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流变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流变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流变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流变

张学军

内容提要: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到1984年为探索期。意识流、荒诞、茺诞、象征、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现代因素开始出现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这时还处在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借鉴阶段,艺术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异。从1985年到1988年为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艺术观念和形式技巧竟相登台,趋新猎奇,各领风骚。许多作家的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但也潜伏下疏离当前文化环境、受到读者冷落的危机。从1989年到90年代中期为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转型期。在危机中,现代主义小说进行了自我调整。减弱形式实验,中止文本游戏,重时期现代义小说是作为传统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进入当代文坛的,以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和全新的艺术实践,冲破了当代文学封闭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识、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表达方式的变革,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和功能。但也存在着把个人化体验推向极端、迷恋形式技巧、晦涩玄奥的局限。

现代主义小说在新时期文坛上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有着成功的艺术实践,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对其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对其历史功过进行评说,以探索其发展流变规律,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一、艺术形式的借鉴与探索

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因素是从意识流开始的。这可以追溯到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2)。接着王蒙发表了《布礼》(《当代》1979.3)、《夜的眼》(《光明日报》1979年10月21日),在1980年又发表了《春之声》、《风筝飘带》、《海的梦》、《蝴蝶》等小说,在吸收西方意识流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王蒙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由此而引发的争论,形成了80年代初文坛上引人注目的热点,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开拓了前进的路。此后,许多作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形式,如高行健的《雨雪及其它》、《花豆》,李陀的《余光》、《七奶奶》、《自由落体》等。但更多的则是在充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复杂性的同时,又保持着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既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又照应了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如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叶文玲的《心香》、李国文的《月食》、张洁的《忏悔》、张承志的《绿夜》、《大坂》、陆星儿的《青鸟》、黄蓓佳的《雨巷》、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等,被人们称为心态小说,或心理现实主义。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对人物灵魂的深入开掘同客观写实相结合,在较为清晰的情节框架中,交叉着人物的心理活动结构。使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再是漫无节制地自由泛滥,而是在理性定向的导引下有节制地涌出,显示出中华民族以理节情的审美精神。

“荒诞”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当代文学中的荒诞因素最早出现于宗璞的《我是谁》(《长春》)1979.12中。主人公韦弥和丈夫都是从国外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惨遭迫害,丈夫自缢身亡,韦弥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恍惚之中,她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毒虫,那些专家学者也都变成了满身血污的虫子。她觉得自己并不是虫子,但又想不起自己是什么,不禁发出了“我是谁?”的呼喊。小说以颠倒错乱、荒诞变形的方式,表现出异化的现实和心灵的剧痛,展现出一幕动乱的年代人们身心变形、变态的悲剧。后来,宗璞又写了《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她所谓之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都蕴含有荒诞的因素。张辛欣的《疯狂的君子兰》(《文汇)月刊1983·引也以梦幻和变形的荒诞手法,描绘了在金钱和商品世界沉浮的人们的扭曲形象,辛辣地讽喻了疯狂的拜金主义,揭示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戕害。

象征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法。这一时期的小说也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因素。王蒙的《杂色》(《收获》1981·3)中的曹千里,从那匹形如枯槁的杂色老马身上,

想到自己韶华早逝、碌碌无为,不禁发出了人生易逝的慨叹,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自嘲式的乐观豁达和宠辱不惊的感悟。但在傲然卓立的山峰和辽阔无际的草原等自然生命的感召下,他失去活力的心灵得到再度激扬,他荣辱皆忘,纵马高歌,那匹杂色的老马也四蹄腾空,如风如电。邓刚的《迷人的海》(《上海文学》1983.5中暴虐凶险的大海,作为与人相对立的自然力量,赋予人们粗扩豪放的气概,宽广博大的胸怀、人对大海的征服,则象征着对人的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的实现和肯定。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十月》1984·1)中条条江河往无前的气势,象征着主人公征服命运、搏击人生的力量。以人与大自然的搏击来象征个性精神张扬的表现,还出现在梁晓声的北大荒,刘舰平的青浪滩,孔捷生的大林莽中。这些人格化的大自然,以凶险、残酷、神秘的个性.给征服者累累创伤,甚至吞噬掉他们的生命,但人们仍以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态度,在与自然力量的搏击中显示自我价值的存在。同时,也暗含着以激扬个性精神来补救“近代人格弱化”的哲理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艺术探索的动因.并非是出于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全新认识,而是出于对传统创作模式的不满进而寻求突破的。严格说来,这些小说除了在艺术手法和形式上带有些许“现代味”之外,其内在层而都具有清醒的理性精神。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品,只不过是萌发了诸多的现代主义萌芽。虽然,在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西方现代派不再谈虎色变,但关于我们是否需要现代派的争论却依然存在。由于思想意识领域长期的自我封闭,人们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处于犹疑观望状态,再加上思维定势的惯性,使作家们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现代派作品分解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于是“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一观点,就转化为取其形式、弃其内容。以示自己能与那虚无、颓废、绝望的情绪划清界限。所以,本时期的小说只是借用了那新奇的形式,而在思想观念上仍有着鲜明的社会性主题月n就是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它同以往小说的最大区别在于,已从对人的外在行为的经验世界的摹写,转向了对人的主观世界探幽人微的开掘。

即便在艺术形式的借鉴上,探索期的小说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并不像西方意识流那样,切断内心世界同社会现实的联系,孤立地表现人的主观意识流动,而是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感,是社会现实的心理折光。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错乱,是在理性的规范下剪切拼贴而成的,并不是非理性的肆意泛滥。在具体创作中,也大都设置了一个情节框架,有着提示性叙述,意识流的逻辑行程清晰可辩,而设有晦涩费解之感。种种的荒诞、象征等也没有超越人们心理的梳理能力。

这一时期,作家们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实践还仅限于探索阶段,但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各种因素已初露端倪。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象征主义小说已初具规模,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已内蕴着存在主义的因子,马原的《拉萨河女神》也开始了结构主义的探索。这些现代主义因素犹如涓涓细流,终于在80年代中期汇聚成现代派小说的澎湃大潮。

