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内容提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国内外语界通常译为“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诞生于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的美国。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是1959 年霍尔著的《无声的语言》,60 年代出现了两部专门探讨文化与交际的专著,70 年代大量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相继问世,80 年代的新著更加重视学科理论建构。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来源大致有三个:一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二是综合利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三是主张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大量调查,从而建立一个独特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

学科名称

“跨文化交际学”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 tion , 偶尔还见有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说法。国外学者一般对intercultural 与cross-cultural 不加区分, 认为二者可以通用, 也有少数学者(比如Gudykunst 与Kim) 认为inter-cultural 强调“文化比较”, 而cross-cultural 强调“跨文化交往”。胡文仲曾提到, 早期有人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但现在多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就笔者阅读所及,“跨文化交际活动”可以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也可以是cross2cultural communication , 取决于一定的上下文与作者的个人偏好, 但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或一项专门性的研究, 似乎多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比如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两个国际性组织是: The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 Training and Research (跨文化教育、训练和研究学会) 与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协会) 。

国内学者在介绍这一学科时, 用语不尽一致, 有“跨文化(的) 交际”、“跨越文化的交际”、“文化(之) 间的交际”、“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际”、“多文化交际”、“跨文化传通”、“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流学”等。胡文仲在编辑《跨文化交际学选读》(1990 版) 过程中, 与出版社编辑商讨书名的定夺, 觉得可在“跨文化交际”后加个“学”字, 以作学科名称。目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叫法已被国内外语界普遍接受。

学科性质

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都比较明确, 即它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交叉学科性”、“边缘学科性”。与之有关的学科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交际学) 、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国际关系学等; 更为具体的说法是文化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民族交际学等。Kitao 认为, 跨文化交际学源于文化人类学, 人们先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感兴趣, 进而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何道宽认为, 比较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跨文化交际研究属于一种狭义的比较文化, 是一门人际交际的学科, 是人类学、社会学和交际学的中间学科和应用学科。关世杰认为,“跨文化交流学”(作者的一种译名) 是传播学的8 个分支之一(另7 个研究分支为信息系统、大众传播学、政治传播、组织交流、医疗卫生传播、教学交流) 。

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的交叉学科性, 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研究它, 但值得一提的

是, 任何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如果其研究对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及, 那将意味着其自身学科地位的消亡。“跨文化交际学”若要真正成“学”, 笔者以为应抓住“文化”与“交际”

这两个关键词, 二者缺一不可, 否则跨文化交际学就很难与其它学科区别开。而目前的国内外

“跨文化交际研究”均有学科性质不够明确的倾向, 比如忽略具体交际行为的泛文化研究, 以及深层文化因素揭示不足的一般行为探讨等。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 比较文化研究应是为了发现和解释交际行为的多样性, 以及同一文化圈内交际行为的相对统一性; 另一方面,文化是抽象的, 是一个隐性系统, 通过具体描述某个群体的交际行为或生活方式, 也是为了揭示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总之, 从本质上讲,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探讨文化与交际相互映衬的学科。由于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 因而跨文化交际学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与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背景有关。

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国内的少数民族、老

年人、贫困者、女权主义者, 乃至吸毒者、同性恋者等不同群体纷纷起来争取各自的独立地位与权益, 形成一个个亚文化圈。他们相互之间及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与冲突日益突出。21大批美国商人、技术员、官员、军人、外交官、学者、旅游者等奔赴世界各地。31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留学生、移民、旅游者等涌入美国。41 由于科技进步,国际交往愈益简便, 世界性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紧缩”增强了人们的全球意识, 美国人渴望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总之, 美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跨文化交际愈来愈频繁。

50 年代末, 美国出版了两本书, 引起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1958 年, 美国南亚问题专家兼作家Eugene Burdick 和William Lederer 所著的《丑陋的美国人》( The Ugly American) 出版。该书刻画的是50 年代美国驻东南亚的外交官员和经援人员漠视当地文化的令人反感的形象。美国国务院要求其外交官以该书为镜子来对照各自的行为。1959 年, 美国人类学家Hall 所著的《无声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 出版。似乎与《丑陋的美国人》相呼应, 此书的早期广告向美国人提出这么个问题: “我们为何是丑陋的美国人?”(Why are we ugly Americans?) 作者在提供答案过程中, 将读者带进美洲、亚洲、大洋州中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环境里, 同时描述美国人在那些地方因缺少文化知识而遭遇的种种挫折。Barna 和Jain 将《无声的语言》的出版视为美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开端。

