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理论5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传理论5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传理论5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传理论51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当代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创立了“媒介生态学”,代表作有《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等。

《童年的消逝》于1982年出版,该书以“童年”作为切入点进行媒介研究,提出随着媒介的变迁,童年在消逝,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在消失。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退化、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信息环节复杂化等等,共同指向了“童年的消逝”。

1.童年概念的产生——印刷时代的到来

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概念的发明是文艺复兴的伟大成果之一,也可能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个发明。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把童年置于社会学的层面进行讨论。

印刷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识字能力的重视程度上升,进而划分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距离。首先,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的读写能力进一步发展,现代童年概念的基本文化语境诞生。因而,有无阅读能力成为区分成年人和儿童的重要标准,儿童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成熟的成人,从而产生童年的概念。其次,印刷可以重新赋予人类自我意识和人性意识。文字使儿童退回自己的世界之中,与社会

环境脱离,因而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以印刷为基础的阅读强化了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童年得以诞生的重要条件。最后,成人因为接触的社交范围更广,拥有儿童所不宜知道的信息,这些是儿童不得不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获得属于成人的秘密。因此,印刷时代隔离了成年与儿童,“使儿童远离了成人的秘密、社会的秘密”。

2.童年的消逝——电子媒介时代

印刷时代使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界线,而电子媒介的产生和传播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童年在消逝的同时,成年的概念也在消逝。

电子时代改变了以文字为主的符号环境,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首先,电视等媒介带来了新的符号——图像,使得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文化鸿沟被重新填平。图像革命强烈的视觉冲击对观众的大脑有催眠作用。这些观众在瞬时之间即可清楚画面意义,不需要延后分析解码、思考等等。因此儿童不再需要长期的“成人训练”则可读懂成人世界的内容。其次,由电视传播的信息是一种不需要分辨使用权的形式,也就是说儿童和成人在共同接受电视传输的信息时,这些信息并没有加以区分,儿童可以接触成人的秘密,两者间的文化界限被拆解。

3.“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

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已经含糊不清,电子媒介的产生模糊了童年与成年

的文化界限。而“童年的消逝”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即“成年的消逝”。以图像为阅读特征的新童年文化推广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可被视为认识上的一个倒退:成人在电子世界逐渐退化,又重新回到心理年龄上的童年。在电视时代,“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成人和儿童逐渐融为一体。

因此,印刷时代的文字阅读促进人的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进步,使人具有更高的自制能力、关注历史和未来的能力;而电子时代则是由符号世界来表征,以娱乐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成人的逻辑组织和抽象思维等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即成人回到“童年”,呈现出一种消极的“逆生长”。商业化和电视媒介背景下产生的成人与儿童无差别的文化,使得经济、政治和教育等方面变得浅薄。波兹曼认为人类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意识正在走向枯萎。

4.《消失的地域》

梅罗维茨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是《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其理论结合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媒介技术视作社会变化的动因的基本立场,提出了媒介情景论。

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梅罗维茨用印刷时代的媒介环境和电视时代的媒介环境进行了对比,提出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于是有一些“地域”消失了。首先,男女气质的融合。印刷媒介的细分化特质,使得男性和女性阅读内容

各不相同。而电子媒介对视听形象的展示,使得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相同的信息,因而形成一个群体的纽带,使得男女气质发生了融合。例如男性开始化妆、性格变得越来越温柔,而女性则开始剪短发等,一种全新的中性气质正在出现。其次,成年与童年的界限模糊。通过印刷媒介,童年概念得以塑造。而电视媒介的出现使成人营造出的童年情景消失,儿童变得越来越成人化。另外,电子媒介还使权威感消失。权威感来自于距离,而电视将领导人、英雄、明星等的后台行为曝光于电视,公众对其生活了如指掌,他们失去了自己对自我形象和表演的控制,权威感荡然无存。

5.童年消逝的遏制与新儿童的诞生

波兹曼指出,文字阅读削弱了口语世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基础,而以电视为基础的影像世界破坏了童年产生以及培育的信息环境,使童年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因此,童年的发生与消亡离不开媒介的转换。在数字媒介时代中,电脑媒介的出现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大脑”,改变了人们生存的信息环境,带来了全新的媒介体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作为生物学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童年

童年可以作为一种生物学现象,即用年龄来界定童年的范围;也可以把童年作为社会的产物,即作为社会现象的童年。前者把童年当做单纯的生物学事实,即童年到成年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由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样的童年说方法

论指引下,人们倾向于将童年视为一个人发展的学徒期,而把理性作为成年期的标志。

而后者把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儿童当做社会行动的主体。在社会建构论之中,儿童是能动地构建社会,它不同于结构论中儿童个体的能力被忽视,主动构建自己的生活样式即文化。

(2)童年的再生成与新儿童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两种观点,有利的证明了媒介本身的力量,前者表明媒介本身的变化比起媒介承载的内容更有意义,而后者指出媒介对人本身能力的扩张,通过扩张人类的五感直接影响人们意识的形成,使人产生变化。所以,媒介对童年的构建可以发生影响,那么作为变化了的儿童依靠媒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童年。所以,不论是作为一种结构形式或者一种构建的结果,童年都不会消逝,而是在不断地再生成。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转换是童年变化的关键。他指出,以文字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促使童年产生,而以电视为代表的影响媒介却导致童年消逝。同时他认为新媒体——电脑的产生将具备某种潜能,从而保证童年的存在。随着童年边界的变化,童年的再生成则依靠变化了的新儿童来实现。

综上,电视的到来模糊了童年与成年的文化分界,使儿童接触到了成人世界方面

的信息,由此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儿童变得早熟、成人化等。波兹曼断言,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没落。但也有学者指出,波兹曼为了证明其观点过分夸大了电视的负面作用,将其成为“毫无保留的媒介”,是一种除了“图画和故事”外别无内容的媒介。另一方面,波兹曼忽视了媒介使用者的作用,认为媒介本身特点造成了成人化的儿童,与使用者无关。但归根到底,我们应该认识到媒介技术是中性的,而其使用方式与社会制度、人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何梦祎,《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 《现代传播》,2015.10.

