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等差数列中间项和前后两项的关系巧求平方数

利用等差数列中间项和前后两项的关系巧求平方数
利用等差数列中间项和前后两项的关系巧求平方数

巧求平方数

等差数列中距离相同的三项之间的关系

在等差数列中距离相同三项之间的关系如下所述:

如等差数列:1,2,3,4,5,6,………….在其中任意取相连或者距离相同的三项都能呈现如下规律。

1.这里取2,3,4三项,可以得出3的平方=2×4+1×1

2.在取1,3,5这三项,1到3和5到3的距离相同,可以得出3的平方=1×5+2×2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公式:用a n表示等差数列任意项,用a(n-1)表示距离相同的前一项,a(n+1)表示距离相同的后一项,d表示两项之间的距离,可以推出以下公式:

a n·a n=a(n-1)·a(n+1)+d·d (必要条件n≥2)

该公式是归类于等差数列中找规律的数学公式,其用途广泛,可以用于数学中的简便计算,能帮助学生用口算方法正确、快速的求出一个数的平方值。

在实际教学中同学们会遇到求平方数的问题,如:求195的平方,如果用195×195这样好算么?不我们根据上面的公式结论;这样做用190×200+5×5=38000+25=38025,那种好算,大家一目了然。在如:求125的平方125×125,100×150+25×25=15000+20×30+5×5=15000+600+25=15625。虽然看上去繁多了实际上这些数字只要口算就行了。如果掌握并熟练了这种方法,你就会发现2位数的平方你会记下来很多,有助于我们学习,比死记硬背好的多34的平方=30×38+4×4=1140+16=1156难道30×38你口算不到,哈哈有了这个方法,求平方数是不是

要快些了,当然我们求平方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你掌握的好,灵活运用,速度就会很快了。这里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陈卓

2011年10月10日

(完整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习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习题 1.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2=2, a5=8,贝擞列的第10项为() A. 12 B . 14 C. 16 D. 18 2. 已知等差数列前3项为-3, -1, 1,则数列的第50项为() A . 91 B. 93 C. 95 D. 97 3. 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2,末项为62,公差为4,则这个数列共有 A . 13 项 B . 14 项C. 15 项D. 16 项 4. 已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3n+a, a为常数,则公差d=久一3 B, 3 C. 一三 D.- 2 2 5.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1=1, d=3,那么当a n=298时,项数n等于 A. 98 B . 99 C . 100 D . 101 6. 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3=-4 , a5=11,则an等于 A. 56 B . 18 C . 15 D . 45 7. 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1+a2=-18 , a5+a6=-2,则30是这个数列的

A .第22项B.第21项C.第20项D.第19项 3,在数列中,若ai= 20, =-^ + 1),则时等于 -- A. 45 B. 48 C. 52 D. 55 11. 已知数列a, -15 , b, c, 45是等差数列,则a+b+c的值是 A. -5 B . 0 C . 5 D. 10 12. 已知等差数列{a n}中,a1+a2+a3=-15 , a3+a=-16,贝卩a二 A. -1 B . -3 C . -5 D . -7 13.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10=-20 , a2°n=20,则这个数列的首 项a为 A. -56 B . -52 C . -48 D . -44 二、填空题 1. 等差数列7,11,15,…,195,共有____________ 项. 2. 已知等差数列5, 8, 11,…,它的第21项为____________ . 3. 已知等差数列-1 , -4 , -7, -10,…,则-301是这个数列的 第_____ .

