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实践研究

ft代做疔2019/4A

专题研究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实践研究

文/上海市上海中学国际部姚昇华刘炼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上海市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段构建了以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过程体验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课程。通过分层次的创新课程学习,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发展。其中,硬件、软件的同步构建,专业化、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是创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STEAM教育理念创新课程

STEAM代表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其本质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以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导

(上接第5页)

与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三个学期共收到240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TEAM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95.9%的学生希望继续深入学习自己所选择的STEAM课程,99.2%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更多的STEAM课程。学生觉得通过STEAM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其中“问题解决能力”(59.4%)、“创新思维”(48.4%)、“团队合作能力”(44.3%)排在前三位。STEAM课程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很重要。从学生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来看,选择STEAM课程的学生,更多地想从事跨学科领域(36.5%),其次为工程领域(2&3%)和科学领域(23.8%)。这一实践效果的形成除了学校已有的课程体系支撑之外,更多的得益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数字化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调查显示,有74.9%的学生认为学校STEAM课程的开设效果离不开“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的学术探究氛围”,68%的学生认为学校STEAM课程的开设与现代化创新实验室建设紧密相关。

结合课程实施中积累的学生反馈和教学反思,在STEAM课程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关注课程的衔接性。STEAM课程不应是架空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上的,而应与校内课程有机融

合。作为STEAM课程的铺垫,学校宜在常规分科课程之外,设置相应的STEAM共用技术课程,奠定工程和技术知识基础。STEAM课程的延伸一般为基于课题向,以学科整体化和系统化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公民为理念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段的创新体验与实践课程便是

(下转第7页)

研究的专门课程,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体

验更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STEAM课程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需要与大学、企业进行全

面合作,打通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路径。

二是关注课程的开放性。项目涉及的内容是开放的,不仅仅局限在这五门学科领域,可以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引入学科之外的视角,会更有助于STEAM 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的场地是开放性的,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教室、一个实验室,甚至可以跨越学校和国界,整合线上和线下,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体验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

三是关注课程的生长性。跨学科的STEAM的生长性表现:课程的内容是动态的,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表现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课程内容;项目的结果是开放性的,并没有预设的答案。STEAM课程的实施重要的是留给师生充足的创造空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不断萌发生长出新的解决方案。探

参考文献:

[1]吕延会.STEAM教育的核心精神[J].当代教育科学,2017(5).

[2]杜文彬,刘登环.走向卓越的STEAM课程开发—

—2017美国STEAM教育峰会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8(02).

6

2019/4A危代永手专题研究

在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的以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过程体验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课程。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定位

迅猛发展的科技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教育正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人才观的重新定义;二是教育路径的重新塑造。面对这两大挑战,上海中学国际部构建了以培养自主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者课程,并对该课程规划了三个学习者培养的子领域:核心学术类课程、兴趣发展与素养类课程、创新体验与实践课程。其中创新体验与实践课程包含了科学类、文学艺术类、工程技术类、综合类等三十多门强调动手操作、体验式学习及实践性学习的课程活动,对实现自主学习者培养、指导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丰富与平衡学校课程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架构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层次性,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针对这一特点,我校的创新教育在实施形态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科素养启蒙、体验式创新学习和情境式实践学习。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实现学科知识整合,完善知识形态与技能储备,达成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研究。

1.第一层次学科素养启蒙

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以专业思维的形式体现。我校的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启蒙阶段,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就该层次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依托于核心学术类课程,如科学、数学、地理的探究性学习等。在核心学术类课程方面,各门课程都设置了具有学科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趣而又新颖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

2.第二层次体验式创新学习

在这一层次的学习中,活动主要以既定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及自主任务学习的形式展开。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进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3.第三层次情境式实践学习

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培养这部分能力,学生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为未来学习与社会做好准备。基于上述原因及学生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我校将情境式实践学习设置为创新课程的最高层次。在这一层次的学习活动主要以一个个独立科创课题的形式展开,而课题的方向主要围绕科学、工程技术及人文社科,课题成果可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内外科技类竞赛。在这样的情境式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科及课堂的界限被打破,学习以无处不在的非正式形态存在。学生得以像从业者或者专家一样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研究活动,把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效迁移并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实现自主创新。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实施保障

创新课程的设计重视硬件与软件的同步构建,重视个性化指导。在硬件方面,国际部初中段新建设了十多间现代化的创新实验室,如创客中心、机器人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全面支撑创新体验与实践课程在校内环境中的开展o在软件方面,创新课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自研式、合作式及开放式的态度。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部的各个教研组、工作部门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青年骨干教师被吸纳到创新课程的授课团队中来,这些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及兴趣爱好的教师是课程多样性及丰富性的有力保障。同时,上海中学国际部本着合作与开放的精神,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十多家科研院所与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就实验室建设、课程开发、课题指导、科普及交流活动等展开了具体工作。通过各类科普及交流活动的展开,良好的科学氛围在学校慢慢形成,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被增强,探索科学的激情也被激发。探

参若文献:

[1]Rabalais,Mark E.STEAM:A National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ts into STEM Instruction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 Achievement[D].Acadiana: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2014.