孙晴,《媒介变迁视角下的童年——以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为中心》.

魏冯, 《媒介变迁中的“童年”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新闻世界》,2015.05.

周海宁,《论从大众传媒时代到数字媒介时代的童年变化》. 《新闻传播》,2018.09.

AT89C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AT89C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特性: ·内含4KB的FLASH存储器,擦写次数1000次; ·内含28字节的RAM; ·具有32根可编程I/O线; ·具有2个16位可编程定时器; ·具有6个中断源、5个中断矢量、2级优先权的中断结构; ·具有1个全双工的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 ·具有一个数据指针DPTR; ·两种低功耗工作模式,即空闲模式和掉电模式; ·具有可编程的3级程序锁定定位; AT89C51的工作电源电压为5(1±0.2)V且典型值为5V,最高工作频率为24MHz. AT89C51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 1.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CPU)是单片机的核心,完成运算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

(1)运算器 运算器主要用来实现算术、逻辑运算和位操作。其中包括算术和逻辑运算单元ALU、累加器ACC、B寄存器、程序状态字PSW和两个暂存器等。 ALU是运算电路的核心,实质上是一个全加器,完成基本的算术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增量、减量、BCD码运算;逻辑运算包括“与”、“或”、“异或”、左移位、右移位和半字节交换,以及位操作中的位置位、位复位等。 暂存器1和暂存器2是ALU的两个输入,用于暂存参与运算的数据。ALU的输出也是两个:一个是累加器,数据经运算后,其结果又通过内部总线返回到累加器;另一个是程序状态字PSW,用于存储运算和操作结果的状态。 累加器是CPU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寄存器。ACC既是ALU处理数据的来源,又是ALU运算结果的存放单元。单片机与片外RAM或I/O扩展口进行数据交换必须通过ACC来进行。 B寄存器在乘法和除法指令中作为ALU的输入之一,另一个输入来自ACC。运算结果存于AB寄存器中。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识别指令并根据指令性质协调计算机内各组成单元进行工作的部件,主要包括程序计数器PC、PC增量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定时及控制逻辑电路等,其功能是控制指令的读入、译码和执行,并对指令执行过程进行定时和逻辑控制。AT89C51单片机中,PC是一个16位的计数器,可对64KB程序存储器进行寻址。复位时PC的内容是0000H. (3)存储器 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分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AT89C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采用4KB的快速擦写存储器Flash Memory,编程和擦除完全是电器实现。 (4)外围接口电路 AT89C51单片机的外围接口电路主要包括:4个可编程并行I/O口,1个可编程串行口,2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器以及中断系统等。 AT89C51的工作原理: 1.引脚排列及功能 AT89C51的封装形式有PDIP,TQFP,PLCC等,现以PDIP为例。 (1)I/O口线 ·P0口 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口。 当使用片外存储器及外扩I/O口时,P0口作为低字节地址/数据复用线。在编程时,P0口可用于接收指令代码字节;程序校验时,可输出指令字节。P0口也可做通用I/O口使用,但需加上拉电阻。作为普通输入时,应输出锁存器配置1。P0口可驱动8个TTL负载。 ·P1口 8位、准双向I/O口,具有内部上拉电阻。 P1口是为用户准备的I/O双向口。在编程和校验时,可用作输入低8位地址。用作输入时,应先将输出锁存器置1。P1口可驱动4个TTL负载。 ·P2 8位、准双向I/O口,具有内部上拉电阻。 当使用外存储器或外扩I/O口时,P2口输出高8位地址。在编程和校验时,P2口接收高字节地址和某些控制信号。 ·P3 8位、准双向I/O口,具有内部上拉电阻。 P3口可作为普通I/O口。用作输入时,应先将输出锁存器置1。在编程/校验时,P3口接收某些控制信号。它可驱动4个TTL负载。 (2)控制信号线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在线考试(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一种传送方式适用于处理外部事件( (A) 无条件传递进 (B) DMA (C) 中断 (D) 查询 分值:2.5 完全正确 得分:2.5 )
2.
在 MCS-51 单片机中,需要软件实现中断撤销的是:( ) (A) 电平触发的外部中断 (B) 脉冲触发的外部中断 (C) 定时中断 (D) 串行中断 分值:2.5 答题错误 得分:0
3.
十进制数 126 其对应的十六进制可表示为( )。 (A) 7E

(B) 8E (C) 8F (D) FE 分值:2.5 完全正确 得分:2.5
4.
在 LED 显示中,为了输出位控和段控信号,应使用的指令是:( ) (A) MOVC (B) MOV (C) MOVX (D) XCH 分值:2.5
5.
在单片机中,通常将一些中间计算结果放在( (A) 累加器 (B) 程序存储器 (C) 数据存储器 (D) 控制器
)中

