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建设规划

“十三五”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规划(2016年-2020年)

初稿

二○一六年三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1)

(一)区位优势独特,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背景支撑 (1)

(二)城市禀赋独特,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综合支撑 (2)

(三)旅游业发展较好,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产业支撑.. 6(四)主要差距与挑战 (9)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理念 (14)

(三)发展战略 (17)

(四)发展目标 (19)

三、建设五大旅游目的地 (21)

(一)打造国际观光旅游目的地 (22)

(二)建设国际都市购物旅游目的地 (32)

(三)国际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建设 (40)

(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6)

四、实施六大提升工程 (51)

(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52)

(二)旅游服务提升工程 (61)

(三)智慧旅游提升工程 (70)

(四)旅游环境提升工程 (76)

(五)旅游品牌形象提升工程 (86)

(六)旅游开放合作提升工程 (91)

五、规划保障 (97)

(一)深化旅游改革创新 (97)

(二)投融资保障 (99)

(三)规划用地保障 (100)

(四)人才保障 (103)

(五)旅游统计 (104)

六、附:重点项目表 (105)

“十三五”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规划

(2016年-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旅游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机遇期。《“十三五”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规划(2016年-2020年)》,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年-2030年)》编制,是全市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及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及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带动就业、普惠民生、扩大开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展望“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向纵深推进,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及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战略深入实施,重庆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更加凸显,旅游发展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将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区位优势独特,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背景支撑重庆位于我国中西结合部,拥有全国最大的内河枢纽港口,在国家区域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肩负着多重国家使命和职

能。在国家东中西空间开发战略格局中,重庆是西部开发开放重要的战略支撑,是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肩负着引领和带动西部广大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使命;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重庆是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与成都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是全国优先和重点开发区,成渝城市群是全国四大城市群之一,承担着引领和带动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及人口布局、城镇职能分工的重要任务;在国家对内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重庆是国家内陆开放高地,引领和带动广大内陆地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向东融长江经济带,通过渝新欧铁路大通道向西融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渝昆泛亚铁路大通道向南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家深化改革战略格局中,重庆是全国唯一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先行示范的历史使命,等等。

重庆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其肩负的国家使命和职能,不仅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成为优先和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布局,随着“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向纵深推进,重庆已站在全国对内对外开放前沿,有利于加快融入国际分工与协作体系,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及产业布局。这不仅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为重庆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重庆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助推中国旅游业走向世界,也是新时期重庆的新作为和新担当。

(二)城市禀赋独特,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综合支撑

伴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世界城市化和城市

世界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不仅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前哨阵地,也是建设国际旅游目的战略高地。重庆独特的城市禀赋能够为旅游功能的国际化构建及认同提供综合性支撑。

城市规模大,功能要素承载力强。重庆主城建成区700多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700多万人,是西部最大的首位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市把“建设城乡统筹的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重庆主城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2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000万人以上。随着五大功能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发展新区不断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迈进,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为核心、城市发展新区为外围的城市密集区的轮廓会逐步清晰,远景将形成2.3万平方公里、2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或超大城市。这个区域是重庆的重点开发区,城市建设和发展整体上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伴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推进,将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普惠共享的格局,不仅为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及人口聚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旅城融合发展,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难得的契机。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大都市区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地区形成联动发展、差异发展格局,旅游功能构建及要素集聚空间尺度大、有纵深、有层次、有特色,旅游功能和要求综合承载能力强。

城市开放度较高,经济外向性必将带动旅游功能的国际化。开放平台建设优势突出。目前,重庆有两路寸滩保税区(8.37平方公里)、西永综合保税区(10.3平方公里)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0.16平方公

里),开放平台个数和面积独步中西部,与东部相比排位靠前,三个保税区与水港、空港和铁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一类口岸相结合,形成三个“三合一”的格局,在中西部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欧陆上货物贸易主通道,过境国际集装箱通过量占阿拉山口国际货物运输80%以上;长江黄金水道通过多式联运承担周边省市货物周转量40%。开放型经济发展潜力大。进出口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14年达950亿美元,5年增长7倍。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2014年新增外资市场主体583户,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5000多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60多户。2015年中国西南美商会在重庆发布了《2015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继2014年之后,重庆再次成为外资企业首选入驻的中国城市。口岸经济及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大。依托三个“三合一”口岸,重庆将形成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保税贸易等五大服务贸易以及临港高端制造、口岸金融、口岸数据业务等新型业态。2015年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户重庆,将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推进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合作。口岸经济、服务贸易发展及中新(重庆)项目实施,有利于提升重庆西部“战略支撑”及长江经济带“中心枢纽”集聚辐射功能,引导外资广泛布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结算等价值链全流程业务,引导本土企业积极稳妥开展海外投资、跨国并购,拓展国际市场。重庆内陆开放持续推进及外向型经济

