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杨建珍电话:

引言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所有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抽象和总结出来的。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教学内容与物理实验的紧密结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物理教学中最具有活力的内容。

一、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实验往往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所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若用一个检流计和螺线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先让学生讨论:“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检流计指针是否偏转?”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检流计指针突然偏转一下,这时可能有学生会问:“当条形磁铁静止在螺线管中时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吗?”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老师可以马上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问题的答案。老师再问学生在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检流计指针偏转有什么不同,观察仔细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在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正好相反,而观察不仔细的同学则可能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重复一遍实验,让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学生注意观察。这时,聪明的学生还可能会问:“检流计指针偏转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老师可以接着做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当条形磁铁迅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检流计指针偏转较大;而当条形磁铁缓慢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检流计指针偏转较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问题都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正是象这样一个个的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单调、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了。

2 、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记忆

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例如我们要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若不做演示实验,仅凭语言描述,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很好地记住: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不成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还有像距变化情况以及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等规律。即使强迫学生记往了,也感到单调、枯燥,甚至不肯相信。如果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破除学生头脑中原有的一些错误的概念

一些物理概念,学生凭借原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很系统的并非科学的观念,只凭语言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例如学生在学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凭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形成了“力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片面错误的认识,原因在于他们对物体接触面间的摩擦作用往往忽略。因此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重点观察实验现象:“小车运动在两个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其运动距离的大小”。从实验现象中我们观察到,在粗糙程度小的表面上小车运动距离大,其受到的摩擦阻力小反复分析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改变得就越小,当阻力减小到零呢?速度将不会改变,永远匀速运动下去。这个实验结论纠正了学生头脑中的“力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误的认识。

总之,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必须大力加强演示实验,改变重讲述、轻实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解决演示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师物理教学水平一直徘徊不前,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表现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做的少,学生听课无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其它原因之外,实验教学薄弱,对其认识和研究不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实验中我们应该实施如下办法:

1、充分保证课本中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既然是必修内容,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做完这些实验,要通过充实设备和自制教具

来保证完成这一任务的条件。

2、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应采取不同的做法

普通型实验在《大纲》里安排的内容比较多,应全力做好。教师都必须做到深钻教材,精心准备,包括课前反复操作与测试,以确保演示顺利进行。对于少数浅易的实验,因为实验本身简单易懂,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作答的方法,当现象发生的时候,教师一般不做说明,留给学生回答。例如:用毛线管(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验证探索型实验是用于验证探索物理规律的,对这部分必修实验的处理,我们采取了教师先拟定实验提纲,通过提纲明确研究的问题,指出观察的重点,教师可采取一边演示一边有意识地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而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例如:在“自感现象”一节演示实验中,可设计下列提纲:

(1)如图1,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1”和“灯2”亮度相同。然后再打开开关,当再次闭合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对换“灯1”和“灯2”的位置,重复(1)的实验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图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1”和“灯2”的亮度相同。断开电路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4)对调“灯1”和“灯2”重复(3)的实验,会发生什么现象?

电路示意图 3、精心设计演示实验程序

教师要根据演示实验的具体作用,适时实验,适当讲解指导。在演示实验中,有的要先看演示实验后讲课,有的要边讲边看,有的先讲再看。有的演示实验还可以安排为

图2

图1

学生随堂实验,采取一边教一边实验的方式进行,以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浮力》一节中,可以安排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实验(配弹簧秤、盛水大烧杯、金属块各一),让学生把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观察示数,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属块,观察这时的示数变化。再把挂在弹簧秤下的金属慢慢浸入水中,再观察示数的变化。启发学生分析各次观察的记录结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提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浮F =空G -液G (空G ――物体爱空气中的称重。液G ――物体浸在

液体中的称重)。

三、在物理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演示实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清楚而且令人信服地显示某些物理现象或物理特征,用以推导或说明物理概念、规律,提出或解答具体问题等,为达到此目的对演示实验有些基本的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

