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生态调查入门知识

鸟类生态调查入门知识
鸟类生态调查入门知识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鳥類生態調查入門

一、前言

鳥類在自然界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我們人類差不多,都是屬於高階消費者,食性亦跟人類相似,多屬於雜食性。故鳥類常常成為人類居住環境的指標生物,例如:麻雀越多,表示此地人為開發良久。所以藉由鳥類的調查,我們可以了解週遭環境是否已經改變,進而找出改變的原因,謀求解決之道。

二、調查方法簡介

鳥類的生態調查有最簡單的鳥口普查,較難的生態習性調查,到需要進行解剖的食性調查、生理學,及繫放追蹤、衛星追蹤等,視研究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方法。然而個人認為基本資料的建立,是所有生態研究中最重要的,當我們對所居住的環境裡,有哪些生物都不知道,遑論對牠與環境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而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卻是需要再加強的。

基於以上的原因,今天的鳥類生態調查,將介紹兩種方式供各位學員參考:

一、穿越線調查法:在選擇的樣區內,沿著公路、小徑、步道,或自己設計的調查路線,長

度以2公里左右較適合,以每小時1至1.5公里的速度前進,將沿途所

見的鳥種及數量紀錄下來,並註明是看到或聽到的鳥種。此方法適合鳥

種(鳥口)普查,不需作深入的行為與棲地的紀錄,是建立鳥類名錄最簡

單的方法。此法適用的範圍為較廣大的地區譬如:森林、遊憩區步道、

或鄉鎮地區……等。此法調查的頻率不需太高,原則上每月至每季一次

即可。附件一為適用此法的調查表,各位可根據實際需要修改使用。

二、定點調查法:在樣區內,選擇幾個固定的點,作深入的觀察與紀錄,除了鳥種的紀錄外,

還需紀錄牠們停棲的地點(樹叢、獨立樹枝、樹冠裡、地上……等等)、行

為(覓食、鳴唱、求偶、追逐、理毛……等)。此法適合做小範圍、深入的

鳥類調查。例如:校園、公園……等。此法的延伸,還可針對單一鳥種做

長期觀察與紀錄,以提供該鳥種的生活史紀錄,是更深入的紀錄。此方法

以選定的樣區範圍內的鳥為紀錄對象,超過此範圍的鳥,並不予紀錄。與

穿越線調查法,把所見的鳥種全部納入紀錄,有很大的不同。此法因需紀

錄生態行為,調查頻度則須較高(因為有些行為持續時間不長,如求偶),

原則上每周一次或每二週一次較合適。

附件二為適用此法的調查表,各位可根據實際需要修改使用。

三、鳥類調查基本功

對鳥種的辨識是做鳥類調查最基本的功夫,也就是對所見的鳥,可以立即判斷出是何種鳥,或藉由工具書,可以確定是哪一種鳥類。當然這對資深賞鳥人來說並不困難,但對初接觸鳥的人來說,大概能認識的鳥種並不多,所以當我們在做鳥類辨識時,我們可以先從以下幾個重點來判斷:

1.體型大小。熟記常見鳥兒的大小,如:麻雀(14cm)、白頭翁(一八cm)、斑鳩(30cm)、小白

鷺(61cm),以便與所觀察到的鳥兒做比較。

2.身體的形狀。圓胖(紅鳩)、纖細(白鶺鴒)或瘦高(蒼鷺)。

3.鳥的特徵。如全身顏色及斑紋的分布、喙的大小與形狀、尾羽的長短或分叉、叫聲的特色。

4.飛行時的姿勢。波浪狀、直線飛行、空中盤旋或空中定點振翅。

5.站立時的姿態。直挺挺(伯勞)、水平(白鶺鴒)