快速发展,不仅会不断改善硬联通和软通关条件,提升旅游功能的国际化水平,为国际商务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还会为旅游业“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条件,为旅游资源的国际整合、旅游市场的国际拓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城市综合交通发达,有条件成为区域国际游客交通集散中心。重庆已形成以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内河航运枢纽为支撑、西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已建成“一大三小”机场体系,“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国际航线布局,构建覆盖世界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江北枢纽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超过5000万人次,增加一个支线机场,发展通用航空;已建成“一枢纽十一干线”西部最大铁路枢纽,“十三五”期间,还将新增1000公里铁路里程,进一步完善“米”字型铁路网,开通渝新欧旅客列车;已建成“三环十射多连线”高速公路网络,路网密度已达到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十三五”期间将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连线”的格局;已建成“一干两支”内河航运体系,“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整治并改善干支航道500公里,构建起以“一干两支四枢纽九重点”为骨架、以航运集聚区为支撑的内河航运体系。随着“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目标的实现,重庆在区内与区际层面的可通达性将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为建设区域性国际游客交通集散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旅游业发展较好,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产业支撑

重庆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旅游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有品位、有特色,旅游腹地纵深大、资源富集。现有发展基础及潜力,能够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提供产业支撑。

重庆旅游业呈快速发展态势,旅游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重庆围绕建设“中国旅游强市、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总目标,以提档升级为主线,以打造旅游精品和旅游品牌为抓手,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持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14年,重庆接待海内外游客3.49亿人次,年均增长16.59%,其中,国内旅游者3.47亿人次、入境旅游者263.76万人次、出境旅游者120.84万人次,年均增幅分别为16.75%、13.99%和22.96%,入境旅游人次超过四川、湖南,与陕西、湖北基本持平;旅游总收入2003.3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54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9%和14.01%,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国15位,旅游业空间产出强度为243万元/万平方公里,按照这一指标排序,重庆在全国的位次可大大靠前,旅游外汇收入超过四川、湖北、湖南,略低于陕西;旅游产业增加值达803.14亿元,年均增长22.23%,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5.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常年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近40万,提供间接就业岗位近200万,近五年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累计实现脱贫人口42万,占全市扶贫对象的20%。随着旅游综合实力增强,重庆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4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发达旅

游城市排行榜,重庆首次跻身第三位,列北京、上海之后。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重庆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突出,部分资源具有独占性和世界吸引力,可构建层次化系列化世界级的旅游吸引物体系。重庆旅游资源单体共4042个,涉及8主类、39亚类、110个基本类型,优良级单体旅游资源219个,其中,五级以上最优级旅游资源30个,4级以上92个,三级以上97个,涵盖了大都市、大乡村、峡谷大川、温泉湖泊、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多种类型。通过持续开发,目前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景区景点或旅游吸引物1200多个,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149个,其中,5A级7个、4A级66个,已成为重庆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

从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视角分析,重庆打造国际旅游吸引物的潜力较大,至少有三个方向的旅游资源既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又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是重庆主城,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江城山城交相辉映,被国内外生态专家誉为世界少有的天然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厚重,既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的集聚地,被誉为与伦敦齐名的二战英雄城市;综合功能齐全,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及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物流中心,是跨国企业总部布局中国中西部的首选城市之一。“十三五”期间,除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景区景点之外,抓住主城规模扩张阶段这一发展契机,在城市新区开发过程中,切实做到旅游从城市规划建设前端介入,真正实现旅游与城市、旅游与产业融合,结合重庆城市地域文化,顺应现代旅游消费趋势,瞄准游客目标市场,

以观光、商务、购物、美食、文化娱乐为主线,结合城市地标建设、商圈及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体育文化设施及产业园区建设,等等,打造系列旅游吸引物,并重点策划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项目。二是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是国家向世界推介的10条重点旅游线路之一,是国际知名的旅游符号,也是重庆名扬世界的旅游名片。长江山峡集雄奇的自然山川、丰富的历史遗存、自然生态及民俗风情于一体,两侧腹地空间尺度大。“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分别新增铁路及高速公路各1000公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可进入性增强,除了现有邮轮旅游、景区景点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之外,腹地资源开发会展示广阔的前景,将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山峡旅游世界影响力。三是国家旅游度假区。目前,武隆仙女山是我市唯一的国家旅游度假区,通过十多年的集中打造,仙女山在国内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逐步得到国际游客的认知。我市类似仙女山的旅游资源富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会大大缩短资源地的时空半径,许多类似仙女山这样山川秀美、生态优良、民俗风情浓郁的旅游资源潜在优势会转化为市场优势,可按照旅游主导原则及国际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系列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和培育世界级旅游吸引物。

