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多媒体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多媒体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多媒体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多媒体通信技术/ Technique of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课程代码:100216

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通信原理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等

开课院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通信信号系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蔡皖东.多媒体通信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08

王汝言.多媒体通信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02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0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多媒体的复合性、通信网的分布性以及广播电视的真实性于一体,向人们提供了综合的信息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以及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基本特点和性能指标。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多媒体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编码、多媒体通信同步、多媒体通信服务质量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广播系统的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数据流的基本特征,多媒体通信的网络支持环境;掌握多媒体的基本编码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图像编码标准和语音编码标准;掌握多媒体通信同步控制机制;了解多媒体通信服务质量与管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广播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章多媒体通信技术概述

第二章多媒体信息编码

第三章多媒体通信同步

第四章多媒体通信服务质量与管理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第六章城市轨道交通广播系统

三、实验(上机、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不设实验,习题讨论课4节。

四、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

讨论课

课程设计上机小计

多媒体通信技术概述 6 2 8

多媒体信息编码 4 12 多媒体通信同步 4 16 多媒体通信服务质量与管理 4 20

城市轨道交通闭路电视监控系

4 24 城市轨道交通广播系统 4 2 30 考查 2 32

多媒体通信技术-2016最新复习题

多媒体考试复习题 简答题或是概念题 1. 媒体的概念及分类。 答:媒体(medium)是指信息传递和存储的最基本的技术和手段,即信息的载体。 媒体可划分为5大类:(1) 感觉媒体(perception medium) 是指人类通过感觉器官直接产生感觉(感知信息内容)的一类媒体。 这类媒体包括:声音、文字、图像、气味、冷热等。 (2) 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 medium)是指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表示。 这类媒体包括:图像编码、文本编码、声音编码等。 其目的是为了能有效地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感觉媒体。 (3) 显示媒体(presentation medium)是指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 输入媒体包括:链盘、鼠标、摄像头、话筒、扫描仪、触摸屏等; 输出媒体包括:显示屏、打印机、扬声器等。 (4) 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是指进行信息存储的媒体。 这类媒体包括:硬盘、光盘、软盘、磁带、ROM、RAM等。 (5) 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是指承载信息,将信息进行传输的媒体。这类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电链路等。 “多媒体”通常是指感觉媒体的组合,即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各种媒体的组合。 2.多媒体通信系统是如何构成的,简述其主要特征。 在物理结构上,多媒体通信系统是由若干个多媒体通信终端、多媒体服务器经过通信网络连接构成的系统。 特征:(1)集成性可处理、存储和传输内容上相互关联的多媒体信息。(2)交互性用户与系统通信过程中具有完全的交互控制能力。(3)同步性使得多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在终端上以时空同步方式工作。 第二章 听阈: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声压,1Hz时为2×10-5Pa。 痛阈:人耳感到疼痛的声压,20Pa。 1等响曲线 人耳对声音响度的感觉与声压级和频率有关,将人耳在听到不同频率纯音(正弦波)时,对所有具有相同音量感的声压用一条曲线表示后得到的曲线族,称为等响曲线。 2听觉的掩蔽效应 由于第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使第二个声音提高听阈的现象称为掩蔽。当人耳听到符合声音时,若存在响度较高的声音频率分量,那么人耳对响度较低的声音频率分量就不易察觉到了,这种生理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4视觉惰性 当一个景物突然出现在眼前时,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主观亮度感觉;同样当一个实际景物从眼前消失后,所看到的印象都不会立即消失,还会暂留一段时间,由此可见人眼亮度感觉的建立与消失都滞后于实际的光刺激,而且此过程是逐步的,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视觉惰性。 5闪烁(或临界闪烁频率) 如果观察者观察到一个具有周期性的光脉冲,当其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便会产生一明一暗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闪烁,但当重复频率足够高时,闪烁感觉将消失,随之看到的是一个恒定的亮点。临界闪烁频率就是指闪烁感觉刚刚消失时的频率。 它与脉冲亮度有关,脉冲的亮度越高,临界闪烁频率也相应地增高。 6帧间内插和帧间预测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授课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时:34 学分:2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适用对象:师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师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师生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专业能力的发展,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改革的重任。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容,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根据“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概念,课程的结构和容应充分体现现代性、先进性和超前性。