6.出現的地點與環境。平地或山區、海拔的高度、陸地或水域……等。

以上都是野外辨識鳥類要注意的重點,最好剛開始時能有老鳥陪同,與之請教,常看便會進步,因為常見的鳥就那幾種。

三、鳥類調查工具

1.望遠鏡,是觀察鳥類的必備工具,因為鳥類往往離我們很遠,光憑肉眼無法清楚辨識其特徵,所以望遠鏡是很好的工具。依望遠鏡的構造,可分為單筒望遠鏡與雙筒望遠鏡,分別介紹如下:單筒望遠鏡:倍率高,視野小,重量重,體積大、攜帶不易,需搭配三腳架使用,故靈活度不高。

適合遠距離的觀察,及活動不頻繁的鳥,如:水鳥或海鳥。

雙筒望遠鏡:倍率較低(一般7至10倍最佳),視野較廣,重量輕、體積小,攜帶方便,操作靈活。

適合觀賞活潑好動的鳥類(如山鳥等)。雙筒望遠鏡上的標示:

10x25 5°,其中10是指倍率10倍,25指目鏡的口徑25mm(越大,進光量越多,影像

越清楚,但重量也較重),而5°指,透過望遠鏡看出去的視角為5°,倍率越高,視角

越小。

雙筒望遠鏡的使用:我們的左右兩眼的焦距會有一些差異,透過望遠鏡的放大後會比較明顯,故使用雙筒望遠鏡時,必須校正兩眼的視差。雙筒望遠鏡均有視差校正環可供調整。校正步驟如下:(以視差校正環在右邊鏡筒的望遠鏡為例)

找一固定目標,閉右眼開左眼,調整焦聚環,直到左眼看到的影像清楚。

閉左眼開右眼,轉動視差環,直到右眼看到的影像清楚。

兩眼同時張開,調整瞳孔間距,並稍微調整焦距,直到影像清楚。

2.圖鑑。在野外調查,對鳥類基本的辨識很重要,隨身攜帶一本圖鑑可隨時比對查閱,非常方便。目前坊間這類書其很多,有手繪式的,也有照片式的,可根據自己的喜愛購買,原則上必須有鳥類大小、外形描述,鳥類叫聲、棲息環境,出現的頻率和季節,圖片清楚,方便攜帶即可。台灣野鳥資訊社出的“台灣野鳥圖鑑”,體積小便於攜帶,是目前最適合攜帶至野外的圖鑑。唯圖案是手繪的,沒有照片式的圖鑑吸引人,資料也較舊(民84年初版後並沒有再修訂),但辨識特徵繪得很清楚。

3.筆記本。大小、形式、材料不拘,主要記錄以下的資料:觀察時間(年、月、日、時)、觀察地點、天氣狀況、跟那些人去、看到的鳥種及數量、鳥在做什麼、棲息的位置等。若遇到奇怪的、或特殊行為的鳥亦可畫出它的特徵及行為,甚至於它的羽毛、足跡、排泄物等均可畫下來,以便回來查詢更進一步的資料。而我們作調查時,最好根據調查的目的,製作適用的調查紀錄表(如附件),對資料的呈現比較清楚,更有助於以後資料的分析與統整。

四、鳥類調查時的穿著

以可融入野外環境顏色的服裝較佳,如橄欖綠色系、灰色系、土色系等低彩度與低明度的顏色,避免高明度與高彩度顏色(例如鮮豔的黃色、紅色、橘色等)的服裝。另外,調查鳥類均在戶外進行,衣服的輕便、吸汗、舒適便很重要。最好有大的口袋,可裝下圖鑑、筆記本等,以方便雙手可以操作望遠鏡。夏天以背心較為實用,而在海邊賞鳥建議穿著長袖服裝,以避免烈日曬傷。最好準備一頂帽子(顏色的原則與服裝同),可以遮陽,亦可偽裝。調查時(尤其是穿越線調查法)往往需要步行,所以一雙舒服、吸汗的鞋子可以減輕雙腳的負擔,運動鞋是較佳的選擇,不建議穿著涼鞋,以避免蚊蟲甚至蛇類的叮咬。另外視情況需要準備雨具、手套、手電筒、水壺、背包、食物、簡單的個人醫藥用品等。