二、竞相创新各领风骚

1985年是文学新思潮喷涌勃发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文学批评领域出现了新方法论的讨论,在创作领域开始了文化寻根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同时,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也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实绩,进人了它的高潮期。这是一个才气横溢、生机勃勃的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似乎是把欧美近百年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史都浓缩到这短暂的阶段里。各种新的观念、流派、形式、技巧竞相登台,许多新的探索还刚刚开始,就被视为老化,被更新的潮头所超越,甚至出现了“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否认有着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心态。但更多的是真心实意的创新,只是在蜂拥而至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作品的译介面前,眼花了乱,心浮气躁,急于同世界的至少是国内的文学新潮同步,热情有余,潜心钻研不足,致使缺少气势恢宏的传世精品。所以,趋新猎奇、四方求索、竞相创新、各领风骚,成为当时文坛的显著特征。

在1985年上半年,就出现了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韩少功的《爸爸爸》等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黑色幽出荒诞、寓言、象征等现代主义的多种因素。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有这么多不同流派、不同观念的现代主义小说问世,充分显示出它喷涌勃发、势不可挡的气势,也标志着它发展的高潮期已经来临。此后,徐星、残雪、乔良、洪峰、陈染、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作家也以凌厉的锐气、新奇的风貌征服了广大读者。

当刘索拉等青年作家以崭新的艺术观念和令人眼花了乱的形式进行创作的时候,在上一时期初露萌芽的现代主义因素也都有了深人的发展。意识流已从中短篇向长篇小说进行渗透,柯云路的《夜与昼入《衰与荣》、张承志的《金牧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等,既保持了现实主义的情节框架,又具有浓厚的主观内省色彩。湛容的《减去十岁》、吴吉增的《脸皮招领启事》、落子龙的《找帽子》、韩少功的《火宅》等,都借用假定性使客观生活变形,来讽喻社会现实,使之在荒诞、夸张、扭曲的状态中,与既定的社会性主题相融合。与其说这是荒诞小说,不如说是现代寓言更为恰切。但是刘索拉,徐星、洪峰、陈染等青年作家的小说,却以散乱的感觉意绪,反讽冷用的语言格调,表达出对人生、社会、存在的怀疑用荒诞感。这与湛容等中年作家对荒诞现实的揭示已有了根本区别,显示出审美意识的变异。

尽管这些小说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与探索期的小说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但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超出前一时期的批判封建主义弘扬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仍属于“五四”新文学追求个性自由价值观的范畴。且不说湛容等作家都有着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就是在刘索拉、徐星等的小说中,也都回荡着对人的尊严和个性精神的呼唤。在《你别无选择》那嘈杂混乱的曲调中,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要冲破沉重压抑的律动。《蓝天绿海》、《寻找歌王》在喧哗与骚动过去之后的疲惫中,也有着苦苦的追索。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肿的“我”,在油滑和玩世不恭的表象下,仍固守着一份真诚。所以,尽管这些小说在表现形式上是混乱的、荒诞的、玩世不恭的,但其内在精神仍是对自我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肯定。他们对人性扭曲和变形的悲剧的认识,不是来自人类自身存在的荒诞,而是来自因袭的思想观念和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他们对既存的文化秩序的反抗和对生存困境的思索,是以个性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准点的。这就与西方现代主义拉开了距离。他们是在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这或许就是被某些论者指责为“伪现代派”的原因。

在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过程中,马原的叙事策略、残雪的超验世界、莫言的审丑观念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他们以全新的艺术观念颠覆了传统的美学规范,为后起的余华、苏童、格非等作家开启了文体实验的大门。

马原从1984年的《拉萨河女神》开始了结构主义的探索,尔后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虚构》、《喜马拉雅古歌》、《错误》、《大师》等。在这些小说中,马原关心的已不是事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而是讲述故事的具体的技术操作。通过叙述结构的调整,改变故事的组合方式;打破叙述时间的线性结构,创造出故事呈现的共时性空间,是马原小说常用的方法。《冈底斯的诱惑》(《上海文学》1985·2)以平行叙述的方式,展开了猎人穷布的故事、人藏老作家的故事、陆高、姚亮看天葬的故事、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这些相互独立的故事都是历时性的,但马原却将这些故事切割为碎块,然后将这些碎块相互交叉组合,这样单个故事的历时性特征,就被小说的结构改变为具有静态共时呈现的新的叙事空间。马原的小说标志着内容和形式二元论的消亡,在这儿,结构形式已具有本体论的意味,它不再仅仅是承载内容的外壳,而已成为主动地改变或制造意义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残雪是在当代文学史上首次把荒诞的存在作为生活的原生态进行表现的一位作家。她的《苍老的浮云人《黄泥街人《山上的小屋入《天堂里的对话入《突围表演》等小说,已完全不同于湛容等借用假定性的荒诞形式表达严肃的社会主题的作品,也与刘索拉等的小说把荒

诞作为一种观念粘贴到人为的扭曲形式之中相去甚远。而是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先验地规定着一个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都孤立无援、惴惴不安地处在敌息的包围之中。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们急于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可在旁人的窥视下,也很难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境,反而更加惊恐、焦虑、戒备、自卑、猜忌多疑,完全沦为乖戾的精神病患者。这不禁使人想起“文革”中那人人自危、动辄得咎的社会现实。残雪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生活的原生态转化为被体验过的梦幻世界;将人们曾体验过的情绪,物化为可感可视的、怪诞恐怖的场景,传达出人们对梦魔般生存的潜在恐惧;以歇斯底里的狂乱、疯疯癫癫的语言和梦呓,描画出荒诞、错乱、丑恶的世界景观,并使潜意识的碎片得以呈现。