2.以教学活动的优化作为本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化和现代化。 3.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媒体的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4.使学生能利用至少一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课件,了解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5.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获取、处理。 三、课程教学容 第一章技术支持下的教育(2学时)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学时) 第三章教学媒体理论(2学时) 第四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6学时) 第五章教学设计理论(6学时) 第六章信息化教学设计(5学时) 第七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5学时) 第八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2学时) 第九章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管理(1学时) 第十章信息化教学系统及应用(2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3.教学设计理论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 执本科笔:刘世安适用对象: 审54 学时数: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2、知识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 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 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第二章调制解调 [目的要求] 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性质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的一门主要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并有极广泛的实用性,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和可视化的真实感结合起来,使其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多媒体制作,了解一些多媒体数据压缩的知识,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术、系统开发和应用三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讲述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等基本概念,以及声音卡、视频卡、CD-ROM驱动器、触摸屏和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操作技术部分介绍了声音、文字和图像的组合应用,数字电影的获取与编辑,多媒体著作工具和多媒体程序设计等几方面的内容,系统开发和应用部分重点阐述了多媒体应用系统的相关概念、系统开发的流程和系统界面设计等内容。 教学时数 课堂教学时数:2×20学时实验时数:2×16学时 教学方式 1.本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上机机时不少于32学时,建议在windows Xp或Windows2000系统上完成实验。 3.对关键性概述、技术及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考核方式 第一篇基础理论知识 第1单元多媒体技术概论 教学要点 本单元主要介绍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关键特性,多媒体系统层次结构、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多媒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多媒体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在多媒体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