分值:2.5 完全正确 得分:2.5
6.
MCS-51 单片机的堆栈区应建立在( )。 (A) 片内数据存储区 (B) 片内数据存储区的低 128 字节单元 (C) 片内数据存储区的高 128 字节单元 (D) 程序存储区 分值:2.5 完全正确 得分:2.5
7.
CPU 主要的组成部部分为( ) (A) 加法器、寄存器 (B) 运算器、控制器 (C) 运算器、寄存器 (D) 运算器、指令译码器 分值:2.5
完全正确 得分:2.5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章生物碱 课次:29 课题:生物碱概述 一、教学内容: 1.生物碱的含义。 2.生物碱的发展史及常见的生物碱概述。 3.生物碱的分布规律及概况。 4.生物碱的结构类型。 5.生物碱的性质(上):性状、旋光性、酸碱性、溶解性。 二、课堂目标: 1.说出生物碱的基本含义。 2.简述生物碱的发展史,举例说明中药中常见的生物碱及其临床疗效。 3.说出植物中生物碱分布的基本概况,简述生物碱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4.详述生物碱的结构分类及各类生物碱的结构特点。 5.简述生物碱的基本性状、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 6.详述生物碱的酸碱性及其与结构的关系、溶解性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碱是人们最早研究的一类天然药物成分,也是最重要的中药有效成分之一。生物碱是进入各论部分以后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类有效成分,它在整个各论部分所占的比重特别大。生物碱部分的教学,内容较多,化合物类型较多,要注意加强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增进学生理解记忆。寻找规律,分门别类的攻克难关,掌握生物碱的基础知识。 本部分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精讲多练,注重推理分析,争取能在各论的第一部分-生物碱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中药化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本次课全部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教学。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随机应变,组织好课堂纪律。 2.课程引入: 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具有生理活性的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生物碱是中草药有效成分之一,在我国,中草药的使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目前从各种植物中分离出的四千多种生物碱,应用于临床的已有数百种,随苷对生物碱结构、性质及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促进中草药的临床应用。生物碱的结构有何特点?生物碱的研究历史怎样?生物碱的分布有何规律?生物碱的基本性状如何?本次课我们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3.展示目标: (1)生物碱的含义。 (2)说出生物碱的分布概况和分布规律。 (3)举例说明常见的生物碱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4)详述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 (5)简述生物碱的基本性状。 4.进行新课: 除了极少数裸子植物外,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多个科属的多种植物中,都含有一种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含氮的有机碱化合物。后来在一些动物器官及少数微生物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物质,于是,生物碱的名称开始被广泛使用。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7

一、选择题 从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二个正确答案 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8051基本型单片机内部程序存储器容量为 C 。 A、16KB B、8KB C、4KB D、128B 2、8051基本型单片机内部RAM容量为D。 A、16KB B、8KB C、4KB D、128B 3、当优先级的设置相同时 若以下几个中断同时发生 A 中断优先响应。 A、外部中断0 B、T1 C、串口 D、T0 4、在80C51单片机应用系统中 可以作为时钟输出的是 C 引脚。 A、EA B、RST C、ALE D、PSEN 5、当CPU响应外部中断1 的中断请求后 将自动转向 B 。 A、0003H B、0013H C、000BH D、001BH 6、为了能够使MCS-51单片机在正常工作中及时服务于多个外设 以下传送方式最适用的是 D 。 A、异步 查询 传送 B、同步 无条件 传送 C、DMA传送 D、中断传送 7、已知1只共阴极LED显示器 其中a笔段为字形代码的最低位 若需显示数字1 它的字形代码应为(A )。A、06H B、0F9H C、30H D、0CFH 8、已知1只共阳极LED显示器 其中a笔段为字形代码的最低位 若需显示小数点“.” 它的字形码应为(A)。A、7FH B、0F9H C、30H D、80H 9、已知1只共阴极LED显示器 其中a笔段为字形代码的最低位 若需显示小数点“.”共阳极 它的字形码应为(A )。A、80H B、0F9H C、30H D、7FH 10、下列数据字定义的数表中 (C、D)是错误的。 A、DW “AA” B、DW “A” C、DW “OABC” D、DW 1ABC2H 11、若P1口接有一个4×4的行列键盘 则P1口一定有 C、D 。 A、8位输入口 B、8位输出口 C、4位输入口 D、4位输出口 12、以下指令中能够产生WR信号的是 B、D 。 A、MOV @R0,A B、MOVX @R0,A C、MOVX A @DPTR D、MOVX @DPTR,A 13、8031单片机的定时器T1用作定时方式时是 A、B 。 A、以内部时钟频率为定时基准 12个时钟周期加1 B、以内部时钟频率为定时基准 1个机器周期加1 C、以外部脉冲为定时基准 12个脉冲加1 D、以外部脉冲为定时基准 每个脉冲加1 14、DAC0832在单片机系统中是一种 B、D 器件。 A、输入 B、输出 C、将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 D、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 15、家用电器中使用的单片机应属于计算机的 B 。 A、辅助设计应用B.测量、控制应用C.数值计算应用 D.数据处理应用 16、对程序存储器的读操作 只能使用 D 。 A MOV指令 B. PUSH指令 C. MOVX指令 D. MOVC指令 17、若82C55的PC口接有一个4×4的行列键盘 则PC口一定有 C、D 。 A、8位输入口 B、8位输出口 C、4位输入口 D、4位输出口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立即数寻址方式是操作数本身就在指令中 而不是它的地址在指令中。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水中离解的局限性 2、J.N.Brфnsted酸碱理论: 定义:在反应中能提供质子的分子或离子为酸;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为碱。 酸碱的相对性: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反应中是酸,在另一个反应中也可能是碱。 共轭酸碱对:酸给出质子成为碱(酸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成为酸(碱的共轭酸) 酸越强,则酸的共轭碱越弱;碱越强,碱的共轭酸越弱。反应的结果就是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弱酸和弱碱。 3、G.N.Lewis酸碱理论: 定义:能够接受电子的分子和离子即Lewis酸;能够提供电子的分子和离子即Lewis碱。 Lewis酸:具有空轨道和未充满外层笛子轨道,电子受体,亲电试剂; AlCl3 BF3 FeCl3 ZnCl2 Ag+ R+ NO2+ Lewis碱:具有孤对电子和π电子,电子供体,亲核试剂。

