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导学案

第三章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导学案
第三章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导学案

高二地理

第三章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导学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阅读、分析、使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2.与人合作,尝试提出探究方案,并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准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重点难点】

1、阿斯旺大坝的利弊分析;

2、知识拓展:利用已学知识,分析三峡工程的利弊。

【学法指导】

分组讨论、分析相关河流大坝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实行知识迁移,合作探究,对修建大坝实行深入思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尼罗河的河流及流域特点。

根据课件展示资料和下列图表资料,实行分析。

(1)图中A河名称为___________,注入__________;

(2)A河流经的沙漠名称为_____________。

(3)因为该河下游河水流速__________(加快或减缓),泥沙沉积,在河口发育了_________ (4)尼罗河主要的水文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尼罗河每年_______月至_______月定期泛滥。

阅读教材P57资料1,思考: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合作探究】

(1)、阿斯旺水坝修建的利。阅读资料和P57页资料2,分析阿斯旺水坝修建的有利影响。

阿斯旺水坝分为阿斯旺低坝和阿斯旺高坝,阿斯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第一瀑布下的城市,两座大坝在此跨过尼罗河,因为旧坝的设计不足以控制洪水,兴建新的高坝来保护沿河

居住的人口、农田及棉田。新坝施工从1960年开始,于1970年7月21日完工,其水库在1964年一期工程结束后便开始蓄水,为抢救水库区内的埃及文物及古迹,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示下,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抢救工作,24项古迹被迁移或赠送他国,1976年水库达到设计水位。新的阿斯旺高坝全长3,600米,底层宽度980米,顶层宽度40米,高111米,体积4,300万立方米,属于大型重力坝,最高每秒流量11,000立方米,其拦河而成的纳赛尔湖(又称纳赛尔水库),是世界第七大水库,长550公里,宽35公里,面积达5,250平方公里,体积达132立方公里。

工业方面,水坝拥有12组175MW发电机,总功率为2,100MW (2,100兆瓦),1967年开始发电,1998年发电量占埃及总发电量的15%,最高峰时发电量占埃及全国的一半,甚至可向邻国输出电力。农业方面,水坝有效减小了1964年、1973年的大洪水和1972年-1973年和1983年-1984年的旱灾造成的危害。在几乎全非洲都在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水库还发展了渔业,因为离消费市场距离太远,渔业的收入并不高。

思考:

1.该水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哪些?

2.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建成后,不但能够永续利用水能发电,而且能够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使用,由此会产生哪些环境效益?

(2)阿斯旺水坝修建的弊。阅读资料和P58页资料3,分析阿斯旺水坝修建的不利影响。

不过,阿斯旺水坝也导致不同的环境问题。水坝令尼罗河上游肥沃的泥沙停于水坝后面,导致泥沙淤积于水库内,最终使水库于五百年后完全失去蓄水功能。因为缺乏由上游提供的沉积物,下游的农地及海堤逐渐受到侵蚀。除了威胁现时埃及最大的咸水鱼资源外,更会使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地沉降,令该地的稻米种植受到影响。

现时因为欠缺上游的泥沙,三角洲的土地已失去过去的肥沃的特质,当地倚赖泥沙生产的红砖业受到严重影响,而东地中海沿岸更发现有明显的侵蚀现象。农业因为缺少由河水提供的天然养份,因而需要使用跨国企业提供的人工肥料。不过,这种做法因做成化学品污染而惹来争议。一些灌溉系统较差之下游农地因为尼罗河河水流量减少令海水倒流的关系,因而受到土壤过湿与及盐度增加问题困扰。

地中海的渔获亦受水坝影响,地中海东部海域的沙丁鱼和凤尾鱼一向仰赖尼罗河河水带来“淤泥浆”养份。当水坝建筑时,该地区的渔获减少近半,直至近年才有回升的迹象。思考:

1、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2、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深入探究】

1

2.阿斯旺大坝的利弊对于其他大坝是否具有普遍性?