演示实验一定要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提供素材或数据,为理解概念和规律服务。在课堂教学中考虑要不要演示实验,选择什么样的演示实验,以及如何设计包括演示实验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所以演示实验应该精选一些现象明显的,能直接为概念、规律教学服务的实验进行演示。

2、演示实验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演示实验除了提供感知材料外,它还有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等作用,所以演示实验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最好是先显示出现象、特征,然后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切忌先把实验现象和科学结论全部讲述出来,然后再做实验,这样就失去了用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降低学生对实验演示的兴趣,影响到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把一支稍小的试管插入一支盛满水的试管中,然后问学生:“若把两个套着的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管口朝下,那么那支稍小的试管会不会掉下来?”。按照学生在思考方式,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回掉下来。这时教师不要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任何评定,而是直接用实验现象来证明结果。这时学生就会看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是沿着大试管上升了。这样的结果肯定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这样富有趣味性的实验就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想找出原因,使学生不知不觉以愉快轻松的心情掌握知识和掌握的更牢固。

3、演示实验要简单明了

演示是为了直观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要能说明问题,演示装置越简单明了越好,不要单纯追求仪器的复杂。如为了说明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把地球抽象为质点的问题,以及说明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关系时,利用1mm与10m的4

10 关系,教师只要走到教室的墙角,将1mm的长度与教室的长度(约10m)比划比划,学生一下子就非常清楚了。

4、演示实验的时间要短,要尽量做到一次成功

演示实验是为知识、技能的教学服务的,所以演示操作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而且即使是容易失败的实验,也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因为第一次的失败很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不必要的怀疑。尤其在利用实验组织教学、引起悬念等的情况下,实验的失败可能导致整堂课的失败或低效。所以,要求教师事先反复、充分准备,务必掌握要领,避免失误。

演示实验应在几分钟内完成,时间过长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如演示液体热胀冷缩,按课本上的设计,用酒精灯将一盛满冷水的烧瓶加热直到看见瓶塞上方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情况,需要10多分钟。用小试管代替烧瓶,在水里滴入几滴红墨水,在试管塞上插入细玻璃管,管内插入铁丝,管内空气柱就变的更细,液面上升情况就更明显,用酒精灯加热小试管一,分钟内就可明显看到液面上升。

5、演示实验要直观性强,可信性强

直观性是要求演示实验适宜于人的感官的直接感受和易于分辨,所以演示教具一般比学生实验的仪器尺寸大些,特别是指示部分要明亮、清晰,在现象、读数不能被明显观察时,要用各种手段来改善。实验要重复演示一两次,以去掉偶然因素,获得可信结果,并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

演示实验的直观、可信,要求实验仪器的结构简洁、外露,动作变化过程一目了然,不要在学生视力不到之处“做手脚”。演示实验常比它所需说明的现象、规律更复杂,教师应尽量事先消除或减少次要的、附带出现的现象,或使它们避开学生视线,或在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使之对主要现象和结论加以重视。

例如,悬挂在支架上的重物,其重力对杆的作用,单凭老师讲解,学生都感到难懂。我们便将斜杆上端系一根橡皮绳,用图钉钉在黑板上,横杆的左端顶住一气球,挂上重物,就可看到橡皮绳被拉长气球被压扁。学生看了这种直观形象的实验后,就立刻明白力对斜杆的拉伸作用,对横杆的压缩作用,便能很快将力进行分解。

6、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百见不如一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过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而学生再亲手做一做,则就能记住90%。演示实验固然主要由教师操作,但如果不增加学生的参与,势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参与。