数列求和7种方法(方法全,例子多)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配以相应的练习) 一、总论:数列求和7种方法: 利用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错位相减法求和 反序相加法求和 分组相加法求和 裂项消去法求和 分段求和法(合并法求和) 利用数列通项法求和 二、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是逆序相加法,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是错位相减法, 三、逆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是数列求和的二个基本方法。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在高考和各种数学竞赛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下面,就几个历届高考数学和数学竞赛试题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1(11)1()1(111 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3、 )1(211+==∑=n n k S n k n 4、)12)(1(611 2 ++==∑=n n n k S n k n 5、 21 3 )]1(21[+== ∑=n n k S n k n [例1] 已知3 log 1 log 23-= x ,求???++???+++n 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解:由2 1 2log log 3log 1log 3323=?-=?-= x x x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n n x x x x S +???+++=32 (利用常用公式) =x x x n --1)1(=2 11) 21 1(2 1--n =1-n 21 [例2] 设S n =1+2+3+…+n ,n ∈N *,求1 )32()(++= n n S n S n f 的最大值. 解: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 )1(21+= n n S n , )2)(1(2 1 ++=n n S n (利用常用公式) ∴ 1)32()(++= n n S n S n f =64 342++n n n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2.2等差数列 2.2.1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 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 生1 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 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 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

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经典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学习目标】 1. 准确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能够熟练应用通项公式解 决等差数列的相关问题 2. 通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探究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培养学生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激情参与、惜时高效,禾U 用数列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列的应用价值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对等差数列中“等差”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学法指导】 1.阅读探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 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 一、知识温故 1?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有什么关系? 3函数与数列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助读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________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 ____________ 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___________ ,公差通常用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 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 ___________ 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 A 叫做a 与b 的等差数列即 3. 如果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a 2 a 1 a 5 a 1 4.通项公式为a n =an+b (a,b 为常数)的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吗?反之,成立吗? ,a 3 a 1 a 4 a 1 1. 等差数列a 2d , a ,a 2d ?' A . a n a (n 1)d B. C . a n a 2(n 2)d D. 2.已知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为 a n A . 2 B. 3 C. 2 3. 已知a 1 b - 1 ?的通项公式是( a (n 3)d a 2nd 2n ,则它的公差为( D. 3 ,则a 与b 的等差中项为 【预习自测】 a n a n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09年12月25日上午第四节 授课班级:08商外 授课地点:职三(3) 授课教师:郭玲 一、教学任务及职业背景分析: 商务外语班学生多数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也不够重视。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特别是本专业学生多数准备出国,更应该加强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外激烈竞争的环境。所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所考虑的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是通过分组分享法,创造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发现,去分享,去体验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也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通项公式解决 a n 、a 1 、d、n中的已知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和对通项公式的熟悉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中“等差”特点的理解及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雅思、托福考试常识】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要求申请留学人员应具备雅思、托福成绩。如果达不到,就需要在国外就读价格昂贵的语言学校。雅思、托福考试词汇量一般在8000个单词左右。 (1)雅思要求:考试科目为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为9分,成绩一般要求平均分5分以上,费用为1450元。(2)托福要求:考试科目也为是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30分,总分为120,成绩一般要求总分达80分以上,费用为1370元。 (一)复习回顾:数列的定义 引例:(1)莺生原来只会500个单词,她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5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00,515,530,545,560,575,…… (2)靓靓目前会1000个单词,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每周忘掉20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周依次递减为:1000 ,980,960,940,920 ,900,…… 【说明】:通过两个具体的数列,复习数列的定义,为后面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基础。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一类有特点的数列: 1000,980,960,940,920 ,900 ……① 500, 515 ,530,545,560,575 ……② 问题1: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 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 【说明】:通过例题(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 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每相邻两项的 差相等——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 问题2:请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文字语言: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 差,用字母d表示。 数学语言:a 2 – a 1 = a 3 - a 2 = a 4 - a 3 = ··· = d 即:a n - a n-1 = d (n∈N+且n≥2) 或a n= a n-1 +d (n∈N+且n≥2) 问题3:分组比赛抢答,观察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求出公差d (1)25,20,15,10,5……√d=-5

