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之说

中华民族之说
中华民族之说

“中华民族”概念为梁启超最先提出

近代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的?它的内涵经历了哪些演变?这个概念的形成有何重大意义?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人才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

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在“保国、保种”

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从而使国人意识到“合群”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严复没有进一步介绍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梁启超则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的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他在评介当时有影响的世界史著作时称这些论著“于民族之变迁,社会之情状,政治之异同得失,……乃能言之详尽焉”。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专叙其民族争竞变迁,政策之烦扰错杂”。

梁启超从这种民族竞争的理念出发,又大胆地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

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才清晰地赋予了较为科学的内涵。其称: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梁启超钟情于民族主义的根本原因,是他认定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

耐人寻味的是,梁启超为什么会超越孙中山、章太炎这些革命大家,在推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建设中走在了前列呢?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不难发现,这是客观政治演变的产物。众所周知,满族入关后建立了森严的满族贵族集权的专制统治,虽然也对汉族采取过一些拉拢和团结的政策,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所以,历来的反清运动,包括太平天国那样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都打出“反满”的旗号,号召和争取民众参加反清斗争。孙中山等革命派也将“反满”作为发动群众、号召人民投入“反清革命”的一面旗帜。20世纪初,革命派喊得最响、影响最大的一个口号就是“革命排满”。这中间不可避免的夹杂着一种大汉族主义倾向。即使像章太炎、邹容这样的思想理论家和宣传家也在所难免。聪明的梁启超清醒地看出了其中的问题。特别是受其反对孙中山武装革命的政治立场所制约,在与革命派的论战当中,自然就打出了民族主义的大旗,宣传满汉一家、民族平等,并批评革命派的大汉族主义,责难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不难发现,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有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在1905年到1907年《新民丛报》与《民报》的论战当中,梁启超打出的民族主义大旗让孙中山等革命派很难应付。不过,经过这场论战,孙中山等革命派也逐步认识到过分强调反满的负面影响,孙中山在许多场合多次宣称反满并非反对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贵族专制统治,反对压迫汉族人民的满族人。一些革命党人也纷纷撰文批评大汉族主义,明确界定了“革命排满”并不是指所有满族,“实满族中爱新觉罗之一姓”。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难以琢磨,梁启超出于某种狭隘的党派偏见鼓吹的民族主义,在客观上倒纠正了革命党人的大汉族主义。

但是,这种歪打正着,在梁启超构筑现代民族主义理论过程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梁启超钟情于民族主义的根本原因,是他认定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梁启超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民族观念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意义深远

综而观之,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以及与革命党斗争的某种政治需要,使梁启超成为20世纪初年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弄潮儿”。由他创造的“中华民族”一词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构建的新起点。它超越了传统的种族和地域的束缚,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是一家的新的民族理念;它告别了“夷夏之变”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相处、团结一致的新的追求。它是中国传统民族观念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意义深远。

首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和以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立宪派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趋同,不仅让理论界和全体国人成功地渡过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危机,而且为中华民国创建多民族的新的民族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矗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在民族统一的旗号下,生活于中国大地上的所有族群都公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经过辛亥革命后近百年的积淀,“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心理。

其次,凝练了民族精神。辛亥革命后的思想理论界乃至学术文化界已经很少去讨论中国的民族构架或民族国家问题了,而是研究如何浇铸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信、民族创造力和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展开,为从文化的角度凝练中华民族精神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李大钊、陈独秀,包括青年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提出了真知灼见。五四前后的30年间是凝练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黄金时期。但追根溯源,其原动力和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有割不断的联系。

第三,提升了民族力量。当“中华民族”一词变成我国各民族的一种共同认知并为之献身的时候,就绽放出无法估量的能量。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专门论述“中华民族”历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运动日益高涨。无论是自发的民众运动,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帝斗争,都提升了民族自觉,增强了民族团结,壮大了民族力量。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在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的过程中融化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与生命同在。如今,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已经深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必将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无穷的动力。

(作者:李喜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来源:腾讯新闻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何为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 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 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 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