结论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除了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运用演示实验去解决一般教学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把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使学生在认识概念和规律中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完全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真正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商镇中学孙永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养成教育,既贯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一、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接着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气压将为你解开这个谜,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拿出来,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还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二、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践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此外,小实验、小制作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自制电磁铁”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年级2014级 姓名杨林 班级信箱号80 实验时间2016年5月4日星期三晚上 2016年5月10日 实验一锥体上滚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图1 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 1.移动锥体时要轻拿轻放,切勿将锥体掉落在地上。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陀螺进动 【实验目的】: 演示旋转刚体(车轮)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进动。 【实验仪器】:陀螺进动仪 图2陀螺进动仪 【实验原理】: 陀螺转动起来具有角动量L,当其倾斜时受到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重力矩(r×mg)作用,根据角动量原理, 其方向也垂直纸面向里。 下一时刻的角动量L+△L向斜后方,陀螺将不会倒下,而是作进动。 【实验步骤】: 用力使陀螺快速转动,将其倾斜放在支架上,放手后陀螺不仅绕其自转轴转动,而且自转轴还会绕支架旋转。这就是进动现象。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基础原理及现象

1.5 竞速轨道(1)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相等,但其中一个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另一个物体运动过程中有加速也有减速,它们的路程与速度不同,它们运动的时间不同。 操作与现象 同时释放两个实心钢球通过同样高度、同样斜率的斜面滚到A、B两条轨道上,其中A 轨道是平直的,B轨道先是平直的,然后凹陷下去,再平直一段距离,接着有爬升上来与A 轨道同一高度,观察两个球到达轨道末端的时间,B轨道钢球先到达轨道末端。 注意事项 两球要同时从起点处下落;实验完毕及时将小球收到网袋里。 思考题 1、如果凹陷的部分没有平直的一段距离,两球会同时到达终点吗? 2、钢球的轻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1.6 竞速轨道(2)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几个因素。 实验装置 见仪器照片1.1

实验原理 两个球如果在斜率相同但空隙不一样的轨道上运动,每个球受到向下运动的合外力大小不同。虽然两球初始速度相同,当末速度不同。 操作与现象 把两个篮球放在两条斜率相等的轨道上,其中A轨道较宽,B轨道较窄。两个球同时滚下,B轨道的球最先到达终点。 注意事项 放置球时,不要用力过猛。 思考题 为什么轨道较窄的球会最先到达终点?两个球滚下来快慢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1.10 超级碰撞球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原理。 2.观察物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时力的作用以及能量的转换。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当质点系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时,质点系的总动量不随时间变化,这个结论称之为动量守恒定律。两个高弹性球质量不等,发生弹性对心相向碰撞时,根据动量能量守恒定律,质量较小球返回速率将较大球静止时大的多。大球和小球的初动能都变成了小球返回的动