乘法奥数——速算、巧算

乘法奥数——速算、巧算 1、十几乘十几。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例:12×14=?解: 1×1=1 2+4=6 2×4=8 12×14=168 15×13= 14×12= 12×15= 19×17= 16×14= 2、头同,尾合十。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用0占位。例:23×27=?解:2+1=3 2×3=6 3×7=21 23×27=621 34×36= 82×88= 51×59= 24×26= 74×76= 3、尾同,头合十。口诀:十位相乘加个位放百位,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用0占位。 例:34×74=?解: 3×7+4=25 4×4=16 34×74=2516 59×51= 83×23= 71×31= 45×64= 16×96= 4、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37×44=?解:3+1=4 4×4=16 7×4=28 37×44=1628 37×22= 64×33= 19×88= 82×77= 73×55= 5、几十一乘几十一。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 例:21×41=?解:2×4=8 2+4=6 1×1=1 21×41=861 31×41= 61×21= 41×51= 51×71= 81×91= 6、11乘任意数。口诀:首尾拉开,中间加。 例:11×23125=?解:2+3=5 3+1=4 1+2=3 2+ 5=7 2和5分别在首尾 11×23125=254375注:和满十要进一。 26×11= 631×11= 89×11= 3729×11= 7、平方速算。 21 × 21 = 441 22 × 22 = 484 23 × 23 = 529 24 × 24 = 576 (1)求11~19 的平方:底数的个位与底数相加,得数为前积,底数的个位 乘以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例:17 × 17= 289 17 + 7 = 24- 7 × 7 = 49 (2)个位是1 的两位数的平方:底数的十位乘以十位(即十位的平方),得为前积,底数的十位加十位(即十位乘以2),得数为后积,在个位加1。 (3)个位是5 的两位数的平方:十位加1 乘以十位,在得数的后面接上25。 例:35 × 35(3 + 1)× 3 = 12—25= 1225 (4)25~50 的两位数的平方:用底数减去25,得数为前积,50减去底数所得的差的平方作为后积,满百进1,没有十位补0。 例:37 × 37=1369 37 - 25 = 12 (50 - 37)2 = 169 注意:底数减去25后,要记住在得数的后面留两个位置给十位和个位。 例:26 × 26=676 26 - 25 = 1 (50-26)2 = 576 16×16= 15×15= 31×31= 71×71= 51×51= 17×17= 45×45= 39×39= 42×42= 28×28= 加减法的巧算。(靠整法、凑整法、分组法、基准数法)

等差数列定义与通项公式计算

一.等差数列定义与通项公式计算 1.等差数列{a n}中,已知a1=,a2+a5=4,a n=33,则n的值为( ). A.50B.49C.48D.47 2.等差数列{a n}中,a2+a6=8,a3+a4=3,那么它的公差是( ). A.4B.5C.6D.7 3.在等差数列3,7,11,…中,第5项为( ). A.15B.18C.19D.23 4.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若此数列从第项开始小于,则公差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 5.等差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 二.等差数列性质 1.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若,则 A.B.C.D. 2.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记为,若,则等于() A.60B.45C.36D.18 3.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则() A.12B.16C.20D.24 4.已知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则的最小的值是() A.0B.1C.2D.4 5.等差数列中,,若在每相邻两项之间各插入一个数,使之成为等差数列,那么新的等差数列的公差是 . 6.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______________.

三.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 1.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A.B.C.D.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满足,则下列结论中准确的是() A.是中的最大值B.是中的最小值 C.D. 3.在等差数列{a n}中,a2=1,a4=5,则{a n}的前5项和S5=() A.7B.15C.20D.25 4.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S4=40,=210,=130,则n=( ). A.12B.14C.16D.18 5.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______________. 6.在等差数列中,,公差为,前项和为,当且仅当时取最大值,则的取值范围_________. 7.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的和记为S n.如果a4=-12,a8=-4. (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2)求S n的最小值及其相对应的n的值; 8.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S n ,且S 4 =-62, S 6 =-75,求: (1)的通项公式a n及前n项的和S n; (2)|a 1 |+|a 2 |+|a 3 |+……+|a 14 |. 9.(本小题12分)设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3=a6,S8=S5+21. (1)求S n的表达式; (2)求证:.

