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监测项目

土壤监测项目

土壤能干什么

一、布点

二、样品采集

1.采样前准备

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适合特殊采样要求工具器材类:GPS、照相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本、铅笔、资料夹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

采样用车辆

2.采样方法

2.1简单随机

2.2分块随机

2.3系统随机

三、样品处理

四、样品测定

基本项目:pH、阳离子交换量

重点项目:铜、锌、铅、铬、镍、镉、汞、砷、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农药、挥发性有机物、酚类化合物的测定、丙烯醛、丙烯腈、乙腈、总磷、有效磷、有机碳、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毒鼠强、干物质和水分、可交换酸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

五、监测类型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质量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农业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点之一,如今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农业信息化,而农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物联网。 托普云农物联网推出的物联网技术全面打造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武装到了延续几千年的劳动生产上。 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了一张张功能各异的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捕捉发生问题的位置。如此一来,农业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关数据显示,农业灌溉是我国的用水大户,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导致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40%。如果根据监测土壤墒情信息,实时控制灌溉时机和水量,可以有效提高用水效率。而人工定时测量墒情,不但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做不到实时监控。 托普云农物联网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和物联网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种植中的监控管理不再受到时空局限,根据大棚或其他种植区微传感器采集的详实数据,点击手机屏幕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遥控节水灌溉、施肥、二氧化碳、水泵、风机等田间设施。 总而言之,实现土壤墒情的连续在线监测,农田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控制,既

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缓解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也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根据规划,托普云农物联网应用中的管理平台分为墒情信息监测、苗情信息监测、气象数据分析、短信发布、灾情信息发布、图形预警几个部分。未来,围绕系统建立起来的"绿色产业链"将让现代农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土壤墒情监测是实施农田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为此,托普云农结合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势研发了一种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它可以实现农田土壤墒情的准确测定和管理,对农业展开合理的生产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TZS-GPRS-I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又可称为墒情与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无线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拥有自己的数据平台(数据无须上传至国家系统)及监测网络,数据可直接发送到管理者的服务器,下级所有被管理站点均可查看。该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网络GPRS模式或短信GSM模式两种通讯方式传输。 TZS-GPRS-I与TZS-GPRS的区别在于: TZS-GPRS-I是自有网络平台,即不上传到国家墒情监测网,自己有一套墒情监测网络,数据直接发送到管理者的服务器,下级所有被管理站点均可查看。 托普云农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其他选配的气象要素: 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向、风速、降水量、大气压力、光照度、露点、直接辐射、日照、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蒸发、二氧化碳等传感器。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莲花山废弃矿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该地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 2.对废弃矿废渣、废水排放对周边的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3.在废水、废渣处理过程中,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被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 4.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土壤背景资料 莲花山钨矿始建于1956年,地处澄海、饶平、潮安三县(区)交界处,主矿区位于澄海区盐鸿镇境内,面积约4000亩。开采过程中,莲花山矿区大片植被遭破坏,山体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露天开采中,大片植被被铲除,闭矿后未进行复绿治理,矿区裸露面积达50万平方米。采空区塌陷造成地面建筑、道路等设施变形,土地面貌千疮百孔、支离破碎。采矿还引起矿区一系列地表变形和破坏,矿区表土性质改变,加速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贫瘠化、盐渍化和受固体废渣污染等现象出现。此外,矿区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稳定,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极易发生,大量的地下水涌入采空区,存在诱发采空区地表塌陷的潜在环境危害。矿区堆放的废渣在暴雨下容易引发泥石流。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监测重金属类、农药类及pH值共11个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较多、对植被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分、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监测的矿物区废渣倾倒、废水排放未经处理,考虑到监测地区的实际条件,选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pH作为必测项目,选择总钾、总氮、总磷、水分、有机质、铁作为选测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 1、采样布点 先将所监测的土地线划分为若干单元。考虑到所监测的土地属于废水、废渣排放山区。因此每个单元宜采用放射状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适用于废水、废渣排放山区,由矿区所在位置为中心,向周围画射线,在射线上布设采样分点。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适当的增加分点间的距离和数量。若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2、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本次监测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故采用采集混合样品。根据采样布点,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Ⅰ类Ⅱ类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 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监测的特种玉米种植区利用污水灌溉,考虑到监测地区的实际条件,选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必测项目,选择总钾、总氮、总磷、水份、有机质、铁作为选测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解析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 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0~20 、20~40 、40~60 、60~100 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 、20~40 为必测层。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 土层。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 深度10 、30 、50 、80 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流动监测: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S ”