物理实验的作用

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事实证明,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老路中,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从根本上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导致在物理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产生了“四难”情绪,即难听、难学、难考、难用。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其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教学,在此我想谈谈实验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一、物理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兴趣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多种奇异的物理现象,能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美丽图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鸡蛋放入水中要下沉,这是学生们常见的现象,可是当教师把鸡蛋放入装有浓盐水的玻璃水槽中时,鸡蛋竟浮在水面上,这时再往水槽中加一些清水,鸡蛋又会下沉,然后再加些细盐并轻轻搅拌,如果浓度适中的话,鸡蛋竟会停留在盐水中间。当学生们看到这些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这样引入就会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和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概念和规律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这些难于理解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断,这样问题会变得简单明了。如学习滑轮一节,对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倍数关系,学生很不好理解,教师可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一把刻度尺、滑轮、钩码、细绳,让他们实际测量,这样会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加深印象。 三、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敢对身边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化的重要手段。例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桌子上不同型号的小灯泡,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1)灯泡为什么能发光?(2)灯泡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灯泡有电阻吗?(4)灯泡的灯丝与定值电阻有什么不同?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最终指向课堂所要探究的问题: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物理情境的设计,搭好台阶以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实验创设情境: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墙壁上,然后教师再改变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像清晰地成在墙壁上。有了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的猜想也就不再会漫无边际,在课堂上学生的猜想和他说出的猜想依据会不时给教师带来惊喜。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猜想实验方案的设计就是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和现有的实际条件来制定完成实验目的的具体计划。这个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所以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包括器材的选择、器材的装配、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计划、科学探究方法的选取、实物的简化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 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155相等 288相等 377相等 2.实验结论 (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 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 2 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 2 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 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u1。 (4)找出 2 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 2 倍焦距以内且大于 1 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 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10。 2.记录数据: 物距 u 的大小成像情况 u1=30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u2=15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3.实验结论: 物体 (蜡烛 )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 (蜡烛 )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 2 倍焦距大于 1 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_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_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第23卷第9期 2007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Biology Vol.23No.9 2007 文件编号:1003-7586(2007)09-0050-02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李志远(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222006)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 它反映的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制作的模型、 挂图、动画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学习“顶端优势”时,教师可以选取顶端优势 现象明显的盆景或枝条让学生观察;学习“根瘤与根 瘤菌”内容,可以取生长旺盛的大豆根系并制作根瘤 菌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学习“无氧呼吸”,可以取几 个苹果用塑料袋扎紧,让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味”,使学生身临其境。总之,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寻找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凡是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探索的,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中有“物质跨膜运输”的内容,其中“渗透作用”是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处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教学中我发现,若按教材介绍的装置做,常常由于半透膜与漏斗的接触面较大,造成半透膜的制取比较麻烦,且不易结扎,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我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1装置的制作 1.1塑料漏斗的制作 用一次性输液器的吗啡氏管制成。先用刀片切去吗啡氏管上端(大头一端)的头部(切割线以稍低于侧壁上缘为好)。切口可在纸上稍作摩擦,以避免切口粗糙损坏半透膜。 再从吗啡氏管下端与粗导管接头处,将粗导管剪去。 把过滤器下面的细导管拔下(针头可剪去),接于吗啡氏管的断头处(操作装置如图1所示)。 这样,一个带细导管的塑料漏斗就做成了。1.2制取半透膜 取新鲜鸡蛋一个,从中部打开,将内容物倒出,用食指和拇指将卵壳弄成小的碎片,注意不要损坏卵壳膜,然后将卵壳碎片一点点从卵壳膜上剥下,面积不需要太大,略大于吗啡氏管横截面就可以了。剥离完毕后,用水稍稍冲洗即可。 1.3套膜和结扎 在做成的吗啡氏管漏斗底部蒙上已制好的鸡蛋壳膜,用橡皮筋扎住,注意松紧要适度,过松会漏水,过紧了会使塑料漏斗变形或损坏卵壳膜,也会造成漏水。1.4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 取下吗啡氏管漏斗上的细导管,用带针头的注射器吸取饱和的蔗糖溶液,小心地注入漏斗内,以液面平漏斗口为好,然后套上细导管。将细导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的塑料漏斗浸在清水中即可,如图2所示。 另外,可以在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红墨水,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漏斗内红色液体(蔗糖溶液)沿细导管上升。 2装置的优点 2.1取材方便 吗啡氏管 接于此处 切去针头 细导管 从此处拔下 粗导管 过滤器环切处 细导管 1 ̄2min 初始液面 蔗糖溶液 清水 半透膜 蔗糖溶液 清水 半透膜 上升后液面 渗透作用发生前的情况渗透作用发生后的情况 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示意 50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一锥体上滚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图1,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 1.移动锥体时要轻拿轻放,切勿将锥体掉落在地上。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陀螺进动 【实验目的】: 演示旋转刚体(车轮)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进动。 【实验仪器】:陀螺进动仪 图2陀螺进动仪 【实验原理】: 陀螺转动起来具有角动量L,当其倾斜时受到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重力矩(r ×mg)作用,根据角动量原理, 其方向也垂直纸面向里。