【延伸拓展】

3、我国的标志性水坝——长江三峡的修建是利大还是弊大?阅读三峡工程的相关资料。

三峡工程的益处,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

三峡工程能够防洪,非常有效控制洪水。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非

常不均匀,长江从宜宾到武汉也是地上河,过去两千年的统计不到十年发一次洪灾,98年洪灾大家还是记忆犹新。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巨大的调节库容,能够非常有效提升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

三峡建坝后,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实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以至三峡和葛洲坝年均总发电量将达1050亿度。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腹地,至全国各大负荷中心的输电距离均约在1000公里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电网联网后,既可与全国的火、水、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升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所以,三峡水电站,将是我国未来的电力调度中心。

三峡工程修建对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库区应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660公里的宜-渝江段落差很大米。有滩险一百多处,单航段几十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也有好几十处,年单向航运水平不足1000万吨。而三峡建坝后,将淹没所有滩险、单航段和牵引段,航道扩宽很多,万吨级船队将通江达海,航运成本能够大大降低,年单向航运水平将超5000万吨。那么,横贯中华东、西大地黄金水道的形成,对发展和繁荣长江两岸至沿海地区经济,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三峡工程还对环境、南水北调、养殖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益处。

但一个决策要历时这么久才得以决定,当中的影响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三峡工程的兴建,主要防碍的因素是文物古迹的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大规模的移民。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因为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相关报道,因为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相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还有大规模的移民。原来生活在三峡一带的人都不得不放弃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到新的环境去,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怎样安置移民、安置到哪里合适等并不能忽视。‘

总结:我们理应怎样看待修建水库和大坝?说说前期规划和论证的重要性。

我们理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修建水库和大坝,既有利也有弊。前期规划和论证充足了、科学了,在工程完工后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会降低到最小。若论证不充分、不严密,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巩固使用】

一、选择题

1.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

B.明显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

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

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2.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的原因是()

A.都受夏季风的影响,西部还受夏季增温的影响

B.都受热量的影响,夏季气温高

C.外流区域受夏季风影响,内流区域受夏季气温高的影响

D.都受季风影响

3.关于水能资源的叙述准确的是()

A.水能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B.我国水能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三省

C.我国水能资源绝绝大部分已开发利用

D.已查明的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巴西

三峡工程

阿斯旺工程

坝址

水文

条件

年径流量(亿m3) 4510 820

平均含沙量(kg/m3) 1.2 1.6

年输沙量(亿t) 5.3 1.34

库区水量损失库面蒸发损失很小,出库水

量仍约4510亿m3

年蒸发损失约100亿m3,加之用水量

增加,年出库水量约为570亿m3

入海水量

(亿m3)

建成前近10000 330

建成后近10000 60~18

出库泥沙

建库初10年,每年有1/3

左右的泥沙下泄,以后下泄

泥沙量逐年增多,90年后

每年约90%泥沙出库

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量仅200

万~5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

在水库里

(1)在图中用//标出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从图中看该工程位于长江____________游。

(2)阿斯旺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_的需要,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的需要。

(3)试从气候条件和水系条件分析流经三峡工程的年径流量远高于流经阿斯旺工程的年径流量的原因:①气候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

②水系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斯旺工程建成后,导致海岸线退缩,请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会分析重大工程项目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这类问题要灵活使用到地理规律。