旅游腹地纵深大、资源富集,为重庆建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提供重要支撑。重庆与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陕西接壤,这些省市旅游资源富集,汇集了武陵源、黄果树瀑布、乐山大佛、峨眉山、317/318、青城山、九寨沟、黄龙、神农架、三峡大坝等一批世界遗产、精品景

区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鄂东、湘西、黔北、川东北、陕南历来是重庆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也是重庆旅游经济的腹地,五省市也是重庆旅游发展紧密合作区域。随着区域通用航空、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进一步改善,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将形成联动发展格局,构筑起环重庆的“最美中国”黄金旅游圈,为重庆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差距与挑战

重庆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基础较好,潜力较大,时机也较成熟,但同时也要看到差距还较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较多。

重庆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旅游经济总量小。2014年,重庆旅游总收入2003.37亿元,纵向比增长较快,空间产出率优势突出,但与省级单元横向比较,近几年徘徊在全国13-15位之间,在西部徘徊在3-5位之间。旅游业增加值803.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63%,与行业公认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增加值占经济总量7%的低限值还存在差距。入境旅游规模小。2014年,重庆旅游外汇收入13.54亿美元,纵向比增长较快,也大大高于全国近5年平均增长水平,但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仅为 2.38%;入境旅客为263.76万人次,离行业公认的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人次一般应达到500万人次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入境旅游人次占全国入境旅游人次比重达10%,与旅游外汇收入极不对称,说明许多为过境性游客。重庆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多种原因,从主观上看,根本

性的原因在于大旅游观缺失,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构建滞后。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与城市开发建设脱节。如主城两江四岸、四山等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在特大城市中更是绝无仅有,但由于旅游与城市融合的理念缺失,大量岸线资源、山体森林资源等公共生态空间被住宅等封闭的私人空间不断蚕食和侵占,天然的生态之城严重缺乏公共生态空间;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大量挤占公共绿地和配套的停车场(用作地下商场或超市),几个有影响的购物商圈,都是在旧城基础上改造形成,不仅严重缺乏公共绿地和游憩空间,休闲、观光等功能缺失或严重不足,行路难、行车难、停车难成为常态,购物环境大打折扣;新区建设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多架马车”分而治之,加之很多时候为开发商主导,其结果,要么是工业园区,要么是封闭的房地产小区,十年大规模的城市新区开发,基本没有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地标性建筑,也没有形成类似“上海新天地”集城市地标、商务办公、观光休闲、时尚消费与文化娱乐于一体,具有国际广泛影响力的城市新兴经济综合体。遍地都是一些开发商为住宅小区自我配套脏乱差的“好吃街”。最具潜力打造世界级吸引物的主城,丧失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主动作为的“十年黄金期”,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及区县城的情形也大致相同。由于旅游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城市开发建设与旅游两张皮现象突出,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无法向城市附着和延伸,严重影响城市品质和旅游副加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好在无论是主城还是区县城市未来仍然处于规模

扩张期,还有亡羊补牢的机会。

二是旅游与产业脱节。与金融产业脱节,卢家嘴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吸引物。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江北城是全新打造的金融集聚区,并配套建设了十大文化工程的两大工程,但由于公共空间不足,旅游配套设施和功能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旅游吸引物。与制造业脱节。重庆是全国知名工业重镇和老工业基地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全市有大小工业园区30多个,汽车、摩托车产业是重庆的优势特色产业,世界最大的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电子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座落在重庆,但工业旅游几乎还是空白。与物流产业脱节,重庆是西部最大的综合物流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和现代化的航运中心,同时配套有保税区,又是进口商品口岸,从旅游视角看,这些都是重庆市的独占资源,但由于旅游配套功能不足,可进入性差,难以形成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与农业及农村结合走偏,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欧洲的实践表明,乡村也可以打造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和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在乡村,大量国字号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都在乡村,除此之外,这些景区或交通大通道周边,还有许多海拔在800米以上,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空气清新凉爽、民俗风情浓郁,具有高端开发价值的旅游优良资源。但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严重走偏,一方面,这些优良资源几乎都被旅游地产圈占,在实际开发过程,“旅游”成了噱头,干的都是住宅房地产,几乎千篇

一律地照搬西式建筑风格,地域的建筑文化、民族风情荡然无存,出发点和动机就是满足本地或周边居民消夏纳凉,照这样开发,不可能成为国际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真正用于旅游接待的农家乐,由于基本没有社会资本投入,长期处于小散弱、脏乱差的状态,同时,由于规划长期滞后,地域建筑文化和风格几乎全部丧失。

三是创新不足。长期以来,在旅游吸引物的打造过程中,局限于现有景区景点改造提升,或现有资源开发,过度依赖旅游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创新发展不足。适应旅游主题化趋势,引入有实力、或世界知名品牌的战略投资人,在进入性较好的区域,通过文化生产整合旅游全要素和时尚元素,打造集观光休闲、运动健身、参与体验、购物、时尚消费、文化娱乐等于一体,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引领性项目目前还是空白,如上海迪斯尼、成都万达旅游文化城相类似的项目。

