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二)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1小题2分,共60分)

1.在泰国“欢乐春节”活动在曼谷唐人街盛大开幕;新加坡则举办了“新春音

乐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全球多地共贺鸡年新春。这表明( )

①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7年11月7日,经过一年多的封闭改造,四川科技馆迎来升级后试运营阶段的首次对外开放。据悉,四川科技馆开馆后将对市民免费开放,让成都市民

感受和体验科技之美。这样做是因为( )

①经济决定文化,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网络曾出现“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

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以下关于文化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120多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旅日作家萨苏说:“我们可以看到,1919年在台湾拍摄的照片中,台湾士绅的服装依旧是没有顶戴花翎的清朝士绅服装,保持中华衣冠,这一点难能可贵。”在这次战争后,台湾人民一直坚持着“中华衣冠”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

①具有明显区域性,各地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③具有鲜明民族性,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气派

④具有很强影响力,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在中国,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礼貌行为;而在日本,尽量别在地铁里给老年人让座,因为,老年人会认为你是觉得他老了不中用了。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③文化素养需要在一定的活动中培养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下列说法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

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④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7.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厦门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52个。如此之多的世界遗产,又该如何守护历史文化记忆?为此,我们应该( )

①开发文化旅游,打造世界遗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

②留住文化记忆,创新世界遗产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方式

③加强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④把脉文化内涵,坚守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一些地方出现了借传统文化、借依傍古人等进行“复古改名”的现象。例如鹿邑县欲改为“老子县”、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则在古装电视剧《琅琊榜》热播后悄然更名“琅琊阁”。各地纷纷加入“改名”混战的做法( )

①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②没有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联系

③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④没有坚持从本地的历史文化出发,在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继承

10.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但在当下,特别是在城市中,方言裹着人们的乡愁渐渐走远,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对于方言文化,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其流失是优胜劣汰的选择

②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交流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方言文化不能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④方言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应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它具有多元价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人民”;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

万事”。由此可见( )

A.在传统文化中,“礼”根植于人的内心,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

B.“礼”源于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

C.“礼”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

D.“礼”具有多元价值,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础

12.“河南坠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当今社会,坠子文化也面临着前景暗淡、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年来,“河南坠子”表演团队增强市场观念和观众意识,把坠子唱腔和炽烈火爆的现代音乐剧和歌剧元素有机结合,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坠子文化,让河南坠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 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一系列有趣、有料的活动让龙袍亮起来、让建筑动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引爆网络,获得网友纷纷点赞;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公众号,使孔子的形象生动可感……这些方式,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就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①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

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甲骨文记忆”展览精选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具有代表性的甲骨珍品65件,包括祭祀、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主题,通过展示甲骨实物、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学者研究成果集锦以及器物等,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甲骨文记忆”展览()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

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 从中国地理版图看,湖南、湖北、云贵、四川都是吃辣的“主战场”。这一现象折射出()

①饮食文化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②区域文化因交融而失去独特性

③不同的区域文化具有共同特征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中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2016年3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史料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持续守候。英雄的故事始终在民族的脑海中萦绕、在祖国的山川中回荡,英雄的精神始终在我们血液中流淌、在真诚中传递。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9 “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世界感受到友善和微笑,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我做的,你也能做!”这是题为《今天,我们这样爱国》的公益广告的解说词。这则广告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①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②必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表达爱国热情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丰富的内涵

④每个人都能通过点滴行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 2017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

( )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能够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1.2014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我们永远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之所以要永远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因为( )

①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中华民族精神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作用相同

③抗战精神是道德建设的核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观点最有可能出现在《意见》中的是( )

①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

②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

③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奏响文化主旋律,坚持思想一体化

④对文化霸权进行抵制,壮大文化软实力,让每个人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当今,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尤为引人关注。一方面,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形态抱有更多期望;另一方面,目前大众消费文化的供给似乎并不令人满意,大众议论颇多乃至纷纷“吐槽”。材料启示我们( )

①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②文化发展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要不断提高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4.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下乡活动。这将有利于( )