如果说马原的贡献在于叙事策略的改变,残雪是以荒诞意识营造出一个超验的世界,那么莫言的独特贡献则是审丑观念的确立。莫言以敏锐的艺术感觉痛快淋漓地描写丑恶,扩大了艺术感觉和艺术表现的空间。他在《欢乐》、《红蝗》、《十三步》等小说中,对丑恶的描写呈现出漫无节制的随意状态,以一系列的丑恶形象,痛快淋漓地发泄胸中的积闷。在1988年发表的《玫瑰玫瑰香气扑鼻》、《生蹼的祖先们》、《复仇记》等,这些后来结集为《食草家族》的小说中,种种怯懦、邪恶、卑鄙和食草家族史上的乱伦、集体阉割等丑行、暴行,都充分暴露了人类自身的缺陷,体现了他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呼应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人类自我认识危机的观念。莫言的审丑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尽善尽美、美善相乐的古典美学的熏陶下,形成了巨大的审美惯性,对非审美的经验表现出强大的排拒力,也麻痹了对丑恶感知的神经。莫言对丑恶的揭示,正是要激活人们那已麻木的感觉,使一种鲜活敏锐的体验从生命机体中焕发升腾,并使人们正视人性和现实中的丑恶和阴暗,来反叛传统的美学规范。

1987——1988年间,经济领域里的改革初见成效,商品经济的发展改组了人际间的现实关系,社会生活向世俗化方向转变。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被泛化的实惠心态所取代。人的价值和理想既然在现实中受到怀疑,那么它在文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就受到了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写实小说的兴起,以对普通人生存之累的描写消解了人生理想;再就是对现代主义小说来说,在终极意义消解之后,文学形式的实验就似乎成为唯一的目的。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等青年作家的文体实验,就汇人到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潮流中。

《1934年的逃亡》(《收获》1987·5)在苏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篇小说描写了陈姓家族史上灾难深重的一页。小说的成功之处,一是意象的营造。故乡的黑砖楼、竹器城的木楼小屋、巨蟒般的黄泥大道,神秘的白玉瓷瓶等,都成为意象符号,在似有若无。似梦非梦中扑朔迷离,由此接通了苍茫的历史和变幻的人生。再就是作者在回忆的缠绕下,以独特的感觉记忆方式和相应的话语风格,把超验的观念具象化为某种情绪、意象和具有隐喻功能的细节和场面。并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叙述角色的转换,带来了时空结构的转移,增加了小说的空间张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莫言的《红高粱》中通过时间切人点的不断转换、打破顺时性的叙述策略有些相似,也可看出马原小说的影像。但作品中的“我”,却不是莫言的那种作为见证人和参与者的实体,也不是马原的那个“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的虚无的我,而是一个被渴望和忧思折磨得神魂不宁的精灵。他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出没,在家史里流连;他是作家情感的使者,激活了往昔的岁月,追寻着先人的踪迹和失落的家园。这一切都显示了苏童成功的文体实验。

如果说残雪在荒诞的世界中写出了人际之间的冷漠和敌意,莫言写出了人性和世界的丑陋的话,那么余华则更注重亲人之间的冷酷自私和相互残害的恶行。《四月三日事件》(《收获》1987·5)通过一个青年在18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产生的被抛弃的恐惧心理和由此而生发出的种种幻觉,展示出一幅冷酷的现实关系图景。在1988年,余华对残暴、死亡更加沉迷不已。《现实一种》写的是由一个孩子的偶然过失引发的一场兄弟间的自相残杀。《世事如烟》中亲人之间的残杀,以父辈肆意扼杀和剥夺儿女的生存权利的形式表现出来。余华以

时空错乱、神秘氛围、心理变态和意识混乱的奇异感觉,复现出精神变态者眼中人人相残的可怕现实,并赋予了它难逃劫数的宿命感。再加上直剖人性恶的冷漠的叙事语调,就使人生无可救药、毁灭在劫难逃的悲哀弥散开来,表达出他对人类悲剧命运的思考。

格非的小说与那些故事支离破碎的现代派作品不同,他很看重情节的作用,并非常引人人胜。除《褐色鸟群》较为艰深晦涩外,《迷舟》、《大年》、《青黄》等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他小说中的情节并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沿着时间顺序形成一种线性结构。而是以一种曲折回环的方式,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制造出某种空缺,设置出扑朔迷离的悬念,并频频回首,照应开头。这种首尾契合并非仅仅是为了情节的完整,而是造成一个圆形的、封闭性的结构,井内蕴着混沌一团的神秘指向。由此也可以看出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他的影响。

此外,孙甘露等作家在这一时期也发表了一些作品。这些小说已显示出共同的特征:重视叙述视点.独特的感觉方式,个性化的语言格凋,对故事叙述独特的处理方式。总之,就是对形式实验的痴迷。这种文体实验,标志着现代主义小说从“写什么”已转向“怎样写”的层面,具有了形式本体论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于探索期对现代主义形式技巧的借鉴。在这些花样翻新的艺术观念和形式中,也潜伏下疏离当前文化环境、受到读者冷落的危机。

三、自我调整与历史转型

1989年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失去了往昔的热闹红火,走向了低谷。在现代主义发展道路上,做出过独特贡献的刘索拉、马原、残雪、莫言等,或消声匿迹,或改弦更张。而被称为“先锋派”的作家们.在汹涌而起的新写实小说而前也陷入了困境.显得形单影只.在前进的路上踽踽独行,一种无法介人当前文化环境的孤独油然而生。从读者层面来看,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文本游戏,也逐渐使人厌倦。由于读者的冷落,现代主义小说就成为在文人圈子里孤芳自赏的沙龙文学。那么,这种在新写实小说、通俗文学和现代传播媒介多重冲击下的文本游戏,还能玩出多少花样?先锋性还能保持多久呢?这是现代主义小说面临的重要问题。1989年以后,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文本实验,在经过淋漓尽致地表现之后,也难以翻出新的花样,走向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继续前行也只能是自我重复,这不仅使读者大倒胃口,就是自己也将感到索然无味。在发展的道路上,们也不愿再忍受寂寞和冷遇,也渴望获得读者.与现实发生联系。自我凋整将是不可避免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转型期到来了。

减弱形式实验.中止文本游戏,关注人物命运,重视故事情节,重建理性深度,追求价值意义,是经过自我调整后的现代主义小说的整体特征。这种带有回归传统倾向的历史转型,实质上是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自我调整,是期待接近现实、与本土文化融合以进人当前文化环境的一种需要,也是在文体实验走向穷途末路之后的一种自我救助。

那么现代主义小说是朝着什么方向进行转换的呢?

