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认数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又一次扩展。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数、操作、计算、解决问题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计数单位“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知道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根据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含义,正确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以及整百数的相应减法;能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计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千数

教学内容:教材16页例题、17——18页“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2、掌握个、十、百、千、万的计数单位,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

位顺序表。

3、探索掌握整千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4、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借助直观材料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直观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整千数和一万,会并结合具体的情景感受较大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谈话:你去过体育馆吗?能说说你见过的体育馆有多大?

2、出示教材中的体育馆图,追问:猜猜看,像这样的体育馆能做多少人?

3、告诉学生,这样的体育馆能坐一万人。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更大的数。那么,一万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从以前认识的数开始,来具体感知一万到底有多大。

二、新授内容:1、认识整千数

下面的这样一个大正方体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动画演示:一个一个数,一十一十数,一百一百数,)你是怎样数的?

图1

10

10个10个

一个

一十一百

一千

图2图4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我们就用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

(依次出示1-10个正方体)

问:这是几千?(3个正方体表示3个一千就是三千)

10个一千是多少?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讨论交流)

一起来数一数,一千,二千……一万。

一万里面有几个一千?

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2、整千数的读写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万有多大,看计数器,你能说说计数器上有哪些数位吗?(个、十、百、千)

在千位上拔上三个珠子,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在千位上拔上五个珠子,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一万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3、学生自主交流,练习在计数器上拨珠。

4、制作数位顺序表

师:谁来总结一下,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师:你能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卡片,制作一张属于你们小组的数位顺序表吗?

数位顺序表

……()

()

()

()

()

5、小组活动,制作数位顺序表。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P17页

2、3读出横线上的数,说说自己的感受。写出横线上的数(练习本)

P17/1填数轴图。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2)小组讨论:7000接近1000,还是10000?为什么?

2、口算练习

3、应用题:

图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奥运片断。邢慧娜跑一万米长跑,已经跑了8000米,还剩多少米?

4、做“想想做做”第7题

仔细观察题中的场景图,并读一读小明和冬冬的对话,说说你能知道什么。

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一个点表示少年宫的位置,提问:谁能在这条直线上标出小明家和冬冬家的位置?

追问:小明家和冬冬家的位置还可能是怎样的?

提出要求,他们可能相距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一算,再和同学交流。

四、小结

你了解了什么?对几千、一万这样的数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优等生:家庭作业;中等生:家庭作业学困生: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19例题、20及21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数、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读法,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计数器、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算一算:8000-2000=10000-7000=

2000+1000=2000+5000=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4、在千位上拨“3”,表示什么?与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又表示什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5、师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的题目,请

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数是多少?怎么读?

6、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

组成及读法。

7、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9、谁能来读一读“3002”这个数?学生先进行试读,在请学生来读。能不能读成“三千零零二”,在什么情况下两个“0”,只要读一个零?

10、读一读:30043040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516060308002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九千零二十元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在小组内读一读。教师组织交流,反馈情况。

6、“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完成,集体反馈。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优等生:家庭作业;中等生:家庭作业;

学困生: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21——22页6—11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德育目标: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0的读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2000+2000=4000+1000=3000+4000=

10000-2000=000+3000=

2、读一读:217630989001203023002003

3、6782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3004里面有3个()和4个()。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练习:

1、“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练习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反馈。

提问:每组中的两个数在读写中有什么不同?

6、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4、7、0、0、6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

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7、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8、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优等生:家庭作业;中等生:家庭作业;学困生: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第24页~26页“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合作与成功的愉悦。

德育目标:学生认识中国五岳,感受中国山水的美,教育学生要爱祖国,爱家乡。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432324()342

2、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二、讨论探究,掌握方法:

1、出示一台电视机的价格是2530元,一台空调机的价格是3680元,想一想:电视机和空调机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

(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

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32802380()2360

2380()82302380()3820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指名学生说比较的方法,然后完成在书上。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选择2——3题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5、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40124900710428956044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6、“想想做做”第6题。

两人合作,用数字卡片分别摆出两个四位数,再比较他们的大小。

7、“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

8、“想想做做”第8题。

学生读读中国五岳的名称和高度,再把这五=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看看在这五岳中,那个最高,那个最低。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好山好水实在太多,大家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优等生:家庭作业;中等生:家庭作业学困生:

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P27-281——9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一千一千地数,几千后面的数是一万?

2、10个一千是多少?

3、6000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

再用线连一连。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在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米的高原上,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2)世界上的鸟类大约有八千七百种。

(3)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我国挖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4)这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

4、计算:

7200-20007000+30008000-3000

6700-700600+300010000-6000

学生先做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5、填表

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1030人2914人3027人

(1)每天参观的人数个接近几千?