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名,同时又有一个共同的总称,那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起源于多元,经过长期的交往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我国各个民族尽管在地域分布、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和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中华民族大振兴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自强、自主的精神支柱,是团结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爱国主义对我们来说,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人民。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要自觉维护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与各个民族特殊利益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实践中,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当前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兄弟姐妹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认为,维护和发展“四个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成为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国家认同、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并在各项工作实践中努力贯彻公民权利义务平等,以此树立和巩固公民意识、构建现代法制观念下的国家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推动单一民族认同向国家公民认同发展。其次,要积极促进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使各族人民通过文化认知、文化认可的过程,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文化认同,培育共同文化。第三,要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塑造起各族人民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的国民精神,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第四,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渗透、反分裂斗争。长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的渗透、分裂、颠覆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在坚持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批驳“三股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同时,加强对思想文化、宣传舆论阵地的领导和管理,切实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们坚信,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就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焕发勃勃生机,伟大的中华民族就会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后的民族团结工作要注意把握几点:一是要坚持“公民一律平等”的宪法精神,树立和强化公民意识,克服狭隘民族情绪,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来处理”,不能把与民族关系无关的问题随意上纲上线,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把民族问题无原则地“泛化”“强化”和“高度政治化”;二是民族团结教育要强调各民族的“合”而不是“分”,多讲共同性,强调56个民族是一家,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三是明确当今中国是现代公民国

中华民族数千年种族绵延不绝的原因分析

中华民族数千年种族绵延不绝的原因分析 对于为什么中华民族数千年种族绵延不绝这个问题,我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自我毁灭;再后就是自然条件适合人类生存,繁衍了**规模的人口集团;再后是自然条件隔绝了外族,特别是大规模多次入侵导致的民族政权反复被灭(五胡乱华,蒙古灭宋,金灭明是个例外,但不像古埃及、古罗马那样受的冲击多);再后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从秦时以五尺道、秦直道开始的道路建设,大运河等加强了各地的交流和提供了管理的方便,加剧了人口的迁徙,扩大了疆域;再后就是反复的战争,不断的毁灭和涅槃,提升了我们的抗御外部入侵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有一个思想、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群战斗的人和支持战斗的人 中原气候温润,很多土地适合耕作,而总所周知,土地在封建时代是最重要的。这也保证了我们在封建时代的强大。中国的人多地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外敌很难一下把我们吞并。这在近代和现代表现的很明显,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但就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感觉“吞不下”,所以各列强都以在中国寻找代理人的方式来把中国当成殖民地管理。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二战日本入侵,中国依靠自己的地大物博和战略纵深来消耗日本,最终等到了二战的转机直到日本投降。所以我们在人口和幅员上和埃及、古巴比伦相比有很大优势。 地理条件有关系,中原文明在历史上的强敌入侵基本上来自于北

方的游牧民族。我们的西面是戈壁滩和沙漠,没有遇到过大规模入侵的历史记录;南面是山林地形,也不会有像样的外族势力,东面是浩瀚的大海,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前,海上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安全的。所以东南西北四面只有北面有对我们致命威胁的势力,一般历史上的异族入侵统治奴役中原人民都是来自于北方少数游牧民族。所以从地形上来说,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儒家文化在华夏数千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对周边一些国家产生了深渊影响。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历朝历代不论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对国家的统一都很看重。这就能够尽量保证我们华夏领土的完整,也从思想上保证了我们文化的传承 一政治因素。,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1)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并且建立了为后世几千年所沿用的且比较完整及稳固的政治制度,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自秦始皇开始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以来一直到公元1912年才瓦解,作为我们国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院: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民族文化优秀传人一、什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 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 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 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中国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我们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中学生。 三亚一中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同学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三亚一中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每一位同学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争取优异成绩,以此来报答学校,报答我们敬爱的老师!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存在忧患意识,首先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

握过硬的本领。五个习惯和六种品质,是人格健全的基本要素,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学习和领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合格的文明中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四个习惯是: 一、文明习惯:在校园里行走要稳健,在楼里行走要慢步轻声,礼让右行。团结友爱,礼貌交谈,行为举止文明。 二、学习习惯:在日常上课,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三、卫生习惯: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更要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讲究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卫生。 四、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更不要买路边无照商贩的小食品,以保证身体健康。对待吃穿用花钱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俭省节约。 六种品质是:守法,诚信,竞争,合作,智慧,顽强。 “弘扬民族精神,不分你我。争做文明学生, 从我做起”。让民族精神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美好音符。