跨文化交际学于美国诞生可谓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 因为美国有识之士意识到,

要使美国人在国内或国外的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 有必要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正如英谚所云: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需要乃创造之母) 。80 年代以来, 国内外语界介绍与传播跨文化交际研究也是顺应改革开放、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要求。

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

《无声的语言》的出版标志着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开端, 国内外学者几乎一致持此说, 没有异议。但Kitao 认为, 跨文化交际学正式确立其学科地位是在80 年代, 关世杰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跨文化交流学却是70 年代末形成的”, 而据胡文仲调查, 60 年代末已有5 所大学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因此如果以教学机构的课程设置为某一学科的形成标志的话, 应该说跨文化交际学于60 年代末已在美国初步确立了其学科地位。据美国“跨文化教育、训练和研究学会”的调查, 1977 年全美有450 所教育机构开设这门课, 有的大学还授予跨文化交际的硕士和博士学位。70 年代这门课之所以影响扩大主要是基于

以下两点共识: 1文化与交际互为影响。2在存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的交际过程可以分析, 跨文化交际知识及其相关的技巧可以传授。选修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从1974年Prosser 编选的“跨文化交际学教学大纲集”(Syllabi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因学校而异, 综观之, 有以下一些重点内容:

●“圈内人”与“圈外人”及由此引起的“群体中心主义”的形成。2

●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主观文化论(Subjective Culture Theory) 。

●成见与交际。

●种族主义、偏见、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对模糊的容忍、对多样性的接受、从对方立场看问题的“移情”心态。

●语言与文化、双语现象、翻译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因素。

●文化调整、文化休克、文化适应、文化移入。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种理论, 包括角色论、价值论、归因论、动机

●论、吸引论、态度改变论、社会交流论、个性论以及交际论。

美国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与培训有各种不同做法, 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是“泛文化方法”(culture2general approach) 与“定文化方法”(culture2specific approach) 之间的区别。前者是培训者作为“局外人”, 分析众多文化的众多方面, 解释各种文化概念, 总结一般规律, 目的是给受训者提供跨文化交际的一般性指导; 后者是培训者对某一文化非常熟悉, 作为“圈内人”, 比较全面地描述特定文化在特定时期的方方面面, 目的是给受训者提供与这一特定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应有的知识和技巧。具体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师主讲、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收看电影录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

据胡文仲1995 年的统计, 当时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学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显然, 这门课程在我国还未成气候, 原因估计有三: 一是学科理论探讨严重不足, 以致难以使人接受其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二是缺乏令人满意的教材; 三是“需要乃创造之母”中“需要”意识不强。可以预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有关专著和教材的出版, 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这门课。至于教学内容和重点, 笔者觉得应视教学对象而定。在美国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来自多种不同专业, 而在我国介绍和研究这门学科的主要是外语界。在外语界, 教学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更得体、更有效地应用外语的能力, 应着重探讨文化与语言、文化与言语的关系。此外, 为本科生开设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可侧重实践环节, 尽可能提供可读性较强的有关文化差异的外语原文, 应尽可能利用录相等视听材料, 而在研究生层次, 则应重视理论探讨, 鼓励研究生参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

学科专著、教材与其它读本

鉴于本文的“史料”性质, 这一节主要按出版年代例举各时期的代表作(作者与出版年

份见书名后的括号说明) 。

40 年代文化人类学的著作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Boas , 1940) 已经为跨文化交

际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50 年代前引The Ugly American 属揭美国“家丑”之作, 使美国人意识到缺少跨文化

交际知识的危害性。霍尔的The Silent Language 概括起来有三大意义: 首次使用Intercultur2

al Communication一词, 涉及到文化与交际的关键和基本的问题, 促成跨文化交际挤身于大学课程之林, 因此通常被视为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开端之作。

60 年代更直接探讨文化与交际之关系的代表作是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Oliver, 1962) 与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 Smith , 1966) 。

