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数复习计算题

统计指数复习计算题
统计指数复习计算题

统计指数复习计算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10.6.1某商店四种主要商品的销售价格、销售量资料如下:

分析分析销售额变动方向及变动原因。

解:

(1)计算价格总指数

(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

(3)利用指数体系分析分析销售额变动方向及变动原因

有,267842678422672

=?

228602267222860

%=%×%

3924(元)= 4112(元)-188(元)

结果表明,由于价格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上涨了%,使销售额增加了4112元;又由于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平均减少了%使销售额减少了188元,价格与销售量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企业的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3924元。

10.6.2 已知某车间各小组生产同一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计算全车间总产量指数和全车间职工人数指数。

解:

各小组基期实际产量计算表

全车间总产量指数=报告期实际产量÷基期的实际产量=796÷690=%

全车间职工人数指数=全车间总产量指数÷全车间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 =%÷120%=%

(2)用基期加权综合法计算产品产量总指数。

解:

单位产品成本指数及产品产量指数计算表

(1)用报告期加权综合法计算单位产品成本总指数:

(2)用基期加权综合法计算产品产量总指数:

解:

产量指数计算表

产品产量总指数:

10.6.5 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及价格变动资料如下:

法计算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解:

价格总指数与销售量总指数计算表

(1) 商品价格总指数: (2)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商品销售额指数÷商品价格指数=(2930÷2700)÷%=% 10.6.6 三种产品的出口价格及其出口数量资料如下:

对出口额的影响。

解:

有,1601001601009600079200

96000

79200

=?

%=%×%

80900(美元)= 64100(美元)+16800(美元)

结果表明:由于出口价格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上涨了%,使出口额增加了64100美元;又由于出口量报告期比基期平均增加了%使出口额增加了16800美元,出口价格与出口量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企业的出口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80900美元。

要求:运用因素分析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单位成本和产品产量的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

解:

单位成本指数及产量指数计算表

单位成本指数

产品产量指数

总成本指数

有,%=%×%

-68000(元)= -188000(元)+120000(元)

结果表明,由于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下降了%,使总成本节约了万元;又由于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平均增加了%使总成本增加了12万元,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企业的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减少了万元。

情况。

解:

工资水平指数及工人结构影响指数计算表

依据公式,=

∑∑∑f

f x f x

1

1

1

?

∑∑∑∑f

f x f f x 1

1

11

1∑∑∑∑f f x f f x 0

00110 有,185600018560001830000105010501050

664600183000066460036510503651767.6191767.6191742.857 1820.8221742.8571820.822

=?=?

有, %=%×%

-(元/人)=(元/人)-(元/人)

结果表明,由于工人工资水平提高%,使企业平均工资水平增加元;又由于工人结构的变动使企业平均工资下降了元,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企业总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下降了%,使总平均工资绝对额减少了元。

10.6.9 某企业的甲、乙、丙三种商品最近两年的销售资料如下:

响。

解:

价格指数、销售量指数计算表

价格指数:

销售量指数:

销售额指数:

有,125%=%×%

2900(元)= -220(元)+3120(元)