五、有關鳥類的一些名詞

?鳥:凡是有兩隻腳身體披著羽毛的動物,就是鳥類。(爾雅釋鳥:二足而羽)

?雛鳥:自蛋孵出來到長成羽毛之間的鳥。

?幼鳥:離開巢穴後,到第一次換羽之間的鳥。

?亞成鳥:第一次換羽後,到成為成鳥之間的鳥。

?成鳥:具繁殖能力而且羽色不再有巨大變化的鳥。

?留鳥:終年棲息於本島的鳥類,如麻雀、綠繡眼、白頭翁、紅鳩……等。

?冬候鳥:春、夏在北方繁殖,而秋、冬時遷移來臺灣渡冬,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原棲息地的鳥類,如小水鴨、黑面琵鷺、大勺鷸、紅尾伯勞……等。

?夏候鳥:春、夏在臺灣繁殖或定期前來,秋、冬時遷移到氣候較溫暖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夏之間再度前來的鳥類,如筒鳥、燕鴴……等。

?過境鳥:在遷移過程中,在臺灣停歇補充食物,當體力恢復或天氣轉晴後再繼續南遷或北返的鳥類,如赤腹鷹、灰面鷲……等。

?迷鳥:在遷移途中因暴風雨或其他原因而迷失航向,飛到臺灣的鳥類。

?籠中逸鳥:由國外進口到臺灣專供人們玩賞的寵物鳥,因無意間逃離鳥籠或遭放生而飛到野外的鳥類,如爪哇雀、家八哥、相思鳥……等。

?特有種:全世界只生存於臺灣的鳥種,如臺灣藍鵲、紫嘯鶇、金翼白眉、烏頭翁……等一五種。

?特有亞種:當一個鳥種分佈很廣時,經地形的隔離而產生某些差異,這些各地略異的地方鳥類族群,便稱為『亞種』。全世界只存在於臺灣的亞種,稱為『特有亞種』,如大

冠鷲、紅嘴黑鵯、五色鳥……等69種。

六、其他一些注意事項

今天我們進行鳥類調查,對鳥類而言,我們就像外來的客人,所以我們不可以有任何干擾主人的行為。不可大聲喧嘩、或為了看得更清楚而過度追趕鳥兒,為了紀錄多一點鳥,丟擲石塊來驚嚇鳥兒使牠現身、捕捉野鳥帶回家、為了方便觀察而破壞該地區的環境。另外,在野外遇見有雛鳥的鳥巢,要盡速遠離,以免干擾親鳥育雛。不可任意放生鳥類,尤其是進口的鳥類,會破壞我們台灣原生種鳥類的生態平衡,而造成鳥類生態浩劫(如福壽螺事件)。不任意丟棄垃圾,除造成環境污染外,更怕鳥兒誤食而死亡。

七、結論

唯有對環境越了解,我們才能避免因開發而破壞了生態的平衡,人類也是大自然生態系裡的一員,我們跟生態系裡的眾生都是平等的,當有一天這個生態係因人類的過度開發而崩潰,最後人類也難逃此一劫而滅絕。生態系裡的每一樣東西,不管是生物或無生物,都是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軍。唯有對著大自然抱著一顆謙卑學習的心,拋棄人定勝天、天生萬物以養人的錯誤觀念,重新建立“順天”的正確態度,我們才可以與大自然共榮共存。