70 年代,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累累, 大量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相继

问世。较有影响的是Samovar 等人合编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A Reader. 1972 年首版面世, 此后每隔 3 年就重新修订一次, 而且新版本总要在内容上有所增减, 吸收每一时期的新成果,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颇有影响的还有Hoopes主编的Readings in Inter2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71, 1972, 1973, 1974) 以及Asante 等人编辑的Handbook 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79) 等。

80 年代以来, 国内有些著作和读本以修订再版形式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些新著的

特点是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 这可以从下面书名中看出: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 Current Perspectives (Gudykunst , 1983) ,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im & Gudykunst , 1988) ,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Cur2

rent Direction (Ting2Toomey & Stella , 1989) 。整个80 年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还集中体现于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ante & Gudykunst , 1989) 。

90 年代的文献限于本文篇幅与我们的手头资料, 只好暂付阙如。学术刊物留待下一节交代。

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已有中译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 Samovar 等人主编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A Reader 的中译本是《跨文化交际传通》(三联书店1988 年版) 。

80 年代以来,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已有数百, 也有数部译著、专著和选读本。面对

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众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个人研究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因此, 目前当务之急是集零为整、协同攻关, 先搭起一个理论框架, 然后分工添砖加瓦。在具体课题探索中, 应提倡多研究实际问题, 多收集第一手资料,“小题大作”, 挖掘研究深度。

学科研究学会、学术会议与刊物

尽管60 年代的有关学术会议并非跨文化交际的专题研究, 但多多少少与之相关, 因此

本文从60 年代开始, 按年代顺序例举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会议与有关组织和刊物。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peech2Communication Arts and Sciences1968 年

于德国举行。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peech2Communication Arts and Sciences1969

年于日本举行。

1970 年, 日本和美国联合组织了Th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Pacific , 并分别

在各自的刊物(Speech Education与Communication) 上发表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970 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转折年。这一年, “国际传播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成立了“跨文化交际部”(Divis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2 tion , 80 年代中改为“跨文化交际和发展交流部”) , 成为“国际传播协会”的8 个分会之一。每年该分支的主要成果都发表于Communication Yearbook。同年, “言语交际协会”(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The Com2 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80 年代中期成为一个独立部门) ,

并确定1970 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交际年”(The Intercultural2International Speech Com2

munication Year) , 从1974 年开始, 该委员会每年都出版《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年刊》(Inter2 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 , 从1983 年开始, 该刊每年就跨文化交际的某一专题出版一本专集。

1972 年,应“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的要求,The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 Inter2 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于日本东京主办了第一届国际跨文化交际研讨会。第二至第六届的研讨会地点分别为:韩国汉城、台湾台南、美国德克萨斯、中国哈尔滨与美国亚利桑那。1974年, “跨文化教育、培训和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 Training and Research , 简称SIETAR , 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 于美国成立, 1977年创办季刊《跨文化关系国际学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

1977与1978 年SIETAR 出版了三卷本: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 Training and Research: Vol. 1 Theory , V ol. 2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V ol13 Special Research Areas。

除上述学术协会外,美国还有不少商业界的跨国公司和企业设有“实用跨文化管理协会”之类的指导或培训机构。此外,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文还可见于以下一些刊物《: 人类交际研究》(Human Communication) 《, 交际学论文集》(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 交际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学科性质最明确的国际性协会1996 年 6 月于美国成立:Th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会员可获得每年两期Inter2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该刊创刊于1991 年,现已成为这一国际学术协会的会刊。