结果表明,由于产品价格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下降了%,使销售额减少了220元;又由于产品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平均增加了%使销售额增加了3120元,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产品销售额增加了2900元。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电大专科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 — 70分为及格,70 — 80分为中,80 — 90 分为良,90 — 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 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价格(元/斤) 甲市场成交额(万元) 乙市场成交量(万斤) 品种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 X m 5.5 1.375 (元 /斤) m/x 4 乙市场平均价格 X xf 5.3 1.325 (元 / 斤) f 4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 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第七章 统计指数作业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统计指数 一、判断题 1.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只能采用综合指数的方法。() 2.在特定的权数条件下,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有变形关系。() 3.算术平均数指数是通过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以基期的价值量指标为权数,进行 加权平均得到的。() 4.在简单现象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中,相对量分析一定要用同度量因素,绝对量 分析可以不用同度量因素。() 5.设p表示单位成本,q表示产量,则∑p1q1-∑p0q1表示由于产品单位成本 的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6.设p表示价格,q表示销售量,则∑p0q1-∑p0q0表示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对 商品总销售额的影响。() 7.从指数化指标的性质来看,单位成本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8.如果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5%,销售量平均下降5%,则销售额指数不变。() 1、× 2、√ 3、√ 4、× 5、× 6、× 7、× 8、×。 二、单项选择题 1.广义上的指数是指()。 A.价格变动的相对数 B.物量变动的相对数 C.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D.简单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2.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综合指数是()。 A.用非全面资料编制的指数 B.平均数指数的变形应用 C.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D.编制总指数的唯一方法 4.当数量指标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采用特定权数时,计算结果与综合指数相同, 其特定权数是()。 A.q1p1 B.q0p1 C.q1p0 D.q0p0 5.当质量指标的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采用特定权数时,计算结果与综合指数相同, 其特定权数是()。 A.q1p1 B.q0p1 C.q1p0 D.q0p0 6.在由三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A.都固定在基期 B.都固定在报告期 C.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采用基期和报告期交叉 7.某市1995年社会商业零售额为12000万元,1999年增至15600万元,这四年物 价上涨了4%,则商业零售量指数为()。 A.130% B.104% C.80% D.125% 8.某造纸厂1999年的产量比98年增长了13.6%,总成本增长了12.9%,则该厂1999 年产品单位成本()。 A.减少0.62% B.减少5.15% C.增加12.9% D. 增加1.75% 9.已知某工厂生产三种产品,在掌握其基期、报告期生产费用和个体产量指数时, 编制三种产品的产量总指数应采用()。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习题计算题答案详解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习题计算题答案详解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1. 见教材P402 2. 见教材P402-403 3. 见教材P403-404 第三章 综合指标 1. 见教材P432 2. %86.12270 25 232018=+++= 产量计划完成相对数 3. 所以劳动生产率计划超额%完成。 4. %22.102% 90% 92(%)(%)(%)=== 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未完成计划,还差%完成计划。 5. %85.011100%8% 110% 1=?++==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计划完成数;所以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标因为,计划完成程度指%105%103= = 1.94%%94.101% 103% 105,比去年增长解得:计划完成数==()得出答案)将数值带入公式即可以计算公式, 上的方程,给大家一个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也可以得出答案,鉴于(根据第三章天)。 个月零天(也即是个月零(月)也就是大约)(上年同季(月)产量达标季(月)产量超出计划完成产量 达标期完成月数计划期月数超计划提前完成时间达标期提前完成时间完成计划的时间万吨。根据公式:提前多出万吨,比计划数万吨产量之和为:季度至第五年第二季度方法二:从第四年第三PPT PPT 6868825.8316-32070 -7354-60--3707320181718=+=+=+==+++()天完成任务。个月零 年第四季度为止提前(天),所以截止第五)(根据题意可设方程:万吨完成任务。天达到五年第二季度提前万吨。根据题意,设第万吨达到原计划,还差万吨产量之和为:季度至第五年第一季度方法一:从第四年第二6866891 -91*20)181718(1916707016918171816=++++=+++x x x

统计指数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12章 相对数和指数练习 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编制单位成本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应采用: ( A ) (A )报告期销售量(B )基期销售量 (C )基期销售价格 (D )报告期销售价格 2、 最常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是: ( D ) (A )∑∑= 00 0q p q p k k q q (B )∑∑= 0001q p k q p k q p (C )∑∑= 0001q p k q p k p p (D )∑∑= 1 11 11q p k q p k p p 3、 ∑∑-0 1 p q p q 表示: ( D ) (A )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产值增减数 (B )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产量增减数 (C ) 由于产量变动引起的价格增减数 (D ) 由于产量变动引起的产值增减数 4、 某企业销售额增长了5%,销售价格下降了3%,则销售量: ( C ) (A )增长8% (B )增长% (C )增长% (D )增长% 5、下列各项中属于指数的是: ( C ) (A )人均粮食产量 (B )平均价格 (C )发展速度 (D )人口数 二、计算题: 1、某工厂生产三种化肥,其2009年和2010年的单位成本以及产量资料如下所示: (1) 计算各种产品的个体成本和产量指数 (2) 计算三种产品的成本和产量总指数。(拉式和派许指数) (3) 用相对数和绝对数分析单位成本和产量的变化对于总成本的影响。 解:(1)单位成本个体指数为:110%,%,%;产量个体指数为:1200%,115%,90% (2)