參考書目

1.台灣野鳥資訊社。1991。台灣野鳥圖鑑。亞舍圖書。台中市。

2.林文宏。1997。台灣鳥類發現史。玉山社。台北市。

3.劉克襄。1997。望遠鏡裡的精靈。玉山社。台北市。

4.周鎮。1992。鳥與史料。省立鳳凰谷鳥園。南投縣。

5.周鎮。1995。台灣鳥圖鑑第一卷。省立鳳凰谷鳥園。南投縣。

6.周鎮。1996。台灣鳥圖鑑第二卷。省立鳳凰谷鳥園。南投縣。

7.周鎮。1996。台灣鳥圖鑑第三卷。省立鳳凰谷鳥園。南投縣。

8.周鎮。1998。台灣鄉土鳥誌。省立鳳凰谷鳥園。南投縣。

9.周鎮。1998。台灣鄉土鳥誌。省立鳳凰谷鳥園。南投縣。

10.周鎮。1999。鳥類生態與形態。周鎮。台中市。

11.周鎮。1999。台灣鄉土鳥誌。周鎮。台中市。

12.吳尊賢、徐偉斌。1995。台灣賞鳥地圖。大樹文化。台北市。

一三王惠姿、周大慶。1999。台灣賞鳥地圖。晨星。台中市。

14.孫清松。1999。斑鳩的故事。晨星。台中市。

一五.蕭慶亮。2001。台灣賞鷹圖鑑。晨星。台中市。

…………………太多了,族繁不及被載,網路上亦有很多相關資料,只要輸入關鍵字即可找到很多的網站。

附件一:穿越線調查法適用之表格

地點日期:紀錄:天氣:

附件二:定點調查法適用之調查表格

地點;時間;年月日時分~時分天氣:溫度:C~C

野生

鳥類

名稱

出現位置

生態行為備

註樹

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01:58:17

7.11.202001:5801:58:1720.7.111时58分1时58分17秒Jul. 11, 2011 July 20201:58:17 AM01:58:17

鸟类知识简介

鸟类知识简介 三、行为生态 1鸟类的食性 鸟类的食性可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大类其中肉食性又可分为食肉类、食鱼类、食虫类和食腐类。 食肉鸟类:包括隼形目、鸮形目中的绝大多数以及少数其它鸟类如贼鸥等。这类鸟嘴呈钩状爪利两翅强健善飞其中多为捕食者食腐类严格地说也属于这类。 隼形目(猎隼) 鸮形目(猫头鹰) 蓝翡翠(佛法僧目) 鹬(鸻形目) 食鱼鸟类:种类极多主要为水鸟和海鸟捕猎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另外不少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涉禽也属于这类。

食虫鸟类:为鸟类中最多的一类又以雀形目为最这类鸟通常飞行迅速而敏捷眼尖嘴快我曾亲眼看到我养的白头鹎雏鸟原地吃到飞过它身旁的苍蝇的情况。一般来说哺雏期间这类鸟会大量捕食有害农林的昆虫所以这类鸟绝大多数为农林益鸟 植食性鸟类:这类鸟通常情况下吃植物种子、果肉和花蜜有些能储藏食物如松鸦等。左边这只乌鸫(雀形目)既食植物果子也食昆虫因此所谓植食性的鸟类多数并非严格的只吃植物食物。但象蜂鸟这样的鸟类则是终生以花蜜为食的某些硬嘴鸟也是终生以植物为食这类属于狭食性鸟类有的甚至是专食性的。一般地说广食性的鸟类种群优势比狭食性的要大。 杂食性鸟类:其实许多食虫鸟类和植食性鸟类都可列入到这类中这类中最典型的是乌鸦只要是人能吃的它们都吃。左边是一种分布很广的乌鸦(雀形目)右边是麻雀(雀形目)。严格地说上页的乌鸫属于杂食性鸟而麻雀由属于植食鸟。 2、鸣啭鸟类的鸣啭 一次在湖北安陆一处洪荒山中流连一周多听到黄鹂的鸣啭声让我激动不已当时就对它们的鸣声做了一些记录在短短几天里发现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叫法。可惜的是我不懂鸟声学无法理解那些有什么意义。不过我知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关爱生灵 保护鸟类”知识题