借用历史故事来传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认识,是转型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共同特征。在上一时期被形式实验压制下的历史故事,成为叙事话语的中心和作家们取材运笔的自由疆域。这些历史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把人物置于历史情景之中,来展示其命运。苏童的《妻妾成群》(《收获》1989·6)不再像《1934年的逃亡》那样迷恋于心灵的幻像,以意象的营造来抒发浓郁的诗情。而是在客观冷静的语调中,叙述了旧时代一个腐败的封建家庭妻妾之间的争斗,显示出一种写实的气度。《米》(《收获》199l·3)讲述了流浪汉五龙从乡村来到城市,以忍辱负重、心狠手辣的手段成为米店老板,并进而成为黑社会头目的故事。北村的《施洗的河》(《花城)1993·3)通过刘浪靠奸诈凶残成为蛇帮头目的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他从不可一世的恶霸,经过惊恐、焦虑、绝望的精神历程,最终皈依上帝的一生。在历史情景中展示人物命运的小说,还有余华的《古典爱情》、《鲜血梅花》,格非的《锦瑟》、《敌人》、《雨季的感觉》,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吕新的《抚摸》等。另一类是以回忆的方式,来展现个人生活史或心灵史的作品。余华的《呼喊与细雨》(《收获》1991·6)

通过“我”对6岁至18岁时生活的回忆,叙述了孙光林所经历的人生,展现了一个少年的心理世界。《活着》(《收获》l992·6)以富贵老汉的回忆,揭示出他多灾多难的一生。格非的《边缘》也是在一个老者弥留之际,通过对所走过的人生历程的回忆展开了故事。

从这些所谓的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到作者并不是以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或是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为旨归。而是借用一种历史氛围、历史情调、历史话语方式,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来展示人物命运。以现代意识把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考,放在假定性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表现。他们从稗官野史、佚闻旧事里,或是个人生活史,或是家族颓败史,或是以想象虚构中的历史环境中,传达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用“历史”来隐喻或者说来伪饰现实精神。这是他们为了介人当前的文化环境的一种策略,他们更为关心的是人类生存的苦难意识、人在环境和命运中的无能为力和难逃劫数的宿命的人生悲剧。

对生存苦难和精神创痛的关注,是转型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又一特征。可以说现代主义小说从未放弃过对人类生存苦难的表达,但在上一时期,那花样翻新的文本游戏却消解了生存痛苦的意义。进入90年代以后,他们脱去了形式实验的蝉蜕,生存的苦难意识、精神的痛苦裂变,就成为小说的核心内容。

余华的《呼喊与细雨》写出了孙光林童少年时期,孤苦无依的人生经历和忧郁阴暗的情感体验。强烈的被遗弃感,沉重的孤独感,无法排遣的恐惧,对友情的渴望,奇妙的幻想,孤独、幻灭的心灵创痛,在生存的苦难意识和阴郁的情绪主调统领下,组合成一个浑然的整体。《活着》把福贵的一生徐徐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苦无依的痛苦,但仍以坚韧豁达的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仍写出了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场面,但往昔的梦幻、神秘的感觉、阴暗的氛围已经消退。《许三观卖血记》在突现许三观生存苦难的同时,那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人生态度,与平静写实的手法,也已说明余华在向现实主义回归。

生存的苦难意识在现代主义小说中,并非仅仅表现为孤独的处境,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痛苦的揭示。苏童的《米》在对五龙的生存状态描述的同时,深刻地揭示出他的精神裂变。在强烈仇恨地驱使下,在自卑与自尊的交织中,那变态的心理扭曲和乖戾残暴的行为,都令人触目惊心。孙甘露的《呼吸》、洪峰的《和平年代》分别解剖了罗克、段援朝的精神世界,揭示了他们的心灵创伤,展现了他们的痛苦与悲哀。北村曾在1989年之后的《陈守存冗长的一天》和《逃亡者说》等“者说”系列中,表现出在语言、叙述探索上的执著态度。从l993年开始,北村中止了语言游戏,以现实主义的笔致,对人类生存苦难绝望的精神体验和对终极价值和追寻,完成了创作的转变。在《施洗的河》、《张生的婚姻》、《伤逝》、《消失的人类》,和1994年的《孙权的故事》、《玛卓的爱情》等小说中,他刻画了一颗颗四处流浪无所归依的灵魂,展示出渴望脱离苦海的心灵裂变。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感受到存在的无聊和空虚,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苦苦的追索,寻找超越尘世痛苦的救赎之道。但是各种人为的努力,都无法使痛苦的灵魂得以解脱,只好走向绝路。《消失的人类》中的孔丘、〈伤逝》中的超尘和李东烟、《玛卓的爱情》中的玛卓等,都走向了自杀的路。这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精神苦旅之后,一种绝望的自觉选择。上一时期,现代主义作家在文体实验中沉湎不已,忽略了对意义的明晰性和终极性的表达。当他们终止了文本游戏之后,终极意义就成为他们自觉的追求。这充分说明,新奇怪诞的形式妆裹的只是贫弱的骨架,而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躯体之后,文本形式的花样翻新就将黯然失色。

形式的消解和意义的重建是90年代前期现代主义小说的整体特征。孙甘露试图将个人自传、崩溃的社会描绘,圣杯与精神再生的寓言,佛教徒的冥想,都包容在《呼吸》这篇小说中。格非的《敌人》表明了无所不在的敌人就在自我心中。苏童的《米》对人性深度的追求,余华的《呼喊与细雨》对生命存在境遇的表达,洪峰的《和平年代》关于战争、暴

力与和平的思索等,都表明了这些作家已经走出了形式游戏的迷宫,追求一种精神深度。在对终极意义的寻求和表达上,北村神性圣殿的构筑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北村小说中的人物,在灵魂漂泊的过程中走向了绝望的境地,并宣告了人类自我救助的失败。那么怎样才能为沉沦的痛苦的灵魂找到一个宁静的港湾呢?怎样才能使他们脱离苦海呢?在上帝福音的召唤下,《张生的婚姻》中的张生、《施洗的河》中的刘浪、《孙权的故事》中的孙权,都像迷途知返的羔羊一样,温顺地蜷曲在主的怀抱。上帝宽大为怀的思典洗去了他们的罪恶,慈爱的光辉抚慰着布满伤痕的心灵,他们获得了新生。信仰危机带来的幻灭感、失落感和人类对自身局限的认识,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了孤苦无依的精神苦闷和存在的荒诞感。而在北村这儿,却成为他把人类灵魂的救赎重新导向上帝的理由。他以狂热的宗教情绪,试图以终极关怀来建构自己的神性大厦,把已经死去的上帝重新供奉在神圣的殿堂。固然,我们有种种理由来怀疑北村神性圣殿的误区,但是对生存意义问题的提出,对人们精神危机的正视和深刻剖析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警世意义。

