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作者:田乃亮;陈绍良;周陵;刘志忠;叶飞;段宝祥

作者机构: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ISSN:1671-0282

年:2007

卷:016

期:004

页码:366-368

页数:3

中图分类:R5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梗死相关血管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2组,A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B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A组显著高于B组(P<0.05);ST段抬高STⅢ<STⅡA组显著低于B组(P<0.01);STV4R抬高>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 <0.05);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数在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中显著多于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显著低于B组[(51±14)% vs (57±10)%,P<0.05];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7075541.html,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分析 作者:张电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15期 【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首发症状的分析,掌握典型和非典型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误诊和延迟诊断。方法对我院近3年収诊的住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析。结果目前临床上非典型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误诊率亦较高。结论临床医生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首发症状可以避免延迟诊断和误诊误治,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 作者单位: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内科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是冠心病的极严重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亦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而部分老年人首发临床症状却表现为上腹痛、牙痛、胸闷等不适。由于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状,给诊治和病情评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对AMI的典型和非典型首发症状的认识,我们对70例老年人AMI临床首发症状进行了分析,现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70例AMI的老年患者的首发症状 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20例,年龄65~82岁,平均73.5岁。 1.2 方法对70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查阅,仔细分析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序列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变化。AMI诊断标准符合WhO标准。 1.3 首发症状胸痛16例(2 2.9%),胸闷11例(15.7%),心悸9例(12.9%),呼吸困难8例(11.4%),心前区不适3例(4.3%),烦躁2例(2.9%),头痛1例(1.4%),晕厥2例(2.9%),心力衰竭4例(5.7%),上腹部疼痛4例(5.7%),上腹部不适1例(1.4%),恶心、呕吐2例(2.9%),牙痛2例(2.9%),咽喉痛1例(1.4%),咽部紧缩感3例(4.3%),左下肢疼痛1例(1.4%)。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ARVI)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得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当急性下壁梗死患者表现出顽固心源性休克、颈静脉怒张、心前区出现第Ⅲ或第Ⅳ心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含服或静点硝酸甘油时血压显著下降者,均应警惕就是否存在右室心肌梗死(RVI)。现将相关得内容介绍如下: RVI得临床检查方法 ?心电图 ?右胸导联心电图就是检出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就是否累及右室得最简便方法、有文献报告,V4R~V6R导联ST段抬高≥0、1 mV对ARVI诊断得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0%、91%、91%与82%。但右室心梗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短,近半数患者ST段在起病10小时内回落。头胸导联可克服这一局限,该导联右胸心电图图形变化类似aVF导联,病理性ST段抬高得回落时间与Ⅱ、Ⅲ与aVF导联同步。其她诊断标准还有ST段抬高Ⅲ/Ⅱ〉1,同时Ⅲ导ST抬高≥0、1mV,V2导ST段压低≤aVF导ST段抬高幅度得50%等,但这些诊断方法都不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得准确性高。??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异常就是因右室心肌功能大面积丧失造成得。部分ARVI患者由于右室心肌功能丧失较少,即使给予足量得补液治疗,也不致诱发出右室衰竭得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这类患者得治疗同单纯左室下壁梗死。