(3) 一般地,产量用拉式指数分析,因此相对数为%,绝对数36600-34000=2600元。 单位成本用派许指数分析,相对数为%,绝对数37600-36600=1000元。 2、某商店的报告期销售额以及各种商品的销售价格报告期比基期升降幅度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报告期销售额(万元) 销售价格的升降(%) 螺纹钢 568 上升 不锈钢 464 上升 圆钢 336 下降 特种钢 788 下降 请计算该四种钢材的物价总指数。 解:1111 1p p p q k p q k = ∑∑568464336788 100.94%568464336788 1.095 1.0730.9550.946 +++= =+++ 3、已知某百货商场销售的五种家电产品的个体物价指数以及基期销售额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个体物价指数 基期销售额(万元) 电冰箱 50 洗衣机 30 电风扇 3 空调 40 热水器 10 (1)请计算五种商品的物价总指数(2)计算由于物价变动导致的销售额的变动数额。 解:50 1.04300.973 1.1400.9810 1.02133.8 100.6%503034010133 p k ?+?+?+?+?= ==++++ 变动额为:=万元。 4.某市肉蛋类商品调价前后的零售价格以及比重权数资料如下。试计算该市肉蛋类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解:这是食品大类中的肉禽蛋种类物价指数的编制,利用固定权数法。

教育统计学试题库

教育统计学 一、选择题 1、当一组数据用中位数来反映集中趋势时,这组数据最好用哪种统计量来表示离散程度?( B ) A. 全距( 差异量) B. 四分位距(差异量) C. 方差(差异量) D. 标准差(差异量) 2、总体不呈正态分布,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1000 的一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分布接近于:( D ) A. 二项分布 B.F 分布 C. t 分布 D. 正态分布 3、检验某个频数分布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时需采用:( C ) A. Z检验 B. t 检验 C. X 2检验 D. F 检验 4、对两组平均数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时,在下面哪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B ) A.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相等且小于30; B.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相等且大于30; C.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不等,n1小于30, n2大于30; D. 两个独立样本的容量不等,n1大于30, n2小于30。 5、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C ) A. 若r1=0.40 , r2=0.20,那么r1 就是r2 的2 倍;

B. 如果r=0.80 ,那么就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达到80%; C. 相关系数不可能是2; D. 相关系数不可能是-1 。 6、当两列变量均为二分变量时,应计算哪一种相关?( B ) A. 积差相关(两个连续型变量) B. ?相关 C. 点二列相关(一个是连续型变量,另一个是真正的二分名义变量) D. 二列相关(两个连续型变量,其中之一被人为地划分成二分变量。) 7、对多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时需计算:( A ) A.F值 B. t 值 C. x 2 值 D.Z 值 8、比较不同单位资料的差异程度,可以采用何种差异量?( A ) A. 差异系数 B. 方差 C. 全距 D. 标准差 二、名词解释 1. 分层抽样: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从各部分(即各层)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这种抽样方法称为分层抽样。 2. 描述统计: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现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3. 集中量: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频数分

统计学计算题答案..

第 1 页/共 12 页 1、下表是某保险公司160名推销员月销售额的分组数据。书p26 按销售额分组(千元) 人数(人) 向上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频数 12以下 6 6 160 12—14 13 19 154 14—16 29 48 141 16—18 36 84 112 18—20 25 109 76 20—22 17 126 51 22—24 14 140 34 24—26 9 149 20 26—28 7 156 11 28以上 4 160 4 合计 160 —— —— (1) 计算并填写表格中各行对应的向上累计频数; (2) 计算并填写表格中各行对应的向下累计频数; (3)确定该公司月销售额的中位数。 按上限公式计算:Me=U- =18-0.22=17,78 2、某厂工人按年龄分组资料如下:p41 工人按年龄分组(岁) 工人数(人) 20以下 160 20—25 150 25—30 105 30—35 45 35—40 40 40—45 30 45以上 20 合 计 550 要求:采用简捷法计算标准差。《简捷法》 3、试根据表中的资料计算某旅游胜地2004年平均旅游人数。P50 表:某旅游胜地旅游人数 时间 2004年1月1日 4月1日 7月1日 10月1日 2005年1月1 日 旅游人数(人) 5200 5000 5200 5400 5600 4、某大学2004年在册学生人数资料如表3-6所示,试计算该大学2004年平均在册学生人数. 时间 1月1日 3月1日 7月1日 9月1日 12月31日 在册学生人数(人) 3408 3528 3250 3590 3575