【学习反思】

1.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___

(完整word版)第三章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导学案.doc

第三章中国地理分区 第一节北方地区 主编人任波审核人 【课前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及气候特征 2、北方地区主要矿产及分布、交通与主要工业区 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4、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重点: 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及气候特征 2、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3、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 1、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知识梳理: 1、位置范围:、以东,以南、以北,东临和。面积约占全国的,人口约占全国的。 2、地形特征:以和地形为主。包括 _____平原、 _____平原、 _____高原、_____丘陵、 _____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3、东北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所环绕。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东北地区山环水绕,多沼泽。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黄土________性 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黄土高原地 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治理措施: 5 、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____河、 _____河、 _____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水平直杆OP 右端固定于竖直墙上的O 点,长为2L m =的轻绳一端固定于直杆P 点,另一端固定于墙上O 点正下方的Q 点,OP 长为 1.2d m =,重为8N 的钩码由光滑挂钩挂在轻绳上处于静止状态,则轻绳的弹力大小为( ) A .10N B .8N C .6N D .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几何关系得到两边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再根据竖直方向的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详解】 设挂钩所在处为N 点,延长PN 交墙于M 点,如图所示: 同一条绳子拉力相等,根据对称性可知两边的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设为α,则根据几何关系可知NQ =MN ,即PM 等于绳长;根据几何关系可得: 1.2sin 0.62 PO PM α= ==,则α=37°,根据平衡条件可得:2T cos α=mg ,解得:T =5N ,故D 正确,A 、B 、C 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 2.内壁光滑的球体半径为R ,一长度小于直径的轻杆两端固定质量分别为m A 、m B 的小球A 、B 。将轻秆置于球体内部后。最终静止在图示位置不动,球心O 与轩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过球心O 竖直向下的半径与杆的交点为M ,2 R O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B m m < B .球体内壁对A 球的支持力A A 2N m g = C .轻杆对B 球的支持力有可能小于B 球的重力 D .若增大m A ,θ角会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假设两球质量相等,则杆应处于水平位置,现A 位于B 的下方,可知m A >m B .故A 错误; B .以A 球为研究对象,A 球受到重力m A g 、球体内壁对A 球的支持力N A 、杆的压力F 。由平衡条件知,m A g 与F A 的合力与N A 等大、反向。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合成图如图。 根据三角形相似得: A A N m g OA OM = 由OA =R ,OM 2 R =,解得 N A =2m A g 故B 正确; C .以B 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如图。根据几何知识有 β>α,则在图中,一定有 F B >m B g ,即轻杆对B 球的支持力一定大于B 球的重力,故C 错误; D .若增大m A ,A 球下降,θ角会减小,故D 错误。 故选B 。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套导学案 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第2课时)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导学案 第 三 章 光现象 四、平面镜(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叫虚像。 2.平面镜成_____像。 3.物体高1.8m ,平面镜内的像的高为_____m 。 4.物离镜面4m ,像离镜面_____m ,像离物_____m 。 5.月亮距离池塘的水面8×108 m ,水中的月亮离镜子m 。 6.用对称法作出右图物体AB 在平面镜MN 中的像。(P70)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1.识别图形(如图) MN 表示______; AB 表示_______; A ˊ B ˊ表示物体AB 的______; A ˊ B ˊ要用虚线是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AO 与A ˊO 什么关系?AB 与A ˊB ˊ什么关系? 2.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M M M A A · A B N B N C N 〖要点归纳〗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应用“对称法”作图,要求作图规范。 〖当堂反馈〗 1.根据物体AB 与镜中所成的像A ’B ’找出平面镜的位置: 2.一条平静的河,水深3m ,岸上的树梢上有一只鸟离水面的距离为12m ,则小鸟与小鸟 M N A B A B M N O A ’ B ’

像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 3.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一根直棒和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垂直,则直棒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A.30°B.45°C.90°D.60° 5.如图所示,一台钟面上无数字,只有刻度线,如图所示,图中为平面 镜中的钟,问此时时间为() A.8点20分B.4点40分C.7点20分D.3点40分 6.检查视力时,人与表之间应有5m距离,医务室只有3m长,问如何借助一个平面镜来检查视力?(画图说明) 7.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此时平面镜的新位置. 【课后巩固】 见《评价手册》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音调、响度、和音色;复习音调产生的原因,响度的影响因素;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复习声音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构建本章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形成体 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世界,以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学习重点:了解乐音的特性及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学习难点:构建本章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产生的。 2、把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这说明,水的作用是,此实验用到了法。 3、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说明了,用到了法或称为法。 4、航天员在太空中能通过电进行交流。 5、利用声波与水波的相似性来学习声波,用到了法。 6、“桌子可以传声”实验中,说明可以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分为,,。 7、在真空中,声音(填“能”或“不能”)传播。 8、声速的定义:。 9、声速的大小与和有关;空气中的声速V= 。(150C) 10、要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到达人耳至少应比原声晚 S,即多少米?(写出计算过程) 13、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1)(2)。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 2、音调是指声音的,与有关,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的定义:,单位,简称,符号。 4、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频率范围为。超声波和次声波人类 都听见(填“能”或“不能”)。将、、统称为声。 5、响度是指声音的;与和有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音量”,指的就是响度。增大响度的方法:(1) (2)(3) 6、物体振动的幅度叫; 7、下图“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在此用来反映音叉振幅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法。(2)实验中若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和看到的现象是,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8、音色是指声音的,由和决定的。 9、波形图中,形状相同,说明相同;相同时间振动次数相同,说明相同;振幅相同,说明相同。 10、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 观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波形,如 右图三者音调;响度; 音色是的(选填“相同”或 “不同”)。