总的看来,现代主义作家逃避生存苦难和精神困境、而迷恋于形式技巧的时期已经过去,正在关注着人类精神的沉沦和拯救过程,把理性深度空间的开拓,和终极意义的追寻当作文学的首要目的,显示出向现实主义整体回归的趋向。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小说的消声匿迹,目前残雪、格非仍不时有新作问世,潘军、吕新、林白等后来者仍在继续前行。但这些新作、新人,或是在重复自己的过去,或是在步先行者的后尘,已经没有新鲜的东西贡献于文坛。在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道路上,先行者们都曾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也几乎穷尽了各种新奇的观念和形式。这些先行者的艺术经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障碍,横亘在后来者面前,要么是超越前者,要么是绕道而行,才能有新的发展。绕行就意味着偏离现代主义的轨道,而超越,从后来者目前的作品来看还没有提供出新的东西,仍在重复着前人的套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目前已经走向终结。

四、历史功过的评说

现代主义小说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当我们审度现代主义小说整体流变过程的时候,它的历史功过究竟应该怎样评说呢?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某些争论,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或许我们今天还难以对此作出科学公允的评价,还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但是当代作家们在现代主义上的创作实践,毕竟给我们留下一段不可多得的历史,它在我国当代小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局限也是可以触摸到的。

1.现代主义小说是在“文革”后政治秩序、道德价值观念全面松动,怀疑情绪和文化失落感普遍滋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进人当代文坛的。这就使现代主义小说以反叛者的姿态和否定精神、探索精神,向传统的美学原则和小说规范进行挑战,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艺术观念的变革。王蒙等的实验性意识流小说、刘索拉现代嬉皮士的叛逆精神,残雪对歇斯底里的变态心理的揭示,莫言酣畅淋漓的情绪宣泄和审丑观念,余华对人性恶赤裸裸的展现等,都对传统的美学规范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文学不再是真善美的独角戏,而成为伴随着假恶丑的二重奏,这更有利于表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复杂纷坛的主观世界。

这种审美意识、艺术观念的变革,和意识流、荒诞、象征、隐喻、寓言等现代主义因素,也在向现实主义进行渗透和冲击,使传统的现实主义也发生了变异,从而形成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放格局,使现实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由于现代主义小说是在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摹仿的痕迹。但作家们也在发挥着创造精神,以全新的艺术实践冲破了当代文学封闭的格局,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小说的发展。

2.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精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是对在文化危机和物欲横流的双重冲击下,当代国人思想情绪的写真。作家们对民族的历史和当今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当代国人的迷们、失落、痛苦甚至是绝望的情绪,

描绘出人们在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变革中的两难处境和在精神危机中对自由的渴望,并积极寻找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由于某些作家过分迷恋于构筑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精神幻像,并把这种个人化的经验推向极端,致使在怪异的幻觉和本能宣泄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从而失去了普遍的意义。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化性质和审美方式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但如果过分强调所谓的现代意识,而不去谋求某种新的融合,那就势必要同现实、同文化传统发生断裂。脱离了本土文化基础的文学作品,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难以存活。因此,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也必须吸取本土文化的生命之源。立足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上,对现代主义作宏观的理解和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民族的文学作品。

3.扩大了小说表现的范围和功能。小说不再仅仅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摹写和再现,而是把人物的主观意识流动,内心的情感体验,变态的心理感受,以至于幽深隐秘的潜意识世界,都纳人了小说的表现范围。这将有利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加深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现代主义小说的文体实验,使小说的艺术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感觉、意象、象征、哲理、荒诞、寓言等因素,不仅进入厂小说领域,而且有的也几乎支撑起小说的整体框架。传统的小说规范被打破,小说样式的自由度和选择度大大增强,小说的功能进一步拓展。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这些新因素对小说领域的介人,而忽略了故事的功能,失去了可读性,使小说走向了晦涩玄奥的歧路。小说毕竟不是心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的教科书,它有自身的特性,一切思想观念还需要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进行表达。若没有扎实的内容来支撑,再新奇的形式也将变得苍白无力。小说可以失去轰动效应,但不应失去读者,失去读者的小说是难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当这些作品尝着知音难觅的孤独时,读者在这类小说面前也愈加感到困惑、疲惫和厌倦,使现代主义小说陷入困境和危机之中。

4.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还促进了艺术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表达方式的变革。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冲破了机械反映论的束缚,从客观外在的描写向主观性倾斜,使主观的迷惘感、荒诞感、神秘感得以强化。重视非理性的作用,改变了理性主宰一切的局面,展示出人的理性在现实处境中的无能为力。强调共时性,使不断流逝的时间停止凝固,把不同时空、没有逻辑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像同时发生的那样加以表现。在感觉方式上,重视感官知觉因素,强化了艺术感觉的作用,创造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感觉世界。如莫言奇异的通感能力,残雪冷僻隐晦的感知方式,余华阴暗压抑的童年印象,苏童的意象创造,格非的神秘氛围等,都依赖于他们对世界对生命的独特感觉。在表达方式上,重视自由联想,如意识流小说。重视间接性和含蓄性,如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注重主观世界的展现,以梦幻、潜意识的涌动和荒诞变形来表现超验的世界,如残雪的小说。注重叙事策略,强调共时性、多线索平行叙述,叙述人和叙述角度不断变换,如马原、格非的小说。

由于某些作家对形式技巧的迷恋,几乎穷尽了各种新奇的形式,这固然形成了向传统观念的挑战。但形式的意义毕竟是有限的。仅凭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而无扎实的内容,不但不能挽救文学在低谷中运行的命运,反而更加疏离了广大读者。实践已经证明,过于极端的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也败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