第六章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 1、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不同,统计指数是( C ) A、总量指标 B、平均指标 C、一类特殊的比较相对数 D、百分数 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3、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B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 )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5. 以个体指数与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指数是( D )。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 C.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6.在设计综合指数的形式时,最关键的问题是( C )。 A.确定指数的公式形式 B.确定对比基期 C.确定同度量因素 D.确定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7、若居民在某月以相同的开支额购买到的消费品比上月减少了10%,则消费价格指数应该为( C ) % % % % 8.销售量指数中指数化指标是( C )。 A.单位产品成本 B.单位产品价格 C.销售量 D.销售额 9.若物价上涨20%,则现在100元()。 A.只值原来的元 B.只值原来的元 C.与原来的1元等值 D.无法与过去比较 10.已知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为%,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则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为( )。 1.商品销售额实际增加400元,由于销售量增长使销售额增加420元,由于价格( C)。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长210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10元 2.某企业生产的甲、乙、丙3种产品价格,今年比去年分别增长3%、6%、%,已知今年产品产值为:甲产品20400元、乙产品35000元、丙产品20500元,则3种产品价格总指数为( C )。 A. 103%106%107.5% 3 p I ++ = B. 103%20400106%35000107.5%20500 204003500020500 p I ?+?+?= ++ C. 204003500020500 204003500020500 103%106%107.5% p I ++ = ++

统计学计算题(有答案)

1、甲乙两班同时参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1分,标准差为9.5分,乙 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 按成绩分组学生人数(人) 60以下 4 60~70 10 70~80 25 80~90 14 90~100 2 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 2、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产 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工人数(人) 15 15 25 38 35 34 45 13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3 月份 1 2 3 4 5 6 8 11 12

库存额60 55 48 43 40 50 45 60 68 又知1月1日商品库存额为63万元,试计算上半年,下半年和全年的平均商品库存额。 4 品名单位销售额2002比2001销售量增长(%) 2001 2002 电视台5000 8880 23 自行车辆4500 4200 -7 合计9500 13080 (2)计算由于销售量变动消费者增加或减少的支出金额 5、某商店两种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如下:(万元) 商品单位销售额1996比1995年销售价格提高(%) 1995 1996 甲米120 130 10 乙件40 36 12 要求:(1)计算两件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标和由于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值(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计算由于销售变动消费者增加或减少的支出金额

6、某企业上半年产品量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 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2)配合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变动多少? 月份 产量(千克) 单位成本(元) 1 2 73 2 3 72 3 4 71 4 3 73 5 4 69 6 5 68

《统计学》计算题型与参考答案

《统计学》计算题型 (第二章)1.某车间40名工人完成生产计划百分数(%)资料如下:9065 100 102 100 104 112 120 124 98 110110 120 120 114 100 109 119 123 107 110 99 132 135 107 107 109 102 102 101 110 109 107 103 103 102 102 102 104 104 要求: (1)编制分配数列;(4分) (2)指出分组标志及其类型;(4分) (3)对该车间工人的生产情况进行分析。(2分) 解答: (1)

(2)分组标志:生产计划完成程度 类型:数量标志 (3)从分配数列可以看出,该计划未能完成计划的有4人,占10%,超额完成计划在10%以内的有22人,占55%,超额20%完成的有7人,占17.5%。反映该车间,该计划完成较好。 (第三章)2.2005年9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农贸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8分)并分析说明原因。(2分) 解答: (1)x 甲=∑∑m x m 1=24 8.41 6.36.314.24.21246.34.2?+?+?++=30/7=4.29(元) x 乙= ∑∑f xf = 1 241 8.426.344.2++?+?+?=21.6/7=3.09(元) (2)原因分析:甲市场在价格最高的C 品种成交量最高,而乙市场是在最低的价格A 品种成交量最高,根据权数越大其对应的变量值对平均数的作用越大的原理,可知甲市场平均价格趋近于C ,而乙市场平均价格却趋近于A ,所以甲市场平均价格高于乙市场平均价格。

统计学原理第七章_统计指数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 统计指数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 BBBCD 6—10 BCACD 11—15ABDDB 二、多项选择 1.BCE 2.BC 3.A B 4.ABE 5.ABE 三、判断题 1—5√ × × √ √ 6—10×× × × × 四.简答题 略。 五、综合题 1、解:(1)个体产量指数和个体单位成本指数见计算表 (2)产量总指数%21.130144 5 .1870 01 == = ∑∑p q p q k q 单位成本总指数%87.1055 .1875 .1980 1 11== =∑∑p q p q k p (3)总成本的变动分析 总成本指数%85.137144 5 .1980 11== = ∑∑p q p q k pq 总成本增加额=198.5-144=54.5(万元) 137.85%=130.21%×105.87% 54.5万元=43.5万元+11.5万元 其中:由于产量增加42.98%使总成本增加43.5万元,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11.5万元。 2、(1)销售量总指数%32.1053060 7 .32220 0== = ∑∑p q p q k k q q