经容量负荷试验可诱发右室衰竭得患者,称为“隐匿型RVI”,这种类型得RVI可占血流动力学方法检出ARVI总数得42%。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供鉴别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与肺动脉栓塞等,并且就是检查右室前壁就是否受累得最常用方法,检查需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完成,否则ARVI 症状可能在短期内改善、成功得经皮冠脉介入(PCI)或静脉溶栓治疗可使这一时间更为提前、超声心动图诊断RVI得要点如下:①右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②右心扩大,左室长轴切面舒张末期右室内径/左室内径〉0、5,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5mm及心尖四腔切面时右室内径/左室内径>1、0均为右室受累得标志;③室间隔矛盾运动;④右心功能不全,右室短轴缩短率压低,右房压(RAP)与肺动脉压升高(90%以上合并三尖瓣反流);⑤室间隔穿孔(常见于后室间隔); ⑥心包填塞。? 核素心肌灌注与核素造影检查??在发病48~72小时内用201铊与99m锝-焦磷酸盐双重单光子计算机断层重叠显像,可获得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叠加得清晰图像,201铊显示左室心肌供血情况,99m锝显示梗死心肌得部位与范围,二者结合不仅可检出下壁透壁心梗时右室得受累情况,对累及右室得左室下壁非透壁梗死亦可做出诊断、另外,111铟—抗肌凝蛋白抗体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得特异性高于99m锝-焦磷酸盐,且有不显示骨骼得优势。通过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可获得核素通过心脏各腔与大血管得动态影像。现临床还常采用99m锝-红细胞作示踪剂,观察左、右室得运动状态,获取右室室壁节段性运动失调或无运动,及右室扩大与室间隔运动异常等ARVI得证据。 ARVI得治疗??由于大面积RVI得症状可掩盖左室衰竭,而左心功能得损伤又会导致ARVI特征模糊,因此,针对性得治疗措施需在同时评估左、右心室功能得前提下制定。本文主要针对出现右室功能衰竭血流动力学特征得RVI患者得治疗方法加以介绍、?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得心源性休克与心力衰竭就是两种不同得表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得联系。但在ARVI时得规律则就是右室衰竭在前,心源性休克在后、约10%得急性右室、左室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得心输出量会急剧降低,并出现心源性休克得临床征象,从发病到休克得间隔时间平均为44小时(14~104小时),这种休克本质上就是因左室功能不全造成得、??有文献报告,在伴发休克得RVI患者中,除大面积RVI外,左室梗死面积平均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分析90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通过观察发现老年AMI患者症状不典型、病情复杂,男性患者居多。以多支病变为主,心功能分级程度以Ⅲ级、Ⅵ级为主,主要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论老年AMI好发于男性患者,以心外症状为主要表现,容易延误早期治疗时机。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心功能损伤严重,尽早给予溶栓治疗可以疏通梗死血管,降低患者病死率。 标签:临床特点;老年;AMI;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高发心血管疾病,发病急骤,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老年AMI患者人数也持续增多,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并发AMI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死亡,预后差。了解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老年AMI的患者临床诊治有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63~85岁,平均(70.3±4.2)岁,NYHA 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13例,Ⅲ级46例,Ⅵ级26例;梗死部位:心肌后壁14例,心肌前壁49例,心肌下壁27例;病變支数: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25例,多支病变47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CT、MRI或心肌酶谱指标检查,确诊后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前口服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之后改为每天150 mg,3 d后每天服用75 mg。然后将尿激酶75~125万U+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12 h后静脉滴注肝素钙注射液治疗5~7 d,同时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护,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采用硝酸脂类、利尿剂、极化液等进行治疗,定期进行凝血活酶时间检测。 2 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90例老年AMI患者中无典型胸痛症状58例(64.44%),心外症状45例(50.00%),心悸、胸闷29例(32.22%);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心肌前壁54.44%(49/90),男性患者56.67%(51/90)高于女性43.33%(39/90)。患者常合并有胆石症、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多支病变为主52.22%(47/90),心功能分级程度以Ⅲ级、Ⅵ级为主,病情严重。老年患者并发症较多,

