寒沉降,但如果病在表,不从表解,一见发热,就投以石膏,也会造成凉遏而冰伏其邪。仲景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伤寒论》1 70 条) 就是这个道理。 三、仲景热病方中石膏的配伍. 1.石膏配麻黄:麻杏石甘汤即其范例。麻黄、石膏两味药为方中主药,麻石相配,其治在肺,而不在胃。麻黄在此方中的作用,不在发汗,而在宣肺平喘,石膏则用以清肺经之热,降肺气之逆。辅药杏仁,其性通利,既能助麻黄宣肺,又能助石膏肃肺,于是共收宣肃并治之功。越婢汤亦麻黄与石膏同用,粗看与麻杏石甘汤相差无几,不过是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加姜枣而已,仔细比较,越婢汤麻黄用6两,约合今12g ,石膏用半斤, 约合今50g ,故用于风水恶风,发热,全身浮肿,旨在发越水气;麻杏石甘汤麻黄之量仅为越婢汤的三分之二,目的就在宣肺泄热了。: S3 a7 E3 w0 W) k* o 2.石膏配麻桂:首见于大青龙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之理已为上述,此方更有桂枝的介入,则因风寒束表,所以麻、桂并用,且麻黄的用量较麻黄汤增加了一倍,故解表发汗之力增强。“烦躁”,是里热为外寒所束,不得发越,故用石膏。如此,则外寒可散,里热可透,一汗而表里两解。麻桂并用,麻黄量大,即是为表实证重而设,但寒凉的石膏会不会阻碍麻黄桂枝解表之力? 我想仲景在这一点上有所考虑,所以多用麻黄,而石膏的用量相对于白虎纯是里热者也打了点折扣,而生姜大枣,过去注家泛泛而言是调和营卫,实际上我看是为了减弱石膏之寒凉,使不致遏表。对石膏且如此,遑论大苦大寒了。小青龙汤之用石膏,也在于清泄里热。张锡纯说,在北方干燥之地,无论有无烦躁,都宜加石膏,是因为石膏可减桂麻辛之燥热。此中道理,殊堪玩味,以见前人的匠心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古籍教材版) 第一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强,伤寒无汗煎服之。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麻桂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寒热两解此方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急,姜桂麻黄芍药草,细辛半夏五味齐。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葛根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依。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头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疼悉平康。(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欧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果彰。第二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肉颤保安康。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救阴伤。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当。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萸煎于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对药物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对桂枝芍药知母汤这种中药方剂也是一样,需要先对它进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处方】 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功能主治】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用法用量】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桂芍知母汤

【处方】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功能主治】 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而不能十分贯脓,或过期不结痂。 【用法用量】 桂芍知母汤(《沈注金匮要略》卷五)。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②《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

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③《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临床应用】 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3钱,生甘草3钱,生麻黄3钱,熟附块5钱,生白术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5钱,生姜1块(打)。二诊:腰痛略减,日晡所热度较低,惟手足酸痛如故。仍宜前法: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5钱,生甘草3钱,净麻黄4钱,苍白术各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4钱,生姜1块(打),咸附子3钱(生用勿泡)。②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杂志》(1981;1:38):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结果治愈14例(1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显效6例,有效10例(3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有效病例平均服药21.6剂。治疗后化验指标的变化: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的27例(84.4%);抗“O”滴度下降;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秒)均有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血沉未见明显下降,未恢复正常范围。

解析最新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真题(下)

解析最新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真题(下) 配伍选择题(62-72小题) [62-64] A.延胡索 B.莪术 C.川芎 D.三七 E.白及 62.呈不规则扁球形,表面有不规则网状皱纹,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的药材是 63.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标色点状须根痕,断面类白色,角质样的药材是 64.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黄褐色或褐色,有皱缩纹;横切片可见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纵切片边绿不整齐,呈蝴蝶状的药材是 参考答案:AEC 解析:因为延胡索呈不规则扁球形,表面有不规则网状皱纹,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白及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标色点状须根痕,断面类白色,角质样。 川芎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黄褐色或褐色,有皱缩纹;横切片可见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纵切片边绿不整齐,呈蝴蝶状。 [65-67]