销售价格总指数%19.1057 .32223390 1 1 11 111== = = ∑∑∑∑p q k p q p q p q k q p (2)销售额的总变动分析 销售额指数%78.1103060 3390 011 == = ∑∑p q p q k pq 增加的销售额= 1 1 q p ∑-0 q p ∑=330(万元) 其中:销售量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100 q q p K q p = ∑∑=105.32% 由于销售量上升增加的销售额= 1 q p ∑-0 q p ∑ =162.7(万元) 分析价格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111 p q p K q p = ∑∑=105.19% 由于价格上升增加的销售额= 1 1 q p ∑ -1 q p ∑ =167.3(万元) 3、(1)价格指数%10282 .558570 1 1 11== = ∑∑p p k p q p q k (11.18万元) (2)成交量指数%42.1160 01== ∑∑p q p q k q (78.82万元) (3)成交额指数 %75.118480 570 11 == ∑∑p q p q (90万元) 118.75%=102%×1116.42% 90万元=11.18万元+78.82万元 4、设用q 、p 分别表示销售量、价格 万元) (8001 1 =∑p q 万元) (70010080000 =-=∑p q %1150 01 == ∑∑p q p q k q 则万元)(80515.170001=?=∑p q (1)销售额指数= %29.114700800 11 == ∑∑p q p q (2)价格指数%38.99805 800 1 11== = ∑∑p q p q k p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对象是 A 所有工业企业 B 每一个工业企业 C 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设备 D 工业企业的每台生产设备 2.一组数据的均值为20, 离散系数为, 则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为 A 50 B 8 C D 4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 520 B 510 C 530 D 540 4.已知一个数列的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5%、7%、9%,则最后一期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A.5%×7%×9% B. 105%×107%×109% C.(105%×107%×109%)-1 D. 5.某地区今年同去年相比,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买5%的商品,则物价增(减)变化的百分比为 A. –5% B. –% C. –% D. % 6.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为 , 回归系数b= -表示 A.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个单位 B.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个单位 C. 产品成本每变动一个单位,平均需要年时间

7.某乡播种早稻5000亩,其中20%使用改良品种,亩产为600 公斤,其余亩产为500 公斤,则该乡全部早稻亩产为 A. 520公斤 B. 530公斤 C. 540公斤 D. 550公斤 8.甲乙两个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 甲车间: =70件, =件乙车间: =90件, =件 哪个车间日加工零件的离散程度较大: A甲车间 B. 乙车间 C.两个车间相同 D. 无法作比较 9. 根据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方法是 A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然后开方 B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加然后除以年数 C 先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然后减“1” D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10. 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A. 相关程度很低 B.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二. 多选题 (每题2分,共14分) 1. 下列数据中属于时点数的有 A. 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0万元 B. 储蓄存款余额500万元 C. 商品销售额80万元 D. 固定资产300万元 E. 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 2. 在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测量值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测度值是

统计学计算题和标准答案

企业型号价格(元/台)甲专卖店销售额(万元)乙专卖店销售量(台) A 2500 50.0 340 B 3400 115.6 260 C 4100 106.6 200 合计—272.2 — 要求:分别计算两个专卖店空调的平均销售价格,并分析平均价格差异的原因。 答案: 2某企业甲、乙两个生产车间,甲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为65件,标准差为11件;乙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资料如下表。试计算乙车间工人加工零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比较甲、乙两个生产车间哪个车间的平均日加工零件数更有代表性? 日加工零件数(件)60以下60—70 70—80 80—90 90—100 工人数(人) 5 9 12 14 10 答案: 三、某地区2009—2014年GDP资料如下表,要求: 1、计算2009—2014年GDP的年平均增长量; 2、计算2009—2014年GDP的年平均发展水平; 3、计算2009—2014年GDP的年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答案: x-== 年平均增长速度:100%100%22.9% 试用最小平方法配合销售额的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16年的销售额将达到什么水平? 答案:2010年—2014年的数据有5项,是奇数,所以取中间为0,以1递增。设定x为-2、-1、0、1、2、 年份/销售额(y)x xy x2 2010 320 -2 -640 4 2011 332 -1 -332 1 2012 340 0 0 0 2013 356 1 356 1 2014 380 2 760 4 合计1728 0 144 10 b=∑xy/∑x2=144/10=14.4 a=∑y/n=1728/5=345.6 y=345.6+14.4x 预测2016年,按照设定的方法,到2016年应该是5 y=345.6+14.4*5=417.6元 五、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2013年三种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分别为20万元,45万元,35万元,2014年同2013年相比,三种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分别增长8%,10%,6%,产量分别增长12%,6%,4%。试计算: 1、三种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增长的百分比及增加的绝对额; 2、三种产品的总产量增长的百分比,及由于产量增长而增加的总生产成本; 3、利用指数体系推算单位产品成本增长的百分比。 试计算: 1、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2、三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量总指数;