学科理论建构

正如胡文仲指出的, 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着重

理论探讨, 这既有长处, 也包含它的局限性。不过, “不着重理论探讨”并非一点理论都没有。

如果说美国跨文化交际的系统理论建构始于70 年代, 那么80 年代的理论探讨更有建树。80 年代初有些学者的观点颇能说明当时业内人士的呼声:“Nothing is so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没有什么比好理论更加实用的了) 。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 也的确出现了不少理论观点。据关世杰介绍, 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来源大致有3 个: 一是以传播学(由于communication的不同译名缘故, 贾玉新将这一理论来源译为“普通交际学”) 理论为基础; 二是综合利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 三是另起炉灶, 主张以经验为基础, 通过大量观察和调查, 对原来的假设和理论进行验证, 从而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实际上, 前两种理论来源并无多大差别, 因为传播学的不少理论本来就是从其它学科借用而来的。关世杰认为跨文化人际交流的理论主要有: 减少不确定性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适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 、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及相应规则的理论(Co2or2 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 Rules Theory) 、修辞学理论(Rhetoric Theory) 、结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 、社群分类与归因理论(Categoriza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 以及文化冲突理论(Conflict and Culture Theory) 。从众多文献看,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除学科理论建构外, 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四方面: 言语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非言语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培训方法。

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跨学科性, 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所引用的资料往往出自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其它学科, 研究课题缺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 以致有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表示怀疑。

国内学者于80 年代初开始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 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但时至今日,

不管是这方面的选读本, 还是数百篇有关文化差异的文章, 极少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笔者以为其中原因有二: 一是当代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学科的分化与融合。这么一来, 给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划定界线往往是“剪不断, 理还乱”。二是传播学(交际学) 、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不是国内的传统学科, 加上大多数人不易获得国外的有关资料, 因此大多数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只好采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做法, 即探讨具体的文化差异, 而将学科理论建构留给“好事者”去操心。

探讨具体的文化差异很有意义, 因此也很有必要, 因为事实材料毕竟是理论概括的前

提。然而, 创立或传播一门新学科, 如果对该学科的理论建构不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话, 便会给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感觉, 结果所谓的新学科也难以站稳脚跟。张法曾谈到:

“一门学科要成为‘学’, 即达到科学形态, 按照古典的要求, 必须符合几个基本条件: (1) 有一批基本概念; (2) 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 逻辑是一贯的; (3) 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

整的体系。这三点构成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这个理论形态要成为科学, 还须具有最后一个,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它的理论是普遍有效的。”尽管一门学科成“学”的传统标准今天已受到新观念的挑战, 我们仍可按照这些古典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方面做点工作。具体地说, 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与“交际”的“工作定义”(working def2 inition ) 、交际类型的划分、交际行为、交际事件、深层文化归因等等都可作为学科理论建构所进一步探讨的课题。80 年代以来, 国内学者在设置课程、举办研讨会、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 成立各种研究协会等方面已做了不少努力, 或许这对于扩大影响, 确立一门新学科的地位非常关键, 但从长远看,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将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理论建构。主要参考文献

11Hu Wenzhong, 1995“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An Overview”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2Cultural Communication , held in Harbin , 1995.

21Kenji Kitao , 1985“A Brief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Un ited States”docu2ment from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 ED 278212.

31Landis, D. & R. W. Brislin (eds) , 1983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 V olume II , Issues inTraining Methodology. Pergamon Press Inc.

41Samovar , L. A. et al. (eds) , 1981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lmont ,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5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61何道宽:《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 载《外国语文教学》1983 年第2 期, 第70 - 73 页。

《比较文化我见》, 载《读书》1983 年第8 期, 第104 - 111页。

71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 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 年第4 期, 第43 - 48 页。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载《外语研究》1994 年第1 期, 第35 —38 页。《跨文化交际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1995 年北外“跨文化交际研讨会”讲座。《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文化

教学与文化研究》, 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年第 1 期, 第 3 - 9 页。

81霍尔. E. T. 著, 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91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 载《外语学刊》1992 年第3 期, 第50 —53 转第9 页。

101连淑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历程》, 载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第 1 —31 页。

111萨莫瓦. L. A. 等著, 陈南等译:《跨文化传通》, 三联书店1988 年版。

121王宗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 载《国外语言学》1994 年第4 期, 第14 —18 页。13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4417404.html,