NH3 ROH X- OH- RO-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acid-base theory) 阐明酸、碱本身以及酸碱反应的本质的各种理论。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酸碱理论,其中重要的包括: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酸碱溶剂理论软硬酸碱理论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法国A.L.拉瓦锡又提出氧是所有酸中普遍存在的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英国H.戴维以盐酸中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看法是错误的,戴维认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这个概念带有片面性,因为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氨都含有氢,但并不是酸。德国J.von李比希弥补了戴维的不足,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但他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酸强,有的酸弱。这一问题为瑞典S.A.阿伦尼乌斯解决。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1]在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酸碱理论是:“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氢离子的物质是酸;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由于水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这一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来描写酸碱的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指出各种酸碱的电离度可以大不相同,有的达到90%以上,有的只有1%,于是就有强酸和弱酸;强碱和弱碱之分。强酸和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弱酸和弱碱则部分电离。阿伦尼乌斯还指出,多元酸和多元碱在水溶液中分步离解,能电离出多个氢离子的酸是多元酸;能电离出多个氢氧根离子的碱是多元碱,它们在电离时都是分几步进行的。这一理论还认为酸碱中和反应乃是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之间的反应:H++OH- ===H2O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也遇到一些难题,如:①在没有水存在时,也能发生酸碱反应,例如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但这些物质都未电离。②将氯化铵溶于液氨中,溶液即具有酸的特性,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能使指示剂变色,但氯化铵在液氨这种非水溶剂中并未电离出氢离子。③碳酸钠在水溶液中并不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但它却是一种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酸碱概念脱离溶剂(包括水和其他非水溶剂)而独立存在。其次酸碱概念不能脱离化学反应而孤立存在,酸和碱是相互依存的,而且都具有相对性。解决这些难题的是丹麦J.N.布仑斯惕和英国T. M.劳里,他们于1923年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80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8051是MCS-51系列单片机的典型产品,我们以这一代表性的机型进行系统的讲解。 8051单片机包含中央处理器、程序存储器(ROM)、数据存储器(RAM)、定时/计数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和中断系统等几大单元及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等三大总线,现在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中央处理器(CPU)是整个单片机的核心 部件,是8位数据宽度的处理器,能处理 8位二进制数据或代码,CPU负责控制、 指挥和调度整个单元系统协调的工作,完 成运算和控制输入输出功能等操作。 ·数据存储器(RAM): 8051内部有128个8位用户数据存储 单元和128个专用寄存器单元,它们是统 一编址的,专用寄存器只能用于存放控制 指令数据,用户只能访问,而不能用于存 放用户数据,所以,用户能使用的的RAM 只有128个,可存放读写的数据,运算的 中间结果或用户定义的字型表。 ·程序存储器(ROM): 8051共有4096个8位掩膜ROM,用于存放用户程序,原始数据或表格。 ·定时/计数器(ROM): 8051有两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以实现定时或计数产生中断用于控制程序转向。 ·并行输入输出(I/O)口: 8051共有4组8位I/O口(P0、P1、P2或P3),用于对外部数据的传输。 ·全双工串行口: 8051内置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用于与其它设备间的串行数据传送,该串行口既可以 用作异步通信收发器,也可以当同步移位器使用。 ·中断系统: 8051具备较完善的中断功能,有两个外中断、两个定时/计数器中断和一个串行中断,可 满足不同的控制要求,并具有2级的优先级别选择。 ·时钟电路: 8051内置最高频率达12MHz的时钟电路,用于产生整个单片机运行的脉冲时序,但8051 单片机需外置振荡电容。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赵德安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 2. 根据程序存储器的差别,单片机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MCS-51 系列单片机按片内不同程序存储器的配置来分,可以分为以下 3 种类型: ①片内带Mask ROM(掩膜ROM)型:8051 、80C51 、8052 、80C52 。此类芯片是由半导体厂家在芯片生产过程中,将用户的应用程序代码通过掩膜工艺制作到ROM 中。其应用程序只能委托半导体厂家“写入” ,一旦写入后不能修改。此类单片机适合大批量使用。 ②片内带EPROM 型:8751、87C51 、8752 。此类芯片带有透明窗口,可通过紫外线擦除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应用程序可通过专门的编程器写入到单片机中,需要更改时可擦除重新写入。此类单片机价格较贵,不宜于大批量使用。 ③片内无ROM(ROMLess)型:8031、80C31 、8032 。此类芯片的片内没有程序存储器,使用时必须在外部并行扩展程序存储器存储芯片。此类单片机由于必须在外部并行扩展程序存储器存储芯片,造成系统电路复杂,目前较少使用。 3. 单片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适宜构成通用微机系统还是专用微机系统?为什么? 答: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 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 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 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其主要特点如下: 1、价格便宜。10 元以内计算机。 2、功能不大。只能专用在适用的领域。但在适用的领域中,性价比却是最 佳。 3、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4 、功耗比较低。对电源要求低。适用面广。 5、外围扩展能力强。可以应用到不同的控制系统中。根据其特点可知,单片机功能不