统计学练习题及答案

2014统计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某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生产率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8%,计划执行结果仅提高4%,则劳动生产率的任务仅实现一半。(错) 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错) 3、制定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调查对象。( 错) 4、正相关指的就是因素标志和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错) 5、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表达式反映出来。(对) 6.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时间序列,季节比率大于1,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由于季.的影响使实际值高于趋势值,(对) 7.特点是“先对比,后综合。”(错 8.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应用首尾折半的方法。( 错) 9.均数指数的计算特点是:先计算所研究对象各个项目的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得总指数。( 错) 10.和样本指标均为随机变量。( 错) 11.距数列中,组数等于数量标志所包含的变量值的个数。(对) 12.中值是各组上限和下限之中点数值,故在任何情况下它都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 错) 13.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错) 14.变异度指标越大,均衡性也越好。( 对) 15.于资料的限制,使综合指数的计算产生困难,就需要采用综合指数的变形公式平均数指数。( 错) 16.计量是随机变量。(对) 17.数虽然未知,但却具有唯一性。(错) 18.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错) 19.以经常进行,所以它属于经常性调查(错) 20.样本均值来估计总体均值,最主要的原因是样本均值是可知的。()答案未 21.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个体。(错) 22.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个体的。(对) 23.志表明个体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错) 24.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错) 25.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所以数量标志就是统计指标。(错) 26.标及其数值可以作为总体。(错) 27.润这一标志可以用定比尺度来测定。(错) 28.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55分,78分,82分,96分,这4个数字是数量指标。(错) 29.术学派注重对事物性质的解释,而国势学派注重数量分析。(错) 30.是统计研究现象总体数量的前提。(对) 31.析中,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水平法和方程两种。(错) 32.数值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同理,相关系数的数值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对 33.志是总体同质性特征的条件,而不变标志是总体差异性特征的条件。(错) 34.度具有另外三种尺度的功能。(对) 35.民旅游意向的问卷中,“你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应归属于事实性问题

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

指数分析 一、填空题 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现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和,按其反映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 为和。 2.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和两种。 3.编制综合指数的原则是: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是以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是 以为同度量因素。 4.在指数体系中,总量指标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 5.平均指标指数等于标志水平指数乘以指数。 二、单选题 1.甲产品报告期产量与基期产量的比值是110%,这是()。 A.综合指数 B.总指数C.个体指数 D.平均数指数 2.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物价指数 B.平均工资指数 C.销售量指数 D.销售额指数 3.某企业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30%,产量增长20%,则单位成本增长()。 A.10% B.8.33% C.50% D.80% 4.某企业产品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A.增长 B.下降 C.不变 D.不能确定 5.我国股票价格指数采用的计算方法是()。 A.平均指数 B.综合指数C.固定权数平均指数 D.实际权数平均指数 三、多选题 1.综合指数是()。 A.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B.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C.可变形为平均指数 D.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E.一切现象的动态相对数2.某市商品物价指数为108%,其分子与分母之差为100万元,这表明()。 A.该市所有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8% B.该市由于物价上涨使销售额增加100万元 C.该市商品物价上涨108% D.该市由于物价上涨使商业多收入100万元 E.该市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使居民多支出100万元 3.零售物价总指数是()。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数C.固定权数物价指数 D.实际权数物价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4.指数体系的作用有()。 A.对现象进行综合评价 B.进行指数之间的相互推算 C.对现象的总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D.可以测定复杂现象的综合变动 E.分析总体数量特征的长期变动趋势 5.我国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包括()。 A.上证综合指数 B.深圳综合指数 C.上证30指数 D.深圳成分指数 E.股价平均指数 四、判断题 1.总指数使反映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具有平均的意义。() 2.综合指数使计算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3.若某企业的产量指数和单位成本指数都没有变,则该企业的总成本指数也没有发生变化。()4.已知销售量指数是100%,销售额指数108%,则价格指数是8%。()5.指数体系包括相对数形式和绝对数形式两种。()