7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经验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质就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对于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就应该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存在诸多问题。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也经历过不同时期,多次教改,发现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脱离实践,或者措施不力,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呢?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1.思想保守。 很多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唯恐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对学生不放心,放不下,怕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校园内。很多知识、道德、情感都全部在课堂灌输,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学的

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教学目标单一。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重视认知目标,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探索精神萎缩,剥夺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3.远离生活、脱离实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应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把学校看作鸟笼子,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应试教育。这种强烈的书本化倾向,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的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是更好的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其目标体系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创新素质贵在实践。 1.实践能丰富学生经验。 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的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我,

教育创新与课程整合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关系 专业:教育技术学 班级:2010级一班 姓名:杜佳慧 学号:100401041103

论述教育创新与课程整合的关系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课程整合的关系;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 教育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什么是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Educational Innovation) 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的教育活动有具体的教育目标,总的来看,教育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创新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 教育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等,几乎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进行着创新活动,如学校的创立、课本的出现,都属于教育创新。而其中教育观念的创新、个人知识的创新和教育行为的创新是主要的内容。 教育观念的创新。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个人知识的创新。作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新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 二、教育创新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教育实践与创新

I 教育实践与创新 第八期 2008. 5 目 录 班主任工作 在“ 2008年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与点评”会议上的讲话 ........................ 蒋思彬 倾听?陪伴?引导 .................................................. 陈 璐 做一个推手我很开心 ................................................ 汪劲松 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 ................................ 白真玲 开好班会课,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 林 遥 班主任工作的五点感受 .............................................. 王东杰 文理科班级管理的思考 .............................................. 梁 宏 教育理论 “有效性”一一物理教学的价值回归 ................................. 杨学切 搭建问题平台 激活主体意识 .............................................. 李 杰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习思维有效性的培养 .............................. 梁弘文 教学研究 对高考作文个性化的探讨 陈毓秋 感悟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李杰 高三政治教学的点滴体会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 高三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06-07 年高三英语备课组小结 经验交流 林其明 邱秀华 吴享平 英语备课组

浅析中学生创新教育

浅析中学生创新教育 摘要:分析中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学生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辨证法理论,剖析了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验式 1 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