基于AT89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习题一>◎<习题二>◎<习题三> ◎<习题四>◎<习题五>◎<习题六> ◎<习题七>◎<习题八>◎<习题九> ◎<习题十>◎<总复习题> ※<习题一> 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DCABD DACAC ACDBA BCCBA BB (ABE) B 二、计算题 1、将下列十进制数分别转换成二进制、十六进制和BCD码的 形式 (1)33D=00100001B=21H=00110011BCD (2)22 .37D=00010110.0101B=16.5H=00100010.00110111BCD 2、将下列二进制数分别转换成十进制、十六进制的形式。(1) 10101100 B=172D=ACH (2) 1001.01 B= 9.25D=9.4H (3)11001100. 011B=CC.6H=204.375D 3、将下列十六进制数分别转换成二进制、十进制的形式。(1)7B H=01111011B=123D (2)0E7.2 H=231.125D=11100111.0010B (3)21A9H=8617D=0010000110101001B 4、将下列BCD码转换成十进制数。 (1)10010010BCD=92D (2)01010010=52D (3)1000111. 0110=47.6D 5、将下列带符号数分别用原码、反码、补码来表示。 (1)+39 原码、反码、补码为00100111B

(2)-121 原码为11111001B,反码为10000110B,反码为10000111B 三、填空题 1、带符号数在机器中可用_原_码、_反_码和_补_码表示。 2、___运算器___和_控制器_____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3. CPU一次可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称为___字长___。 4、字长为___8___的整数倍。 5、.MCS-51的最基本时间单位是_ 时钟___周期。 6、.8051的一个机器周期由___12___个时钟周期组成。 7、半导体存储器分为__ROM__和__RAM____。 8、根据信息传送的属性,总线可分为___地址总线___、_数据总线_____和__控制总线____。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字长?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的字长是多少?答:字长是指计算机能一次处理二进制数码的位数,MCS—51系列单片机字长为8位,又称8位机。 2、简述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及各类存储器的功能。 答:(1)只读存储器(ROM) ROM在使用过程中,存储的信息只能被读出,而不能用通常的方法写入。在系统断电时,ROM中的信息并不会丢失。因此,这类存储器适用于存放各种固定的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和常数等。 ROM按制造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A)掩膜ROM 存储在ROM中的信息是在生产过程中用“掩膜”工艺固化在ROM芯片中的,一旦做好,不能更改。只适用于存储成熟的固定程序和数据,在大批量生产时,可降低成本。 B)可编程ROM(PROM) PROM中的信息是由用户写入,但只能写一次,写入后的信息以后不能更改。 C)可擦除ROM 允许用户对已写入的信息进行多次修改,但修改之前要先将原来的内容擦除掉,按擦除方法不同,又分为两种: 紫外线擦除的ROM(EPROM):在芯片上有一窗口,用紫外线擦抹器照射该窗口约20分钟后就可擦除,然后加规定的编程电压可重新写入程序。 电擦除的ROM(EEPROM):它允许用户利用+5V的电压擦除已存入的信息,并可进行重新写入,擦除和写入过程可在线完成,不需将芯片从用户系统中取出。

AT89C51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AT89C51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AT89C51单片机内部主要有以下部件:8031CPU、振荡电路、总线控制部件、中断控制部件、片内Flash存储器、片内RAM、并行I/O接口、定时器和串行I/O接口。 AT89C51单片机内部由CPU、4KB的FPEROM ,128B的RAM,两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T0和T1,4个8位的I/O端P0、P1、P2、P3等组成。在内部含有4KB或8KB可重复编程的Flash存储器,可进行1000次擦写操作。全静态工作为0-24MHZ,有3级程序锁存器,内部含有128-256字节的RAM,有32条可编程I/O口线,2-3个16位定时/计数器,6-8个中断源,通用的串行接口,低电压空闲及电源下降方式。 单片微机内部最核心的部分是CPU。CPU主要功能是产生各种控制信号,控制存储器、输入/输出端口的数据传输、数据的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以及位操作处理等,CPU按其功能可分为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储存器、指令译码器、实时控制与条件转移逻辑电路等组成。它的功能是对来自存储器中的指令进行译码,通过实时控制电路,在规定的时刻发出各种操作所需的内部和外部的控制信号,使各部分协调工作,完成指令所规定的操作。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器部件ALU、累加器ACC、暂存器、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BCD码运算调整电路等组成。 为了提高数据处理和位操作功能,片内增加了一个通用寄存器B和一些专用寄存器,还增加了位处理逻辑电路的功能。其内部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AT89C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图 AT89C51的主要性能包括:AT89C51与MCS—51控制器系列产品兼容,片内有4K可在线重复编程闪速电擦除存储器(Flash Memory),存储器可循环写入/擦除1000次;存储器数据保存时间可达10年;工作电压范围宽:Vcc可由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与应用流程解析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与应用流程解析 一、原理简介 51 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串行接口。什么叫全双工串口呢?一般来说,只能接受或只能发送的称为单工串行;既可接收又可发送,但不能同时进行的称为半双工;能同时接收和发送的串行口称为全双工串行口。串行通信是指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其突出优点是只需一根传输线,可大大降低硬件成本,适合远距离通信。其缺点是传输速度较低。 与之前一样,首先我们来了解单片机串口相关的寄存器。 SBUF 寄存器:它是两个在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可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可通过指令对SBUF 的读写来区别是对接收缓冲器的操作还是对发送缓冲器的操作。从而控制外部两条独立的收发信号线RXD(P3.0)、TXD(P3.1),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实现全双工。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见表1)。 表1 SCON寄存器 表中各位(从左至右为从高位到低位)含义如下。 SM0 和SM1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其定义如表2 所示。 表2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 其中,fOSC 为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波特率指串行口每秒钟发送(或接收)的位数。 SM2 :多机通信控制位。该仅用于方式2 和方式3 的多机通信。其中发送机SM2 = 1(需要程序控制设置)。接收机的串行口工作于方式2 或3,SM2=1 时,只有当接收到第9 位数据(RB8)为1 时,才把接收到的前8 位数据送入SBUF,且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引发串行接收中断,否则会将接受到的数据放弃。当SM2=0 时,就不管第位数据是0 还是1,都将数据送入SBUF,并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工作于方式0 时,SM2 必须为0。

