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意识的觉醒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

姓名:玉冬葵学号:35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2班摘要:汤显祖是明朝晚期的文学家、戏剧家。杜丽娘的那种对自然、自由、爱的强烈的精神渴望,与挣扎在重重围墙内,无以解脱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即柔而不顺,决不妥协的个性逐渐苏醒,使她在众多女性形象中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她的身上既集中了当时女性的集体特征,温柔、纯净、美丽、恬淡,又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执着、坚定、勇敢,恰似一朵艳丽、柔弱的小花,却顽强而自豪地要在岩缝中绽放。

关键词:汤显祖杜丽娘封建礼教意识觉醒

明朝的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理学束缚,追个性解放的创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主情”创作原则的是剧作《牡丹亭》---“玉茗堂四梦”。这部剧作中女主角杜丽娘是继崔莺莺之后,林黛玉出现之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在礼教严苛的中国封建传统统治下,女性追求真情、真性,反抗压迫的人性光辉。

一、社会思潮革新下的“情”与“理”

杜丽娘所处的社会环境令人窒息: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妇女的身体和精神,为礼教殉身的妇女,数字大得惊人,创造了空前的历史记录。“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空前强化。杜丽娘根本没有机会像元代的崔莺莺一样邂逅一个少年郎。对于爱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觉醒依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所以她的反抗比莺莺主动、彻底、顽强也更艰难。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情”指生命的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和真实的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具有活跃性,两者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杜丽娘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从追求情爱的天性被压抑,到只能在梦幻与幽冥中才能实现人性解放,到最终无法摆脱只能流俗。这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锐地对立着,造成丽娘性格的

反叛但却压抑,热情却又矛盾。

杜丽娘“以情抗理”,她追求的“天然之情”,追求人性与人的本能被承认,这在晚明的黑暗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牡丹亭》也就是那个最压抑年代的一场春梦。因此,杜丽娘只能走入虚幻。她以鬼与梦梅相恋结合,充满浪漫,然而这更加显示出现实世界的无奈,只有在梦境与幽冥中,她的爱情才能得以实现。等她回复到人身,她又不得不守起礼法。当丽娘含恨化为鬼魂,她释放了被压抑许久的情绪,苦苦寻觅,奋力争取冥判,热情地“幽媾”,而千辛万苦复活团聚后,书生求婚,她却要“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这时的杜丽娘还是有着许多的矛盾与懦弱,但是当后来杜宝对他们的婚姻不停阻挠,打破他们乐观的估计后,她的思想有了突破,面对皇帝重复提出她回生时承诺的:“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可成亲,她侃侃答道:“真乃无媒而嫁保亲的是母丧,送亲的是女夜叉!”丽娘的坚强抵抗发挥在了至高处,但当“夫荣妻贵”皆大欢喜的道路铺平了,她也便妥协顺从了。当爱的目的达成了,她反倒对她对抗的封建势力感激涕零。这才是更深的一层悲哀。这层悲哀是潜在的,也是作者的刻意之作。

二、被压迫的青春意识的觉醒

(一)礼教禁锢和情欲苏醒

杜丽娘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官的家庭,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亲甄氏贤德爱女,家教甚严。她秉风貌、擅丹青、女红刺绣、知书识礼,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这就注定她从降生就要受到封建社会一系列规矩的约束,不能稍有越礼出格,否则就要受到责备。“闺塾”一出中说“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不仅如此,礼教对于源自人内心的情感也不放过,该爱什么,该恨什么,到什么程度都有着严格的界定。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杜丽娘,最显着的性格特征是“嫩脸娇羞,老成尊重”。

一个花季少女,本应天真自然,开朗活泼,封建礼教却将这些生命本真活力一点一点从她身上剥离,再加上沉重的枷锁。可是人之本能,其基本的特征是要满足自身的新陈代谢、繁衍生息以及纯真的情感欲求。因此,不管社会意识的压制多么严重,都不可能摆脱自然之躯和生命的自然规律。于是,一种莫名的的惆怅在她体内潜滋暗长着。她隐约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的愁绪。及至游

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清晰起来。可是她生活中没有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只能发出“生在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的叹息。在当时环境下,即使连衣裙上有对鸟、白日打瞌睡都被当做大忌,更不要说春情动摇了。情欲已然苏醒,却不懂如何宣泄,难谴的情欲在体内堆积,等待着一次爆发,一次冲击。“惊梦”一出满足了她本性的需求,其实却将她陷入更深的惆怅。“径曲梦回人杳,闺深佩冷魂消。似雾蒙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梦醒了,人还未醒。相思磨人,有情难诉。而这情欲在当时却是有违礼教传统的。可是人的需要一旦构成,就不容忽视,它必然会反抗规范的约束,以求满足。杜丽娘处在道德责难、压抑束缚与生命本能苏醒的夹缝中,只有煎熬至死。