1.多媒体通信概述

多媒体通信复习指南2018版 【考试时间:】 1.多媒体通信概述 (1)举例论述对“Multimedia =Variety + Integration + Interaction”的理解。 (2)分析多媒体通信中的“Synchronization”和“Network offerings”特征。 2.多媒体数据压缩国际标准 (3)爱迪生的留声机、磁带录音机、CD-DA、MP3对声音进行记录和存储的方式有何区别,试分析音频存储技术变化的趋势。 (4)分析YUV色彩空间模型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5)JPEG压缩标准中为何选择DCT变换?MP3压缩中为何选择MDCT变换? (6)JPEG系列的各图像压缩标准(JPEG、JPEG-LS、JPEG2000、JPEG XR)实现压缩的技术手段中各自体现了哪些思想? (7)采用滤波的方法能否滤出量化噪声?为什么? (8)采用分块方式的变换编码存在哪些缺点?说明在MP3中如何克服该问题。 (9)K-L变换为何被称为最佳变换?为何它在数据压缩领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0)什么是压缩感知?其要素有哪些? (11)定性讨论采用DCT变换的时候,对变换前的样本做量化和对变换后的系数做量化所产生的结果有何差异。 (12)相比于MPEG2,H.264引入了哪些措施提高压缩比? (13)定性讨论视频质量可伸缩性可以通过哪些措施实现。 (14)ITU-R BT.656 并行/串行传输模式的信号格式,与模拟电视扫描信号结构有何联系?。 (15)HDMI中视频数据周期、数据岛周期、控制周期的定义与模拟电视扫描信号结构有何联系? 3.多媒体同步机制 (16)DAB和DVB系统中除了音频或视频之外需要存储/传输的额外信息包括哪些?各采用什么方式予以解决。 (17)简述时间戳思想在HDTV系统中的应用。 (18)MP3文件中帧(frame)的帧头中的Frame sync(11bits)信息与MPEG2的TS包中PCR(Program Clock Reference)信息所起的作用各是什么? (19)试述HDTV中媒体同步是如何实现的? (20)MP3如何实现流内同步? (21)什么是同步容限?哪些标准化组织对音视频的同步容限做了怎么的规定? (22)试述多媒体时间域信息的描述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教师教育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时数 54 学分数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同时是职业师范各专业的特色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重点研究和培养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观念、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能力,是肩负着培养适应与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重任的课程。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是根据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素养、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实用性原则 2.先进性原则 3.创新、引领性原则 4.理论实践统一原则 5.全面能力培养原则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多元、立体、发展的评价方法,评价着眼于多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高级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解决浅层次学习的问题,解决简单记忆型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成绩构成包括7个方面: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阶段性测验、综合项目式训练、期末考试、创造分、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基于学习全程的记录,按“大数据”的要求累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发展性评价、增量评价。 最终成绩采用新的评定规则,即愈8累积,延后定绩。即对于子考核,只有所取得分超过该子考核总分的80%,才能置入部分累积体系,以保证相关评价达到良好成绩,保证学生学得较为扎实,改变目前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延后一学期给成绩,以保障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深化学习,开发成果,让成果产生价值。 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训练,共300分,具体分值规定为:分个视频3分,其中完全观看1分有2次学习情况的检测,答对1次给1分,答对2次给2分。每次问答显示15秒没有操作将自动关闭。答案自动比对。对于具体的视频可免视,但必须经过5道题测验,答对80%给2.3分,答对90%以上给2.8分。免视只出现于技术性内容,不包括1、2、5章。免视测验只出现1次,进行后自动变灰。过客无免视测验,无问题弹出,无笔记,无提问,无分值。 阶段性测验与后三章学习结束相对应,共150分。 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共4次,共120分。 综合训练项目1个,共100分。 期末考试1次,共150分。 创造分范围是0—100分。其中的优秀创新作品必须包括网络、动画、DV、虚拟仿真中的至少两种形式。创造形式包括获奖、论文、专著、专利、项目、推广、服务。 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最大值100分。 最终成绩折算,及格500分,一般600分,良好700分,优秀800分。 (六)教材 陈琳.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程编码:58083004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开课学期:3-3 课程学时:总学时: 64学时;其中理论 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 课程学分:4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 并修课程: 课程简介:《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等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两大部分。电磁场部分是在《电磁学》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描述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物理概念,在总结基本实验定律的基础上给出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研究静态场的解题方法。电磁波部分主要是介绍有关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天线的基本理论。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有关定理、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使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波动方程、拉氏方程等)的建立过程以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场"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些简单、典型的场的问题。其教育目标主要表在以下三方面: 1、内容方面,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2、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求解一些基本和实际问题,对结果给予物理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而又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 3、方法方面,着重物理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的解释和阐述,注意本课程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衔接,以及与后继课程联系,注重解决常见基本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多媒体考试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学科综合发展的结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而造就的产物。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人与人之间所赖以沟通及交流观念、思想或意见的中介物都属于媒体的范围。计算机领域媒体的两种含义: 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用以表述信息的逻辑载体,如: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指后者。https://www.360docs.net/doc/b77875704.html,ITT对媒体作如下分类(1)感觉媒体,指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能直接产生感觉的一类媒体。计算机领域中所说的媒体主要指感觉媒体。即正文、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2)表示媒体为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指传输感觉媒体的中介媒体,即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是感觉媒体数字化后的表示形式。如图像编码(JPEG、MPEG等)目的:方便传送(更有效地将感觉媒体从一地传向另一地),便于加工和处理。文本—ASCII—(0,1)电平高低—传送(3)显示媒体指感觉媒体和用于通信的电信号之间转换用的一种媒体(设备)。输入设备:用于将感觉媒体转换为表示媒体输出设备:用于将表示媒体转换为感觉媒体⑷存储媒体用来存放表示媒体(感觉媒体数字化后的表示形式)如:软硬盘⑸传输媒体用于将表示媒体传送到其它计算机的通信载体。将媒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物理载体。如:空气2、计算机所处理的几种媒体⑴、文本:由语言文字和符号字符组成的数据文件。如ASCII、汉字存储的文件。⑵、图形:用几何形状表述的物体表象。⑶、图像:一个区域内带有属性的象素点集合。⑷、音频:声音信号,即相应于人类听觉可感知范围内的频率。⑸、动画:将静态的图像、图形及连环图画等按一定时间顺序显示而形成连续的动态画面。⑹、视频:可视信号,即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动态信息,如动态图形、动态图像、动画等。3.图形用户界面(GUI )使用图形的方式,借助菜单、按钮等标准界面元素和鼠标操作,帮助用户方便地向计算机系统发出指令,启动操作,并将系统运行的结果同样以图形方式显示给用户。包括:多窗口技术、菜单技术和联机帮助技术4图形与图像的区别:位图:通过逐位存储来保存和显示一个画面,图像的存储方式。矢量:通过数学方程的形式记录和存储画面,图形的存储方式。位图图像:容量大,与分辨率相关,显示速度快,可以表达细节矢量图形:容量小,与分辨率无关,显示速度慢,无法表达细节。位图:PS、Fireworks等矢量图:CorelDraw、AutoCAD等5动画与视频的区别:若干幅“图像”快速连续播放→“视频”;“图形”连续变化→“动画”。6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是信息的载体,其中两个或多于两个的组合构成了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为基础,能够对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进行采集、编码、存储、传输、处理和表现,能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并使之建立起有机的逻辑联系,集成为一个系统并能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技术。7.多媒体技术的特点:1集成性:包括媒体的集成和设备的集成,即多种媒体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发挥各种媒体的综合效果。2实时性: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集成的技术,其中的声音以及活动的视频图像和数据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强实时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声音和图像是同步传送的3交互性—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征:指人与机器、人与人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对话或通信,以相互获得对方的信息。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技术。它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音频和视频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通信和图像技术等,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8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系统和多媒体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系统:MMX技术:将多媒体和通信功能集成到CPU芯片中。它在CPU原有的指令集基础上,引进了一组基本的通用整型多媒体指令集,常规硬件:主机、软驱、硬驱、显示器、网卡等。声卡都由声音控制/处理芯片、功放芯片、声音输入/输出端口几部分组成。两个声音输入端口的区别:Microphone(MIC) :用来与话筒连接Line-in:线性输入端口,主要连接声音输入设备,如CD 或已经经过放大的声音信号,主要在高品质录音时使用这个接口。两个声音输出口的区别:Line-out:线性输出端口,用于连接耳机、音箱Speaker:用于连接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 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 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 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 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 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 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课件制作》教学大纲