下一时刻的角动量L+△L向斜后方,陀螺将不会倒下,而是作进动。 【实验步骤】: 用力使陀螺快速转动,将其倾斜放在支架上,放手后陀螺不仅绕其自转轴转动,而且自转轴还会绕支架旋转。这就是进动现象。 【注意事项】: 注意保护陀螺,快要停止转动时用手接住,以免掉到地上摔坏。 实验三弹性碰撞仪 【实验目的】: 1. 演示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理的理解。 2. 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 3. 使学生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性碰撞仪 图3,弹性碰撞仪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 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 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 质如: H+、 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 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 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 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i 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 渗溶液。 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 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 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 (通常是水 )或部分溶质 (一般为小分子物质 )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 (一般为大分子物质 )透过的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 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三、实验材料及作用: 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 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 甲醇,0.8 mol/L 乙醇,0.8 mol/L 丙醇,0.8 mol/L 乙二醇,0.8 mol/L 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 (三氯甲烷 )。 1.NaCl 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 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

思想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引言: 物理学从本质上看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无法了解物理学。正因为如此,在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对于物理实验历来十分重视,无论从实验的设计、仪器的制作和调试,还是到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各个环节,都强调一丝不苟。想比之下,对于与此有关联的思想实验却介绍不多。因此,对物理学中的思想试验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横向的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 二、思想实验的一般考察 伽利略是位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他对物理学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其中,他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为近代物理学提供了两快坚固的基石。伽利略的成功,得益于他率先采用了科学的物理实验,更得益于他独创的物理实验与思想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伽利略的出色工作,表明了他既是一位物理学的大师,也是一位进行思想实验的先驱。 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力和运动等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认识,一直受到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束缚。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有无,是由它是否受力以及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的;地面上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重物下落较快,轻物下落较慢,对此也曾有人反对过他的错误说法,但都因为没有确切的实验和理论的认证,所以没有被人重视。第一个成功的打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权威的正是伽理略。伽利略巧妙地运用思想实验否定了这一统全欧洲近两千年的错误理论。 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重成正比。伽利略在他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写道:“我十分怀疑亚里士多德曾用实验验证过。当两个石头,一个的重量是另一个的10倍,从同一高度,如100库比特,下落时,其速度的差别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前者着地时,后者还不超过10库比特。”加利略紧紧抓住这一疑点,设计了思想实验来进行分析和论证。他指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成立的话,即重物比轻物体下落得快,那么,当重物体和轻物体绑在一起下落时,由于快的受慢的阻碍而减慢。慢的受快的驱使而加快,其结果绑在一起的物体下落速度一定介于原来两个物体的速度之间,即小于原来重物体下落的速度。但是,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复合体,它比原来的重的物体还要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复合体下落的速度要大于原来重物体下落的速度,这就和上面的结论相矛盾了。由此可知,重物体下落不会比轻物体下落的快,二者下落的速度应该是相等的。正是这一思想实验,坚定了伽利略落体实验的信心和决心。 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之后,伽利略进一步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了定量研究。他根据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定性观察结果:速度越来越快的基础上,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在1590—1592年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落体实验。但在当时的测试条件下,不可能立即用实验来证实这一假设,伽利略便用思想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他借助于数学,求出了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的距离s与时间t的关系,即:s/t2=常量.这时不包括任何速率,只要直接测定s和t就行了。 但是,物体的自由下落还是太快了,在当时无法精确测定。伽利略想用不太快的运动来测量,即用斜面代替落体实验,经过多次的反复实验测定,得到如下结果: (1)当斜面倾角固定时,球滚过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平方之比为一常数,即:s/t2=c. (2)改变斜面的倾角,s/t2的值随之改变,但小球通过的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关系不变,变化的仅是比例常数。 伽利略用思想实验把这个结果推向极端——当倾角为90o时。即物体作自由落体时,这个论断也成立。他由此得出结论,自由下落运动是匀加速运动。

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导读:想知道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怎么写?只要看看帮你的就可以了。 《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一》 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的到理学院参观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我们参观并亲自操作了一些实验,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 一个个奇妙的实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给我印象深刻地有以下几个实验,在演示实验室,老师首先给我们演示的是锥体上滚实验, 其实验原理是: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 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的到理学院参观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尽管天气很冷,但是我们的热情很高,毕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我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并亲自操作了一些实验。 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一个个奇妙的实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 给我印象深刻地有以下几个实验。 一.锥体上滚 在演示实验室,老师首先给我们演示的是锥体上滚实验。