土壤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查清本底值,监测、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的优先监测物应是对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如汞、镉、铅、砷、铜、铝、镍、锌、硒、铬、钒、锰、硫酸盐、硝酸盐、卤化物、碳酸盐等元素和无机污染物;石油、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三氯乙醛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由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引入的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土壤污染组分的测定,属痕量分析和超痕量分析,加之土壤环境的特殊性,一般认为监测值相差10~20%是可以理解的。土壤污染监测结果对掌握土壤质量状况,实施土壤污染控制防治途径和质量管理有重要意义。 土壤污染监测的分类 土壤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查清本底值,监测、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根据监测目的,可将土壤污染监测分成下述几类: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土壤质量监测就是要根据质量标准考察和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我国目前颁布的这类标准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GB/T 18407--2001)、《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等。根据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明确监测目的,如依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三级标准判定当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属于几类土壤;同时也可根据相关标准判断是否适于用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这是对于污水灌溉、污泥土地利用及固体废弃物土地处理的土壤,进行长期的、常规性动态监测。其目的是摸清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水平以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以考察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危害,从而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防治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事故性监测 这是对废气、废水、废液、污泥以及农用化学品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事故进行应急性监测,以确定引起事故的污染物来源、种类、污染程度、扩散方向及危及范围,以便为行政主管部门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正确的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土壤背景值调查

环保学院土壤监测方案

校园环境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设计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目录

一、监测目的 ................................. - 3 -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 ........................... - 3 - 1、自然环境............................... - 3 - 2、气象资料................................ - 3 - 3、地形及土地利用情况...................... - 4 - 三.土壤环境监测因子筛选 ..................... - 4 - 四、土壤监测方案 ............................. - 4 - 1、采样点布设.............................. - 4 - 2、样品采集方法(见表4-2) ................ - 6 - 3、采样工具................................ - 6 - 4、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6 - 5、采样时间与频率.......................... - 7 - 6、采样注意事项............................ - 7 - 五.数据处理 ................................. - 7 - 六.土壤监测质量评价 ......................... - 8 - 七.优化建议 ................................. - 8 - 附件一:................................... - 9 - 附件二:.................................. - 10 - 校园环境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灌溉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农事工作,而节水灌溉则是近年来国家所倡导的一种灌溉方式。经实践证明,在田间作物增产灌溉和适时适量节水技术应用与研究中,都离不开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通过应用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对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种植者可以根据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发现某块田地缺水了,然后及时进行灌溉,而当土壤水分达到过多时,就能提醒种植者进行排水,严格的按照墒情浇关键水,使得灌溉水得到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那么,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是什么?该系统怎样呢? 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就是专业用来监测田间土壤墒情的设备,它可以利用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技术来实时获取田间的墒情旱情等信息,而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就可以分析出当前田间土壤的墒情情况。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和传统土壤监测仪器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它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对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做到每分每秒关注土壤墒情的变化情况,而且不需要工作人员看守,同时还能够将数据传输至平台,实现多点墒情监测,而这些都是过去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器所不具备的。 不仅如此,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的好处远远不止只有这一点,农业种植人人都想作物增产,而作物要想增产,合理的灌溉措施是少不了的,而合理的灌溉离不开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即离不开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还有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农户也经常会遇到灌溉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灌溉合适,灌溉多少合适,如果灌溉把控不好时间或者灌溉不及时,很容易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如何使农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提高灌水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托普云农TZS-GPRS-I土壤墒情在线监测系统是专业用于监测与管理土壤墒情的专业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为作物灌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种植效率。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 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中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经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示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

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案

* * * * 学院校内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案 ***(2012)第02号 项目名称:校内土壤样品采集 委托单位:第二组

目录 一、前言 (1) 二、监测依据 (1) 三、方案目的 (1) 四、方案用具 (1) 五、方案步骤 (2) 5.1现场调查 (2) 5.2采样点布设及原则 (2) 5.3采样要求 (2) 六、方案记录 (3) 6.1土壤采样记录表 (3) 6.2采样图 (4)

一、前言 略 二、监测依据 《土壤样品采集行业标准》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1121.1—2006。 三、方案目的 1.掌握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掌握土壤样品的布点方法; 3.了解样品的前处理。 四、方案用具 采样筒,管型土钻,普通土钻,采样袋,锄头。

五、方案步骤 5.1现场调查 1.土壤所属地: 2.土壤面积: 3.土壤所受污染源: 4.周围环境: 5.2采样点布设及原则 梅花布点法:适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中心点设在两线相交处。一般采样点在5-10个以内。 原则:随机取点,多点采样,等量混合。 5.3采样要求 1.采样时间 根据土壤环境与作用,确定监测时间。本次实验监测采样一次。 2.采样深度 只是作为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采样深度只需取15cm左右耕