《课件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2430403 课程名称:课件制作 英文名称:Courseware Authoring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54 学分: 3 适用对象: 小教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课件制作》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主要讲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和应用的方法,为学生教育实习和今后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课件设计与制作对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意义,掌握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重点掌握演示型、交互型和网络型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的方法。 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27课时;课堂实践27课时。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跨1个学期,分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件设计》、《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制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三个部分。本课程重点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掌握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制作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难点是多媒体及其在课件制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件设计》的重点章节是第1章第4节、第2章第2节。难点章节是第2章第5节。 《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制作》的重点章节是第2章第2节、第3节、第4节。难点章节是第2章第5节。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点章节是第4章、第5章。难点章节是第4章第2节、第4章第3节、第5章第2节、第5章第3节。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件制作》教学以多媒体演示教学与上机实践教学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操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课程编码:14105D 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基础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小学教师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力求通俗易懂,突出使用性和实效性,针对性和简明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的重任。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2.了解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5.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技术的概念 2、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4、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重点掌握教育技术概念及内涵,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解现代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难点: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章教学媒体(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学媒体概述 (1)教学媒体及其特性 (2)教学媒体的分类 (3)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2、信息化教学环境 (1)校园网 (2)多媒体教室 (3)计算机网络教室 (4)微格教室 (5)电子白板 基本要求: 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其分类,掌握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媒体的选择 信息化教学环境 难点:教学媒体的选择 第三章教学资源(8学时含上机实验) 教学内容: 1、教学资源概述 (1)概念 (2)分类

《通信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通信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去介绍整个通信工程专业,引导新生正确理解专业相关问题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为今后在校学习,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二、课程目标 知道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的性质、重要性和该课程与通信专业其它学科的关系,知道这门课在整个通信专业的地位,知道这门课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范围,知道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和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知道通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通信的应用范围和特点,知道通信发展的方向。 理解各种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重点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构成、特征,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应用条件和范围。 掌握通信的一些基本原理,各种通信系统的通信的能力。 培养出学生学习通信专业的热情,养成专业学习的良好习惯。 养成学生使用所学的通信基础知识从系统的高度去研究、分析和改进现代通信的意识。并为日后从事通信专业工作和通信研究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通信工程导论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教材