七年级上数学第三章导学案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从算式到方程(1) 核心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 核心思想:转化 核心方法:代值法 一.预习案 得分: 一.课前导读 阅读课本P78-P81,完成下列内容. 1.方程是 。 2.只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二.尝试练习 1.给出下列式子:①2x-7;②4x>1;③-4x 2 -x=3;④4x=0;⑤2x-5y=0;⑥1+4=5;其中是方程的有 。不是方程的有 . 2.给出下列方程:①x+2y=0;② 3 2 x=2;③x 2-1=2;④x=0;⑤2x=2(x 2-3x );⑥x 3 =2; 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 3.若2x=4,则x= ;若3x-1=5,则x= 。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 4.x=2是方程x-10=-4x 的解. ( ) 5.x=1或x=-1都是方程x 2 -1=0的解.( ) 5.检验下列方程后面大括号内所列各数是否为相应方程的解: (1) 18 1 5-=+x x ,{}3,1-; 解:①当x=1-时,左边= 右边= 因为左边 右边(""""≠=或) 所以x=1- (“是”或“不是”)原方程的解 ②当x=3时,左边= 右边= 因为左边 右边(""""≠=或) (2) -9(1-y )=2(4y -1), {7,-6}. 解: 三.优生拓展 1.计算:(1)y x y x 2 2 3- (2)2 2 2 2 3 4434b b a b b a a +-++-- 2. 我国出租车收费标准因地而异.A 市为:起步价10元,3千米后每千米价为1.2元;B 市为:起步价8元,3千米后每千米价为1.4元.试问在A 、B 两市乘坐出租车x (x >3)千米的价差是多少元? 3. 某地电话拨号入网有两种收费方式,用户 可以任选其一: (A )计时制:0.05元/分; (B )包月制:50元/月(限一部个人住宅电话上网).此外,每一种上网方式都得加收通信费0.02元/分. (1) 某用户某月上网的时间为x 小时,请你分别写出两种收费方式下该用户应该支付的费用; (2) 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上网的时间为20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弹力导学案

学 生 教 师 夏老师 日 期 2013/08/03 年 级 新高一 学 科 物理 时 段 16:50-18:20 学 情 分 析 新课 课 题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弹力) 学习目标与 考点分析 1、知道形变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力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定弹力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掌握胡克定律计算弹力。 学习重点 难 点 1、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 2、利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本次课程内容 一、形变 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改变叫做形变。 二、弹性形变 1、弹性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在________后能够__________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性限度:如果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原来形状将__________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三、弹力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_________,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直接_____________ (2)发生__形变(相互挤压)______________ 3、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 濠知教育暑期学科导学案ggggggggggggangganggang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指向绳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 四、胡克定律 1、弹力的大小跟________的大小有关,____________越大弹力越大。 2、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_________或_________的长度x成__________。 3、公式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单位是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___,x表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即|原长一现长|。 【范例精析】 例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解析:地面受到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的施力物是物体,所以应该是因为物体的形变产生了对地面的压力,故B是正确的选项。 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这个弹力的施力物是地面,所以应该是地面的形变产生了对物体的弹力,故C也是正确的选项。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C。 拓展: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弹力也是成对产生的。甲对乙挤压使乙产生形变,乙就会对甲产生弹力;同时乙对甲的弹力也使甲产生形变,甲的形变就对乙产生了弹力。一个物体的形变只能对别的物体产生弹力,不能对自己产生弹力。 正确解答 C 例2.如图3-2-1所示,一个球形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并与竖直光滑墙壁接触,A、B两点是球跟墙和地面的接出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A点的弹力作用 B.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作用 C.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作用 D.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 解析:本题要排除二个干扰,一是地面的弹力就是B点的支持力;二是A点有没有弹力,在A点球虽然与墙壁接触但相互间没有挤压,所以在A点没有弹力。那么怎么样判断A点没有相互挤压的呢?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设想A处的墙壁撤消,球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所以在A 处没有弹力。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复习重点: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复习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因素。课前预习案自主复习:完成本章下列基础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发生才停止。 2、气体、液体和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中传播的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但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和。其中,与振动的频率(每秒钟物体振动的次数)有关,且频率越大,越高;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且振幅越大,越大,它还与距离发声体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不同。 4、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频率高于的声叫波,频率低于的声叫波,生活中用超检查身体及胎儿的发育情况用的是波,地震、火山、台风、海啸及一些动物交流时用的是波。 5、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是、、。