51单片机CPU的内部结构

51单片机CPU的内部结构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知道了单片机内部有一个8位的CPU,同时知道了CPU 内部包含了运算器,控制器及若干寄存器。在这节课,我们就与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51单片机CPU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虚线框内的就是CPU的内部结构了,8位的MCS-51单片机的CPU内部有数术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累加器A (8位)、寄存器B(8位)、程序状态字PSW(8位)、程序计数器PC(有时也称为指令指针,即IP,16位)、地址寄存器AR(16位)、数据寄存器DR(8位)、指令寄存器IR(8位)、指令译码器ID、控制器等部件组成。 1、运算器(ALU)的主要功能 A)算术和逻辑运算,可对半字节(一个字节是8位,半个字节就是4位)和单字节数据进行操作。 B)加、减、乘、除、加1、减1、比较等算术运算。 C)与、或、异或、求补、循环等逻辑运算。 D)位处理功能(即布尔处理器)。 由于ALU内部没有寄存器,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必须放在累加器A中。累加器A 也用于存放运算结果。 例如:执行指令 ADD A,B 执行这条指令时,累加器A中的内容通过输入口In_1输入ALU,寄存器B通过内部数据总线经输入口In_2输入ALU,A+B的结果通过ALU的输出口Out、内部

数据总线,送回到累加器A。 2、程序计数器PC PC的作用是用来存放将要执行的指令地址,共16位,可对64K ROM直接寻址,PC低8位经P0口输出,高8位经P2口输出。也就是说,程序执行到什么地方,程序计数器PC就指到哪里,它始终是跟蹿着程序的执行。我们知道,用户程序是存放在内部的ROM中的,我们要执行程序就要从ROM中一个个字节的读出来,然后到CPU中去执行,那么ROM具体执行到哪一条呢?这就需要我们的程序计数器PC来指示。 程序计数器PC具有自动加1的功能,即从存储器中读出一个字节的指令码后,PC自动加1(指向下一个存储单元)。 3、指令寄存器IR 指令寄存器的作用就是用来存放即将执行的指令代码。 在这里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下CPU执行指令的过程,首先由程序存储器(ROM)中读取指令代码送入到指令寄存器,经译码器译码后再由定时与控制电路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完成指令的功能。关于指令在单片机内部的执行过程,我们在后面将会以另一节课来进行详细的讲解。 4、指令译码器ID 用于对送入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进行译码,所谓译码就是把指令转变成执行此指令所需要的电信号。当指令送入译码器后,由译码器对该指令进行译码,根据译码器输出的信号,CPU控制电路定时地产生执行该指令所需的各种控制信号,使单片机正确的执行程序所需要的各种操作。 5、地址寄存器AR(16位) AR的作用是用来存放将要寻址的外部存储器单元的地址信息,指令码所在存储单元的地址编码,由程序计数器PC产生,而指令中操作数所在的存储单元地址码,由指令的操作数给定。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址寄存器AR通过地址总线AB与外部存储器相连。 6、数据寄存器DR 用于存放写入外部存储器或I/O端口的数据信息。可见,数据寄存器对输出数据具有锁存功能。数据寄存器与外部数据总线DB直接相连。 7、程序状态字PSW 用于记录运算过程中的状态,如是否溢出、进位等。 例如,累加器A的内容83H,执行: ADD A,#8AH ;累加器A与立即数8AH相加,并把结果存放在A中。 指令后,将产生和的结果为[1]0DH,而累加器A只有8位,只能存放低8位,即0DH,元法存放结果中的最高位B8。为些,在CPU内设置一个进位标志位C,当执行加法运算出现进位时,进位标志位C为1。 8、时序部件 由时钟电路和脉冲分配器组成,用于产生微操作控制部件所需的定时脉冲信号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将会安排一节课来讲解这些专用的寄存器。

ATC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A T C单片机的基本结构 和工作原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AT89C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特性: ·内含4KB的FLASH存储器,擦写次数1000次; ·内含28字节的RAM; ·具有32根可编程I/O线; ·具有2个16位可编程定时器; ·具有6个中断源、5个中断矢量、2级优先权的中断结构; ·具有1个全双工的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 ·具有一个数据指针DPTR; ·两种低功耗工作模式,即空闲模式和掉电模式; ·具有可编程的3级程序锁定定位; AT89C51的工作电源电压为5(1±)V且典型值为5V,最高工作频率为24MHz. AT89C51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