其实验原理是: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其核心在于刚体在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而自由运动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平衡在重力势能极小的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有时候现象和本质完全相反。 二.电磁炮 接着我们又做了电磁炮的实验。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代替火药爆炸力来加速弹丸的电磁发射系统,它主要有电源、高速开关、加速装置和炮弹组成。 根据通电线圈磁场的相互作用原理,加速线圈固定在炮管中,当它通入交变电流时,产生的交变磁场就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加速线圈电流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弹丸加速运动并发射出去。 我们将炮弹放入炮管中距尾部25cm左右,按下启动按钮发射了炮弹。 虽然炮弹的射程很小,但我们都觉得很奇妙,做的很开心。 三.会飞的碗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除此之外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中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养。 1、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学习主要是靠兴趣支撑,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会感到课堂枯燥无味,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演示实验能使课堂具有趣味性,试想如果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老师拿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漏斗,往下吹,没有把乒乓球吹的掉下去,反而吸在那里,这与学生的认知有冲突,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出来,教师再利用硬币跳动实验、喷雾器等一系列实验贯穿整个课堂,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节课无疑是一节高效课,这节课中演示实验就很好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规律 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更不容易记忆,但是若能合理结合演示实验,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就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我们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

握,如果不通过演示,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即便学生靠自己反复背诵记住了,也不会记得牢固。相反,通过实验演示操作 和动画模拟,学生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同时对什么是虚像也 有深刻的理解。 3、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 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 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比如:在讲解电路内容的时候,学生对大部分的实验器材不了解,操作能力也不高,需要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和讲解,最后将实验操作作为检测或者复习内容让学生来完成,既可以巩固课堂效果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 4、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情感,提高多种能力 演示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参与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的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物理探究的完整过程。比如,在实验设计时,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对结果进行预测,逐步设计出实验方案,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实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操作规范的演示,对结果的分析、应用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进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作用

第一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课标要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向瞭望】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常见一些现象:白菜剁馅常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就可见到有水渗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是细胞失水的现象。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试验中,我们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实验,发现红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会破裂。这是细胞吸水的现象。那细胞吸水失水是什么原理呢?什么情况会失水,什么情况会吸水?红细胞会吸水但会失水吗?植物细胞会吸水吗? 渗透作用 一、概念: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二、常见渗透装置: 渗透装置是演示渗透现象的一个实验装置,这个渗透装置是由球形漏斗、烧杯、半透膜和内外不同溶液组成的,如图所示。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⑴漏斗内外溶液要有浓度差,漏斗内的液体(图中2)浓度要高于漏斗外的液体(图中1)浓度; ⑵封闭漏斗口的膜要是半透膜(图中3)。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渗透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才会上升。当然,这个装置高度差如果要保持,还需要一个隐含条件,漏斗内溶液的溶质分子要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 四、渗透原理的分析

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5-12-01T09:13:15.35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作者:高亮[导读] 演示实验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演示实验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演示实验可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作用进行具体论述。关键词:物理教学;演示实验;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是教学的“重头戏”。因此,演示实验自然成了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起到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演示实验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光的色散”一节时,笔者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为学生演示了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的实验。学生对这一实验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笔者在教学“磁生电”时,边讲边为学生展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顺利地导入新课 此前,笔者在教学“热机”的内容时,通常都是先讲能量转化,再讲热机原理。学生听起来很费劲,提不起学习兴趣。而现在教学这些内容时,笔者先为学生演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水,直到水沸腾,最后水蒸气把试管口的塞子冲出来这一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塞子为什么会被冲出?”这个问题,进而引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这一些热机的原理。通过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凸透镜成像规律,那么,学生听起来会觉得抽象难懂。而通过演示实验,则能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何时烛焰成正立虚像,何时成倒立实像。这样,学生对这一问题就会理解得透、掌握得牢。又如,在对“运动电荷的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由于其是既抽象又容易出错的两个问题,因此,笔者使用阴极射线管和蹄形磁铁为学生演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让学生先看现象电荷的磁场,在判断其方向。这样,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四、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推理,进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预见该演示实验将得到的结论。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演示实验可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众所周知,电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是初中电学的难点,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针对这些知识点,笔者在教学时,为学生演示了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借助测出的电功率和灯泡亮度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灯泡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功率为额定功率。当电压变低时,实际功率就小于额定功率;当电压变高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等结论。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 总之,演示实验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的作用。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演示实验时,要切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演示实验操作方便,并且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发挥好它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全椒县古河高级职业中学 239500)