A.知母皂苷 B.人参皂昔 C.龙胆苦苷 D.雷公藤甲素 E.甜菊苷 65.属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是 66.属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是 67.属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是 参考答案:BCA 解析:因为人参皂苷属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龙胆苦苷属于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知母皂苷属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68-69] A.葛根素 B.莪术醇 C.芦丁 D.紫杉醇 E.薄荷醇 68.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的是 69.属于单萜类化合物的是 参考答案:BE 解析:因为葛根素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莪术醇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芦丁属于黄酮醇苷类化合物;紫杉醇属于二萜类化合物;薄荷醇属于单萜类化合物。

[70-72] A.水丸 B.糊丸 C.浓缩丸 D.蜜丸 E.滴丸 70.按照中药丸剂的特点,通常含有刺激性中药的处方宜制成的丸剂是 71.按照中药丸剂的特点,通常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处方宜制成的丸剂是 72.按照中药丸剂的特点,通常具有消导功效的中药处方宜制成的丸剂是参考答案:BDA 解析:因为糊丸溶散迟缓,释药缓慢,可延长药效;同时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含毒性饮片或刺激性饮片以及需延缓药效的方药,可制成糊丸。 蜜丸常作为滋补药剂,或用作慢性疾病治疗。 水丸较易溶散,吸收、显效较快,尤适于中药解表和消导制剂。 配伍选择题(73-83小题) [73-75] A.润湿剂 B.崩解剂 C.吸收剂 D.润滑剂 E. 黏合剂 73.硬脂酸镁在片剂处方中常用作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散寒解表 治疗因受冷引起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温通经脉 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 通阳化气 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风寒表证 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症。 护肝醒酒 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菌消炎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桂枝的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痛风4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Gout Treated by 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 王兰Wang Lan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灵宝472500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ingbao,Lingbao,Henan,China472500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患者急性期给予对症治疗,缓解期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结果:46例患者中,显效35例,好转7例,无效4例。有效率91%。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痛风疗效满意,且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 in treating gout.Methods:46gout patients were given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acute stage,while 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 was given for the remission stage.Results:A-mong46patients,35cases were cured,7cases were improved and4cases were ineffective with an efficiency rate of91%.Conclu-sion: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 could achieve satisfactory efficacy for the treatment of gout,and no adverse reactions are found.关键词:痛风;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湿行气血;通经络利关节 Key words:gout;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relieving rheumatic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the flow of qi and blood;smoothing the meridians and joint movement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59.897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1)08-0997-02 痛风是由于尿酸排泄或(和)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它可累及关节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累及肾脏形成痛风性肾病和结石,累及血管壁引起高血压病和心血管疾病。在传统医学中,痛风属“痹症”“脉痹”“历节风”的范畴,多由脾肾亏损而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瘀滞所致,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其特点。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温经散寒,祛风止痛之功,故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6例均为本院门诊男性患者,年龄32-45岁。体型肥胖合并高血压病或高脂血症或糖尿病者43例,体型正常者3例,均以第一跖趾关节突发红肿热痛起病,血尿酸值>420μmol/L,平素均有大量饮酒及长期高蛋白饮食的诱因。全部符合美国风湿协会于1997年修改制定的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关于湿浊瘀血阻络的辨证标准,证见:关节疼痛、肿胀、重着或关节僵直变形、或皮下结节、活动不利,神疲肢肿、舌质淡、苔白、脉细或细弱。 1.2治疗方法 急性期均给予对证治疗,缓解期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基本处方:桂枝20g,芍药15g,知母10g,麻黄10g,生姜10g,白术15g,防风10g,甘草6g,附子15g(先煎30 min)。随证加减:风气胜者即关节疼痛、移走不定,上下左右,或红或肿,此处关节疼痛将止、别处关节疼痛又起者加羌活10g,独活10g;寒气胜者即寒气凝结,阳气受阻,四肢挛急,关节浮肿、冷痛加细辛3g,肉桂10g;湿气胜者即四肢缓弱无力,关节肿痛,肌肉麻木不已加薏苡仁25g,苍术10g,黄柏10g,土茯苓15g,萆薢15g;热气胜者即关节红肿热痛、剧痛不可触加生石膏15g,黄柏10g,制乳香20g,制没药20 g。用法:1剂/d,水煎早晚服。每5剂为1疗程,连服4-6疗程。并注意禁食高蛋白和高嘌呤食物,节制酒量及禁食刺激性食物,控制体质量并适当锻炼。 1.3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血尿酸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血尿酸值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血尿酸值基本降至正常水平;无效:症状、血尿酸值均无改变。 2结果 经治疗的46例患者中,显效35例,好转7例,无效4例。有效率91%,说明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痛风疗效满意。所有患者服药期间血尿酸值均降低,无继续增高反应,血常、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故未见不良反应。 · 799 ·