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不断有新的作家汇人其中。从茹志鹃。王蒙的探索开始,到刘索拉、马原、莫言、残雪等形成高潮,再到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北村等,而今又有潘军、吕新、林白等后来者。希望这些后来者能克服前人的局限,有创造性的超越,不要只是重复前人。但发展前景如何,还将拭目以待。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

现代主义(Modernism)文学时期(1918-1945) 历史背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18年,这一年应该说是英国人民苦苦期盼的一年。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同盟国的战败而收场。经济趋近于崩溃,战争中牺牲了大量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使得英国在一战中的文学创作跌入低谷。随着战争的结束,英国开始战后重建,人民开始反思现实生活。面对废墟,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国。首先开创新纪元的是诗人托马斯·艾略特(T.S.Eliot),他拉开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帷幕。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The Waste Land)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虽然想法过于极端,但是确实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所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成为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随着战后重建的慢慢推进,英国人民慢慢发现了心理对于现实的重要引导作用,“意识流”这一个生僻的字眼开始进入文学的行列。 Modernism: (1) A reaction against realism; (2) Modernism takes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 theoretical base; (3) The major themes of the modernist literature are the distorted, alienated and il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himself; (4) The modernist writers concentrate more on the private than on the public, more on the subjective than on the objective. They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inner being of an individual. In their writing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re mingled together and exis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an individual. 意识流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The narrator conveys a subject’s thought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exactly as they occur, often in disjointed (不连贯的) way and without the logic and grammar of typical speech and writ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usually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现代主义代表作家: 1.T.S.Eliot 代表作:The waste Land,1922《荒原》; Four Quartets,1935-1942《四个四重奏》 2. https://www.360docs.net/doc/b68920671.html,wrence 代表作:Sons and lovers,1931《儿子和情人》; The Rainbow,1915《虹》; Women In Love,1921《恋爱中的女人》 3. James Joyce 意识流主要表人物 代表作:Ulysses,1922《尤里西斯》; Dubliners,1914《都柏林人》;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4.Virginia Woolf 意识流另一代表人物 To The lighthouse,1927《到灯塔去》; Jacob’s Room,1922《雅各布的房间》; The Waves,1931《浪》; Mrs. Dalloway,1925《达罗卫夫人》 4.William Bulter Yeats 叶芝:爱尔兰诗人 代表作:The Tower,1928《塔》 The Second coming,1920《第二来临》 The Wind among the Reeds《苇间风》 赏析1: William Bulter Yeats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 生平:1865年, 出生在一个画家家庭。 1889年,即出版其第一部诗集。 1891年,组织“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学会”,宣传爱尔兰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一、19世纪其它文学思潮 1、自然主义文学在19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实证主义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发下,一些作家追求比现实主义更加真实自然的艺术表现,在创作中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和实验科学精神,从而把现实主义推向极端,并最终形成了自然主义文学流派。 2.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1)重视观察、调查和精细的描绘,但缺乏艺术的提炼和概括。无意义的生活细节、变态心理被写进作品。(2)竭力科学、准确地剖析人,但把人类等同于自然界,刻意表现人的生物本能,似乎支配人行动的都是自然因素而非社会因素。(3)努力追求客观真实,缺乏想象和情感,叙述文风一般平和、冷静,作家隐匿很深,不发议论不作判断。 3.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1)自然主义更多地选择骇人听闻的题材,使用粗俗的词汇和摄影式的细节。自然主义要求更大程度、更彻底的真实,追求无所不包的、绝对的、严酷的、不带任何粉饰的真实,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真实的加以描写,从而彻底打破文学表现的禁区。(2)自然主义坚持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和哲学实证主义方法,在观察生活时运用他们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即在文学创作中运用遗传学、临床病理学表现人的生物本能,解释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3)创作方法上讲,自然主义只注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繁琐细节,而不去反映生活的本质方面。代表作家:左拉 2.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Eestheticism)文艺运动萌芽于19世纪早期,流行于19世纪中后期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一种艺术潮流。它以捍卫艺术的独立和自足为准则,以“纯艺术”为追求目标,主张艺术的目的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美。代表人物:戈蒂耶、王尔德 《莫班小姐》序的主要观点: (1)艺术必须和实用加以区别。“只有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美;而一切有用的都是丑的,因为这是某种需要的表现,而人的需要同他那可怜的、残缺不全的本性一样,是卑污的、龌龊的。”(2)关于艺术效果的问题。作品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的是时代的真实;如果艺术有什么效果的话,那么该效果是由这个时代造成的。(3)艺术品的价值在其本身。戈蒂耶极力维护的是作家的独立性和作品的本身价值。这和浪漫派重视创作者的观念是一致的。 3.早期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诗歌最初只限于法国,但后来扩展到欧美以至全世界。如果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艺术等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 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二)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a自然与人的关系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艾略特《荒原》奥尼尔《毛猿》;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异化,表现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卡夫卡《变形计》;c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d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伍尔夫《波浪》艾里森《隐身人》。 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一)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二)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三)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四)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多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涩,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跳出个人情感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意象发展到普遍意象,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主要称呼是诗歌。代表人物:艾略特、叶芝。 叶芝,爱尔兰诗人,《丽达与天鹅》《驶向拜占庭》《拜占庭》《基督重临》《茵纳斯弗利岛》。 瓦莱里,法国诗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诗论著作《纯诗》,长诗《海滨墓园》,诗篇《年轻的命运女神》,短诗集《幻美集》。 里内壳,奥地利诗人。 梅特林克,比利时剧作家,《青鸟》。 庞德,美国意象派诗人,《在一个地铁车站》。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 善于通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 卡夫卡,奥地利作家,《变形记》《判决》 奥尼尔,美国作家,《人猿》。 斯特林堡,瑞典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到大马士革去》(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灵魂鸣奏曲》 恰佩克,捷克科幻小说家和戏剧家,《鲵鱼之乱》《万能机器人》。 ?未来主义产生于意大利 马里奈蒂,意大利人,未来主义创始者和理论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剧本《他们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时间长度上主要是指的文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是和。 2、象征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他的代表作是诗集《》。 3、美国诗人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长诗《》,代表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4、表现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代表作是《变形记》;在戏剧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代表作是。 5、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英国的,她的代表作是《到灯塔去》;美国的福克纳,他的代表作是《》;爱尔兰的乔伊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6、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是,他的代表作是《》与《》;重要代表是加缪,他的代表作是《》。 7、剧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剧《》和贝克特的剧作《》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8、“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1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往往被称为现代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3、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的耳朵里跳出来的。() 4、克洛德·西蒙被称为“新小说之父”。() 5、瓦雷里的《海滨墓园》是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6、《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正式形成的标志。() 7、“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8、《佩德罗·帕拉莫》是墨西哥小说家胡安·卢尔弗的代表作。() 9、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10、阿伦·雷乃执导的《广岛之恋》是先锋派电影。()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意识流小说 2、存在主义 3、黑色幽默 4、新浪潮电影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3、简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四、论述题:(20分)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变形记》中“异化”的主题是如何表现的。