“关爱生灵保护鸟类”知识题 单项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保护鸟类的最根本办法是 A.实现人工驯养繁殖 B.保护鸟类的自然栖息环境 2.野生鸟类最适宜的生存场所是 A.人工环境 B.自然栖息地 3.把野鸟关在笼子里喂养是一种爱护鸟类的行为吗? A.是 B.不是 4.常常被人们称为“树木医生”的鸟是哪种? A.啄木鸟 B.灰喜鹊 5.将卵产在其他鸟巢里而不抚育幼鸟的是哪种鸟? A.斑鸠 B.杜鹃 6.“猫头鹰是不吉利的鸟,喜鹊是吉祥鸟”这种说法科学吗? A.科学 B.不科学 7.人们在春.夏季节可以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它的另外称谓是什么? A.黄鹂 B.杜鹃 8.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麻雀应该受到保护吗? A.应该保护 B.不必保护 9.地球上现存体形最大的鸟是 A.鸵鸟 B.鸸鹋 10.鸟类最大的价值是 A.生态价值 B.经济价值 11.燕子的主要食物是 A.飞虫 B.植物种子 12.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看,买鸟放生的做法值得提倡吗? A.值得提倡 B.不应提倡 13.鸟类中的鹰和隼都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吗? A.对 B.不对 14.“在天愿作比翼鸟”指的是传说中的什么鸟? A.鸳鸯 B.鹣鹣 15.国画《松鹤延年》中常常是丹顶鹤站在松树上,丹顶鹤在自然中真是在树上栖息吗? A.是 B.不是 16.被人们称为捕鼠能手的鸟是 A.老鹰 B.猫头鹰 17.鸟类的婚配形式是 A.一夫一妻 B.不一定 18.秃鹫的食物是自己捕杀得来的吗? A.是 B.不是 答案: 1.B

2.B 3.B 4.A 5.B 6.B 7.B 8.A 9.A 10.A 11.A 12.B 13.A 14.A 15.B 16.B 17.B 18.B 选自河北日报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有 关 鸟 类 的 知 识

有关鸟类的知识 简介 鸟类(Bird species)---农林卫士 鸟类通常是带羽、生蛋的动物,有极高的新陈代谢,所以大部分的鸟类都可以飞。鸟类最先出现在侏罗纪时期,爬虫类和鸟类的始祖究竟是什么生物,在古生物学家中仍很有争议。 数量 鸟纲(AVES)全世界现有鸟类8千7百余种,我国有1183种。绝大多数营树栖生活。少数营地栖生活。水禽类在水中寻食,部分种类有迁徙的习性。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内的种类多分布于西南、华南、中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鸟类体表被羽毛覆盖,前肢边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进化过程 鸟类是由古爬行类进化而来的一支适应飞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除许多同爬行类外,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一方面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具一系列比爬行类高级的进步性特征。如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完善的双循环体系,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及与此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等;另一方面为适应飞翔生活而又有较多的特化,如体呈流线型,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坚固、轻便而多有合,具气囊和肺,气囊是供应鸟类在飞行时有足够氧气的构造。气囊的收缩和扩张跟翼的动作协调。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空气一部分进入肺里进行气体交换。另外大部分空气迅速地经过肺直接进入气囊,未进行气体交换,气囊就把大量含氧多的空气暂时贮存起来。两翼下垂,气囊收缩,气囊里的空气经过肺再一次进行气体交换,最后排出体外。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空气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可见,气囊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它的功能是贮存空气,协助肺完成呼吸作用。气囊还有减轻身体比重,散发热量,调节体温等作用。这一系列的特化,使鸟类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能进行特殊的飞行运动。由于鸟类在形态构造方面有上述一系列的高级特征,又有