①加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推动社会进步

②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③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25.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微公益”的新理念一反“公益乃富人团体的慈善作为”这一观念,倡导普通大众从身边小事入手,汇聚点点滴滴的恻隐之心和举手之劳,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传递爱心。这说明( )

①精神文明建设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④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6. 2017年上半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涌现出了《白鹿原》、《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鸡毛飞上天》等多部口碑极佳的作品,剧组的“良心”创作、演员的精湛表演,让近年来习惯了看“抠图”、“替身”表演以及纯特效的观众大呼“洗眼睛”。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 )

①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艺术情怀创造精品

③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7.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有责任担当。以下所述体现“文化自觉”的有( )

①文化由经济决定,其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②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

先进文化

③做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

④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进程中,形成了中华优秀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28.2017年故宫年度大展中,诸多传世名作亮相,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故宫举办此次展览有利于( )

①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推动中华“精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③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

④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踏上旅程,享受难得的放松。然而,随着大量国内游客涌入旅游市场,一些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出现,这不但破坏了环境和中国游客的形象,也为旅游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此,我们要( )

①努力实施文化“走出去”,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

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③加强文化交流,熟悉并掌握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

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要求我们()

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凝聚文化共识

②全面承袭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补给文化滋养

③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责任,以坚定文化自信

④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铸牢文化根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近日,某校站上发布了一则“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抵制西方宗教节日”的通知,号召同学们发扬传统节日,不参与各类“洋节”庆祝活动,旨在弘扬优秀传统。许多学生在看到这则通知后,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情绪,认为没有抵制洋节的必要,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盲目排外。众多“洋节”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圣诞节等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被部分中国人曲解,变成了"狂欢的盛宴"。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人们做梦也没想到,过洋节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了部分国人的“习惯”,洋节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要坚守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基因,用时代“语言”植入现代素,确保传统节日保原味、增新味、不变味,激发更多文化认同、价值认同。

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综合评价对待节日的不同态度。(8分)

32.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人民日报》载文指出,80年前的那场伟大远征,创造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定执着顽强进取的伟大史诗。经过长征,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

党在思想上不断成熟,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用这束永恒的高光,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

长征精神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永恒的高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33.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这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11分)

34.材料:2017年1月6日,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推进标本兼治。所谓“治本”,就是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实现党员理想信念的巩固、政治立场的坚定、思想作风的清廉。只有从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全面从严治党才会从外在的强制约束,转化成为内在的自我警醒,才能形成“不想腐”的精神境界。

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如何治本。(11分)

2018---2019学年度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答案(二)

二、单项选择题(每1小题2分,共60分)

1.C 材料体现了我国的春节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并没有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①不选;全球多地共贺鸡年新春,这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也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④不选。

2.D ①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③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3.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题中“‘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以及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①②入选。③在材料中未体现;④中“物质力量”的表述错误。

4.D 本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台湾人民一直坚持着“中华衣冠”,并未涉及其他地区的民族,所以不能说明各地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①排除;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错误;120多年来,台湾人民保持着“中华衣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5.C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排除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交往方式,中日两国对“让座”行为的认识不同,是由于两国的文化不同,故选②④;③与题意无关。

6.C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借鉴的重要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文化的交流,②③符合题意;①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④强调了人民群众,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①不选,打造世界遗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与守护历史文化记忆并无直接关联;②错误,民族节日是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方式;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8.C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乡村承载的是传统的乡村文化,①错误;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多数人选择了城市的栖居方式,但对富有特色的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乡村因为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因为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而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②错误,③④正确。故答案选C项。

9.C 材料反映的各地纷纷加入“改名”混战的做法,是没有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联系,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②③项符合题意;各地纷纷加入“改名”混战的做法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但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联系,①项说法错误;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0.B ①错误,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交流融合,其流失并不是优胜劣汰的选择;③说法绝对化;②④正确。

11.A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不是法律,但是在某种意义上高于法律,根植于人的内心,是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但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也不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础,没有体现鲜明民族性。