1.中央处理器 1.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CPU)是单片机的核心,完成运算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 以及位操作中的位置位、位复位等。 暂存器1和暂存器2是ALU的两个输入,用于暂存参与运算的数据。ALU的输出也是两个:一个是累加器,数据经运算后,其结果又通过内部总线返回到累加器;另一个是程序状态字PSW,用于存储运算和操作结果的状态。

累加器是CPU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寄存器。ACC既是ALU处理数据的来源,又是ALU运算结果的存放单元。单片机与片外RAM或I/O扩展口进行数据交换必须通过ACC来进行。 B寄存器在乘法和除法指令中作为ALU的输入之一,另一个输入来自ACC。运算结果存于AB寄存器中。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识别指令并根据指令性质协调计算机内各组成单元进行工作的部件,主要包括程序计数器PC、PC增量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定时及控制逻辑电路等,其功能是控制指令的读入、译码和执行,并对指令执行过程进行定时和逻辑控制。AT89C51单片机中,PC是一个16位的计数器,可对64KB程序存储器进行寻址。复位时PC的内容是0000H. (3)存储器 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分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AT89C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采用4KB的快速擦写存储器Flash Memory,编程和擦除完全是电器实现。 (4)外围接口电路 AT89C51单片机的外围接口电路主要包括:4个可编程并行I/O 口,1个可编程串行口,2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器以及中断系统等。 AT89C51的工作原理: 1.引脚排列及功能 AT89C51的封装形式有PDIP,TQFP,PLCC等,现以PDIP为例。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df51单片机的入门及简单应用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df51单片机的入门及简单应用摘要在中国,高校的单片机课程大多数都是51,而51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增长了许多的系列,功能上有许多改进,也扩展出不少分支。芯片的控制在单片机应用中重要性不言而喻,51单片机的入门首先学会DS18B20芯片的控制与使用。 关键词51单片机;入门;应用 TP3A1673-9671-(xx)041-0013-01 51单片机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高校的单片机课程大多数都是51,而51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增长了许多的系列,功能上有了许多改进,也扩展出了不少分支。而国内书店的单片机专架上,也大多数都是51系列。可以预见,51单片机在市场上只会越来越多,功能只会越来越丰富,在可以预见的数十年内是不可能会消失的。 1功能特性概述 AT89S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I/O口线,看门狗(WDT),两个数据指针,两个16位定

时/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 振荡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S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中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251单片机结构原理 引脚功能说明 1)V:电源电压●GND:地。 2)P0口:P0口是一组8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0口,也即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口。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驱动8个TTL逻辑门电路, 对端口写“l”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这组口线分时转换地址(低8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 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在F1ash编程时,P0口接收指令字节,而在程序校验时,输出指令字节,校验时,要求外接上拉电阻。 3)P1口:Pl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l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l”,

MCS-51单片机的结构与原理

第1章MCS-51单片机的结构与原理主要内容:典型单片机( MCS-51, MSP430, EM78, PIC, Motorola, AVR )的性能,MCS-51内部结构、特点、工作方式、时序和最小应用系统。为学生后续学习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利用单片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组成原理、特点及MCS-51的最小应用系统,难点在于时序。 1.1 典型单片机性能概览 典型单片机有MCS-51、MSP430、EM78、PIC、Motorola、AVR等。MSP430为低功耗产品,功能较强。EM78为低功耗产品,价格较低。PIC为低电压、低功耗、大电流LCD驱动、低价格产品。Motorola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片机生产厂家之一,品种全、选择余地大、新产品多。其特点是噪声低,抗干扰能力强,比较适合于工控领域及恶劣的环境。AVR为高速、低功耗产品,支持ISP、IAP,I/O口驱动能力较强。 1.2 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及引脚 MCS-51系列单片机都是以Intel公司最早的典型产品8051为核心,增加了一定的功能部件后构成的,因此,本章以8051为主介绍MCS-51系列单片机。 1.2.1 MCS-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MCS-51单片机的组成: 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I/O口(串口、并口)、内部总线和中断系统等。组成框图如下: 内部结构如下:

1. 中央处理器(CPU) 组成:运算器、控制器。8051的CPU包含以下功能部件: (1)8位CPU。 (2)布尔代数处理器,具有位寻址能力。 (3)128B内部RAM数据存储器,21个专用寄存器。 (4)4KB内部掩膜ROM程序存储器。 (5)2个16位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 (6)32个(4×8位)双向可独立寻址的I/O口。 (7)1个全双工UART(异步串行通信口)。 (8)5个中断源、两级中断优先级的中断控制器。 (9)时钟电路,外接晶振和电容可产生1.2MHz~12 MHz的时钟频率。 (10)外部程序/数据存储器寻址空间均为64KB。 (11)111条指令,大部分为单字节指令。 (12)单一+5V电源供电,双列直插40引脚DIP封装。 (1)运算器 组成:8位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8位累加器A(Accumulator)、8位寄存器B、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Program Status Word)、8位暂存寄存器TMP1和TMP2 等。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 (第三版)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1-1:何谓单片机?与通用微机相比,两者在结构上有何异同? 答:将构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电路如微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和相应实时控制器件等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其为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单片机与通用微机相比在结构上的异同: (1)两者都有CPU,但通用微机的CPU主要面向数据处理,其发展主要围绕数据处理功能、计算速度和精度的进一步提高。例如,现今微机的CPU都支持浮点运算,采用流水线作业,并行处理、多级高速缓冲(Cache)技术等。CPU的主频达到数百兆赫兹(MHz),字长普遍达到32位。单片机主要面向控制,控制中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处理相对简单,所以单片机的数据处理功能比通用微机相对要弱一些,计算速度和精度也相对要低一些。例如,现在的单片机产品的CPU大多不支持浮点运算,CPU还采用串行工作方式,其振荡频率大多在百兆赫兹范围内;在一些简单应用系统中采用4位字长的CPU,在中、小规模应用场合广泛采用8位字长单片机,在一些复杂的中、大规模的应用系统中才采用16位字长单片机,32位单片机产品目前应用得还不多。 (2) 两者都有存储器,但通用微机中存储器组织结构主要针对增大存储容量和CPU对数据的存取速度。现今微机的内存容量达到了数百兆字节(MB),存储体系采用多体、并读技术和段、页等多种管理模式。单片机中存储器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存储器芯片直接挂接在单片机的总线上,CPU对存储器的读写按直接物理地址来寻址存储器单元,存储器的寻址空间一般都为64 KB。 (3) 两者都有I/O接口,但通用微机中I/O接口主要考虑标准外设(如CRT、标准键盘、鼠标、打印机、硬盘、光盘等)。用户通过标准总线连接外设,能达到即插即用。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外设都是非标准的,且千差万别,种类很多。单片机的I/O接口实际上是向用户提供的与外设连接的物理界面。用户对外设的连接要设计具体的接口电路,需有熟练的接口电路设计技术。 另外,单片机的微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而通用微机的微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一般都是独立的芯片 1-4 IAP、ISP的含义是什么? ISP:In System Programable,即在系统编程。用户可以通过下载线以特定的硬件时序在线编程(到单片机内部集成的FLASH上),但用户程序自身不可以对内部存储器做修改。 IAP:In Application Programable,即在应用编程。用户可以通过下载线对单片机进行在线编程,用户程序也可以自己对内部存储器重新修改。 1-6 51单片机与通用微机相比,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是严格区分的,前者为ROM,后者为RAM; (2)采用面向控制的指令系统,位处理能力强; (3)I/O引脚通常是多功能的; (4)产品系列齐全,功能扩展性强; (5)功能是通用的,像一般微处理机那样可广泛地应用在各个方面。 1-7 51单片机有哪些主要系列产品? (1)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功能比较强、价格比较低、较早应用的单片机。此系列三种基本产品是:8031/8051/8751; (2)ATMEL公司的89系列单片机:内含Flash存储器,开发过程中可以容易地进

化学专业英语之路易斯酸碱理论

化学专业英语之路易斯酸碱理论 BRONSTED'S AND LEWIS' ACID-BASE CONCEPTS Bronsted —Lowry Concept (1923),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 an acid is a substance that releases protons (a proton donor)and a base is a substance that combines with protons (a proton acceptor). Neutralization reactions involve the transfer of protons. Salts are merely aggregates of ions that are produced in some but not all neutralization reactions. Upon loss of a proton, an acid forms a base, since by the reverse reaction the substance formed can gain a proton. In the same way a base forms an acid upon gaining a proton. These relationships can be represented by equations, and the sum is an equation for a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We see, then, that a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is a competition for protons between two bases. The acid and base represented in Equation 1 (and Equation 2)are a conjugate pair; that is an acid forms its conjugate base upon loss of a proton and a base forms its conjugate acid when it gains proton. Substances with the same subscript in Equation 3 are conjugate pairs. This concept can be illustrated by some examples.

单片机AT89C51应用及结构功能

AT89C51单片机功能及应用和来源参考 主要性能参数: 与MCS-51产品指令系统完全兼容 4K字节可重檫写Flash闪速存储器 1000次檫写周期 全静态操作:0HZ-24MHZ 三级加密程序存储器 128*8字节内部RAM 32个可编程I/O口线 2个16位定时/记数器 6个中断源 可编程串行UART通道 低功耗空闲和掉电模式 功能特性概述: AT89C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I/O口线,两个16位定时/记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C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记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中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AT89C51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128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CPU)和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AT89C51单片机可为您提供许多高性价比的应用场合,可灵活应用于各种控制领域。

AT89C51方框图

引脚功能说明 ·Vcc:电源电压 ·GND:地 ·P0 口:P0 口是一组8 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 口,也即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口。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吸收电流的方式驱动8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这组口线分时转换地址(低8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在FIash 编程时,P0口接收指令字节,而在程序校验时,输出指令字节,校验时,要求外接上拉电阻。 ·P1口:P1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IIL)。FIash编程和程序校验期间,P1接收低8位地址。 ·P2口:P2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IIL)。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或16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例如执行MOVX@DPTR指令)时,P2口送出高8位地址数据。在访问8 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如执行MOVX@RI 指令)时,P2 口线上的内容(也即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区中R2寄存器的内容),在整个访问期间不改变。Flash编程或校验时,P2亦接收高位地址和其它控制信号 ·P3口:P3口是一组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3 口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 个TTL逻辑门电路。对P3 口写入“1”时,它们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并可作为输入端口。作输入端时,被外部拉低的P3 口将用上拉电阻输出电流(IIL)。 P3口除了作为一般的I/O口线外,更重要的用途是它的第二功能,如下表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