浅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浅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1-12T11:53:59.4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作者:宋瑞 [导读] 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150070 摘要:目的: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 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关键词:右室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预后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30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February 2011 to February 2012.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as a control group,35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iod with right ventricular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was 42.86%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lication rate was 13.33%,the control group in hospital mortality was 10%(3/30)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hospital mortality was 34.29%(12/35),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observe patients in emergency PTCA treatment group mortality rate was 20%,the fatality rate of 14.29%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the mortality of emergency PTCA treatment rate was 6.67%,the mortality rat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3.33%,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treatment of two different mortality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0.05.Conclusion: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more serious,can incr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n hospital. Keyword: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clinical features;prognosis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是指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据有关文献报道,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是急性心梗的具有独立性的预后预测因子,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通过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8-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3±2.8岁之间,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2±3.4岁之间,下壁心梗的诊断标准为陈灏珠1997年《实用内科学》第10版采用的诊断标准[2],右室心梗的诊断标准为心电图右胸导联V3R,V4R的ST抬高1mm[3]。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没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 1.2研究方法 急诊冠脉造影、PTCA和支架术在急性心梗发病的12h内施行治疗。静脉溶栓指征和方法采用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1996年7月修订的参考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院内死亡率和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效果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院内的死亡率情况 两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等,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总数为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86%,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总数为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为10%(3/30),观察组院内死亡率为34.29%(12/3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生,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只有掌握这些临床特征才能有助于右室心梗的判断。有关文献显示,肺野清晰、颈静脉增高等特征是右室心梗的显著标志,但是在临床上颈静脉压不容易测定,而急性心梗患者也会出现肺野清晰的现象,因此,不能将肺野清晰、颈静脉增高作为判定右室心梗的唯一标准,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只能高度怀疑为右室心梗,要进行进一步检查[4]。临床检查右室心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同位素血管造影等方法,由于心电图检查方便、简单、经济,因此,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