6、声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 ;声传递能量的例子有: 。我的疑惑: 课堂探究案探究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探究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 A、(1)(2) B、(2)(4) C、(1)(3) D、(3)(4)探究知识点三:环保问题 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

最新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第三章导学案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导学案 3、1、1一元一次方程(1)班级姓名__小组__评价__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事一元一次方程。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找等关系列方程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78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班级姓名__小组__评价__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判别解得合理性、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重点:1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 1、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使用说明: 1、阅读课本P888

92、限时20分钟完成本导学案。然后小组讨论。 一、导学书中88页问题1:(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设未知数: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则去年购买计算机_____台,今年购买计算机______台、找相等关 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解这个方程? x+2x+4x=140合并同类项,得 _____x=140系数化为1,得 x=_____(3)本题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试试看 二、合作探究 1、解方程7x- 2、5x+3x- 1、5x=-154-6 32、练习:解下列方程:(1)23x-5x=9 (2)-3x+0、5x=10 (3)0、28y-0、13y=3 (4) 3、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三、总结反思小组讨论:本节课你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课本P93习题 3、2第 1、4题、第六课时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知道重心的含义。 7.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8.通过“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9.通过学生动手知道力的三个要素表示方法。 10.理解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的原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12.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大统一论。 ★教学重点 1.力的特性的理解 2.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3.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特性。 2.重心的概念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中离不开力,毽子受力在空中跳动;门受到推力作用,打开了;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关闭了;手对开关施力,控制灯泡;手摁键盘,使得键盘形变。这节课我一起研究力,重力。 本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学习:1.观察“视频”,思考后归纳力的定义和特点。2.通过“先练后教”理解力有图示和示意图两种表示方法。3.“知识大寻找”充分发挥课本、资料的作用,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以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一、力 1、观察“视频”,思考: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些“视频”,大家思考这些反应了力的什么特性。 2、学生讨论,归纳 同学们相互探讨一下,谁来告诉我通过视频,你得到了力的哪些特性。 学生回答: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发生变 化),或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决定力的作用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同学们试着将力表示出来。 学生练习,画出物体受力。 A:手对单杠的拉力50N; B:自行车轮胎受阻力20N; C:磁铁对小球引力10N; D:手拿磁铁15N;E:小球重40N 教师通过手机将学生做的情况在电脑中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出1、力的图示:从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箭头指向力的方向,有向线段长短按选定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上加刻度(一般两至三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光现象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导学案苏 科版 【学习目标】 了解光源;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光具有能量,以及应用,红外线、紫外线及应用;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重点难点】 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2、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以及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3、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常见现象、【学习过程】 学生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自身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和两种、 2、阳光使使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是将能转化为能,它说明光具有、 3、人眼看不见的光有线和线, 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它能使被照射的,具有效应、的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5、典型例题例1 彩色电视机光屏上的颜色是( ) A、电视机里早就具有的

B、有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C、由颜料的三原色调出来的 D、由色光的三原色调出来的例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B、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C、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害的 D、医院和食品商店常用红外线消毒例3 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C、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总是直线传播的例4 晴天在茂密的树阴的地面上,常会看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树叶间小孔的像 B、太阳的像 C、太阳的影子 D、树叶的影子第三章光现象复习(1)-----课内练习班级________姓名 _______ 成绩________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看起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B、太阳发出的光是白色的,也是最单纯的光

