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必修一

1. 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2. 单糖:不能再分解的糖。包括葡萄糖和果糖、半乳糖。

3. 二糖:由两个单糖组成的糖类。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4. 多糖:许多葡萄糖分子连在一起形成的糖类。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元。

5. 葡萄糖:细胞内的主要单糖。

6. 果糖:单糖,在生物上是还原性糖。

7. 蔗糖:可以水解为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

8. 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组成。

9. 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

10. 淀粉: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11. 纤维素:结构性多糖,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12. 糖元: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13. 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可以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14. 非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糖类。

15. 脂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少量的N和P。分为脂肪、类脂和固醇类。

16. 脂肪:生物体储存能量,保存体温的物质。

17. 类脂:主要是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18. 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9. 胆固醇: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膜的正常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0. 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21. 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22. 植物蜡:脂质的一种,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23. 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24. 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区别由R基决定。

25. 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从外界环境直接获取的氨基酸。有八种: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婴儿多一种:组氨酸。

26.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合成的。

27.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28. 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29. 二肽: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30. 多肽: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31.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32. 蛋白质: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大分子,由一条或多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3. 核酸:生物大分子。核酸包括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34. 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

35. 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

36.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

37. 细胞质: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和细胞核以为,其余部分都是细胞质。

38. 原生质体:把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全部内容称为原生质体。

39. 细胞膜:又叫质膜,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40. 脂双层:即磷脂双分子层。

41. 单位膜: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

42. 膜蛋白:全部或部分镶嵌在膜中的蛋白质。

43. 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44. 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使水分子和选择透过的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其他离子以及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这种特性叫选择透过性。

45. 细胞壁:植物细胞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细胞壁与细胞的通透性无关。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与植物细胞壁不同。

46. 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为的液体部分,是一种透明、粘稠、流动着的物质。

47. 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内质网有两种,一种是粗面内质网,上面有核糖体,一种是光面内质网,上面没有核糖体。

48.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9. 高尔基体: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是真核细胞中物质的转运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功能。

50. 溶酶体: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里面有多种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的降解,这些酶原来存在于高尔基体中。

51.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构成,两层膜的结构基础都是脂双层。外膜平整,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嵴,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的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2. 质体:植物细胞和藻类中具有的一类细胞器,分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储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一类有色体是叶绿体。

53.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内部是液体的基质,浸在基质中的是基粒,基粒是由一个个空腔的类囊体垛叠而成。

54. 液泡:细胞中一种充满水溶液的、由单位膜包被的细胞器,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55.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水溶液称为细胞液。

56. 细胞骨架:包围着各种细胞器的,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支架。

57. 微丝:组成细胞骨架的一种纤维蛋白。由肌动蛋白组成。

58. 微管:细胞骨架的另一种结构组成。

59. 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60. 中心粒:由一组微管排列成的筒状结构。

61. 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部分构成,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62. 核被膜: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的通道。

63. 染色质:细胞核中能够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中。

64. 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凝聚后形成的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质。

65. 核仁:细胞核中呈椭圆形或圆形的结构,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就来源于核仁。

66.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的细胞。

67. 拟核:原核细胞中DNA存在的那个区域就是拟核区或称拟核。

68. 光合膜:蓝细菌的质膜中含有光合色素,这些膜就是光合膜。

69. 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由一个戊糖、一个含氮碱基(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

70. 高能磷酸键: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比较不稳定,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比连接在糖分子上的磷酸键要多,所以称为高能磷酸键。

71. ADP:ATP水解后形成的二磷酸腺苷。

72. 吸能反应: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高。

73. 扩散: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74. 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75.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因为失水而发生的一种现象,原因: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伸缩性不同。

76. 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移到浓度低的一侧。

77. 主动转运:细胞把离子或分子从低浓度处运到高浓度处的转运。主动转运需要能量和载体。

78. 胞吞: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内侧的过程。

79. 胞吐: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外侧的过程。

80. 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量酶的RNA。

81. 酶活性:表示酶作用的强弱的量。

82. 底物:酶作用的物质。

83. 核酶:少数的特殊的酶是RNA,这类酶称为核酶。

84.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条件

85. 影响酶活的因素:PH、温度

86. 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主要是葡萄糖)中取得能量的过程。

87. 1mol葡萄糖生成38mol ATP

88. 糖酵解:一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两个葡萄糖分子的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89. 柠檬酸循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90. 电子传递链:[H]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91. 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

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 6 CO2+12H2O+能量

第一阶段糖酵解(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线粒体基质):2 C3 H 4 O 3+6H2O 6 CO2+20[H]+能量(少)

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24[H]+6O2 12H2O+能量(多)

92. 无氧呼吸:没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细胞产生乙醇,某些真菌也可以无氧呼吸,如酵母菌无氧呼吸产酒精,乳酸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

无氧呼吸

a、乙醇发酵:C6H12O6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

第二阶段 (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

b、乳酸发酵:C6H12O6 2 C3 H 6 O3+能量(少)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

第二阶段 (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3 H 6 O3+能量(少)

93.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94. 类囊体:叶绿体中的基粒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就叫做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95. 色素:类囊体薄膜上吸收光能的物质,叶绿体中色素有四种: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96. NADPH:是一种强还原剂,易失电子放能。为光合作用暗(碳)反应提供能量。

97.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反应。必需有光才能发生,这个反应中生成氧气。

98. 暗(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需要有光的参与,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被固定为糖。

99. 卡尔文循环: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被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

100. 光呼吸: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的一个反应,它也必需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但它吸收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

101. 光合速率:又称光合强度,指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少光合作用。

102.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光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103. C4植物:在卡尔文循环之前,二氧化碳被固定在一种C4的酸中,然后再在维管束鞘细胞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进行卡尔文循环。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无基粒的叶绿体。

104. RuBP:核酮糖二磷酸,卡尔文循环中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C3化合物。

105. 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这一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106.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该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补偿点。

107. 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分裂间期又包括一个合成期和合成期前后的两个间隙期。

108. 间期: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DNA的合成

109.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10. 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所以称作有丝分裂。

111. 分裂期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112. 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113. 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14. 纺锤体:有丝分裂前期较晚时候出现的

115.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16. 细胞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117.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18. 细胞编程性死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119.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120. 致癌因子:可以使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分为三种: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121. 干细胞:一类可以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的未分化的细胞。不同的干细胞的分化潜能是不同的,受精卵是全能干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