青年人与老年人心肌梗死临床特点观察

青年人与老年人心肌梗死临床特点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青年人与老年人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老年性AMI与同期收治的青年人AMI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并发症进行比较,以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青年人AMI与老年人AMI发病特点明显不同,青年人危险因素明显多于老年人。老年人AMI无痛型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结论对AMI要提高认识,积极预防,发生AMI后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的发生。 【关键词】青年人;老年人;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心肌梗死(AMI)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青年人AMI与老年人AMI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心脏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1]。1997年1月~2006年6月笔者对住院的AMI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患者分组进行临床特点分析,为人群防治冠心病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5年6月住院AMI病例,入选条件:(1)发病时间明确;(2)发病后2 h~1周入院;(3)诊断符合 WHO 标准。筛选出符合上述条件者140例,男92例,女48例。分为老年

组(年龄

≥60岁,共105例,男66例,女39例)和青年组(年龄≤40岁,共35例,男26例,女9例)。 1.2 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危险因素比较青年组有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者、肥胖均多于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少于老年组,见表1。表1 青年人与老年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别 1.3.2 两组间临床特点的比较见表2。青年组发病时典型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老年组,而非典型胸痛却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见表2。表2 青年人与老年人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比较 1.3.3 严重心脏并发症比较青年组心功能正常者较老年组多(占88.6%)。合并心源性休克明显少于老年组,但室速、室颤发生率却明显多于老年组,见表3。表3 两组严重心脏并发症比较注:室性早搏指Lown Ⅲ级以上,不含ⅣB级;房室传导阻滞指二、三度 2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内

急性下壁心梗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患者病史简介 患者张秀路,男,62岁,因突发胸闷、大汗6小时于2月25日20时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6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为胸骨后憋闷感,伴后背及颈部不适,伴出汗、乏力,无咯血及呼吸困难,无意识不清,抽搐及二便失禁,无左上肢放射痛,无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无烧心反酸,症状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急诊以“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收入我科住院。患者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差、精神差,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 个人史:吸烟 家族史:无相关病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食物过敏史 身体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如下 T 36.5、P 48次/分、R 16次分、BP 120/70mmHg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 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入院诊断 1、急性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一级护理,病危,低盐低脂饮食,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卧床休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及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急查血常规、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血凝四项,D-二聚体定量,乙肝五项、输血前项,建立静脉夜路,完善术前准备:碘过敏实验,备皮,标记双足背动脉。于导管室行冠脉造影+PCI术与右冠植入支架一枚,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扩展:1、临时起搏器应用重要性: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心肌梗死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因此临时起搏器应用于此心梗病人,能够使病人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 2、心肌梗死的定位导联 V1~V3 导联→前间壁 V3~V5 导联→局限前壁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例分析

男性,55岁,胸骨后压榨性痛,伴恶心、呕吐2小时 患者于2小时前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呕吐过两次,为胃内容物,二便正常。既往无高血压和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余年,每天1包 查体:T36.8℃, P100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无皮疹和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部有S4,肺清无罗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 心电图示:STV1-5升高,QRSV1-5呈Qr型,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冠心病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Ⅰ级 (二)诊断依据: 1. 典型心绞痛而持续2小时不缓解,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无效,有吸烟史(危险因素) 2. 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 3. 查体心叩不大,有期前收缩,心尖部有S4