中考复习1[1]声现象导学案.doc

1.声现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途径。 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及决定因素;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超声波、次声波特点应用。学习过程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物体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真 空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 波能粉碎小石头,表明声音具有。 4、声速:声速大小取决于o通常情况下, v固v波v气。15 °C空气中的声速约 为o 5、回声:回声是声音传播时遇到障碍物时而 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nic 针对练习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衅 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 / 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r X B、声音产生的原因r a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 鼓血血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C、听到的鼓声是鼓而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 3、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 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用物理学知识 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的原 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生而产生的。 考点2.声音的特性 1、、、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人们常将它们称做声音的三要素。 2、响度: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与有 关,还与有关O 3、音调:声音的叫做音调。音调与有 关,频率指,其单位为—。 4、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音色。 针对练习 1、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2、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 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 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 手指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心. W 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 尺发:11声音的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显示的波形。叩乙内 其中)*,音音调相同的是_图和图;响度相同 的是图和图。 5、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Hz,人耳(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 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 次。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物体做发出的声 音,乐音的波形是的; 噪声通常是指物体做发出的声 音,噪声的波形是的。

初中数学 第三章 三角形 全章导学案

第四章 三角形 4.1 认识三角形(1)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学习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学习设计: (一) 预习准备 (1)预习书62-65页 (2)思考①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关系①三角形的分类 (3)预习作业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为三类: 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 (二) 学习过程 例1 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例2 在①ABC 中,(1)0 82,42,C A B ∠=∠=∠则= (2)5,A B C C ∠+∠=∠∠那么= (3)在①ABC 中,C ∠的外角是120°,B ∠的度数是A ∠度数的一半,求①ABC 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变式训练:在①ABC 中(1)00 78,25,B A C ∠=∠=∠则= (2)若C ∠=55°,010B A ∠-∠=,那么A ∠= ,B ∠= 例3 已知①ABC 中,::1:2:3A B C ∠∠∠=,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变式训练:已知①ABC 中,0 90,2,A B B C ∠-∠=∠=∠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例4 如图,在①ABC 中,090ACB ∠=,CD ①AB 于点D , 1,2?A B ∠∠∠∠与有何关系与呢 例5 如图,已知0 60,30,20,A B C BOC ∠=∠=∠=∠求的度数。 2 1D C B A O C B A

第三章《相互作用》导学案

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右图中的甲、乙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表示力能 使物体的____________;图乙表示力能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像这样人们把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或产生 ________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2.力的图示就是把一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三要素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准确、形象地表示出来,线段的方向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________,用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 3.由于地球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________,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G=______. 4.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______于一点,这一点叫 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__________上. 5.目前,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B.力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 C.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D.力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7.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B.只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8.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B.只有在物体的重心处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质量分布均匀、形状对称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对称中心D.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力的概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拳击手一拳击出,没有击中对方,这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 B.力离不开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例如: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上的力,但找不到 施力物体 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D.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打乙一拳,乙感到痛,而甲未感到痛,说明甲对乙施加了力,而乙未对甲施加力 B.“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 C.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不需要与铁钉接触,说明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存在 D.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飞出后,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不再是人 知识点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 N,试画 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4.一个重20 N的物体沿着斜面下滑,如下图所示, 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不正确的是() 知识点三重力和重心 5.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大小总是恒定的B.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D.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由下落的石块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重力越来越大B.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一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 D.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 7.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用线竖直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C.一砖块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 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时,其重心在体内位置不变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所有的相互作用力都可归纳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B.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万有引力是最强的 C.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完全独立的,不可能再统一了 D.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 【方法技巧练】 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9.如图所示,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 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达标测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力都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的施力物体是人 C.两个力都是5 N,那么这两个力一定相同 D.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的作用 B.在奥运摔跤赛场上,甲用力把乙摔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光现象》学案四、平面镜

四、平面镜 知识点1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使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是为了.要找到镜 前的棋子A的像的位置,应当把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然后移动棋子B,直到与棋子A的像. 2.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玻璃板厚度不计. (1)实验中选用橡皮泥的作用是,此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是. (2)请为以下实验步骤排序: a.移去棋子B,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棋 子A的像 b.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面,将同样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B直至与 A的像完全重合 c.记下棋子A和棋子B及玻璃板的位置 d.移去玻璃板、棋子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 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 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3.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某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①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水平放置的直尺上面; ②取两支长短、粗细均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的一支放在玻璃板前的直尺上,可以看到 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 ③把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至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④在直尺上记录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和未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多次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做上面的实验.其中根据步骤③可得到的结论是( ) A.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B.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C.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虚像 D.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知识点2 平面镜成像特点 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填“倒 立”或“正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填“实”或“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虚像(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来承接,因为(填“有”或“没有”)实际光线照射到光屏上. 5.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 A.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 B.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C.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D.平面镜是否竖直放置有关 6.在照镜子时,我们看到了如下现象: (1)镜中的人和实际的人形状(填“相同”或“不同”); (2)举起自己的左手,看到镜中的人举起的是(填“左”或“右”)手; (3)当人远离镜子时,镜中的人(填“靠近”“远离”或“不动”)镜子; (4)在镜子的背面靠近镜子的地方放一张不透明的白纸,此时人(填“能”或“不能”)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案汇总

