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5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为后面学习植物的生长做必要的准备。

当今世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各种生命并了解与之相处的方法,是每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农村的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这些已有经验为本次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诱导。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植物的叶和不同种植物的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判断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以及感受叶也是有生命的,了解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四、教学准备

个人及分小组材料:各种各样的叶、六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枝条、记录表、卡纸、粘贴板、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开始科学探究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课件出示——四季图)

注意观察图上的叶子。

2、师:刚才你观察到什么?

生:自由汇报。

师:是的,五彩缤纷的叶子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出示课题——5、植物的叶)

(二)、探究、体验一——分类、明确标准

1、个人分:

按下列要求,学生个人分课前收集到的叶子。(出示课件)

①、数一数,你共有几片叶子?

②、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共有几种植物的叶?

边分边做好记录,并将结果放在展示卡纸上。

预设1:按形状分,有几种。

预设2:按大小分,有几种。

预设3:按颜色分,有几种。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分叶子。

生活动结束后,用实物投影分别展示学生的几种分类方法。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分类方法也很多,有按形状分,大小分,颜色分等。

2、明确分类标准

师:出示学生收集到的四片大小及颜色不同的同一种叶子,让学生观察、汇报、讨论、交流辩论。

师:到底以什么标准分类,才能把同一种叶子分在一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分类结果,再动手分一分。师生活动:发现以形状为标准,形状是否相同就决定了这些叶是不是同一种植物的叶。

小结:是的,给叶子分类的方法很多,只有按形状来分,才能把同一种叶子分在一起。

3、小组分。

师:分一分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植物的叶?

生活动并汇报分类结果。

引申:同一种叶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活动:观察发现同一种叶除了形状相同以外,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预设:叶片上有一根根的条纹,正反面颜色不同……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所以,我们判断是不是同一种植物的叶,我们主要看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情况等等。

(三)、探究体验二——观察叶的相同结构

.过渡:这么多的叶子它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叶的结构。

生拿出一片完整的叶子,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①观察、汇报。(师相机板书)

小结:可见一片完整的叶子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

②自我介绍叶的相同结构。

(四)、了解叶的生命特征及生长过程

出示带有不同时期生长情况的叶子的枝条。

生活动一:

(1)观察同一根枝条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并做好记录。

(2)生汇报。

(3)板书:叶芽、嫩叶、长大的叶、老叶、枯叶

生活动二:

出示爬山虎的枝条,生根据叶的大小,颜色的不同说出它们各是什么阶段的叶子。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探索,我们知道叶是有生命的,他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发育、衰老、最后死亡,这就是一片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五)、总结升华

1、游戏——给叶子找家

以小组为单位,在带有枝条的贴板上贴树叶。

要求:①、对照叶子的生长过程;②、注意小组的分工与合作;③教师巡视引导。

展示游戏结果。

生活动:发现叶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选择叶在枝条上的位置也不同。

2、小结:叶子是有生命的,不管人还是叶子一生很短暂,所以我们有理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也要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如果没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就不要去摘植物的叶。

(六)、拓展延伸

师:叶子还可以做成树叶贴画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

生欣赏树叶贴画。

引导创作:你们想不想也亲手动手做一个,很好,那么不要浪费收集到的叶子。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创意制作。

出示名言总结。

名言: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

总结:是的,我们今天的研究只是关于一些植物的叶的奥秘,大自然中还有更多、更精彩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呢!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 基本特征。掌握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 上有叶脉。 2、能力目标:统计捡到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 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事物,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对叶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标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颜色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生:秋季)那么到了秋天植物有了什么变化呢?(生)我们一起来看下吧!(出示课件) 师:这些叶子漂亮吗?(生:漂亮) 师:那么你们仔细地观察过它们吗?你们知道他们有什么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植物的叶,好不好? 板书课题:5、植物的叶 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2、统计结束,完成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三、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 师: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请 各小组同学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2、讨论: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师出示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 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又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师小结:判断是不是同一种叶,我们主要看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情况等。学生观察并描述。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3、认识叶的结构: (1)、出示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它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出示课件) (2)、同时观察比较所有完整的叶,(出示课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 (3)、小结: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叶片上还有叶脉。(教师板书) 四、观察叶的生长变化,讨论交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长在 树上的新鲜的叶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而落叶是死的,是无生命的。) 3、描述:一根枝条上的叶的观察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备课本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科学 年级:三年级 教师: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目标: 1.发展他就植物的兴趣。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配用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教学重点: 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单元总课时:七课时 1.1我看到了什么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能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3、学生意识到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难点: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教前设想: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懂得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模式流程: 一、预习导学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精讲点拨 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三、当堂训练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第二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捡落叶、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

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五、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捡一些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导语】科学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因果的探索,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 常见材料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