鸟类相关知识

护林家族鸟类相关知识 一、鸟类知识简介 (一)生态习性 1鸟类的食性 鸟类的食性可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大类其中肉食性又可分为食肉类、食鱼类、食虫类和食腐类。 食肉鸟类:包括隼形目、鸮形目中的绝大多数以及少数其它鸟类如贼鸥等。这类鸟嘴呈钩状爪利两翅强健善飞其中多为捕食者食腐类严格地说也属于这类。 隼形目(猎隼) 鸮形目(猫头鹰) 蓝翡翠(佛法僧目) 鹬(鸻形目) 食鱼鸟类:种类极多主要为水鸟和海鸟捕猎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另外不少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涉禽也属于这类。 食虫鸟类:为鸟类中最多的一类又以雀形目为最这类鸟通常飞行迅速而敏捷眼尖嘴快我曾亲眼看到我养的白头鹎雏鸟原地吃到飞过它身旁的苍蝇的情况。一般来说哺雏期间这类鸟会大量捕食有害农林的昆虫所以这类鸟绝大多数为农林益鸟 植食性鸟类:这类鸟通常情况下吃植物种子、果肉和花蜜有些能储藏食物如松鸦等。左边这只乌鸫(雀形目)既食植物果子也食昆虫因此所谓植食性的鸟类多数并非严格的只吃植物食物。但象蜂鸟这样的鸟类则是终生以花蜜为食的某些硬嘴鸟也是终生以植物为食这类属于狭食性鸟类有的甚至是专食性的。一般地说广食性的鸟类种群优势比狭食性的要大。 杂食性鸟类:其实许多食虫鸟类和植食性鸟类都可列入到这类中这类中最典型的是乌鸦只要是人能吃的它们都吃。左边是一种分布很广的乌鸦(雀形目)右边是麻雀(雀形目)。严格地说上页的乌鸫属于杂食性鸟而麻雀由属于植食鸟。 2、鸣啭鸟类的鸣啭 一次在湖北安陆一处洪荒山中流连一周多听到黄鹂的鸣啭声让我激动不已当时就对它们的鸣声做了一些记录在短短几天里发现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叫法。可惜的是我不懂鸟声学无法理解那些有什么意义。不过我知道了为什么有些人会誉黄鹂为单簧演奏家了那声音的确太美了。 鸟鸣声可谓丰富多采有的单调简单有的千回百啭或让人陶醉或使人恐怖......鸣管简单的自然弄不出好的声音鸣管完整的但管膜和鸣肌缺乏也不行而鸣禽类无论是鸣肌还是管膜都很发达所以就能发出千差万别的鸣声了。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 * 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 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 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 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 *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 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 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 (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如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证明了―哈迪—温伯格定律‖,创立了群体遗传学理论。其要点:①主张共享一个基因库的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而进化机制研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②主张物种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应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人类)、植物、微生物 环境:非生物环境(无机因素-温度、阳光、水等)和生物环境(包括种认为分子生

鸟类知识简介

鸟类知识简介 1、鸟类属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鸟纲(AVES),为两大类温血动物之一,全世界有鸟类九千至一万种。按照传统的分类,现存鸟类分为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今鸟亚纲中又有齿颌总目、古颌总目、楔翼总目、今颌总目四个总目。我国只有今颌总目23个目中的21目,1200种左右,占鸟类总数的13%。 鸟类诞生于中生代侏罗纪,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或与爬行动物有着极亲密的关系。体均被羽,恒温,卵生;胚胎外被羊膜。前肢成翼,偶或退化。多营飞翔生活。心脏具两心耳、两心室。骨多空隙,内充气体。呼吸器官除肺外,并有肺壁而形成的气囊,用以助肺行双重呼吸。种类繁多,遍及全球,生态多样。鸟类在自然界生态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直接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保护鸟类是每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生理结构 为了在空中作业,鸟类的前肢进化为鸟翼(少数后来又退化)。鸟翼上覆盖着羽毛,这些羽毛质轻、结实且富于弹性,可分为飞羽和覆羽两大类,羽毛上有许多小钩,它们将羽毛粘在一起形成一组光滑的表面。尾羽也属飞羽,是用于飞翔的重要部分。蓬松的小覆羽和绒羽则可保温。许多种鸟类的羽根能分泌油脂,通过理毛能使这些油脂布于羽毛表面,可使羽毛显得很漂亮,也利于飞行。 3、骨骼结构 无牙、骨空、尾骨退化、无膀胱等,这极大减轻了鸟体的重量,更有利于它们的飞翔。从右图中我们能看到鸟类的头骨愈合得比较简洁,前肢骨细而长且有龙骨作支撑,整个鸟骨显得结实轻便。由于升力和翅膀的表面积成正比,这使得鸟类的体积一般不会很大,否则前肢过长会带来许多的麻烦。 大多数鸟类有四趾,拇指向后,便于抓握。颈椎较长且转动自由度很大,这是因为鸟类没有可干活的手,诸如取食、育雏、防御、理毛、建巢等许多工作均由嘴来完成之故。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鸟类知识问答题