美国广告发展史

美国广告发展史

1:美国第一则报纸广告刊出的准确日期无法确定,但人们习惯上将《费城报》的出版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称为美国广告之父。1841年,帕尔默在费城开始创办广告贩卖店,酬金由广告主从付给报社的广告费中提取25%,帕尔默的这种手续费制一直延续至今。大多数广告史学家认为帕尔默是美国第一位广告代理人。1860年,罗厄尔创办了与今天广告公司更相似的媒介掮客公司。罗厄尔不仅从报纸取得广告费,而且采取了大量购买地方周刊报纸的版面,然后直接转销给广告主的做法。他在付给报社现金的时候,从中收取50%的回扣,奠定了现在的代理费(回扣)制度。罗厄尔的广告代理店是第一个向媒介垫付费用的代理店。罗厄尔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于1879年编辑的“美国报纸索引”。“索引”介绍了美国当时的5411家报纸,包括它们的发行量。1888年,罗厄尔创办了美国第一本以广告为主要内容的杂志《印刷品》(也有人译为《印刷者的墨汁》)。1869年由F?魏兰德?艾耶(F?Wayland?Ayer)创办的艾耶父子广告公司被广告历史学家称为“现代广告公司的先驱”。人们把杂志发展成广告媒体归功于J?沃尔特?汤普逊。当汤普逊1869年加

入威廉?J?卡尔顿的广告代理店时,后者正专注于宗教宣传,汤普逊说服卡尔顿向一般性杂志发展,尤其是针对妇女的杂志。科罗德?C?霍普金斯开创了简洁、直接的广告形式,即人们常说的“理由”文稿。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和国民饼干公司的合作非常密切。这种合作关系使艾耶采用了“非竞争价格”方针。后来,这成了广告业中的一种标准做法。艾耶父子广告公司于1879年承担了今天人们认为的首次正式调查项目。1915年,J?沃尔特?汤普逊在广告代理公司中首家设立了市场调查部门。1880年,日本第一家广告代理店在东京日本桥十杆店开业,叫“空气堂组”。1912年,美国哈佛教授赫杰特编写了第一本以讲授广告方法和推销方法为主的教科书。1938年,在美国创立了国际广告协会(IAA),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2:美国广告学说的发展1902年至1904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斯科特撰写了《广告原理》一书,在这本书里,他首先提出了科学广告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1908年,他在系统研究广告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撰写《广告心理学》一书。这本书虽然不及今天的广告学专著那么系统,但却标志着广告学学

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鼓励创业、培育自主创业意识,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经济活力的源泉。大力推进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以美国为例,通过对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的介绍和分析,从中得到若干启示,提出我国建设扶持创业政策体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业扶持政策建议 一、引言 创业是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创业、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看出,大力推进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在于近30年兴起的创业革命,而支撑美国创业革命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其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认真分析研究美国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深入推进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1、创业教育系统 (1)创业教育资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另外,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机构和基金的广泛支持,比如科尔曼基金会、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不同的奖励形式赞助创业教育。此外,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十分完善,也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2)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美国推广创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小企业管理局(SBA)、美国堪萨斯州青年创业家、柯夫曼创业中心等。同时,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机构种类也很多,如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创业家协会,由杰出创业家组成,参与教学,并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捐助;智囊团,由外聘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就创业教育提出建议与措施,发挥咨询与外联的作用等。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创业教育的萌芽可追溯至1947年,体现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一门课程《新创企业管理》。1977年,美国约有70所大学设立了创业课程,到1999年美国设立了创业课程的大学超过1000所。大学里创业课程体系完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组成,课程内容涵盖小企业的运作、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及管理能力的提升等。美国不仅在大学开设有创业课程,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的美英战争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

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遗憾的是,尽管汉密尔顿提出加强联邦政府权力、重视制造业、提倡贸易保护的一揽子方案,但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

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进入21世纪,国际运输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包括内河运输、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随着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航空运输的作用日益明显,相应的临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全球性物流和全球性人流的基础是以航空运输作为依托,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圈及相关经济产业的逐步推进。大部分学者认为临空经济是依附于大型机场的特殊优势,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经济形态,同时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在机场资源附近,在此基础上促进周边已有产业的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进而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独特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各国根据本国所依据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所选择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有所不同,而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将这些模式大体划分为航空制造型、航空物流型、交通枢纽型、商务贸易型、居住休闲型共5种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以典型