12.C “河南坠子”经过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启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②④正确;①错误,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③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3.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的途径。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新“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就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里”,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以漫画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公众号”体现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创新,②④正确,选D;

①强调了文化创新对实践的作用,③强调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均与材料无关。

14.A 本题需要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侧重于强调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材料中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点;解答本题还要明确: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正确答案是A 。

15.D ①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②不合题意,“甲骨文记忆”展览

并没有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③④符合题意。

16.D ①错误,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②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17.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③④适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①是错误的,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18.A 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英雄的精神始终在我们血液中流淌、在真诚中传递”,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表明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①④符合题意;勤劳勇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②表述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D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必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表达爱国热情,这都不是这则广告能传递给我们的,①②不选;“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世界感受到友善和微笑,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这些都是爱国的表现,这则广告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丰富的内涵,③正确;“我做的,你也能做”这体现了每个人都能通过点滴行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20.B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该精神“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体现了民族精神能够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①④正确,选B;②与材料无关;③不选,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1.D 本题主要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④正确;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基本作用在每个历史阶段是不同的,为人民服务是道德建设的核心,②③错误。故答案选D项。

22.A 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的“坚持思想一体化”表述错误,我们坚持思想多元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错误,排除。

23.B ②错误,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无关;①③符合要求

24.C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作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下乡活动”旨在保障农民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所以③④正确;①不合题意,材料不是说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不合题意,材料说的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故正确答案是C。

25.B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发展与个人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材料中的“微公益”侧重于人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传递爱心,并未涉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①不符合题意;“从身边小事入手,汇聚点点滴滴的恻隐之心和举手之劳”体现了③;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普通大众开始加入到“微公益”,而“微公益”又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传递爱心,进而促进社会发展,④正确;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由人自身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而不是外部环境,②错误。故答案选B项。

26.A 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立足社会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艺术情怀创造精品。①②项符合题意;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项说法错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而不是方针,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27.D 题肢①说法错误,文化由经济决定,其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是所有国家的共性,与文化自觉无关;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体现了文化自觉,故题肢②符合题意;做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体现了文化自觉,故题肢③符合题意;题肢④说法错误,强调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形成过程,与文化自觉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8.C 故宫举办此次展览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

①不选;故宫举办此次展览有利于推动中华“精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公民文化素养,②正确;此次展览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文化产业发展无关,③不选;故宫举办此次展览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29.C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实施文化“走出去”,对于改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并没有直接作用,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①排除;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从根本上反映出部分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④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②正确;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③不选。故答案选C项。

30.A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要求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凝聚文化共识,①正确;全面承袭传统民俗文化的观点不正确,②不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要求我们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责任,以坚定文化自信,③正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不仅是要求我们铸牢文化根基,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答案】①文化即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对待洋节,应甄别优劣,不应盲目排外。

(4分)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因此,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不能忘记传统节日,必须弘扬优秀传统。(4分)

【解析】本题以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抵制西方宗教节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多样性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对待洋节应甄别优劣,不应盲目排外;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不能忘记传统节日,必须弘扬优秀传统

32.【答案】①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3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4分)③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3分)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长征精神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永恒的高光”。设问类型属于分析说明类,由设问可知,要求回答的是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而教材知识仅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是: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现实意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价值

导向。然后分层整理即可成为完整答案。

33.【答案】(1)示例一:赞成。(2分)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3分)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传统的汉字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网络新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3分)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网络新词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汉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3分)

示例二:反对。(2分)①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不利于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3分)②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网络新词是对传统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不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分)③网络新词是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好不尊重,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不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分)【解析】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这类题赞成也好,反对也罢,都必须说明文化生活理由。应注意分析材料,找出你赞成或者反对的信息点,然后对应相关的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如赞成。理由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应因时而变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等方面知识进行说明;

如反对。理由可从汉字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说明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不利于书写中华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不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不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加以说明。

34.【答案】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4分)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

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清廉务实的思想作风。(4分)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3分)

【解析】本题以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推进标本兼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设问指向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如何治本,属于措施类试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主要从倡导大众文化、奏响主旋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等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