统计学计算例题及答案

计算题例题及答案: 1、某校社会学专业同学统计课成绩如下表所示。 社会学专业同学统计课成绩表 学号成绩学号成绩学号成绩101023 76 101037 75 101052 70 101024 91 101038 70 101053 88 101025 87 101039 76 101054 93 101026 78 101040 90 101055 62 101027 85 101041 76 101056 95 101028 96 101042 86 101057 95 101029 87 101043 97 101058 66 101030 86 101044 93 101059 82 101031 90 101045 92 101060 79 101032 91 101046 82 101061 76 101033 80 101047 80 101062 76 101034 81 101048 90 101063 68 101035 80 101049 88 101064 94 101036 83 101050 77 101065 83 要求: (1)对考试成绩按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求出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对考试成绩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答案: (1)考试成绩由低到高排序: 62,66,68,70,70,75,76,76,76,76,76,77,78,79, 80,80,80,81,82,82,83,83,85,86,86,87,87,88, 88,90,90,90,91,91,92,93,93,94,95,95,96,97, 众数:76 中位数:83 平均数: =(62+66+……+96+97)÷42 =3490÷42 =83.095 (2) 按成绩 分组频数频率(%) 向上累积向下累积 频数频率(%) 频数频率(%) 60-69 3 7.143 3 7.143 42 100.000 70-79 11 26.190 14 33.333 39 92.857 80-89 15 35.714 29 69.048 28 66.667

(完整版)统计学复习题答案

一、主要术语 描述统计 ....: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推断统计 ....: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观测数据 ....: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异众比率 ....: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四分位差 ....:也称为内距或四分间距,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 。 显著性水平 .....:假设检验中发生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记为 P-.值.:也称观察到的显著性水平或实测显著性水平,是根据样本观测值计算出来的概率。 拟合优度检验 ......:根据样本观测结果与原假设为真条件下期望结果的吻合程度,来检验总体是否服从某种分布。一般地,可以用于任何假设的概率分布。 独立性检验 .....:检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多个总体比例差异检验 ..........:检验多个总体比例是否都相等。 消费者物价指数 .......: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反映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股票价格指数 ......:是反映某一股票市场上多种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相对 二.简答和计算P41—P42: 2.2比较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概率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的特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的特点:方便抽样、定额抽样、立意抽样、滚雪球抽样和空间抽样。 2.6你认为应当如何控制调查中的回答误差? 回答误差是指被调查者接受调查时给出的答案与实际不符。导致回答误差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理解误差、记忆误差及意识误差。 调查一方在调查时可协助被调查者一方共同完成调查,被调查方不了解的调查方可帮助解释、阐明,这样可减少误差。 2.7怎样减少无回答?请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你所考虑到的减少无回答的具体措施。 可通过优选与培训采访人员、加强调查队伍管理、准确定位调查对象、保证问卷的送达率等加以预防,采取物质奖励、消除疑虑、提前告知和事中提醒等加以控制,采用多次访问、替换被调查单位、随机化回答技术等方法来降低无回答率。 2.8如何设计调查方案? 第一步:确定调查目的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第三步: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第四步:调查表格和问卷的设计 第五步: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等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

}

| 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 (2) 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零件数。(20分) 解:(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次数分布表如下:

则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17.3830 1145 == = ∑∑f xf x # 要求:(1)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多少 、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预测单位成本为多少元(15分) x bx a y n x b n y a x x n y x xy n b c 5.28080 10703 125.232105.2615 1441502520250512503210128353)(2 2 2-=+==+=?+=-=-=-=--=-??-?= --= ∑∑∑∑∑∑∑因为,5.2-=b ,所以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 即x 增加1单位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平均减少元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即10=x 时,单位成本为 — 55105.280=?-=c y 元

>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1分,标准差为分;乙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 解: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f xf x ,所需的计算数据见下表:

统计学计算题答案(课后)