层土壤和耕层以下15~30cm土样。若要了解土壤污染的垂直分布情况,则按土壤剖面层次取样。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分为A层(表面,腐殖质淋溶层),B层(亚层,沉积层),C层(风化母岩层,母质层)和底岩层。 3.采样量 根据具体项目确定采样量,一般1kg. 对于多点采样的混合样品,要在现场或实验室用四分法弃取,剩余土样装袋保存。 4.样品保存 风干(避免阳光直射,与酸碱污染。) 六、方案记录 6.1土壤采样记录表

土壤监测技术考试试题(附答案)

土壤监测技术理论考核试题 一、填空 1、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四种。 2、植物样品采集时,常采用的布点方法有梅花形布点法和交叉间隔布点法。 3、对于制备好的一般固体废物样品,其有效保存期为3个月。 4、有害物质的易燃性的定义,通常是闪点低于60°C。 5、土壤采样点可采表层或_ 土壤剖面。 6、一般监测采集表层土采样深度为_ 0-20cm_、剖面深度为 1.2m 7、粗粉碎用木棒、木锤、有机玻璃棒或有机玻璃板。 8、过筛用尼龙筛规格用2-100目。 9、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性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 10、对难挥发性有机物用_棕色玻璃瓶保存。 二、判断题 1、土壤样品按样品名称、编号、粒径分类保存。( √ ) 2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制样,可用新鲜样按特定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 √ ) 3、采样后用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C以下避光保存。( √ ) 4、如果是固体污染物抛洒污染性,等打扫后采集表层5cm土样,采样点数不少2个。( × )

三、选择题 1.采样区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 B ) A不一定 B愈好 C无所谓 D愈差 2.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以上( A ) A 300m B 3km C 30m D 100m 3.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般监测采集( D )祥品。 A底层土 B视情况 C心土 D表层土 4.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应( D )进行。 A自上而下 B从中间位置 C随机 D自下而上 5.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 B )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A不锈钢刀 B竹刀 C手 D铁锹 6.剖面每层样品采集( B )左右。 A 0.5kg B 1kg C 1.5kg D 2kg 7. -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 B )土样。 A表土层B耕作层 C心土层 D任意土层 8.样品采回后,为便于分析和保存,需干燥、处理,样品干燥方法是( A ) A风干 B晒干 C烘干 D焐干 9.城市土壤采样,每样点,一般( B )采取。 A分三层 B分两层 C 分四层 D分5层 10.城市土壤监测点以网距( C )的网格布设为主,每个网格设一个采样点。A100m B500m C 2000 m D 5000m

06环境生物技术 第二章 第五节 土壤质量监测

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 第五节土壤质量监测 一土壤基本知识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三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一土壤基本知识 1、土壤组成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介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 (一)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响土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同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1)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1)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2)土壤化学组成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3)土壤机械组成 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含量。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水、保温能力等。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参见表5.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见表5.2。 (二)土壤有机质 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土壤矿物质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分解后可提供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有机质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能把土粒粘结成团粒结构。这种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强,类似储存水肥的小仓库,随时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质是微生物的食物,土壤有机质丰富而其他条件又适宜时,就能促进微生物的旺盛活动。 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

土壤墒情监测调研报告

土壤墒情监测调研报告 一、降水情况 我市入冬以来,气温偏高,较历史同期偏高2℃左右,为近10年来最高温,降水量也较往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虽然近期有三次降水,但降水量都不大,对农田土壤增墒没有效果。 二、全市墒情分析 去年封冻前土壤墒情好于历年同期,但不及去年同期,封冻时全市一类、二类墒占总播面积的24%,三类墒占76%。入冬以来气温明显偏高,全市没有座冬雪,且降水明显偏少,土壤失墒严重,对春耕生产非常不利。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墒情数据,为指导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提供依据,市土肥站3月2日进行了墒情监测与调研,对全市50个墒情监测点中41个旱地进行了土壤含水量测定,每个监测点重复取样5个,分为两层,即0-20厘米、20-40厘米进行取土,共取样品410个,用目前最准确的烘干法获取土壤含水量,最终汇总结果如下:全市农田耕作层0-20厘米平均含水量为31%,较去年封冻前平均含水量%下降23个百分点,20-40厘米层平均含水量为%,较去年封冻前平均含水量54%下降11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墒情以三类墒为主,总体评价为重旱,前山地区稍好于后山,平均含水量43%,为中旱;后山平均含水量%,为重旱。全市农田干

土层厚度前山地区8厘米以上,后山地区12厘米以上。 三、预测 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2016年春季(3-5月),我市降水量较常年少2成以上,大部地区平均气温略高2℃左右。 根据农田土壤封冻前底墒、近期降水情况以及气象部门降水预测分析,我市春播期间可能会出现气温偏高且干旱的现象,随着气温回升、大风日逐渐增多,土壤失墒将会更加严重,对我市春耕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四、建议 目前我市农田土壤墒情差,旱情凸显,对春耕备播非常不利,为了提前做好抗旱准备工作,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深松深耕技术,打破犁底层,增强储水、保水能力,减少蒸发。 2、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习惯,选用抗旱作物和品种,提高抗旱能力;马铃薯选择小整薯播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出苗率。大力推广坐水播种、全膜覆盖等技术,达到增墒、保墒的作用。 3、积极推广膜下滴灌、小型微灌等技术,以现有的水利设施为基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刘欣伟