实例进行简单说明。 1.航空制造型―爱尔兰香农机场。航空制造型临空经济是指主要以航空产业作为该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飞机维修、零部件制造、供应以及与之相关的咨询、培训等业务。该航空产业聚集区利用机场建设所拥有的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带来的正的外部经济效应,降低其投资成本。同时,航空公司对提供飞机维修服务及其零部件产品等的企业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拥有该类技术的企业获得垄断地位,该类企业逐渐向机场附近靠拢,从而形成产业经济聚集区,该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爱尔兰香农国际机场。 香农自由贸易区紧邻香农机场,适合发展与航空最密切相关的航空制造业,该类航空产业集聚区依靠机场又为机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航空制造企业利用机场周围相对齐全的交通和互联网设施,减少自身再投资而可能产生的沉没成本。此外,临近机场使航空制造企业节约了可能由服务和产品输送的费用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2.航空物流型―美国孟菲斯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型临空经济是指一种凭借其机场枢纽所独有的完善且便捷的航线网络的优势条件为依托发展航空货物运输的经济发展模式。该类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大型国际机场吸引各货物运输企业尤其是一些运送轻薄型蕴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使在机场周围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其业务范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其次,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

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 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 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09电气班汪晶 098320127 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

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 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 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 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 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 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 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 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 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 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重点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姓名:陈宇辉 专业:经济学 学号:1302010404 课堂号:B0200042 课序号: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 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发展史 课标要求: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评价华盛顿 美国南北战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说出图片的内容 二、自主归纳 1、教材涉及到美国历史的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三、分析讲解中考经典考题 1 (09年淮安)下列哪一事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发生的() A.工业革命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明治维新 D.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 2(09黄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B.政局相对稳定,资本雄厚 C.加入欧共体,走联合自遣道路 D.二战期间,美国未受任何损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11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2009年2月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请你回答: 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4、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美国的年代尺,读后回答问题。 写出所示年代尺中1861年、194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5、(2009?乐山)(11分)美国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从美利坚合

最新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美国经济发展史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时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 (2)商品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外向、开放型的经济,充满了活力,比自然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经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出来的。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思想文化上的剧变,无不从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找到其根源。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生产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B、具体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 展?(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 ②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语) ③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④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 A、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引起了两个“革命” C、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从事殖民征服;掠夺到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欧洲其他国家(本质作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葡、西没有因这些财富而较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7世纪初—19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这时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期阶段 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没有具备。商人以及一些大资本家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主要成员,通常被称为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在这一阶段也还没有最后形成。在资产阶级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相联系的商业资产阶级,工人还没有形成为近代的产业无产阶级。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6-11-28 电子商务论文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经济”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 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格里菲斯1907 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09电气班 汪晶 098320127 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 一、非语盲交际 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 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态语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体触等。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 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_On_Body_Language_in_Intercultural_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On Body Langua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认的肢体语言外,不同的文化还有各自的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时,相同的肢体语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本文简单对比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别,并介绍了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此来说明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是会有帮助作用的。 关键词: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 Abstract :Body language,like verbal language, is also a part of culture .Different culture shave different body languages except some world known ones. An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ame body language may mean different things.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some examples,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body languag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comparing the body langu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nd briefly introducing some body languages often used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autho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whil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it is also important as well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s in foreign countries.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s earning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1.面部表情语言的运用。 达尔文说:“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玛洛比恩发明了一个规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38%的口头交派+55%的面部表情交流。通过脸色的变化,眉、目、鼻、嘴的动作,能极好地实现信息交流。 2.手势动作语言的运用。 手势动作语言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它不仅丰富多样化,而且简便、直观性强,所以运用范围广、频率高、收效好。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荣获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特别奖的《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用她们的手势语向全国亿万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了新春的祝福. 3.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身体姿态语言是通过身体各种动态或静态的姿势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钟立如松”,这都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我们同别人交际时,交际的手段不只是局限于话语,尽管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头表示厌烦,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体语言交际方式。例如:法国人讲话就像个浪漫法国人,而英国男子和美国男子翘腿的样子,是否绅士风度,就不一样。美国人讲完一句话时可能会低一下头或垂一下手,还可