常用的巧算和速算方法

常用的巧算和速算方法 【顺逆相加】用“顺逆相加”算式可求出若干个连续数的和。例如著名的大数学家高斯(德国)小时候就做过的“百数求和”题,可以计算为 所以,1+2+3+4+……+99+100 =101×100÷2 =5050。 又如,计算“3+5+7+………+97+99=?”,可以计算为 所以,3+5+7+……+97+99=(99+3)×49÷2= 2499。 这种算法的思路,见于书籍中最早的是我国古代的《张丘建算经》。张丘建利用这一思路巧妙地解答了“有女不善织”这一名题: “今有女子不善织,日减功,迟。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问织几何?” 题目的意思是:有位妇女不善于织布,她每天织的布都比上一天减少一些,并且减少的数量都相等。她第一天织了5尺布,最后一天织了1尺,一共织了30天。问她一共织了多少布? 张丘建在《算经》上给出的解法是: “并初末日织尺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答曰:二匹一丈”。 这一解法,用现代的算式表达,就是

1匹=4丈,1丈=10尺, 90尺=9丈=2匹1丈。(答略) 张丘建这一解法的思路,据推测为: 如果把这妇女从第一天直到第30天所织的布都加起来,算式就是 5+…………+1 在这一算式中,每一个往后加的加数,都会比它前一个紧挨着它的加数,要递减一个相同的数,而这一递减的数不会是个整数。 若把这个式子反过来,则算式便是 1+………………+5 此时,每一个往后的加数,就都会比它前一个紧挨着它的加数,要递增一个相同的数。同样,这一递增的相同的数,也不是一个整数。 假若把上面这两个式子相加,并在相加时,利用“对应的数相加和会相等”这一特点,那么,就会出现下面的式子: 所以,加得的结果是6×30=180(尺) 但这妇女用30天织的布没有180尺,而只有180尺布的一半。所以,这妇女30天织的布是 180÷2=90(尺) 可见,这种解法的确是简单、巧妙和饶有趣味的。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共 1 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 3.能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差数列的图象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练相结合,作好探究性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体验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一些相关问题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 生我回答,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a n-a n-1=d(n≥2,n∈N*),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师 对,我再找同学说一说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的内容是什么? 生1 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应是a n =a 1+(n -1)d 生2 等差数列{a n }还有两种通项公式:a n =a m +(n -m)d 或a n =p n +q(p 、q 是常数 师 好!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由上面的两个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种计算公差d 的公式:①d =a n -a n -1;②11--=n a a d n ;③m n a a d m n --=.你能理解与记忆它们吗? 生3 公式②11--= n a a d n 与③m n a a d m n --=记忆规律是项的值的差比上项数之间的差(下标之差 [合作探究] 探究内容:如果我们在数a 与数b 中间插入一个数A ,使三个数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数A 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师 本题在这里要求的是什么 生 当然是要用a ,b 来表示数A 师 对,但你能根据什么知识求?如何求?谁能回答 生 由定义可得A -a =b -A ,即2 b a A += 反之,若2b a A += ,则A -a =b -A 由此可以得?+=2 b a A a ,A , b 成等差数列 推进新课 我们来给出等差中项的概念:若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与7的等差中项,也是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也是5和13的等差中项 [方法引导] 等差中项及其应用问题的解法关键在于抓住a ,A ,b 成等差数列A =a +b ,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1+2+3+…+n ,又有= + + +…+1 = + + +…+ ,得= 问题3:等差数列=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 ] =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问题5:= =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完整word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 等差数列{}n a ,375,7a a ==,求546,,a a a 2、 等差数列{}n a ,385,9a a ==,求457,,,n a a a a 3、 在等差数列{}n a 中,47104561417,77a a a a a a a ++=+++ +=,若13k a =,则 ?k = 4、 在等差数列{}n a 中,357911100a a a a a ++++=,则9133?a a -= 5、 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11 25 a = ,第10项是第一个比1大的项,则公差d 的范围? 6、 在等差数列{}n a 中,34567250a a a a a ++++=,则5a ?28a a +? 7、 已知等差数列{}n a ,18a a 与45a a 大小?18a a +与45a a +大小? 8、 已知数列{}n a ,32a =,71a =,又1n a ?? ? ??? 是等差数列,则11a 9、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 323 n n n a n N a a a *+=??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0、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2 222n n n n a n a a a a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2 123n n a n N a a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2、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 2332n n a n a a -=?≥?=+?,求使得20n n a a +<的n 范围。 13、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3n a n N a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4、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212n n n a n N a a a *+?=?? ∈??=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5、 已知2 2 2 ,,a b c 成等差,求证 111 ,,b c a c a b +++成等差? 16、 若x y ≠,且两个数列12,,,x a a y 和123,,,,x b b b y 等差,则 21 21 a a b b -=-?