理论(含课内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光电子技术:全称(英文)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2、课程代码:B1309064 3、课程管理:数理学院应用物理教研室 4、教学对象:应用物理 5、教学时数:总时数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实训16 学时。 6、课程学分:3 7、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 8、课程衔接: (1)先修课程: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模拟电子技术 (2)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介 光电子技术是由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互相渗透、优势结合而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光电子学为基础的光电信息技术是当前最为活跃的高新技术之一。该课程介绍光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介绍光电子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原理、结构、应用技术和新的发展。该课程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同时,突出应用技术,使学生能够把握光电子技术的总体框架,有兴趣、有信心投入实践和创新活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光电系统的常用光源 (一)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光源及光度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发光二级管的新进展。 (二)教学节次及要求 第一节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1、掌握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辐射度学和光度学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二节热辐射光源 1、掌握热辐射光源的基本原理; 2、了解黑体辐射器、白炽灯和卤钨灯的原理。 第三节气体放电光源 1、掌握气体放电光源; 2、了解气体放电光源的特点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气体放电光源。 第四节激光器 1、掌握激光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 2、了解各种不同的激光器的发光机理。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2016版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6课时 适用对象:师范类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查,形成性评价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与文献: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12 [2] 张建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知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门导入性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养。《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核心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初步具有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

改革。 二、课程教学任务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并初步掌握其一般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初步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会基本的教学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 5、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初步掌握教学实施的基本技能; 6、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产生兴趣,愿意对该领域做较深入的探讨。 三、学时分配: 单元一: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6课时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2课时) 第二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课时) 第三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课时) 单元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16课时 第四章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方法(2课时) 第五章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方法(12课时)

移动通信工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 总学时:70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 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 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方法、基本技术、工作方式及移动通信系统示意框图、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建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移动通信的定义、分类方法、工作方式和基本技术。 难点: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及组网技术。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调制方法 本章的主要包括:利用频道间隔、频偏、码率等参数求取带宽和传输效率;调频特性、抗干扰和解调门限值及门限扩展方法;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重点: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 难点: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第三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电波的传播方式,自由空间传播衰耗的计算;视线传播极限距离,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 重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方式,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难点: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任意场强的地形场强计算。 第四章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与消除 本章主要介绍噪声的来源和分类、等效噪声系数和人为噪声功率的求取;如何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同频干扰与射频防护比的关系及再用距离的求取;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重点: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难点: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 第五章组网技术 本章主要包括: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蜂窝组网的优点;话务量、呼损率和用户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信道选取方式;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移动电话编号的基本规律。 重点: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话务量、呼损率等的计算方法。 难点: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 第六章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大区制移动电话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

《多媒体技术与制作》教学大纲(精)

《多媒体技术与制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多媒体技术与制作》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一门实践性环节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涉及面广,有广泛的适用性,是教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后进行实际运用的课程。 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和可视化的真实感结合起来,使其应用渗透各个领域,本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懂得用适当的多媒体软件处理声音、图像、动画等不同多媒体素材,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制造。 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知识结构目标 (1)掌握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和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的基本配置。 (2)掌握多媒体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方法。 (3)掌握相关声音媒体编辑软件的使用。 (4)掌握多媒体制作的流程和技巧。 (5)掌握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7.0基础知识。

(6)掌握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7.0制作的多媒体作品的方法和制作技巧。 2.学生专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书写作品策划书和绘制作品流程图的能力。 (2)正确、完整、清晰地对各种素材的制作和编辑。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以培养“多媒体操作员”为主要目标。 3.学生专业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敬业的职业态度。 三、教学要求 1.教学改革要求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采取“现学现用”的方式,将学过的知识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3)采用课程实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专业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强和巩固。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实际,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2)教学方法上,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大量使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技能的要求 (1)利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对各种素材进行制作和编辑。 (2)熟练使用多媒体创作软件Authorware7.0制作多媒体作品。 (3)掌握多媒体作品的后期制作和处理。 四、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1)《网页三剑客》使学生掌握图片、动画和网页元素的制作和编辑。 (2)《JavaScript程序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为学习本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