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14.1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 美国模式,即所谓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 (二)美国模式的经济管理体制 美国没有全国的经济计划,甚至在经济界和学术界还对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产业政策持有不同意见。但是有的州及县。镇却在编制计划。国家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政府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例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但大公司却有自己的计划管理制度,一般都要编制长期发展计划与销售计划。 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演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1776年美国建国开始到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为第一阶段。最初形成了以州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1789年的《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州、地方的三级政府体制。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税法,管理税收;有权制造货币,管理通货。上述条款为美国联邦政府调节经济提供了法律根据。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了以关税为主的财税制度。1782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1791年国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法令,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很行。在这个阶段中,美国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混乱时期。1837年密执安条例建立了一种制度,规定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领银行执照。以后不久,大多数州都通过了相似的法律,当时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利用新银行法捞一把的热潮。1834年美国日银行总数为500家,1840年增加到9000家。1807年,美国通过了外贸禁运法令,禁止英、法工业品进人美国,起到了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作用。联邦政府从1785年到1832年,曾先后颁布六个有关开垦西部土地的法令,刺激农业的发展,并采用鼓励外国技术工人移居美国和奖励发明创造等措施,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1861年南北战争到1933年罗斯福新政府上台前,是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美国建立了以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为主的财税制度,对货币与银行制度进行了改革。1863年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条例,规定开办银行必须具有的最低资本额,并对银行资金的使用与钞票发行作了规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固有的矛盾,也由于制度缺乏集中管理,美国差不多每10年就发生一次金融危机。1873年J884年、1893年和1907年都发生过严重的经济危机。于是在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国会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控制国家的流通和贷款。但联邦储备条例并没有改变美国自由经营银行的原则,银行的数目继续增加。到1921年,全国营业的银行超过3万家。整个20世纪20年代,银行倒闭之风不断。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整个银行制度趋于崩溃。 1933年罗斯福推行新政后,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进人了逐步完善阶段。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传统自由派不干预经济的做法。1933年3月开始的100天内,罗斯福以立法与行政手段进行了若干重要改革。在解决失业方面,国家设立了民间保护团,吸收失业青年从事植树、造林、筑坝、水土保持及兴建国家级与州级公园以保护自然资源,政府提供5亿美元(后增至50亿美元)用来修建机场、公园、道路、学校与下水道等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在农业方面,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控制农民生产粮食的数量及设立房屋贷款公司,以保障人民的住房;在规范证券发行方面,通过了证券法;为促进和规划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通过了联邦紧急赈救法等等。此后,

后危机时代美国刺激经济的主要举措以及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后危机时代美国刺激经济的主要举措以及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强国美国的经济惨遭重创,面对经济增长严重消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实体制造业持续萎靡等诸多困难局面,奥巴马政府采取了颁布金融法案,重启“工业化”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等重要举措刺激国内经济,实现国内经济的复苏。 一.颁布《多德-弗兰克法案》,加强金融监管 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又简称为《多德-弗兰克法案》),为后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定下主基调。该法案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危机的重演为主要目的,对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重大变革。新的法案要求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建立新的系统风险监管框架,将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美联储的监管之下,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其他审慎性监管标准来应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威胁。 并且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另外,将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大部分衍生品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新法案将场外交易市场收编,使中央结算体系扩大至场外交易平台。同时,为了应对场外交易的违约风险,标准化衍生品交易的中央结算机制会被强制实施,场外市场交易的资本和担保品要求将被提高。实施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的“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业自营交易,禁止银行利用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存款,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者私募基金。并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 二.重启“工业化”发展战略,重构实体经济 面对经济衰退,实体制造业持续萎靡的经济困境,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重启“工业化”发展战略,借机扭转困境,重振美国经济。按照“再工业化“的战略要求,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高效措施。美国将中小企业视为实施战略的主体力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其发展的政策,包括放宽中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等。同时,美国加快了自身科技创新速度和技术研发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能源、新装备等高端核心制造业领域集结,加强制造业产品出口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推行“低碳”经济复苏战略,孕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美国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长期以来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房地长市场泡沫和金融衍生市场的过度膨胀。鉴于此,美国将复兴经济的希望由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转向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主的低碳产业。美国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法案,如《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同时在政策方面,美国加快清洁能源建设,力争创造500万绿色就业岗位。另外,美国在机构设置上,也做出了倾向加强能源、环境和气候管理团队和机构的权力的政策重心的调整。 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从美国的刺激经济的举措中,我们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以下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