【免费下载】求一个数的平方的巧算方法

解:9932=993×993 =(993+7)×(993-7)+72 =1000×986+49 =986000+49 =986049 20042=2004×2004 =(2004-4)×(2004+4)+42 =2000×2008+16 =4016000+16 =4016016

奥数~巧算~练习计算下列各题(a1)372 =(a2)532=(a3)912=(a4)682=(a5)1082=(a6)3972=(b1)77×28=(b2)66×55= (b3)33×19=(b4)82×44=(b5)37×33=(b6)46×99=、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经典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能够熟练应用通项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相关问题. 2.通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探究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激情参与、惜时高效,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列的应用价值.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对等差数列中“等差”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学法指导】 1. 阅读探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2. 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知识温故 1.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有什么关系? 3函数与数列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助读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 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公差通常用字母_______________ 表示。 2. 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 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 叫做a 与b 的等差数列即 3.如果数列{n a }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12a a ,+=13a a , +=14a a +=15a a +=1a a ,......,n 4.通项公式为n a =an+b (a,b 为常数)的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吗?反之,成立吗? 【预习自测】 1. 等差数列d a 2-,a ,d a 2+…….的通项公式是( ) A .d n a a n )1(-+= B. d n a a n )3(-+= C .d n a a n )2(2-+= D. nd a a n 2+= 2.已知数列{n a } 的通项公式为n a n 23-=,则它的公差为( ) A .2 B.3 C. -2 D. -3 3.已知231+= a ,2 31 -=b ,则a 与b 的等差中项为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必修5,教材安排1课时。 数列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一节,更是体现了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分期付款、储蓄等有关计算都用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能否树立“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因此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2)数学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本节课可谓本章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题采取由学生讲解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题及习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3、通过对解题步骤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应用习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习题 一、单选题(每道小题 3分共 63分 ) 1.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2=2,a5=8,则数列的第10项为 A.12 B.14 C.16 D.18 2. 已知等差数列前3项为-3,-1,1,则数列的第50项为 [ ] A.91 B.93 C.95 D.97 3. 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2,末项为62,公差为4,则这个数列共有 [ ] A.13项 B.14项 C.15项 D.16项 4. 已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3n+a,a为常数,则公差d= [ ] 5.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1=1,d=3,那么当a n=298时,项数n 等于

[ ] A.98 B.99 C.100 D.101 6. 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3=-4,a5=11,则 a11等于 [ ] A.56 B.18 C.15 D.45 7. 在等差数列{a n } 中,若a1+a2=-18,a5+a6=-2,则30是这个数列的 [ ] A.第22项 B.第21项 C.第20项 D.第19项 [ ] A.45 B.48 C.52 D.55 9.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8比a3小10,则公差d的值为 [ ] A.2 B.-2 C.5 D.-5