1,飞行速度最快的鸟 A、白头海雕 B、尖尾雨燕 C、大秃鹫 D、角蜂鸟2,寿命最长的环志海鸟 A、白头海雕 B、大天鹅 C、王信天翁 D、北极燕鸥3,学话最多的鸟 A、非洲灰鹦鹉 B、乌鸦 C、画眉 D、百灵鸟4,最大的鸟巢 A、大秃鹫 B、大天鹅 C、白头海雕 D、安第斯兀鹰5,最小的巢 A、黄莺 B、吸蜜蜂鸟 C、树麻雀 D、燕子 6,最凶猛的鸟 A、游隼 B、白头海雕 C、金雕 D、安第斯兀鹰7,翼膀展开最宽的鸟 A、大天鹅 B、信天翁 C、金雕 D、大秃鹫 8,一次飞行时间最长的鸟 A、大天鹅 B、大雁 C、北极燕鸥 D、信天翁 9,游水最快的鸟 A、绿头鸭 B、燕鸥 C、巴布亚企鹅 D、游隼

A、鸵鸟 B、尖尾雨燕 C、金雕 D、大鸨11,寿命最长的鸟 A、北极燕鸥 B、鸵鸟 C、大型鹦鹉 D、苍鹰12,最重的飞鸟 A、苍鹰 B、大鸨 C、金雕 D、大秃鹫13,飞行最高的鸟类 A、大天鹅 B、北极燕鸥 C、苍鹰 D、信天翁14,飞行最远的鸟类 A、燕鸥 B、白头海雕 C、金雕 D、北极燕鸥15,羽毛最少的鸟 A、鸵鸟 B、蜂鸟 C、鸵鸟 D、天鹅 16,冲刺速度最快的鸟 A、苍鹰 B、王信天翁 C、游隼 D、尖尾雨燕17,振翅最快的鸟 A、燕鸥 B、角蜂鸟 C、猫头鹰 D、啄木鸟18,振翅最慢的鸟 A、大秃鹫 B、大鸨 C、大型鹦鹉 D、天鹅

A、金雕 B、猫头鹰 C、啄木鸟 D、天鹅 20,一只大山雀1天可捕食害虫 A、200多条 B、20多条 C、50多条 D、500多条 21,1只喜鹊1年消灭松毛虫 A、1500条 B、15000条 C、30000条 D、150条 22,1对杜鹃1天可吃掉柳毒蛾幼虫 A、500条 B、50条 C、10条 D、180条 23,1只啄木鸟1天消灭蛀干害虫 A、50多条 B、20多条 C、300多条 D、500多条 24,1只燕子1个夏天可吞食蚊、蝇等害虫 A、500多万条 B、100多万条 C、20多万条 D、10多万条 25,1只猫头鹰1年可捕食老鼠 A、100多只 B、500多只 C、1000多只 D、2000多只 26,1只土燕子在育雏期,每月能消灭蝗虫 A、16000只 B、1600只 C、1000只 D、5000只 27、在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地球上可能存在过160万种鸟类到现在,地球上剩下 A、16000多种 B、9000多种 C、160000多种 D、90000多种 28、请问下列哪种鸟不是候鸟? A.燕子 B.大雁 C.麻雀 D.天鹅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