《古老的中华文明》教案2

《古老的中华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态度:在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久远,认识古老文明的灿烂,并为之自豪,为有如此勤劳、智慧的祖先而骄傲。对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初步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古老文明,为我们今天的建设而服务的意识。 知识:知道我国境内早期的古代人类(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知道“炎黄祖孙”的传说;了解大运河;知道四大发明及它们的作用;知道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的内容和意义,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的祖国多悠久“拜访”远古先人 一、中华文明的开始 让学生看P23的图片,回答古老的中华文明从哪两个流域开始?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教师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始是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开始的,所以我们说长江黄河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二、我的祖国多悠久 1.找学生分角色扮演中国的树爷爷、美国的小朋友和日本的叔叔,说说这三个国家的历史。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提示,与美国、日本做比较,突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 夏、商、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朝代。 教师总结主要朝代的历史时间和主要作用。 三、“拜访”远古先人 1.让学生读P26段落,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画时间坐标。

3.看书上的图片,以北京人为例,让学生名想象一下远古先人是怎样生活的? 教师总结:采集是北京人的重要的食物来源。北京人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常常成群结队到山涧采集,到了冬季他们就用石器挖开冻土,寻觅植物的块根。 北京人还要进行狩猎的活动。 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都无法生存。他们必须派人专心的保留着火种,用火来照明取暖、烧烤食物、抵御野兽,维持着种群的繁衍。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很快衰老,北京人的寿命很短,活到十几岁就死了。 4.远古人使用的工具。 在考古过程中,发现北京人烧过灰烬,说明他们会用火。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说他们怎么样获得火种呢? 教师总结:他们以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叶子和枝梗为燃料,把自然火种长期保存下来,用于烘烤食物、取暖、照明、防寒和抵御野兽侵袭。 考古人员发现北京人用的石器与其他古人类的石器不同(结合书上的图片),表面光滑,说明了北京人能够怎样使用石器。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打制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几类,主要用于采集和狩猎。 第二课时:炎黄子孙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人都自豪的称自己炎黄子孙,你们知道“炎黄”是指我国古代哪两位人物呢?(黄帝、炎帝)出示黄帝和炎帝的图像。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炎黄子孙这一课。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 二、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部分“华夏族祖先”。 (1)简单介绍黄帝炎帝生活背景。 师:我们向来了解黄帝炎帝的生活背景,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指名回答。(板书:4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流域) 师:黄帝和炎帝是怎样的人,大家想听听他们的介绍吗?(播放录音:“黄帝”据说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聪明,很早就会说话,小小年纪就懂得了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有诗云: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跟踪练Word版含答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1.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下图)。这主要说明() 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解析:题干不涉及汉字的产生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A项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文字承载着人类文明,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文言文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行文简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据此回答2~3题。 2.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用古诗词为“为什么要学古文”做出注解:看到美景时,我们可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只会说“哇,真美”;遇到感情纠葛时,我们可以感叹“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而不只会说“蓝瘦香菇”。这意在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独特魅力而内化为国人文化基因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③中华经典古文内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特有功能而不可忽视④中华经典古文因其源远流长而应在继承中不断推陈出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干意在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①③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错误;中华经典古文因其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而应在继承中不断发展,④错误。 答案:B 3.诗人余光中认为,文言文非常重要,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延续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的结晶。下列关于文言文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文言文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文言文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③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集中展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1.3 强调和谐观念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1.4 倡导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1] [2] [] []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文 【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__小学生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 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 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 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时分,“年”兽又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 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 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 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 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 窜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 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 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 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 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 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消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 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 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 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 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 艺术的结晶。

独特的民族风情

《独特的民族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体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懂得理解、尊重各民族的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1、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较陌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我国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教学资源丰富,但难以取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初探布置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搜集民族风情的相关资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如民族服饰、饮食、手工艺、节日等。 二、课中深化 1、创设情境,走近地理课件播放民族歌曲联唱:《金孔雀》(傣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高原红》(藏族)师:刚才同学们都看得很认真,很多同学还边唱边舞呢,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师:在中华民族大