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探访蚯蚓的家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问题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 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教师提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 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叶片的结构”是《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一个实验,我安排一课时学习,因叶片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都在叶片,这与叶片的结构相适应。这节课的教学手段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总结等能力,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获取新知识,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后面学习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这节课的探究活动的难度较大,它涵盖的实验内容较多,检验学生对玻片标本的制作,显微镜的基本操作,绘图等基本技能掌握,还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技能培养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叶片的结构”不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册内容的重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很关键和重要。二、教学设计的构思: 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利用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奇心特别重,对问题的求知欲强,争强好胜等特点,以问题切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与他们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达到学生获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

㈠、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描述叶片的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⑴、练习徒手切片。 ⑵、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操作的熟练度。 ⑶、学会绘制表皮细胞 ⑷、学习用实验法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学习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让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⑵、学生自己设计“光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4﹑教学流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设计

三下科学教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 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 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

《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苹果树长大了》 授课教师:崔云巧 活动名称: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认识实物,让幼儿能掌握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植物的实物、一组植物的卡片,一组手工操作贴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事物属于“植物”?幼儿回答,教师 给予肯定。那我们“人”属于植物吗?桌子属于植物吗?幼儿回答 2.图片导入:请小朋友们欣赏植物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3.引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请小朋友们说说,植物有哪些部分组成? 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二)活动部分: 一、通过结构图,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二、分别细化讲解(1)植物的根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类(出示实 物观察)。植物的根具有吸收贮藏养分 和水分的 作用,以及固着植株的作用。 (2)植物的茎:形态一般呈管状(观察图片)。茎能 把根吸收的水分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 和种子里。 (3)植物的叶子:形态各不相同(观察图片)。植物 的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 料。 三、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平时吃的蔬菜是植物吗?你们知道这些都是植 物的哪个部分呢? 四、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图片,观察并思考平时吃的是植 物的哪个部分?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土豆属于块状茎,莲藕属于根状茎) (萝卜属于根,人参属于根) 2:观察图片,说说它们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教师总结。 (芹菜吃的是茎和叶,白菜吃的是茎和叶,葱吃的是茎和 叶) 五、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粘贴卡片,进行动手操作,将植 物的各个部分粘贴到正确的位置,并且说一说,植物各个 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 神奇的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 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植物的叶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发现叶子的不同特征,理解书中对叶子的描述。 2.了解介绍叶子的各种角度,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 教学准备 大书 图片:睡莲、针、剑、羽毛各1张 视频:含羞草、猪笼草 叶子:事先组织幼儿收集若干,张贴在一起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 请幼儿描述叶子的特点,引出书本主题。 教师展示叶子:这是我们之前一起收集的叶子。你最喜欢哪一片? 请你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叶子是怎么样子的。 过渡语:刚刚小朋友们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叶子,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里,也介绍了许多不同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介绍的吧! 图文共读 教师出示大书,集体图文共读,观察、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感受介绍叶子的各种角度。封面: 指读书名:这本书的名字叫《植物的叶子》。 第1页: 教师提问:在这副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叶子?请幼儿自由表达,教师注意小结幼儿描述的角度,如颜色、形状、树叶/草叶等。 教师朗读本页文字:植物的叶子是各种各样的。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会怎么介绍各种各样的叶子呢? 第2-3页(同时呈现): 教师朗读这两页的文字 教师提问:请你们找找看,这些叶子里面,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椭圆形的,哪些是心形的,哪些是扇形的? 若幼儿认为第2页右上角(睡莲)的叶子是椭圆形的,教师可以出示睡莲照片(参考附录)并解释:这是睡莲的叶子。其他它是圆形的,只不过从侧面看,像是椭圆形的。 第4-5页(同时呈现): 教师朗读这两页文字。 教师提问:请你们找找看,这些叶子里面,哪些像针,哪些像剑,那些像羽毛,哪些像手掌? 若幼儿不理解”针””剑””羽毛”的含义,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图片. 完整浏览第2-5页:刚才这几页,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介绍植物的叶子的?在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这几页作者从形状的角度介绍了叶子的特点。 过渡语:接下来,作者还会从哪个方面介绍呢?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年级科学复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本,结合配套练习题,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植物》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4、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使用放大镜。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以已有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现象进行记录。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3、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主要材料清单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荽、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科学植物的叶教案[植物的叶教案]

科学植物的叶教案[植物的叶教案]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宋寨小学小学胡艳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掌握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个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里到处是绿色的世界,今天我把这一片绿色带到了课堂上。(出示课件)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叶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 板书课题:5、植物的叶 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 师:上课前同学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请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收集树叶的?(生:捡到的)

师: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能随便采摘树上的树叶。现在请同学们把捡到的树叶放在桌子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给出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三、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 师: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请各小组同学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2、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师出示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两片是同一种叶吗? 师: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又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师小结:判断是不是同一种叶,我们主要看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情况等。学生观察并描述。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3、认识叶的结构: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