鸟类趣味小知识

鸟类趣味小知识 水边有哪些鸟? 在河边或沼泽等水域的附近,因季节的不同而住着不同的鸟类。生活在水边的鸟儿,看起来都长得很象,其实仔细观察,不难看出它们的不同。除了小白鹭.白腹秧鸡.翠鸟.红冠水鸡等候鸟外,还有冬候鸟。这些冬候鸟每逢冬天来临时,会从遥远的北方飞到南方过冬。也有少数的鸟在夏天才会出现在南方,如鹤.秧鸡,此外反嘴鹬和小燕鸥只是飞过南方,居住生活在更远的国家。在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上有一个小岛――――海西皮岛,每年初春时,斑头雁.鱼鸥.鸬鹚.棕头鹤等十几种水禽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在鸟岛上筑巢繁育后代。到了初夏,岛上到处是鸟巢.鸟蛋和鸟,铺天盖地,鸟声鼎沸,一直传到几千米外,真是个鸟儿的世界。 红鹤聚在一起做什么? 红鹤常出现在沼泽.河流和湖泊附近。它们是有名的长脚鸟类,常常聚在水中觅食和嬉戏,有时还可以看到母红鹤在水上筑巢孵卵呢!红鹤在觅食时,会伸长脖子,用它那略微弯曲的嘴在泥水中寻找食物。它爱吃一些残枝败叶和水中的小动物。小红鹤肚子饿时,会用嘴轻敲母红鹤的嘴,母红鹤就会衔着食物放进小红鹤的嘴里,这种情形在鹤群中是最常见的。 红喉雀在哪里筑巢 在欧洲某些国家的森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红喉雀的小鸟。寒冬来临时,别的鸟儿纷纷飞往气候暧和的地方时,红喉雀不但不走避,反而在森林里更活跃了。为了御寒,它们会鼓起全身像衣服似的羽毛,或在地上跳跃。它们通常在树根或树洞里筑巢,而不在树枝上筑巢此外,红喉雀也常常徘徊在房屋的四周,希望能够觅得一点食物,这是红喉雀与其它鸟类不太相同的地方。其实,我们经常所见的麻雀也是不怕冷的,它们常年居住在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并不随季节迁飞。麻雀在屋壁.檐边或树洞里筑巢,平时主要吃谷类,生殖季节要捕食大量的昆虫,到了冬天,它们就寻找杂草种子充饥。有时你还可见到它在雪地里很活跃呢! 雉睡在哪里?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总要求: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生态学过程,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复习考试内容: 一、绪论 「要求」 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及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生态学 (2)种群生态学 (3)群落生态学 (4)生态系统生态学 (5)景观生态学 (6)全球生态学 3.生态学分支学科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 (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 (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 (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 (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4.现代生态学时期 (三)生态学的基本视角和研究方法 1.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现 (2)层次结构理论

2.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研究 (2)实验室研究 (3)系统分析和模型 二、生物与环境 「要求」 理解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l)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 (1)生态因子的概念 (2)生态因子的分类 (3)生态环境和生境 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6)限制性作用(李比希最低率、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二)生物与光因子 1.光照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照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影响 (2)生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l)生理辐射 (2)红外光和紫外光 3.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1)昼夜节律 (2)光周期现象 (三)生物与温度因子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知识点精解(1)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知识点精解(1)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答:宏观生态学: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生态学:对其内在机理实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思考题 一、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2.19世纪生态学的两本标志性的书籍。 3.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1、下列表述准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所以获得“泰勒”奖,被誉为 “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A.E.P.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 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5、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 时期和(C) A.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现代生物学 时期 6、20世纪,因为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 用水准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派,包括(北欧)(法瑞)、(英美)、(苏联)。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