英国现代主义时期文学综合练习

英国现代主义时期文学综合练习 (Exercises for the British Modernistic Literature) I. 选择题: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1.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The above two lines are taken from________. [A]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B]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 [C] The Waste Land [D]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2. Bernard Shaw's plays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political, economic, moral or religious problems. Therefore they can be regarded as________. [A] social political plays [B] social problem plays [C] social moral plays [D] social religious plays 3.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ll describe the style Shaw's plays EXCEPT__________. [A] His language is easy, witty and forceful [B] The conversation takes primacy over mere story [C] The action in his plays is reduced to a minimum [D] Poetic imagination and symbolism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intimate feelings 4. John Galsworthy's The Forsyte Saga appears in the form of__________. [A] epic [B1 trilogy [C]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D]ballad 5. All the following are characterstic of Galsworthy?s The Man of Property EXCEPT__________. [A] Soames [B] Irene [C] Dedalus [D] Bosiney 6. The statement “A demanding mother turns away from her husband and gives all her affection to her sons" sums up the main plot of D. H. Lawrence's__________. [A] Sons and Lovers[B] The Rainbow [C] Women in Love [D] Lady Chatterley'.s lover 7. What metrical foot is used in William Butler Yeats's poem “Lake Isle of Innisfree" ? [A] Iamb. [BI Anapest. [C] Trochee. [D] Dactyl 8. As a literary figure, Stephen Dedalus appears in two novels written by __________. [A] E. M. Forster [B] Joseph Conrad [C] D. H. Lawrence [D] James Joyce 9. “I believe you are made of stone, “ he said, clenching his fingers so hard that he broke the fragile cup. “You seem to for get, ” she said, “that cup is not!” From the above quotation we might suppose the woman's tone is very _________. [A] delightful [B] sarcastic [C] sentimental [D] humorous 10. According to D. H. Lawrence, the _________ is most responsible for the alienation of th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he perversion of human personality. [A] pride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B] vanity of the middle class [C] man's desire for power and money [D] capitalist mechanical civilization 11. The excerpt from Chapter 10 of Sons and Lovers ends with i conflict between Paul and his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_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收稿日期〕:2007-07-25〔作者简介〕:李阳春(1965-),湖南衡阳人,现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2007年第2期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2期,2007 [当代评论]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李阳春 伍施乐 (湖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创作特征;颠覆;消解 摘 要: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呈现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的特征。叙事立场的民间化表现在对人物的去阶级界限与对历史局部、细部的关注上;历史视角的个人化表现在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历史和对讲述的有意识介入上;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表现在将偶然性作为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决定性因素;解读历史的欲望化表现在将人的生存欲、情欲、权力欲等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理想追求的隐寓化表现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7)02-096-05 The D ep i cti on of the Subverted H istory ———The Character isti cs of the New H istor i c is m Novels L I Yang -chun WU Shi -le (College of L iterature,Hunan V 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 Key words:new hist oricis m;characteristic;subvert;clear up Abstract:The ne w hist oricis m novels hav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 ow:populace positi on ,individual hist ory vie ws,hist orical contingency,appetite cause and hidden ideality .I n the novels,the class is not s o i m portant and the details are concerned,the hist ory is t old by first pers on and consci ously intervened,the contingencies are the key fact ors in peop le ’s life and hist ory,the causes of the hist ory devel opment are survival,ardor and power,dreamboat is affir med and the ugly hu manity is negative . 新历史主义小说⑴的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 起,9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至今仍有余波,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被划归到其创作阵营的作品也随着理论界、评论界的讨论和推动而范围不断扩大,大致为评论家们所认同并基本达成一致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乔良的《灵旗》、周梅森的“战争与人系列”(包括《大捷》、《冷血》、《军歌》、 《国殇》)、格非的《迷舟》、《青黄》、《敌人》、须兰的《宋朝 故事》、《月黑风高》、李晓的《叔叔阿姨大舅和我》、刘震 云的“故乡系列”(包括《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 花》、《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米》、《妻妾成群》、《我 的帝王生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叶兆 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包括《状元镜》、《追月楼》、《半边 营》、《十字铺》)、张炜的《古船》、《家族》、余华的《鲜血 梅花》、《活着》、周大新的《第二十幕》、陈忠实的《白鹿原》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旨趣,进而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 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 寓化等。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文本出发来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学思潮的这些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叙事立场的民间化 对于正史的正襟危坐的庄严姿态,新历史主义总表 现出对于它的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 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2〕 ,由此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海登?怀特提出了处理史料时的一些策略:“1.‘精简’手中的材料;2.将一些事实‘排挤’到边缘或背景的位置,同时将其余的移近中心位置;3.把一些事实看作是原因而其余的为结果;4.聚拢一些事实而拆散其余的,使历史学家本人的变形处理显得 可信……”〔3〕 。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与作者不谋而合,并 6 9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吴晓东教授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中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沃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既然这样,中学生还要不要读,该读哪些、如何读,中学语文老师该如何讲?吴晓东教授对上述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是什么,解读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倾听吴晓东教授的观点。 1.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答: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指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范畴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

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好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 提供了所谓科学的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的是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20世纪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占据了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都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 2.您认为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