(2)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大约多几千人?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6、出示书上第6题,在○里填上〉或<。

998○10204800○40807103○7120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老师再组织交流。

7、比一比,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

如:2980接近3000,6926比3000多得多,3045比3000多一些。

出示:5880693099007260604479463045,让学生也用上谁比谁多得多?谁与谁比较接近?谁比谁多一些来说几句话。

8、找规律: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找规律的练习。待学生找出规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9、在括号里填什么合适

5()26〈531439()2〉3968

这道题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符合条件的所有答案。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优等生:家庭作业;中等生:家庭作业;学困生: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逐步形成估算的能力,发展估算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

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的:

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在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出示电梯图。P31(2)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

把它贴在电梯里?

在乘坐电梯时,要看清楚载重量,不能再电梯里跳动,打闹,注意不要被门夹住。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1、优等生:家庭作业‘中等生:家庭作业:;学困生:家庭作业:。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33——3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优等生:家庭作业’中等生:家庭作业;学困生: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四(教科书36——37页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估计: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篮球重650()

乒乓球重()杠铃重50()

三、填“〉”、“〈”或“=”。

800克()4千克3千克()3000克

2千克()1500克7000克()9千克

四、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五、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三年级上数学《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教案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

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三、1、教学例1. 1.方法一:激趣探究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 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1、列式并写出得数。 (1)6000除以3的多少? (2)3600除以4的多少? 2、抢答。(口算卡) 第二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课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难点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 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 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 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 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 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 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 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归纳类比、直觉判断、逻辑推理、建立模型和精确计算。这些能力和培养,将使人终身受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里程表(一)》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 863-(285+578) 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1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

形象性。因此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看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1课时 地图上认识方向…………………………………………………….1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和“做一做”,第5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方位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3.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结束,静下心来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也有甜。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为使以后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并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校能遵守学校纪律,出满勤干满点,团结同事,关心学生。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 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

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培优辅差。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对于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上课发言并进行指点,使他们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4、练习设计有度。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自主能力比较差,所以在练习设计时,从班级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面,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主,形式多样,循序渐进,让后进生吃得饱,又吃得好,力争使好、中、差学生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过程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1、以 4 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操场教学楼北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3、你说我做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 2 题。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1、出示主题图:2、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3、请同学汇报一下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5、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小组汇报讨论过程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问题: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 120 米,又向走了 米到游泳馆?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预习: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二、 谈话导入(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三、 学习新课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整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整册教案 导读: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过程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3、

你说我做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三维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

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和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5、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 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毫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量程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硬币、直尺、大头针、曲别针、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讨论回答: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4)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5)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根跳绳长2() 一支铅笔的长上18() 一张DVD光盘大约厚1() 2、根据一张DVD光盘大约厚1()填什么单位?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题1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观察后讨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予以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厚。(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各小组汇报测量的结果。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3)同学们的估计与实际的数据差多少呢? (二)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1厘米中间有十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毫米。大家数一数,1格中有多少个小格,又叫多少毫米?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学生交流后总结出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让学生归纳得出:1厘米=10毫米。 3、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让学生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得对不对。 (2)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让学生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电话卡、银行卡、医疗保险卡等) (3)学生合作完成: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势表示1毫米有多长。 4、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测量那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1)先估测,后判断。 (2)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

2020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0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 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 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 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 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 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 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 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 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 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 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 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 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 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 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 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 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 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 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 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 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 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 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三篇】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健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异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能你的见解是最优秀的一种方式说不准呢?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例外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合适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所以 12×3=36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结壮,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 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 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 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人教版2018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内含:新授课35个,练习课15个,复习课5个,总计55课时。 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单元面积 第六单元年、月、日 制作活动日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 我们的校园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 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 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 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 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 的感知。

2018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8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三篇】【篇一】 1.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解决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铺地砖展开的,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制定的计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除法含义的理解,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加强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二)核心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图理解分析题意,感悟用“画图”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解题计划,并能表述清楚,正确解答,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解题计划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先画一画,再填空 (1)在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中摆正方形,每行能摆()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能摆()行,你是怎么想的?共有()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在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中,摆长是2分米,宽是1分米的长方形,每行能摆()个,你是怎么想的?能摆()行,你是怎么想的?共有()个这样的长方形。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40里面有()个2。算式: 150里面有()个5。算式: 7200里面有()个9。算式: (2)填空 5平方米=()平方分米9分米=()厘米 70分米=()米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