二、鉴别诊断 1. 夹层动脉瘤 2. 心绞痛 3. 急性心包炎 三、进一步检查 1. 继续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动态变化 2. 化验心肌酶谱 3. 凝血功能检查,以备溶栓抗凝治疗 4. 化验血脂、血糖、肾功 5. 恢复期作运动核素心肌显像、心血池、Holter、超声心动图检查,找出高危因素,作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性治疗 四、治疗原则 1. 绝对卧床休息3-5天,持续心电监护,低脂半流食,保持大便通畅 2. 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无出凝血障碍及溶栓禁忌证,可用尿激酶、链激酶或t-PA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溶栓后用肝素静滴,口服阿期匹林 3. 吸氧,解除疼痛:哌替啶或吗啡,静滴硝酸甘油;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4.有条件和必要时行介入治疗 整理的20111115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ARV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当急性下壁梗死患者表现出顽固心源性休克、颈静脉怒张、心前区出现第Ⅲ或第Ⅳ心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含服或静点硝酸甘油时血压显著下降者,均应警惕是否存在右室心肌梗死(RVI)。现将相关的内容介绍如下: RVI的临床检查方法 心电图 右胸导联心电图是检出左室下壁心肌梗死是否累及右室的最简便方法。有文献报告,V4R~V6R导联ST段抬高≥0.1 mV对ARV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0%、91%、91%和82%。但右室心梗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短,近半数患者ST段在起病10小时内回落。头胸导联可克服这一局限,该导联右胸心电图图形变化类似aVF导联,病理性ST段抬高的回落时间与Ⅱ、Ⅲ和aVF导联同步。其他诊断标准还有ST段抬高Ⅲ/Ⅱ>1,同时Ⅲ导ST抬高≥0.1mV,V2导ST段压低≤aVF导ST段抬高幅度的50%等,但这些诊断方法都不及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性高。 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因右室心肌功能大面积丧失造成的。部分ARVI患者由于右室心肌功能丧失较少,即使给予足量的补液治疗,也不致诱发出右室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同单纯左室下壁梗死。经容量负荷试验可诱发右室衰竭的患者,称为“隐匿型RVI”,这种类型的RVI可占血流动力学方法检出ARVI总数的42%。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供鉴别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和肺动脉栓塞等,并且是检查右室前壁是否受累的最常用方法,检查需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完成,否则ARVI症状可能在短期内改善。成功的经皮冠脉介入(PCI)或静脉溶栓治疗可使这一时间更为提前。超声心动图诊断RVI的要点如下:①右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②右心扩大,左室长轴切面舒张末期右室内径/左室内径>0.5,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5 mm及心尖四腔切面时右室内径/左室内径>1.0均为右室受累的标志;③室间隔矛盾运动;④右心功能不全,右室短轴缩短率压低,右房压(RAP)和肺动脉压升高(90%以上合并三尖瓣反流);⑤室间隔穿孔(常见于后室间隔);⑥心包填塞。 核素心肌灌注和核素造影检查 在发病48~72小时内用201铊和99m锝-焦磷酸盐双重单光子计算机断层重叠显像,可获得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叠加的清晰图像,201铊显示左室心肌供血情况,99m锝显示梗死心肌的部位和范围,二者结合不仅可检出下壁透壁心梗时右室的受累情况,对累及右室的左室下壁非透壁梗死亦可做出诊断。另外,111铟-抗肌凝蛋白抗体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高于99m锝-焦磷酸盐,且有不显示骨骼的优势。通过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可获得核素通过心脏各腔和大血管的动态影像。现临床还常采用99m锝-红细胞作示踪剂,观察左、右室的运动状态,获取右室室壁节段性运动失调或无运动,及右室扩大和室间隔运动异常等ARVI的证据。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并发症 6治疗 7预后 8预防 1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6.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应急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应急措施 发表时间:2010-11-02T14:09:47.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石岩 [导读] 提示可能与中青年男性多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另外还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同龄女性有关。石岩(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林业局职工医院152511)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317-01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应急措施,方法收集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和肥胖为主(P <0.05)。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0.01)。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应急措施 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症之一,以往多见于45岁以上患者。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在年青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1]。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年龄在45岁及以下患者。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初步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关系,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0月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符合1978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7—40岁(36±3.23)岁。分析病史、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以管腔狭窄≥50%为有意义病变。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判定标准:高血压和糖尿病按WHO标准;高脂血症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2 结果 危险因素:30例患者中有23例(76.6%)是当前吸烟者,吸烟量15支/天。高血压4例(13.3%)。高脂血症2例(6.6%)。糖尿病仅1例(3.3%)。3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5例(46.6%),急性下壁并后壁心肌梗死7例(23.3%);1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7例(53.8%),急性下壁并后壁心肌梗死6例(46.1%),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管腔狭窄,当狭窄达70%—80%时,心肌供血明显减少,临床出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当发生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时,即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研究已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冠状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使冠脉痉挛危险性分别增加4.2倍和2.3倍。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吸烟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与其他危险因素有相加协同作用。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显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女性很少见。提示可能与中青年男性多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另外还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同龄女性有关。 AMI大多发生在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有报道吸烟,肥胖,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而中青年AMI危险因素以吸烟和肥胖为主。吸烟已成为中青年A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抗氧化能力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3—4]。现已证实,吸烟可使内皮细胞增加血管细胞粘附因子表面,同时降低一氧化氮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促发AMI。肥胖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资料显示在中青年AMI中肥胖因素最为突出,高BMI值与AMI显著相关。老年AMI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血糖为主。因此中青年AMI应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AMI需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有多数人出现胸痛,达90.3%,而老年人由于痛阀升高、敏感性下降、脑循环障碍等引起感觉迟钝而致胸症状不典型,有较大差异。 综合上述,应提高对AMI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尤其是随着的近年来AMI发病率日趋上升,对患者出现的持续性胸痛,应立即作心电图检查。同时更应强调针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中青年人做好预防工作,把重点放在健康教育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上,如戒烟,良好饮食习惯,运动,减轻体重。对老年AMI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梁文生,姜德谦,刘启明,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12(2):118—123 [2]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5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7 [3]Guthikonda S,Sinkey C,Barenz T,et al.Xanthine oxi—dase inhibition reverse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heavy smokers[J].Circulation,2003,107:416—421 [4]江时森,黄浙勇,汤沂.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J].中国介入心丙这杂志,2005,13:309—211