(二)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充盈

如果说前一阶段是生理需要为主导的不自觉的反抗的话,从“旅寄”开始,精神枷锁的去除,已使其思想上的反抗转化为自主自觉的为个性解放而抗争的行动。这时的杜丽娘不请自入,自荐枕席,与柳生欢会。还魂后,她又鼓励柳梦梅打探父母消息,希望自己的婚姻得到父母的认可。当父亲指她为“花妖狐媚”拒不认女时,她勇敢地说出“眼前活立着个女孩儿,亲爹不认。”“爹爹,你不认呵,有娘在”。在金銮宝殿力陈情由,毫无俱色。此时的杜丽娘已由一个“嫩脸娇羞”的少女成长为为幸福抗争的觉醒女性,展现出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发展正是在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完成的。

这种完成是“情”对“理”的胜利,是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胜利,是对宋明理学禁锢的胜利。情到尽处,“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已经超越生死,恣意驰骋,是“理”无法抗衡的;人的正常欲望,生命规律是“理”无法消弥的。礼教的束缚再也不能阻止她生命的欢欣流动,真情的恣意张扬。

(三)多种的性格特点

一个永恒的艺术形象,其性格除了典型外,还应该有复杂和真实的一面,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是有血有肉的。在杜丽娘身上,这种复杂与真实则体现在她性格中软弱与妥协的一面。

中国传统的女性观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讲究三从四德和男尊女卑。因

此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任何涉及女性这一“第二性”的言谈话语都不会纯粹的客观公正。虽然这种男性本位文化最初是经济形态决定的,但是在人为的强化男女社会性别差异后,随着岁月的递嬗,逐渐形成一种心理积淀。不仅男性认为自己是社会当然的主宰,女性也从心理上认可了自己弱者的地位。

“女性的心态举止基本上受其文化传承和环境的制约。因此,出身、教养、职业、社会地位,更能说明女性心理的形成变化。”所以,当我们回到杜丽娘所受的传统教育与所处的社会氛围中,会发现她性格中的软弱与妥协,一方面源于意识形态的压迫,另一方面源于女性自身的弱点。

首先,她生活的范围十分狭窄,仅仅拘囿于家庭或者闺房这个小环境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连自家的花园都不知道。这种局限使她感情封闭,缺少与人的正常沟通和情感宣泄。其次,女性内倾型的性格特点,使她更注重内心的情感变化,而轻视客观理性的分析,容易产生怕羞、怯弱、依附的心理。“幽媾”中丽娘说“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冥誓”中云“请媒相聘”“怕聘则为妻奔为妾”。可见封建礼教的遗害是无处不在,就像一张黑网,时刻准备吞没有主体地位的女性。第三,封建礼教传统提出的一系列女性行为准则,要求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教条阻隔了她们对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追求。即使受过一些教育,也不过是为了“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这种历史的局限与女性自身的弱点,直接导致了杜丽娘行动上的延宕。

她与柳梦梅成亲,虽然出于自愿,也是情势所迫。因为陈最良要“上小姐坟去,事露之时,一来小姐有妖冶之名,二来公相无闺阁之教,三来秀才坐迷惑之讥,四来老身招发掘之罪”。而“婚走”一出还魂为人后,她认为“鬼可虚情,人需实礼”,坚持“必待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所以,尽管妇女解放已提了很久,若不从人们的心理层面纠正女性是弱者的观念,这一问题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不从经济上、人格上开始,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

杜丽娘作为一个觉醒的形象,有她的进步性。她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潜意识的律动,更是一种生命本能的追求;不仅是少女情怀之梦,还代表着一些女性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我的生命光辉。她性格中的妥协与软弱并不能掩盖这种光辉。因为她所受的教育、生长环境、封建社会的荼毒、礼教的戕害已经决定了她

反抗的不彻底性。唯其不彻底,更凸显出封建礼教满口的“仁义道德”,不过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三、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一个个性解放、讲究自由民主平等的时代,再来读《牡丹亭》,已经不会像俞二娘、商小玲、冯小青那样自哀身世,恸伤而死。今天的人们会以新的目光、新的评价接受这部剧作,这一人物。

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作品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女主角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她的独立自主、勇敢抗挣还是建立在男性本位的价值观上的,但作家提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几千年来的男权思想让女性的从属成为一种本能,这是女性真正的生存困境。即使在当今时代,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非易事,因为它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还要受到女性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影响。这就需要当代文学家继续挖掘这一主题。不仅要关注人的命运,更应该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思考生命价值,探索生命意义,为女性、为人类的更深层次的解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3]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

[4]孙绍先:《从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当代文

艺思潮》,1987,第 5 期

中国文学史论文

题目:意识的觉醒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

姓名:玉冬葵

学号:35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2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