有关渗透作用的实验教学探究

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学 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潘粉英 摘要: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对渗透作用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总结。本文从渗透装置的构成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来寻找半透膜的最佳材料,对半透膜与生物膜进行比较;对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从溶质的组成、浓度来作进一步探究、分析渗透作用的实质。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渗透作用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渗透作用实验探究渗透作用的应用 有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方面的知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经过十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本人就这一节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究并作出了一些总结。 一、渗透系统的组成: 1、半透膜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溶液浓度低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过程,因此,渗透装置的组成条件首先必须具备半透膜。 半透膜是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界定依膜的种类不同而划分范围不同。例如:对鸡蛋膜来说,葡萄糖分子就是大分子物质,而对透吸管来说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对肠衣来说,碘及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而淀粉是大分子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半透膜有鸡蛋膜、鸡的嗉囊、鱼鳔、蚕豆种皮、玻璃纸、动物膀胱、肠衣、蛋白质胶囊,以及一些可从生物体上剥离的薄膜类物质。笔者对常见膜材料进行了比较,寻找了最佳半透膜材料。

由上表可知在做渗透装置中鸡卵壳膜是我们选择的最佳半透膜材料。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有一定的区别。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而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在活细胞内的生物膜只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它所选择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透过,是选择透过性膜。它们的相同点:都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它们的不同点:只要分子比半透膜的孔径小,就能通过半透膜;而对选择透过性膜来说,即使是小分子,只要不是细胞所要选择吸收的,也不能通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半透膜与生物膜在功能上的区别。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也是发生渗透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只有浓度不同才会有水分子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导致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对动物细胞来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会吸水胀破,当细胞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进出平衡,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对于成熟的植物细胞来说,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但不会胀破,原因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或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的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因此对活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来说可以发生渗透作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原生质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总称,而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不包括细胞核。 二、渗透作用实验进一步探究 假设如下简易渗透装置: (一)有关渗透装置的实验探究 1、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中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只有水分子进出。

物理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物理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为发展物理规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检验物理理论假说的正确性。 3.开拓物理应用的新领域。 (二)、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理的理解。 2.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3.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 (三)、中学物理实验方式 1.演示实验 2.边教边实验(课堂实验) 3.分组实验 4.课外实验与制作 演示实验 (一)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指课堂上主要有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有时也可以请学生充当助手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 1.演示实验作用 (1)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掌握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有关物理现象或过程生动、深刻的印象。 (3)教师演示对学生实验技能和素养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2.演示实验分类

(1)引入课题演示。 (2)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演示。 (3)深化与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演示。 (4)应用物理知识的演示。 (二)演示实验在设计和表演方面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演示实验。 2.安全可靠,确保演示成功。 (1)演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 (2)坚持科学性原则,不得弄虚作假。 (3)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 3.简易方便。 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由演示现象导出结论时,解说推理简单。 4.现象清楚、明显、直观。 (1)明显 (i)仪器尺寸要足够大。 (ii)物理过程变化要显著,“可见度”要高。 (iii)要使被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以利于学生看准目标。 (iv)演示的仪器放在适当高度的方位。 (v)注意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发展过程。 (2)直观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工作报告实验报告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实验现象: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a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实验拓展: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相关内容: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亲近母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实践与研究》之子课题《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浩友慧全

一、课题提出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 一、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网页制作实验报告 网页制作实验报告实验一:站点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例是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例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doc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