兴隆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班级:姓名: 【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声音的产生 〖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音叉的发声 〖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 〖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做。

【要点2】 声音的传播 〖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 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 (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再用绕有 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 (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 (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 空气抽出。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 〖总结〗 【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 〖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活动〗 〖总结〗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1 .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 。

第三章 导数 导学案

§3.1.1 变化率问题 1.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 2.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 7880 复习1:曲线22 1259 x y +=与曲线 22 1(9)259x y k k k +=<--的( ) A .长、短轴长相等 B .焦距相等 C .离心率相等 D .准线相同 复习2:当α从0 到180 变化时,方程22cos 1x y α+=表示的曲线的形状怎样变化?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 问题1:气球膨胀率,求平均膨胀率 吹气球时,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从数学的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 问题2:高台跳水,求平均速度 新知:平均变化率: 2121()()f x f x f x x x -?=-? 试试:设()y f x =,1x 是数轴上的一个定点,在数轴x 上另取一点2x ,1x 与2x 的差记为x ?,即 x ?= 或者2x = ,x ?就表 示从1x 到2x 的变化量或增量,相应地,函数的变化量或增量记为y ?,即y ?= ;如果它们 的比值y x ??,则上式就表示为 , 此比值就称为平均变化率. 反思:所谓平均变化率也就是 的增量与 的增量的比值. ※ 典型例题 例 1 过曲线3()y f x x ==上两点(1,1P 和(1,1)Q x y +?+?作曲线的割线,求出当0.1x ?=时割线的斜率. 变式:已知函数2()f x x x =-+的图象上一点 (1,2)--及邻近一点(1,2)x y -+?-+?,则y x ??= 例 2 已知函数2 ()f x x =,分别计算()f x 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1)[1,3]; (2)[1,2]; (3)[1,1.1]; (4)[1,1.001] 小结: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基础回顾: 一、光的传播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_______,可分为_________光源,如:太阳、荧火虫等;和________光源,如:电灯、蜡烛等。 2、光在_________ 沿直线传播,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在其他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速度______,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_______;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________。 二、光的反射 1、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________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光的________;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叫_________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________;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_________。我们能看见本还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______ __进入我们的眼睛。 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 _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___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_的。 3、平行光射到光滑物体表面被反射后仍为_________,这样的反射叫_________;若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时,则反射光将________反射,使我们能从________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样的反射叫__________。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体连线与镜面_________,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身高1.7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则像高____m,像与物体间的距离是_____m。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_______,进入人眼睛的光线___ _ 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填“是”或“不是”),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_________相交而成的。 3、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而小孔所成的像是_______的_______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_______而成的像,小孔成像,则是由于_________所成的像。 四、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______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现象。 2、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被__________,还有一部分光________进入水中,此时折射光线____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将_______,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折射光线的方向_______,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的。 3、站在岸边的人看到池水变_____;潜水员潜入水中看岸上的楼房变______;放在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弯折;水下的鱼变浅;雨后的太空出现彩虹现象等都可以用光的________来解释。 五、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3、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看不见得光 1、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_______,在红光之外是__ __,在紫光之外是___ __,人眼都看不见,称为不可见光。 2、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___________,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红外线越____,由此可用红外线敏感的胶片拍出的_____ __,对疾病做出诊断;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_____,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红外线的穿透能力较_______,可以用来进行遥控。 3、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________作用强,能杀菌,应用紫外线的_________效应,进行防伪。 作图练习: 1.完成下列反射光路图,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 2.作出下列反射现象中的平面镜; 3.已知一束光与水平方向成? 30,要使光竖直向下射向井底的青蛙、平面镜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__,并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 30 3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