家庭中,各民族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习俗,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宝库。今天,我们就走近这多彩的民族风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察,相信一定会让你流连往返。(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 ⑴汇报展示,丰富认识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搜集有关民族风情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课前你都做了什么?课前体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自己课前初探中所做的工作,并谈谈自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感受。教师充分肯定学生课前初探的收获,并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搜集资料及小组合作方法的引导。 ⑵点拨引导,达成共识 A、准备“民族风情展示会”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为了更深入地感受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民族风情展示会”,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选择主题的不同自愿结合成组,然后赶紧在小组里做做准备吧。老师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在小组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一会儿选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可以展示图片、实物,也可以现场讲故事、唱歌、跳舞、表演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巡视,针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导。 B、民族风情展示会教师首先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情况,小组同学是否能做到按顺序发言,认真倾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

浅谈中国民族现状

浅谈中国民族现状 ——以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为例 中国是有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 在旧中国,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到解放前夕,少数民族大都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有的民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从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步骤和方式,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解决了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许多原来发展程度低的少数民族,跨过了一个或几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畜牧业落后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大批现代化工业企业建成投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和加强,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不断增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大多数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迈向小康。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农村牧区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各族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巨变。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行路难、通信难、饮水难、用电难的局面正在改变。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日益融洽的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途径,拓展新领域,发展以边境贸易为先导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大多数群众摆脱了贫困。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逐步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民族地区逐步成为我国同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前沿阵地。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 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加速全国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二是加强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稳定和边疆安全 由于历史等原因,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与内地相比,较为滞后,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称,这个不相称主要凸现在“穷”字上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区域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从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需要出发,必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图文) 第一集:中国剪纸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新兴的剪纸,首先是切合新时代人的心里与审美需要,投其所好,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 第二集:古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艺术特点,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元代绘画,直接师法唐五代,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旋继南宋院画而兴起院体画,盛极一时。中晚期文人画又大兴。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使之又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颇大。入清以后,受董其昌画论的影响,画坛风气摹古大于创新,称为正统派。至中叶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这种状态,成为各抒己见,打破常规,旗帜鲜明的艺术革新派。各类画科均在此阶段有所发展,同时,中西艺术也得到交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繁荣阶段。及至清末,海上画派及后来的岭南画派的兴起和出现,是传统的中国画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风貌。吴昌硕和后来齐白石的出现,使大写意出现了新局面。到近代,由于徐悲鸿,林凤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画家出现,进一步融合了中西艺术,使中国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数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

如何评价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如何评价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土木122班彭月凉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漫长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在这个发展创造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地锤炼、铸造自己的性格、品质、理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又引导、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脊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我们的传承的民族精神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时候让人觉得这好像有点不对了。比如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优越性?它是否要被西方的民族精神所同化? 说起中华民族精神,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爱国主义。从屈原、岳飞到抗日战争的英雄等都是广义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它并不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其他国家的人难道就不爱自己的国家了吗?显然不是。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精神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呢?是因为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民族的欺凌、压迫和剥削,而需要以爱国主义来凝聚人心,努力奋斗而获得民族解放。 除了爱国主义外,人们还认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各种具体的表现。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这些美德。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民族也拥有这些美德。这就是说,它们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 如此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有何独特之处?要以何种姿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想我们可以从一种影响了整个历史的思想来抽丝剥茧。要说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莫过于儒家思想了,另有道家和佛教,这三者的思想对我们民族影响可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档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材料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88076511.html,/n51660c972.aspx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任何一个人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影响。 第二,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 第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而言,我们的现代化既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化。 第四,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如果忽视文化、道德的社会作用,不讲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贪污腐化、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就会大量滋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配合立法,文化部已在启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各地也对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抢救和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关系着民族的利益。传统文化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一样,是一种国家资源。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典籍文化上,也大量地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化上。实际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传统文化的最终体现,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第一,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富于革命的精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闻名全球的四大发明,又被称为“礼仪之邦”。 第二,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墨子》强调要“举公义”,贾谊《治安策》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俗之辨”,在剥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