石膏粉的功效与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石膏粉的功效与作用 导语:石膏粉主要是用来做基层处理使用的。好比填平缝隙,或者是阴阳角调直,还有毛坯房墙面等第一遍腻子找平等等。使用腻子不仅仅是在这些地方使 石膏粉主要是用来做基层处理使用的。好比填平缝隙,或者是阴阳角调直,还有毛坯房墙面等第一遍腻子找平等等。使用腻子不仅仅是在这些地方使用,其实在医药上也是使用到比较多,可是石膏粉的作用究竟包含哪些呢。 因为石膏粉的作用比较多,这种石膏粉属于一些长块或者是不规则的结晶集合体,大小是不一样的。全体白色或者是灰白色。大块的话,上下两面十分的平坦,没有光泽甚至纹理。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嫩石膏。 石膏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温疫斑黄及热痰喘嗽等证:石膏300克(生用) 粉甘草50克.上为极细末每服5~15克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此方加朱砂15克亦妙。 石膏配桑叶,清宣肺热;石膏配桂枝,表里双解;石膏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石膏配知母,清热除烦;石膏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石膏配甘草,清肺止咳;石膏配竹叶,清热除烦。 因为这种石膏粉的作用比较多,所以,我们在使用石膏粉的时候不仅仅是只有室内墙面才可以使用的,上述对于石膏粉的作用认识了之后,一定要多加予以了解,才是最合理的一点,我们还是要谨记才可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汗发热,两胫自冷,身体疼重,汗出而渴,从腰以上有汗,腰下无汗,汗沾衣色呈黄如柏汁,腰髋弛痛,如有物于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重而烦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并治诸病黄家脉浮者。 主治黄汗症,而另外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比此方少掉一味“甘草”,所以方名也变得不一样。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血痹,去掉甘草的“缓”就是为了让整个药性的力量更猛烈走向四肢末梢。 黄芪桂枝汤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治愈还是有一定功效的,凡事只要坚持了就一定会有成效,养生亦是如此。通过我们对黄芪桂枝汤的深入了解,会加强我们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力度,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巨大好处。 黄芪味甘,性微温,为“补药之长”,对五脏之虚均有补养作用,尤功专补气固表。金代张元素《珍珠囊》中说:“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痛。”现代研究,黄芪还有强壮中枢和防癌抗癌的作用。红枣滋养强壮,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二物共煮为汤,既强身健脑,又益气固表,用于气虚多汗者甚宜。 黄芪桂枝汤怎么泡

黄芪桂枝汤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 黄芪、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以助药力。加用黄芪和党参,主要是加强补气的功效。手汗过多可能与气虚不能摄津液有关。中药的组成由辩症而来。 黄芪桂枝汤适合哪些人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具有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规蹈矩环及营养善。对肾炎蛋白尿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适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自汗易汗,容易感冒;中气虚陷,食少便溏、胃下垂、脱肛、便血、妇女子宫下垂、崩漏;疮痈肿毒,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收口;气虚水肿及一切气虚证。 一般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常常私处寻找黄芪等补品,比如产后的产妇,体质比较虚弱,在补品中常常含有黄芪,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