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

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国外产生了很多相关的职业心理理论,这些理论可分为三种价值取向:一是重视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明的个人价值取向,如特性-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和需要理论;二是注重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社会取向,如社会学理论;第三是综合取向,把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看作是个人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行为论。
(一)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
1、幻想期(0-11岁):
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11--17岁):
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体划分四个阶段: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阶段和转移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对职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实现期(17岁以后--):
这一时期又分为试探、具体化和专门化三个阶段。青年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专业方向、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他们对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展示了从幼年到青年期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生动图景,表明早期职业心理的发展对人生职业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
1. 现实型(R):
喜欢做使用工具、

实物、机器或与物有关的工作;动手能力强,动作协调;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不善言辞和交际。具有手工, 机械, 农业, 电子方面的技能,爱好与建筑, 维修有关的职业。主要职业有: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矿工、木工、电工、鞋匠、司机、测绘员、农民、渔民、牧民等。
2. 研究型(I):
喜欢独立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生物科学, 物理科学活动;抽象思维能力强,生性好奇,具有极好的数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知识渊博,不善于领导他人,爱好科学或医生领域里的职业。主要职业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专家,化学、冶金、电子、无线电、电视、飞机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飞机驾驶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
3. 艺术型(A):
喜欢不受常规约束, 以便利用时间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天资聪慧, 创造性强, 不拘小节, 自由放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个性,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具有语言, 美术, 音乐, 戏剧, 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爱好能发挥创造才能的职业。主要职业有: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演员、艺术家编导、教师,文学、技术方面的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作者;绘画、书法、摄影家;艺术、家具、珠宝、房屋装饰等行业的设计师。
4. 社会型(S):
喜欢参加咨询、培训、教学和各种理解、帮助他人与教育他人的活动;具有与他人相处共事的能力,渴望发挥社会的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主要职业有: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医护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
5. 企业型(E):
善交际,喜爱权利、地位和物质财富,喜欢领导和左右他人,具有领导能力, 说服能力及其他一些与人打交道所必需的重要技能;雄心勃勃, 友好大方, 精力充沛, 信心十足,喜欢竞争,敢冒风险。 爱好商业或与管理人有关的职业。主要职业有:经理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行业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管理者等。
6. 常规型(C):
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不敢冒险和竞争;尽职尽责, 忠实可靠;善于做系统地整理信息资料一类的事情;具有办公室工作和数字方面的能力。 爱好记录, 整理文件, 打字, 复印及操作计算机等职业。主要职业有:会计、出纳、统计人员;打字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和文书;图书管理员,保管员、旅游、外贸职员,邮递员,审计员人事职员等。
霍兰德认为, 每个人都是这六种类型的不同组合, 只是占主导地位的类型不同。 霍兰德还认为, 每一种职业的工作环境也是由六种不同的工作条件所组成, 其中有

一种占主导地位。一个人的职业是否成功, 是否稳定, 是否顺心如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类型和工作条件之间的适应情况。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就是通过对被试在活动兴趣, 职业爱好, 职业特长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验, 确定被试上述六种类型的组合情(按六个方面的得分从大到小排序, 排在首位的就是被试的占主导地位的类型), 并根据其个性类型寻找适合被试的职业 (已根据R,I,A,S,E,C的不同组合将职业分类, 每种组合类型都能从中找到适合于该种类型的职业)。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同一类型的劳动和与职业互相结合,便是达到适应状态,结果,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以很好发挥。
(三)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 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 查看工作世界(16--25岁):
个人通过查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同时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 基础培训(16--25岁):
与查看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个体在此阶段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并能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
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查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 职业中期(25岁以上):
主要任务是: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保持技术竞争力,

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承担较大责任,确实自己的地位;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 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
主要任务为: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 职业后期(40岁--):
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 衰退和离职阶段(40岁--退休):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阶段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9、 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需要指出的是,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囿于此,其阶段划分更多的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划分职业周期阶段是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又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由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为职业阶段上所示的年龄有所交叉。
(四)塞普尔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塞普尔是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
1、 成长期(0--14岁):
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塞普尔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3个成长期:幻想阶段(10岁之前):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并通过角色游戏进行模仿,实现自己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兴趣阶段(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能力阶段(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是否相符,开始关注并有意识的发展能力。
2、 探索期(15--24岁):
是青年择业、初就业时期,青年力图更多的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也可分为3个时期。试验阶段(15--17岁):个体通过想象、讨论、观察、见习、社会实践等

活动开始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过渡阶段(18--21岁):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从过去的理想进入当前的现实,并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现实性调整。尝试阶段(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 建立期(25--44岁):
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经过两个时期。尝试阶段(25--30岁)是个人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一直不能适应,就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
(2) 稳定阶段(31--44岁):
个体已经适应了整个职业生活环境,明确了自己在职业岗位中的责任和权利,能顺利、成功解决职业中的各种问题,开始在职业体会中有满意感和成就感,最终确定职业为自己终生职业。
4、 保持期(45--59岁):
在这一时期,个体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5、 衰退期(60岁以上):
由于个体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退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考虑退休后的生活安排。
关于职业发展理论,还有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台德曼的职业自我概念发展理论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