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基础—实践—创新—综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6333540.html, “基础—实践—创新—综合” 作者:王绪振胡庚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 摘要:文字与版面设计越来成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文版设计思维是设计品完成的 保证。本课程教学改革以“基础→实践→创新→综合”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手绘及上机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文版形式变化、视觉分割等原理和方法,案例、项目为教学方法贯穿其中,最终达到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文字与版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10-02 一、课程现状分析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为2012年新建专业,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除了结合当今大设计产业文化背景、省内外同类院校专业设置方案、当地创意产业需求等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根据我院的师资、软硬件设施等实际情况而设立的课程,所以专业建设并不完善,课程设置有待商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也是按照同类院校专业模式模仿开展,但横影学院办校特色明显,笔者也更愿意创造一个别具一格的特色专业,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授课班级现阶段的教学重点正在由职业基础课程转向职业核心课程,而文字与版面设计则是这个转变过程的一门中心课程。本课程在专业设置里面属于基础课程,但具体来说应该是一门由基础课程向专业核心课过渡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技能课程(也有一些院校称之为基础专业课、必修专业课)。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手绘和上机操作功底,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创造及视觉空间分割和色彩知识的应用,形成完整的字体设计思维,也为后期书籍装帧设计、平面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与大多数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科目设置基本一致,将“文字”与“版面”原本属于两门的科目结合起来,形成“文字与版面设计”渐进性质的课程,课时稍有压缩。但课时的减少给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压力(实际证明课时的确太少,课程结束后还有众多重要问题诸如版面设计中色彩知识应用、视觉空间原理及绘制等还没有完成,建议应由40课时改为64课时或“文字”、“版面”课程分开)。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的实施过程 (一)教材选定 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本课程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向,为学生挑选合适教教材。本课程选择沈卓娅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字体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2009-10-23 09:12:43 阅读23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好书。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内容:一是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六个基本理念,结合小学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并且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六个基本理念的含义,帮助我们教师具体理解新理念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二是阐述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产生的变化,以及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第二部分汇集了40个教学设计实例。这些实例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尽管新课程实验刚刚在一、二年级进行,但本书不仅适用实验区的教师应当按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学,同样适用其他学年的教师也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 地体现新课程的理与方法。 事实上,许多第一线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实验结果的真正提高取决于每一个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本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教学第一线教师亲自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 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地理板图,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操作地理模型,上讲台指图,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看地理录像片,使学生能形象地观察到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 们努力探究地理科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展示才华,拓展思维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精神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精神21世纪就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资源、资本竞争演变成当今科学技术与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这些竞争聚焦于一点就就是教育的竞争。 纵观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整个教育事业才步入正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愈演愈烈。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们不再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压抑了学生们创造的热情与创造的能力。我国的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第一,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把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她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她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出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她过多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五,她过于封闭、陈旧,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力,就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脱离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经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与谐发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人就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考活动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摘要:结合“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章从课程发展历史沿革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概况 1.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历史沿革与发展是与我校创新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部分教师自发成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小组,探索“三小一环”(小专题、小调查、小发明,并纳入课程教学环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1997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设置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开设创新实践系列课程,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基地,以及向各院系辐射的创新实践分基地[1,2]。2003年,学校批准成立“大学生创新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平台。2004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创新教育被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2007年,学校在原大学生创新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组建了校级实验中心——创新实践中心,承担了全校创新实践系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创新实验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特色课程。 2.课程体系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不同于常规按学科或专业划分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理念,从问题—理论—实践等三个环节构建了创新教育通识基础教学、创新教育专业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修学本门课程的学生首先全部参加第一部分课程学习,完成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从智能控制、智能建模、软件工程及多媒体技术四大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并完成所选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三部分内容和目标如下: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盏明灯,再次为我们明确方向,把握新课程理念,重构新课堂教学奠定了信心。 这次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的,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观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初中文艺晚会主持稿_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女:各位领导、专家男:各位来宾、同行 少女:爷爷、奶奶、 少男:叔叔、阿姨 合:晚--上--好! 女合:今天,我们来到了大别山中 男合:今晚,我们相聚在毕升故里 女:好大的大别山呀! 看见你,我就感慨万千 少 女:好深的情和意呀! 想起你,我就惊叹不已 男:此时此刻 是不是撩起了您对大别山爱慕的情怀 少男:对,此时此刻 我们对大别山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女:“大别山”是今晚演出的话题 少女:《创新之歌》是今晚汇报的旨意 女:当年刘邓大军离开这里时 一声声呼喊:再见了大别山! 男:今日我们再次来到这里

一句句感叹:好大的大别山! 少女:来吧,让我们共同抒发 大别山情怀! 少男:唱一曲大别山人的《创新之歌》吧 汇报演出---- 合:现-在-开-始 女:让我们共同迎来第一个节目:《开门红》 男:脑海中忘不了刘邓大军离别时的一声声呼唤,耳朵里常响起刘邓大军离别时的一声声再见, 请看歌伴舞《再见了大别山》 少女: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 请看由长冲中学创作的雕塑剧《创新之歌》 少男: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当聋哑儿童用无声的肢体语言 表达出这种特殊的情感 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叹? 请看由特教学校师生倾情捧出的歌伴舞《爱的奉献》女:民族舞优美温馨 拉丁舞充满激情 实验中学的拉丁舞肯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男:蕲春的药材,陶河的天麻

黄梅的戏曲,英山的绿茶 请看由温泉镇小学改版的黄梅戏《对茶花》 少女:创新教育就是好! 创新教育实在妙! 请看红山中学表演的群口快板《创新教育乐陶陶》少男:大别山是英雄的山 大别山是神奇的山 请看女声独唱---好大的大别山 女:扭一曲秧歌舞,表达山里人的情怀 扇一缕山里风,传达教师的关爱 请看幼儿园教师表演的《健身秧歌》 男:创新教育带来了教育的希望 创新教育寄托着师生的理想 请看实验中学的综合素质表演 少女:神州十三亿,人人爱祖国 洞庭八百里,处处展风光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八百里洞庭是我家 请看长冲中学表演的歌伴舞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女: 少男:56个民族56支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