急性下壁心梗护理查房.docx222

护理查房 患者病史简介 患者张秀路,男,62岁,因突发胸闷、大汗6小时于2月25日20时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6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为胸骨后憋闷感,伴后背及颈部不适,伴出汗、乏力,无咯血及呼吸困难,无意识不清,抽搐及二便失禁,无左上肢放射痛,无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无烧心反酸,症状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急诊以“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症”收入我科住院。患者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差、精神差,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 个人史:吸烟 家族史:无相关病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食物过敏史 身体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如下 T 36.5、P 48次/分、R 16次分、BP 120/70mmHg 辅助检查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 导联ST 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入院诊断 1、急性下壁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一级护理,病危,低盐低脂饮食,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卧床休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及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急查血常规、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血凝四项,D-二聚体定量,乙肝五项、输血前项,建立静脉夜路,完善术前准备:碘过敏实验,备皮,标记双足背动脉。于导管室行冠脉造影+PCI 术与右冠植入支架一枚,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扩展:1、临时起搏器应用重要性: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心肌梗死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因此临时起搏器应用于此心梗病人,能够使病人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 2、 心肌梗死的定位导联 V1~V3 导联 → 前间壁 V3~V5 导联 →局限前壁 V1~V5 导联 → 广泛前壁 Ⅱ、Ⅲ、avF 导联→下壁 Ⅰ 、avL 导联 → 高侧壁 V7~V8 导联→正后壁 3、心梗病人心电图的改变 缺血型T 波改变; 心梗病人心电图不同时期的改变 早期 急性期 近期 陈旧期 T 波改变 对称高尖 倒置 倒置变浅 恢复 ST 段 斜型抬高 斜型抬高 恢复基线 恢复基线 病理Q 波 - + +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一)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一) 作者:蔡雪黎,胡开宇,计光,张怀勤,黄伟剑,林捷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在青年与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对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我科收住的51例青年AMI患者与同期随机抽取166例老年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男性(占96.1%)、大量吸烟(占80.4%)、有精神压力大等明确诱因(占68.6%)、酗酒史(占54.9%)为主要发病危险因素(P0.01);临床表现多为突发胸痛,症状典型(P0.05);心肌梗死范围局限,以前壁为主,病死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P0.01);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P0.01),且侧枝循环形成少(P0.01)。结论:男性、大量吸烟、存在精神压力大等明确诱因、酗酒是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多表现为突发典型胸痛,多为单支冠脉病变,侧枝循环少,梗死范围局限,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好。培养青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予以再灌注治疗对青年AM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术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differenceofthecharacteristics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intheyoungpatientsandintheelderly.Methods:Thepatients,whowereconfirmedtobediagnosedAMIfromSeptember1996toSeptember2006,weredividedintotwogroups:theyoungpatients(YP)groupof51casesandtheoldpatients(OP)groupof1 66cases.Theyriskfactors,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theresultsofcoronaryangiography(CAG)wereanalyzed.Results:Campared withOPgroup,male(96.1%),smoking(80.4%),clearincentive(64.6%)andalcoholism(54.9%)werethemainriskfactorsintheYPgroup(P0.01).Incidenc eoftypicalclinicalmanifestationsinYPgroupwashigherthanthatinOPgroup(P0.05).Mortalityandthein cidenceofcomplicationinYPgroupwaslowerthanthatinOPgroup(P0.01).Morbidityofpatientswithsin glecoronarylesioninYPgroupwashigherthanthatinOPgroup.Conclusion:Male,smoking,clearincentiveandalcoholismwerethemainriskfactorsintheYouthAMIpatients.YouthAMIpatientswe re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ofsuddenanginapectoris,lesscomplications,lowmortalityandfavorableprognosis.Goodhabits,lifestyleandtimelyreperfusiontherapyareofgreatsignificancetopreventdiseaseandtoimproveprogn osis. Keywords:youngpeople;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riskfactor;clinicalcharacteristics;coronaryarteryangiography 急性心梗死(AMI)是危害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青年AMI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同一时期内我科收治的51例青年AMI和166例老年AMI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青年AMI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为我科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年收住的AMI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的诊断标准:至少满足缺血性胸痛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改变、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升高以上三项中的两项。青年AMI组51例,男49例(占96.1%),女2例(占3.9%),年龄31~44岁,平均(39.6±4.0)岁;同期随机抽取老年(年龄≥60岁)AMI组166例,男105例(占63.3%),女61例(占36.7%),年龄60~81岁,平均(69.1±6.2)岁。 1.2数据收集方法①收集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量、饮酒量、冠心病家族史、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有无存在过度疲劳、精神压力等明确诱因等相关危险因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导读: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肌梗死,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小,如能早期正确地治疗,可大幅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无论西医、中医都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在临床中采用静脉溶栓后及早中医药治疗,尤其在急性下壁心梗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肌梗死,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小,如能早期正确地治疗,可大幅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无论西医、中医都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在临床中采用静脉溶栓后及早中医药治疗,尤其在急性下壁心梗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近1年多来,我们对2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3~83岁。采取国产尿激酶100万~150万U0.5小时内滴注,并及早进行中医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急性下壁心梗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略)。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周内)由于心肌坏死产物对膈神经的刺激等原因,患者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呃逆较为明显,不易接受中药口服治疗。此时,往往存在着低血压等倾向,也不适合

硝酸酯等药物的使用,我们在这一时期主要采用中药静滴治疗。 轻者:可表现为精神呆滞或烦躁,面色苍白,微汗出,皮肤湿润,手足指冷,脉细弱或结代,舌胀暗紫或舌尖暗赤,薄苔或无苔少津。证属阴液不足,正气不固,治宜宜气养阴,养荣活血,以参麦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重者:可见嗜睡或神志朦胧,面色青紫,大汗如珠,四肢厥逆,手足青至节,脉微或有结代,舌质暗紫,或可见褐腻苔,此为阴竭于内,阳绝于外,治宜温阳救逆,扶正益阴固脱,可先用参附注射液60ml直接静注,继用参附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 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治疗1周以后,病情相对稳定,同时患者胃气得复,此时可采用口服汤药对症治疗配合中药静滴。 由于采用了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血运得以重建,同时采取中药对症治疗,病情往往恢复较快。所以这一阶段更加注意的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如果说采用静脉溶栓是采用“通”法,而这一阶段更需要的是依照中医辨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针对气阴不足者,可采用补法,以自拟益气复脉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方以生脉散为依据,主要成分有: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鸡血藤、五味子、麦冬、砂仁、郁金、莱菔子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述药物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微循环,提高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抗缺血、抗乏氧能力。 针对痰瘀互结者,可采用祛痰通络法,以自拟祛痰通络汤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