9. (1)工人日产量平均数: 45 60 55 140 65 260 75 150 85 50 660 =64.85(件 / 人) (2)通过观察得知,日产量的工人数最多为 260人,对应的分组为 60~70,则众数在60~70这一组中,则众数的取值范围在 60~70 之间。 利用下限公式计算众数: n x f i i i 1 n f i i 1 众数M ° (f m f m 1 )

=65.22 (件) (3)首先进行向上累计,计算出各组的累计频数: 10.(1)全距 只=最大的标志值一最小的标志值 =95—55=40 x f ⑵平均日装配部件数x ―」 55 4 65 12 75 24 85 6 95 4 50 =73.8 (个) n _ X i x f i i 1 n 260 140 (260 140 (260 15C) (70 60) 660 1 2 330.5 比较各组的累计频数和 330.5,确定中位数在60~70这一组 利用下限公式计算中位数: ~~2- S m 1 M e L 壬 60 660 200 2 (70 60) 65(件) 260 ⑷分析:由于x M e M o , 所以该数列的分布状态为左偏。 平均差 A.D

f i i 1 |55 73.8 4 |65 73.8| 12 |75 73.8| 24 |85 73.8 6 |95 73.8 4 4 12 24 6 4 =7.232 (件)

⑷标准差系数V -100% x 9.93 73.8 13.46% X i f i 30 4 50 25 70 84 90 126 110 28 267 =81.16 (件) 乙企业的平均日产量X 乙 xf j 30 2 50 8 70 30 90 42 110 18 2 (X i X) f i i 1 n f i i 1 2 2 2 2 2 (55 73.8) 4 (65 73.8) 12 (75 73.8) 24 (85 73.8) 6 (95 73.8) 4 ⑶方差 4 12 24 6 4 =98.56 (个) 标准差 n (x x)2 f i i 1 n 、、98.56 9.93(件) 13. 甲企业的平均日产量x 甲

统计学概论课后答案第8章统计指数习题解答.

第八章 对比分析与统计指数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某企业计划要求本月每万元产值能源消耗率指标比去年同期下降5%,实际降低了 2.5%,则该项计划的计划完成百分比为( d )。 a. 50.0% b. 97.4% c. 97.6% d. 102.6% 2.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b )。 a..产值利润率 b.基尼系数 c. 恩格尔系数 d.人均消费支出 3.编制综合指数时,应固定的因素是(c )。 a .指数化指标 b.个体指数 c.同度量因素 d.被测定的因素 4.指出下列哪一个数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恒等于综合指数形式的拉氏数量指标指数(c )。 a . 1 010p q p q k q ∑∑;b. 1 111p q p q k q ∑∑;c. 000p q p q k q ∑∑; d. 101p q p q k q ∑∑ 5.之所以称为同度量因素,是因为:(a )。 a. 它可使得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 b. 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 c. 是我们所要测定的那个因素; d. 它必须固定在相同的时期。 6.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是(a ) a . 质量指标 b .数量指标 c .综合指标 d .相对指标 7.空间价格指数一般可以采用( c )指数形式来编制。 a .拉氏指数 b.帕氏指数 c.马埃公式 d.平均指数 二、问答题: 1.报告期与基期相比,某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0%,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0%,试问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多少?

解:(1+20%)/110%-100%=109.10%-100%=9.10% 2.某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为28.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所耗能源的价格平均上升了20%,那么按去年同期的能源价格计算,该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应为多少? 解:28.8÷(1+20%)=24万元 3.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的选择与指数化指标有什么关系?同度量因素为什么又称为权数?它与平均指数中的权数是否一致? 解:(略) 4.结构影响指数的数值越小,是否说明总体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小?一般说来,当总体结构发生什么样的变动时,结构影响指数就会大于1。可结合具体事例来说明。 解:(略) 5.为什么在多因素指数分析中要强调各因素的排列顺序?“连锁替代法”是否适用于任一种排序的多因素分析? 解:(略) 6.某厂工人分为技术工和辅助工两类,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辅助工。最近,该厂一位财务人员对全厂工人的平均工资变动情况进行了动态对比,他发现与上年相比,全厂工人的平均工资下降了5%。而另一人则通过分析认为,全厂工人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下降,而实际上工人的工资平均提高了5%。你认为这两人的分析结论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不矛盾。前者依据的是可变构成指数的计算结果;后者依据的是固定构成指数的计算结果。 三、计算题 1. 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报告期和基期产量、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要求:(1)用拉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2)用帕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3)比较两种公式编制的产量和销售量指数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