重庆旅游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面临“大旅游”与“小管理”的挑战。旅游业之所以是带动行业最多的产业,是因为旅游业涉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产业发展、综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众多领域,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全过程,已成为全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产业。切实树立大旅游观,实施全域拓展,全要素整合,全产业链、价值链开发,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由于旅游吸引物打造、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环境建设、市场监管等,几乎涵盖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职责,还需要全民参与。现实中旅游主管部门“小管理”职责、在许多涉旅领域和事项中基本缺

乏话语权的状况,与大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极不适应,大旅游从观念层面落实到行动,切实确立旅游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还面临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的挑战。二是面临本土化与区域一体化、国际化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我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和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国际化新阶段。确立区域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客观上要求增强旅游资源的区域化整合、市场化配置能力,提升旅游吸引物及配套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有效拓展区域、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无论是从投资和消费来看,重庆旅游本土化特征明显,既面临自身旅游吸引物及配套服务等有效供给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制约,又面临周边省市旅游业强势崛起的竞争挑战。三是面临旅游消费趋势变化大与旅游业态及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的挑战。随着旅游全民化大众化的到来,旅游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与多样化、散客化与自助化、休闲化与体验化、精致化与高端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丰富,对旅游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游客不再满足于刚性功能化需求、传统观光性游览和简单应酬式接待,进而追求旅游过程中的柔性体验式阅历、时尚休闲性度假和精致人性化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文内涵注入。这就需要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传统的粗放开发和经营面临挑战。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及长江经济建设、重庆五个功能区域战略及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契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发展大旅游、推进大融合、提升国际化为主题,充分整合国内外旅游要素,深度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吸引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规范、技术及标准体系,着力创建竞争有序、绿色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不断增强重庆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启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新征程。

(二)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旅游创新,培育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快供给侧改革及投融资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保持旅游业投资较快增长,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壮大旅游新供给;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旅游+、互联网+,加快旅游产品创新、要素创新、业态创新、

产业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满足国内外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培育旅游新需求;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与综合产业、综合市场监管相适应的大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旅游业由过度依赖资源驱动、低水平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旅游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按照全市一盘棋、联动发展、差异发展的要求,统筹空间开发和要素配置,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把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区域性集散中心;把城市新区打造成为高水平旅游度假产品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休闲度假需求的环城旅游休闲度假圈,与核心区和拓展区形成大都市旅游区格局,成为重庆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载体和战略平台;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打造成为国家长江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带的核心载体,把长江三峡打造成为国家旅游风景廊道和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成国家武陵旅游圈的核心载体。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之间旅游资本、客源、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按照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的要求,增强主城旅游资源整合配置和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县城积极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际化特色旅游城市,增强城市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创

建景观型、文化型、产业型、交通型、区位型等各种类型的中国特色旅游城镇,充分发挥旅游城镇对乡村地区的旅游集散功能和产业带动功能;推进“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推广计划”,培育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乡村休闲示范区,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以城带乡、以乡惠城、城乡对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三峡库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建设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保护三峡水体及大坝百年安澜是重庆肩负的国家使命,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五个决不能”底线。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坚持保护优先,推进旅游绿色开发;建立生态补偿、绿色认证等绿色发展和监管机制;推行旅游业合同能源管理,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转型。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把重庆建设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国际知名生态旅游城市。

——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对内对外开放大战略,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内陆开放高地。以国际航线建设和整合为契机,加强与世界枢纽城市旅游合作;依托渝新欧铁路大通道,以铁路班列开通为契机,加快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合作;以渝昆泛亚铁路大通道为依托,加强与南亚及东盟经济区旅游合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以“三个三合一”开放口岸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推进入境旅游签证、

通关、通航、入境的便利化,巩固传统入境游客市场,拓展国际入境游客新市场。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战略平台,按照互利互惠和多赢原则,建立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新机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互惠共享,构筑环重庆的“最美中国”黄金旅游圈,与周边省市一道,联手打造中国旅游发展增长极。

——坚持共享发展。扩大贫困人群及低收入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覆盖面,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建设旅游共享经济平台,打通“需求-产品-交易-服务-分享”整个旅行闭环,降低交易边际成本,提高服务性价比;加强创业就业培训,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水平;增加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全民共享水平;规划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权益。

(三)发展战略

——实施规划引领战略。以规划整合资源、引领发展,突出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推进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多规合一,保障旅游发展用地,增强旅游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重大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话语权,改变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增强旅游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引领性和可实施性;加强乡村旅游规划镇、村覆盖,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年度供应计划衔接,增加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用地类型。

——实施全域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调动各级政府发展旅游的重要抓手。实施旅游全域发展战略,就是要按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