2013年第7期 福建电脑支持基金: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1-Z 20 1、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逐步迈入现代化生产的时期,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对农业的生产进行预测与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旱情的发展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对农业灌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期考虑的课题就是如何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传统灌溉方式会大量的浪费水资源,并且不能针对不同地块和农作物实行不同的灌溉方案,不能使农作物达到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建立墒情监测数据数据库和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实现土壤的适时适量灌溉,达到节约水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效益的目的。本文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从而解决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等常见问题。 2、土壤墒情 土壤墒情是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率的俗称,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土壤墒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控,这样采集的信息才有利用价值。土壤水分的变化不仅与土壤特性有关,还受降水、灌溉、蒸发、根系层下边界水分能量等因素影响,而且其动态变化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1]。 3、GIS在土壤墒情中的应用 在全国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会议上,土壤水分委员会提出了GIS 技术应用于监测土壤水分的原因。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候区划,主要经济作物适宜种植区划,天气和其他业务领域,提供了土壤水分研究的新工具[2]。 在布置数据采集点的同时布置GPS 装置,利用全 球卫星定位采集监测点的经度和纬度,再结合GIS 软件就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土壤墒情实时监测。 4、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共有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数据库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利用传感器采集土壤温度、湿度等土壤墒情数据,GPS 装置采集监测点经度、纬度等数据,通过zigbee 网络实现单个监测区域内数据的相互传递。再利用GPRS 技术,实现zigbee 网络之间与zigbee 网络和智能终端之间数据的远距离传送。在智能终端,采用浏览器的形式结合GIS 技术,将数据以不同形式展示给用户,后台数据库则对数据进行加工、 存储和数据的分析,查询与统计。4.1土壤墒情数据采集模块: 土壤墒情数据采集模块是利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利用GPS 装置对监测点经度、纬度等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 监测区土壤墒情监测点设置的主要依据包括:地理位置;土壤质地类型及土壤物理特性;所属行政区划、 周边地形地貌;作物种植的种类及范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灌溉条件。土壤含水量监测点布在地块中央平整的地方,避开低洼易积水的地点[3]。监测土壤墒情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监测点的数量。监测点过多虽然会提高监测效果,但会使系统的投资过大。所以合理的选取监测点数量是十分必要的。在布设土壤墒情监测点时,每二十平方米放置一个节点,采样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采样点的位置一经确定,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传感器可以埋入土中的不同深度,结合GIS 软件, 就可以全方位立体的对土壤墒情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刘欣伟,司秀丽,蒋小琴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应用的必要性,介绍了土壤墒情概念和G I S 技术,对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设计。本文结合了G I S 技术来构建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其中包括几大主要模块:土壤墒情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数据库模块。 【关键词】: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计33··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考试题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考试题 一、填空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是指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个。 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采样工具主要包、、、、 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样品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 、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 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土壤样品风干时采用、放置。 —1 —

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已制备合格土壤样品主要有、或三种包装容器,规格视量而定。 7.《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 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每批 土壤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平行样品;当个样品以下时,平行样不少于1个。 9.《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中规定 是直接用土壤样品或模拟土壤样品制得的一种固体物质。 10.《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土壤环境监测的误差由、、三部分组成。 二、判断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等类型的监测,但不适用于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 —2 —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判断土壤被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 2、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资料收集 1、土壤污染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土壤类型、土壤环境背景值;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质条件、水土流失等 2、土壤污染与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工业生产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与污染源分布、工农业空间布局有关 3、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施用农药、化肥的累积情况 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油料、电池)等 三、监测项目 1、背景值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水平,要求测定项目多。 2、污染事故监测仅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3、土壤质量监测测定那些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

4、必测元素:镉、总汞、总砷、铅、总铬、pH 四、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原则 1、合理的划分采样单元。 2、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就在哪里布点,并根据技术力量和财力条件,优先布设在那些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4、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调查采样时,注意采集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样品;不同镇、区的采样点尽可能选在相同类型土壤上,以避免因土质不同而产生差异。 (二)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数取决于监测目的、范围大小、环境状况、监测单元数量、经费和时间等。 “中国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提出的监测点数估算公式 式中:n :每个采样单元最少采样点数 s :样本相对标准偏差,即变异系数 t :置信因子,置信水平95%时,t=1.96 d :允许偏差,抽样精度≥80%时,d=0.2 2)(d t s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