10.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6比a2大10个单位,则公差d的值为 [ ] 11. 已知数列a,-15,b,c,45是等差数列,则a+b+c的值是 [ ] A.-5 B.0 C.5 D.10 12.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1+a2+a3=-15,a3+a4=-16,则a1= [ ] A.-1 B.-3 C.-5 D.-7 13. 已知等差数列{a n}中,a10=-20,a20n=20,则这个数列的首项a1为 [ ] A.-56 B.-52 C.-48 D.-44 14. 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2+a7=2a3+a4,那么这个数列的首项是 [ ]

二阶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二阶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李清振 青岛城市管理职业学校 一、引子: 在《数列》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类型的题目。如,试求出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⑴ 21、32、43、54、6 5,… ⑵ - 1、21、31-、41、51 -,… ⑶ 211 ?、321?、431?、5 41?,… 上述数列,都易于通过观察、分析,而总结推断出其通项公式,分别为 1 +=n n a n ,n n n a 1)1(-=,)1(1+=n n a n . 再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教材中已分别介绍过其通项公式。但有数列,如: ⑷ 1,2,4,7,11,16,22,… ⑸ 1,3,6,10,15,21,28,… ⑹ 1,3,7,13,21,31,43,… 通过观察分析,也能发现上面三个数列有其内在规律与特点,但若想轻易写出通项公式却有难处。

本文旨在由等差数列推导出如⑷、⑸、⑹这样的一类数列的通项公式,并给出一个相关定义。 二、预备知识: 1、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 a1,a2,a3,…,a n,…,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d,即a2 - a1 = a3 - a2=… = a n - a n-1 = d,则称此数列为等差数列,常数d叫等差数列的公差。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a1 + ( n - 1 ) d, 公差: d = a2 - a1. 三、二阶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a)定义:如果一个数列 a1,a2,a3,…,a n,…,(★)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按照前后次序排成新的数列,即 a2 - a1,a3 - a2,a4 - a3,…, a n - a n-1,…成为一个等差数列,则称数列(★)为二阶等差数列。 相应地,d =(a3 - a2) - (a2 - a1)= a3 + a1 - 2a2称为二阶等差数列的二阶公差。 显然,依此定义可以判断,⑷、⑸、⑹均是二阶等差数列。 其二阶公差分别为1、1、2. 说明:⑴、为区别于二阶等差数列,可把通常定义的等差数列称为一阶等差数列.

平方速算技巧

平方速算技巧 一、两位数的平方 A、求11~19 的平方 底数的个位与底数相加,得数为前积,底数的个位平方,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例:17 × 17 17 + 7 = 24 7 × 7 = 49 --------------- 289参阅乘法速算中的“十位是1 的两位相乘” ×11= 12×12= 13×13= 14×14= 15×15= 16×16= 17×17= 18×18= 19×19= B、个位是1 的两位数的平方 底数的十位乘以十位(即十位的平方),得为前积,底数的十位加十位(即十位乘以2),得数为后积,在个位加1。 例:71 × 71 7 × 7 = 49-- 7 × 2 = 14- 1 ----------------- 5041 参阅乘法速算中的“个位数是1的两位数相乘” ×11= 21×21= 31×31= 41×41= 51×51= 61×61= 71×71= 81×81= 91×91= C、个位是5 的两位数的平方 十位加1 乘以十位,在得数的后面接上25。 例:35 × 35 (3 + 1)× 3 = 12-- 25 ---------------------- ×15= 25×25= 35×35= 45×45= 55×55= 65×65= 75×75= 85×85= 95×95= D、91—99的平方速算 方法:把题目与100相差,相差数称之为差数;先算差数的平方写在个位和十位上(缺位补零),再用题目减去差数得一结果;最后把两结果相连即为所求结果【例】9 4 X 9 4 ----------- 8 8 3 6 (1)94与100相差为6 (2)差数6的平方36写在个位和十位上 (3)用94减去差数6为88写在百位和千位上 (4) 把计算结果相连即为所求结果 ×91= 92×92= 93×93= 94×94= 95×95= 96×96= 97×97= 98×98= 9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