现代主义英国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英国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现代派小说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进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作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批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当我置身于中文专业时,对现代主义文学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最初接触的现代派小说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大学期间简单的读过几本现代派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现代派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做了如下整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派别,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毁灭性的灾难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在新的社会结构体中,人的生活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战争破坏了人的生存稳定感,生发了人对于生命的漂泊和艰难意识。现实矛盾重重交织,人自身的困顿和焦灼不禁显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和审美需求,配合这样的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主义,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放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对现代主义的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色。他们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家常常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并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使作品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下面简单的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派别: 一、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过分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它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代表作家及作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 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 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 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 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

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就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艺术等领域,就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与意识流小说。 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二)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a自然与人的关系异化主要就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艾略特《荒原》奥尼尔《毛猿》;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就是社会对个体的异化,表现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卡夫卡《变形计》;c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就就是她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d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就是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怀疑,伍尔夫《波浪》艾里森《隐身人》。 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一)强调表现内心生活与与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与内倾性特征 (二)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三)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四)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多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涩,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跳出个人情感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意象发展到普遍意象,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主要称呼就是诗歌。代表人物:艾略特、叶芝。 叶芝,爱尔兰诗人,《丽达与天鹅》《驶向拜占庭》《拜占庭》《基督重临》《茵纳斯弗利岛》。 瓦莱里,法国诗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诗论著作《纯诗》,长诗《海滨墓园》,诗篇《年轻的命运女神》,短诗集《幻美集》。 里内壳,奥地利诗人。 梅特林克,比利时剧作家,《青鸟》。 庞德,美国意象派诗人,《在一个地铁车站》。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 善于通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 卡夫卡,奥地利作家,《变形记》《判决》 奥尼尔,美国作家,《人猿》。 斯特林堡,瑞典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到大马士革去》(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灵魂鸣奏曲》 恰佩克,捷克科幻小说家与戏剧家,《鲵鱼之乱》《万能机器人》。 ?未来主义产生于意大利 马里奈蒂,意大利人,未来主义创始者与理论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剧本《她们来了》。 阿波利奈尔,法国诗人,创立“立体未来主义”,《醇酒集》。 马雅可夫斯基,俄国诗人,《穿裤子的云》。 ?超现实主义从法国开始 自动写作法与梦幻记录法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 二、表现主义文学 三、存在主义文学 四、意识流小说 五、新小说派 六、荒诞派 七、魔幻现实主义 八、黑色幽默 九、超现实主义 十、后现实主义小说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生于美国,一战后入英国籍。因为“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把神话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 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独特的象征结构,发展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 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发动并掀起了一个新的艺术狂飙——表现主义运动。

新历史

(二)新历史小说观念: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可视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观念的承传和超越。由于道德失范、政治宽松和艺术民主,当今新历史小说拒绝接受“十七年”小说惯用的政治——历史话语,改变用历史小说阐释历史教科书的做法,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异端”性。 1:新历史小说家通过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在“五四”新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现代”话语,家庭的潜在文化语义就是封建、保守的营垒,是腐朽、堕落、衍生罪恶的渊薮,是民主自由与个性主义的否定力量。而新历史小说家将目光从宫廷、议政、战事、暴动、改朝换代这样巨型景观转向了村落、家族、血缘、人伦、性这些微型社会组织及其冲突。这表明新历史小说家对家族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审视和认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蕴涵。这类作品如《白鹿原》、《苍河白日梦》、《旧址》、《呼喊与细雨》、《活着》、《故乡天下黄花》等。 2:新历史小说家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他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李锐在《旧址》中的题记:“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他还说自己只是“一意孤行地走进情感的历史,走进内心的历史”,看来,他并不钟情于历史的真实,强调以主体化的视角观照历史,这一点,体现出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的个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李锐的《传说之死》,主人公六姑婆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古城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曾舍命救过后来当上部长的弟弟,是一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功臣。如果按照传统的创作方法,应该把六姑婆塑造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并且是一篇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作者却洗去这段历史中的那些最能表现革命本质的浓烈的火红色调。而另辟蹊径,从疼爱和保护弟弟的亲情人性方面,去描述这位用香火自毁容颜以永不嫁人,终身信佛之志的六姑婆,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党的地下交通站重任的,又是如何为了“杨家的根”,怎样奋不顾身从敌人的监牢和枪口下将她弟弟救出来的。总之,六姑婆似乎没有多少革命的自觉意识,却完全具有甘愿牺牲自我的人性亲情的意识。从中可看出,即使带有浓厚“正统”色彩的故事,由于作者个人历史话语的顽强楔入,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景观与已既定的历史面目发生较大的差异,凸现了历史被重新“书写”的个性化特征。 (三)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对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 鲁迅的《故事新编》除了取材神话、传说外,主要取材春秋战国的史实,但他并不以修撰正史的方式,为古人树碑立传,而是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写出人物世俗化的特点。《理水》,塑造了治水英雄禹的形象。关于禹的传说,先秦典籍多有著述,然而,鲁迅祛除禹头上的神秘光圈,着力描绘他“乞丐似的”穷困艰苦和“铁铸”般的意志。有一段描写就很典型:“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伸开了两脚底都是栗子般的老茧。”小说结尾处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描述:“但幸而禹爷自从回京以后,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禹,在鲁迅强大的艺术聚光灯照射下,现出凡人的一面,暴露了一些人性的弱点。这些圣人,在鲁迅笔下都突出其形象的“世俗化”和“非英雄化”的特点。而这一点,对后世历史小说创作颇有启示作用。 1:人物的世俗化,成为新历史小说自觉追求的审美特征之一。作为反拨和重构历史的需要,新历史小说由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显赫的历史人物以揭示必然的历史本质,转变为叙述日常生活的风俗活动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展现历史的本色。新历史小说是借一种历史氛围、历史情调、历史话语方式,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以现代意识把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考,放在假定性的历史框架中来加以表现。作家在有意或无意间偏离或疏远了正统的历史,他们感兴趣的甚至是“正史”所不屑写的妾、妓、兵、匪,其身份一反传统话语中的政治色彩,而带有十足的民间性。新历史小说比较喜欢展示历史中处于“边缘性”的人物,写他们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邻里争斗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是卑琐性的一面。 2:故事的虚构摹写,是新历史小说第二个审美特征。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不再保持谦卑,时常轻而易举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